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婴向汉武帝出示的景帝遗诏,怎么会变成伪诏?谁才是幕后真凶?
关于窦婴的这份“遗诏悬案”,我的个人看法是:遗诏是真的,作案者是汉武帝!我把理由分析如下,同意的顶一下。
首先这份遗诏是真的。它的内容没有指向性,没有针对任何人,不对任何人构成直接伤害,也没有人可以直接获利。如果窦婴造假,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可以获利的内容?比如“免死”之类。
其次,造假者不可能是窦婴。除了上述理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窦婴不可能不知道造假很容易露馅。以造假这种方式自救,纯属火上浇油,窦婴智商不至于那么低。
再次,王太后和田蚡毁掉存档的可能性也不存在。诏书的内容对他二人没有个人伤害,他俩没有作案的动机。另外诏书归尚书台保管,没有皇帝的命令谁也做不到,即便强行做了,必定留下痕迹,除非汉武帝包庇。
最后一个嫌疑人汉景帝,他故意不存档,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窦婴的人品以及对皇家的忠心,汉景帝是知道的,他不会无缘无故去怀疑窦婴。另外,窦婴个人也不具备心怀不轨且能成事的能力,对窦婴的弱点汉景帝心知肚明。所以,他不大可能安排窦婴“行周勃事”,更不会安排这么个不着调的伪诏。
这几个嫌疑人都排除后,还剩最后一个:汉武帝!他有这个可能吗?有,他想借“遗诏案”清除各派势力。遗诏案发生的时候,窦太后刚去世不久,此时,表面上看汉武帝已经掌权,但实际上他还受到王太后和田蚡一党的牵制,因为母亲的介入,他有苦无处说。
当时朝中有三股力量,一股就是“新贵派”,以王太后和田蚡为首,处处掣肘汉武帝;一股是“旧勋派”,以窦太后遗留下来的老臣为主,窦婴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一股就是“观望派”,他们不能判断以上两派谁能胜出,对汉武帝的能力持观望态度。
汉武帝的目的就是扫除新旧两派,拉拢“观望派”。那么怎么能发到这个目的呢?
“遗诏案”给了他一个机会,他要做的是把真诏书变成伪诏,然后借机杀掉窦婴。窦婴冤死,所有的舆论焦点都会集中到“新贵派”的头领田蚡头上,毕竟事情的起因就是他。此时,汉武帝就会以“正义的面孔”,替窦婴申冤,用窦婴的血埋葬田蚡,从而彻底端掉“新贵派”。新旧两派被扫除,“观望派”自然只能倒向皇帝。
这就是汉武帝的作案动机。于是他毁掉了存档,也只有他能做到毁了诏书也无人追查。
结果这正如汉武帝设计的那样,窦婴一死,面对舆论,他把火撒在王太后和田蚡头上,解除了田蚡丞相之职,勒令王太后从此不得干政。以韩安国为首的“观望派”吓得赶紧倒头就拜,从此汉武帝乾纲独断。
而他这一切成果的取得,就是以窦婴的人头为代价!
窦婴向汉武帝出示的景帝遗诏,怎么会变成伪诏?谁才是幕后真凶?
这场廷议,原本就是汉武帝导演的一出好戏。他如果怕得罪王太后,大可以直接定灌夫的罪,毕竟灌夫大闹田蚡酒宴,属大不敬。再直接把窦婴申斥一顿, 此事就可以结束。可武帝偏偏要搞廷议,这是为什么呢,丞相田蚡借着宫里有太后撑腰,狂妄不法,骄奢淫逸,武帝早就有心惩戒他,而窦婴素来低调,善于韬光养晦。但是他却代表了窦系外戚势力,窦系外戚根深叶茂,窦家很多人都反对刘彻的新政。比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比如主动进攻匈奴。
武帝想趁此机会,好好整治整治这两家。双方你来我往,田蚡干的不法事情很多都被直接抖落出来,而灌夫呢,“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灌氏一族在老家确实也存在不法行为,深为百姓所恶。这个事情被王太后知道了,老太后肯定怒火中烧,我还没死就敢欺负我弟弟,于是武帝为了平息老太后怨气,只得先把窦婴下狱,这就扯出了遗诏事件。到底谁制造了伪诏?我比较倾向电视剧《汉武大帝》的说法。为了自救,窦婴给家人说了景帝留给他的遗诏,这个遗诏对王太后有莫大的威胁。窦婴又对廷尉说出了遗诏存档的具体位置。廷尉府有田蚡耳目,此事就被田蚡知道了。田蚡立刻进宫伙同太后毁了存档的诏书,而窦婴手上的诏书便成了真假难辨的诏书。因为皇帝的诏书都有两份,一份存档,一份颁给所赐之人。而王太后这么做的目的,显然一是为了保全自己,不让自己受先帝诏书控制 。二是为了拔除窦婴这个眼中钉。
为什么我也这么认为呢?
其一、伪造诏书那是要灭族的大罪,窦婴真有如此大胆吗,行事低调的窦婴按理说不会。
其二、王太后和田蚡权利在武帝时期达到顶点,有机会更有能力进入存档遗诏地方销毁存档的遗诏。
其三、窦婴与王家外戚势力不和已久,王太后有作案动机,而销毁遗诏对窦家则是彻底的打击。
又有动机,又有能力,王太后其实是嫌疑最大的。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是汉景帝制造了这一悬案,他也曾想铲除窦系势力,所以把存档的遗诏自己毁了。作为武帝的亲人,也曾为国立下大功的窦婴,武帝是不想杀他的,只是想略加惩戒。而汉武帝在狱中也对窦婴说了这番话,“你要是不提诏书,也罪不致死。”现在提了诏书,那就是事关皇室机密的大案了。这种说法我是赞同的。
结局:窦婴被以“伪造诏书罪”处死,身死族灭。而田蚡侥幸逃过一劫,但是面对自己所犯之事和洞察一切的汉武帝,因而疯了,不治而亡。汉武帝如愿惩治了两派外戚势力。“窦婴伪诏诏书事件”这本是历史上的宫廷悬案,各位有什么好的看法,欢迎分享。
窦婴向汉武帝出示的景帝遗诏,怎么会变成伪诏?谁才是幕后真凶?
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窦婴因得罪了王娡和田蚡这姐弟俩,以矫诏的罪名被处斩。
王娡,汉景帝的老婆,汉武帝的老妈。景帝时,王娡为皇后;武帝时,王娡为王太后。
田蚡,王娡异父同母的弟弟,汉景帝的小舅子;汉武帝的亲舅舅。
窦婴掌权时,田蚡还是个小郎官,像马仔一样整天跟着窦婴混。汉景帝驾崩,汉武帝登基,田蚡因着姐姐是王太后、自己又是皇帝的舅舅而扶摇直上,最终和窦婴平起平坐。
田蚡得志后与窦婴产生了很多矛盾和纠纷,两派的斗争非常的尖锐和激烈,心胸狭窄的田蚡心生怨恨,多次找其姐姐王太后诉苦,姐弟俩一番商议后决意寻找机会除掉窦婴。
机会终于来了,窦婴的挚交灌夫得罪了田蚡被判处死刑,窦婴多次搭救无果反而把自己也搭进监牢,无奈之下窦婴搬出汉景帝“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的遗诏,然而,盖印加封藏在窦婴家的遗诏副本在皇宫的档案馆里找不到正本。于是,窦婴以伪造诏书罪以及欺君罪被处死。
汉景帝颁发给窦婴盖印加封的诏书副本怎么会在朝廷里找不到正本呢?
不难理解,还没有完全掌权的汉武帝需要掌控朝堂的实权派的支持,对于“矫诏事件”,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由着权倾朝野的老妈和舅舅的心思吧。
窦婴向汉武帝出示的景帝遗诏,怎么会变成伪诏?谁才是幕后真凶?
窦婴的“伪诏”之案,最有嫌疑的首先是田蚡和王太后。
窦婴和田蚡都是外戚,不同的是一个是走向没落的外戚,一个是正当红的外戚。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女人的存在。窦婴依靠的太皇太后窦氏,这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武帝的祖母,田蚡则是依靠的王太后,汉武帝的母亲。
案发之时,窦婴背后的靠山已经过世,窦家势力开始走向下坡路,而王太后当权,田蚡以汉武帝舅舅的身份上位,正当红。
汉景帝时,窦婴封侯得势,田蚡还只是个郎官,往来于窦婴家,陪窦婴饮酒,时跪时起,恭敬地如窦婴家的晚辈一样。
然而此时以彼一时,现在田蚡也受到重用,正处于上升期,窦婴自然是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王太后之前也受到婆婆窦太后的不待见,没少受委屈,现在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自然也要打击报复一下窦家的人。
要说这案子本来与窦婴无关,田蚡是从灌夫下手的,窦婴为灌夫说情而卷入其中,但窦婴卷进来,田蚡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打击政敌的好机会。
当窦婴捧出汉景帝给他的诏书时,面对这个杀手锏最害怕的就是田蚡和王太后。他们可以抢先一步销毁宫中的诏书存档,而且以王太后在整个案件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她完全可以这么做,也有能力这么做。
所以当汉武帝要验证窦婴的诏书时,返现宫中没有存档,于是这件事顿时就变成了伪诏案,大不敬。
窦婴与田蚡之争,是专权的新旧外戚权力之争。权力之争就是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的。
那汉武帝本人有没有可能故意毁掉诏书存档,借机铲除窦家势力呢?
汉武帝完全有这个可能,但是我觉得汉武帝不会这么做。
虽然汉武帝痛恨奶奶窦太后是肯定的,他十六岁君临天下,但却不当权,权力都被窦太后掌握。直到窦太后去世他才掌权,要说他没有不满是不可能的。
窦婴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是窦家少有的有贤能有贤名的人,口碑很好,窦婴的一些主张和汉武帝是吻合的,比如都主张以儒家学说治国等,所以在汉景帝一直没有收到重用的窦婴成为汉武帝的第一个丞相。
当案发的时候,有大臣不替窦婴说话,汉武帝还很生气。即便是汉武帝对外戚专权、争权不满,也不至于要处死窦婴。
司马迁在写《史记》是将窦婴和田蚡放在同一个传记里面,用了大量笔墨写了两人之间的倾轧斗争,所以当时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场争权斗争,窦婴的伪诏案最大的嫌疑就是田蚡及他背后的靠山王太后。
窦婴向汉武帝出示的景帝遗诏,怎么会变成伪诏?谁才是幕后真凶?
元光四年的“伪诏疑案”,成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悬案,因为这份遗诏在尚书省那没存档。史学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诏书备份被王太后偷走了,真诏书变成了伪诏;有的认为窦婴拿出来的就是伪诏。
《史记》及《后汉书》中的记载,窦婴遗诏之事不假。窦婴拉着灌夫参加田蚡的婚宴,灌夫本不想参加,因为他和田蚡一直不对付,田蚡一直找机会除掉田蚡,因为有把柄在灌夫手里,不敢妄动。不料,灌夫耍酒疯,对长信宫卫尉程不敬,田蚡乃太后赐婚,这你就是对太后不敬,就逮捕了灌夫。这对田蚡来说,可是难得的机会。窦婴为了帮助灌夫也被下狱待查,窦婴为了自救,想起了汉景帝驾崩给他的一道遗诏,于是让家人持遗诏面见皇帝。皇帝不敢怠慢,遗诏的主要内容是“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将来有遇到不方便的事,你就拿着遗诏去见皇帝。
没想到,这成了窦婴的催命符。尚书省那没有找到备份,那这就是伪诏啊!窦婴大喊冤枉,明明是先帝亲手赐的,怎么会是伪诏呢?
再来看看当时的历史格局。元光四年太皇太后窦氏去世四年,表面上汉武帝刘彻掌握政权。但实际上,升任太后的王娡勾连炒中的弟弟田蚡,才是朝局的左右者。汉武帝夹在母亲和舅舅的“保护中”,控制朝局他做不到。随着窦太后的去世,窦婴为代表的老臣成了快退休的老人。
但在汉武帝的心中有自己的力量,有一票默默无闻的才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甘心受制于人,他在等机会重新洗牌。窦婴的“伪诏案”就是机会,汉武帝借着这个机会,牺牲了窦婴这枚棋子,迅速跟王太后等摊牌,夺回权利。
那我们在回到这份遗诏,汉武帝其实见到了那份遗诏的备份,但他为了自己的政权,他只能这样做。
窦婴向汉武帝出示的景帝遗诏,怎么会变成伪诏?谁才是幕后真凶?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窦婴田蚡两代外戚之争,最终便宜的还是汉武帝。
窦婴是景帝时期重臣,在七国之乱中有大功劳。而且他还是窦太后的亲戚,在景帝时期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田蚡是武帝之母王太后同母弟弟。武帝时期也是一朝显贵。
窦婴田蚡之争源于灌夫,其实当时他俩人都因为崇儒而惹恼了窦太后被撸了官职,但是田蚡是当朝太后之弟,是汉武帝的舅舅,所以比窦婴要尊贵许多,虽然丢了官,但是门前依然是车马络绎不绝。窦婴也丢了官,但是他早就是过气选手,而且他丢官里是因为惹恼了他的靠山窦太后,所以以前巴结他的人几乎不搭理他了。
窦太后死后,汉武帝找了个借口又把田蚡提拔起来当丞相,田蚡又显贵了,窦婴就更加失落。
窦婴有个死党叫灌夫,有一天灌夫去拜访田蚡,田蚡说了句玩笑话说明天咱们去拜访窦婴。
田蚡是玩笑话,窦婴和灌夫则当真了,窦婴一听说自己这么失势,当朝丞相居然还来拜访自己,于是激动的准备了一晚上,结果第二天田蚡没来。
窦婴和灌夫不开心了,亲自驾车去请田蚡,田蚡回笼觉睡得好好的就被二人薅上车,道到了窦婴家,田蚡是各种不给灌夫面子,气得灌夫当面讥讽田蚡。
田蚡可是汉武帝舅舅,他受不了这种气,便向汉武帝告状,说灌夫家族各种嚣张跋扈,为非作歹,在颖川横行霸道。灌夫自己也确实不干净,汉武帝一查确有此事。
而且汉武帝是何等聪慧,有没有此事都是确有其事,故意挑起田窦之争,想借机把外戚一锅端。于是就把灌夫下狱。
窦婴就灌夫这么一个死党,况且事情又是因他而起,自然不能就这么了了,于是他拿着汉景帝给他的便宜行事的秘诏于找汉武帝。
这下正中汉武帝枪口,一句宫里没有备份,是伪诏,窦婴死期就到了。
守仁君认为窦婴的诏书应该是真的,一个灌夫犯不着冒险做矫诏,而且窦婴在景帝时期确实受重用,给他这份诏书也未尝不可,更关键的是窦婴可能认为汉武帝好说话,想通过这份诏书东山再起,没想到武帝早就想把当朝外戚除之而后快,一句宫里没有备份,就宣判了窦婴的死刑。
窦婴没了,本来下一个收拾的就是田蚡,可是窦婴死后,田蚡也看出来汉武帝是有心拿外戚开刀,没几年惊惧而死,汉武帝顺手就废了他儿子的爵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