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最后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武家人,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不是武则天不想把皇位传给武家人,而是她实在无能为力。
武则天以女性登上皇位,开创了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正是所承认的女皇帝,这与男权社会格格不入。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武则天的皇位是不合法的,她开创的周朝也是非法的。理由就是中国古代皇位传承一直遵循周公创立的宗法制,宗法制规定皇位传承必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后来为了验证新建立的朝代的合法性,自西汉开始,儒家学者以五行学说,补充了“更天命”的说法。
按照这个理论,武则天登基与第一条“嫡长子继承制”肯定是风马牛不相及,只好往第二条上靠,于是她就将国号定位“周”,意思是说,我是从周朝合法继承的天子之位。她这个说法明显太过牵强附会。但基于武则天已经完全掌控了实权,她怎么说也没人敢反对,什么法律制度都得对权力低头。
尽管如此,李唐臣民心里是不服气的,这一点武则天心知肚明。她知道以她的凶悍,自然很难有人掀起大浪,但这种压制早晚会爆发,尤其是她去世后,变天是早晚的事。
曾经在皇位究竟传给武家还是李家的问题上,武则天曾经咨询过最信任的大臣狄仁杰,狄仁杰的回答很巧妙,他说:“臣没有听说过有侄子祭祀姑母的。”意思是说,你是武家嫁出去的姑娘,李家儿媳妇,你都不是武家人了,按规矩武家不可能祭祀你,你不成了“孤魂野鬼”了吗?
由此,武则天恍然大悟,感情把皇位传给娘家人,我连“雷锋都不是”,反而害了自己。其实这段对话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即武则天读懂了狄仁杰的政治立场:他是坚定地站在李唐这一边的!想想看,就连狄仁杰这种对她忠心耿耿的大臣,都不赞同她把皇位传给武家,别人呢?
所以,武则天想要皇位传给武家,她必然遭到天下反对,她可以敌得过朝堂,但她永远敌不过天下;她可以敌得过现在,她没机会敌得过未来。
在现实面前武则天只能妥协,于是她做了一件很有魄力的举动,这个举动给她带来不少加分:她宣布退位,并取消大周!一点没有拖泥带水,很彻底。
武则天最后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武家人,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谢邀,晚年的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劝说,武家必竞是外戚,你百年归去后,未必善待她,你毕竟是有儿孙的人,将来拜奉她的还是李家儿孙,何况帝位之前原本就姓李。面对江山社稷,聪明的她,也许明白了厉害,将来归去后,面对的是先帝和李家的列祖列宗,武家李家,儿孙更胜外戚,她把帝位重交李家,既是明智也是大度。武则天,中国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不让自己留遗憾,能把大唐治理的风生水起,绝不输男儿。人生没有万万岁!人将就木,千般万念言也善,无论你生前多风光,死后也就一墓地,上苍对死最公平!🦄🌺🌺
武则天最后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武家人,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公元690年, 武则天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做了皇帝后,立武氏七庙,追尊父亲武士彟以至五代祖武克己等为皇帝,改皇嗣李旦为武氏。接着,她遇到一个史无前例,不,空前绝后的问题,立谁为皇太子呢?是立侄儿,还是儿子?
我们看一下这个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解决的过程就是皇帝与大臣博弈的过程。
武则天做皇帝的第二年,她的侄儿武承嗣出招了。他指使数百人上表,当然是奏请 立他为皇太子。大臣反应颇激动,坚决反对,武则天没有应允。两个侄儿武承嗣、武三思差人轮番游说武则天,“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武承嗣运动最为积极,看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自以为被立为皇太子,继承武则天的帝业,不是命中注定,就是名中注定。
武则天一贯杀伐果断、雷厉风行,为何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呢?如果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武周王朝是延续下来了,可这个武承嗣是武则天异母兄武元爽的儿子,同武则天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武元爽因待武则天生母杨氏甚薄,则天将他流放海南三亚,死在天涯海角。武则天惜才爱才,她隐隐觉得武承嗣、武三思都不是治国的材料。
有一次,武则天试探性地咨询宰相狄仁杰。姜还是老的辣,几句话说到点子上。狄仁杰进言:“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刀枪箭镞,平定天下;高宗将二子托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让位他族,有违天意。且姑侄与母子谁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庙的。”武则天顿时感悟。当日,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梦见鹦鹉两翼折断,是何征兆?”狄仁杰借题发挥:“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飞。”这真是政治家狄仁杰的杰作,三言两语,指出关键所在,解决复杂问题。这智商情商双双在线,真是碾压那些冒死硬谏的大臣。
武则天当即决定立儿子为皇太子。
朝廷重臣一致认为庐陵王李显是最佳人选,武则天在这件事上,顺应臣意。698年三月,托言庐陵王有病,招回洛阳。武承嗣心里拔凉拔凉的,这下完了。果然,五个月后,怏怏病死(真是不成器)。皇嗣李旦是个最听妈妈话的好孩纸(不听能行吗?两个哥哥死掉,被废掉的这个刚回来),表示将皇嗣让位于庐陵王(不着急,皇帝轮流做,早晚轮到我)。
武则天将皇位传给儿子, 保证了大唐不变天,还是很明智的。
其实,对皇位抱有野心的多着呢。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甚至臭名昭著的酷吏来俊臣,来只是棋子,武则天用过达到目的后即放弃。697年,来俊臣被斩首弃市,他的肉被愤怒的人们吃掉,眼珠子被挖出,被开膛破肚。
武则天病重之后,张氏兄弟不让大臣见武则天。八十多岁的老臣张柬之发动政变,将张氏兄弟杀掉。政变之后,窝囊废李显唐中宗上位。武三思仍是当权派,气嚣张跋扈,权势熏天。后来武三思与中宗的韦后有染,互相勾结在一起。太子李重俊不满武三思胡作非为、危害社稷, 假传李显圣旨,杀掉武三思、武崇训父子。武氏势力彻底被消灭,是在李隆基发动政变,李隆基父亲李旦唐睿宗即位后。
李旦即位后,将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尸,夷其墓。
武则天虽然手段残忍,打击竞争对手和政治对立面铁腕,终究是一代名主,识人善任,智慧非凡,不会被两个侄儿蒙骗。武则天评价这两人:“承嗣、三思是何疥癣!”传国给儿子是众望所归。
武则天最后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武家人,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武则天也曾想过要将皇位传给武氏后人,但后来还是传给了李显,女皇也有她的无奈。武则天称帝后,是为武周皇帝,既然当了皇帝,就得考虑皇位继承的事,按照皇权不落外性的原则,武则天想将皇位传给武家人,却遭到众朝臣的极力反对,狄仁杰就对武则天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母供奉在太庙的”,劝武则天召回李显。其实武则天心里也明白,那些朝臣虽然臣服于她,但心里还是向着李唐的,如果传位于武氏,一旦自己死了之后,李唐旧臣肯定不会无动于衷,到时就会天下大乱。武则天何等睿智之人,权衡之后,决定召回李显,将政权归还李家。
武则天最后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武家人,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武则天最后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武家人,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一个问题,亲疏有别啊。
李显怎么说也是亲儿子,武家即使有人,那也只是侄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都会选择自己的儿子吧。
毕竟,都快要翘辫子了。
儿子再怎么说也是自己亲生的,侄子再好,也还是差一层关系。
第二个问题,武家后继无人啊。
相比武则天的手段,武家其他人差别太大了。
武三思也好,武承嗣也罢,都无法和武则天相比。
江山交到他们手里,肯定保不住。
第三个问题,当时还是有不少忠于李唐的人。
别看武则天镇压一切,实际上忠于大唐的人还是不少。
政变的时候就看出来了。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第四个问题,晚年的武则天已经无能为力了。
神龙政变,让武则天已经没有了退路啊。
哪怕真的有心要把江山交给武家,也只能悲愤的来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所以,在诸多条件的结合下,把江山还给李家是必然的。
武则天最后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武家人,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无论武则天怎么想,最后社稷还是归于李唐,因为五王政变的发生,她已经没得选择。
武则天一生经历无数,到了神龙元年,年岁已过九九之数的她,无论是面对宫廷政变还是面首被杀,甚至对自己的寿数都已经看得非常淡然,她最后一年的日子便如她的心态一般,毫无波澜。当然,她的内心所想我们是“听”不到的,所以只能透过她的行为种种来分析。
她最后一年是怎么过的?神龙政变后就是软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做些固定的事情,不必想象软禁中的她,还能过的多么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我们只讲讲临终前的所作所为。
神龙革命......还是称为神龙政变或者五王政变吧。所谓神龙是武则天“图吉利”新换的年号,在这一年发生的政变所以称之为神龙政变。
五王政变这个别称我想多写几句,五王就是发起者中坚力量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他们在发动五王政变后,张柬之率五百羽林兵刺杀了张氏兄弟(张易之、张昌宗是武则天面首),包围武皇的长生殿,逼迫她退位给李显。随后张氏兄弟的党羽全部被逮捕或者诛杀殆尽,最终,他们受到了李显“嘉奖”,都封为郡王(为了架空实权),所以也称五王政变。他们再造李唐居功至伟,同时也让人人自危的满朝文武结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最终还是被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所构陷,结局惨了些:
除了张柬之早死在贬所以外,其余四人全部受尽折磨而死。
还有几点影响其心境的条件,我来描述一下:
生存条件
从生存角度看,虽然武则天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但性命无虞,李显也不想落个弑母的名头。
居住条件来看,上阳宫总面积8平方公里,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妪来说,足够溜达啦,至于“装修”,后世的玄宗李隆基经常特地在这里举行宴会,想来豪华至极。
衣食用度方面,完全依照武则天退位前的标准供应,唯一不同就是“衣”,还穿龙袍那是别想了。
影响心情
再怎么说皇帝也是亲子,李显不但每隔10天就来探望,恭敬至极。
娘家人很安全,“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可犯!”,李显与武三思是莫逆之交,本来二人就是姑表亲,又是儿女亲家,还那么谈的来,怎么会动武家呢?
另外,即便想动武家,李显也没有这个能力,真正把持朝政的是韦后,而韦后&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的关系全大唐都知道了,唯除李显。
在这种条件下,想来,武则天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再看看她临终的行为:
《遗制》条件有二
一、袝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进太庙,归葬乾陵,以皇后名义与高宗李治合葬。
二、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
被她坑害过的,逝者已矣,无法弥补,情敌也好,政敌也罢,他们的家属和当初受牵连的人,既往不咎,还复从来。
如上种种,我们不难推断:
武则天已经放下了一切,连后事都安排好了,当然已经知道自己的寿元将尽,最后赋闲上阳宫的一年,他已经真正的审视了自己这不平凡的一生,放下一切,还归本位。
无字碑:生平任人评说。临终的心态已经调整的相当不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