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何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其实不止张之洞哦,好多地方大员都是死不奉诏呢,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我来给大家详细的分析一下:
随着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京畿地区的形势越来越乱,各国领事馆纷纷向自己的国家求助。就这样,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为首的联军开始往北京进发,由于人数较少,仅有2000余人,行进到廊坊时被清军和义和团围困,不能动弹。
随后,列强的舰队开始增援西摩尔,炮轰大沽口,几个小时后,大沽口就陷落了。在联军舰队进攻大沽口之前,清廷已经获得消息,开始给李鸿章等重臣发电报,要求速速进京。
那么面对着慈禧太后的诏令,以及随后的“战争动员令”,各地大员们为什么大都选择拒不奉诏呢?
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探究一下,慈禧太后究竟有没有调地方大员入京?
通过史料记载,可以明确的是慈禧太后确实调过李鸿章入京,但其他地方大员。比如权势最大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并没有收到明确要求其入京的诏书。
实际上,慈禧太后给他们的诏书并不是要求他们进京勤王,而更多的是让地方督抚,竭尽全力筹集军饷,以及调派援军。
比如在1900年6月17日,在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的前几天,她就下达了一道谕令:
“着各直省督抚迅速挑选马步队伍,就地方兵力饷力,酌派得力将弁统带数营星夜赴京师听候调用。”
而关于这道命令,其实张之洞组织了两湖勤王军,象征性地派出了两拨人,差不多共5000人,还提供了枪支弹药。由湖南布政使锡良率领,也是这支部队挡住了法军往山西进军。
而两江总督刘坤一呢,其实不久前他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由于反对慈禧太后立大阿哥。也惹了一些挺慈禧的顽固派大臣的弹劾,由于朝廷要撤他职务,其底下的将领不干了,以武力相逼,让他进京勤王(救光绪帝):
“湘军统领多人密见岘帅,告奋勇请举义旗勤王,时岘帅已交印,不敢举非常之事,婉谢之,但痛哭而已。”
后来朝廷继续让刘坤一留任,但矛盾却是埋下了,倒不是刘坤一跟慈禧有矛盾,而是底下的人,一旦进了京,很可能会徒生变故。
二、
那么作为地方上最有权势的刘坤一,在八国联军即将进京之前,都做了些什么呢?
实际上在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之前,刘坤一诱激了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的进京。
但,在这之前刘坤一就已经在联络张之洞和李鸿章等大臣,搞东南互保了。李秉衡当时也是支持东南互保的,但随着京城的诏令越来越多,他开始请求刘坤一出兵北上。
刘坤一无奈,又不敢明着反对李秉衡,于是答应他随后就会出兵,让他先行一步。于是拨给他一些人马,凑够了500人,也有史料说只有200人。
李秉衡是6月20日奉诏进京,带领着这500名卫队,足足走了一个月,从南京跑到了北京。他也成了慈禧太后宣布向十一国宣战后,地方上前来支援的品级最大的官员,让慈禧太后异常高兴:
“著加恩在紫禁城内骑马,并在紫禁城内、西苑门内乘坐二人肩舆。”
紧接着慈禧太后就将京城军队总指挥权也交到了他手上,让他率军抗敌,他也意气风发,弄成了义和团大师兄的装扮出了城,找联军作战。
结果一战就被打的找不到北了,逃到通州后服毒自杀,死时还留下了一封遗书:
“军队数万充塞道途,闻敌辄溃,实未一战。所过村镇则焚掠一空,以至臣军采买无物,人马饥困。臣自少至老屡经兵火,实所未见!兵将如此,岂旦夕之故哉。”
李秉衡死时已经70岁高龄了,这位老人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大清曾经支援冯子材跟法国人打仗,曾经在威海卫带兵跟日本人打仗,这次又在北京郊区跟八国联军干仗,可惜可惜。
三、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了,如果说6月份之前,京城的局势还没有那么紧张,可是6月21日,慈禧太后已经发布了宣战诏书:
“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向美利坚开战……向日本国开战!”
总而言之一句话,洋人欺人太甚,尤其欺负我们孤儿寡母,老娘决定跟他们拼了,大清国所有人员,不管男女老少,大家一起上战场杀洋鬼子。
这一下子,本来还在犹犹豫豫不愿意出兵出力的各方大员们,一听慈禧太后这是疯了,纷纷宣布不奉诏:
李鸿章最干脆: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张之洞跟慈禧太后的关系相当好,也是不敢奉诏,理由是保住东南:
“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刘坤一同样:
“矫诏、乱命、拒不奉诏。”
有些地方大员,甚至都没收到这份诏书,因为当时的邮政大臣盛宣怀就没打算把这份诏书向全国颁布,只告知了几个地方督抚。
连慈禧太后一再催促的李鸿章也磨磨蹭蹭不肯动身,三个月时间才从广州走到了上海,然后就不再动弹了。
四、
这些督抚基本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的,此时慈禧太后仍然掌权,为什么却调不动这些地方大员了呢?
首先,各地方大员再怎么愚忠,也不可能愚到看不清自己,看不清敌人,大清连一个小小的日本都打不过,谁给的勇气向十一国开战呢?
其次,就算是能打一仗,可是由谁打,跟谁打,怎么打,谁来指挥打,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
难道就是纯粹杀洋人,围攻领事馆吗?
三是,当时的大员们不想背锅了,这场仗本就打不赢,就算是带兵进了京,要么战死沙场,要么战败自尽。因为就算在战场上活下来,到头来也会被清廷拉出来抵罪。
这种事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过了,不仅丁汝昌背负着罪名自杀,连李鸿章都差点保不住命。硬是靠着慈禧太后的信任,才仅仅是罢了官职,充当大清国的吉祥物游历各国,直到不久前才刚刚出任两广总督。
实际上这场庚子之变,听从慈禧太后命令要跟洋人“一决雌雄”的大员们,有几个落得好下场了呢?
前面提到的李秉衡,可谓是千里迢迢赴京救驾,结果死了后,还被八国联军定为罪魁祸首,清廷以他已死为由,下令追夺一切官职并撤销恤典。
前面提到过的山西巡抚毓贤,同样也是带兵前来救驾了,仍然是被问了罪,先是充军新疆,结果走到兰州就被赐死了。
甚至连皇室成员,比如庄亲王载勋,又能怎么样,还不是革职夺爵号,随后赐自缢身亡。
端郡王载漪还有他的儿子,曾被立为大阿哥的溥儁,同样是被夺了爵号,发配新疆。
总理衙门大臣赵舒翘,他比窦娥还冤呢,他本来是坚决反对起用义和团的,还说“拳匪不可恃”,可惜最后还是迫于权势妥协了,先是被判斩立决,后来慈禧太后发了善心,赐他自尽。
五、
以上是我们能看到的显而易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才是各地督抚不肯奉诏的根本原因: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已经开始清醒,很多人对国家的概念不再仅仅是皇上,是民族,而是文化。
这一点在当年曾国藩身上表现地很显著,按理说,洪秀全是汉人,是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人,曾国藩本该响应才对。而且当时的八旗兵根本不是太平军,或者是湘军或淮军的对手,他们为什么不合作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洪秀全是拜上帝教,是玩的洋人的玩意,这是一直尊奉“三纲五常”的曾国藩所不能认可。
一旦太平天国得了天下,中华文化将毁于一旦,至于满清为什么能统治中华,就在于他们认同中国文化,尊奉“三纲五常”,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
当然,中华文化也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止步不前,实际上它一直在进化的,即使是轰轰烈烈地洋务运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义和团在干嘛?
在毁掉这些东西,这些洋务派大臣辛苦半辈子换来的成果,让这些拳民一朝之间全毁了,他们怎么可能会跟义和团并肩作战呢?
义和团动不动就天神下凡,就神功护体,跟太平天国有类似的地方,他们之间本身就是死敌。
而且,此时的地方督抚已经是集军政于一身的大臣啦,有钱,有兵,有权,虽然造反暂时不敢造反,但一旦朝局变动,他们完全可以另立新主。当时他们就已经商议好了,一旦慈禧和皇上被杀,那么他们就立李鸿章就任大总统。
而一旦跟列强们拼了,大清就真的四分五裂了,即使没有亡国,那民国军阀混乱也将会提前发生。
毕竟此时大家认同的国家,可不是你慈禧或者光绪帝的国家啊,慈禧死了,还有千万个慈禧等着上位,而国家要是亡了,可就真的没有了。
我想,逃到西安的慈禧,被八国联军问罪的时候,还是会庆幸,幸亏当初这些人没有奉诏,要是真奉诏了,还真麻烦了!所以,这些大员虽然没有奉诏,慈禧太后也没把他们怎么样,当然,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何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这老寡妇我们要吓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张之洞接到慈禧对十一国的宣战诏书后如是说。就把原来很客气的:臣罪侍东南,不敢奉诏。改成了文中所说的。
李鸿章: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在见到诏书的时候,对英国公使如是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意思就是说:这是假命令,是义和团挟持了太后发的。正是这八个字,在后来的谈判中起到了逆天的作用。
荣禄:不必重视北京的谕旨。
荣禄,荣禄是满族人;也是唯一一个到地方上锻炼国的满族官员,相比于哪些一直生长在京城的王爷们,荣禄更懂得时局是什么——首先是自己理亏,对十一国宣战前;义和团在北京肆意妄为,随意杀外国人;其次宣战就是攻打使馆。所以荣禄把主要希望寄托在了地方杜甫身上,他在宣战决定刚做出来,就私告李鸿章说: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这一态度,使得各国公使极其关注,他们认为:荣禄正企图同汉族总督们合作,并反对端王。
刘坤一:慈禧的政府完了。
从北京回来后,刘坤一对英国驻南京领事孙德雅说: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她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帝国的秩序了。对于主战派的扩大,刘坤一十分的沮丧,
三大总督——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有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他们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被成为东南互保。同时,北京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京城驻兵接到炮轰使馆的诏书后,荣禄派人在大炮的标尺上做了手脚,使得炮弹并未落到使馆;同时抓到了一个逃出来的洋人,荣禄派人送去了一车蔬菜一车水一车粮食。这是这些救了慈禧太后一命,保住了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地区,救了晚清时代的中国一命……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清流的嘴炮不如龌龊的能吏。
那么这些人真的是卖国贼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不是清廉的人,但是他们是能吏,他们不会满嘴仁义道德,但是他们能让国家安定……
东南互保中商议,如果北京发生不测,导致皇帝太后挂了,那么就由李鸿章出任大总统,主持大局。另外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当时主战派是满族贵族(除了荣禄少部分人);而东南互保的总督们都是汉人。
两广总督李鸿章接见十一国公使的时候,直接说:此乱命也。东南互保的总督们称这是被义和团胁迫下的诏书,是乱命,是矫诏,是假命令。在慈禧宣战之前,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就上了奏折,请求不能对十一国宣战,尤其是同时宣战。在此之前的慈禧太后已经被端王等人冲昏了头脑,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有神功护体,杀尽洋人的鬼话;在被裕禄等人忽悠说洋人要杀慈禧后。慈禧宣布向十一国同时宣战。
义和团起源于山东,开始练拳,又叫义和拳;后来发展到了教派;号称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有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义和团在山东攻击教堂,喊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出发点很好,但是方法却十分错误);到处威胁老百姓,凡是家里搜出来跟”洋“有关的,包括洋布、洋钉、洋火、洋油……,一家老小都会被杀。山东巡抚袁世凯到任之后,宴请义和拳大师兄们,问:师兄们真的刀枪不入吗?义和拳大师兄们说:当然。于是袁世凯拉到后花园,大师兄们站一排,表演刀枪不入,让袁世凯的士兵用枪射击;一顿枪声之后,大师兄们全部倒地挂了。
义和拳在山东呆不下去了,于是大师兄曹福田、张德成就跑到了直隶,被裕禄看中。随后呈报给慈禧太后说义和团扶清灭洋,刀枪不入。随后慈禧下诏义和团进京,结果有十万义和拳涌入京城,慈禧秘密会见义和团,支持义和团。义和团在北京烧杀抢掠、到处设坛,烧毁商家无数;随后发生了虐杀外国教士的事情。
而后,各国公使向慈禧政府抗议,要求惩办凶手。但是慈禧太后已经被端王主战势力冲昏了头,在主战派说洋人要杀老佛爷后,慈禧下令对十一国宣战,结果就是攻打外国领事馆,神功护体的义和团们被洋枪打的血流如注,死伤无数。
而后,十一国组成八国联军,一路攻击向北京行进;很快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山西,被称为庚子国难。
从一开始,东南五省的总督们,尤其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就力劝慈禧太后镇压义和团,但是慈禧没听,随后逃出去的慈禧消失了十五个月,出来发声让李鸿章北上谈判……
八国联军侵华确实是国耻,义和团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不受洋人的欺凌,可是开错了药方,跳大神的方式不能治病,同样也不能给国家带来希望;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为我们自己祖国富强去努力。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何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1900年8月,西方八国联军出兵5万,以“保护使馆”的名义,从天津登岸,进犯北京。
武器落后、军纪涣散的清军和义和团,根本阻挡不了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被打得节节败退,城门也是一个跟着一个失守。
(八国联军进京)
统管清朝最高政权的慈禧太后眼看形势不对,一边和大臣们商议出逃事宜,一边接连下诏,要全国各省的地方武装力量进京勤王。
面对慈禧的勤王诏书,各省督抚的表现却非常一致。
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他在收到诏书后,并没有迅速率军北上,而是表示:“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张之洞曾在中法战争中顽强抵抗法军,又积极学习西方工业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等,与李鸿章、左宗棠和曾国藩并称为四大中枢重臣。
然而,受慈禧重用的张之洞,为何却在慈禧最需要他的时候,拒绝北上勤王呢?
这就要先说一下八国联军为何要攻打北京城了。
发动“戊戌政变”后,慈禧不光重掌大权,还把光绪囚禁起来,打算废黜他的帝位,改立端亲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帝,但却遭到外国列强反对。这种明火执仗的干涉内政,让一向唯我独尊的慈禧非常不高兴。
(慈禧画像)
当时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正四处围追洋人传教士和中国信教的人。一些仇外的官员不仅不处理义和团,反而还对他们多有庇护,任由他们在外国教堂里滋事。
载漪出于私心,也极力向慈禧举荐义和团,并称他们有金刚护体,刀枪不入的本事,极力主张慈禧对列强宣战。
尽管张之洞一再上疏,希望慈禧能下令镇压义和团。但由于洋人支持光绪,慈禧恼恨于心,她看到义和团人员众多,便想利用义和团抗击外国列强,这样她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外国列强不断派兵,并扬言如果慈禧不镇压义和团,他们就攻进北京城。
本来,慈禧心里有些胆怯,打算驱散义和团。但载漪却称外国列强提出退兵条件,是要慈禧还政于光绪。
愤怒的慈禧不顾朝臣反对,同时向十一国列强宣战。
于是,就引来了如狼似虎的八国联军。
然而,慈禧的宣战诏书下达到各省督抚后,却让大家惊慌失措。
清军中央军的战斗力是有目共睹的,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靠的都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地方军。
(张之洞剧照)
大家都是明白人,深知清军与外国列强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首先作出反应的是邮政大臣盛宣怀。他扣押了慈禧颁发的宣战诏书,仅是给各省督抚过目,并电告各省督抚,不要服从慈禧的命令。
紧接着,张之洞便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密谋,如何在列强入侵时,保证东南各省不受波及。甚至张之洞还建议,万一皇帝和太后遭遇不测,就推举李鸿章为总统,主持局面。
同时,在邮政大臣盛宣怀的引见下,张之洞等人与参战国领事达成协议,表示东南各省的商民、教士由督抚自保。洋人亦恐义和国各地势力群起而攻之,对在华洋人造成更大的伤害,于是经过商定,就有了双方签定的《东南保护条款》。
(李鸿章剧照)
待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对于慈禧的宣战诏书,总得有人带头回应才是。这个责任也就当仁不让地交给了最得慈禧器重的李鸿章。
李鸿章沉吟片刻,便复电清廷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其他各省督抚见有人牵了头,心里也就有了底,于是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等人纷纷参与互保。
所以,当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的加急勤王谕旨才得不到众人响应。慈禧知道,这是张之洞等汉臣公然对抗她,但清廷气数已尽,已无力控制这些有实力的汉臣,所以逃跑都不往南跑,而是一路向西跑到西安去了。
(参考史料:《庚子国变记》《李鸿章传》)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何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因为这是假的!假的!假的!
张之洞从来没有说过“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这句话!在《张之洞全集》里找不到这一句话!
这一则记载最早出现在近代诗人、印度学专家徐梵澄《蓬屋诗存》里,是其中一则故事:
“义和团起事,张南皮反对之。时卧榻上吸鸦片,听幕友读所办奏折稿,有云:‘臣待罪东南,不敢奉诏。’南皮奋然掷烟枪而起曰:‘这老寡妇要骇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则其时大臣私对慈禧有此称矣。”
首先,徐梵澄是1907出生,他第一次考上大学时已经是1926年,他既不是1900年东南互保事件当时人,也不是当时人的后人,更不是历史学家,因此,他的这一则记载是非常可疑。
其次,张之洞从不吸食鸦片,尽管根据唐浩明先考证,张之洞可能服用过浸泡过鸦片水的人参,这里我们不考证唐浩明先生考证是否是历史事实,即使按照唐浩明先生的说法,张之洞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直服用泡过鸦片水的人参片,从来没有公开吸食过鸦片;更何况张之洞在晚清政坛第一次做出政绩就是在山西禁鸦片,以张之洞之“好名”,他可能公开吸食鸦片吗?
最后,张之洞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完全是靠着慈禧的亲睐,他的探花是慈禧给的,他在光绪七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从四品侍讲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又加礼部侍郎衔,随后外放山西巡抚全靠慈禧提拔,可以说张之洞一生功业全依仗慈禧赏识。他怎么会,又怎么敢对慈禧说这种话?
我在这里奉劝读者们一句,要想真的了解历史,别看百度百科,更别看自媒体那些没有出处的文章。
我在这里顺便简单介绍一下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时候的表现。
“东南互保”的背景是什么?
是英国人威胁如果清朝长江以南的督抚要是参与到义和团运动以及北京朝廷乱政中去,那么英国就考虑向长江地区派驻军舰以及军队,事实上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上海有大约2000英国士兵驻扎;而英国的威胁得到了西方列强的响应,比如法国就表示如果英国对长江动武,那么法国也将对长江一带动武。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及两广总督李鸿章一方面确实认为慈禧发布的是“乱命”,一方面也因为列强武力威胁,所以不得以搞出了“东南互保”。
即使如此,张之洞本人在宣布“东南互保”之前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他害怕“抗旨”受到慈禧的责罚;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后来就表示张之洞在发表“东南互保”前是非常害怕的,“致朝廷误会,重遭严谴,忐忑踌躇,迟迟不敢发出”。
而且如果大家可以去看《张之洞全集》,就能看到张之洞在“东南互保”前后的奏折、书信里“保安国家”、“完善疆土”、“保全两宫”等词屡见不鲜,可以证明张之洞事实上是对清廷忠心耿耿。
而在“东南互保”之后,张之洞在与列强以及各省督抚往来电文中都不停的在为慈禧开脱,比如他给当时清朝驻日公使电报中就说“……董、拳开衅本非上意,若非举动过猛,京城溃,乘舆危,畿辅各省同时大乱……”
之后张之洞在通过清朝驻英、美、日三国公使转交三国外交部的电文里也不忘为慈禧开脱“北方拳匪违旨滋事……大局恐成决裂。现在我皇太后、皇上已电召李鸿章来京,必系与各国妥商办理,免致失和……”
总之,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各种往来电文里不但丝毫没有对慈禧不恭敬,相反,他是利用一切机会为慈禧开脱,完全是一副肝脑涂地报答慈禧知遇之恩的忠臣模样。
参考资料:
《集体冒险:东南互保期间张之洞与朝廷的沟通》,作者:李佳佳, 《金田》2011年第7期
《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的对外交涉活动》,作者:赵海亮,《史志学刊》2003年第3期
《蓬屋诗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何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张之洞很牛,他不但是晚清重臣,而且是一位实业家,创办了铁矿铁厂甚至还有枪炮厂,慈禧对他的器重可想而知。 但是有一件事情这个晚清的重臣却忤逆了慈禧,甚至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想来慈禧被迫逃亡的时候心里一定大骂张之洞忘恩负义。
当时来自山东的义和团号称刀枪不入,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公开向各国的在华洋人宣战,誓死保家卫国,这大大威胁到了这帮外国侵略者的利益,他们要求慈禧派兵镇压,但是慈禧这个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老是受到洋人的威胁内心肯定也是不爽的,而且洋人之前不允许她废除光绪,也让她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再加上上了年纪大慈禧越来越迷信,她心想既然义和团号称刀枪不入,肯定能打跑洋人,到时候她这个老太后岂不是当的更加悠哉乐哉。于是这个一向对洋人唯唯诺诺马首是瞻的老女人胆子变大了,一反常态的向洋人宣战,期望借助义和团的力量将洋人通通赶回老家。
慈禧在向十一国宣战的同时,也罢宣战的诏书发到了地方上,要求驻守地方的这些重臣速带兵前来相助。这些驻守地方的大臣看了直接懵了,心说:“老太后啊,洋人是这么好惹的吗?他们手里有机枪有大炮有各种先进的武器,你想赶跑他们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恐怕赶不跑还要劳民伤财民不聊生啊!”当然这些重臣最怕的还是损伤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都不想损失自己军事力量和财力,都想保全自己,至于京城怎么样慈禧怎么样全都不顾及了。
于是在湖光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的牵头下,后两广总督李鸿章以及其他地方总督也加入此列。他们直接越过朝廷与驻沪的各国领事馆商议达成《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和《东南保护约款》,史称“东南互保”。
李鸿章尚委婉的回复慈禧“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而张之洞则狂傲的回了一句“坐拥东南,死不奉诏”,把慈禧气的大骂张之洞是个忘恩负义的狗奴才。那么张之洞为何一点都不害怕慈禧责罚呢?这是因为张之洞身为湖广总督,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地方上兴办了很多实业,可谓权利巨大财富丰厚,他是非常有底气的,再加上和其他总督联合起来了,俗话说法不责众,当时除了慈禧和个别大臣支持向洋人宣战,绝大多数都是想议和的。所以说慈禧一个老女人能拿这么多的想议和大臣有什么办法呢?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张之洞才会这么无所顾忌,敢于向慈禧狂妄回复“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后来洋人被慈禧气的勃然大怒,他们不但派兵攻打义和团,而且组织了一个一万六千人的军队攻占了北京。慈禧吓得老脸发白,拉着光绪慌慌张张的逃到了西安。当时的老百姓在清政府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他们冷眼看着洋人攻占了北京,打跑了慈禧,而地方官员也来个“东南互保”,可见清政府早已经失去了民心,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不灭亡呢?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何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张之洞不愿奉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担心义和团南下,霍乱东南各省。另一个是担心列强加兵东南,战火烧至东南各省。
除了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其他东南封疆大吏都是类似的想法。比如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邮电大臣盛宣怀等等。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南方督抚接到勤王的诏书,是在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向列强宣战以后,列强尚未攻占北京以前。因此张之洞等人有一个秘密的提议,说如果洋人打进北京城,光绪慈禧遇难,则他们推举李鸿章为总统,跟洋人交涉,处理混乱局面。对各省发出勤王诏书的负责人是刚毅,张之洞以刚毅“矫照”——也就是假传圣旨——的名义,拒绝奉诏勤王。
当时首先提出不奉诏的好像是两广总督李鸿章,他告诉东南其他督抚和朝廷,“两粤”不奉诏。其他各省督抚随即也发表了不奉诏的电告。此时李鸿章被满清宗室里的载漪,刚毅,荣禄等人挤出中枢,只能在两广做个封疆大吏。
那么义和团在北方干了什么让东南的督抚们如此担心?
首先就是灭洋教,具体的表现,一开始是攻击教堂,杀教民,烧教民的房屋。义和团初始兴起于山东,后来蔓延到直隶,也就是河北,做的事大概还是那几样。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他们尊崇的神祇是“鸿钧老祖,梨山圣母”。
一开始,虽然义和团渗透进了北京城,但是由于山东直隶都在镇压清剿,所以北京城里的义和团并不成规模。所做的也只是前面几样,小范围地攻击教民,教堂,外国使馆。
但是,由于载漪和刚毅等人想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所以这帮人建议慈禧太后也加以利用。这时候由于义和团在北京已经有了攻击教民和各国使馆的行为,各国已经陆续准备派兵去使馆保护。在不断地拉扯中,好像还有外国使节被拳民杀死的事件。
于是慈禧太后连开了两次御前会议,清朝中枢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以后,慈禧太后决定也利用义和团。因此,义和团大批涌进北京城。
在义和团大批涌入北京的过程中,他们的攻击范围不再仅限于教民和使馆,他们认为洋人的东西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沿途开始攻击铁路,电线,二毛子。据清人记载,涌进北京城的义和团达几万人,他们到了北京以后,破坏行动突然增大许多。
包括刺杀在京洋人,连片焚毁教民居住区,无论老幼的教民都杀光,焚毁各处教堂,由于拳民没有官府的限制,甚至伤及无数无辜。例如,由于他们焚烧教民居住区,导致一场大火把当时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正阳门外商场也给燃着了,据估计,当时被义和团烧毁的民房达四千多家。大火三日不灭。而期间死伤人数据说也达到十多万人。所谓教民,大部分还是中国人。
慈禧太后甚至把成规模的各股义和团编入刚毅领导的神机营,号称神机虎神营。例如董福祥的甘军。载漪刚毅等人还唆使拳民攻击洋人使馆。
面对义和团如此的破坏力,洋人们开始逐渐往北京城各使馆增兵。一开始是各国管各国的。后来他们发现,慈禧太后领导下的清廷根本无法控制北京城的局面,于是洋人们就合起伙来了,他们要求慈禧太后赶紧控制局面。
当时甚至有流言说,如果慈禧太后不控制局面,保护各国使馆和教民,即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洋人就转而支持光绪帝,让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帝。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先跟列强绝交,后向列强宣战。后来有史学家分析慈禧太后的宣战行为,有的人认为,因为慈禧太后在压力下,惊慌失措,从一个政治家变回了一个女人,所以才有这种疯狂的举动。而有的人认为,慈禧太后此举是想利用义和团要挟洋人,特别是让洋人答应不让她归政光绪帝,让洋人不要支持光绪帝。
无论怎样,东南各省督抚对于慈禧太后的宣战,都是非常震惊的,而慈禧太后不能惩治义和团,反而助长其焰势,更令东南各省担心义和团南下以后会破坏南方的稳定。
而且,在慈禧宣战以后,列强不但缔结八国联军从天津进攻北京,而且还试探性地想增兵南方,从而扩大他们在中国的利益。比如英国就通告美国,想从吴淞口进军上海,然后攻打江阴炮台,江南造船厂,和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
南方督抚一方面要面对义和团南下的威胁,另一方面要面对列强把战火燃烧到江南的威胁,于是才提出“东南互保”,既要劝阻洋人对南方用兵,又要劝阻慈禧太后的疯狂宣战。
所以才有了张之洞的“坐拥东南,恕不奉诏”。当时东南各省跟洋人商量,他们会上疏劝阻慈禧太后不要跟洋人打仗,私下里当然也整军备战,防止洋人突然袭击。
而且东南各省的督抚还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就算他们愿意勤王,时间上也来不及,所以何必劳师动众带兵北上呢?说不定勤王的兵马还没过长江,京城就沦陷于洋人之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