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汉灭秦之后,刘邦为何还要实行分封制?

刘邦实行明显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分封制,既有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也有其本人主动选择的因素。客观历史环境就是,秦末大乱,旧贵族期盼恢复旧有的列国分治格局,是一次自然的历史“回潮”。刘邦主观选择,是对西汉初期政局的个人判断,力图通过分封,保证初期政权的稳定。

一、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天下是分封制模式,秦始皇灭掉六国,防止再次出现诸侯割据的现象,废除了分封制,以郡县制取而代之。秦末的战乱,让不甘心失国的六国后裔和贵族,又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他们以秦国的郡县制不得人心为幌子,鼓吹分封制。其实跟什么制没关系,无非是为了恢复个人的利益而已。

但这个宣传标语很管用,可以蛊惑人心,所以,一时间天下妖魔鬼怪全部冒出来。其实有几个是真正的六国后裔?大多数是旁支,甚至连旁支都算不上,比如陈馀、张耳、彭越、英布,哪一个是王室后裔?再比如项氏,推出个楚怀王当幌子。说白了,无非是借着分封制,为自己捞取一份资本而已。

刘邦本人也是借着分封制的东风,捞了顶王冠。楚汉争霸时,刘邦有可能摆脱分封制的客观环境吗?不可能的!

天下各路兵马的山大王们,哪个不是奔着分封,当个土皇帝的目标才拉杆子的?刘邦有可能拿个县长的名头换彭越的梁王吗?连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韩信,都想弄个齐王过过瘾。

分封制的“回潮”就是一个客观历史环境下的必然,谁都改变不了。项羽需要靠它推翻秦国,刘邦需要靠它打败项羽,没有分封这块大饼,做不到。

二、刘邦理性的选择

一般认为,刘邦出于对异性诸侯王的不信任,所以决定采取分封制,让刘氏诸侯王抵抗异姓诸侯王,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其实,刘邦何曾没有想到过,未来刘氏诸侯王,也必然会发展成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天下争霸!

但,有一个更加糟糕的案例就在眼前——秦朝,废除分封制,仅仅二世就亡国了。不分封搞郡县,失去皇室宗亲势力的拱卫,要失国;搞分封,诸侯王尾大不掉,早晚也会天下大乱。一个是眼前之祸,一个是未来之患,两者相害取其轻,刘邦当然要首先顾及新创立的大汉帝国的生存。

所以,分封制是刘邦在客观环境下,理性的选择。我们不能从结果倒推原因,因为大汉存在了几百年,就认为当初刘邦即使采取郡县制,帝国也一定会平稳度过初创期。

同样,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恢复了分封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基于此。未来的问题丢给后世之君,眼下的生存扎根才是最重要!

综上所述,刘邦恢复分封制,既有历史客观条件,他被迫接受的成分,也有对客观环境的理性思考后,做出的最符合环境要求的主动抉择。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汉灭秦之后,刘邦为何还要实行分封制?

新制度的出现或是制度的调整都是建立在一次次政权的覆灭和重大惨痛教训事件之后,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毕竟从周朝到汉朝的古人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没有历史的借鉴,但是他们成为历史后可以供后代参考,这就是中华文明沉淀之基石。制度背后往往又伴有血与骨的淬炼。

周朝建立大封天下不是贵族就是王室后裔,周以礼治天下,使四方外邦宾服。各诸侯国受周礼及大环境的约束依然尊奉王室,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强大,他们之间的战争也依然是贵族之间的老大争夺战,那时的平民是没有资格参战的。当老大评选出来后也有不服的,战争还得继续下去,因此战国出现,大秦崛起。秦灭六国李斯提出了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废除分封制,这一思想在当时说来是非常先进的,因为他能借鉴的经验实在有限,而导致周朝灭亡的根源就是那些日益膨胀的诸侯国,想法很美好但显示很残酷。周朝分封的初衷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那些诸侯王们可以一同维护王室权利,秦设置郡县制也是为了防止诸侯们坐大会威胁到皇权。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现的变革繁多且跨度太突然,那些被剥夺了权利的诸侯贵族们肯定愤愤不平,再加上秦政府的横强暴敛,短短十几年便土崩瓦解。

以诸侯王身份夺得天下的刘邦,也知道分封制的弊端,但是他总得安抚一起下那些有功之臣和稳定来之不易的江山。汉朝建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也只有给予土地和权利才能暂时优抚各个诸侯,而且周朝的结束到汉朝建立之间的时间其实真的很短,秦朝的出现就像是历史在时间长河中做的一个梦,梦醒之后人们还是希望效仿前代才是正确的。至于这个弊端以后会怎样就交给后世解决吧!到了汉景帝时期出现的七国之乱才为汉王朝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汉武帝的推恩令一出,不但消减了诸侯权势,还把一些取消的封国回收归中央直接管辖,从而设立郡县,至此开始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诸侯王也不再成为威胁皇权的不安定因素。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汉灭秦之后,刘邦为何还要实行分封制?

项羽开了个很不好的头,他当时分封了诸侯王之后,刘邦为了和他争夺天下,不得不把用土地和王爵拉拢别人,到了刘邦统一天下后,逐渐开始消灭这些异姓王,到了公元195年,只剩下一个长沙王吴芮因为实力弱小,地处边疆得以保存,但是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统治,以及安抚自己的子孙后代,还是选择了分封制。

天下功臣太多,很多人在刘邦登基之前就已经是王,后来的功臣也不能不封王

当时为了夺取天下,赢得更多诸侯的支持,刘邦不得不给予这些功臣们王位,毕竟这个时候王爵已经有些泛滥了,而且刘邦不采用分封制,全部用郡县制,这些功臣们肯定心怀不满。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为了厚赏这些功臣,刘邦不得不采用分封制,他必须先稳住这些功臣,让他们帮助自己建设大汉天下。

郡县制有很大的弊端,刘邦选择分封也是为了维持天下稳定,毕竟此时天下人还是更习惯分封制

郡县制可以很好的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也有不小的弊端,一旦出现战乱,这些各地郡守对于中央王朝的忠心就有待考验。他们可以选择驰援中央,也可以选择袖手旁观,比如楚汉争霸时的赵佗,手握重兵,却坐看秦朝覆灭。

分封制虽然不利于中央的集权,但是汉初时期,江山并不稳固,分封制度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百姓比较习惯这种制度。而且分封诸王可以得到这些六国遗民的帮助,等到天下稳定了,再把这些人找借口除掉。

刘邦也不是全部按照以前的分封制度来,他安排的封国,内部还是采用的郡县制,他认为这样可以取两者之间的长处,最大的发挥两种制度的优点

刘邦基本上除掉了异性王之后,认为分封刘氏诸侯王可以保证汉家王朝的稳定

当那些有能力反叛的异姓王被消灭之后,刘邦于公元前195年立下诏书,以后只能刘氏封王,不可再封异姓王。

他认为有了这些刘氏子弟拱卫汉朝的边疆,才可以让汉家天下流传下去,毕竟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子孙,出了差错,坐上大位的还是自己的子孙,分封刘氏为诸侯王,可以稳定刘氏江山。

到了公元145年,当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诸侯的叛乱,下旨削弱诸侯的权力,限制各国军队数量,诸侯王无中央命令不得调动军队,各国高官由中央任命,此时的封国已经基本上名不副实,到了汉武帝时期,采用推恩令,彻底的解决了分封制的弊端,之后刘邦采用的分封制走到了终点。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汉灭秦之后,刘邦为何还要实行分封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横扫东方六国!并改革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确定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并对政治经济等体制一系列改革!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被称为千古一帝!虽然也有很多负面作为!历史上也是褒贬不一!所拓展版图对西汉王朝影响很大!汉朝疆域是在其基础上向外拓展的!

说到刘邦为什么没有继承秦朝体制!而将子孙分封天下!我认为有两点!历史的教训子孙分封制是霍乱的很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汉朝的七王之叛和明朝的朱棣与朱允炆之争就是很好的见证!

首先刘邦见识到秦朝的短暂灭亡除了暴政和不合理政策外就是秦朝最危险的时刻宗族势力没有力量及时救援!如果有宗族军队勤王!秦朝也不会灭亡这么快!为了不重蹈秦朝的覆辙!分封天下!使宗族具备一定的势力!所以没有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度!

第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刘邦看到九江王英布,淮南王韩信等异姓诸王的叛乱!认为刘氏子孙不可信!早晚会出事!所以留下祖训给后世子孙!非刘氏子孙!不得封王!所以把子孙分封天下!管理各地!

历史证明刘邦是错的!只有顺应历史的潮流!才会铸造基础!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汉灭秦之后,刘邦为何还要实行分封制?

因为刘邦只学过春秋战国,秦朝的历史,没有学过后来的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所以不知道郡县制才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题主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考虑这个问题时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看问题。

就刘邦所处的时代而言,即使统一天下的是李邦,张邦,照样还是会搞郡县并行制,甚至项羽短暂统治时期还搞起了全面分封,做的更夸张。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是行分封还是立郡县本来就是犹豫不决的,手下的大臣也是争论不休。但最后廷尉李斯的一席话说服了秦始皇,他说周朝分封72国,为的就是他们能拱卫周室,但最后这些国家各自为王,周朝大权旁落。

然而秦二世二亡(虽然这个行郡县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当时的人是不可能从我们现在的立场看问题,刘邦自己也觉得是郡县惹的祸,当秦朝快不行的时候,因为没有搞分封,所以没有人来拱卫秦室。

再加上韩信,彭越,英布这些诸侯王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封了大量异姓王,同姓王。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并不是刘老板的员工,他们是合作关系,只不过刘邦的势力更大而已。

因此,刘邦得天下后实行了郡国并行制,事实上这并不是纯粹的分封制,他还是立了很多郡县的,因此也被史学家认为是分封制想郡县制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

小知识:即便七国之乱后,汉武帝搞推恩令,以后郡县制成为历史发展趋势,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但分封制并没有在后来的王朝里消失,而是小规模的存在,最有名的就是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做藩王。

【我是历史中简堂观点君,致力于分享三国史,明史知识,欢迎关注我!】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汉灭秦之后,刘邦为何还要实行分封制?

刘邦起兵灭了秦朝后深有感触,如此强大的大秦帝国竟然在始皇帝死之后就立马瓦解了,刘邦反复思量后,觉得是秦的制度有问题,郡县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毕竟都是外人在各地方管理,完全靠外人始终是信不过,出了事也没有个自己人帮忙,所以刘邦觉得实行分封制是个很好的主意,把自己的儿子孙子都分封土地,这样全天下都是自己的后人在管理,就算有造反的子孙,打来打去也还是刘姓江山,如果是外人造反,那么所有刘姓子孙都会群起而攻之,这样才能万无一失,永保江山。

但最终事与愿违,在刘邦死后就发生了七国之乱,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却大耗国力,以至于长期被外敌欺辱却无力反击,由此看出分封制的危害巨大,刘邦始终是农民起义出身的皇帝,自然没有秦始皇看的长远,也没把问题看的透彻,秦亡于暴政和后继之君昏庸无能,而非亡于制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