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德国那么穷,希特勒哪来的钱发动战争呢?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大规模的战争无异于“烧钱”行为,当年的德国并不富裕,原本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就得赔款,20世纪三十年代又来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德国受冲击很大!
那么希特勒哪里来的钱呢?
首先,建设军用大型工程。
在纳粹掌握权利之前,德国还是刚刚在一战中失败的国家,跟其他的国家比起来,德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民众的生活有时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很多的年轻人都没法找到工作。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纳粹政府在国内开展了众多的工程建设,这些建设完成的任务主要是军用工程,比如说运输铁路以及军工厂等。
采用国家干预的策略,首先解决了德国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让民众的生活有了很大希望。其次在这些工程完成以后,后期直接就可以在投入战争使用,所以这个政策带来的效益还是非常巨大的,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政府的经济压力。
其次,搜刮犹太民族的财产。
在欧洲地区,人们普遍信仰的是基督教,而犹太人在宗教方面并不和欧洲统一,所以这个民族很自然就遭到其他民族的“敌视”。
犹太民族的人口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卓越的民族,在世界的政治、商业、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犹太人都有着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光芒,如此优秀且不同的他们,也慢慢的引起德国民众的嫉妒不满。
希特勒上台以后,就利用国民的“民族观点”大做文章,在一次次演讲过后,终于成功的把犹太人推到了民众的对立面。
单单在德国一个国家,犹太人就掌握着数量庞大的财富,纳粹对他们的财富自然是垂涎已久,当所有民众都把失业情绪放到犹太人身上以后,一场抢掠运动就不可避免了。
根据相关记载,在纳粹的种族理论宣告以后,德国的近七千家犹太商铺被抢夺一控,政府更是收缴了巨额的犹太财富,这些费用也成为了希特勒后期的战争资本。
最后,美国的援助。
在德国经济持续低迷之时,其政府向美国寻求了大量资金贷款,美国之所以同意这项借贷服务,其本质还是有巨大的利益可以获取。
德国在拿到贷款费用以后,一部分用来建造自己的军工产业,另一部分则用来购买美方的军火以及相关技术,等到自己的军火生产线比较完备以后,德方也会给美军提供大量的军火订单。
这样一来双方都有很大一笔“军火财”可赚,美国自然大力度的支持了他们。德国因为这样的援助,才有了稳定的战争资本,后期的军火器械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总得来说,希特勒还是一位很有才能的领导人的,只不过是他的才能用错了方向,这或许也是最可惜的一点吧。当年德国那么穷,希特勒哪来的钱发动战争呢?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希特勒是在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之后逐步掌握了德国的军政大权最终成为了德国国家元首。
希特勒上台时候德国的基本情况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实际上世界性经济危机已经接近了尾声,那场经济危机爆发于1929年,当时席卷了全球,大量的公司、工厂倒闭,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失业潮,德国也在这场危机中深受其害,失业的人们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从而催生了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的上台。
希特勒刚上台的时候,德国的情况似乎并不好,经济凋敝,群众大量失业,人们生活没有保障,但是在希特勒上台后的几年里,德国经济迅速增长,人们普遍就业,收入大幅提高,并且德国还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且听我分析。
希特勒首先撕毁了一战时期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希特勒一向鼓吹种族主义,认为德国日耳曼人是最为优秀的民族,认为一战时期以《凡尔赛合约》为代表的一系列条约是针对德国的“不平等条约”,应当废除。废除一战时期的条约,作为希特勒上台之前向德国人民作出的保证,自然在上台之后就一一废除了。所以希特勒执政时期,德国在一战结束后签订的种种条约给德国造成的不利因素便烟消云散了,不过这也得益于那个时期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后来连捷克都让德国吞并了。
其次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类似于罗斯福新政。希特勒上台以后就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带动了大量建设项目的开展,而通过大量建设项目的开展又带动了大量德国人的就业,通过大量德国人的就业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而建设的基础设施也同样带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都类似于罗斯福新政。
这些动作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从经济学原理中可以知道,一块钱的投资,可以带动一块钱的消费,如基础设施,就会带动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生产,也可以带动建筑业的发展,更能产生新的就业,毕竟需要工人干活。钢筋水泥厂有了订单,工厂就活了,工人们有了工资,就会增加消费,这些消费就会促进商业的繁荣,从而一切都活了。
希特勒上台后到二战之前,德国通过大量的政府投资,建设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公路网络,尤其是当时德国的高速公路,不但是双向道的,还配有立体桥梁。当时德国还建设了便利先进的港口、铁路和海运,可以说当时德国的基础设施是世界一流的。
这些基础建设的投资无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同时便利了德国经济的发展给德国当时低迷的经济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除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希特勒还大力发展工业,一大批工厂拔地而起,尤其是军工业迅猛发展,为希特勒整军备战提供了基础。当时德国的钢铁、煤炭产业位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军工生产更是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的总和。随着工业的迅速恢复,希特勒也大力改善了德国工人的待遇,工人们能够领导衣服、工具等福利,还可以外出旅游,甚至希特勒还承诺让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拥有汽车。
从希特勒上台到二战之前,德国保持了年均20%的经济增长,德国工人失业率几乎为零,可以说是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
三是掠夺犹太人的财富希特勒实行了极端的民族主义,鼓吹说德国的问题都是犹太人造成的,从而营造了德国社会排斥犹太人的氛围。他们将大量的犹太人关进了集中营,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要知道,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会经商的民族,他们本身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现在这些财富落入了希特勒的手上,希特勒就拿着这些犹太人的钱大搞德国社会福利,大力推动德国政府的各项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扩充军队,有了钱,自然一切都好办。
四是实际上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接近了尾声实际上,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因为市场在繁荣的时候容易催生人们的贪婪,因为发现干什么都好赚钱,于是人们大量地追加了投资,大量投资的追加就大量地增加了社会的产能。比如钢铁,由于产能太多,社会实际上不需要这么多产能,就必然有大量的钢铁产能不能被市场消化,说白了就是卖不出去。除了钢铁,其他各个行业当时都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美国还出现了把牛奶倒到河里的事情,(说明当时美国牛奶产生严重过剩,要是能卖出去可能为了保价而倒掉么)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实际上就去掉了过多的市场产能,大量的产能必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退出市场。从192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际上已经过去5年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过多的产能已经被市场基本去化掉了,剩下的都是市场实实在在需要的产能。
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当时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没有必要,即便罗斯福什么都不做,美国也已经走出了经济危机。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希特勒是遇上了好运气——实际上他上台的时候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正迎来经济复苏期。
五是希特勒在当时德国人心目中的个人魅力实在太大,凝聚了德国人的人心一个有魅力的领导人就是如此,因为人们都相信他,相信一个人,而这个人成为了国家领导人,那么人们就会对国家重新产生信心,这种信心化为了建设的动力,那么对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再加上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人的生活确实慢慢地改善了,于是这种信心就更为强烈,焕发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国家自然也就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虽然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但是希特勒上台后,撕毁了一切“不平等条约”,而那个时候经济危机已经进入了尾声,新的经济周期已经开展,通过国家加大干预经济,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等种种经济手段的刺激下,德国经济得以复苏,复苏的德国经济支持了希特勒的财政;同时希特勒采取了种族灭绝政策,掠夺了德国犹太人几乎所有的财富,再加上希特勒凝聚了当时德国人的人心,所以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变得有钱了,有钱自然就能发动战争了。当年德国那么穷,希特勒哪来的钱发动战争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割让了重要的煤矿产区,也承担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德国经济一直处在举步维艰的状态。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也使得经济增长一度依赖美国的德国,经济陷入崩溃之中。当时德国人生活极度贫困,一块面包价值一万亿马克,失业人口长时期维持在600万左右,社会形势动荡不安。这时候,希特勒担任纳粹党的党魁之后,就充分利用民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他宣称自己执政之后,能大力解决民众的失业问题,并且把社会大批的失业青年都编制进纳粹党一个准军事组织冲锋队里面。之后,希特勒也拉拢了容克资产阶级,承诺执政之后一定维护容克资产阶级在国家垄断地位。希特勒也为了寻求军方的大力支持,承诺一定举行扩军备战,把以前耻辱给洗清。在1933年,希特勒就在暗箱操作下如愿以偿担任了德国的总理,积极为筹划二战做准备。不过,那时候一贫如洗的德国,怎么能获得巨额资金扩充军备,发动战争呢?途径可能有这些:
巧妙利用国际矛盾,获得资金资源希特勒当时的高明,就是抓住了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心态,不愿意看到苏联这个社会主义政权的逐渐强大。尤其是英美资本家大鳄,害怕无产阶级夺取会效仿苏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于是,英美资本家大鳄也纷纷支持希特勒,不仅不对德国索取赔款,反而对德国提供了大量资金贷款。
当时法国也是不愿意的,可是没法反抗英美,解决策略就是不继续逼着德国履行赔款义务。希特勒的精明在于玩着两面派。一方面告诉英美对抗苏联,这一边又与苏联合作,帮苏联制造坦克、飞机,从苏联也赚取一笔数额不小的外汇。这样,德国不仅赚到了钱,也获得了制造武器的潜质。一旦战争爆发,在国外的德国工程师们就直接带着图纸回到德国生产出先进的军事武器,非常高明。
就这样,德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国力逐渐增强。之后,希特勒也无视《凡尔赛条约》各种规定,对英美国家承诺扩充军备是为了对付东边强大的苏联,不是对付英美法等国。这样,英美法等国家也上当了,对德国提供巨额的贷款,使德国有充足资金制造军事武器扩充军事武装。
于是,希特勒就采取欺骗和诈骗的外交手段,一步步从英美国家手里骗取发动战争的第一批资金。同时,德国境内的容克资本家也支持希特勒扩充军事武装,为自己带来利益,尽可能为纳粹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这些都是扩充军事武装的资金支持。
国外银行对德国的巨额贷款其实,在二战真正爆发之前,德国扩充军备是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包括斯大林个人和苏联政府,在经济上都大力支持过希特勒。斯大林为首苏联政府的支持,如同二战初期对德国闪击波兰的绥靖政策一样,希望它能打压英法等国。
欧洲的英法等国的支持,也是如前面说的,是为了抵御苏联。所以,当时德国获得英美等国金融业的贷款。在1930年,希特勒就获得一些跨国公司的资金援助,如华尔街的金融家、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罗斯柴德家族等等。而且,美国的福特公司和通用公司,为了成功占领德国的市场份额,也极力与纳粹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为德国专门采购了大量军工生产需要的原材料。
当时,美国银行在德国工业界投下的巨额贷款。投入贷款资金最多是美国联合银行,这一家银行的发起人和总裁也是老布什总统的父亲、小布什总统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所以,希特勒能发动战争,美国老布什家族也是功不可没的。
在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金融机构。该金融机构在1930年成立,主要任务是处理一些德国在战争中赔款问题。在1939-1946年间,担任国际清算银行主席就是美国人托马斯·麦基特里克和属下的几个主任,这些都是德国纳粹党的同情者。麦基特里克的主要功劳,在国际金融界中鼎立支持希特勒。他不停地游说欧洲各大银行在资金上支持希特勒,向德国发放一些低息贷款或者无息贷款。
纳粹抢来大量黄金,都存在在银行里,其中也由银行操作国际汇兑业务。同时,银行也使纳粹从犹太人和占领国掠夺的一切财富都变为合法化,导致当时人们也讽刺国际清算银行本质也是德国纳粹党的国外分支机构。在二战结束之前的几个月英美盟军正在欧洲打扫与德国最后几个战场,麦基特里克还与这些德国实业家频繁见面,确保盟军在占领德国之后会有好的收益。
掠夺犹太人希特勒也靠着洗劫犹太人来获得巨额的财富。当时,德国大约有五十万犹太人。这些犹太人擅长经商,也掌握着巨额的财富。希特勒为此拿犹太人开刀,充分利用德国民众特有的“仇富”心理,鼓吹种族优越理论,把民众对破产和失业的怨恨都转移在犹太人的身上。在1938年11月9日-10日凌晨,很多纳粹武装分子装扮为平民,对全国犹太人的商铺、教堂等机构做有组织地、大规模对打砸抢。在这些武装分子的率领下,其他民众也参加。于是,大约有7000多家犹太人商铺与百货商场都被洗劫一空。街头小巷都是充盈着打碎的玻璃,这个晚上就被称做“水晶之夜”。
国家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刺激经济增长当时,德国纳粹政府为了解决国内出现的严重失业现象,纳粹政府对国家经济做了大加干预,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国家修建机场、兴建高速公路、架设桥梁、修建兵营、整治水利、开垦土地等基础工程建设,也缓解了德国严峻的失业问题。这些工程很多都是军用工程,为德国下一步扩充军备奠定基础。同时,在兴建工程过程中,德国也实现资本垄断化。
所以,从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一直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也变为了1.3%。国民生产总值就从1932-1937年几年之间,翻了一倍,国民收入也增加一倍之多。希特勒创造出来的“经济奇迹”,实质就是对军用产业和军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资基础上的。希特勒就通过“经济奇迹”,使德国最终捆绑在战争的战车。但是,这些军用工业和军事基础设施,也只用通过战争才能使用,才能为德国带来经济增值,这是德国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来发展国家经济,这也是德国发动二战的必然原因。
发展对外贸易二战之前的德国,除了煤矿之外,在橡胶、石油、锡矿等战略物资资源也是非常稀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德国需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与中国开展经常性的经贸往来。当时中国是资源大国,工业比较落后,尤其是军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德国军工产能也过剩,也需要大量的农牧产品和矿产资源,于是这样达成对外贸易合作关系。在二战爆发之前,中国与德国的贸易往来是非常密切。这些都为德国发动战争提供了资源供给。
当年德国那么穷,希特勒哪来的钱发动战争呢?
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按照《凡尔赛条约》德国需赔款1320亿金马克,在1929年时,考虑德国的经济情况,赔款减少到了1139.5亿金马克,德国需要在59年内还清,这笔战争赔款给德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凡尔赛条约》
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经济状况有多糟?当时英国,法国就是想把德国往死里搞,让德国从此翻不了身,顺便讹一笔钱。但是在《凡尔赛条约》签订了之后,英法还没得到想要的效果,德国经济就先崩溃了,1918年签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德国就开始通货膨胀,德国的通货膨胀有多严重呢?1921年,马克兑美元1:64,1923年马克兑美元1:4200亿。
在1923年时,德国一个面包就要一万亿马克,上百万的人失业了,并且这个状况还在持续恶化着,到了严寒的冬天,人们不再买煤来燃烧取暖,因为也买不起,直接烧钱相对更加划算一些。德国政府也找不能更好缓解通货膨胀的方法,只能不停的印钞,德国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一个面包就要一万亿马克
1929年-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美国,英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德国更是雪上加霜,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得到了很多德国民众的支持。希特勒对德国民众宣传的就是纳粹党上台后,一定会让德国经济重新复苏,让几百万的失业人口重新找到工作。
这样的选举口号,在当时的德国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让很多德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德国的经济已经一团糟了,也许希特勒是在吹牛,但是总比那些连瞎话都不敢说的政治家好一些吧,希特勒在1933年成为了德国元首,这里必须说一下,希特勒上台并不全是因为这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但是这次经济危机帮了他很大的忙。
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逐渐复苏希特勒上台之后立刻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这是个阵痛的过程,德国政府将大量的中小企业淘汰了,将资本,资源全部集中了起来,对商品市场价格进行严格管制,政府开始控制汇率,在金融行业设置了监管机构,有效的遏制了通货膨胀。
对于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况,希特勒上台之后,立刻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在德国境内大量的搞基础设施建设,军队和政府机构也大量的扩招。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德国还有六百多万人失业,到了1938年德国只有几万人失业,甚至在一些行业还出现了用工荒。
大量青年被招募到部队
德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工业之后,德国开始加大了在海外的投资,特别是增加了对战略物资的进口,德国政府也对本国的进出口企业提高了补助力度和政治方面的支持,在这一时期德国的海外资本增长也很快,和当时的中国,日本等国保持着十分紧密的经济往来,德国在中国就有上亿美元的投资。
另外希特勒非常仇视犹太人,对犹太人进行了大清清洗,德国的犹太人掌握着很多的财富,这些没来得及逃命的犹太人,他们的资产大多数也充公了,所以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经过了四五年的发展,经济状况基本上得到了复苏,德国政府也攒下了不少钱,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大选前希特勒的承诺基本上也都得到了兑现。
二战前一度十分繁荣的德国
发动战争时并不缺钱的希特勒在希特勒发动战争前,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较1932年增长了102%,人均收入了提高了一倍,德国还建成了十分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上千万德国民众受益,公路,铁路的全面普及,让普通百姓受益,也给之后的战争做了准备。1938年德国GDP达到了1264亿帝国马克(1美元:2.5帝国马克),所以希特勒在发动战争时,德国还真不缺钱。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当年德国那么穷,希特勒哪来的钱发动战争呢?
希特勒:你才穷,我们不穷。
希特勒当时并没说一定要征服英国征服苏联,实际上,希特勒是拿波兰开刀之后,就已经深陷战争无法自拔了。这个时候,英国法国已经对德国宣战了,德国与这两大强国是处于交战状态,早晚都要打,而希特勒在准备好了之后,立马对他们开始进攻。注意,不是希特勒打英法,而是英法打希特勒。
1929年的时候,全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也就是这个时候,希特勒逐渐通过他的承诺,获得了国内最大的支持,到1933年,希特勒成功上台。德国人在二战前就已经走出经济危机了,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些时候,英法都纵容了德国,惹不起。二战前,德国的经济最好,钱最多,德国的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德国的经济,一定程度又解决的大量德国人失业的问题。同时,德国提倡德国民众追求朴素,追求温饱,不追求奢华。德国通过自己的工业品去交换中国、丹麦、苏联等过的农产品和原料。德国一心扩充军备,而民生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等于说是,德国把民生的利益转移到了军队建设方面了。但是,德国民众确实已经满足温饱,但是距离奢华有很大一段距离。至少失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德国说不上是穷,但是不富裕。
而开战的时候,德军已经是非常强大了。希特勒开战的目的就是拿回一战时期德国失去的一切,拿回来了,德国人的生活水平就提升了。
当年德国那么穷,希特勒哪来的钱发动战争呢?
一战之后的德国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力气,面临着巨额的赔偿,加上192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萧条。德国经济也哀嚎遍野,失业率奇高,那么德国怎么还有钱发动侵略战争呢?这主要归功于希特勒采用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实现了经济奇迹。
一战之后,德国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铁产量减少70%,造船工业产值下降80%,失业率不断上升。1933年刚上台的希特勒德国是个失业率奇高、经济萧条的德国,面对这样烂摊子,他必须首先解决经济问题,为了快速摆脱危机,希特勒采用了法西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他任命亚尔马·沙赫特为德意志银行的总裁,通过政府举债大搞公共工程消灭失业,加强工业的国有化,同时也保证私有化为经济带来活力。
1)公共工程消灭失业。由政府举债,提倡房屋维修、兴建公共工程和扩大军队,吸收大量失业劳动力。房屋维修项目创造的75万个岗位,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等。截止1934年底,推进就业项目共创造了99万个工作岗位。希特勒政权在最初两年内至少拨出了50亿帝国马克,相当于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用于促进就业的项目。不到一年,失业减少了1/3,即从600万人失业减少到400万人,失业率低至1.6%。
2)加强工业的国有化,实行配给制。由国家接管很多濒临破产的实体,统一分配原料供应和生产产品供给,使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短时间内高速得以运转。大力发展军工业,政府下订单后组织工厂加班生产。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经济年增速超过20%,百废俱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当局在短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这一点是希特勒在德国获得全民支持的基础。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选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工人享受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险。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扩大了职工的带薪休假制度。在一些只有富人度假胜地修建工人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
公共工程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工业国家化重整了重工业基础体系,大力发展军工业还装备了一支现代化军队。这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措施,德国经济在短时期内实现了飞速增长: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陪,消费资料生产也增长了43%,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德国仅仅用了6年的时间超越了当时的英美等强国,而一跃成为了当时的头号强国。
正式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希特勒开始发动了侵略战争。
侵略战争开始后,占领别国扩大了德国的 资源供应。也苏联相比,德国在煤和钢供应商优势显著。二战期间,德国统治区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而苏联只有1亿5千万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使德国拥有700亿度 电力,而苏联为480亿度。德国共有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而苏联只有58.4万台,德国的机器制造工人超过苏联一倍。据统计,被德国占领的整个西欧,共有 4876个兵工厂都在为德国生产军火,其他法国每年就提供1300辆载重汽车和100万发炮弹。二战前的德国军工业在短短几年,军火产量已经将英法等国甩下。在世界范围内,也就美国能够力压德国。截至1944年2月底,德国在占领区总收入为四百七十六亿六千三百一十万马克,这笔巨大的经济收入,也都支撑了德国的侵略没有停止,直到侵苏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