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康熙为什么要处死他呢?

康熙并没有处死鳌拜,鳌拜被擒获后,立刻服软了,他向康熙展示自己,当年为皇太极拼命而留下累累伤痕,感动了康熙。于是康熙将他囚禁,最后,他死在囚所。

在老百姓眼中,鳌拜就是个大奸之人,甚至被说成有图谋不轨野心的奸臣。事实上这是个误解,鳌拜对皇室的忠心,真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深入骨髓。他与康熙皇帝的矛盾就是一个字:权!骄横张扬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末路!

一、忠心耿耿的鳌拜

鳌拜的忠心体现在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皇太极驾崩后,他与多尔衮死扛,拼死拥立皇太子的儿子豪格继承皇位;第二件事是多次遭受多尔衮打击,誓死不改对皇帝的忠诚。

皇太极驾崩后,没有留下遗诏,在谁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形成了两大派系。一派以多尔衮的正白和襄白两旗为代表,力推多尔衮,另一派以皇太极的正黄旗和豪格的镶黄旗,支持豪格。两派势均力敌,为争皇位,陈兵殿前,火并一促即发。

对汉族来讲,父死子继是天理,“嫡长子继承制”早已深入人心。但对满清来说,他们没有完整的继承法,按照旧制,新可汗的产生要通过八旗议政,共同推选。但皇太极已经不是可汗,他早已按照汉人的制度,登基称帝了,所以继承制度成了个夹生饭。

加之爱新觉罗家族旧日的恩怨,有一种说是,皇太极当年就是抢了多尔衮的汗位。皇太极突然驾崩,没对继承人有所交代,更加重了事件危机。

鳌拜当时的身份是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权,是双方争执的关键性人物。鳌拜显示出了他对皇太极的忠诚,他对众人说:“我们都是受到先皇大恩的人,吃的都是先皇的饭,穿的是先皇的衣,如果不能让先皇的儿子继位,我们宁可追随先皇于地下!”

同时,他积极串联索尼等重臣,立下“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的誓言。接着他又让军士加强戒备,守护门禁以备不测。

在鳌拜等人的压力下,多尔衮见形势不可违,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出立皇太极6岁的儿子福临为帝,他和济尔哈朗共同出任辅政大臣,双方这才达成一致。

清军入关后,没能即位的多尔衮开始了对鳌拜的无情打击。尽管这期间,鳌拜在平定大顺军、大西军的军事行动中,立下首功,但多尔衮不但不嘉奖,还找借口处罚鳌拜。这期间,鳌拜三次被定为“死罪”,多次被降职、革职为民。

可见,鳌拜面临的处境多么艰难,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皇帝的忠诚。当多尔衮得势之后,原来豪格的支持派,大多改换门庭,投靠在多尔衮的门下。这时候,如果鳌拜对多尔衮表示顺服,以他的战功,飞黄腾达不是问题。但鳌拜宁可冒着杀身的危机,就是不屈服于多尔衮。

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后,感慨于鳌拜对皇室的忠诚,他视鳌拜为心腹。由此,鳌拜历经苦难,终于迎来人生的辉煌。

二、战功显赫的鳌拜

鳌拜战功显赫,被誉为“满清第一勇士”,号“巴图鲁”。他参加过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皮岛之战,面对有所准备的明军,他奋力杀敌,第一个登岛;松锦之战,他五战五捷,扫清了三海关外的军事障碍;西充之战,彻底打败李自成,击溃张献忠。

鳌拜所参加的几场战役,都是满清关键性的大战役,他表现出来的勇气无以伦比。除了有勇,他还很善于决断。松锦会战中,他原来的任务是救援受困的济尔哈朗部。但救出济尔哈朗后,他审时度势,觉得应该乘势追击明军残部。于是他不等命令,下令部众乘胜追击,连败明军,为皇太极大军到达后的总决战,创造了条件。

三、被权势迷失的鳌拜

得益于顺治帝的信任和提拔,鳌拜逐步走向权力的顶峰。顺治驾崩后,按照他的旨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出任康熙帝的辅政大臣。

这四个人,索尼是左右逢源的老滑头,谁也不得罪,太极高手。遏必隆是庸碌无主见的人,与鳌拜关系不错。只有一个苏克萨哈是鳌拜的死对头。所以四辅实际上就是鳌拜联合遏必隆,死斗苏克萨哈。

大概被权势迷混了头,此时的鳌拜欲罢不能,变得飞扬跋扈,连皇帝的话他也敢违抗。曾经有大臣违逆他的不法行为,惹得他大怒,网络了一些罪名,非要杀之而后快。康熙了解情况后,批示按刑部的意见,处以鞭刑,但鳌拜竟然胆大到抗旨,直接把人杀了!

索尼去世后,苏克萨哈请求康熙亲政。他的请求惹怒了鳌拜,你苏克萨哈请皇帝亲政,我鳌拜不也得交权吗?他很不爽,找了个罪名要求康熙下旨诛灭苏克萨哈全族。过程很惊悚,鳌拜竟然用胳膊夹着康熙,逼着康熙立刻下旨!

康熙不得已,只好听从了鳌拜的命令,杀了苏克萨哈,这也为鳌拜覆灭打下了伏笔。康熙智擒鳌拜的事大家都知道,不多说了。

我觉得,鳌拜跋扈是事实,但逼着康熙下旨,这样的事很可能不是真的。鳌拜再牛,他也牛不过皇权,如此明目张胆挟持皇帝,那不跟谋反一样吗?所以很可能是编造的,无非是为了突出康熙除鳌拜的正当性,以及英勇形象而已。

假如鳌拜真的有谋反之心,康熙有那么容易擒获鳌拜吗?假如鳌拜真的有谋反举动,康熙能那么宽容他吗?不可能的!本质上就是鳌拜太贪权,不愿意归政康熙,触了龙鳞而已!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康熙为什么要处死他呢?

康熙除鳌拜就是两大原因:一是鳌拜专横朝政,揽权擅权,结党营私;二是鳌拜残害忠良,滥杀无辜。

一、专横擅权,结党营私。

顺治死后,传8岁康熙继位,由4大臣辅政,孝庄太后决断。四大臣分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依照顺治的遗命,以索尼为输臣之首,但他年老体弱,无意揽权。鳌拜是四人中最骄横的一个,不甘心屈居人下,每有议政,必须听命于他。

鳖拜权势日益扩张,周围聚集了一批趁炎附势之人,以他弟弟穆里玛,侄子塞本特、讷莫和大学士班布尔善、阿恩哈,泰壁图,噶诸尔,迈音达等人为骨干,组成一个的政治势力集团。

二、残害忠良,滥杀无辜。

1、实行马背政治治理国家,大兴文字狱。鳌拜是打仗出身,缺乏文化素养,凡事都用粗暴的方法处理,被称为马背政治。他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制造庄氏惨案,被处死达2000人。

2、残害忠良。苏克萨哈实在看不惯鳘拜的所作所为,便和其他大臣联名上书康熙,奏请亲政。鳌拜便将苏克萨哈视为眼中钉,伺机陷害他。苏克萨哈闻到了鳌拜欲加害于他的消息,便罢官不干了,奏请为先帝守陵。鳌拜马上主持召开议政大会将苏克萨哈父子凌迟处死,处斩其家人十三人,立即执行。

3、假传圣旨,处死大臣。鳌拜为了打败政敌,故意挑起镶黄旗与正白旗互换圈地事件。本来已经处理好了的圈地矛盾,鳌拜旧事重提,要求重新调换土地。这一要求遭到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诲、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人反对,鳌拜竟然假传圣旨,把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处死。

鳌拜的擅权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的权威,康熙与鳌拜的矛盾日益尖锐,对鳌拜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自亲政之日起,便渐渐尝试摆脱鳌拜的控制。

多行不义必自毙。康熙经过周密策划,智擒了鳘拜,并彻底摧毁了其政治集团。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康熙为什么要处死他呢?

这人啊,膨胀的时候不知道及时刹车,往往结果就是车毁人亡。

皇权其实就是高压线,在安全距离可有所作为,并名留青史,一旦碰触,自然玩火自焚。

鳌拜便是如此,但正史上,鳌拜被擒拿后,康熙并没有杀他。囚禁之也等于武功尽废生不如死了。今天在闲聊一下这位大清忠臣鳌拜。

首先脑海中先把徐锦江的头像剔除,人家真实的鳌拜是长这样的。

可不是那个满脸炸毛的电视剧形象

青年鳌拜确实英勇不凡,他开始为皇太极的部下,随着皇太极冲锋陷阵是屡屡李霞功勋,早早的就被皇太极重视成为良将之一,立过的军功咱在大概罗列一些:崇德二年在和大明皮岛之战中奋勇劈杀,充当急先锋肉搏,引导攻克了皮岛立下首次功勋,被授予晋爵三等男,满洲“巴图鲁”(意思是最棒的勇士)在崇德六年,和大明的松山之战中,与蓟辽总督洪承畴部队肉搏 鳌拜本人冲锋陷阵勇猛无比,五次出战皆大胜而归,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也就是副都统)。同年八月松锦会战又击溃大明军队,又被升为护军统领。

大清入关前,皇太极没看到明天的太阳,死了,死后在大位的更替上,鳌拜也出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和索尼等老臣在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坚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为新一代皇帝,并极为效忠的慷慨演讲:“我们这些个兄弟,嘴上吃身上穿的的是先帝给的锦衣玉食,先帝对我们有天高海深的恩情,先帝走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立先帝的儿子呢?”这段激情过后,立马把觊觎皇位的多尔衮给整尿了,自此鳌拜对顺治帝福利是有拥立之大功的。

清定鼎中原,北京建都后,顺治元年的时候鳌拜主要就是满世界的追打李自成等农民军,并领兵在西安,两湖,重创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在顺治三年的时候随后又在四川和豪格一起攻打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并在这次战争中,鳌拜又身先士卒的拼命攻杀,斩首无数,把张献忠彻底攻陷,为新生的清代政权立下了开疆拓土的不世之功。

顺治终于熬到亲政后,对这位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鳌拜也是很够意思,视为左膀右臂,赋予了重权,让鳌拜在朝堂之中参与各类事务,翻译成现在职位大概是历经公安部长,外交部长,内务部长等等吧,鳌拜深获顺治帝的赞赏和提拔。

短命的顺治在顺治十八年早早挂了,死前让才8岁的康熙玄烨继位,并再一次重用鳌拜为辅政大臣,辅政一共四个人(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事后,鳌拜在弄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说白了就是膨胀了,咱不客气的说,看官各位,如果你身处鳌拜这个位置,身上有军功,手上有权利,你膨胀的比他还得厉害,人往往在打江山的时候能有气节,在做江山的时候受不了这糖衣炮弹的诱惑,直到康熙六年亲政了,鳌拜还是不能刹车,说白了做了这么多年的权利中枢,作为一个武夫出身的鳌拜,是不可能做出退休放权的决定的,这就是人性,遥想某位大眼镜,不也是退休后死死抓住军权好几年不放手吗,所以谁也别说谁了,都是人,谁也不是神。

但如果你遇到一个窝囊废皇帝,你还可以学学曹操玩玩狭天子以令诸侯,但点太背了,鳌拜遇到了康熙。

后果大家都知道的,有心眼的康熙在宫里召集了一些青壮年整日练习布库(摔跤)为戏,韬光养晦迷惑鳌拜,并在康熙八年的时候,安排好了一场铲除鳌拜的大戏,等鳌拜进宫之后,一声令下鳌拜被生擒,历史便是这种后果,你不能做到曾国藩急流勇退,那么有人帮你退的。

鳌拜被抓后,康熙把准备好的几十条大罪状宣读,按照历史上那些情节,鳌拜必死无疑,但康熙赦免了他,念其身上的伤疤和功劳,其实也对后面的臣子做一个震慑的作用,无论你身处何位,身份多么高,只要你弄权不知道收敛,照样可以把你一撸到底!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康熙为什么要处死他呢?

向敬之

鳌拜是忠于大清的。皇太极死后,鳌拜等两黄旗大臣鼎力支持豪格嗣统,后因多尔衮与豪格势均力敌,势同水火,鳌拜等坚持要立皇子继承,故而六岁童福临幸运地成为了顺治帝。

鳌拜死忠幼主,不惜与擅权的多尔衮对抗,受尽了致命性打压。顺治帝驾崩前,指令索尼四位内大臣为顾命大臣。鳌拜居四辅臣之末位,但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

新的幼主康熙长大成熟,也如乃父顺治一般少年老成,他于康熙六年开始亲政,而四辅臣只留有鳌拜和遏必隆。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这个“最有势力的宰相”就是鳌拜。

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两个天生的权力控,组成了一个领导班子,自然要进行彻底的较量,最后以三十条大罪将鳌拜拿下。虽然康熙将鳌拜视为大逆贼,但只有鳌拜专擅弄权,而没有篡位之举。

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鹿鼎记》中,都安排了鳌拜置办龙袍、意图篡位的场景,但这不见史料记载。

康熙之所以要干掉鳌拜,主要是鳌拜跋扈威逼,让康熙心生忌惮、讨厌和害怕。康熙二年,孝庄太后为了政治需要,和四辅臣联姻。索尼有孙女,遏必隆有女儿,鳌拜有女儿,都准备送给康熙为妃子。谁知,康熙当廷指婚,鳌拜的女儿嫁给苏克萨哈的儿子,让鳌拜心生怨恨。

鳌拜要排斥异己,就能矫诏擅杀。如他先杀内大臣费扬古,继而杀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和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最后连四辅臣之一苏克萨哈也处死了。

鳌拜喜欢权力,想发号施令,但他骨子里还是对皇帝忠诚的。这一点,康熙和后世之君也明白。《清史列传·鳌拜传》称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又下旨,称“鳌拜战阵功多,特追赐一等男”。雍正继位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加封号曰超武”。这样,无疑是给鳌拜平了反。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康熙为什么要处死他呢?

康熙继位之初,朝廷是四大臣辅政的局面。四大臣名为辅助政务,实际上是代行皇权。

凡是由四大臣商定的要事,都以“辅臣称旨”名义,或谕令诸王、贝勒、大臣会议与各部、地方督抚定议奏上,或直接让他们执行,因此“辅臣称旨”等同于诏令,不得违背。不过任何政务必须由四大臣集体讨论,然后共同上奏,个人不能单独向康熙请旨。

在“座次”上,四大臣有先后之别,以相互制约的方式保持权力均衡。但是,随着四大臣各自权力的变化,以及彼此的利益诉求的不同,从而形成相互对立或合作,甚至个人独大的局面。

苏克萨哈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后来及时投靠顺治,因而受到重用。但两黄旗、白旗之间的历史恩怨并没有消除。多尔衮摄政期间,索尼、遏必隆、鳌拜等两黄旗大臣曾被打压,顺治亲政后,他们东山再起并很快团结一致,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对立。

四大臣中,索尼是首辅,但年老体弱;苏克萨哈排行第二,才思敏捷,能力出众,与许多汉官结交;遏必隆缺乏主见;鳌拜是三朝老臣,战功赫赫,个性强势,以至于朝中大臣“多惮之”。

鳌拜有很强的权力欲,但排位最低,自然不甘心。他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但政见不同,最后结成仇怨。鳌拜很清楚,只有扳倒苏克萨哈,才能更上一层楼。

于是,鳌拜以“圈地不公”为由头,重新挑起了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以此来打击正白旗的苏克萨哈。

索尼眼看鳌拜日渐嚣张,又同苏克萨哈势不两立,而自己又年老多病,心中不安。当康熙到了十四岁的亲政年龄时,他策划另外三位辅臣与他一起上奏,请求亲政。康熙觉得自己“年尚幼冲,天下事务繁殷,未能料理”,要四大臣继续辅政几年。索尼等人屡次陈奏,而康熙只是“留中未发”。

1667年六月,索尼逝世。七月,康熙将索尼等人多次请求亲政的奏折对臣子公布,并上奏孝庄太后。经孝庄同意“择吉亲政”后,康熙于当月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并“布告天下,咸使闻之”。从此,康熙就开始定期听政,令鳌拜等人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处理政务。

康熙亲政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在政务问题上开始形成自己的主见。在康熙逐渐掌权的过程中,他与鳌拜的矛盾也开始凸现,但鳌拜权力很大,康熙处于下风,很多旨意难以推行,苏克萨哈冤案就是其中一例。

苏克萨哈感觉自己与鳌拜积怨很深,为了保全自己,他上奏向康熙请求辞职,并吐露心中不悦:

“令臣往守先皇帝陵寝,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则臣仰报皇上豢育之微忱,亦可以稍尽矣——《清圣祖实录》”

鳌拜看到苏克萨哈的奏折,心中很是不爽,立刻以“辅臣称旨”的名义,斥责苏克萨哈,气势咄咄逼人,并借助康熙的权威“王大臣会议具奏”。

接着,鳌拜伙同班布尔善等人,在遏必隆家密谋,给苏克萨哈定了二十四款罪状。

康熙很清楚,苏克萨哈的罪状完全是鳌拜故意捏造出来的。因此,当鳌拜上判决书的时候,康熙“坚执不允所请”。然而鳌拜一意孤行,仗势欺人,竟然“攘臂上前,强奏数日”,最后,无视康熙的反对,强行处死了苏克萨哈。

从此,鳌拜更加嚣张。平时上朝时,遏必隆在鳌拜之右,两人地位相当。遏必隆对此提心吊胆。有一天上朝时,遏必隆刻意后退几步,低头哈腰地给鳌拜让座。鳌拜看见此情景,理直气壮地上前而坐。鳌拜的同伙更直接,在上奏时故意将遏必隆放在鳌拜之后。趋炎附势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吹嘘“鳌拜为圣人”。

鳌拜的爵位一加再加,他的同伙穆里马、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控制着各部门,飞扬跋扈。朝廷文武百官,许多投其门下。“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对于下属,鳌拜“所喜者举荐,所恶者陷害”。康熙只是名义上亲政了,实际上是傀儡。

鳌拜堵塞言路,恐吓群臣,欺负康熙,而且行为举止粗鲁,从不遵守朝廷礼仪。康熙曾十分气愤地指出:

“鳌拜于朕前办事,不求当理,稍有拂意之处,即将部臣叱喝。又引进时,鳌拜在朕前理宜声气和平,乃施畏震众,高声喝问……又凡用人行政,鳌拜欺朕专权,恣意妄为——《清圣祖实录》”

鳌拜的行为,是年轻有抱负的康熙不能接受的。康熙清楚地认识到,不铲除鳌拜,他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旨意处理政务,也称不上一个真正的帝王。

康熙八年,康熙亲政还不满两年,资历尚浅。他的对手鳌拜,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树大根深,控制各关键岗位,让康熙都“其力难制”。

康熙深感扳倒鳌拜不容易,要经过周密策划与安排。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康熙决定采取非常规方式。于是,就上演了一出让后世津津乐道的“智擒鳌拜”。

为了让鳌拜放松警惕,康熙韬光养晦,装出一副喜欢玩耍无所事事的样子,精心挑选一批年轻力壮的侍卫,每天和他们玩摔跤。即使鳌拜奏事,康熙也照常玩耍。鳌拜看到这样的场景,以为康熙还很幼稚。从此,鳌拜“心益坦然”,在宫中进出也不再戒备。

有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上朝,康熙出其不意,用眼神暗示与他练摔跤的侍卫。侍卫蜂拥而上,鳌拜还没反应过来就已被擒拿。

之后,康熙迅速抓捕鳌拜同伙,并命令大臣审理鳌拜罪行。最后,议定鳌拜三十款大罪。康熙亲自审问鳌拜,鳌拜全部招认。

鳌拜虽自知有罪,但仍希望能免去一死。他面对康熙,摆出为救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康熙心生怜悯,免鳌拜一死,将其终生拘禁。

秋媚说:臣权与皇权此消彼长,鳌拜的专权,必将不容于皇权。康熙如果不铲除鳌拜,他就会沦为清朝的“汉献帝”。所以,不管是康熙个人还是在皇权的集中,他与鳌拜不能共存。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康熙为什么要处死他呢?

需要纠正一下,康熙是“倒鳌”而非杀鳌拜,鳌拜最后是老死在禁所。一般来说,有大功者,需要皇帝足够开明,臣子善于藏拙,才有可能相对和谐相处。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乃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满洲镶黄旗人,三代元勋。以战功封一等超武公爵位,其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去世。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后索尼年迈故去,苏克萨哈与之不和,遏必隆庸懦,鳌拜虽居末位,然而逐步专横,成为当朝最大的权臣。

康熙在诛鳌拜诏中说: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痛斥鳌拜锋芒毕露。后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实际上,鳌拜为顾命大臣,这是实情。然而他的专权,影响到了富有大略康熙帝的新君权威,朝堂之上大臣对鳌拜的亦步亦趋,党羽广布,颐指气使,更使得年轻有为康熙帝的嫉恨。鳌拜之过,不在于专权,因为在他的位置上,不擅权亦难,怎么看都是跋扈。而在于没有适可而止,犯了为臣之大忌,这是他悲剧根源所在。

另外,根据史学家研究,鳌拜固守满洲旗民利益,搞圈地运动,不符合康熙力图满汉一家,天下一体的政治设计,汉族官绅自然对鳌拜也怀有怨恨。在现在的影视剧中,鳌拜亦被严重丑化,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清史稿》在总结时说:

四辅臣当国时,改世祖之政,必举太祖、太宗以为辞。然世祖罢明季三饷,四辅臣时复徵练饷,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旧制然也,则又将何辞?索尼忠於事主,始终一节,锡以美谥,诚无愧焉。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党比求全,几及於祸。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