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项羽坑杀降王降卒降民,与刘邦得天下后诛杀功臣,哪一个性质更恶劣?

这个问题让笔者想起一句话:得民心者的天下!如果单纯从道义层面,分辩项羽和刘邦的杀戮,很难说谁更恶劣,谁更仁慈,都很残忍!如果把这件事放到历史发展的本源角度,我认为,毫无疑问项羽杀降这件事性质极其恶劣!

一直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样的话听起来很空洞,因为我看到的从来都是王侯将相们的历史,人民就像路边的野草,只是历史长河里的点缀品,从来没有扮演过主角。但从项羽杀降这件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这棵小草,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里发挥其巨大的能量的。

先讲一下项羽杀降的经过。

巨鹿之战,秦军受挫,加上赵高的作梗,章邯、司马欣被迫投降项羽。面对二十万降卒,项羽显然没做周祥预案。楚军肆意暴虐降卒,那他们当奴隶驱使。不堪凌辱的秦兵感觉上了章邯司马欣的当,就暗地里串联,发泄不满。

这个信息被项羽获悉,他担心会因此酿成巨变,因而下令,将二十万降卒,连夜坑杀在新安城南。

表面上看,项羽的处置也是出于无奈,毕竟二十万人一旦哗变,立马就是惊天大祸!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大问题。首先,从军事角度,项羽为什么不重视降卒的收编工作?

对于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取得这么大的胜利果实,首先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让战争的果实发挥最大效用,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础。二十万降卒如果能成为自己的战友,那就是推翻暴秦的一把利剑。项羽根本无视他们的价值,反而视之为敌人,任由自己的士兵对他们大加欺凌,这样的将帅是何其短视,他根本不具备军事家的素质,充其量只是一介莽夫。

其次,从政治角度,项羽怎么就没看到二十万士卒巨大的影响力?

二十万士卒背后就是二十万个家庭,就是二百万个关中父老。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一切军事行动都要为政治服务。对秦朝的起义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暴秦,而不是为了杀掉秦兵,更不是杀降取乐。从政治角度看,这么庞大的军队代表的是关中父老,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怎么可以忽视这个问题?

事实上,项羽进入咸阳对秦宫实行“三光”后,他之所以选择退出,我觉得这是他唯一的选择。我相信,二十万冤魂及关中父老恐怕不会容得下他的存在。

由此可见,项羽本质上来说就是个鼠目寸光,一身蛮力的屠夫!他心目中没有政治,更没有天下苍生,杀戮和毁灭就是他的目的,二十万降卒就是他炫耀个人军功的资本!

此后,包括项羽在内,连同跟着带灾的章邯、司马欣,在关中人民心目中早已成寇雠,他想在关中立足,难呐!刘邦之所以能在关中呼风唤雨,我觉得都是项羽成全了他。

这就是人民的力量,你看不见,但它确确实实在发挥威力。这就是李世民要感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缘故;这就是汉武帝后期罢兵养民,并颁罪己诏的原因;这也是大明王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项羽杀降卒,从根子上来说,就是与民为敌,性质极其恶劣,他也因此自毁前途!

你认为项羽坑杀降王降卒降民,与刘邦得天下后诛杀功臣,哪一个性质更恶劣?

“你认为项羽坑杀降王降卒降民,与刘邦得天下后诛杀功臣,哪一个性质更恶劣”?答:以天道的自然无为思想就难以厚非。以道法而修德为素质的人类道德思想而论,两者的性质都是不该有的恶劣。

你认为项羽坑杀降王降卒降民,与刘邦得天下后诛杀功臣,哪一个性质更恶劣?

杀降更恶劣。

杀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这种行为是反人类。

杀功臣是权力斗争。

何况,韩信、彭越、英布不算功臣。

他们是异姓王,他们不是刘邦的打工仔,是合伙人。

大汉公司董事长刘邦想要垄断市场,只能干掉竞争对手。

你认为项羽坑杀降王降卒降民,与刘邦得天下后诛杀功臣,哪一个性质更恶劣?

项羽杀降与刘邦杀功臣,都是手段极其残忍,性质极其恶劣,影响极其深远!但是换位思考的话,项羽与刘邦的这种作为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

项羽本来就有着强烈的暴力倾向,他起兵反秦的过程中,经常有屠城的情况发生(刘邦也有),在巨鹿之战后,项羽部队终于和秦国主力——章邯部队正面对阵。在最初的交战中,章邯略有失利,便招来了秦二世和赵高等人的责备(秦军数卻,二世使人让章邯)。后来章邯的部下长史欣与义军陈馀纷纷劝说章邯——他若败了,秦国肯定不会放过他,而如果他赢了,最终也不免一死(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看看白起、蒙恬等人的前车之鉴就知道了。所以,章邯才决定向项羽投降。而项羽也挺“仁义”的,他把章邯封为雍王,章邯的部队也重新编制,成为义军的前驱部队(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但是这批秦国士兵与起义军却怎么也融不到一块去,他们之前就曾经作为秦国的统治阶级压迫过由农民、奴隶、犯人等组成的起义军,所以现在自然会遭到起义军的报复。于是,这些秦国降兵开始私下商议:“如果咱跟着这批起义军成功入关,推翻了秦朝,那对我们来说自然是有利的。但是万一失败了,我们必然会被起义军裹胁到山东,而我们身在秦国的亲人必然会被秦国族灭!”

项羽听说之后便开始商议:“这些人毕竟不是咱的嫡系,不是一条心啊。万一他们到入关的时候倒戈相向,我们如何能够制止这二十万人?所以不如杀了他们(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事情就这么定了,最终这二十万可怜的降兵被楚军连夜坑杀(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刘邦诛灭功臣之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韩信、彭越等人直接被杀,英布、韩王信等人被逼造反,这给后世开了一个很坏的头。

但是如果站在项羽和刘邦的角度,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大规模降兵毕竟与起义军有着各种各样的冲突,他们确实是有倒戈相向的可能性,就算是他们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养活这批人也是一大难题。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多数诸侯王都是战功赫赫的武将,他们已经无法再向上分封了,只能削弱他们的权利来加固皇权,否则汉朝将会面临持续时间长、破坏力不亚于战国或者楚汉争霸时期的大规模混战。

所以,刘邦和项羽的上述作为性质都很恶劣,但也可以说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

你认为项羽坑杀降王降卒降民,与刘邦得天下后诛杀功臣,哪一个性质更恶劣?

“刘邦诛杀功臣”与“项羽坑杀降卒”,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无疑是刘邦诛杀功臣的影响更大。若但从恶劣程度来考虑,谁更恶劣呢?

(刘邦)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说“刘邦诛杀功臣”的后世影响更大。

所谓的后世影响,是由两方面产生的:一是在史书上的影响。二是在民间传说中的影响。

史书上所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的事情;所评价的,也都是帝王将相的事情。老百姓是很少有人去关注的。所以,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被杀,肯定是被史书重点关注的。至于被项羽坑杀的那些降卒,就没人在乎了。

还有,史书都是为胜利者写的。项羽是一个失败者,他的事迹,史书上也就是提一下而已。项羽都只是提一下,那些降卒,就更是提也没人提了。而刘邦是成功者,刘邦的事迹,史书肯定是会大加渲染的。

再说民间传说。有个伟人说过,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的思想,就是老百姓的思想。统治者怎么说,老百姓就怎么看。统治者对刘邦的事迹大力宣扬,对项羽的事迹不怎么在乎。所以,刘邦诛杀功臣,在民间得到了广为流传。而项羽坑杀降卒的事情,后世知道的却很少。

(项羽)

不过,若说到影响的恶劣程度的话,我认为,项羽坑杀降卒的事情,影响更恶劣一些。

刘邦虽然诛杀功臣,手段太过残忍。但是,因为刘邦所建立的是一个皇权社会,要求中央集权,那些功臣们要造反,刘邦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避免老百姓再经受战乱,他诛杀那些挑起战乱的人,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严格地说,在刘邦诛杀功臣过程中,手段最恶劣的,并非刘邦,而是吕后。比如吕后杀彭越,彭越向吕后求情,最后却反被吕后杀掉,这是很不厚道的。但这毕竟不是刘邦亲自动手。至于杀英布、陈豨,包括韩信(韩信也是吕后杀的),确实是他们造反了,刘邦不得不带兵讨伐他们。

但项羽就不同了。项羽坑杀降卒,降卒们非常无辜。

为什么说降卒无辜呢?

这些降卒,他们原本是骊山刑徒。当了残暴秦朝的刑徒,被迫去进行无休无止的劳动改造。这是无辜的第一层意思。

后来,秦朝让刑徒们去打仗,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打仗当炮灰,这是无辜的第二层意思。

(章邯)

接着,章邯没和他们有任何商量,就带着他们投降了。这些行为,并不是他们自愿的。这是无辜的第三层意思。

接着他们抱怨项羽对他们不好。这个抱怨也是很正常的。确实项羽只是封了章邯等少数几个人为王,对大多数士兵,并没有当回事。在暴秦那里,还有军功奖励制度。投降了项羽,却什么也没有。再加上之前刘邦做过“约法三章”的好榜样。三方面对比,士兵们抱怨,也是很正常的。士兵们的合理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和解释,反而被坑杀了,这是无辜的第四层意思。

就算是抱怨议论,也是只有少数人抱怨议论,并不是所有人抱怨议论。项羽却不管那些人是不是抱怨议论过,一并诛杀。这是无辜的第五层意思。

有这五层意思,项羽坑杀降卒这事,就是天大的冤案。

不仅仅是冤案,而且是惨案。

白起坑杀降卒,已经是让人神共愤了。而且白起被杀的时候,他还认为他的被杀,正是当年坑杀赵国降卒的恶报。项羽却并不吸取教训,还要继续这样干,还要继续制造这样的大惨剧。这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文明的倒退。是人性罪恶最集中的表现。

(参考资料:《史记》)

你认为项羽坑杀降王降卒降民,与刘邦得天下后诛杀功臣,哪一个性质更恶劣?

第一,项羽不杀降,都是手下人干的,出兵打仗,将在外王命有所不受,所以都是大将们自己做主。连杀个把人还要请示老大,谁不嫌累啊! 当年白起杀降40万赵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降兵不可能放回去,但是粮食自给都不够吃,拿什么来养如此庞大的降兵,只能杀。只可惜40万条生命毁在纸上谈兵的赵括手里。

第二,刘邦诛杀功臣,不存在恶劣不恶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有些武将,功成名就之后很容易居功自傲,当年老刘家因为蓝玉案子诛杀20000多人,还是皇亲国戚,杀几年。因为他们没把老大放在眼里,说个典故:刘邦召见蓝玉进宫谈点边防上的事儿,蓝玉带贴身警卫一起进去,谈完了,老刘说有点家务事儿想单独谈会儿,示意警卫先出去,老刘提醒几次,警卫都不动,最后蓝玉轻轻挥一下衣袖,警卫立马出去了。这事儿当老大的能不计较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