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认为,西汉亡于腐败和外戚政治,我认为那都不是根源,真正的根子在“儒学宗教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扭曲的价值观!

西汉自汉元帝开始,重用儒生,但“儒生政治”并没有给大汉带来清明与繁荣。相反,正是一群百无一用的儒生,导致汉廷上不能辅政,下不能安民,中不能正身,把大汉帝国带入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出入朝堂的大多是名儒,出任丞相的,很多都是可以称得上“儒宗”级的学术泰斗。如果书读得不够好,即使身居朝堂,也会受人耻笑。甚至连一些凭借自身能力,一步步打拼到中央的官员,如果不能被“儒宗”们认可,也只能蒙着脸夹着尾巴做人。

有个典型例子,就是汉成帝时期有个丞相叫薛宣,此人从一名普通小吏出身,凭借出色的政务能力,竟然一直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但薛宣因为书读得不够好,一直被人看不起,连皇帝都轻视他,下面的官员也都鄙视他,好像他这个丞相是偷来的。

崇儒,本不是坏事,但以儒为藩篱,形成利益群体,就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毒瘤了。更严重的是,这些被奉若神明的栋梁,一个个堕落成无德无能,信奉怪力乱神的“神汉”,完全背弃了儒家修身养性的最基本的宗义。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居庙堂之高的儒生们,都是些什么人,都做了些什么事?

汉元帝时期的丞相萧望之、匡衡,汉成帝时期的丞相张禹、翟方进,汉哀帝时期的丞相孔光,汉平帝时期的丞相马宫,这六个人都是学术界的“一代宗师”。他们有个共同特点,政务能力低下。萧望之被宦官石显玩得死去活来,匡衡多次做出误国误民的决策,张禹一辈子就没做过什么事,翟方进一辈子热衷于政治斗争,孔光只知道奉承皇帝,马宫默默无闻。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朝政就掌握在这样一群人手里。

能力低下还不算,他们中除了萧望之,剩下的都是德行有亏缺的人,甚至可以被列为卑鄙小人,或者奸臣!如匡衡,这个因“凿壁偷光”而文明后世的励志少年,坐上丞相高位后,不断打压迫害忠臣干吏,自己却干出偷盗国家土地的勾当!张禹一辈子就做两件事,一是享乐,二是搂钱。还有孔子的后人的孔光,为了迎合汉哀帝,不惜参与谋害忠臣王嘉!

西汉就是在他们的治理下,走向朝政不彰,世风日下,吏治腐败,民生凋敝的境地,可以说,他们就是一群汉帝国的蛀虫,大汉灭亡,他们罪责难逃!

但,这样一群自称孔圣人门徒的伪君子,为什么还被视为国之栋梁,祸乱朝堂半世纪之久呢?这跟西汉中后期,儒学宗教化的倾向密不可分。

汉武帝出于统治需要,大力弘扬儒学,由此,儒学进入发展快车道。汉武帝之所以推崇儒学,跟一个人有关——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直击社会要害,打动了汉武帝的心。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还夹带了一个“副产品”——天人感应学说。

所谓“天人感应”,通俗一点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天”可以感知“人事”,二是“天”可以“预言人事”。无论你做了什么,好的坏的天都知道,骗不了天老爷,如果你做了好事,老天会以“祥瑞”表扬你,如果做了坏事,老天就以“灾异”警告你,乃至惩罚你!

从本意上讲,“天人感应”有它的积极意义。董仲舒的初衷,也是以“天命”为幌子,约束不受限制的皇权。在整个“天人三策”里,“天人感应”是从属地位,在儒学这个浩瀚无边的学术大海里,它更是沧海一粟。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天人感应”,竟然像一颗变异的种子,在西汉末年,长成了一个为祸天下的毒瘤——谶纬学说,并将儒学的主流,带进宗教化的岔道,不可遏制地带翻了西汉这列行驶了两百年的火车!

以匡衡为例,他最精通的学问就是《尚书•洪范》,这本书记录了上古以来,发生的重大“灾异”事件。班固的《汉书》也有专门的章节记录灾异事件,但这些灾异事件,说出来让人忍俊不禁。日食、地震、火灾、陨石算灾异,老鼠上树也是灾异,同性恋是灾异,甚至谁家丢了个门栓、坏了个门轴都算作灾异,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要小看这些东西,“谶纬学家”们对灾异的研究可谓登峰造极,如果不通《易经》,不明天文地理,不把《尚书》、《春秋》、《礼经》等翻烂了,你根本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举个例子,有一年卫子夫的陵园出现老鼠上树的情形。其实,就是因为连日阴雨,估计老鼠窝被淹了,它们被逼得上树安家而已。但愣是被匡衡等看出了大问题,他说,老鼠是“贱相”,上树代表显贵,老鼠上树就是“贱人显贵”相,卫子夫就是以“贱人”之身显贵的。现在老鼠上树,恐怕大汉还会再出现卫子夫这样的情况。班固还特地做了一个说明:果然,后来就出了舞女赵飞燕做皇后的事!

这种东拉西扯的本领看起来技术含量太低,再给大家讲一个容易让人蒙圈的事。汉成帝即位之初,“灾异”不断,丞相匡衡就对他说,之所以老天对你不满意,原因就是你祭祀天地搞错了,不应该“雍五畤”,应该改称“郊祀”! “雍五畤”就是祭祀青赤黄白黑五帝的礼仪,按秦制,一直在雍地举行。

匡衡引经据典,说明祭祀地点是错误的,其中的大段论述看得人脑仁发胀,不细说,结论就一句话:皇帝的居住地点变了,老天讨饭吃,就得跟着皇帝走,过于迁就老天也是“失礼”,应该改成在长安附近的“郊祀”!

汉成帝虽然学问也不错,但在匡教授面前就是个白痴,他虔诚地按匡教授的意思办理。结果却发现,老天还是不满意,“灾异”依旧。

这时候另一位“神汉”刘向跳出来说,匡衡瞎搞,老百姓家里都不能绝祀,你让雍地的五帝绝祀了,老天能满意吗? 于是,汉成帝只好又改回“雍五畤”,但老天还是不满意。匡衡教授再次发飙,汉成帝想想还是教授的话有道理,再改,改完,老天又变脸了......就这样,汉成帝被搞得七晕八素,最后来了个折中方案,把雍地的神搬到长安祭祀。但即便这样,老天还是依然调皮,汉成帝再也无心变来变去了!

忙完祭天地,还得忙于祭祖宗,一帮乌鸦嘴又讨论起关于该不该实行“宗庙叠毁”,一争论又是几年。 如果在给大家说说更高深的“三七之厄百六之会”,估计大家都得撞墙。

事实上,当时的主流大儒们,都在研究这些云山雾罩的学问,谁能把别人说得跟汉成帝一样懵逼,谁就是最牛的,没人关心朝政事物,“天命”就是最大的朝政!

汉哀帝的时候,有个牛人叫夏贺良,他的一套灾异大理论,竟然让汉哀帝忘了祖宗。他说天命大汉该绝了,你得顺应天命,改朝换代。夏贺良给汉哀帝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跟刘氏老祖宗断绝关系,改帝号,向老天宣示已经“更天命”。汉哀帝中了邪似的,竟然信了,把自己的帝号改成不伦不类的“陈圣刘太平皇帝”。

其实,夏贺良是最典型的“儒学宗教化”实例,他的老师甘忠可,曾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宗教著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就是儒学及黄老学向宗教演变的实证。

那么,滑向“宗教化”的儒生们,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又怎样呢?毕竟这是躲不开的义务。很抱歉,他们的政务能力低劣得让人发指!

比如关于如何治理难以驯服的黄河,面对河工出身的官员们提出的方案,以匡衡为首的“鸿儒”们认为,这些书都读不好的河工官员不入流,只有精通《尚书》的许商才是真专家。而“伪专家”许商认为,河工官员的方案,跟大禹治水的方案不一致,有违圣人之道。搞笑不,拿着几千年前的方案当真理遵循,这就是“专家”的水平!

曾经在一次讨论会上,还有“专家”提出:黄河泛滥不泛滥是天道,我们不需要修缮,而应该修德,德修好了,黄河自然不会泛滥。于是,这帮混账的大臣们,一边以高深的“谶纬”讨论治理黄河,一边眼睁睁看着黄河一次次肆虐人民而手足无措!

再说一件两任丞相翟方进和孔光,联手作孽的事。汝南郡有一个大湖,附近有一大片良田,有几年因为关东大水,湖水经常溢出,淹没良田。汉成帝把这件事交给两位大学问家来解决,他俩研究后,拿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方案:扒开堤坝,放空湖水,从此老百姓再也不会受到湖水的威胁!

确实,老百姓此后再也没有受到过水患,但湖边的万亩良田,也因为失去了湖水的浇灌,从此变成了一片沙漠。周边老百姓欲哭无泪,他们编成了一首歌谣来讽刺翟方进和孔光: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

这就是西汉末年的现状,儒学宗教化的列车,被一群无德无能,毕生专研“谶纬”的“神汉”们驾驶着,开进了一条滑向毁灭深渊的岔道!

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想当年高祖刘邦灭暴秦封诸侯建立不朽基业,汉武帝征讨四夷扬大汉国威,汉宣帝施政得当考核百官史称中兴。汉朝一片欣欣向荣之盛世。及至汉元、成、哀三帝国力逐渐衰落最后大好河山落于外戚之手。其实在元帝往后汉朝给人的感觉就像个迟暮老人那样显得毫无活力,一幅病怏怏的状态。

西汉的灭亡根源还得在元、成、哀三代上找原因。他们并不是昏庸无道也想重振先祖威名整饬朝政,成帝一直以汉宣帝刘询为榜样,哀帝甚至也想像武帝那样杀伐果断清理妄臣。理想是美好的,一旦在其位后就迷失了初心,分不清君臣尊卑,有了剪不断的依附心理。他们没有继承发扬武帝、宣帝的治国理念;没有借鉴前朝兴衰成败的得失;虽然崇尚儒学,但没有看透春秋之深意。所以说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在于君主的思想,外戚专政腐败成风儒家误国这些只是其次,他们在帝王权利面前仅不起一阵微风,便可了无痕迹。封建时代帝王的威势是高不可侵的,哪怕你位高权重,只要皇帝一句话就会有千万人奔向那个逆臣佞臣把他从高处摔向万丈深渊,尤其在汉朝。

那就来回顾一下西汉后期三帝的故事吧!

元帝刘奭其人酷爱儒学,厌恶法家,他即位后更改了很多前朝律法,看似百姓受益,其实也增加了不少不法之徒。怪不得宣帝曾说“乱我家者太子也”,这话也不无道理。汉元帝优柔寡断,处理政事飘忽不定,以当时国情看来儒法并用才是正确的选择。元帝看重又不相信儒家他更倚重的是宦官,任中书令的石显能把宣帝任用的辅政大臣权利架空,致使大臣们无法有向皇帝进言的机会,可见元帝对于宠臣的信任。儒家经典也并不是无用,关键在于施政之人,皇帝不注重改革,遇有灾荒之年只是一味的实行赦免,这种无为的行径并不适应于和平时期。对于宠信宦官汉元帝本人也有自知之明,京房就耳提面命的警示过元帝,所谓“匪面命之,言提其身,匪手携之,言示之事”。无奈皇帝当了耳旁风无动于衷啊!他的丞相匡衡更是一副道貌岸然,空谈儒学,对于权势面前避重就轻,最后以非法占有土地罪和盗取财物罪获刑免职。

成帝刘骜继承了父亲的缺点,依然大肆封分外戚,使皇权旁落,虽重用儒家,但好像认为只用名儒就能彰显朝廷圣明,从不看重分析过这些名儒真正的品行道德。他的大将军王凤就是一代权臣,虽然没有明显败坏朝纲,但是皇帝却失去了话语权,大臣王章也就此事提醒过成帝,但是皇帝更本不以为然。还有一直受到压制不得重用的刘向(就是编辑儒学,撰写列女传的那位),他更是几次三番的向元帝进言不应太过依仗外戚,元帝也几次表示改正到最后又不了了之,依然无法舍弃对外戚的依赖。丞相张禹懦弱而毫无忠节大义,元帝向他询问是否削减外戚势力时,居然阴奉阳违的说了一段废话,反正就是告诉皇帝外戚权势还影响不到你!所以丞相翟方进就被“荧惑守心”的天象让人给忽悠死啦,间接的成为了外戚们的替罪羊。

哀帝刘欣一上台就拗不过祖母傅太后的意愿,违背祖制封傅太后为恭皇太后,同时又重用丁、傅两家,他把自己的初衷已忘得一干二净,更是没有武帝的魄力和宣帝的睿智。刘欣曾荒唐的因病在一年内祭祀次数达三万多回,他执政时期内有宠臣董贤得势,外有丁、傅当权,致使两家相互攻讦,混乱不堪。而丞相孔光阿谀奉承,朱博富于权谋于傅太后同流合污,诋毁王嘉。而在遥远封国的王莽此时正微笑着遥望长安城中那片巍峨的宫殿,面对这样一个乱局,正好是浑水摸鱼之时!

哀帝的早逝成全了王莽的心愿,王政君对权利的放纵与她短浅的目光和愚昧的想法是分不开的,她天真的认为玉玺在手就能保皇权不失,这不是很可笑吗!

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感谢邀请。

首先要明确西汉政权灭亡的时间,如果把公元8年王莽篡汉与西汉历史割裂,很容易将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外戚专权与谶纬之学。而实际上新莽政权依然是西汉政权,如同武则天改唐为周而并没有打碎原来的国家机器。这样,西汉政权完全崩溃灭亡应该是公元23年农民起义军攻破长安城。这时候,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清晰地显露出来了:经济基础崩溃,土地兼并造成流民无法生存引发起义;土地兼并产生的地方豪强对于最高权力的向往而成为农民起义中的领袖,二者联手打碎了西汉原有国家机器重新洗牌创建新的国家机器。从而也验证了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西汉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是农民的唯一生活来源与生存保障,农民除了对抗水旱天灾,还要承担田税与人口税。田税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大头是人口税,十五岁至五十六岁男女每年交纳120钱,七至十四岁儿童每年交纳20钱。这就决定了农民经济的脆弱性,遇水旱天灾或政府增加税收,极容易破产。一旦破产,要么举债生活承担更重的高利贷盘剥,要么卖妻儿为奴为婢,还有最后一条路就是卖掉土地沦为流民。

西汉重农抑商,贵族,地主唯一的投资渠道就是土地,从破产农民手里买来更多的土地租给佃户收取田租,是可靠的财富升值的办法。土地兼并产生了大量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势力,刺史的本职工作是监视地方豪强对皇权的威胁,但中央集权弊端之一的贪污腐败往往让刺史职责失效。西汉的选官用人制度也增强了地方豪强的力量,削弱了中央皇权。察举制,即举孝廉,首先靠地方上的推举,以孝闻名的人被地方保举到中央学习,考试后委以官职,地方官清廉的被保举到中央学习,考试后提拔重用。而举荐的权力在地方被地方豪强垄断,想为官者或想提拔着用尽办法讨好地方豪强,或者与豪强成为裙带关系。这对皇权是极大的危胁。

再来看西汉政权最后的崩溃过程: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迅速发展,带头的就是统治阶级最上层——贵族和大官僚地主。成帝时,皇舅王立与南郡太守李尚相勾结,占垦草田数百顷。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灌溉,极膏腴上贾”。地方豪强也加强对土地的兼并,成帝时,"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平帝时,关中大豪戴子高,家中食客常有三四百人。

西汉后期农民虽终日含辛茹苦,仍然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成帝时,因饥饿惨死在道路上的贫苦农民竟高达几百万之多。农民身受"七死"(七条死路)、"七亡”(七种损失)的威胁。"七亡",主要是"县官重责,更赋租税”;“贪吏并公,受取不已”;"豪强大姓,蚕食无厌;"苛吏徭役,失农桑时”等。所谓"七死",主要是"酷更殴杀”;"治狱深刻”;"冤陷亡辜"等。广大农民在"七亡"和"七死"的煎熬下,纷纷破产流亡,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民,纷纷起而反抗。

前30年,关中终南山一带,佣宗率数百人起义。接着,户县梁子政起义发生。

前22年,颖川(河南禹县)申屠圣起义。起义范围达九郡。

前18年,广汉(四川梓潼)郑躬起义,人数发展到上万人。

前14年,尉氏(河南尉氏)樊并起义,山阳(山东金乡)苏令起义,席卷19个郡国。

面对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西汉地主阶级决心抛掉刘汉招牌,从统治集团中另找一个代表人物,于是公元8年,王莽破门而出。然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更加风起云涌,其中以湖北绿林军,山东赤眉军势力最盛。农民的反抗让豪强地主们看到了夺取最高权力的希望,公元22年汉宗室贵族豪强刘玄加入农民起义军,同年南阳豪强刘縯,刘秀加入农民军。很快,地主豪强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公元23年,起义军攻破长安,王莽被杀,西汉政权完全崩塌。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称帝。封建政权完成了一个打乱重组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西汉的土地兼并致使农民没有活路,原有经济秩序崩溃引起农民起义;而地方豪强为了夺取最高权力与农民联手杀死了西汉的政权。

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强颈令董宣》中湖阳公主的一席话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公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大家可以想像下,税吏之流更是不敢上门吧!这也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衰亡的原因。

地主阶级也是会发展进化的,就像资本主义一样;垄断——财阀——寡头。地主——官僚地主——豪强地主——士族,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就上演了一幕地主阶层发展、进化、乃至衰亡的话剧,也揭示了王朝兴衰的内在因素。下面就来说一说吧!

西汉建国之初轻徭薄赋、三十税一,与民休息。得利最大的是地主,西汉实行察举制、征召选官。军功地主集团有天生的优势,很容易变成官僚地主。按现在的说法:官僚地主就是有关系的、能拿到各类批文的。他们依恃权势,兼并土地,很容易就积聚起巨大的财富,然后交结官府,逃避赋税,将负担转化到无权无势的平民身上。如“(何)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注:《汉书·何武传》。),即属典型的抗税事例。

到宣帝时;西汉统治集团积弊已深,豪强地主的发展和农民的流亡,都已难于遏止,所以阶级斗争的形势外弛内张,实际上比文帝时要严重得多。胶东、渤海等地,农民进行暴动,早已发展到攻打官府、抢夺囚徒、搜索朝市、劫掠列侯的程度,连宣帝自己也承认当时民多贫困,“盗贼”不止,西汉已险象丛生。

最大的背锅侠__王莽

始建国元年(公元9),王莽下诏,历数西汉社会兼并之弊,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和奴婢问题。诏令说到权势之家占田无数,而贫弱之人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又置奴婢市场,把奴婢同牛马关在一起,专断奴婢性命。针对这种情况,诏令宣布: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

王莽颁布这个诏令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改变私人的封建土地所有权和奴婢的社会地位,而是冻结土地和奴婢的买卖,以图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因为地主官僚强烈反对这个诏令。始建国四年,王莽不得不改变这个诏令,宣布王田皆得买卖;犯买卖奴婢罪者也不处治。这样,王莽解决当前最主要的社会矛盾的尝试,很快就失败了。

王莽看到了西汉社会的症结之所在,但依靠官僚地主来限自家的土地、奴婢无异于与虎谋皮。西汉的灭亡不可避免,王莽篡汉纯粹是背锅。而且为刘氏的复起创造了条件。

东汉是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而建立的,“度田事件”的失败预示着政府对豪强地主的压制政笨失败,转而同流合污。

那么如何定义豪强地主呢?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黑白两道通吃的大佬。

“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窍三辰龙章之肥;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

也就是说豪强地主与官僚地主最大的区别就是手下有人:徒附、奴婢、庄客,他们不能随便离开主人,不在国家的户籍上登记,妻子儿女也被迫成为徒附,结成封建依附关系,毫无人身自由,世代遭受豪强地主的剥削和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身份除不能买卖外,与农奴没有差别。宗亲宾客一身二任,组成半公开性质的私兵。“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髃,徒附万计。”“养剑客以威黔首”这是西汉所没有的现象,也是历史的大退步。

豪强势力所固有的离心倾向也与日俱增,最后成为汉末军阀架空朝廷、火并厮杀所依赖的基本社会力量。三国的乱世不可避免了。

写到这说一个真实的例子,本人老家当年有一大地主,姓苏号称半城(全城一半房产、全县一半土地是他家的),虽有夸大但也说明其豪富。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他出枪买枪、组织家丁,后又强迫佃户买枪。最盛时常备不散的家丁上千,能动员近两万人枪。民国的县长奔走其门下如厮仆,无人可制的情况下坏事做绝。当然,最后的结果不用猜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同宗的家丁还打了几年的游击(也就躲在山上骚扰下,一笑)

至于士族;是地主阶级发展到极至的产物了。依靠血统就能占有社会资源及财富,近乎于种姓制了。士族所处的时代也是华夏最黑暗的时期——五胡乱华,也说明了无制约的地主阶级发展到极至后对国家、民族的巨大伤害。

以后的封建王朝吸取了两汉的教训,开始推行科举制,打击豪强地主、功臣集团。大视角下,明朝已发展到官僚地主阶段(普通地主也大量投献于官僚,东林集团就是标本)。所以明末政府没钱救灾、没钱养兵,想不亡都难。到清朝已发展到豪强地主阶段,所以清政府可以用地主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到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不绝(小小的四川就出了七雄五霸打了二十年)。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其经济、社会基础。

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西汉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二百多年的历史演变,这辆篷车己经累积了不少内在社会动荡矛盾的隐患,无法清除,最后一根稻草的激发导致皇庭塌陷。

每一个皇朝,始起彼复,有长有短。从盛世到衰亡,是有定数的,也是离不开周期率,但为什么有些朝代可以那么长呢?是由各自所制定的内部稳定政策所决定的。那个朝代,使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国家综合实力强大,那就会长治久安。如果人民长期处在不稳定的因素,民不聊生,贫困落后,统治政权的官员对人民管治如秦末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政权休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说丞相魏征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

皇帝李世民深谙这个道理,提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朝代的更替是有历史的周期率,怎么打破这个周期率,就要从内部找原因,不断化解国内矛盾,自我修复和不断完善,执政者要站在人民的利益上,为人民谋福利。

前苏联的百年基业,一夜之间倒下。也是这种情况,很多祸根都是国家内部各方面的矛盾因素累积,积重难返,矛盾不可调和,得不到疏导,一时之间激化,内忧外患所以导致的。前苏联国家的灭亡是从内部攻破的。

所以说:纵观历史的发展规律,“西汉皇朝灭亡的最终原因不是被别人打败的是“自已打败了自己“。

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西汉可是有不少英明的君主的,比如我们所说的文景之治中的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还有后来的汉武帝和汉昭帝父子等。到了汉宣帝时,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汉朝也进入了盛世。可是后来西汉竟然很快灭亡了,那么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西汉和东汉之间,还曾出现过一个朝代叫新,这是王莽建立的。那么王莽是什么人呢?其实王莽是西汉外亲,也就是是汉哀帝母亲的娘家人。

当初汉武帝想让儿子刘弗陵继承皇位时,深知如果皇帝年少,那么大权很可能就会落入外亲手中,比如汉武帝刚刚继位时,他的奶奶窦漪房的娘家人就掌握着很大的权力。汉武帝为了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就杀了刘弗陵的亲生母亲钩弋夫人。

到了西汉末年,外亲的权力也是越来越大的了。汉哀帝时,他的母亲和母亲的娘家人,在朝中掌握着大半的权力,很多事情他都不能自己做主。其实也就是说,此时的皇帝手里是没有实权的。久而久之,那些忠心于皇帝的大臣不断被迫害,朝廷里忠臣越来越小,权臣实力却越来越大。

王莽是外亲中很普通的一个人,可是他这人是个暗怀心志之人,后来他一步步掌握了权力,最终废了皇帝,灭了西汉,建立了新的政权,不过他的政权也没能存在多久就被刘秀给灭了。刘秀灭了王莽,建立了东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