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张良的事迹记载于《史记留侯世家》,陈平的事迹记载于《史记陈丞相列传》,一个是“世家”,一个是“列传”,足以彰显两人地位高下。刘邦本人曾经在一次评论中,将张良、萧何、韩信单独拿出来论述,后人根据他的这番论述,将此三人并称“汉初三杰”。从这个侧面也验证了,张良的地位远非陈平可比。

在刘邦集团中,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最重要的参谋人员,不过,纵观两人的贡献,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两个人的贡献差别:张良的计策是决胜千里,是“战略家”,陈平的计谋立竿见影,是“战术家”。显然,战略对全局的影响,更具长远意义。

张良的重大战略献策

1.抢先入关

在灭秦战争中,楚怀王曾经发出“先入关者为王”的誓约,结果这个头筹被刘邦拔得,其中的功劳当属张良。

张良的两个计策,帮助刘邦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义军多年的梦想,灭了大秦。张良的两个计谋,一个是必须拿下宛城,第二个是智取峣关。

刘邦太急于求成,拿不下宛城,就想直接绕过它西进。张良敏锐地指出,义军之所以不能入关,就是因为宛城这个咽喉作用,攻取很难,绕过就会被前后夹击。无疑,刘邦企图用躲避的方式,直接绕过,是不计后果的急于求成,很容易被秦军包了饺子。

张良以杀回马枪的方式,以及攻心策略,竟然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宛城。

峣关之战,张良充分利用了守军的心理薄弱环节,轻松打败秦军。啃下这两块骨头,大秦王朝正是宣告灭亡。

与此同时,项羽及此前的陈胜吴广,百十万人马,打了几年,不是失败,就是被死死拖住。刘邦仅仅几万人马,几乎兵不血刃,一年就入关灭秦。张良的军事才能,真的是决胜千里之外。

2.计定鸿门

人们都习惯于将鸿门宴,比作最凶险难测的事件。其实,鸿门宴就是一场普通的宴会,没有所谓的杀机,杀机都被张良在宴会前解决了。

鸿门宴前,张良做了两件大事:收买项伯、说服项羽。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地位很重要,他在鸿门宴前,与刘邦约为亲家,成了刘邦的奸细,项羽的蠹虫,有他在,刘邦的安全起码有了保障。在项伯的周旋下,“软耳根”的项羽竟然不顾范增的反对,完全轻信了刘邦的鬼话,让一场充满杀气的宴会,变成了“交易会”后的“庆功宴”。

鸿门宴,本来应该是给刘邦准备的断头酒,在张良的运作下,完全成了把酒言欢的喜庆会,瞎紧张的都是看客,这就是张良谋划于事前的能力。

3.谋划关中

刘邦入川前,张良给他献计:烧栈道惑项羽,攻三秦争天下。也就是说,在刘邦尚未入川,张良就已经帮刘邦想好了,未来争天下的战略步骤。

他的“烧栈道”,给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精彩表演机会。满血复出的刘邦,按照张良的计策,出其不意地攻下三秦地区,为图霸天下,打通了“龙道”。

张良的这种战略远谋,在刘邦阵营中,无人能及。

4.下邑之谋

“下邑之谋”发生在彭城之战失利后,刘邦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一击而破,刘邦连老爸和老婆都丢给项羽做了俘虏。重大打击之下的刘邦心灰意冷,整个集团士气低落,感觉前途渺茫。

张良却在危亡时刻,看到了一个重大机会,他向刘邦提出,扶植拉拢三股力量,共同对付项羽,让项羽形成首尾不相顾的局面。这个计策就是:策反英布、拉拢彭越、放飞韩信。

事实证明,张良的这个“下邑之谋”改变了楚汉相争的局面。从此,项羽不能专心致志于追着刘邦死掐,项羽在三人的牵制下,疲于奔命,按下葫芦起了瓢。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已经仅剩半口气的刘邦,终于得到喘息之机,重新发展壮大。

刘邦一生屡败屡战,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就是得益于张良的“下邑之谋”。

5.破除分封

荥阳之战时,刘邦苦于孤立无援,采用了郦食其的建议:分封天下。这个建议的核心思想就是,分封天下后,被分封的人一定感恩刘邦,为了拿到利益,必然跟随刘邦,死打项羽,从刘邦与项羽的单打独斗,变成刘邦带领下的,对项羽的群殴!

其实,这个思想受到“下邑之谋”的影响,是扩大版的“下邑之谋”。没想到,“下邑之谋”的首创者张良,立刻阻止了这种行为。他对刘邦说,一旦分封,你的霸业就彻底歇了。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下邑之谋”可行,反而扩大版的就不行了呢?

张良指出其中的两个死结:其一,一旦分封,受封人必然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形不成“全国一盘棋”,你的号召力大大受损;其二,在弱势条件下分封,这些受封者是愿意追随你这个弱者,还是愿意追随项羽这个强者?显然,出于保证既得利益,项羽的吸引力要大于你。

一句话吓得刘邦没摔个跟头,赶紧停止分封计划。由此可见,不能把握精髓的东施效颦,往往会闹出大笑话。

6.楚汉决战

刘邦与项羽达成鸿沟议和后,本打算真的就跟项羽划地而治了。想想他这辈子被项羽东撵西追,几次差点丢了老命,做出这个选择也不足为怪。

张良却看到了决胜的机会,他说服刘邦,一定要乘项羽不防备的时候,完成最后一击,统一天下。这个看似很不道义的做法,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其实是对国家最负责任的态度。分治格局不可能长久,与其多年后再动干戈,莫不如毕其功于一役。

正是这个建议,帮刘邦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夙愿。

陈平的主要计谋

1.龙归汉中

灭秦后,项羽大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不过,项羽听了范增的意见,扣下了他,不让走。显然,范增对刘邦一直虎视眈眈。

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走了陈平的后门,那时候陈平穿的不是“汉服”,而是给项羽打工,不受重用。陈平早就有心投靠刘邦,现在机会送上门,当然不能错过。

陈平和张良演了个双簧,由陈平出主意,把范增骗离大营,接着,他使劲给项羽灌迷魂汤,弄得四肢发达的项羽,一时糊涂,不但放走了刘邦,还给了他一块汉中封地。

2.挑拨离间

项羽手下最出彩的谋士,当属范增无疑。但范增死得比较憋屈,这全拜陈平所赐。他大把花钱造谣言,耍尽小伎俩,弄得头脑简单的项羽,怀疑起了范增的忠诚,竟然把范增气得撂挑子不干了。

项羽不是一般的糊涂,竟然批准了,范增很窝囊,一路走一路憋气,竟然委屈死在回乡的路上。

陈平的诡计,让项羽失去了最忠诚,也是最有智慧的谋士。

3.荥阳脱险

荥阳之战,刘邦再次面临生死存亡,他这一辈子,一旦跟项羽直接PK就玩完。刘邦被项羽困死荥阳,外无救援,眼看又要重演彭城之战的悲剧。

陈平献上一计,在东门诈降,用千余名妇女出城,吸引项羽守军,同时以纪信假冒刘邦,代他出城投降。项羽一时被蒙蔽,全军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个假刘邦,及队伍庞大的妇女身上。真刘邦乘机从西门逃脱升天。

4.假授齐王

楚汉战争进行到关键的时候,韩信打了一把小算盘,对刘邦玩起了阴奉阳违,并让刘邦授他为“假齐王”。刘邦很生气,破口大骂,竟然忘了韩信的使者还在跟前。

聪明的陈平,悄悄踢踢刘邦的脚,刘邦立刻明白了,迅速改口说:当什么假齐王,男子汉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的!直接封韩信为齐王,从而避免了韩信可能的背叛行为。

5.智擒韩信

楚汉战争后,韩信被改封为楚王,不久有人告发他谋反,刘邦准备发兵征讨。陈平赶忙阻止了刘邦的行为,他说,以韩信的战力,您还真不一定是他的对手,那时候立刻天下大乱,征讨不是好办法。

接着,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游云梦泽。轻车简行,令韩信到楚国边境接驾。韩信见刘邦没带队伍,丝毫没有料到,刘邦此举的目的就是抓捕他。就这样,猛虎般的韩信,轻而易举就落了网。

6.妙解白登

高祖七年,韩王信和匈奴人勾结,不断侵扰汉境,刘邦不顾大臣劝阻,率30万大军亲征匈奴,结果,中了匈奴人的计,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好在这次出征,刘邦带上了陈平,关键时候,陈平又献上一计:一面以珠宝贿赂单于阏氏,一面以送美女给单于恐吓阏氏,逼得她充当汉朝的说客;同时一面以救兵将至恐吓冒顿单于,一面以纳贡和亲诱惑单于。

在陈平左手糖右手刀的计谋下,冒顿单于不得不放刘邦一条生路。

7.左右逢源

刘邦驾崩前,有人向他告状,吕后与樊哙勾结,准备对戚夫人和刘如意动手。震怒之下,刘邦派陈平阵前斩杀樊哙(此时很蹊跷,我将在下周专文探讨此事)。执行人落在陈平头上。

陈平很狡猾,他怕得罪刘邦,更怕得罪吕后(刘邦病得很重,快驾崩了)。于是他不惜抗旨,没杀樊哙,而是将樊哙解押进京,准备交给刘邦自己处理。没想到,人还没到京城,刘邦就驾崩了。

陈平赶紧将樊哙交给吕后,从而获得了吕后的信任。陈平这种左右逢源,在刀尖上也能舞蹈的本领,真的非同凡响。

交相辉映

从以上两个人的功绩比较看,显然陈平的故事更精彩,更具观赏性,也往往立竿见影,就像西药,用上就好使。

张良的计策很平淡,平淡到让人记不住,如果不仔细分析,他的功劳用放大镜都很难看到。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张良的计策都是影响深远的战略抉择,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良方,就像中药,喝了很久都看不到效果,但不喝就会要命。

这就是两个人的高度差距,张良是战略家,陈平是战术家,一个从战略高度,挥斥方遒,一个从战术角度,破冰斩浪,两个人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为中华历史,谱写了一篇篇精彩的篇章!

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张良与陈平,都是刘邦最著名的谋士,俩人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绝世功勋。要说两人到底谁更胜一筹,自然是张良更伟大出色,其实刘邦对于二人也早有评判,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称其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推崇备至。那为什么说张良强于陈平呢?

一是情怀与目标。张良,韩国贵族,祖父与父亲共担任五位君王的国相,早已是富贵中人。秦国灭亡韩国后,张良深怀亡国之恨,立志为韩国复仇。秦统一六国后,秦二世胡亥,昏庸无道,强施暴政,民生困苦不甚,特别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各地诸侯纷纷起事,中原大地硝烟四起, 普通百姓更是陷入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张良胸怀天下,悲悯苍生,立志救民于水火,结束战乱,恢复百姓平静的生活。放眼天下英雄,唯刘邦仁义,张良于是欣然投奔,辅佐其成就王业,一统天下,同时也实现了张良自己的人生理想——救天下民众脱离战乱的苦海。

天下初定,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功臣,张良坚决不受三万户的封赏,之后更是功成身退,不恋权贵,归隐山林。张良的隐退,不同于害怕帝皇诛杀功臣的自保,完全是自身理想实现后的一种告别。这就是张良的情怀,家国的情怀,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情怀,高尚纯粹!

陈平,阳武户牖乡人,年少的时候,家里非常贫困,长大后老大年纪了也娶不到老婆,好不容易找了个寡妇,还费尽周折。受尽了人间困苦,历尽了人间冷暖的陈平,立志出人头,追求功名利禄,荣华贵富。于是,陈平先后投魏咎、投项羽,最后投刘邦,直到人生目标的实现。

情怀,是心无旁骛,胸无杂念,无欲无求,只为理想;目标,只是追求的方向,努力奋斗的动力,两者之高低,立判矣!

二是王道与权术。王道,是人间正道,天下大道,推行仁义,顾全道德。王道的出发点是以下苍生为念,以维护或成全绝大多数人至少是大数人的益利为根本目标;王道的手段是遵循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以堂堂皇皇的方式和手段赢得胜利和取得成功。张良,以王道助王业,成就大汉王朝,成就天下百姓。

权术,是谋略,是心机,是驾驭人事之术,是权衡利弊之策,其最终的出发点是实现个人或小集团的目标,而且为达目标,不择手段,不畏公德良俗,不惜伤天害命。陈平,用权术,常出奇谋,屡助刘邦化险为夷,客观上也成就了大汉的天下。

王道与权术的高低,也立判矣!

三是阳谋与阴谋。阳谋,是光明正大的策略。纵观张良一生的谋略,多是为刘邦制定大政方针,比如建议刘邦“明烧栈道,暗蓄精锐”,为后来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下基础;比如建议刘邦不要将土地分封给原六国的后代,而是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功臣战将等等。

阴谋,是暗中算计,阴谋诡计。陈平的计谋,大都是暗中出奇制胜,以比如诱捕楚王韩信,比如离间项羽和范增等等。

阳谋与阴谋的高低亦立判矣!

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的谋士。都是冠绝一时的聪明人。

汉初三杰,有萧何,有张良,有韩信,却没有陈平。

据史记记载,张良多病,娇弱如妇人,是满腹经纶的小鲜肉;而陈平却个高魁梧,相貌堂堂,颜值高,是男模一类的帅锅。

《留侯世家》记载: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史记.陈丞相世家》:平为人长大美色。

他们都有经略天下的野心和穿透人心的智慧。但是,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观点分析,他们都有阶级局限性。

张良贵族出生,多病,人品贵重,因为看得透,也容易凉薄,他追随刘邦干革命,不为名不为利,功成名就后闭门谢客,辟谷修道,始终与尘世的喧嚣格格不入。

陈平恰恰相反,他满身的市井气,贪财好利,圆滑世故,跟随刘邦身边,屡出“奇计”,这些计谋也不乏都是“阴谋诡计”。

因此,作为谋士,张良和陈平都很卓越,但是也有区别,张良是“阳谋”,陈平是“阴谋”。张良出“正点子”,陈平出“鬼点子”。

楚汉战争中,张良多次在人生选择的关键节点上帮助刘邦,进行大战略谋划。可谓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

不然凭刘邦一介匹夫和一帮沛县出来的死忠,是不可能把局面做的那么大,击败不可一世的项羽,建立万世不朽的基业。

盘点一下张良对刘邦的辅助之功。

(1)为刘邦攻破武关出谋划策,抢先进入咸阳,随后将刘邦从荒淫作乐的秦宫中劝出来,避免小胜滋生骄心。

(2)鸿门宴前后力保刘邦。

(3)通过项伯为刘邦争来汉中地区。

(4)劝刘邦烧掉巴蜀栈道,解除项羽的戒心。

(5)阻止刘邦分封计划,防止天下分崩离析。

(5)荥阳对峙期间,绸缪韩信北上,灭韩魏,对项羽形成两翼包抄。

(6)劝刘邦撕毁鸿沟之盟,一统天下。

(7)以裂土封疆为诱饵,调动韩信彭越围攻项羽于垓下。

再看陈平的六大奇计

(1)使反间计离间项羽亲信谋臣,致使亚父范增气死,钟离昧离心,垓下之战临阵钟离昧逃亡。

(2)荥阳献计让纪信当替身,放出二千妇女做烟雾弹,助刘邦脱困。

(3)韩信据守齐国,要挟刘邦封王。陈平适时暗踩一脚,及时阻止刘邦犯傻。

(4)献计天子巡狩,不费一兵一卒,扣押楚王韩信

(5)贿赂单于阏氏,解白登之围

(6)平叛陈豨,重金利诱将领,尽快评叛。

两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张良为刘邦绸缪,谋的是整个天下,有着卓越的眼界和格局。

陈平六出奇计,次次解刘邦困局,但每一次陈平都因此受封更多的土地。而且陈平这人贪财好色,跟刘邦绝对“脾气相投”。

陈平除了“六出”奇计,应该还为刘邦出国不少行之有效的“坏主意”,有些计谋极其私密,就像未解密的国家档案,连司马迁那样的太史都看不到,世人更无从知晓。

这样看来,陈平是干了不少“地下党”的工作,离间、贿赂、诱骗等,很多估计都搬不动台面上。

《史记》记载,陈平“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因此,张良和陈平各有所长,若非要比较一下高低,张良的人品更出众。

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张良与陈平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在中国历史上,张良(张子房)与吕望(姜子牙),管仲,乐毅,诸葛亮等成为历史名人,功盖千秋。人皆称颂。《三国演义》中徐庶在荐孔明时说,"若得此人(诸葛亮),无异于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由此可见张良在历史上的地位!张良为人宽和,所用之谋略皆光明正大,利益长远。大都是带有战略意义。具有长远效应,陈平之计,阴小狠毒,只用于一时一事,无长远效应。特类似三国贾诩之流!高祖论功时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人称萧何,韩信,张良为大汉三杰。而陈平之计,如擒韩信,除范增,封齐王,游云梦等,虽能奏效,但均属诡诈之计。纵上可知,陈平与张良相比,就相当于驭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

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当然是张良更厉害,因为张良有的是大智慧,这从他选的主子还有他的谋略都可以看出。

张良能成就功业,重要原因是他选拉一个善于听意见的主子。

范增也有一肚子才学!

可惜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而中国历史上,项羽之类的人恰恰最多。

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对张良最直接的评价

而面对错综复杂形势,提出并能让君主采纳自己政治主张,才是中国古代谋士主要工作。

张良同志就是其中佼佼者,在辅助刘邦以弱胜强、建立巩固汉王朝过程中,都表现出高超政策水平和谋略艺术,下面我们就看看张良的谋略艺术。

第一:透析人心,明确阵线,知根知底

“浇树浇根,知人知心”,张良就深谙此道,汉王三年,项羽加紧对荥阳进攻,增兵包围荥阳,多次切断汉军甬道,造成汉军军粮不足,军心动摇。刘邦很担心,

于是就找谋士郦食其商议。

这郦食其是个老夫子,惯于谈古论今,对分封制度很推崇,就建议刘邦恢复六国后人王位,给予他们印信,有他们支持就可以面南称霸了。刘邦没多考虑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委托郦食其加紧实施。(刘邦一直从善如流)

而这时张良公差回来拜见刘邦,刘邦一边吃饭,一边将郦食其建议告诉张良。张良听后,觉得计划貌似有理,实质上非常错误。张良就用汉王吃饭的筷子为筹算工具,对郦食其观点做一一反驳,又进一步分析说:“天下谋臣说客,抛弃妻儿,离开祖坟,告别朋友,追随您原因,不过想获得小块土地立足。您如恢复六国,韩、魏、燕、赵、齐、楚六国后人都在,那么这些谋臣说客,都会各自回国侍奉他们,跟亲戚家人团聚。人走了,谁来帮大王夺天下?目前,楚国无敌于天下,您立六国后代将被楚削弱而去附庸他,大王又如何使楚国臣服?假如您真用郦食其计谋,大事就完了!”

听到这,刘邦吃不下饭啦,下令把印信销毁,此后,汉军上下一致,同仇敌忾,终于转危为安。

张良从没有不着边际乱发议论,更不用教条硬套,他善于通过精辟的心理分析,剥去表象,抓住本质。具体到封王问题,张良的思路是:高官厚禄令人向往,但并不是所有封官许愿都能达到收买人心壮大自己目的。在内忧外困处境下,郦食其计谋行不通。

张良这一谋略,让刘邦擦亮眼睛,分清敌友,明确阵线,为刘氏王朝最终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运筹全局,定鼎关中

汉王五年,刘邦得天下后,齐人娄敬位卑不忘忧国,建议刘邦建都关中,但是开国大臣都是东方人,都主张在洛阳建都,因为离家近。还说洛阳战略位置更好,地理形势也不错,易守难攻。

刘邦又拿不定主义,就问张良。

张良说:“洛阳虽有天然险要,但腹地太小,方圆不过几百里,田地贫瘠,四面受敌,不利攻防。而关中,东有崤函险要,西有陇,蜀山区,地域广阔,沃野千里,南面还有巴蜀的丰富资源,北边有放马牧畜的大草原,北、西、南三面皆有险要固守,只用东向控制诸侯。诸侯安定时候,通过黄河、渭水转运天下粮食,供京师所需,诸侯反叛,又可顺流而下,足以转运军队和军需物品。这正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呀!

娄敬建议很正确,于是,刘邦当天就启驾向西,定都关中。

同是谋划,同是定都,有人固执一端,见仁见智,搞得刘邦也没主意。

张良高明之处是站在国家生死存亡高度看问题,巧妙将洛阳、关中放一起比较,比得透彻,深入,而又全面。宏观上比,微观上也比;比完地理形势,还比腹部地区;就连平时战时都在比;进路退路也在比,如此全面对比分析,洛阳关中,孰优孰劣,自热不言而喻。

第三点:抓住本质,强固国本

封建时代,太子被称国本,刘邦晚年戚夫人得宠,因此刘邦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做太子。很多大臣来劝,甚至以死相谏,都无济于事。

吕后为此十分恐慌,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张良出主意。

张良心想,现在的自己,其实言行已无关紧要,常规办法别人都试过,没啥用处,必须想别的办法,于是对吕泽说:“这是难以用言辞争辩的。天下有四老,躲在深山里,坚决不做汉家臣子。皇上对他们十分尊敬。若能请来时常跟太子上朝,皇上看到他们,这对稳定太子地位很有帮助。”

随后宫中宴会,太子侍候在刘邦身边,刘邦发现四位老人跟着太子,年龄都80以上,衣冠打扮,与众不同。问明情况后,刘邦震惊同时对他们说:“麻烦诸位,好好照应太子吧。”四人举杯向刘邦致意,敬完退了出去。

刘邦看四人离去,对戚夫人说:“我要换他,可那四人辅助,太子羽翼已成,动不得了,吕后真是你未来主子了。”因此刘邦彻底放弃更换太子主张。

“清官难断家务事”封建帝王家务事,更难。

无怪乎有的大臣以死相谏,都不能奏效。

张良则不同,站在刘氏王朝立场上,对影响全局诸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后,抓住“决定性因素”因势利导才成功。知道刘邦对四位隐者敬慕之情,他们言行在刘邦心中分量无需赘言,请他们出山,就不会失败。

张良的谋略,能准确地把握筹划对象,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相机而动。或者明察秋毫,分析心理;或者高瞻远瞩,统御全局;或者抓住本质,扭转乾坤,无不达到神奇效果。这种成功的谋略经验,或许对我们今人有所启迪。

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的鼎级谋士,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汉马功劳。可是,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们两个人的奖赏却完全不一样。张良的奖赏更丰厚。他还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之一。另外两个,是萧何和韩信。

因为陈平的奖赏没有张良的多。这是不是就等同于说,陈平比不上张良呢?

这个问题不应该这样看,张良之所以更加受刘邦重视,立的功劳更多。是因为张良加入到刘邦的阵营之中比较早,他是在刘邦反秦的时候,就跟随着刘邦过。虽说那时候他还不是刘邦的部下,但是,张良和刘邦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双方对彼此都认可。

在鸿门宴上的时候,张良还救过刘邦的命。

张良真正的归顺刘邦,是在鸿门宴之后。项羽平定了天下,把刘邦封为了汉中王,刘邦在汉中得到韩信,杀出汉中到达关中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良成了刘邦的部下。

这一时期,也正好是楚汉争霸的开始。

陈平则不一样,刘邦当年参加鸿门宴的时候,陈平是项羽手下的一个重要谋士。并且在宴会上,陈平是和刘邦有见面的。

在刘邦给项羽争霸天下后,项羽让陈平把守原来的韩国这一片土地。

很可惜的是,这块地方被刘邦给打了下来。陈平怕项羽追责,所以,他就跑到了刘邦的阵营,投靠了刘邦。

直到此刻,陈平才开始为刘邦效力。

他不像张良,张良早在刘邦反秦的时候,就为刘邦出谋划策过了。

我们再说一下,到底是张良厉害呢,还是陈平厉害呢?下面我们通过他们给刘邦出的主意来判断。

刘邦杀出汉中,来到中原和项羽争霸,他就召集了四十万大军,攻打项羽的都城彭城。那时候项羽正好在齐国和田荣干仗呢。

当项羽听说刘邦把他的老家给占领之后,他就带领了三万骑兵杀了回去。

刘邦的四十万大军被项羽打了一个大败,刘邦更是连命都差点丢了。

这时候的刘邦手里已经没有兵了,他只要投靠自己的小舅子,也就是吕雉的哥哥那里。因为那里还有几万人马。他想要东山再起。

这时候的刘邦是很沮丧的,对于刘邦来说要打败项羽真的是太难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良告诉刘邦,若是你想打败项羽,只要联合三个人就可以了。

一个是韩信,一个是彭越,另一个是英布。

韩信是刘邦的部下,争取他是没问题的,彭越是刘邦的合作伙伴,也没问题。唯独这个英布,因为英布是项羽的大将。

但是,刘邦还是采用了张良的计策,策反了英布。

最终项羽就是在韩信、英布和彭越的联合下,被打败的。

所以,张良的建议都是战略层面上的,他看的很远,只要刘邦按照他的战略来,就不会出错。

我们再看陈平,陈平在楚汉争霸中,为刘邦建立的最大功劳,就是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

项羽怀疑范增,范增气愤之下,离开了项羽。项羽就像没头的苍蝇一般,被刘邦南北战场来回调着打,项羽没有了范增,真的是吃尽了苦头。

最终项羽就是在失去范增后,很快败下阵来的。

我们说张良和陈平的这两个事。就是为了说明,他们一个是战略性的人才,一个是战术性人才。所以他们两个的功劳是不太好比的。

但是,张良的功劳,肯定是 比陈平大的。因为张良加入刘邦比较早,还救过刘邦的命。所以,这一点陈平没法给他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