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汉末年王莽的新不被正史承认,但武则天的周却被承认?

同样是篡权,但是王莽给人的感觉为什么是奸诈小人不被历史所荣,但是同为篡权的武则天却有着很多正面影响,也不招人反感,反而很多电视剧都是尽可能的美化她。

一是典型的“胜者王侯败者寇”使然!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政治对二人角色设定的结果。

第一个理由好理解,王莽的新朝被推翻了,王莽本人也身死乱军。作为失败者,他理所当然地要为国家的混乱,人民的苦难买单,至于他的初衷,他的努力,他的高尚,都变得苍白无力,尽管新朝是在大家推动下才成立的。武则天很幸运,她的大周不是败亡,而是她主动归政,尽管她获得权利的过程要比王莽血腥得多!

重点说第二个理由。王莽的新朝很不幸夹在两汉之间,这个不起眼的历史偶然,恰恰是王莽必然戴上“篡国者”帽子的理由。怎么讲?在常人意识中,东西两汉为一体,只是中间被王莽“截断”了。可是,如果推翻王莽的不是刘秀,而是张三,情况会怎么样?

这个问题看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里有个玄机,即古人非常注重一个王朝存在的法理。也就是说,你这个王朝改朝换代是否合法。儒家学说认为,王朝的传承有两大法统:君主德位相配,就按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如果君主德不配位,那么就改朝换代。这就是古人的“天命”观。

按照这个理论,刘秀推翻新朝建国,他有两个选择:一是承认新朝,论述王莽德不配位,他替代王莽是“天命”。

以王莽的威望和德行,即使他是失败者,刘秀要想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那么他还有一个选择:宣布自己继承的是祖业,不需要验证“天命”。这对他来说有个天然的优势:他就是汉室后裔。于是,他继续沿用“汉”国号,可实际上两汉根本没有任何政治传承,只是老百姓不管那个,接受了刘秀的“谎言”。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王莽成了牺牲品,他的新朝就不能被承认,他必须被描绘成反面形象,这就是王莽成为失败者的原因。

武则天运气好到家,她本来抢的儿子皇位,“家庭内部矛盾”,这个看起来很搞笑的理由,竟然成了武则天篡位的遮丑器。当她归政后,儿子们也不能把老妈推到审判台上吧,于是武则天“成功”了。

假如,王莽的新朝可以传承几代人,假如代替新朝的不是刘氏宗族人,你认为王莽可能骂名千载吗?

为什么西汉末年王莽的新不被正史承认,但武则天的周却被承认?

王莽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由于其建立的新朝的失败导致其本身的身败名裂。古时对其多贬义,现代人看其做法多有现代的意思,对王莽又有赞美之意,有人戏称其是穿越者。

王莽出身外戚王氏家族,其姑姑就是汉元帝的皇后。但其父兄早亡,王莽跟随其叔叔生活,王莽其实在王氏家族并不受重视。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王氏家族多人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这些事是没有王莽什么事的,早期生活清苦,艰难。但王莽对此不但没有任何怨言,而且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并且勤劳好学,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自己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行为检点。王莽就是儒家思想的合格代言人,完全可以成为当时的道德楷模。

其姑姑当皇后时也是王家兴起之时。汉元帝登基为公元前49年,此时距汉武帝驾崩公元前87年已有38年。汉武帝驾崩时,因为汉昭帝年幼,怕有吕后之祸杀汉昭帝之母,然后托孤霍光等大臣。但汉昭帝21岁就死了无子,也有人说汉昭帝受制于霍光,郁郁寡欢而亡。此说法不见得正确。但后来霍光把海昏侯刘贺赶下台另立汉宣帝,这就看出了此时的皇权已经受制于大臣。汉宣帝小心翼翼维持着,直到霍光去世才开始清算霍家势力。汉宣帝在位26年,公元前49年驾崩,汉元帝登基。

汉朝到汉元帝时已有一百多年。西汉初年秦二世而灭给汉朝的教训深刻,只能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帝国恢复相当快,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但文景之治背后,是地方豪强势力开始强大。汉武帝敏锐察觉到地方豪强的威胁,并且也为了打击匈奴,经济采取上盐铁论,迁豪强至边塞等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实力。在这过程中就放弃黄老之术,采用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的治国理论。这也是以后所有帝国的大政方针。

但儒家的道理不仅是说说而已,不仅仅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仪式;儒家也有宗教式的神圣性、排他性、唯一性;并且儒家的是根植于血缘纽带,其理论是有深刻情感需求。我们现在仔仔细细想想,儒家之前的法家,秦始皇的法家严刑峻法,条理之中充满了冷冰冰的杀戮,一切均讲求利益,对普通人来讲只有畏惧没有亲近;汉初的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是看穿一切的冷漠,情感是冷冰冰的旁观者。儒家恰恰与此相反,后世虽说批评较多,但儒家在汉代被独尊时,并不是简单仅仅当做牌坊;儒家从此开始吸收诸子百家合理的东西,并开始逐步的影响到普通百姓的方方面面。其实儒家在汉武帝前已在民间有了广泛的影响力,武帝的独尊儒术只是使其正式的走向了朝堂成为治国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和同时期的基督教的在罗马帝国确立有像是的地方。唯一的不同是基督教是一神论的宗教体系,儒家是血缘纽带的伦理体系,但他们的功用是一样的。

汉书里记载着宣帝对当时的太子元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被认为是对汉家治国的理论,并常常被用来说明帝王家并不怎么看重儒家。但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儒家的魅力以及其感召力。

事实上汉元帝最后也就真的重用儒家,并在元帝时形成儒臣、外戚、宦官的平衡体系。并且还真的在重用儒臣上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后世就更加认可上面一句话了。

王莽从小便严格按照儒家的要求来行为处事,到成帝时就开始一时声名鹊起。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开始进入中枢;到公元4年王莽建立新朝。其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个合格的儒家典范。

王莽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也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并且从其建立新朝以后的改制看,也是完完全全按照儒家经典去做的。

王莽并不是所谓的伪君子,说其篡汉其实有点委屈,他是真的相信儒家所说的理想主义。并且真真实实的去做了。比如恢复井田、释放奴婢、按照周礼改革官职制,最无语的就是给异族起侮辱性名字。这些统统说明了王莽的“真”君子。

而且王莽的禅让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所说的王莽的政治野心;其背后真的是有很多人希望王莽改朝,因为王莽更像是他们希望的的三皇五帝。这情况和希特勒是民选的有相似之处。

当时,西汉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匈奴早就臣服,西域也相当稳固,社会经济极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也达到了空前繁荣。在这时候地方豪强的势力已经壮大起来,地方官员的选拔也逐步被儒家大族把持。在地方政治形态上豪强已经和儒家大族合流,形成了以后的士族。西汉政府此时已经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王莽的儒家的理想主义色彩正好符合这些士族的想法,西汉末年外戚、宦官、儒臣的争斗也大大降低了政府控制。在这些背后势力的合力下,一个新朝建立了。这个“新”本身就是指向,就是想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的符合儒家理想的政府。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王莽真心就是这样去干了,首先损害的就是士族的利益。儒家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明白:道德问题是对内,是对自己的要求,是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行为的。道德不能作为治国的办法,简单的说在法律层面还是法家管用,法律是对外是要求人们不能做什么。仅从这一点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一句是对的。其实也是王莽以后,后世才对这句话有感悟。

从这一点士族中儒家才知道自己错了,一直想象的是别人应该怎么样做。真到王莽要求士族、豪强们应该怎么做的时候了:土地国有,要实行井田了等等,他们坐不住了。

公元17年绿林赤眉起义开始,起义能壮大的背后就有这些世家大族的放纵,他们或者借防御“盗贼”,或本身就参加起义,在这形势下地方豪强势力随并起。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刘秀是在南阳豪强势力支持下灭掉绿林、赤眉起义和其他豪强势力而建立的东汉,从一开始,除光武帝和汉明帝对地方豪强还有些控制力,以后的诸帝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王莽其实就是后世书呆子的鼻祖,书生误国。没法认王莽的新。认了就证明儒家失败啊!

秦二世而灭给汉朝的教训深刻。西汉早期只能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也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史称文景之治。可一味无为带来就是地方豪强势力兴起。到汉武帝时期的盐铁论,迁豪强至边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实国库,充实边塞,打击匈奴的目的,二来就已经显示出地方豪强势力的已经影响到汉帝国的政策。此时,汉武帝敏锐察觉到地方豪强的威胁,然后放弃黄老之术,采用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的治国理论。这就是以后所有帝国的大政方针。

但帝国太大了如何管理就依然是个麻烦是事,儒术就是一个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觉管理自己多少比严刑峻法有效果。这就为什么要独尊儒术了。

但皇帝的是一个人,必须要依靠一部分人间接管理这个国家。汉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龄登基,有客观条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为之。中间的争斗,对错不论,但帝国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强势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通过把持察举,荐举控制了帝国地方政治形态。到东汉时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士族。东汉光武帝也是在南阳豪强势力支持下才建立的东汉,也就开国是光武帝和他儿子汉明帝对地方豪强,士族势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这其后大多是幼龄登基,估计背后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体系有意为之。汉朝就在这些势力争斗中摇摇晃晃走着,无法平衡时,但国家还要管理,这些人只管顾自己利益,没事还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还是争争吵吵,农民只有起义,然后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豪强势力雄起,汉朝灭亡。

事实上,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强兴起时期。就是这些势力是统一的阻力,他们的存在阻碍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马取代就是司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浅。没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门,虽说有东征西讨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们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则袁绍也不会天天把什么三公挂嘴边,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东吴和蜀汉也是士族把持的。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则不会,诸葛家两边都有人。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也是替蜀汉造势,说给东吴我们家也是豪门。其本质上当年士族势力控制着中下层社会,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谓的人心向背其实是控制于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么也就受制于士族。士族不是一个单一一个人或什么家族,本质上是就是多个地方豪强势力,本身就统一的最大阻碍。而且他们之间就是纷争不断,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不休,就有他们的影子。他们的争乱严重影响了对北方的入侵的抵抗,这就是五胡乱华的原因。

很多结论都说,西晋统一后执行了错误的分封制。其实不尽然,西晋有天下,是士族势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杀曹魏势力后才立的国。这种情况下,司马家政权受制于世家大族,迫于无奈只有分封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后来事情表明,诸王更不可靠,这就是西晋的有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后西晋彻底不行了。本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损失较多,已有大量胡人内迁中原,西晋八王之乱的打来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晋的军事实力,胡人开始造反起事。这就是后来的五胡乱华。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随即携带着司马家的人,南渡长江避祸去了,这就是衣冠南渡,随后建立东晋。这种情况东晋王朝就更加受制于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谓的王于马共天下。

士族也不见得就是历史书写得腐朽,落后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实就是,自秦灭六国,六国贵族消失后,朝廷对地方管不过来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国各地一种血缘纽带的地方势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谁当皇帝无所谓,就是别影响我家的利益。于是这些势力之间纷争不断,而且这些势力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各个士族之间互相争斗使得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扩大问题。最后就是血腥的内讧,刀兵相见。东晋以及其以后的宋齐梁陈内部的杀戮不断,背后就是士族之间的纷争。

中原的无险可守只得由着五胡乱华,然后是鲜卑的魏朝的兴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军事酋长战乱兼并,最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类似士族的军事贵族,这就是关陇军事集团,最后形成八柱国的贵族集团。基本上北朝后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统治势力。杨坚,李渊,宇文家族,孤独家族等均是出自这一军事贵族集团。

南朝经多年士族内讧,已没多少实力。随后被隋朝统一。虽隋统一,但杨坚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于关陇军事贵族,要想办法制衡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当官。出于察举,荐举最后受控于士族的教训,那就考试吧。这就是科举制度的由来。这一制度彻底摧毁了士族再次兴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势力也得来考试才有当官的资格。从此以后,中央才算是对地方豪强势力有控制力。在这之后,中国就再无百年以上的分裂了。虽有短时分立,但随即就统一。

但科举制度明显的是影响了关陇军事贵族的利益。于是借隋炀帝东征朝鲜半岛的失败,关陇军事贵族推翻了隋朝。然后李渊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样继续执行打击关陇军事贵族办法。从开唐,经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时这些势力才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劲折腾百官,但却没有太大后遗症。其实背后真相就是武后以株连的方式,打击李氏皇族的同时也是在有目的处理这些八柱国的人,然后提拔科举的人。开元盛世的人才其实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武则天和王莽正好是两个见证人。武则天后门阀士族们彻底消失了,王莽时门阀士族们正兴起。

为什么西汉末年王莽的新不被正史承认,但武则天的周却被承认?

王莽的新朝失败以后,东汉复国,东汉并没有按照后一个朝代替前一个朝代修史的习惯编写过一部《新书》或《新史》(顺便说一句,王莽的新朝的意思不是在暗是西汉是陈旧落后的王朝,所以应该被新的王朝所取代,而是因为王莽最初被封为新都侯,以自己的封地建国立号,就像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来建立汉朝一样)。

没有《新书》或者《新史》就算了,东汉人总结西汉的《汉书》,把王莽的“新朝”的历史附写在了《汉书》里面,新朝只是汉朝的一个附产品,王莽在《汉书》里没有“本纪”,只有一个“列传”,也就是《汉书》不但不承认新朝是一个朝代,也不承认王莽是一个真正的皇帝。所以新朝从来就不在正统的“二十四史”体系里面,在正史中没有一席之地。

武则天的待遇就要好得多,虽然正史中也没有武则天的《周史》,但是无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是有武则天的《本纪》、的,本纪是皇帝专属体裁,这就是承认了武则天是皇帝的。新、旧唐书的都被列入到了二十四史体系中,所以武则天在正史中的地位,远远高于王莽。

对武则天全是批评的欧阳修,就是编《新唐书》的,有人说《旧唐书》没有义理,不遵循儒家的道理,把武则天写进本纪里去了,你欧阳修为什么也这样?

欧阳修说,按照儒家的道理,像武则天这样的行为,不应该被鼓励,潜台词是应该像王莽一样被抹去皇帝的资格,不应该放到本纪里面去,但是习惯成自然啊,“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纪”,什么意思呢?就是唐朝自己编写的国史(这些唐朝人自己写的国史欧阳修能看到,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一直以来就是把武则天放到本纪里的,就是承认武则天是皇帝的,所以大家都习惯了,也不能随便改了,这怪不得我欧阳修!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只有一个,扯王莽和武则天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是胡扯,真正的原因就是王莽在失败以后没人留下来,东汉跟王莽是彻底断绝了关系的,而武则天和唐朝是相爱相杀,没完没了的。王莽没有儿子留下来,王莽的儿子都死绝了,王莽也没有小弟留下来,王莽的亲信也都死绝了。

而武则天不但有儿子,而且两个儿子都当上皇帝,武则天以后的唐代皇帝都是她的子孙,武则天用的人也留了下来,武则天死后半个世纪里面,唐朝的大部分的重臣,特别文臣,都是武则天时代培养起来的,所以唐玄宗的时候,负责下令编写国史的皇帝是武则天的孙子,具体操作国史编写的文臣如张说之类的,也是武则天时代留下来的人才,所以他们为了维护唐朝的正统,可以不承认武则天的周朝,但还是得承认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的皇位,是从武则天那里得来的,而且这些文人们都是武则天时代考中进士开始当官的,不承认武则天是皇帝,他们的进士出身就是非法的,他们最初出来当官也是非法的,不承认武则天是皇帝,你让他们怎么写!所以武则天在唐代国史里面,就必须是“本纪”,否则武则天以后的唐代历史,就没法写了。

当然,唐朝后期的人不是对这个问题没有意见,有些人就反对这么写,反对给武则天写本纪,唐德宗的时候就有一个史官叫做沈既济的,他上书说,“以前的国史把武则天写成本纪,是乱写,武则天废唐立周,怎么能够把武则天的大周朝的历史当成大唐的历史来写,还把她编入我大唐的本纪之中呢?按照礼经的说法,这就是在乱来!应该把武则天的本纪取消,只在《皇后列传》的王庶人(高宗废掉的王皇后)的后面附写一个《则天皇后列传》就行了。”结果没人理他,也没人去改,武则天按本纪来写,唐朝一直坚持了下来。

为什么西汉末年王莽的新不被正史承认,但武则天的周却被承认?

就篡位而言,王莽以外戚身份篡位,武则天以皇后身份抢儿子的皇位,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区别在于,王莽废汉朝建立新朝,最后身死国灭;武则天废唐朝建周朝,在晚年却将政权归还给了李唐后人。

王莽与武则天都是人们不齿的“篡夺”行为。武则天为了篡夺皇位,大肆培养酷吏,制造大量株连冤案,对待李唐宗室则肆意迫害,毫无仁慈可言。相比武则天,王莽手段温和多了。尽管各种折腾,但是并没有专门对汉朝宗室肆意杀伐,对刘婴也仅仅是让他退居山野,也并没有迫害。

两人的历史评价却是武则天高出不少。至少武则天被历史承认是正牌皇帝,而王莽却不被认可。究其原因,其实就一点——武则天之后的政权被他儿子李显(唐中宗)得到了。

选对了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才造就了武则天和狄仁杰的历史政治地位(保证了有人在官方,给他们说好话)——也就是说,狄仁杰重新担任宰相的最后之年,成就了李唐的复辟,也成就了武则天和他自己。

在狄仁杰重新担任宰相宰相之前,武则天是什么样子的统治风格呢?玩弄权术,玩弄人心,扶植武家族人打压李唐宗室,培养酷吏,大兴冤狱。喜怒无常,凡是有不同政见者,非死即贬。为了清除异己,宁愿网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个。利用酷吏搞清洗,然后卸磨杀驴,杀酷吏,以收揽人心。

武则天坐上皇位后,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武周王朝的继承人,无外乎就是选武家人,还是选李家人。这让武则天很纠结,选武家侄子作继承人吧,宰相李昭德一句话,让武则天心里面瓦凉瓦凉——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侄子给姑姑立祠祭祀的。选儿子李显货李旦做继承人吧——他的皇位就是从儿子手上抢来的,费了好多心思,抢来皇位再送回去,咋想咋别扭。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时的李唐威望还在。假如武则天把皇位传给武家,必然会引起内战,假如李家经历战争抢夺皇位后,那么李唐的史官对武则天就没那么客气了,她的评价只可能是:荒淫和暴虐。

狄仁杰的政治贡献就是:促成了武则天把李显立为了太子。当然,李显成为太子也没那么顺当。武则天和狄仁杰为了保证日后政局的平稳,把李显、李旦赐姓武,又让李家和武家子弟盟誓,让李家和武家成为一家人。为了保证李显顺利接位,狄仁杰临死前还加了一把保险——推荐张柬之做宰相。

张柬之没有让狄仁杰失望——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武则天被迫逊位,李显上台。毕竟,李显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他总不好骂他母亲是篡国逆贼吧。最后李显和复辟的唐朝给出的说法是:武则天做皇帝和逊位统统是“奉天承运”——这就等于承认武则天做皇帝是合理合法了。

连人家李唐自家都给武则天留足了颜面,外人和后世也就没啥说的了。当然了,武则天在历史上是有很大贡献的。她在位时,人口在增加,经济在繁荣,疆土在扩张,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反观,王莽自己身死国灭,被刘氏宗族重新抢回皇位。王莽在位时,一直被社会动乱和经济混乱所困扰,他被绿林军杀掉后,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满目苍夷的烂摊子。谁会给他说好话呢?

为什么西汉末年王莽的新不被正史承认,但武则天的周却被承认?

在历史上是王莽跟武则天做了同样的事情,但是在我们所认知的历史上王莽的朝代新不被后来的正史所承认,但是武则天所以谓的国号周却被记入了历史的史册之中,为什么同样是夺取了当时的朝代,却有这么大的差距?

本质

虽然这件事听起来相差不多,但是他们之间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王莽当时的情况是把当时的皇帝给逼下了位置,也就是说用了不太光明的手段,等后来汉朝又一次重新回到正规之后,当然不会承认这一段黑历史,只能以谋反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王莽。

而武则天不一样的,当时的李治因为重病的原因使整个唐朝处于没有皇帝的局面,武则天不是很信任自己的这些儿子,所以直接就接过手自己当成了皇帝,虽然都带有夺的意思,但是本质上却是天差地别。

这就相当于一个是自家人闹矛盾,不论结果如何,但是总归全是自家人在当皇帝,而王莽这个就相当于隔壁王大爷侵占了自家的财产,如果不是自己家里的人比较强势,很有可能这个家产就跟汉朝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而武则天这个在古代哪种夫唱妇随习惯中,不论武则天如何的折腾,但是都是自家人,不存在财产归了外人这个说法。

利益

说实话王莽的事情争议相当的大,有很多人说王莽脑子几乎就是我们现代的想法,不论是田产公有制、还是废除奴隶制度等政策,这些东西就跟我们现代人所学的知识太像了,如果王莽兄再剃个小平头,再穿个中山装,这就不用说了,一定是我们现代某个人不小心回到了过去。

这些制度听起来相当的有用,但是要知道我们现代所有的制度都是建立在无数的朝代破灭跟重生之后的经验上才得到的,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怎么就可以怎么样的,要整 个社会的形势达到这一步的时候才可以有这样的制度。

但是王莽的水平可能就是我们的初中生的水平,他知道这样做是有好处的,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让大众接受这样的思想,尤其是不能一下子就进行所谓的改革。

在古代的人就是那样一个环境活了大半辈子,突然有一天说要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规范,不要说古代的那些贵族了,就是我们现代村里的一些老人,你把他们的思想给改变一下试试,成功率可以说不到百分之一,毕竟人家就是这个思想活了几十年了,已经成为自己身体的本能,根本就不是你说几句话就可以改变的。

当时的权势主要在哪些世家手中,他们对于田地公有,还有奴隶废除这样事已经习惯了一辈子,也有可能几辈人都是过来的,如果把这些东西全部废除,这些世家可以说一直就破灭了,而当时的王莽可以说挡了所有世家的道路,能支撑了十几年的时候才被灭掉,已经算是实力很强大了。

而武则天可以说直接执行着李治生前的政策,本来李治生前因为生病的原因一直是武则天在代为管理朝政,所以这些政策就都是武则天定下来的,而等到武则天成为皇帝后,虽说在当时被一个女人当了皇帝,让这些臣子们听起来很不爽,但是基本的政策是不变的,也就是说除了从内心让大家不太好接受之外,几乎对于整个国家是没有多大影响的。

面子

王莽除了自己实行的种种看起来让我们很熟悉的政策之外,还相当的好面子,也就是特别的注重所谓的形象工程,就好像一个出色的设计师一样,一定要让自己的设计看起来完美无缺。

比如当时的汉朝的统治区域有北海郡、南海郡、和东海郡,这让王莽听起来感觉相当的别扭,就好像一个完美的设计出现了个巨大的缺角一样,每当王莽看到自己国家地图的时候,这个强迫症就发作了,于是在某一天就派人去逼迫了一下当时的羌人,让他们把青海湖这一片地区献给大汉,然后王莽将这个地方改名为西海郡,这样一听很是完美。

本来这样的到此为止也就算了,但是王莽认为还不够完美,要知道相当的北海郡等地方相当的热闹,而西海郡虽然成为大汉朝的地盘,但是这里以前是羌人的部落,几乎没有什么人烟,所以王莽就派了大量的囚犯来这个地方改作这片土地。

说实话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罪犯的数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多,于是王莽就出了一个馊主意,就是新立了一些法令,差不多有五十条左右吧,听起来好像是为了惩罚罪犯,但是实际结果就是多出了数不清的罪犯,这些人是不是真有罪就不太好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说世家会反对王莽了,就连百姓也看他不顺眼了。

可以说无论是本质、利益还是面子上王莽跟武则天的作法相差不说有十万八千里,也有两万五千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莽失败后,当时的汉朝一定不会承认他的地位,而武则天这边却是平稳过渡,并没有引起太多的人来反对,所以还是被史册所承认。

为什么西汉末年王莽的新不被正史承认,但武则天的周却被承认?

王莽的“新朝”和武则天的“周朝”都不被历史所承认,只是一个评价趋于负面,一个趋于正面。王莽的新朝被记录在了西汉历史当中,而武则天的“周朝”被记录在了《唐书》当中,其实他们都不被历史所承认,都是篡位而得,且王朝短暂又没有子嗣延续,所以正史都不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新华字典》里面的朝代年表,都没有写这两个朝代,而是最后备注的。可见“新朝”和“武周”都被史学家所忽视的,都不是正统,也不被史学家所承认。

我们先来说说王莽的“新朝”,王莽从汉元帝以后开始从政,在汉哀帝时曾经被剥夺了权力。汉哀帝死后,王莽又开始从政,且一步又一步窃取了西汉的政权。王莽在汉哀帝死后,立了一个汉平帝,但是被他毒死。毒死以后,又立了一个刘子婴,当时还很小,所以自己监国,称为“假皇帝”。做皇帝会上瘾,没有多久就把继承人废掉,假装对方禅位。所以,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新朝。他爱做皇帝,全是在自嗨,且以一种穿越者的方式改革。在今天看来,他的政策的确很有创新,但是他一个人思想是新的,其他人的思想却保守,所以很难实施,在做了15年的皇帝就灭亡了。

说实在的,王莽的“新朝”之所以不被史学家所承认,主要是王莽是第一个篡位的,给后世留下了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后代的统治者,为了警示后人,不可能将其描述成正面象形。所以,历代的统治者对其行为感到可耻,连儒家对他也是口诛笔伐。此外,他做了皇帝以后,无论对内对外,可以说四海不宁,当时对他的评价都不好。连西域诸国和周边国家都反抗他,可见他做皇帝有多失败。不过王莽是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却不是一个好皇帝,所以不被历史学家所承认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却比王莽的“新朝”趋于正面。

武则天虽然也是篡位,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大肆屠杀李氏皇族。武则天当政以后,政治开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再发展,历史学家称其为“贞观遗风”。可见,武则天时代政治风气很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没有老百姓起来反抗她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也给予武则天很高的评价,称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连近代史学家都称赞他,可见武则天的“周朝”相对于王莽的“新朝”来说,已经很正面了。此外,武则天被《新唐书》记录在“本纪”当中,称为“则天皇后”且与唐中宗并列在一起。而王莽在《后汉书》当中只为他列了一个“传”,两人在历史学家眼中的地位,可以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过,两个人虽都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是都不是正统,也不独立成史。历史学家都不认可,只是武则天的评价很正面,而王莽被诟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