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海瑞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官员,年轻时科举不顺,直到四十岁才出仕。因为他为官过于清廉刚正,屡屡开罪于上司,仕途多有沉浮。嘉靖四十五年,因为“抬棺进谏”而名声大噪。隆庆皇帝登基后,海瑞巡抚应天,短短半年时间,官宦、豪强畏之如虎,百姓视之为青天,但因为高拱的排挤,愤然辞官。
张居正成为万历首辅后,很多官员都向他推荐海瑞,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启用海瑞。直到张居正去世后,在万历皇帝的坚持下,年逾七十的海瑞才复出,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这期间,他又不断遭受来自各方的弹劾,因为万历皇帝的力挺,才没有遭到贬斥。万历十五年,七十三岁的海瑞病逝于任上。
海瑞仕途屡屡不顺,一辈子被弹劾不断,理由基本是,海瑞沽名钓誉,不通时事,不谙政事。大白话就是,这样的人就一个空名,实际能力一无是处,花瓶而已,中看不中用。张居正的用人标准是:宁可用品行亏缺的循吏,也绝不用道德完美的清流。所以,海瑞不入张居正法眼。
那么,海瑞真的是一个,除了清誉,百无一用的书生吗?恐怕未必如此。
海瑞之“能”,足以安定一方海瑞曾经两次作为一把手,治理一方,一次是四十岁出任淳安县令,一次是五十六岁巡抚应天,我们看看,他这两次经历,都做了什么。
一、重新丈量土地,厘定税赋
在淳安任知县期间,他针对富户隐瞒土地,百姓负税过重的情况,重新在全县丈量土地,按土地拥有量,重新厘定税赋。这个政策,打击了富户兼并土地的势头,充实了税收,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很多逃荒的农民,重新回到家乡。
这项工作是虎口夺食,如果没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必然被各种利益所牵制,导致工作无法开展。海瑞能做成此事,至少说明他的能力不弱。
二、处理疑难案件
古代,地方一把手,身兼行政、司法、监察多项职能,断案是县令的工作职责。海瑞在淳安当知县期间,处理过很多疑难案件,有的案件是积压十余年的冤案,“海青天”的名号,就是那个时候叫出去的。
三、周旋官场,减轻地方负担
有两件事最典型,一次是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嫌驿站招待不周,吊打驿丞。海瑞以“假冒胡公子”名义,将胡大公子抓捕,并没收他携带的数千两黄金。胡宗宪吃了亏,还不能说。就这一件事,足见海瑞不迂腐,有手段。他没有简单地跟胡公子针锋相对,而是以“假冒”名义,人,处置了,钱,没收了,胡宗宪还说不出口。
还有一次,鄢懋卿巡盐路过淳安,海瑞不但不行贿,还借口淳安县衙狭小简陋,不能招待这么多人为名,草草招待鄢懋卿。
官场靡费,是当时的一大弊政,海瑞就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周旋于上司,想方设法减轻当地负担,这难道不是能力?
四、打击豪强、官宦家族
这件事发生在海瑞任应天巡抚期间。海瑞人还没到任,当地的豪强“望风而逃”,富户人家,吓得把红艳艳的大门,刷成黑色,生怕招惹上海瑞。此时的海瑞,俨然是富户豪门的灾星。
果然,海瑞一到任,就拿他们开刀。兼并土地的吐出来,连致仕在家的前内阁首付徐玠,都没逃过海瑞的“魔掌”,乖乖让家人把多余的田地上交。
这些,难道不是实事?
五、抗击水灾,兴修水利
海瑞在任期间,带领百姓,疏通了吴淞江、白茆河等一带水系,解决了苏州、常州太湖流域一带,常年水患,导致粮食绝收的状况。
在修建这些水利工程时,他大量录用灾民,从粮库调拨粮食,解决民工吃饭问题。他的这个举措,既节省了徭役负担,有解决了灾民的生存问题。
六、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自张居正秉政后,在全国推广,是万历新政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海瑞在任应天巡抚期间,就已经开始在当地推广“一条鞭法”。
这个法令的推行,修正了税收和徭役中的很多弊病,对改善民生,推进国家税收作用巨大。
从以上事迹可以明显看出,海瑞绝对不是那种死读书的酸秀才,他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作为一个地方大员,他的能力绰绰有余。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海瑞给人留下“迂腐无用”的形象了呢?
海瑞之“纯”,不容于世俗海瑞恐怕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上,最“纯粹”的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和“白”。他心底有个“孝”,所以,他每晚侍奉母亲于卧榻;他心里有个“忠”,所以,他要抬棺进谏,当嘉靖死讯传来,他伤恸得呕吐不止;他心底有个“廉”,所以,他不近人情到谁的礼也不收,连母亲过生日,割二斤肉都被当做新闻。
总之,他的行为非常极端,极端到非白即黑。这种纯而又纯,清澈得像一汪清泉的人,通常注定成为“祭品”,可以被高高供起,绝不能亲近。
这种世俗的观点,使人们忽视了他实实在在的作为。
海瑞之“刚”,难合流于官场海瑞的“纯”又催生了他的“刚”,“海刚峰”名副其实,一个连皇帝都不怕的人,还怕谁?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刚”得让人望而生畏。
比如徐玠,他是海瑞的救命恩人,当年入狱,要不是徐玠保全,或许就可能被弄死在监狱。但海瑞对徐玠开刀的时候,一点都不手软,逼着徐玠交出了几万亩地。
徐玠还算大度,官场里勾心斗角,为利益你死我活才是主题曲,海瑞被人以“迂腐无能”为名弹劾,不过是借口罢了。
张居正的担忧张居正为什么不敢用海瑞?其实,张居正虽然是历史伟人,但他的贪污腐败,不落任何一个官员下风,他身边的左膀右臂,通常是一边做事,一边捞实惠。
这不奇怪,张居正已经说得很明白,他要的是能做事的人,贪污腐化不算事,只要能办大事,主题曲就是好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海瑞出现在张居正身边,不等于给自己放了颗定时炸弹?以海瑞的“纯”和“刚”,张居正和他的小兄弟们,不得天天被海瑞敲一头鼓包?
所以,张居正不用海瑞,并非是海瑞无能,而是张居正看到这尊神就害怕,有他在,所以阴暗的、见不得人的“黑”东西必须清除,这事能好办吗?张居正做不到,所以,不如不用。
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海瑞是无能的清官只不过是近几年来一些网文作者为了博取流量,哗众取宠,甚至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谣言而已。海瑞是否无能,只要翻看史书,了解海瑞的生平就一目了然了。
海瑞生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父辈五人中便有四人功名在身,唯有海瑞的父亲只是一个廪生,并在海瑞出生四年后去世。从此孤儿寡母便依靠祖上传下来的几十亩地勉强度日。
海瑞母亲性格极其刚强正直,从小便对他要求严格,每天只能攻读诗书,不许像普通小孩子一样玩耍。在海母的严厉教导下,养成了海瑞刚正不阿、不惧奸邪的性格,并在成年后自号“刚峰”用于勉励自己。另外海瑞年轻时,正好是阳明心学流行的时候,其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对海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他日后行事的重要准则。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举,次年参加会试,期间上《平黎策》: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明史·海瑞传》就海南黎患提出了修建道路、设置城池、开设学堂等策略,得到了不少人的赏识,却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这年海瑞名落孙山。1554年,海瑞再次参加会试,却依然落第,于是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并在当年接受海南承宣布政使司指派,成为福建南平县教谕。
其实从《平黎策》和之后著名的《治安疏》来看,海瑞没有中进士,绝对不是才能问题,而是当时的朝廷,更喜欢辞藻华丽、夸夸其谈的文章,对海瑞更趋务实的内容并不感兴趣。
但是只要有能力,在哪里都能脱颖而出。
海瑞在任南平教谕期间,不仅传授文章知识,更身体力行的教导学生,读书人应该重视的道德思想建设。当时御史来到学宫视察,别人都是跪地迎接,只有海瑞一人长揖行礼,并说: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明史·海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被任命为浙江淳安县令。但海瑞来到淳安之后,发现当地富豪有几百亩的地,却不用交一分钱的税,而贫苦百姓,一粒米的收入都没有,却要交几十上百亩地的税,非常的不公平。
于是海瑞在全县重新清仗土地,规定税负,大大减少了当地普通百姓的负担,使不少因为税负过重而外逃的贫民重新回到故乡。此举其实也是之后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另外,海瑞在任期间,整饬吏治,严禁官吏奢靡浪费、假公济私,并以身作则,穿布衣吃粗粮,就连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甚至一次,为了给海母过寿,海瑞割了两斤肉,总督胡宗宪吃惊的就像不得了的大新闻一样到处和人说。
《明史》记载,一次胡宗宪的儿子要到浙江看望父亲,沿途狐假虎威,收受贿赂。来到淳安之后,因为没有得到预想的款待发怒吊打驿吏。海瑞闻讯后,立刻抓捕胡宗宪的儿子,没收黄金数千两,并以假冒胡公子诈骗的名义上报给胡宗宪。事后胡宗宪并没有追究海瑞。
还有一次,严嵩党羽鄢懋卿出巡两浙、两淮盐政,沿途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勒索,唯有在淳安没有得逞,但因为海瑞的清廉之名,只有收敛自己的威风,悻悻离开。
海瑞在淳安期间政绩斐然,被提升为嘉兴通判,但因为鄢懋卿从中作梗,又被贬为兴国州判官。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主持文官选拔,海瑞被提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
同年二月一日,海瑞在家中买好棺材,并将家人托付给朋友后,向嘉靖呈上了后世有天下第一疏之称的《治安疏》,批评嘉靖痴迷修道,生活奢华,不理朝政。嘉靖看完后大怒,直接扔到了地上,对左右说:“快去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明史·海瑞传》嘉靖听后沉默无言,过了一会又拿起《治安疏》来看,之后的数月时间里每天都要看好几次,最后说:“海瑞可以比作比干,但我也不是纣王。”
到了秋天,嘉靖召徐阶讨论禅位给太子的事,并说:
“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明史·海瑞传》于是将海瑞下诏狱,追究谁是主使。最后刑部判决海瑞死刑,但关于执行的奏章却一直被嘉靖留中不发。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驾崩,隆庆皇帝登基,海瑞才被释放,官复原职。后调任大理寺尚宝丞(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
之后又被调往通政司,历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职。隆庆三年(1570年),海瑞被升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明史》记载,海瑞到任后: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海瑞在应天十府推行“一条鞭法”,雷厉风行,颇具成效。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也有奸民趁机诬告世家大姓,而海瑞也未加详细分辨,导致一些士大夫含冤受屈。另一方面,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经过海瑞辖区时不再受到很好的公费接待。
由于应天是大明的富庶之地,不少家族都有人在朝为官,海瑞在应天的这些改革触犯了这些豪强的利益,因此也遭到了朝中很多官员的弹劾。
都给事中舒化认为海瑞迂腐,“滞不达政体”,应该用南京清闲的职位安置他,不过没有收到隆庆的采纳,反而下诏鼓励海瑞。不久后,给事中戴凤翔又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
于是海瑞不得不被调任南京粮储,这时距离海瑞巡抚上任只有半年。听闻海瑞被调离
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明史·海瑞传》结果当时刚好是讨厌海瑞的高拱主持吏部,就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了空闲的南京吏部中,于是海瑞称病引退,回到琼州老家。
万历元年(1572年),张居正开始主政,虽然有不少官员向他推荐海瑞,但忌惮于海瑞过于严峻刚直,最终还是没有任用他。
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朱翊钧器重海瑞名望,重新起用他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赴任路上又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在任上,海瑞再次上疏,大致内容是:
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直指官员们以礼待士大夫为借口,横行不法,鱼肉百姓,其中不少建议都切合实际。但唯独建议万历效法朱元璋用“剥皮囊草”“枉法八十贯论绞”等酷刑整治贪官的内容,被其他官员抓住不放而遭到非议。御史梅鹍祚甚至以此弹劾海瑞,最后万历认为海瑞虽然言辞过激,但是初衷依然是出于忠心,于是罚夺了梅鹍祚的俸禄。
后来万历多次想重用海瑞,都遭到了其他官员的阻挠,最终只能任其为南京右都御史,并于万历十五年病逝于任上,享年74岁,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明史》记载海瑞去世后,南京为此罢市,百姓自发的身穿孝服为海瑞的灵柩送行,祭奠哭拜者连绵百里。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老百姓其实是最简单,也是最现实,最能分得清谁好谁坏的。他们的判断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谁真正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带来好处,这就是民心。一个能够得到百姓自发的百里送行的人,会是一个无能的官吏吗?有哪个老百姓会记住一个空有清名,却从来没有为民办过实事的官员?
一个小小的举人出身,最后能成为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怎么会无能呢?
相反,海瑞不受重用,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了,性格又过于刚正不阿,才受到其他官员的忌惮和打压。无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其实从百姓角度来看,依然还是贪官,只不过是相对有作为,功大于过的贪官而已。那么从贪官的本质上来说,他们怎么会重用海瑞这样一个嫉恶如仇,又有能力的官员呢?这不是耗子给猫当伴娘吗?
当然,海瑞也有他的局限性,如在断案上缺少刑侦调查手段,判决偏激,过于依赖于封建道德的主观判断。《海瑞集》中就写道海瑞断案:
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这以我们现代法治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从当时的封建德道角度来说,却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教的。这完全是海瑞思维的时代局限性导致的,如果从当时角度考虑,海瑞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当时官员的楷模。
其次海瑞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在现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对大多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很难实现的。在《海瑞集》中,海瑞自己也提到自己经手的案件中,被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做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另外,曾有记载海瑞一生有三个妻子,两个小妾,私生活混乱,甚至饿死五岁的亲生女儿。如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中曾写道侍御房寰曾听海瑞的老乡巡抚王元敬、广东巡按御史邓炼提到海瑞的家事,“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今瑞已耄,而妻方艾”等。
但是《补遗卷》是《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的五世孙沈振在康熙年间增补的,而在时代略晚于海瑞的沈德符原书中却没有这类记载。相反,在《万历野获编·十九卷》中记载侍御房寰弹劾攻击海瑞“矫情饰诈,种种奸伪,卖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带”,但他的行为却引起众怒,被其他士人群起而攻之。
另外在高拱的《高文襄公文集》中也提到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偏向宠妾,殴詈正妻”,导致“其妻愤激自缢身死,妾亦慌惧相继而缢”。但是实际情况是,海瑞的妾韩氏先死,而妻子王氏后死,只不过海瑞对于韩氏因为什么而死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反正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再至于海瑞杀女一事,除了道听途说类的记载,也就是来源于一些野史小说,在明朝相关的正史中完全未见记载。更重要的是,海瑞一共只有三个女儿,且全部长大成人,所嫁的夫家也都可考。所以又拿来的五岁女儿被逼饿死?
古代政治斗争,常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如王安石也被政敌戴上过“爬灰”的帽子。海瑞的政敌都能够通过编造一些私生活的问题来攻击海瑞,就更不要说诽谤海瑞只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清官了。
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回族,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嘉靖举人。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主事时,上书《治安疏》,批评明世宗朱厚熜迷信巫术,不理朝政。惹恼明世宗,被捕入狱。幸得文渊阁大学士、首辅大臣徐阶力救,免于绞刑。并在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干预下,将这件事压了下来。
明世宗朱厚熜病逝,明穆宗朱载垕继位,海瑞遇大赦获释。隆庆三年(1585年)任应天(今江苏南京、苏州、上海等处一带)巡抚。海瑞与兵宪蔡国熙等秉公办案,推行“一条鞭法”,勒令退休的大学士徐阶等退田。海瑞因秉性梗直,不识变通,得罪不少人。特别是威逼徐阶,寒了不少同僚大臣的心。张居正主持国政期间,推行考成法。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因海瑞严峻刚直,不与配合,为张居正、高拱等人不喜。海瑞又不知张居正等做法的目的(不合海瑞的意见),屡屡上书反对张居正的做法,且上书奏高拱等人不是的本。受到张居正、高拱等人的厌恶和排挤。只是鉴于海瑞刚正不阿,没有直接罢免他罢了。后在在都给事中舒化、给事中戴凤翔等人的弹劾下,官职越做越小,后因病借故被革职达十六年之久。
万历十三年(1585年)海瑞东山再起,两年之后(1587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逝在南京任上。说海瑞无能、没有被重用,那是错误的说法。历史记载也没有说海瑞无能、未被重用,而且海瑞还当过户部主事、右都御史、应天巡抚(这不是重用是什么?),做过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情(这是无能人做得出的吗?)。只是海瑞刚直性拗,不知变通,性格怪癖,木讷死板,不够圆滑。且得罪不少朋友、恩人和同僚,若不是由黄光升和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等人的保护。恐怕海瑞早就打道回府琼山了!
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海瑞(1514—1587年),字刚峰,广东琼山县朱桔里人。他四岁丧父,从小过着清贫生活,母亲对他进行严格的封建教育,这使他一方面养成了简朴的习惯和严格按封建道德要求自己的作风,一方面又有要求更好地效忠于封建国家的政治准则。他生活于明中叶,当时政治腐败,官吏贪残,土地兼併严重,人民灾难重重,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由于海瑞接近下层,目睹了社会实际现状,比较了解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在他走上仕途以后,从初任县令到担任巡抚,始终立志于革新弊政,限制官僚大地主的土地兼併,注意减轻人民负担,为巩固地主阶级统治,与恶势力不屈不挠地斗争了一生。
在海端任淳安县知县,还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官时,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瘼,不畏强御的精神。淳安县山多地少,而很少的土地又大部分被地主占夺,地主不纳税或很少纳税,农民却负担大部分善税。为此海瑞进行了土地的丈量,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就是海瑞以小小的县官,竟敢挡了都御史鄢懋卿的驾。鄢是大奸相严嵩的党羽,奉命出巡,沿途大肆勒索百姓,还带着小老婆坐着五彩舆隨行。海瑞不但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他利用鄢放的告牌上“素性俭朴,不喜逢迎”虚伪官腔,告诉鄢说:“听说你所列之处,很是铺张,可能是地方官干的,不出于你的本意,我们淳安是个小县,招待不了你。”结果逼得鄢不得不绕道而行。
后来海瑞做了京官,担任主管地方税收的户部主事。这个职务对贪官说是肥缺,对海瑞这样清官来说,却是个了解人民处境、天下安危这样最敏感社会问题的职务。海瑞即从基层职务熟悉了地方,现在了解了朝廷,这是那些养尊处优、飽食终日的京官所不能比拟的。海瑞深深感到明统治危机的严重,从关心本阶级命运出发,为实现“天下治,万事理”的政治思想,他给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疏。他指出嘉靖二十多年不理朝政,刚愎自用,偏听偏信,造成吏贪将骄,民不聊生。他甚至引用民谣“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这样大不讳的话来抨击皇帝。他还指责嘉靖不但不关心天下安危,反而迷信道教,去追求什么长生不老,真是坏事作尽,苍生误尽。海瑞估计到上疏的后的结果,把棺材都准备好了。嘉靖看到奏疏后,本来打算处死海瑞,一看海瑞的决心,倒被吓住了,怕落个杀忠臣的骂名,只好把海瑞关入天牢。嘉靖死后,才被首辅(宰相)徐阶保释出狱。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极度加强的情况下,皇帝听不得一句冒犯他的话,敢说话者,无不立即廷杖,被流放、杀头。海瑞却敢冒死直斥暴君,又是那样痛快淋漓,确实体现了当时人们称赞他的“挫折不磨,鼎镬不避”的不怕死精神。
海瑞一生担任的最高官职是隆庆三年(1569年)出任应天(南京)巡抚。应天管辖的松江,乡官多,土地高度集中。退休宰相徐阶家在华亭县,有田四十万亩,多是夺自农民,他的子弟横暴乡里,欺压百姓。海瑞一上任,告乡官夺产的就有几万人。海瑞一方面动员百姓修水利,疏吳淞江,治白茆河,一方面严令乡官官退田,并且不因旧恩而徇私情,亲自写信给徐阶,要他退回占夺农民的土地;同时丈量土地,平衡赋税负担。结果很快出现逃亡减少,垦田增加,生产发展情况。可是却得罪了以徐阶为首的乡官。徐阶勾结负责弹劾的给事中戴凤翔,诬蔑海瑞“鱼肉缙绅”,海瑞最后被赶出应天。
海瑞从出任县令到当应天巡抚,平了不少冤狱。尤其是在他因上疏自己也被下狱后,接触了许多犯人,亲自了解了更多的冤狱,目贤者了监狱的黑暗,感受更为切实。在狱中就曾上书“臣向在狱中,每见狱中称冤者,几即有冒死上陈之念”。他执法严眀,不避权贵,重视调查研究,使许多无辜无告的被害百姓得到昭雪。人民因此视他为能拯救自己于水火的“青天”。
海瑞个人生活也很俭朴,死时家中只有奉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丧事是由朋友们捐助办理的。他确实是当时腐败政台下不可多得的一位好官,所以当时就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罢官时百姓沿街哭送,画像供奉,人们争买他的画像,似致“未脱稿,即持去”,供不应求。他死时,南京市民罢市数日为他致哀。虽然多数大地主骂他是“偏执”、“风颠”、“管闲事”的狂人,但也有赞扬他的。即使骂他的人中如华亭大地主何良俊,也不得不承认“海刚峰,不要钱,是铮铮一汉子”。
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说到海瑞这个人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称号:一个海阎王,一个海清天。同一个人为何会被两极分化哪?我们且走进海瑞的生平去看看,看看这个明朝第一清官跌宕起伏的一生。
海瑞1514年生人,1587年离世,享年73岁,在古代算是长寿。而海瑞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的舞台,却是在41岁那年,算是大器晚成。
海瑞不是一个聪慧的人,但他是一个坚持而又固执的人,从他考了二十几年举人就能看出来,高考复读两三年算什么,在海瑞眼里都不是事。
海瑞自小过得清苦,与母亲相依为命,海瑞的母亲重视教育,海瑞也听话,同年龄的孩子在爬树斗蛐蛐,他在读书,同年龄的孩子争吵打架,他在读书,同年龄的孩子出游踏青他还是在读书。海瑞不仅只顾着读书,还不爱理人,身边的人都不爱跟他玩。
海瑞童年过得孤独而又无聊至极,但是海瑞不觉得,他乐在其中。长时间的沉默和沉迷学习,与外界的隔离,使海瑞的世界黑白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非黑即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说严重了,海瑞没有变的变态而是性格滑向了一个危险的边缘——偏激。
生来贫苦,节俭成风,性格孤僻而又偏激,这让海瑞的官场之路注定了不会順坦,注定了与官场中人格格不入。
海瑞他并不是一个学霸,算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渣,勤劳刻苦但不聪慧,他考到三十六岁才考中举人,在举人在当时是没多少用处的,可以做官,但是是那种连品都没有的管,还要排队等,等到有位子空出来了才有机会,所以至少得考个进士才有个七品芝麻官当当。
事实证明海瑞是执着的,他又考了六年,没考上,一把年纪,算了算了。
41岁,海瑞终于进入了官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福建南平县的教谕,其实就是一个管地方读书的,这种官职大家都是随便敷衍敷衍,走走过场,学生也是爱来不来。海瑞就是与别人不同,他不仅要管,还要管的严严实实,妥妥当当。
制定了规章制度,谁不遵守就罚谁,学生们叫苦连天,被压着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海阎王就是他的学生给他的外号。但是学生们虽然累了点,但是还是敬佩他的,之前的官员都要收礼金的,不给会被穿小鞋,海瑞不收,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海清天的名声也是从这里慢慢开始积累。
“海阎王”的名声起于一个小县,不过是学生的玩笑话,但是过不了几年就会人尽皆知,海瑞成了官场同僚眼中的“阎王”,谁碰到谁倒霉。
41岁这年,是海瑞为官生涯的起点,差点成了他终点,一个个小小的教谕,不跪来视察的领导,这种在当时就叫以下犯上,碰到个心眼小的,脾气暴的,说不定会死人的。海瑞还得罪了两个,知府来视察,他不跪,御史来视察,他也不跪,抬头挺胸,端的一身正气,不愧是海清天。延平知府还给他一个外号“海笔架”,众人皆跪,一枝独秀。
好在海瑞当年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没人会费心去记得。
不入流的官员升职是很难得,海瑞是幸运的,他的努力被一个贵人看在了眼中,海瑞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伯乐——福建的学政朱衡。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去到浙江淳安担任知县,这回有品了,是个七品官。
海瑞到任后那可是烧的不止三把火,而是烧到他调任为止。搞得底下官员各个叫苦不迭,海瑞一生清廉,到任的地方通通被禁止收受贿赂,一毛钱都不许。工资又不够糊口,衙门的人通通罢工,奋起反抗,要吃肉,要喝酒,要钱,海瑞鸟都不鸟他们,一个人包揽了一个衙门的活,真真是一代劳模。
浙江淳安,这里是海瑞成名的开始,为何哪?海瑞把明朝胡总督胡宗宪的儿子给打了一顿,还顺带了几千两银票。那在旁人看来可真是胆大妄为,嫌活的太长。
海瑞微微一笑,不虚,待我写信一封,胡宗宪看了信还真没跟海瑞计较。所以海瑞不是无知他只是正直,只是坚持自己的正义和原则。
经过胡宗宪的儿子一事后,海瑞又惹了麻烦,也可以说是麻烦又找上了海瑞,是个大点的官都要接待,都要好吃好喝的招待,海瑞可不干,他没钱,有钱也不给那些人吃吃喝喝。胡宗宪是个好说话的人,这次的钦差可不是什么好鸟,鄢懋卿鄢御史,一个臭名昭著的人,海瑞这次又写了一封信,鄢御史可不好说话,你让我难堪,我就要让你不好过。不过,鄢御史当时按捺下了,记了海瑞一笔。
海瑞总算安安稳稳在淳安度过三年,淳安在他的治理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个为人民办事的好官。海瑞受百姓欢迎但是不受同僚欢迎,对百姓来说海瑞是“海清天”,对同僚来说海瑞就是个“海阎王”。
很快,海瑞又受到了提拔,救任嘉兴府通判,对海瑞来说这似乎是件好事,但是“海阎王”之名让嘉兴府的官员避之不及,开始找门路阻止海瑞到任,于是乎,海瑞第一次在朝堂上被弹劾,鄢懋卿刚好在这里等着海瑞。这也证明了海瑞的影响开始出现了,毕竟,籍籍无名的人谁管你。
海瑞被降职了,但是官位没丢,又被朱衡保了,那时朱衡已经是吏部侍郎,吏部嘛,管官员迁升,动动手还是比较方便的。
49岁,海瑞还是在当县令,只是换了个地方,在江西兴国,这对海瑞来说都一样,反正不影响他办事,江西兴国的官员就惨了。
海瑞安安稳稳做事升职,安生了几年的海瑞却又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骂皇帝。胆肥的让人羡慕,那封奏章被称为天下第一明疏,明晃晃指着嘉靖皇帝的鼻子骂皇帝修道误国,那可真真了不得,严嵩,徐阶都没这个胆子。
海瑞敢骂皇帝,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棺材都自己买好了,嘉靖气得想把海瑞剁了,马上把海瑞抓进了大牢,本来是必死的,又先后被太监黄锦和徐阶保了,海瑞一直在监狱里待到了嘉靖驾崩。
海瑞上书不是一时冲动,不是愚蠢至极,他知道后果,也做好了承担的准备,他行事的准则是他心中的标尺,敢说天下人不敢说的,明明白白的踏入死地,这是一种大义和勇敢,毕竟总有人理想高于生命。
海瑞在嘉靖驾崩后又出来做官,一路被徐阶提携。隆庆三年(1569)海瑞升职做了应天巡抚,官做的越来越大,海瑞却还是海瑞,一如既往清正廉明,这次查案查到了曾经对他有恩的徐阶身上,徐阶是应天最大的地主,海瑞要徐阶还全部的地,徐阶不干,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的家产,哪能割舍。
海瑞和徐阶杠上了,高拱都不敢正面刚的三朝元老,“海阎王”的称号可不是吹的,海瑞正直的不会变通,不会拐弯,正好成了高拱的棋子,一颗搬倒徐阶的棋子。徐阶晚节不保,与海瑞有莫大的关系。
海瑞并没有做错,徐阶确实不干净,只是在道德情义上有点亏欠,毕竟,徐阶对海瑞有恩。
海瑞后半生大起大落,两次被罢官,最后死在任上,他一生进不去内阁,得不到重用,并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的一身正气和清廉跟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非黑即白的人,注定在当时官场会被排挤。
海瑞看到了政治上的黑暗腐朽,想要撕破黑暗的面纱还政治一片清明,海瑞会是一个好官,但是不适合做官。相比高拱,徐阶,张居正同时期的政治家,海瑞是不合格的,海瑞玩不转官场,也达不到顶峰,海瑞有能力,但是他没能力去改变一个朝代的政治。他为国为民,不为皇权不为官僚利益,注定在当时得不到重用。
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张居正的原则是用人唯贤,他曾经说:良吏不都在甲科,甲科未必皆良吏。
明朝中期之后,有非进士出身官员不受重用的惯例,但张居正显然不是那种囿于成见的政治家。
海瑞不受重用,也并不是因为他只是举人出身,而是有更多的其他原因。
一、勇武有余,智慧不足
海瑞是张居正新政“一条鞭法”的强力推行者,在他任职的地方都强力推行了新政,海瑞在清丈田地工作中不遗余力,为推行“一条鞭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海瑞在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几乎是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暴力执法,不但得罪了大批权贵,就连前任内阁首辅徐阶也得罪透了,可要知道那是现任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恩师。
海瑞为官的强力执法,虽然推动了“一条鞭法”,却既得罪了权贵阶层,也得罪了张居正。
明朝的官员任免是推荐制,如果反对弹劾的人多,就很难得到升迁。张居正虽然为官也很霸道,但他并不喜欢不会转圆的官员。
二、虽有民声,却无官声
海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兴修水利,为民着想,是民声极好的官员,搏得了“海青天”的美名,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清官之一。
但若要对海瑞的行事方式仔细予以推敲,则是锄强扶弱有过头之嫌,似乎也有是非不清之嫌。海瑞虽然是获得了底层百姓的爱戴,却失去了中上层人士的支持。
海瑞貌似身清气正,在官场的名声却是费力不讨好,无论是同僚,还是上级官员,对他的评价都不是很高,也就很难获得上级官员的举荐,自然也就失去了升迁机会。
三、刚正不阿,反腐先锋
海瑞为官清正廉洁,原本是做官的好品德。但官场并不是清一色,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未必其他人都能够做到。
海瑞反腐的力度也相当惊人,同僚自然不必要说,对上级和巡视官员也是一样,甚至于釆取监视手段,这很让那些官员不快。
俗话说:水太清则无鱼,人太谨则无智。海瑞的为官之道,似乎也犯了江湖规矩。
总而言之,海瑞是一位好官,但不是能臣;是一匹良驹,但不是千里马;是忠臣良将,但缺乏经天纬之才,也没有大智慧。诸如此等原因,海瑞没有受到重用,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谢谢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