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出著名小说的作家大多不是文学专业的?

我觉得,这个提问有点别扭,所谓的文学专业是指文科专业呢,还是单纯的就是指中国文学啊,或者干脆就是文学?

大概率应该是指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以及新闻传播学这三大类吧!

这些专业里面也是分好多种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实际上作家并非是特指某一类专业,任何专业,甚至泥腿子,都能产生作家。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任何一门学科,总得有教科书吧,而这本书又是谁写出来的?

若是作者不懂相对论,怎么能写出有关相对论的书呢,要是作者不懂量子力学,怎么能写出量子力学的书呢,要是作者不懂医学,又怎么能写出有关医学的书呢?

文学专业,确实是研究文字、语言、文化、宣传等的学科,学习的是怎么把文字运用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具备写作的基本功。

可是,作家并非仅仅是一个厨子,一个好的厨子除了会这些技巧以外,他还需要得心应手的厨具,他还需要优质的食材,他还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配料。

虽然学习了文学专业,懂得了怎么构建房子,怎么上大梁,怎么砌砖,怎么抹水泥,可是没有生活的阅历,没有砖,没有泥,没有钢材,还是建不了房子。

而那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

就是生活经历了,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只有经历过并感受过这个世界的人,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而且,写作并非单纯的讲故事,讲人生,里面也会涉及到大量的基础知识,举个大刘的例子。大刘,就是刘慈欣,写出《三体》这部伟大作品的人,这部小说可不是一个文学专业的人能写出来的。

大刘,是学水电的,在一家电厂工作了多年,还评上了高级工程师。

他写的《三体》这部小说,文笔可能跟其他大家比起来,确实略差一点,但是内容超级硬核。这部小说是科幻小说,不是玄幻小说,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需要理论基础做推导的。比如里面涉及到的天体运动、引力波、黑洞、泰勒展开、多维空间……等等等等,若是物理学没学好,看懂整部书还是有点吃力的。

所以,这一类型的著名小说,单靠文学专业的人来写,就非常吃力了。

比如我们熟悉的一些大家,比如吴晗、张充和、罗家伦、朱自清等,考北大,数学都是零分。还有一些大家,虽然不是零分,但也没几分,像钱钟书,考清华的时候,数学15分,季羡林,考清华的时候,数学4分。

对于他们来讲,硬科幻小说,显然不是他们的特长!

说到底,还是天赋和爱好问题,大多数人虽然学习的是文学专业,但是并没有从事写作方面的工作,也不会有著作留世。有些人,虽然不是文学专业,但是却爱好写作,也能写出名著来。

写出《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是学法律的,写《鬼吹灯》的天下霸唱,他是学美术的,写《诛仙》的萧鼎,他是学工商管理的……

最后偷偷告诉你们,虽然俺也没写过啥小说,但俺是学化工的!

为什么写出著名小说的作家大多不是文学专业的?

事情不能这么武断地下这种贻笑大方的结论!

超级多的文学家写出过流芳百世的著名小说,你总不能选择性地眼盲吧?或许你确实视野不开阔,见了一片叶子就以为是森林了。

只能说“为啥一些著名小说的作者居然不是文学专业出身”。

那为啥有些非文学专业人士也能写出经典的著名小说呢?因为他在用心学,用心练,用心写。尽管他不是文学专业的,但胜似文学专业!就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确实不是文学专业的,但他从小就爱好文学,在部队服役时都是从事文书工作,再加上常年累月地从生活当中积累素材,而小说就是用文字再现生活,所以泥腿子也能写出传世之作很正常!

为什么写出著名小说的作家大多不是文学专业的?

为什么写出著名小说的往往不是文学专业的?这个话题很有趣,浅显,但又值得深思。

确实有很大比例的小说名著的作者不是出于文学专业,或者说不是文学院系科班出身;但也不能简单理解为科班出身的作家就不能成为知名作家,写不出有深度的名著,文学院系出身的,也可以有好的作品。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个方式来思考,就是,怎么样才可以成为享有盛誉的知名作家,怎么样才能写出名作,名著?

个人认为,成就一个知名作家,至少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天赋,一是独立自由之精神,再加一个,生活的阅历。

怎么讲?那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下。

第一先决要件,作家必须要有天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老校友冯友兰先生有句话很有道理,他说:“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赋,立功靠机缘,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坚持。”

对于以写作为生命的作家来说,立言,立功,立德,三位一体,其实是一回事,不可分割的。好的小说作品,必然是天才的文章,极具人性之光,有普世的思想深邃和人文关怀,对人类本身心存敬畏和温情,安抚心灵,冀望乃至引领未来。

这些天才的作家,与生倶来,情感细腻,对文字也相当敏感,他有空灵的大脑,对任何事物都极度敏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风情,人间烟火,世道苍桑,从你侬我侬的情爱小调,到成败兴衰的大道之行,都能以灵性的敏锐去把握,感悟,以至成文,洋洋洒洒,畅快淋漓。所谓天人合一,作家本身融广于人性,于普罗大众,贴心于读者受众。好的优秀的小说作品,真可谓打通人世督脉,以至勾通天人。

第二必须要件,就是作家本身的自由独立之精神。

对于创作小说的作家来说,写作本身,当然是件非常私我的事情,就是做为一个个体,做为每一个独立的存在,依凭自我的天赋和良知,感悟,之后,用笔把它写下来。

作为非常私我的创作,完全是作家个人的一亩三分地,它容不得任何其他人侵犯。小说作品本身展示以及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道德,伦理等等,从根本上说,这些只能是作家作品的附属品,廷伸物;对作家本人来说,写作的意义止于写作,写作就是为了写作,这才是其本我原意。至于作品的后来的意义,这似乎真的与创作者无关,实际是由受众,由阅读者来自己体味,以至实现的,所谓一千个观众即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一千个沙士比亚。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小说作品的另一层的社会意义,思想或价值,应该是由创作者和阅读者来共同完成的。而创作者本人,实际本身,在作品出世后,并不应该去关心其他人的反应,其他人,这些受体,读者们怎么看,这不是作家要考虑的事情。换言之,一部小说,我写完了,就算完成创作的使命了,已经完美结束了,其他,不应该是我要去考虑的,迎合的。

那么客观来讲,一本书,必然地,具有其自然的社会意义,但是,这个意义或是价值,思想与灵魂的招唤,应该完全出自于创作者内心,是作者与社会和自然的直接勾通,不需要任何其他中间桥梁。这就如同路德宗教派,即人人可以直接面对上帝,而不需要从其他任何人手中买赎罪券,只有拥有了中介才能与上帝勾通。

优秀的,真正的作家,必须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即便是戴着脚镣,也应独立思考,独自狂舞。

第三,社会阅历,是培育创作者心灵的沃土。

创作者,本质上是一种灵魂的存在,社会阅历,就是肉体,肉,两者构成完美的灵与肉的关系。

作家,需要社会这块土壤。阅遍万水千山,阅尽人生百态,人世甘苦,只有把思想之根,深深地扎入土地,才有深刻的认知,才能悲天悯人,创作出极具人文情怀的世所景仰的不世名著。

简单讲,就是心系众生,人间烟火,说人话,写人字,不要假大空。

以上三条,毫无疑问地决定了某个创作者会不会成为名家,他的作品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流传后世的中国的,乃至世界的名著。

如此,有天赋,有独立自由之精神,加上丰富的社会阅历,开放包容的大环境,就有可能成就名家名作。

(一)不是文学院系科班出身的,很多创作者也可以成为名家,有名著。这块占的比例可能会大一些,高手在民间嘛!主要是天赋,天赋不可培养。

(二)科班出身也有可能成为名家,写出不世之作。这一块确实相对比例比较少。

1。科班选出文字天才的机率是很有限的。

2。专业的训练,极容易成为模版产物,趋同性太厉害,习惯了框框,容易受限。

3。文学院系专业出身,多年教育,他多半会走向对文学的研究之路,去做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会评的一般不会写,会写的一般不去评。这就如读诗评诗和写诗,两码事,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

惟天有汉,监亦有光。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与自由。

为什么写出著名小说的作家大多不是文学专业的?

为什么写出著名小说的作家大多不是文学专业的?

看到这题目我就在想,这疑惑恐怕不仅仅存在于提问者身上,许多人可能都有此不解。

我以前也有这样的困惑,可是当我透过问题的表面去作深层次的探寻时,才发现这完全是一种由于我们认知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假象,它只能说明因为我们的孤陋寡闻,导致我们许多人与文坛有了不小的隔膜,从而对它心生了某些偏见,同时对当代作家成长和培养过程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无论鲁迅还是郭沫若,也不论茅盾还是巴金,以及老舍和沈从文,他们中间确实没有一个人接受过大学里专门的文学方面的系统教育,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日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师级人物和在中国文坛不可逾越的至高地位。

难道他们是天才?世上哪来那么多的天才,所谓的天才,不过是三分的天赋加上七分的勤奋努力罢了。

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吧:鲁迅1904年离开中国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段经历从《滕野先生》这篇文章里可以了解到,但他只是肄业。从仙台回到东京后,就没有再进入任何一所学校读书。鲁迅能够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是与他早已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学储备是分不开的。鲁迅出生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鲁迅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开始时是抄录《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后来抄写《唐诗叩弹录》,后又抄写陆羽的《茶经》和陆龟蒙集《五木经》、《耒耜经》;1911年,还抄录过两大册《说郭录要》和其他大量古籍。也许,这就是作家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吧。从这些可以看出,鲁迅也不过是个凡人,他在知识的积累和潜意识的文学教育上所下的功夫并不逊于大学学堂里的任何一个人。

除了鲁迅,其他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同样的,他们几乎都从小就开始阅读大量的古籍,接受深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拥有了极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学富五车这成语安放在他们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他们没能进入大学学习,是因为时代与历史的局限,但他们在传统文化上所下功夫之深是那些坐在舒适的教室里的人无法比拟的。

当代那些著名的作家就不一样了,他们开始有条件有机会走进不同的学校接受文学理论的系统学习。从70年代起,成名的作家几乎都进入到各大学的中文系学习过,诸如韩少功、贾平凹、路遥、梁晓生、格非、刘震云、苏童、范小青、方方等等。

作家莫言是1984秋在著名老作家徐怀中的举荐下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创作的,当时的莫言刚在一些地市级期刊开始发表作品,在国内并不知名,成名后的莫言又走进鲁迅文学院。鲁迅文学院有作家的黄埔军校之称,当今的作家,只要稍有点名气,你能叫得出名的,基本上都在这里镀过金。著名如邓友梅、蒋子龙、叶辛、王安忆、张抗抗、邓刚、乔良、毕淑敏、余华、刘震云、周大新、迟子建、严歌岑等等,无不出自这里。其他二三流的作家更是难以计数。

如今许多著名的大学都开办了专门面向作家的高研班,最著名的有北大作家班,武大作家班。只要有创作潜力,已展露头角的文坛新人,各级作协都会推荐保送这些人到北大作家班或鲁迅文学院去进行专门系统的学习。甚至在最近几年,鲁迅文学院还向网络作家敞开了大门,专门开设了网络作家高研班。

所以,那些写出著名小说的作家为什么不是文学专业的问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当今社会,它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只要进入省级作协,都有获得进入上述学校进修的机会。

至于那种纯粹低学历又成了作家的人,毕竟是个别现象,除非年龄过大,不再适合过学校学习生活,否则,都会被安排进行各种培训学习。而真正大专院校文学专业的指向是为了给大、中学各级学校培养文学教师,而不是培养以写字为生的作家。

为什么写出著名小说的作家大多不是文学专业的?

能写出著名小说的大作家,都有丰富的生活和社会阅历,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对文学刻苦追求,更有超人的文学天赋。所有这些,都使他们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学校很难学到的。

所以,人们常说,生活是作家最重要的课堂。

所以说,写出著名小说的作家,大多不是文学专业的。

但近年来也发现,有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学生,经过生活磨练,也写出很不错的小说。

因为写小说不仅需要生活,还需要技巧,二者缺一不可。

为什么写出著名小说的作家大多不是文学专业的?

文学来源于生活。

真正的文学大家,一定是生活阅历丰富、人生积累深厚的人。

真正的文学大家,一定是爱心满满、具有家国情怀的人。

真正的文学大家,一定是紧跟时代步伐、传递社会正能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