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勤于政事,为什么被人称为昏君?
西汉王朝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高祖刘邦的建国期,惠文景三朝的发展期,武帝时的高潮期和衰退期,昭宣两帝的重振期,元成哀的衰败期。本来,汉朝经昭宣两朝三十九年的励精图治,政治环境重回清明,经济快速复苏,似乎帝国即将迎来第二春。但到了元帝时期,正在提速的大汉列车,被狠狠地踩了一脚刹车,从此,这个帝国再也没能止住滑向深渊的势头。
汉宣帝晚年时期,曾经叹息:"乱我汉家者,太子也!",并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因大臣们的反对,以及汉宣帝本人出于对太子已故生母许皇后的怀念,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能大家以为此时的太子,未来的汉元帝刘奭,一定是个道德败坏,奢侈享乐,穷凶极恶的主,所以才导致了汉室颓废。可事实相反,刘奭是个为人谦逊恭谨、温和简朴、待人宽宏、爱民如子,且诗书礼乐样样精通的儒生、才子。能在个人修养上达到如此高的层次,不光西汉,即便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王朝,有几个皇帝可以媲美?
如果刘奭只是一位普通的儒生,他也许可以成为史书中以道德文章著称的大儒或忠臣,即便不能为官,他也一定可以以他的品行感化四方,德播子孙,至少他不会成为大汉衰败的罪人!
让我们先看看汉宣帝当年怒斥刘奭"乱我汉家者太子也"的背景资料。汉宣帝当政时,比较喜欢重用法家人物,法律比较严厉,曾经以言论不当,杀掉了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当时身为太子的刘奭,觉得父亲为政过于苛严,刑罚过重,就委婉地向父亲谏言,应该多用儒生,刑罚要宽容一些。
似乎这个说法没啥毛病,中国人普遍喜欢儒家的仁柔宽怀。没想到汉宣帝勃然大怒:天子治国,就应该"王霸兼用",怎么能够死守西周的所谓"德政",儒生们往往不察时变,厚古薄今,名实不分,怎么能让他们治国?看着太子诺诺而退的身影,汉宣帝说出了那句很有前瞻性的话:乱我汉家者太子也!
我们要来理解一下汉宣帝的这段话的深意,才能明白刘奭为什么不是合格的皇帝。自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后,儒学一直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无论哪朝哪代,统治者都号称,儒家思想是本朝唯一治国纲领。
其实那都是糊弄老百姓的,儒家思想从来不能解决国家治理问题,它所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给老百姓一个行为标准,让老百姓规规矩矩地成为统治阶层的奴仆,说白了,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工具,而不是用来规范统治者的言行的。汉朝自汉武帝时,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上汉武帝本人并不信奉儒家,他采取的统治手段一直是法家的。再向前推数百年,也没有以儒治国的成功典范,就连孔子本人,也一生不得志,成功的只有商鞅李斯这样的法家。
现在,我们可爱的刘奭同学在儒家老师们的熏陶下,成了一位从头"儒"到脚,从皮肤"儒"到内脏的孔门三好学生。儒学本来是帮着皇帝骗老百姓玩的,现在上钩的却是皇太子!好比你在河边钓鱼,一不小心鱼钩甩到自己嘴上了......你说汉宣帝能不发怒吗?能不为大汉帝国的未来忧心忡忡吗?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洵的预感是多么准确。刘奭重用的儒生们是多么的无能,他们在外戚和宦官们的乱棒夹击下,步步败退,甚至连命都丢了,还妄谈什么治国。也难怪,孔子也没教过他们权谋法术啊,更别说在黑暗的深水区里跟敌手的搏命术了。实事求是地说,刘奭朝很多的政策,要是放在武帝时期,对国家的发展肯定是意义重大。但这个时候,再好的政策,在朝争环境里,出不了宫门就被扯得粉碎,不了了之。
刘奭很爱民,很简朴,但他的龙恩就是出不了皇宫大殿,他的臣民们永远也得不到他的雨露。好人往往不是好皇帝,好学生往往治理不好国家。
刘奭还有个更要命的缺陷,成为奸佞们利用的法门。他昏昧不明,直白点说就是书呆子糊涂蛋,不客气点说就是昏君,西汉王朝唯一的昏君,即便后来很混蛋的汉成帝汉哀帝都不算昏君。
在刘奭的治理下,朝中奸佞辈出,就连历史上有名的大儒,如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都做出见风使舵、勾奸结党的恶行。不这样不行啊,奸佞们只要略施小计,皇帝就上当,就连他的老师萧望之这样的重臣,都被刘奭"糊涂死了"。而事后,他刚有点明白过来,被石显三言两语,就又灌晕了,老师死得那么冤,刘奭毫无觉察。大家不投靠奸党,难道等着找萧望之打麻将去?想想汉宣帝的时候,哪有这些妖魔怪的生存空间呐!
汉元帝刘奭在位16年,在他以儒治国的理念下,在他昏昧不明的股掌下,大汉朝纲迅速崩溃,萧望之、周堪、张猛这样的忠臣纷纷陨落,奸臣当道的结果就是社会问题的频现,土地兼并、私奴倍出、贪污腐化、民生凋敝......这些问题成为大汉帝国的毒瘤,永远无法割除,直到西汉亡国。
这就是刘奭,一位道德修养极高,个人品行学问俱佳的楷模,一位昏昧不明,迂腐循旧的皇帝,把祖宗几辈人努力的成就,很卖力地粉碎了。
人呐,是只鸡,就好好地下蛋打鸣,别老想着天上的事。
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勤于政事,为什么被人称为昏君?
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刘奭一出生就非常坎坷。刘奭的母亲许平君在他出生没多久,就被霍光的妻子毒害致死,因为当时权倾朝野的霍光想让他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结果也是霍成君顺利成为皇后。这种情况对日后刘奭继位是非常不利的,可老天比较照顾刘奭,一直到霍光病死霍家被翻旧账满门抄斩时,霍成君也没有为刘奭生出一个儿子,这样刘奭才能顺利接盘。
可能刘奭命运曲折的原因,他自小多才多艺非常好学,但是为人比较仁弱。史料上有记载汉宣帝在世时就看出了这一点,还说刘奭是乱他国家的人,但最后碍于许平君的感情没有废掉他。
刘奭继位之后,跟你问的问题中描述的词语简朴爱民、勤于政事等等一些褒义词一样,刘奭的出发点和一些思想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他的柔懦和错误思想,注定不会有所作为的。比如他爸去世时给他留下的辅佐大臣萧望之,被他宠幸的宦官石显轻易的就弄死了,萧望之的死刘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上后来另一位辅政大臣弘恭病死,朝中的大权就慢慢落在了石显这个宦官手里。说到石显宦官专权和刘奭的奇葩思想有关,刘奭认为宦官形单影只没有家庭,也就不会结交复杂的党羽,宦官才是最可信的。刘奭另类的思想加上善于玩弄权谋的石显,那么后来宦官石显一家独大也就不足为奇了。石显的崛起,刘奭的架空,哪怕刘奭再有满心的抱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现了。
了解更多精彩历史点击关注吧!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勤于政事,为什么被人称为昏君?
汉元帝刘奭在位16年,虽庸碌无为,但还不能说成是昏君。他信仰儒教,重用宦官,导至朝政混乱,汉室衰败,只能说他治国能力有限。
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勤于政事,为什么被人称为昏君?
汉元帝是汉朝由盛而衰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皇帝。他喜爱儒学经典,也能简朴爱民,又勤于政事。那为什么会被视为昏君?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他的光芒被之前汉朝的几位明君,尤其是他的父亲汉宣帝所掩盖。汉宣帝治理成效太大,汉元帝后继无力。
二、好儒生懦,汉元帝形而上学和条条框框限制,使得他并不强势,从而导致大权旁落,甚至出现汉朝首次宦官专权的情况,外戚与宦官联合逼死了萧望之。
三、汉元帝选择的道路已完全不同于汉朝之前的道路,走偏了,用他父亲汉宣帝的话讲,汉朝的制度是王道与霸道相杂,汉元帝却梦想纯用儒术治国,却没有力度。
虽然汉元帝时期汉朝因惯性仍然强大,但汉元帝本人毫无疑问算是昏君。
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勤于政事,为什么被人称为昏君?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驾崩,西汉王朝迎来第八位皇帝-刘奭,早在做太子时,刘奭便倾心于儒教,如今他终于有机会实践他的政治理想。在刘奭看来,大汉王朝在儒政的教化下必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谁会想到,随着汉宣帝一同远去的,竟然是属于整个西汉王朝的黄金时代。
刘奭登基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儒学治国的时代。儒家学说认为,只要臣民能以君主作为道德楷模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然而君主的德行靠什么区约束和监督呢?只能寄希望于对君主的教育来达到王道政治的理想。刘奭继位当年,孔子的第十三世玄孙孔霸上疏,请求祭祀孔子,刘奭下诏以皇帝的名义奉祀孔子,赐爵孔霸关内侯,赠食邑800户,封褒成君。后来,孔霸去世,刘奭着素服吊祭,赐给秘器钱帛,以列候之礼安葬,谥号烈君。此举,象征着刘奭向天下表明自己一心向儒的决心,朝廷上下,弥漫着浓郁的儒风,上至公卿王爵,下至州牧郡守,都以经学为本,代代相传,乃至成为家业。
公元前40年,即位八年的刘奭筹建自己的寿陵,同时发布了一道诏令,大意是说:根据儒家经典《诗经》的精神,迁移人口充实陵邑的制度,使东部地区虚耗费用,百姓破图离家,非长久之计,因此渭陵不设陵邑,以便天下臣民安土乐业。
无论是迁徙人口充实陵邑,还是在各地郡国的帝王宗庙举行祭祀,都是耗资巨大的活动,在西汉前期和中期,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这样的活动。然而,到了刘奭时期,汉朝开始显露疲态,传统诸侯国也渐趋衰弱,代之而起的是通过土地兼并产生的豪强地主。这些的新兴的地方豪强,有着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皇帝也无法强令他们迁徙人口,于是刘奭的政策只能内缩,不得不废置陵邑,罢弃宗庙。
王朝的问题却开始显现,土地兼并加剧,农民流离失所,新兴的地方豪强依托于土地,不遵号令,与中央政府相抗,在这样的形势下,霸道与王道谁更有效呢?在面对王朝晚期的选择性难题时,刘奭做出了推行儒政的抉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帝国免于顷刻崩溃,这是刘奭值得肯定的一面。由于刘奭一味强调以经取士,甚至一些书呆子,也被选进政府机构,大行其道,这种局面对国家和社会影响恶劣。
其实,刘奭真正信任的并非儒生,而是宦官,他的逻辑很简单:宦官在外没有自己的家族,在内被士大夫唾弃,无法结党营私,只能忠心耿耿地服务皇帝,因此,刘奭表面上对儒臣恭敬有加,实际上却将权利,交给了以弘恭和石显为首的宦官集团,开启了汉代宦官擅政的先河。
此时的刘奭,将权利交给了宦官集团,过起了悠闲的生活,在西汉诸帝中,刘奭可能是最具文艺色彩的,据说他写得一手好篆书,弹琴鼓瑟,辨音协律等技艺,也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刘奭的身体,始终不是很好,据史料记载,他在30多岁时,竟然发齿脱落,老态龙钟,这样一位病弱的皇帝,能为国家带来什么呢?
刘奭沉浸在儒生与宦官为其营造的“天下无事”的幻境中,雄心壮志消失殆尽,兴趣转向后宫,西汉朝廷阴盛阳衰,更致命的是,刘奭的皇后王政君,就是这位皇后,间接影响了西汉最后的历史。
公元前33年,刘奭在未央宫驾崩,终年仅42岁,谥号孝元皇帝,葬于渭陵。史学家往往用柔仁好儒形容刘奭,他不仅改变了西汉的政治面貌,更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正是从他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每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方法的核心理念,这样的皇帝,难道不该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圣明天子吗?然而历史往往令人唏嘘不已,刘奭既没有吞天吐地的豪迈之气,也缺乏强悍有效的政治手段,他过于笃信儒家政治理念,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失去了平衡,再加上他亲小人儿远贤臣,最终导致大权旁落,为国家埋下了祸患……
刘奭走得匆忙而困惑,为什么仁人爱民的国策不能令百姓安居乐业?不能让官员克己奉公?不能使国家重回巅峰?
汉元帝儒学功底深厚,又简朴爱民,勤于政事,为什么被人称为昏君?
“仁政”一直是皇权社会努力提倡的一种政治图景。古代皇权社会有一个最好的政治版图,就是“尧舜之道”。“尧舜之道”也就是实施“仁政”“德政”。如果哪个皇帝致力于实施“仁政”,他肯定会在历史上留下很好的名声,受到千古颂扬。
(刘奭剧照)
可是,汉元帝刘奭是汉朝最积极地提倡“仁政”的皇帝,他为什么却并没有受到颂扬,反而被历史评价为“昏君”呢?
刘奭努力想实施“仁政”的思想,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的。当时他的父亲汉宣帝在位的时候,对大臣们非常严厉。有些大臣仅仅犯了一点小错,汉宣帝就用严厉的手段处罚大臣。当时作为太子的刘奭看不下去了,提醒他父亲:“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就是说,他认为他父亲刑罚太过严厉,应该重用儒生。刘奭说“用儒生”,意思是应该实施儒家“仁政”“德政”的那一套。
而刘奭在当了皇帝以后,也是按照这一种“仁政”的思想来实施统治的。他大量重用儒生,对大臣也很宽容,对老百姓更是提倡休养生息。可是他的统治却相当失败,他所在的时期,成为西汉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他在位时期产生的混乱图景,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此后再也没有复兴过。
那么,汉元帝实施“仁政”,实施“王道”,为什么还会造成乱世呢?
关于这个问题。当时他在劝他父亲汉宣帝实施“仁政”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严厉批评他了。他父亲说,你懂什么,咱们汉家制度,就是“王道”和“霸道”的结合。周朝初年的那种“德政”,是不适合当下政治的,那些儒生都迂腐不堪,他们的话怎么能信?
不仅批评刘奭,他还叹气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不幸他父亲的话一语中的,果然刘奭成为汉家祸乱的肇始。
(汉宣帝剧照)
汉宣帝在这里,已经指出了刘奭将来可能犯的错误,就是一味地施行“王道”,一味地搞“仁政”,是没办法确保统治的。
那么,汉元帝按照王朝社会提倡的那样实施“仁政”,为什么却不能确保统治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把汉元帝当皇帝以后的一些所作所为,了解一下。
汉宣帝去世前,按照汉朝皇帝传统的做法,给汉元帝配备了三个辅政大臣: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汉元帝上台后,迅速按照他的理解,由他的师傅萧望之组阁,招罗一帮儒生,进行改革。但是,由于人事变动,招致“首辅”史高不满。于是史高联合宦官弘恭、石显等人陷害萧望之。
萧望之为了让改革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多次劝谏汉元帝不要宠幸宦官,要把权力还给朝廷。但是,汉元帝却认为,宦官无家无室,他们没有私心杂念,因此是值得信任的人。当萧望之多次劝谏无效,又被宦官多次构陷后,灰心丧气的他,毅然自杀。
萧望之是汉元帝的师傅,汉元帝对他很尊敬,也是自己改革的希望。自杀后,汉元帝很伤心。他斥责弘恭、石显等人手段太过毒辣。不过,他也就是斥责了他们一下,让他们“免冠谢”,并没有严厉处置他们。
接着,汉元帝一如既往重用宦官。由于汉元帝太过仁慈,因此,当时整个朝廷形成宦官、外戚、儒生三股势力。这三股势力再也没有考虑国计民生,而是互相构陷,互相倾轧。大家轮番上阵,在朝廷上作威作福。唯一没有权力的,就是汉元帝本人。
(萧望之剧照)
以上就是汉元帝实施“仁政”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纯粹的“仁政”之所以在王朝社会行不通,是因为王朝社会本身就是一种集权社会。这种集权的核心,就是要保证皇帝拥有独一无二的权力。除了皇帝以外,任何大臣拥有这些权力都不行。而且朝廷里面实行民主,大家讨论着做事情也不行。
皇帝要实现极权,必须要“恩威并施”。通过所谓的“恩威并施”,让大臣们怕你同时又感激你,这样,皇帝的权力才能够集中。
这一点,可以说汉宣帝是看得最清楚的。当然了,不只是汉宣帝,汉武帝、汉高祖这些都看得很清楚,只不过他们不说,汉宣帝把这话说出来罢了。
其他皇帝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仁政”,宣扬的也是“仁政”。就算他们实际上实施的是“暴政”,他们依然会说自己实施的是“仁政”。这就是古代王朝社会里集权皇帝的做法。
(参考资料:《汉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