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精锐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于谦为何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土木堡之战,是由太监王振导演的一出自视其大,自掘坟墓式的战争,结果把大明帝国带入万劫不复。此战过后,大名不仅精锐尽失,明英宗还成了俘虏,瓦剌挟持明英宗扣关夺隘,兵围北京城。在这种情形下,于谦以22万备用军,竟然打得瓦剌无计可施,在勤王兵即将到达前,只好引兵撤离。于谦的胜利,主要赢在思想统一、士气旺盛、战术对路。
一、统一思想稳定人心土木堡失利后,精锐丧失殆尽,还不是最大的危机。对大明王朝来说,人心浮动才是心腹大患。朝中大部分朝臣都主张迁都,直白一点说,就是放弃京城南逃。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呵斥“逃跑派”。他提出,只要南迁,大军一动就意味着大势已去,宋朝就是教训。为了打击逃跑言论,他厉言,敢言南迁者杀!他的建议得到了部分有识之士的认同,尤其是监国朱祁钰。
接着,他禀明太后,为了防止瓦剌以明英宗继续讹诈,立刻拥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遥尊俘虏朱祁镇为太上皇。于谦的这个决定,为大明的安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为他个人留下了杀身之祸。
可以说,新皇确立,坚定地打京城保卫战,这两项决策对国人,起到了统一思想,振奋人心的作用,成为赢得京城保卫战的最重要基础!
二、振奋民族士气中国人向来不缺,在危难时期的民族情节。危难之中,朱祁钰作为皇帝与京城同在,与军民同进退的决心,稳定了人心,同时也激起了抗击入侵的民族士气。
这是在这种团结一致的心气下,于谦才能做到迅速调集周边城防军、运粮军、民兵等。虽然这些军队与正规军相比,没有经过战斗训练,武器装备也不够精良,也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好歹凑足了22万人,分布九门,短期内至少可以抵挡一阵,静等周边勤王部队的到来。
在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士气的体现,连老百姓都自发参与战斗,利用地形优势,连连阻击蒙古人。
三、战术对头保卫战中,于谦统领指挥,他以九门为基地,但不给瓦剌攻城的机会,把战斗引入地形复杂的村战、巷战。开阔地带是蒙古骑兵的优势,这种战马无法撒野奔跑的狭窄地带,蒙古人有力使不出,处处挨闷棍。
也先的弟弟就中了计,被石亨的神机营,用大炮轰死在一间,用以诱敌的空房子里。战斗中,老百姓爬上房头,向蒙古人扔石头,弄得也先处处草木皆兵。
四、也先估计不足也许是土木堡之战后,也先挟持明英宗,一路势如破竹,让他对自己估计过高。他根本没想到会受到如此顽强的抵抗,计划中的拿明英宗做诱饵,竟然不好用了。想直接攻城,却发现自己似乎四面受敌,连攻城的机会都没有。
接连遭遇几次打击,也先是进不得,退又不甘。就在他进退为难的时候,却发现大明周边勤王部队,离京城的距离越来越近。
再不走,恐怕就要被包饺子,跑不掉了。于是也先心有不甘地下令撤军,于谦赢得了京城保卫战,保住了大明江山百年基业!
大明精锐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于谦为何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四十万大军(一说20万)亲征瓦剌,留下郕王朱祁钰在北京监国。结果在王振的瞎指挥下,大军调度无方,后勤不力。走到土木堡时,军队由于缺水少粮,军心大乱。瓦剌太师也先趁机率军进攻,明军仓促迎战,最后大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皇帝英宗也被俘。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下震惊。当时情况是,大明的边军精锐基本损失殆尽,武将大多战死,连皇帝明英宗也成了也先的俘虏,也先丝毫没有见好就收的意思,而是挟土木堡大胜之威,率军直趋北京,意图一鼓作气攻下北京城。北京城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太后和皇后将积攒多年的金银钱财打包好,装了八大车运给也先,乞求也先能放还明英宗退兵,当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只不过徒增了瓦剌军的嚣张气焰。
这时候,以于谦为代表的一干文武忠臣站了出来,对于如此危局,于谦果断而迅速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添上一个又一个砝码。
一 力排众议,禁止南迁当也先的大军直扑北京时,朝廷上下一时间意见不一,有很多人主张迁都南京,避也先锋芒。甚至有一个大臣徐珵说他根据星象推断,朝廷必须南迁才能得保,这当然是他南迁的借口。但是于谦明白,南迁是万不可行的,第一,也先只是孤军深入,并没有稳固的后方,在北京城下必然呆不长,土木堡一战,虽然惨败,但大明也没有伤其国本。第二,一旦南迁,几乎是把北方拱手让给了也先,又要上演南宋偏安一隅的景象。于是,于谦向主张南迁的大臣厉声说: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主张保卫北京的主张得到了郕王朱祁钰的支持,这样,再也没人敢提南迁的意见,大家达成统一认识,保卫北京。
二 铲除阉党,以平众怒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来,大臣们都对王振误国的行为恨的咬牙切齿。其实,在土木堡英宗被俘后,王振就被愤怒万分的英宗护卫樊忠一锤子砸死了。但是,在北京城里的王振余党平时嚣张跋扈惯了,到这个危急关头还不知道收敛。大臣们在朝堂上怒责王振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还上前叱骂朝臣,忍无可忍的大臣们顾不上读书人的体面了,直接在朝堂上围住马顺,拳打脚踢,马顺竟然就这样被打死了,随后,这些大臣又一不做二不休,冲到内宫将王振余党宦官毛贵、王长随揪出,一并打死,将尸体挂在东安门外示众。郕王朱祁钰眼看局面控制不住了,惊慌失措,准备溜走。这时候,于谦极力劝住朱祁钰,让他宣布阉党是罪有应得,所有参与暴力围殴的大臣均无罪。这才平息了众怒,稳定了局面。
三 另立新帝,稳定朝纲虽然暂时铲除了阉党,稳住了朝臣,但是局面依然岌岌可危。英宗被也先俘虏,也先利用英宗要挟大明投降。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是另立皇帝,一方面以安臣民之心,另一方面也使也先不能再用英宗进行要挟。但是,英宗的儿子此时才三岁,显然是不行的,郕王朱祁钰是英宗的亲弟弟,比英宗只小一岁,是最佳人选。于是,于谦在征得太后同意后,和一众大臣准备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但是朱祁钰却怕了,一是英宗仍在,而且留有子嗣,自己当皇帝恐怕会名分不正,二是也先大军马上兵临城下,北京城存亡未知,此时登基会承担巨大的风险。这时,又是于谦劝服了朱祁钰,于谦说:“我们做臣子的拥立您,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在于谦晓以大义后,朱祁钰同意登基,是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随后,景帝配合于谦,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措施,并任命于谦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
四 调军勤王,知人善用当时京师的守城部队是三大营,人数只有数万,而且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将士有盔甲,武器也老旧。于谦命令工部加紧赶制铠甲兵器,同时将126万件南京库存兵器调入北京,补充守城部队。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到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9000余项、甲5000余件,火枪1.1万余杆、火铳2万多只,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悉数运往北京。此外,于谦还把三大营改组成了10个营团,这样更利于战时指挥调配。即使是这样,守城兵力依然薄弱。为了加强防御力量,于谦又将两京、河南等地的备操军,南京、山东的备倭军,江北所有的运粮军以及部分浙兵调入北京,发布严令,有不听调者,立即处斩。这下,北京城的守卫部队一下从数万上升到了22万。虽然这些部队都是二线地方军,战斗力远不如大明边军,但是如果稍加训练,调度得当,还是可堪一战。京师一下多了这么多军队,粮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离北京最近的粮仓是在通州,但是,如果派出后勤部队运粮,很可能被也先袭击。于是,经过慎重思考与权衡,于谦下令,所有的勤王部队均取道通州进入北京,粮草直接有勤王军带进来,这样,就解决了粮食问题。
在北京保卫战中,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大将军石亨。石亨是边军将领,当初也是随英宗一起出征的,土木堡兵败时,他逃了出来,单骑逃往北京,到北京后,反而被以败军之将的名义下狱了。但是,于谦力排众议,大胆重新启用了石亨,他认为土木堡之败,非石亨之罪,最重要的是,石亨是当时北京城里为数不多的有和蒙古骑兵作战经历的将领。事实也证明,于谦没有看错石亨,石亨复出后很快训练出了一支能与蒙古骑兵抗衡的骑兵队伍,在日后的北京保卫战中,石亨在安定门大破瓦剌骑兵,以后又有力的支援了西直门,稳定了局势,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 指挥得当,取得胜利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于谦心里更有底气了。此时北京城上空是一片肃杀之气,二十二万将士分别布守在北京九个城门,严阵以待,静静的等待也先的到来。1449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土木堡之变86天后,也先亲率主力大军,连带挟持被俘的明英宗,经大同进攻紫荆关,迂回到京师。经过土木堡一战后,也先认为大明军队已经不堪一击,对北京城志在必得。然而,刚一交战后,他就绝望的发现,这群明军和三个月前被他全歼的明军完全不一样。也先首先在德胜门遭到大败,于谦用少量骑兵将也先的数万骑兵引诱进来,然后用火铳火炮猛攻也先,蒙古骑兵坠马者不计其数,连也先的弟弟也在战斗中身亡。德胜门受挫后,也先随即掉头进攻西直门和彰义门,同样被击退。也先在北京连续攻城5日,寸步难进。这时候,各个勤王部队已经直逼京师而来,也先唯恐退路被切断,连夜撤退了。
至此,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意义毋庸置疑,避免了明朝重蹈宋朝的覆辙,成为一个偏安南方的小朝廷,而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非于谦莫属。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夏之将倾,国士无双,于谦于少保也!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大明精锐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于谦为何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土木堡之变,号称五十万的明军主力被也先剿灭,皇帝朱祁镇被活捉,四朝老臣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全部被杀。大明危在旦夕。于谦在朱祁钰支持下,率领大明的残兵,成功地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成为大明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于谦为什么能力挽狂澜、创造奇迹的呢?原因如下:
一、他有卓越的政治领导能力。
死太监王振把持朝政,造逆,害死五十万大军,害死了一大批文武干臣。王振已死,但王振死党锦衣马顺仍在呼五喝六,在朝廷上被王竑痛殴、啖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臣们纷纷动手,当着摄政王朱祁钰的面干掉了马顺,又干死毛贵、王长随。大臣们图一时之快,没有意识到危险。兵部尚书于谦是众人皆醉,唯吾独醒!拦住摄政王朱祁钰:殿下!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无罪!朱祁钰准奏,又下令把王振的侄子凌迟处死,朝廷恢复平静,于谦成了新朝廷的柱石。
于谦又为了国家,和大臣们一起扶祁钰上皇帝位。
他又说服了景泰帝及全体大臣,坚守北京。
二、他有杰出的组织发动能力。
于谦深知:瓦剌也先随时有可能带重兵来武装访问北京。时不我待,从八月到九月,完成了粮食储备、军事训练、修补城墙等各项京城防卫工作。上下同仇敌忾。
通州粮仓仓米数百万,可供京城吃一年,大臣们怕城外的粮食无人运送,被也先所有(资敌),有人主张烧掉,于谦命受召军队从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一举而三得。
三、大同总兵郭登、宣府总兵杨洪机智、勇敢,不仅率领手下成功地挡住了也先用前皇帝祁镇这个“肉票"的要挟、强攻,为北京保卫战赢得了二个多月时间,使于谦得以从容地完成了战前动员及准备。
也先见在郭登、杨洪两位牛人面前没戏,转而攻破紫荆关,兵临北京城下,但兵贵神速,到十月八日,大明在于谦总司令指挥下早已在首都集结了二十二万大军,严阵以待。
四、于谦采用军战连坐法,使得全军将士均抱必死之心,大大提振了士气,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于谦发明的连坐法,即: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后代军事指挥官纷纷克隆,显见成效!
五、严谦以身作则,与瓦剌死磕,成为大明北京保卫战的定海神针。
北京九门,于谦下令九名将领守卫,自己亲自守卫北京北面、正面对也先大军的德胜门!这就是卓越统帅的魄力加魅力所在。
于谦下令全军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并且下令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里立斩!
一夫玩命,万夫莫当!
六、也先缺少攻城的有效器械,火力远非大明对手。
直到满清,耿精忠、尚可喜等背叛后,满清才仿制了像模像样的红衣大炮,前期也照样被袁崇焕红烧……
也先也一样,骑兵适宜野战,在高墙之下难以有所作为。
也先在北京城下伤亡惨重,在城外扎营准备撤退之时,又被于谦大炮一阵猛轰,瓦剌军营陷入一片火海,死者逾万。
七、知人善任,重用土木堡逃回的大将石亨。
客观地说土木堡一役,王振是罪魁祸首,非战之罪。死里逃生的石亨被削去官职,生活在别人的歧视之中。于谦提拔了石亨,并且让石亨驻守北京第二重要的安定门。
正面布阵的石亨的侄子石彪砍人如砍瓜切菜,隐藏抄也先后路的石亨见也先向自己方向逃来,正好报仇,杀了个痛快!也先所部狼奔豕突。
八、北京保卫战,将士们为保卫国家、保卫亲人而战,是土木堡之变的复仇之战,于谦玩命,全体将士也都玩命。
大家本和也先已有血海深仇,加之都明白一旦也先破城,明朝将士必成亡国奴,亲人们必遭瓦剌部烧、杀、掳、掠,为大明荣誉而战,这是保家卫国之战,大家自然玩命!
大明精锐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于谦为何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因为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明朝另立了新君也就是明代宗,在明代宗病重时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又重新登上了帝位,重新登基的他开始任用贤臣,听信纳谏,关爱百姓,相比之前做皇帝时的他改变了太多,颇有明君的风范。但是也不能否认明代宗做出的贡献,毕竟是明代宗知人善用,启用于谦击败了瓦刺进犯。那为什么明英宗御驾亲征都失败了,于谦却能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就是明代宗个人能力出众。明英宗被俘后大明群龙无首,而此时明代宗继位稳住了君心民心,而且明代宗也是一位明君,他即位后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一派主张迁都,一派主张战斗。最后明代宗还是决定战斗到底,他不拘一格重用于谦,并且不计前嫌重用了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逃回来的石亨。后来明代宗又根据明朝军队特点制定出一套改革方案,短时间内提高了明军战斗力。可见能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的明代宗朱祁钰对击退瓦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换作他人继位,能否拯救明朝就不好说了。
其次就是虽然明朝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了,但是明朝整体实力还是在瓦刺之上的。我们来看看土木堡之战中明朝为什么会失败,王振干预政事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也怪之前明英宗实在太宠信王振,又没有军事才能,这才让明朝精锐部队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如果当时的明英宗能够选一位优秀的将领率领军队,以大明的实力怎么可能会打不赢瓦刺。好在明代宗重用了于谦,在后来瓦刺进攻北京时哪怕明朝的军队不是以前的精锐军队,但在于谦这位有军事才能,有谋略的将领带领下依旧能击败瓦刺,拼硬实力瓦刺肯定是不如明朝的。
最后就是瓦刺本身就没有远大的目标,他不是抱着灭亡明朝的目的来的,只不过想在战争中捞捞好处,自身实力也不允许他长久作战。瓦刺作为游牧民族,战线拉得太长本身补给就跟不上,只能抢劫当地老百姓来维持战争,所以在北京保卫战中他们看在明军手里捞不到好处后也就撤退了。
北方游牧名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威胁,也就同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元朝和与蒙古和亲的清朝没有北方威胁,但一般中原王朝的实力都是在北方游牧民族之上,所以明朝在国家尚未衰落之时击败瓦刺,打赢北京保卫战也在意料之中。
大明精锐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于谦为何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土木堡之败,是明王朝的一个转折点,可以说是衰败的起始,可谓影响深远,那么为什么北京保卫战还能胜利?且听我慢慢分析。
背景明初,蒙古被打的分裂成了三个部落分别是:兀良哈部,瓦刺部,鞑靼部,其中瓦刺部最强,最后也统一蒙古,首领也一直有忽必烈的野心,重新入主中原。
在1449年2月,瓦刺部进贡马匹邀赏,但王振不肯,甚至还降低马匹价格。这一做可把瓦刺首领气坏了,本来过冬就难熬,想赚点粮草都不行,就出兵攻打明朝。随着前线败战连连,,明英宗在王振的煽动下,亲征了,让一个宦官主军事,50万的军队就这样玩完了。土木堡之变就这样发生,明英宗也被俘(具体经由我就不多说)。
损失明朝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明朝有最精锐的三大营是朱棣留下的,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这三大营当初可是跟着明太祖打江山过的,后来又是朱棣造反部队的核心,可谓是核心部队,无论是装备,还是士兵素质那可是一流的,就这样全部折在土木堡。
大明重臣死的差不多了,这次亲征明英宗几乎将朝中所有文武大臣都带走,有些可是文宣之治时的老班底,可以说是中流砥柱,就这样全部被杀死了,让大明臣子断层了,青黄不接。
这一次事变直接导致大明从想打谁就打谁变为被动防御了。
于谦临危受命明军主力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京城差不多空虚,所以瓦刺就直接进犯京师,更何况还有个皇帝在手上。明英宗的弟弟也是赶鸭子上阵似的坐上皇位,于谦这人确实人才,不过明代宗确实知人善用。
1.后勤保障做的很好
于谦直接调入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外加敌方倭寇的备倭军,北京防守人数上20万。然后又不断的招兵买马,筹备武器,要知道大部分武器都被明英宗带走了。而守城部队的武器大部分都是于谦派人去土木堡收集回来的。另一方面征兵征人运粮,保证粮草充足。
2.全国人民统一战线
所有人,不管是士兵将领,还是农夫百姓都拼劲保家卫国,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打了5天5夜,瓦刺军被打败,所有吃进去的都吐了出来,外加各地秦王部队即将到达,瓦刺军只好撤离(不撤离就关门打狗了,居庸关可还在明军手里)。
不管如何,主要还是朱棣和文宣之治留下的底子深,要兵有兵,要粮有粮,不然想打赢还真不容易。这一战也耗了很多明朝气运,明朝初期也因此进入了明朝中期,这个转折点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尊重历史,方能以史为鉴,我是历史微旅者,欢迎关注点赞留言,一起讨论学习进步!
大明精锐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于谦为何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朱祁镇的土木堡兵败和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告诉我们,真正取得胜利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兵多将广,也不在于装备是否精良,而在于用兵者如何正确领导和运用手里的兵力。
在瓦剌的也先看来,土木堡之战他们瓦剌战胜了实力强大的大明朝,20多万精锐力量几乎全歼,连明朝皇帝也被他们俘获,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功绩更完美了。
剩下的京城几乎是座空城,里面全是老弱残兵,瓦剌人觉得只要自己兵临城下就可战胜大明,他们似乎从此战中看到了蒙古元朝复苏的希望。
可为什么于谦还是能够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于谦的正确领导瓦剌人忘记了一个实力强大的人,那就是于谦。于谦本来是个文官,当他下定决心并组织所有能集结到的兵力站在城墙上时,他已然是一个目光坚毅的大元帅。
二、大明军众志成城,而瓦剌骄兵必败俗话说,骄兵必败,而哀兵必胜。也先的瓦剌军士此时是无比骄纵的。而在北京保卫战中,此时的大明士兵已经斗志昂扬。大明士兵已经退无可退,他们在此前的土木堡之战中失去了亲属和战友,而城外就站着他们的仇人,大明士兵无不红着眼睛想要手刃仇敌。
三、瓦剌的蒙古骑兵不擅长攻坚战蒙古的瓦剌人攻城器械并不先进,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以善骑善射闻名,可当他们阵前摆着一座坚固的城池时,瓦剌人是无可奈何的。朱祁镇的20万精锐之所以被瓦剌军像宰绵羊一样灭掉,就是因为统帅无能还没有城池保护。
四、大明整体实力依然比也先的瓦剌军强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大明朝的20多万精锐力量受挫,但城内和周边的预备兵力依然高达20多万,而也先只有5万左右的兵力,再加上明军还有大炮和神机营(火枪)等先进的作战装备,瓦剌绝对不敢轻举妄动。
五、瓦剌劳师远征是强弩之末,而大明军以逸待劳
也先的瓦剌军属于劳师远征,他们粮草不多力求速战,而于谦麾下的军士只需要坚守城池以逸待劳。待瓦剌士气低落时,大明军一鼓作气出城痛击!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正能量的战役。是于谦让人心惶惶,一盘散沙的大明军变得众志成城,从惊弓之鸟变成了让敌人胆寒的部队。
于谦力挽狂澜,让绝望的大明王朝重新获得了勇气和力量,是他让中国历史免于被改写。于谦也通过北京保卫战告诉世人,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一定不能放弃,要始终鼓起勇气坚持自己的决心和信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