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先轸因口角之争而“免胄入狄师”,战死疆场,是否过于刚烈?

先轸脱掉甲胄,冲入夷狄军中战死的事,发生在“箕之战”。当时的战况是,晋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局面,郤缺甚至已经俘虏了夷狄的首领,战局进入收官阶段。此时,先轸却出人意料地“免胄入狄师”,结果被狄军乱刀砍死。

先轸其人

先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是第一位被誉为战神的将军。他早年结交公子重耳,并追随重耳流亡十九年。

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他回国继承国君之位后,先轸受到了晋文公不同寻常的礼遇。他从下军军佐,逐步升迁到中军主帅,成为晋国六卿之首。此后他追随晋文公,为晋文公的霸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晋楚“城濮之战”,先轸采用“围曹卫,以救宋”,“联齐秦,以绝楚”,“和曹卫,以断楚”等政治手段,以及“疑兵”、“诈败”、“扮虎”、“攻弱”等军事奇谋,将强大的楚军打得大败而归,楚将子玉还因此自杀身亡。

后世对“城濮之战”的评价极高,认为这是一场结合了多种谋略的战争,也是一场完美的歼灭战,先轸战神的名声由此而起。晋国也因此一战,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君臣“口角”

导致先轸“免胄入狄师”的原因,也是一场战争,这就是同年发生的“崤之战”。这一年晋文公去世,秦国人趁晋国国丧,出兵越过晋国,灭了晋国的属国滑国。

晋国人非常气愤,在先轸的主导下,晋军在崤地全歼秦军,并俘虏了秦军三位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

这件事惊动了晋襄公的嫡母怀嬴,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说服了晋襄公,释放了三位俘虏。这事被先轸得知,他气得大骂晋襄公:“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骂完还不解气,冲晋襄公的方向“不顾而唾”。晋襄公被骂后,猛然醒悟,派人去追秦将,但已经来不及了。为这件事,秦襄公不但没有计较先轸的失礼,还率先向先轸道歉。

求死自罚

释俘一事,晋襄公在未和大臣商量的情况下,就轻率作出决定,是不该。但作为臣子,先轸的表现也太出格了,连“灭亡的日子不久了”,这种诅咒话都骂了,还不解气,还冲国君吐吐沫。不说君臣关系,即便是一般的上下级,也不能如此过分。

口角事件后,先轸冷静下来,为自己的不敬行为深深自责。尤其是晋襄公没有因此事,对他有任何的惩罚,甚至不满,反而自降身份,向先轸道歉,这让先轸无法承受了。

于是“箕之战”眼看就要收官之时,先轸突然对众人说了一句:“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我一个匹夫之人,得罪了君王却没有任何惩罚,我怎么能不自己惩罚自己呢!

说完这句话,他脱掉盔甲,义无反顾地冲入敌阵......

后世评价

先轸的死,是晋国的一大损失,后世对他的这个行为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一个“舍身尽臣节”的正直臣子。在先轸死后,晋国人为了纪念他,还给他修建了一座神庙。

先轸的死,就是由他的品行和性格两方面决定的。他本就是一个有着强烈“忠君”思想的人,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就是一个例证。同时,他性情刚烈,唐突之下做出了越礼的行为,深深的自责,导致他必然以极端的方式自我惩罚。

这件事发生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时期,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人,更注重侠义之气,更有责任担当。假如这件事发生的对象,不是晋襄公,以先轸的担当,他也会承担自己的鲁莽,而导致的后果。

名将先轸因口角之争而“免胄入狄师”,战死疆场,是否过于刚烈?

以今人之思想去揣度古人的行为应当站在当时的环境之中。先秦时期盛行士为知己者死,以及舍身尽臣节的臣子道义。先轸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刻选择了以如此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愧疚之心,充分反应了先秦时“士”的道义。

名将先轸因口角之争而“免胄入狄师”,战死疆场,是否过于刚烈?

如果一个人为了口角而丢了性命,看他值不值得,为了国家为了家人牺牲的光荣,为了逞一时之强,那就不值得!

名将先轸因口角之争而“免胄入狄师”,战死疆场,是否过于刚烈?

关于先轸之死,不同的时代解释不同。先秦的人,重道义轻生死,追求生命的意义远远大过生命的长度。对于先轸来讲,首次使用机动作战重创秦军,打得秦国的国策都更改了。这个意义是历史性的。后来先轸唾骂自己的国君,虽然也是为了让作战胜利之后的效果持续延伸,不得已而为,但是已经严重违反了当时的道德底线。晋国国君虽然立刻按照先轸的意图调整了策略,最终使得秦国彻底完败,晋国在战争中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先轸自己不能原谅自己。于是采取了脱掉盔甲,冲入敌阵中血战而死的方式,向国君致歉。并且完成了武将死于战场,这种最为光荣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以说先轸之死,是中国古人最为荣耀的一种生命方式。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的荣誉感,刚强和血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