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后为什么要逃?

他是老种经略相公的军官,在当时属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打死镇关西也算是为民除害,为什么要跑?

我来回答:

一提到《水浒传》,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武松和鲁智深这两个人物,这两个人一个是武都头,一个是鲁提辖。

同样是杀了人,武松投案自首,鲁达却选择了跑路,要知道在宋代,都头连个品级都算不上,而提辖好歹是个六品武官了。武松连杀潘金莲和西门庆两个人,也不过是随便打了几下,刺配二千里外,那么鲁智深不过失手打死了个恶霸,为什么却选择跑路呢?

难道他的上司不保他吗?

一、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章节可是上了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尤其是对那三拳的描写,是多少人阅读理解的噩梦?

但很少有人去质疑鲁达的这个举动到底正义不正义,金翠莲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镇关西真的就是恶霸吗?

但不管怎么说,鲁达确实是三拳打死了郑屠,不管他有意还是无意,总之郑屠是被活活打死了:

“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鲁智深打死了镇关西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跑路,而跑路的原因并非是担心被砍头,而是担心吃官司后没人给送饭吃。

那么他就没想过自己的上司小种经略相公会庇护他,并替他开罪吗?

他当然想过了,不然的话就不会有上面那句话了,也就是说,鲁智深很清楚。自己失手打死了郑屠,并非多大个事儿,顶破天了刺配或者坐牢,甚至坐牢都不用坐。

不要觉得不可以,开头我也提过了,武松武都头连杀两人,其身份不过是一个县公安局下面的一个派出所所长,最后不过是装模作样地打几棍子,刺配二千里。

还有杨志,也是杀人后被刺配大名府,到了没多久就给梁中书当副牌了。

朱仝也一样,不过是个都头,放晁盖啊,放宋江啊,放雷横啊,不过是刺配沧州,回头沧州知府就把小衙内扔给他抱了……

由此可见,鲁达打死了郑屠,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就算是真的刺配了,他的老上司老种经略相公会不拦着?

二、

那么假如鲁达不跑路,其上司小种经略相公会不会包庇他呢?

那是肯定的!

如果郑屠真像金翠莲讲的那样,是镇关西,想必他的家人也不会让鲁提辖大摇大摆从闹市区走出去的。而且在抢救郑屠的半天时间内,也没人去找鲁提辖麻烦,也没人去报官:

“且说郑屠家中众人和那报信的店小二救了半日,不活,呜呼死了。”

直到郑屠翘辫子了,其家人才到衙门告状,而且府尹根本不敢马上去抓鲁达:

“鲁达系经略府提辖,不敢擅自迳来捉捕凶身。”

意思就是说,哎呀,这个鲁达是军区的人啊,我这个地方长官没有权力抓人啊。要知道鲁达是闹市区众目睽睽之下杀人害命,如果府尹明目张胆地包庇,必然会激起群怒,甚至给其竞争者留下把柄,日后仕途必然受到影响。

可即使这样,这个府尹也没有先把鲁达抓住,再去找经略府汇报情况,而是先去找经略府汇报情况:

“好教相公得知,府中提辖鲁达无故用拳打死市上郑屠。不曾禀过相公,不敢擅自捉拿凶身。”

没有禀告相公,连先控制住鲁达,这个府尹都不敢,那么鲁达的上司小种经略相公是咋说的呢?

“鲁达这人原是我父亲老经略处的军官。为因俺这里无人帮护,拨他来做个提辖。既然犯了人命罪过,你可拿他依法度取问。如若供招明白,拟罪已定,也须教我父亲知道,方可断决。怕日后父亲处边上要这个人时,却不好看。”

三、

那么,小种经略相公说的这么大一通话,究竟是何意思呢?

第一句话,小种经略相公先是亮明了鲁达的身份,他可是军区的军官,老种经略相公的亲信。而且其工作也不是随便派来的,而是让他过来“帮护”的,鲁达在我们家的地位不用多说了吧?

第二句话,既然他犯罪了,那我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庇护,你就拿下他嘛。但关键词要记住,是“依法度取问”,你们可不能严刑逼供哦,要按规矩来。

第三句话,就算是你们没用刑,这个鲁达也招认了罪状,那也不能随便处罚他,还得经过我父亲同意才行。

第四句话,就算是我父亲同意了法办鲁达,但就怕日后他老人家想起来,不好交代,而且真的法办了鲁达,我爹他老人家的面子往哪搁?

由此可知,鲁达的上司,也就是小种经略相公这何止是暗中庇护鲁达啊,简直是明目张胆地袒护他,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

府尹,你有胆就去抓鲁达,抓了后,你够胆那就审,审了他,你还有胆那就判,判了他,这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哦?

实际上鲁达犯的事,在小种经略相公眼中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往大处说,就是鲁达跟肉贩起了冲突,街头斗殴失手杀人呗。往小处说,郑屠有错在先,人家来买肉,你却把刀子亮出来要杀人,人家那叫正当防卫。

再往小处说,郑屠你这是比“袭警”都还严重的行为,这是要刺杀朝廷命官啊!

四、

而鲁达之所以还是要跑路,主要还是这件事他处理得非常欠妥当,而且丢了面子:

一个来路不明的父女,鲁提辖竟然听信一面之词就跑去杀人,而且根本不给郑屠辩解的机会!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

上去就踩着人家的胸脯气呼呼地说了一大通,最后才问了句:

“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

而且没等郑屠回答呢,上去就是一拳,一拳就把人家鼻子打歪了,郑屠估计都被打蒙了,自嘲式地说了句:

“打得好!”

鲁提辖一听这话,更来劲了,紧接着就是第二拳,直接把郑屠的眼珠子都给打出来了:

“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

郑屠一看,这是要自己的命啊,这才求饶,可鲁提辖哪里听你解释,第三拳冲太阳穴去了,这下好了,给打嗝屁了。

实际上,郑屠不过是一个小贩,他连一个普通的城管都不敢惹,怎么可能敢跟正团(处)级的鲁达硬碰硬呢?

鲁达正确的处理方式根本不用自己出马,派个小厮去跟郑屠打个招呼,不要再为难金翠莲了。想必郑屠得屁颠屁颠地送金翠莲走,回头还得带着礼物登门感谢鲁达不治罪之恩。

这要是回去面对上司小种经略相公,肯定会被骂糊涂,这么屁大个事,你身为提辖竟然当街杀人,丢人不?

丢人!

所以,鲁达跑了,实在是无脸面对自己的上司,也无脸面对自己的老上司了。

五、

除了丢了面子以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刚才提到过的送饭问题:

在《水浒传》中,涉及到吃的描述有很多,其中就包含了好汉们坐牢时,怎么送饭问题。

跟我们现在监狱或者看守所免费管饭不同(其实这饭也很难吃的),在《宋刑统》中有这么一条规定:

"囚去家悬远绝饷者,官给衣粮。"

意思就是说,囚犯家离得很远,又没有亲戚朋友,而且还弹尽粮绝了,在这种情况下,才给衣服穿给粮食吃。

对于鲁智深这个一个光棍儿来讲,根本就没家人嘛,进去坐牢了,谁给送饭吃?

要知道鲁智深好吃这一点,在梁山好汉中都排得上号的。后来当了和尚都管不住自己的嘴,下一趟山,把一条狗吃的只剩一条狗腿。路过一座破庙,都跟几个老和尚抢粥吃,因为肚子饿还被崔道成和丘小乙打跑了……

鲁智深的性格又跟武松不同,好歹人家武松是打虎英雄,十里八乡都有名,而且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是为兄报仇:

“有那上户之家,都资助武松银两,也有送酒食钱米与武松的……武松管下的土兵,大半相送酒肉不迭。”

所以人家武松是有人给送饭吃的,而鲁智深就有点悬了,虽然也不至于饿死,毕竟小种经略相公也会跟管事的打招呼,但毕竟伙食水平要差很多。

也正是由于这么多原因,丢了面子,饿了肚子,还失去了自由,关键是以后怎么在道儿上混?毕竟不久前鲁提辖还在史进和李忠面前展现大哥的风范呢,回头进去了,让小弟怎么看?

所以,思前考后,鲁达选择了跑路……

鲁达是跑路了,自然也就坐实了他的罪名,毕竟是畏罪潜逃嘛。只是苦了他的上司小种经略相公,估计这哥们儿得知鲁达跑路的消息后,只剩一声叹息:

“我太难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水浒传》,给你不一样的回答,喜欢就关注吧!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后为什么要逃?

老鲁出身丘八,粗鄙少文,且法律意识淡薄。遇凌弱之辈不报警,大错一也;故意伤人,大错二也;打人致死,大错三也;杀人潜逃,逍遥法外,大错四也。至于以后隐身佛门,乃至落草为寇,错之更甚。究其根源无他,法盲也!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后为什么要逃?

虽然当时因为义愤填膺打死镇关西,为民除害,在封建社会仍然是要吃官司,所以走为上策。亇人观点,多谢邀请!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后为什么要逃?

鲁智深看书中描写,好象没有家人亲属及亲戚,他为了扶弱除强,打死了镇关西,好歹也是命案,别看宋朝,法律很严,女人偷汉都要坐酷刑木驴,偷人的脸上刻字,命案更可想而知了,鲁提辖怎么不知大宋刑法呢,他逃之夭夭,算提辖官明智之举。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后为什么要逃?

鲁提辖,姓鲁名达在渭州小种经略府担任提辖之职,故人称之鲁提辖经略府应是宋代一军事机构,渭州小种经略府应是一分支和现市州军分区差不多?鲁达应是相当于现今团职务的中层军官。鲁达虽武艺好但性情粗鲁。这是经略相公对鲁达的评价。正是这性情粗鲁,脾气火暴,仗义勇为,疾恶如仇。当他在酒店得知郑屠欺压金氏父女后,出手相救,先是出盘缠送走金家父女后去教訓郑屠,出一口心中之恶气不想三拳真的打死了郑屠。鲁达自思:俺只想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飯,不如及早撤开。:回到住处急急卷了衣服,盘缠细软银两,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溜烟走了。府尹差人缉拿不着,鲁达在逃。行开个海捕文书,各路追捉出赏钱一千贯,写了鲁达年甲贯址形貌,到处张缉。从此段内容看宋时法制也还是健全的,鲁达身为中层军官,也深知打死人的罪责难逃这也是他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的性格所致吧,要说梁山好汉,应把鲁提辖排在第一位好汉!謝邀!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后为什么要逃?

首先,我们要明确三个前提:

第一,鲁智深确实是军官,但他并没有奉人和人的命令去打死郑屠,而且就算郑屠强取豪夺、欺男霸女,也应由当地官府治理(治不治理另说)。

第二,鲁智深打死郑屠,无论是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犯罪现场。并不能因为他是见义勇为就忽略了鲁智深故意杀人的事实。

第三,鲁智深的初衷并不是想打死郑屠,只是想教训教训郑屠,吓唬一下、顺带着逼郑屠放了金翠莲。万万没想到郑屠完全不禁打,三拳就成盒了。

明确了三个前提之后,我们再反过头来看这个问题,鲁智深明明是见义勇为打死了郑屠,为什么还要跑?

第一,鲁智深作为经略府提辖,一个军官,而且与经略相公交谊匪浅,打死人依然要偿命,那么鲁智深打死了郑屠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逃命,不给经略相公添堵。二就是寻求经略相公的庇护,但依着鲁智深的性格,段然是做不出来这种选择的。

第二,郑屠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在笔者看来,郑屠完全是一个活跃于市井之间的老油条,对上,郑屠巴结谄媚。对下,郑屠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横行无忌。所以郑屠这个人物完全是古代、哪怕是现代的某些人的社会缩影。

郑屠是富户,并不是屠户。一字之差,但意思却相差万里。富户或者说地主,证明郑屠并非一个只会杀猪卖肉的屠户,这和屠户是本质上的区别,说明郑屠并非等闲之辈。

郑屠这个人并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反而从金翠莲一事中可以看出,郑屠能够投到小种经略相公门下,郑屠就并非等闲之辈。郑屠既然能和小种经略相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也跟当地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郑屠并不会如此明目张胆的作威作福,横行市井。从鲁智深的一句“相公钧旨吩咐,谁敢问他?”中可以看出,鲁智深对小种经略相公十分敬重。鲁智深能够敬重的人,人品可想而知。但恰恰是鲁智深都敬重的人,不管小种经略相公和郑屠有什么人情关系,但确确实实和郑屠产生了联系,姑且不谈原著中的小种经略相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不得不说这可是一种辛辣讽刺,同时也证明郑屠确确实实在人情世故方面的老练。 郑屠代表的某类人,结交黑白两道,对上巴结军政大员,对下结交市井之徒,这种人按现在的话来说绝对黑白两道通吃。这正是因为这一点,郑屠代表的某类人才敢如此横行乡里。

在其次,从郑屠对待鲁智深的态度中可以管中窥豹,彻底看透郑屠的“背景” 。

我们不妨先看一段原文: 且说郑屠开着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郑屠正在门前柜身内坐定,看那十来个刀手卖肉。鲁达走到门前,叫声“郑屠。”郑屠看时,见是鲁提辖,慌忙出柜身来唱喏,道:“提辖恕罪。”便叫副手掇条凳子来。“提辖请坐。”

从最初郑屠对待鲁智深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郑屠表面上对鲁智深是毕恭毕敬,客套话一样不少。所以后来鲁智深让镇关西自己切肉,郑屠都能一口应允。

原文:鲁提辖道:“不要那等腌厮们动手你自与我切。”郑屠道:“说得是,小人自切便了。”

小人一词,一语双关,写的十分传神。郑屠对鲁智深一个下级军官的毕恭毕敬,对金翠莲却咄咄逼人,所以郑屠这个人的人品不言而喻,而且最主要的是郑屠并不怕鲁智深。

后来,当鲁智深和郑屠撕破脸皮时,郑屠抄起一把剔骨刀就要和鲁智深拼命。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那便是小种经略相公。

郑屠抄起剔骨刀就要杀鲁智深,说明郑屠是完全不怕鲁智深的,更是不怕鲁智深背后的小种经略相公会偏袒鲁智深,甚至不怕小种经略相公会为了鲁智深报复自己。郑屠抄起剔骨刀和鲁智深拼命,和鲁智深只是想拿拳头单纯的教训一下郑屠相比,郑屠压根就不怕杀了人后,自己会不会背负人命官司。

郑屠为何如此有恃无恐?为什么“黄世仁”这类人不怕惹官司?因为这类人必定有摆平事情的方法。这从一个侧面更加能说明郑屠这个人绝非等闲之辈。

第三,鲁智深的初衷只是想教训一下郑屠,但却没想到打死了郑屠。慌忙之间,鲁智深连夜跑路,实在是一个犯罪分子最真实的心理活动。姑且可以看做是一种本能,毕竟投案自首的人是少数。

所以说,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至少,镇关西并不简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