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同学和我说,“工程师这个职业不要高看,天花板很低”,大家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工程师该如何发展?
看看我账号名旁边的黄色V标志,那可是职业认证,工程师哦!
在头条上混得久了,很多朋友也问我,你不务正业,不好好当你的工程师,天天研究什么电视剧啊?
对,这句话说到我的痛点了,我确实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工程师,有些时候,人的选择总是那么无奈,又无能为力。
我学的是化工,毕业的时候一心想进大公司的研发部,还好,如愿以偿,真进了某上市企业的研发部工作。
刚进来的时候,正赶上某知名985院校的化工专业博士生导师到公司讲课,还亲切地握着我的手,跟我说:小伙子,好好干,干化工这一行,越老越吃香,以后你们都是工程师,熬上二十年,个个是专家。
这位老师说的有错吗?
没错,他说得很对,只要在实验室一直待着,熬上一定的年头,不说做出几个新产品吧,改良总是有戏的,小试到中试,再到生产,利润就有了,若是再发表上几篇论文,确实一辈子就吃这碗饭了。
但现实是什么呢?
现实就是,很多企业,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很少很少,哪里舍得投入大量的资金搞研发哦。而且化工产品,说句很现实的话,所有的工艺,基本都是老外搞出来的,国内几乎没有。
别看很多企业的研发部挂着国家级研发中心的牌子,实际上拿着国家的补贴,都是在做工艺改良,或者想办法实现人家给的工艺大生产。当然,至于国家级别的研究所是不是也这样,咱就不清楚了,但在企业内的研发部,大体如此。
图片上的工程师是不是很干净,很让人向往,其实更多的工程师是灰头灰脸的,在一线干活的。
化工确实赚钱,但是化工工程师赚钱吗,并不一定哦!
但是,题目问的工程师的天花板很低,倒也不是,只是现在随便一个人都称呼某某工,其实我认为真正的工程师应该从中级算起。
干工程师的有两条发展路线。一种是纯技术路线,一种是技术加管理路线,很不幸,我被公司发展成了后者。
所谓的技术加管理,就是下车间啦,从车间技术员做起,一步步到产品经理(车间主任
),再到生产区域经理,再到生产副总……
但一般人做到车间主任级别,基本就到头了,除非有特别硬的关系,或者特别硬的技术,基本很难跨越这个阶层。
走纯技术路线呢,则会有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总工等等上升空间。但不管是哪种路线,都是被人吆喝来,吆喝去的,在销售啊、财务啊、安环啊、人事啊,甚至后勤,都能指责几句。
而且,干工程师,除非经常外派技术指导,或者是有其他新项目负责。否则很难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也很难跳槽,我们看到电视上也好,网络上也好,露脸的很少有工程师身份的。
今年年初我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化工行业,裸辞了,因为我发现在一家企业待久了,人都变傻了。化工企业不同于互联网企业,比如管理上,还是延续十多年前的模式。人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生活,眼界也好,思路也罢,都会非常单薄,甚至不知道一旦离开了这里,自己还能干什么?
我是最终决定改行了,实在不想继续干化工了,可以说这十多年就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天脑袋别裤腰带上生活,经常半夜接到员工的电话,各种检查,各种事故,而且现在的工人根本就不好招,招到的也不听话,太难干了。
估计大家最关心的是工资待遇:
我还从来没跟别人讲过,毕业之后,我都害怕跟同学们讲,毕竟跟我同级毕业的同学,好歹也是985、211院校了,任何一个人在一个行业干了十多年,至少年薪也二三十万起步了。
但进了化工厂,哎,一言难尽,即使做到了车间主任,也不过十多万一年,要知道一线普通工人一年也有七八万了,据说我辞职之后,待遇又提了一些……我这种还算是升的比较快的,毕竟现在愿意进化工厂的大学生太少了。在车间管理同级别同待遇的人里面,我竟然是学历最高,学校最好的。
或许一直耗下去,等到50岁以后也能拿高工资,甚至退休了,让企业返聘……
可是,都这么大岁数了,你还愿意天天跑现场,挣那么点辛苦钱?
当然,其他领域的工程师咱也没见过,估计计算机领域这边待遇会好得多。但化工这一块,当工程师真的待遇不高,什么都得亲自上,危险性又大,哪一年不爆个几场,死些工程师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工程师的待遇还是比一线员工好一点的,一个工程师顶两个员工工资吧。
我倒没感觉什么,我父母却觉得,辛辛苦苦培养了一顿,最后工资这么低?人家谁谁就考了个大专,现在搞什么网络,一年都四五十万了,还有个干微商的,年入几百万了……
我昨天写的文章是三读《孔乙己》,对,这时候,我感觉我就是孔乙己!
最后说一句吧:
若是选择了走工程师这条道路,就要一条路走下去,撑是没戏,但也饿不着。若是不喜欢这个行业,还是早点改行,省得跟我一样,越往后干,越痛苦,天花板真就摆在面前,背负的东西越多,反而舍不得重头再来了。
有个同学和我说,“工程师这个职业不要高看,天花板很低”,大家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工程师该如何发展?
鄙人机械类研发工程师一枚,看到这个问题有必要多说几句,致迷途上的工程师同行们。
为什么有人认为工程师的天花板很低?很可能部分人对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路线理解不够全面,可能单一地认为选择了工程师职业,就只能一辈子做个普通的工程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顶多变成个“老”工程师而已,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如今,很多企业为了改善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是设置有一系列晋升措施的,有些公司会按职级来区分,如P1、P2、P3、P4、P5等等级别,如普通水平的工程师为P2级,工资才几千元月薪,但当你晋升至P5级时,就有可能拿到几万的月薪,往往不亚于管理职位的总监、副总经理等收入水平。而有些公司则按职位来区分,比如,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总工等等,当你晋升至技术总工时,同样可以拿到跟总监、副总经理级别管理人员一样的高收入。所以说,在很多公司里,工程师的职业天花板并不低。
工程师该如何发展?我在其它回答也有提及过,现在的很多公司,针对技术人员设置有双发展通道,一、纯技术发展通道;二、技术管理通道。以上两通道,只要发展至巅峰,同样可以做出一番大作为,同样可以获得高薪。
一、纯技术发展路线
其发展路线如: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总工,这些岗位同样属于工程师范畴,当你上升到技术总工时,无论收入与地位,都不会逊色于高级管理人员。
二、技术管理路线
其发展路线如:工程师、技术部主管、技术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副总等等,当你晋升为技术副总时,其收入与地位都是相当高的。
以上就是工程师的两种发展方式。
至于选择何种发展通道,我认为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内向,对新事物、对新技术非常热爱的人,那么,我认为你可以考虑选择纯技术方向发展;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外向,同时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那么,可以在打好技术基础的同时,多学习管理方面知识,然后向技术管理方向发展。
我的头条号是“设计制造迷”,微信公众号是“机械设计工程师之家”,欢迎与我交流!
有个同学和我说,“工程师这个职业不要高看,天花板很低”,大家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工程师该如何发展?
我是在机械设计行业从业三十七年的老工程师,在职总工程师做一个优秀工程师的素质我是完全具备的——做好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具备如下条件:
聪明、勤奋、有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职场上的的确确存在天花板现象。只有极少数公司有技术晋级通道,绝大多数晋级通道只针对管理岗,工程师充其量只是当作职员。
出现这种问题,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中国职场还处在人口红利的蛮荒时代工程师在很多老板的心目中也仅仅是一群高技能的劳力而已!张三也能做,李四也能做!
二,专利保护不得力,抄袭成风这种现象有人给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一个考场一百个人考试,只有四个人做题,考试结果都是90分。资本是逐利的,如果原创与抄袭的利益同样,优秀工程师与平庸工程师的地位也就无法拉开。试想有抄袭的捷径,谁还搞原创?!
三,中国的传统官本位文化使然囯内有好多企业本质上是重管理轻技术,有好多项目本来就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偏偏要往管理上扯!不自觉的总想用管理压出技术来!
四,重销售,轻技术由于国内企业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普遍都没有或者很少有核心技术。造成的结果是技术在企业产值的地位弱化,使老板普遍形成了关系至上的观念!
五,急功近利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急于赚快钱,总想找热点项目,快速谋利。少有脚踏实地潜心做好做精某一产品的精神,这样造成技术精淬的工程师反而无用武之地。
六,职场弥漫的年龄歧视试想三十五岁,是高工的年龄天花板,四十岁是技术经理的年龄天花板。后边,按照某些逻辑:怎么这么老了,还没当官,一定…这样谁又安心把技术搞到极至!
综上所述,工程师的天花板很低!至于如何发展:
政府层面,加强专利保护;企业层面,至少有部分企业追求自己的核心技术!我是万方,和工友一样,也是一个工仔,说我们的辛酸,道我们的梦想,赞我关注我!
有个同学和我说,“工程师这个职业不要高看,天花板很低”,大家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工程师该如何发展?
工程师是个职称,不是个职业吧。工程师这个职业不要高看,天花板很低。以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来说,现在很多的号称工程师了,都是水平很差,鱼目混珠。根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的印象当中,有能力的工程师炙手可热,根本就闲不下来,而且有非常好的上升渠道。所以学好本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有个同学和我说,“工程师这个职业不要高看,天花板很低”,大家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工程师该如何发展?
我觉得这种说法欠妥。说明我们对真正的工程师缺乏了解,对现在所得到的一切,想当然地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时光倒退40年,或者生在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等这样长年被战乱折磨,没有自己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就会知道工程师的重要,就会知道工程师没有一定的水平,就没有国家的工业现代化。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水平工程师紧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产品不可同日而语。改革开放,掀起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发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是工程师们的首要任务。
八十年代,高端加工设备基本依靠从日本、德国、瑞士等西方国家进口。数控系统所需的工控计算机,我们也设计不了,生产不了,只能进口日本FUNUC,德国西门子,以及FAGOR等数控系统。
国内能自主生产的,只有手动设备,拨码开关,最多加数显。
产品落后别人五、六代以上。究其原因,高水平工程师太少,人们使用着相对落后几代的工具,靠卖苦力、靠众多的人力艰难地发展。
八十年代,一个大国企,四、五千人,一年就设计一两个产品,还问题百出,没有竞争力;现在,最多300人的企业就可搞定。高水平工程师起了决定性作用。
同样的生产水平、装配水平,有的供不应求,有的卖不动,产品设计水平是关键。以小家电为例。九十年代,买的打豆浆机,使用一个月后,坏了,原因是小电机线圈烧坏了。前后换了两次,勉强能使用。
质量差的问题,出现在洗衣机、微波炉、电饭煲,还有常用的插座上。
可以这样说,中国小家电、小商品在十几年之前,是廉价、质量差的代名词,数量庞大,质量堪忧,出现了电饭煲、马桶盖、随身听等要托人从日本买的怪现象。
很多人把质量不好的原因,归结为生产制造环节,认为生产线工人干活粗糙引起,这是极端错误的。
实际上,主要与工程师的设计水平有关。一个好的设计,必须考虑生产装配、制造的真实环境,考虑市场上加工设备的加工水平。
有的设计人员,盲目地提高加工精度,如必须小于5um,他没有考虑成本,没有考虑加工设备的精度。从图纸上看,很严紧,是个好设计;但最终生产不出来,或者说,代价太高。好的设计人员会潜心研究,从各方面考虑,改变设计思路,不仅达到要求,而且价廉物美。
总结: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庞大,设计的产品数量也非常巨大。但实际上,有超过80%以上的研发产品只能作为实验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这说明,有一大半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不合格的,最多可以认为是一般的技术服务人员,达不到真正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所以说,真正的工程师要求是很高的、薪资待遇也是不错的。所谓的门槛低,是评价体系的问题,或者说普通民众的认知问题,把搞工程与工程师混为一谈。
有个同学和我说,“工程师这个职业不要高看,天花板很低”,大家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工程师该如何发展?
这是误导,也是屁话。
啥叫工程师这个职业不要高看,天花板很低?
说这个话的同学可能本身就是半桶水,他对工程师的理解未免过于狭隘。
首先,工程师这个概念涵盖的范围很大,按不同类别,不同行业,就有N多种叫法,同样叫工程师,相互差异可能有天壤之别,总工程师与一般工程师能一样吗?一个代表权威和专家,一个代表普通一般甚至刚入门,硬件工程师与软件工程师在不同企业待遇千差万别,搞网络管理的工程师和直接开发产品的工程师有很大不同,搞设计的工程师与做测试的工程师存在天然鸿沟……等等,难以尽述,你看到了吧,同样叫工程师,有的天花板很低,有的无限高。
其次,同样叫工程师,不同的人干,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效果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有的是天壤之别。就像一个村长,咱老家村子里的村长能跟华西村的村长比吗?虽然看上去都叫村长。所谓的天花板,很多时候,是自己设置的,是固步自封,是能力不足的借口而已,如果你解决问题能力特别强,怎么可能没有发展呢,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怕的就是明明能力差,看到的却是天花板,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最后,所有的职业都会有所谓的天花板,关键在于你要不要打破,怎么打破,而不是被天花板困住而束手无策!
言尽于此,你能理解就很不错了。
我是喻派胡言,爱财如命的人力大叔,如果你觉得回答的不错可点赞、评论、转发,也可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