齐国为什么不战而降?
战国六雄,齐国亡得最窝囊!从理论上讲,苏秦的合纵抗秦,是秦国永远的梦魇。可惜六国的心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心怀鬼胎,甚至趁火打劫,这让秦国笑开了花。不同于其他五国在惨烈中灭亡的是,齐国面对秦国的屠刀时,已经没有任何幻想,也早就被驯化成走不动道的肥羊了,除了“安乐死”,什么也做不了。
从富庶强大的东方强国,到默默挨刀的肥羊,齐国何以连最后的一点光辉都没有留下?这跟齐国自身的政策、“友邦”的“国际”关系及秦国的计谋有关。
五国攻齐隔断脐带秦国最惧怕的两个国家就是楚国和齐国,秦国经常跟楚国发生摩擦,唯独不敢跟齐国直接冲突,秦国在昭襄王加帝号时,就被齐国狠尅过一顿,落下了毛病。
本来,只要齐国保持与其他五国之间联盟,只要在五国后面摇摇旗呐呐喊,秦国人还真的不太好对付他。
让秦国人做梦笑醒的是,齐国人因为灭宋,惹怒诸侯,结果五国攻齐,把强大的齐国打得差点灭了国(仅剩莒和即墨)。整整五年后,才有田单赶走了燕国人,从民间找回了隐姓埋名的太子田法章(齐襄王),恢复了齐国。
五国攻齐,生生隔断了齐国与五国的脐带,并五国结下了深仇大恨,发誓再也不加入合纵阵营。此后,无论秦灭哪一个国家,齐国一律作壁上观,完全不顾唇亡齿寒的教训。
等到五国全部灭亡,齐国像一个落单的肥羊,这才发现,面对猛虎的时候,他没有帮手了,除了投降,别无二路。
秦国的温柔一刀就像对付其他五国一样,秦国人在齐国大把花钱,培养“齐奸”。君王后的弟弟后胜就是其中之一,“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宾客入秦,秦又多与金。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
齐国上下,都被秦国人养成了大肥羊,齐王建在位四十年,从来就没有动过刀兵,当然,武备也就无从谈起。齐国上上下下,都在一片歌舞升平中自我陶醉,在五国灭亡的呻吟中麻醉。终于,被秦国人圈养成,一头肥得走不动的羔羊。
最后的安乐死等到五国灭亡,齐王建慌了,想抵挡,才发现,不光军队不行,连老百姓都没了血性,见到秦国人就高举双手。
秦王派了个使者,对齐王建说:投降吧,赏你五百里地,过逍遥日子岂不更好?后胜也跟着帮腔,并直接带着军队向秦国人投降了。
田建实在也想不出更好的出路,想想五百里封地,也够自己快活了,于是不战而降。没想到,这是秦始皇给田建的一剂“安乐死”,田建不光没拿到五百里,连五里也没有。他被扔到荒山野林,没吃没喝,不久活活饿死了!
综上,齐国不战而降,实在是中了秦国人的温柔一刀,与诸侯绝交,唇亡齿寒,加之自身不修武备,国内一片投降声,早就失去了抵抗能力,只有伸头挨刀的份了!
齐国为什么不战而降?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今山东。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
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迅速成为春秋五霸首霸。
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灭亡。
齐国经历了春秋战国,也经历了从辉煌到没落。
齐国趁燕国内乱借机出兵,遭到五国联军讨伐,后来又被燕国乐毅打的几乎灭亡,齐国好不容易复国,却也一蹶不振,从此无力争霸天下。
此时秦国一家独大,接连出兵灭韩赵魏楚燕,齐国对其他各国求援坐视不管,当秦军兵临城下,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军,齐国拿什么抵抗?所以还不如直接投降。
齐国为什么不战而降?
韩赵魏楚燕,齐人不自哀。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短短不到二十年间,六国在他手下纷纷谢幕,只此一功,即可谓千古第一圣君。
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军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失败。但是在灭齐国的时候,几乎是兵不血刃,而齐国号称东方大国,为何如此不堪呢?
首先,齐国在经历了乐毅伐齐之战后,元气大伤,长久不得恢复,早就外强中干、名不符实了。对于秦国对其他五国的军事行动一律不闻不顾,以求讨好与秦国,避免卷入纷争。
其次,末代齐国国君—齐王建昏庸无能,不思进取。他在位期间,齐国不修武备,文恬武嬉,相国后胜鼠目寸光,贪得无厌。在接受了秦国的贿赂后,规劝齐王建恪守中立原则,一味向秦国表示诚意,妄图以此换来永久和平。
可惜,这样一厢情愿的妥协换来的是五国尽灭,秦军虎狼之师的大兵压境。在这种情况下,齐国既无准备,又无外援,只能选择不战而降,齐王建最终落得一个饿死于松柏之间的可悲下场,实在是让人可怜又可恨。
齐国为什么不战而降?
春秋五霸之首是齐国,战国第二霸是齐国,齐国可以说长时间内都是一个大国强国。齐国地肥民多,商业发达,名士勇将辈出,文化程度高,武风保持久。秦灭五国之时,齐国置身事外;秦灭齐国则两战而降,这是有深刻原因的。齐国的靖绥妥协政策君王后有密切关系!
齐国虽地处山东半岛,但是民风彪悍,君臣振奋,故齐国在春秋时期就是一个强国。齐国的技击之士是最早的职业军人,他们勇武好斗,战斗力爆表,以打仗为生。齐国民风也尚武好斗,一言不合就可以拳脚向向,举族械斗也是蔚然成风!齐国文化又很普及,稷下学宫是当时天下的学术中心,诸子百家都在稷下学宫开馆授业。
齐国通过桂陵之战挑战了魏国的霸权,又通过马陵之战击败了魏国的霸权。但是因为齐威王的平衡权术,孙膑和田忌归隐或者出走,齐国没有能稳固第一战国的地位,齐、魏、秦三极并立局面出现。之后齐闵王合纵五国伐秦,自己再出兵灭了宋国。齐国灭宋弱燕引起了列国公愤,在燕国的号召下,秦国首肯的前提下五国伐齐,燕国打得齐国仅存两城之地。
燕昭王死后,乐毅被离职,齐国全力反攻燕国,齐国成功复国了。齐襄王娶君王后为妻,生子田建,大政方针皆出于君王后。君王后恨五国伐齐之战,故采取亲秦而疏五国的国策,齐国四十余年不曾参与列国争斗,安心发展经济。秦灭五国后开始伐齐,齐军在三晋边境列阵而守,结果秦军从燕国攻来,齐民莫敢与秦军相格斗者,于是田建投降秦国,齐国灭亡!
齐国为什么不战而降?
寒鲲认为齐国之所以在秦兼并天下的战争最后不战而降,道理其实很简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这三点原因分别是从制度、国势、形势等三个角度切入的,掌握这三点原因,就很容易理解齐国为什么会不战而降了:
制度:秦国变法远比齐国更彻底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战国时代最为彻底的变法图强运动,再加上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两大君主与魏冉、吕不韦两大权相的开疆拓土,秦军的战斗力已经在秦国整体国力的支撑下,远超战国中前期先后称霸一方的魏、齐、楚三强。齐国虽然也有过邹忌、晏婴的改革举措,但改革并未触动齐国旧贵族的根本利益,连土地制度都没怎么变革,这就很难保证齐国国力的持续上涨。制度上的彻底变革与不彻底变革,从根本上决定了秦、齐两国在战国中后期的不同国势走向,这是齐国最终没能像秦国那样有足够的动力向西兼并以争夺天下,最终不战而降的根本原因。
【下图为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由王志飞先生扮演的商鞅形象】
国势:齐国国势被乐毅伐齐所彻底打垮齐闵王中了苏秦的“弱齐之计”,先是在苏秦怂恿下独自吞灭宋国,而后惹来【五国伐齐】,最后被乐毅率领的燕军打得只剩下即墨、莒两城(前284年),齐国境内的大部分领土都被燕军、楚军劫掠一番,而后虽然有田单力挽狂澜恢复了齐国的版图(前279年),但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整个齐国都被战乱与燕楚的劫掠所笼罩,国势国力大幅下降。从此一后,整整半个多世纪,齐国对于其他国家的联合反秦活动,都是毫不参与的,因为它根本没有国力去参与。国力与国势的大幅衰落,是齐国最终不战而降的主要原因。
形势:齐国投降前秦国已经占据天下九成由于处在山东半岛且确实不怎么参加其他五国的反秦活动,齐国的灭国被秦国留在了最后。当韩、魏、赵、楚、燕相继灭国之后,秦国占据了关中平原、山西高原、秦北高原(陕北+泾河)、陇中山地、汉水流域、巴蜀地区、荆楚平原、淮河平原、江东平原、赣江流域、河北平原、中原地区、辽东半岛等地形区,而齐国则有且仅有一个山东半岛地形区,完完全全就是以天下一隅抵抗整个天下的节奏,在这种情况下,以齐国的劣势制度与疲弱国势,是不可能翻盘的,除了投降,并没有别的出路可以走。这种放眼天下形势的版图对比,便是齐国之所以不战而降的直接原因。
综上,制度上齐国变法没有秦国变法彻底,国势上齐国遭到乐毅伐齐的严重本土打击,形势上秦国已然占据当时天下九成的版图,三个原因共同决定了齐国只有不战而降一个选择,而全无负隅顽抗的实力。
如果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支持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可以点击回答上方的头像关注齐国为什么不战而降?
齐国作为少有的曾经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大国之一,与秦王同时称帝东西相望,却在秦统一天下时不战而降,主要原因有三个,今天珍珍儿的新新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齐国面对秦国进攻不战而降的三个主要原因!
一、齐国国力耗损下降公元前288年,齐国和秦国的君主同时称帝,齐为东帝,秦为西帝,齐国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是东方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一个大国。然而齐愍王继位以后,率领大军灭了宋国这一举动太过冒进,为后日的祸患埋下了祸根。齐国灭宋招致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公元前284年,韩、赵、燕、魏、秦五国联合起来攻打齐国,齐国节节败退,失去了70多个城市,整个国家几乎都要灭亡了,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市。虽然最后齐国大将田丹率领部下复国,但齐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再也不能和秦国相提并论。
二、齐国连横合纵选择错误秦国对待诸侯国的政策一直是远交近攻,也就是笼络齐国,攻打临近的赵韩魏。齐国和秦国一直是盟国,再加上韩赵魏燕曾经攻打齐国。所以,在秦国统一的过程中,齐国也没有和其它诸侯国联合来反抗秦国。在这个过程中,秦国通过侵略其他五国获得了巨大的战争利益,而齐国却没什么作为,反倒因为君王不作为试国力下降,此消彼长之下,齐国远比不上秦国国力!
三、齐国君主不作为的末代君主田建也是一位不作为的王,在他当政期间,齐国的大权一直由其母亲君王后掌控。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曾经向齐国借粮,但被田建拒绝,赵军最终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公元前249年,君王后逝世,田建便愈发的不作为了。田建任命自己的舅舅后胜为宰相,可后胜却是秦国的爪牙,接受了很多秦国的贿赂。最终,在后胜的游说下,田建放弃了合纵攻秦的打算,在秦灭其他五国的过程中,一直袖手旁观,并没有伸出援手。公元前221年,其它五国已灭,只剩下齐国,田建自己无德无才,后胜也在身旁不断劝田建投降,秦国许诺如果田建投降,便给他五百里封地,田建不战而降。可惜,田建的投降并没有给他换来活路,最终被活活饿死。
总结一下,齐国对秦国不战而降的原因,一是经过五国伐齐,齐国国力下降,没有实力去抵抗秦国。二是齐国在连横合纵中选择错误,没有联合其它五国抵抗秦国,反而和秦国交好。三是齐国末代君王无能,近臣还被收买,不断促成齐国投降秦国,最终导致齐国不战而降,东方六国被秦国团灭,秦国一统天下。
如果大家喜欢珍珍儿的新新的回答,还请多多关注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