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代皇帝性格有哪些合共的同点?

如果以动物比喻,汉文帝像牛和狐狸的结合体。他勤恳节俭,任劳任怨,大汉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复苏。他又非常有智慧,还有一点点小狡猾,善于隐忍。

汉景帝则是一头狼,本性冷酷凶残。他延续了父亲的政策,继往开来。但一辈子无情无义,身边亲人多遭残害。

汉武帝也是一头猛虎,胸怀大志,统领四方,天下臣服,冷酷相比于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代皇帝性格有哪些合共的同点?

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祖孙三代皇帝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大不相同,其性格也大相径庭,共同点并不多,但这三者都是千古留名的明君,明君往往会有共同点,最简单一条就是杀伐果断,善于把控平衡。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既不是嫡子,其母也不受宠。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刘恒不过是刘邦心血来潮的产物,一向不受刘邦重视,只得了一个又偏又小的代地为封地,远不能跟赵王如意、齐王肥这两位受宠的哥哥相比。

刘恒的母亲薄姬是个低调的人,不受刘邦宠爱,在险恶的后宫几乎低到了尘埃里,这种态度让她和刘恒在刘邦死后的后宫清理中得以幸存,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了刘恒。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掌权的是吕后,她对刘邦的那些宠妃可忍了很久了,一朝大权在握,立刻挥动了手中的屠刀,戚夫人被做成人彘,其子刘如意惨死。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吕后整死了三个;刘肥的郁郁而终和刘盈的早逝,也跟吕后有关;刘建死于意外,但独子被吕后所杀;真正活得好好的,只有刘恒和刘长。

刘长是吕后养子,没事很正常,刘恒能够幸存,正是因为他从小养成小心谨慎的性格,从不惹是生非,再加上吕后与薄姬没有直接冲突,这才幸运地活下来。

周勃等人铲除吕氏后,废杀了少帝,在经过商议后,刘恒以母戚势力小、为人宽厚获胜,被迎立为新的皇帝。

刘恒的谨慎在继位之前就已经尽显,第一次见到使者,他甚至认为迎立是一个阴谋,占卜后才决定前往。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非常小心,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在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最后才住进了未央宫。

刘恒虽然做了皇帝,但周勃等大臣、吴楚齐等藩国、匈奴等外部势力,都是威胁王朝和皇权的因素。刘恒在此局势中维持着平衡,对匈奴和亲;对藩王恩威并施;对大臣分化瓦解、软硬兼施;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力行节俭,开创了帝制时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汉景帝刘启的命就比父亲好太多了,他的生母窦氏是刘恒的宠姬,代王王后虽然育有四子,且年纪都比刘启要大,但刘启的四个哥哥全部早夭,代王王后也去世了,所以当刘恒继位后,长子刘启毫无悬念地成为太子,其母窦氏也成为皇后。

可以说,刘启的童年是毫无忧虑的,再加上皇权加持,他养成了一副暴脾气,戾气深重,常常难以抑制,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用棋盘打死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刘贤也是暴脾气,不然也不会跟皇太子争起来)。这件事给后来埋下了隐患,但对刘启却没有太多影响,他一路顺风顺水直达皇位。

继位后的刘启风格依旧,皇位刚刚坐热,就贸然进行削藩,结果激起吴楚七国之乱,七国打的幌子是诛晁错,然后刘启转头就把老师晁错咔嚓了,充分体现出他的冲动残酷。

只有冲动残酷是不可能成为明君的,但刘启偏偏就是千古称道的明君,因为他后来渐渐压抑住了自己的冲动个性,变得深沉,深不可测似乎是每个明君的标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控人心、掌控权力。

刘启仍然对匈奴采取守势,也延续了父亲轻徭薄赋的政策,并平定了七王之乱,顺势收回藩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刘彻前期遭遇类似祖父,是个不受宠的孩子,但他的母亲善于谋划,他自己也聪明得很,母子俩协力,最终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下赢得了皇后之位和太子之位。

刘彻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为大汉国开创了鼎盛局面。他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彻底削藩工作,接着又出击匈奴、发兵四方,将汉朝推向鼎盛。

这三位皇帝都非常出色,都是熟练运用政治手腕的明君,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造成性格不同,局势不同,采取的政策也不同。

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代皇帝性格有哪些合共的同点?

谢邀!三人同为西汉明君,其中两个开创了“文景之治”,一个重创匈奴、扬威塞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后世几千年的崇儒主调。

如果真要讲他们的共同点,有两个可以说:其一,卸磨杀驴,用完了就舍弃;其二,心狠手辣。

卸磨杀驴。

汉文帝刘恒初为代王,吕后乱政,大臣诛诸吕,迎他入京即位,刘恒上位后,展现出了极强的政治手腕,周勃等拥立之臣皆被打击,被一一贬斥;汉景帝七国之乱,晁错逢迎上意,献上削藩之言,七王联兵作乱,汉景帝刘启将晁错推到台前,杀之以泄诸王之愤;汉武帝穷兵黩武,累击匈奴,霍去病作为骠骑将军,冠军侯,领兵多次深入大漠,迫使匈奴远遁,并封狼居胥,立下赫赫战功。不过最终,霍去病被徙朔方,死于途中。

心狠手辣。

汉文帝入京前夕,汉惠帝刘盈子嗣尽绝,大臣们虽不能免责,但刘恒也未必能够撇清干系,未获新皇首肯,屠戮宗室这种事,大臣们还真的不太敢干,毕竟这时候的汉家并未皇权旁落;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时,与吴王太子弈棋,期间二人争执,刘启居然抡起棋盘就把人给打死了。这还是自家人,那如果不是自家人呢?汉武帝的心狠跟以上两位相比要更为明显,武帝晚年发生巫蛊之祸,太子自杀,卫皇后自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对卫家进行清洗。且不说卫子夫是他的皇后,二人有夫妻之情,就是卫青,也曾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在这位大帝面前,这些都不算什么了。

除了这个,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其心狠也可见一斑。诚然,人无完人,他们三位或有缺点,但对天下都还算有些贡献,称为明君,倒也名副其实。

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代皇帝性格有哪些合共的同点?

这三个帝王,都是西汉的明君。但是,他们三个的治国方案,一点都不一样。我们先说汉文帝,汉文帝刘恒开启了文景之治,是个了不起的帝王。

那么汉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性格的皇帝呢?

他比较本分,很懂的保护自己。在吕后屠杀刘邦其他儿子的时候,在代地当代王的刘恒,对这件事丝毫没有看法,只要吕后不找他的事,他就不会管其他兄弟们的死活。

正是他这种打太极拳的方式,挽救了他的性命,最后,他得以逃脱,是刘邦八个儿子中,唯一一个没有遭到吕后算计的皇子。有人说刘长也没有遭到吕后的暗算,大家要知道,刘长是吕后亲手养大的,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所以,吕后不可能去动刘长的。

到了吕后死了,按理说这时候刘邦八个儿子中仅活着的刘恒和刘长该站出来主持大局了,毕竟他们是刘邦的儿子,皇位由他们继承合情合理。但是,刘恒为了自保还是选择了不问世事。

这时候刘邦的孙子刘肥的儿子刘襄站出来主持正义了,他觉得刘邦死后,吕后大力提拔姓吕的,打压姓刘的皇子皇孙,让姓刘的吃尽了苦头,所以他开始在齐地起兵,要杀去中央把姓吕的全部给杀掉去。

这时候在都城里的功臣派陈平和周勃也开始响应刘襄了,因为皇城里的吕产和吕禄这两个吕家的领袖,没有沟通好,指挥上又犯了错误,他们就被周勃打败了,最后,姓吕的都被灭了族。

陈平和周勃开始商议让谁当皇帝,商议来商议去,就选了代地的刘恒。因为在他们看来,刘恒比较老实,容易操控。那个叫刘襄的齐王,肯定不能选,因为他太猛了,选了他大臣们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最后刘恒被接到了朝中当皇帝,但是,刘恒一来到宫里,一当皇帝,他们才知道,刘恒才不是软柿子呢!因为刘恒来到皇宫,就把军队的统领权安排给了自己代地的旧臣,那时候谁掌握军权,谁就有话语权。

刘恒当皇帝后又开始打击那些辅佐他当皇帝的周勃,陈平等旧臣,同时提拔新人。就这样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政权给巩固了起来。

你看刘恒就是这种人,十分善于伪装,该强的时候强,该弱的时候弱,人生的赢家非他莫属。

再说汉景帝刘启,他的皇位是从老爹汉文帝那里继承过来的,在他当政的时候发生的最大事件就是吴楚七国之乱。

我们就通过这件事来看汉景帝是什么人?

汉景帝朝之所以会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是他削藩导致的。汉景帝削藩是他最依赖的大臣晁错为他策划的。

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也是汉景帝最亲信的人,可以说晁错在汉景帝眼里,比宰相还要重要,每当朝中有大事要发生时,汉景帝都会单独和晁错商议完,再去和宰相讨论。

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主要是想加强中央的统治,削弱地方诸侯王的权利。这对于汉景帝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当削藩的诏书下发到诸侯王那里,诸侯王开始合起来起兵了,因为他们对汉景帝不满,想把汉景帝赶下台。

但是,他们起兵不能这样说,他们说的是去中央诛杀乱臣贼子晁错。并且放出话来,只要皇帝杀了晁错,他们就会退兵。

这种谎言汉景帝竟然信了,他把还穿着朝服的晁错给骗到菜市场秘密的给杀害了,晁错是被腰斩的,他到死都没明白汉景帝为何会杀他。晁错死后还被灭了族。

汉景帝把晁错的人头给造反的头目吴王刘濞后,刘濞并没有退兵,这时候汉景帝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不过还好,他身边有名将周亚夫,最后周亚夫把吴楚七国之乱给平叛了。

汉景帝就是这种人,没有担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渣。

最后一位汉武帝,有的人说他是千古一帝,因为他把匈奴打的服服帖帖的。也有人说他是罪人,因为他把汉朝积累多年的财富全部给败光了,劳民伤财的事一干就是几十年。

还有他当皇帝比较任性,杀起宰相来毫不留情,他在位的期间,有十几位宰相,其中一多半是被他给杀死的。在他晚年,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还弄了个罪己诏,昭告天下,告诫子孙后代,不要学他。你看汉武帝就是这样即让人恨又让人爱的皇帝。

至于汉武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大家自己判断吧。

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代皇帝性格有哪些合共的同点?

始皇帝,汉武帝,北魏孝文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忽必烈,明孝宗,康熙,雍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