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为清朝建立立下大功,却为何被列入《贰臣传》?

正好看到一个问题,问到与洪承畴类似经历的范文程,他为什么没有被列入《贰臣传》,放在一起对比回答正合适。洪承畴和范文程都是投降满清的汉人,虽然两人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批评,但满清似乎对二人的评价差距很大,范文程被视为朝廷脊梁,洪承畴被视为“贰臣”。

要论功劳,两人都为满清建国及政治统治的稳定,尤其是满汉一体做出了巨大贡献,难分伯仲,但为什么两个人的待遇差距那么大呢?我觉得有两点原因决定了他俩待遇差距:

一、出身地决定身份差异;

范文程就出生在沈阳,虽然先祖是中原人,但他已经是五六代人生长在沈阳。沈阳在满清建国之前就已经成了“沦陷区”,当地的汉人更容易被满清视为“自己人”。洪承畴则没有这个便利条件,他是福建人,他投降满清还是范文程出面劝说的结果。

二、政治身份的差异,把他们分割成了立场问题和道德问题;

范文程没有在明朝做过官,也就是说他没拿过大明王朝的一两银子薪水,就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洪承畴则不一样,他是大明王朝的重臣,官居五省总督、经略使、兵部尚书,为大明尽忠是他的本分。

因为这个差别,人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范文程降清是立场问题,不需要背负道德责任;洪承畴降清则是道德问题,必须接受道德审判!

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洪承畴骂名不断。历史上编造了很多对他贬损的故事。如,当初劝降他,是孝庄太后用美色勾引的结果;他的母亲曾经因为他的降清,用拐杖责打他;有人给他家贴了一副对联,上联“忠义孝悌礼仪廉”,下联“一二三四五六七”,讽刺他是“无耻王八”。

乾隆皇帝对编撰史书的大臣明确说,要设立《贰臣传》,并直接点名洪承畴,由此,把他打入了永世不得翻身的地狱!

实事求是地讲,抛开道德问题,洪承畴无论为满清,还是为汉民族,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史学家李治亭对他的评价非常中肯,我全文摘录如下: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洪承畴为清朝建立立下大功,却为何被列入《贰臣传》?

洪承畴明末第一毫无节操的,虚伪无耻的大汉奸,残杀同胞,食君之禄,败君之事,屠戮养育自己的母国百姓,是猪狗不如的畜牲。自这狗日之后有没有礼义廉耻的吴三桂,曾国藩之流,这些畜牲本民族人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异族也是只拿这些狗日当狗对待的,所以康熙,乾隆都把这货归为贰臣的。

洪承畴为清朝建立立下大功,却为何被列入《贰臣传》?

洪承畴,原明朝高官,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后赴辽东抗清。松山战斗失败后,投降清庭。1644年清军入关时,充当急先锋,为满清主子攻城掠地,表现神勇。

洪承畴属于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人物。他的才能主要表现在镇压农民起义上。前期,他替明朝打李自成,几近完功。后期,他替清朝杀汉族老百姓,绝不手软。听说在任九省经略期间,他发挥了很高的聪明才智,用铁腕手段将江南百姓治得服服贴贴。对江南富户敲骨吸髓,掠夺了大量财富。明朝时极其繁华的江南大地残垣断壁,十室九空。

我曾经想,满清十几万人入关,怎么征服了上亿人口的明朝臣民?从洪承畴身上,你可以看到,什么叫带路党,带路党又有多可怕!洪承畴对付汉族老百姓的神勇,连他的主子都感到惊奇。

洪承畴的行为,连他的母亲都感到不耻。洪承畴随清军入关,坐稳北京后,忙接他老母到北京享福。因为消息闭塞,老母原以为他替大明效力,喜孜孜地来到北京。没想到儿子原来替新主子杀老百姓。气得大骂洪承畴为贰子。随即与同来的小儿子搬离洪府,回到乡下,在船上度过余生。

满清主子并不感念洪承畴对他们的忠诚。在建《贰臣传》的时候,仍把洪承畴列为贰臣,教育子孙后代,千万不学洪承畴,背主杀民留骂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