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心为国却不被君王信任的臣子?
古代忠臣义将层出不穷,却有很多昏君屡失忠良。甚至一些很有才华的国君,也会犯亲小人丶远贤人的错误,还冤杀了忠良。
商纣王本是很有才干的国君,文武双全。可最后也贪图享乐,荒疏朝政。忠臣比干犯颜直谏,不仅不予理睬,而且还残忍地被挖了眼珠。商纣王之灭亡,也是天理不容!
春秋楚国之屈原投江丶伍奢逃吴(伍子婿过韶关一夜白了头)。伍奢到吴,吴君夫差也不重用,还逼迫伍奢自刎。
三国袁绍谋士如云,却不会从善如流,或误杀,或打入地牢,或逼谋士降人。官渡之战的失败,就是逼跑了许攸,泄露了军火机密。乌巢粮仓一夜被烧,袁绍仓皇出逃,土崩瓦解。
宋朝辛弃疾丶陆游等都郁耶不得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心为国却不被君王信任的臣子?
有这么一个人,他辱骂君父,清廉自守,不畏权势,爱民如子,孝敬母亲,淡薄爱情。
适合进史书,丹心照汗青,受万民敬仰。
不适合现实接近,柴米油盐,食人间烟火
他能把国家和皇帝给割裂开了。他觉得对国家负责,就是对皇帝负责,他觉得国家的子民就是皇帝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就应该爱兄弟姐夫,爱国家,这就相当于爱皇帝了。
于是他洋洋洒洒,挥毫泼墨的写了一篇6000字的大文章,把他的皇帝爹骂了一个狗血淋头,还自认为对国家一片忠心,对皇帝一片苦心。这个人叫海瑞,他他写的文章叫<治安疏>。
一篇治安疏,把那位当了43年的老皇帝—嘉靖骂了一个酣畅淋漓。四十三年,嘉靖皇帝已经57岁了,对于这位做了43年的老皇帝,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老皇帝,海瑞没一点没有敬畏之心,
一口一个君道不正!一口一个嘉靖嘉靖,家家皆净!一口一个皇帝过于苛断,虚伪!一口一个陛下之误多矣!
家有铮子,不亡其家。国有铮臣,不亡其国,这是个好事吧?
历经四朝的海瑞,对的起国家和人民。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40岁中举,52岁才出仕当知县。清丈土地,减少百姓税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不欺上瞒下。
面对顶头上司胡宗宪,敢查他的儿子;
面对气焰熏天的严嵩,敢查他的党羽;
面对老谋深算的徐阶,敢揭他的老底;
海瑞是好汉子真男人!
4岁丧父,自小以君父为亲父,可是为什么言出似刀,刀刀扎心?
一生娶妻三位,两位被他赶出门,一位盛年暴死,这和人品是否又有关系?
。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心为国却不被君王信任的臣子?
一心为国而不被信任的臣子,可以说数不胜数。
有时候,信任,远比忠诚更重要。因为信任是前提、是必要条件。有了这个必要条件,忠心才能为国、忠臣才能报国。
正因为人太多,所以最好再取另外一个才有力报国的集合,即一心为国且有力报国。这种人因为不被信任而报国无门,才是真正的人生悲剧和时代悲剧。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心为国且有力报国的大才子贾谊,立志要当国师,却被当成了巫师。这真是仕途的吊诡、人生的悲剧,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剧。
贾谊的代表作《治安策》,可以说是千古第一雄文。
此文不仅辞章华丽,而且洞察深刻。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贾谊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给出了应对问题的战略和攻略。战略是怎么抉择,攻略是怎么去做。而贾谊的《治安策》全都有。
如果汉文帝能够不问鬼神问苍生,当时就贯彻《治安策》,那么景帝时的七王之乱就可能避免。
贾谊在文帝时期,就洞察到了西汉的最大问题,即诸侯王。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
诸侯王们,大者百余城、小者三四十县。不用问这些人有没有野心,就问这些人有没有实力。而这种实力,皇帝和朝廷可能放心吗?不放心就要猜疑,皇帝猜疑诸侯王、诸侯王猜疑皇帝的猜疑。猜疑到最后,就是激烈的战争游戏,到时候会死多少人就只能听天由命。
贾谊指出了这个问题,同时提出了必须削弱诸侯王的战略,更难能可贵的是提出了削弱诸侯王的攻略。这个攻略,要比晁错的硬削藩,简直高出了一个维度。所以,整篇《治安策》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就够了,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齐国连地千里、连城数百,这都是朝廷给分封的。既然朝廷分封了,那齐国也要分封,嫡长子、嫡次子以及众多庶子都要分封。千里之地,用不了三代人就能分封成一众县级诸侯。到这个时候,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自然就能解决。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质思想,就是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所以,主父偃就是在欺负汉武帝读书少,直接抄袭了贾谊的策略,当成了自己的意见。
但是,贾谊却报国无门。先是不容于军功集团,被贬到长沙王傅。后来,好不容易回到长安再见文帝,结果却成了这位皇帝的灵魂导师。君臣二人不是讨论黎民苍生,而是讨论鬼神天地。再后,贾谊还是没能留在长安,又去做了梁王傅。梁王坠马而死,贾谊自责过甚,最后抑郁而终。死的时候,仅仅33岁。一代才子才华横溢,却抑郁而终。
此等俊杰,数百年也不见能出一个。遍读史料,你都很难找出一篇堪与《治安策》媲美的政论文,也很难找到一个堪与贾谊比肩的战略级人才。
但是,大汉有这样的人才,却不能用其才、尽其力、遂其愿。贾谊有忠君之心,却报君无路;贾谊有报国之心,却报国无门。这是贾谊的悲哀。
当时的西汉存在着天大的问题,却一味地闭目塞听。到最后,非要等到战争爆发,才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七王之乱的汉景帝,也早就忘了老爹时代还有一个大才子贾谊以及他的治安策。
所以,面对诸侯王问题,景帝一朝也只是打服了削权,仅此而已。直到汉武帝时代,贾谊《治安策》的思想才被主父偃拿出来,演义成西汉的真正国策,即推恩令。
贾谊为什么没有成就人生精彩,在大汉立下不世之功呢?
原因就是信任。但这种信任,既不依赖颜值万人迷、才华盖天地,也不取决于关系攻略的所向披靡。即便是征服了皇帝的个人信任,也没用。
第一个条件,你是不是组织的人。汉高祖到汉文帝时代,这个组织就是功勋集团。汉文帝可以把开国功勋周勃关到监狱里,让他领教一番狱吏的厉害。但是,他还得功勋集团巩固统治。没有功勋集团的支持和选择,汉文帝就当不了皇帝。同时,周勃之后的丞相,依次是灌婴、张苍、申屠嘉。这些人仍旧是功勋集团,依旧是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那伙人以及他们的子嗣。这个组织一直持续到景帝朝。到了武帝朝,才勉强被外戚势力赶上来。而贾谊这种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不是组织的人。
第二个条件,组织是不是需要你。在业务表现不是绝对硬标准的情况下,贾谊以及他的才华就只能依靠组织的评价。所以,只有组织需要你了,你才能获得成功,也才能一逞才华。诸侯王的问题的确很大,但当时还是远忧;匈奴问题也很严重,但当时还不迫切。所以,贾谊即便文能安邦、武能定边,但组织不需要,也毫无意义。即便是组织真的需要了,也不见得就是贾谊。
比照这两个标准,后世的一众“一心为国且有力报国”者的人生悲剧,皆是如此。
飞将军李广,厉害不厉害?在卫青、霍去病还是小毛孩子的时候,李广已经在景帝时有夺旗之功、在雁门郡有御敌之勇。大汉的边地太守们,无出李广其右。然而,在武帝朝,李广为什么落寞了?
你李广不是组织的人。当时的组织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们,也就是大汉外戚。在战争游戏中,业务表现已经算是绝对硬标准了。李广能打而且能打胜仗,难道还不行吗?不给你精兵、不给你资源,而且给你的全是烫手的敌人和棘手的任务,你怎么把你的业务表现发挥到极致?
东晋的祖逖,绝对是东晋的王牌名将。杀人恶魔、羯人石勒,在北方胡人中已经打成了孤独求败。但是,祖逖率一直偏军抵至黄河,石勒这个胡人雄主就只能望黄河兴叹。然而呢?少年闻鸡起舞、热血励志,壮年北伐中原、好不壮哉,但最后竟只能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祖逖也不是组织的人。当时的组织是王庾桓谢四大豪门。而组织的需要更不是北伐,而是搞内斗。祖逖前面打得人血脉喷涌,而后面却在酝酿王敦之乱。你祖逖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过不了黄河、复不了故土。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哪个不是忠心为国的?但是,大唐皇帝却一个也不能相信。当时正在茁壮成长的组织,是大唐的宦官们。而皇帝,也只信任这个组织。邺城之战,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硬是被史思明和安庆绪打得满地找牙。不用找别的原因,一个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大宦官鱼朝恩就够了。组织的需要是什么?就是要让这些节度使跟叛军打成两败俱伤。后来,除了一个郭子仪尚能苟且之外,李光弼连朝廷都不敢回,而一门忠烈的仆固怀恩居然造反了。
岳飞应该是南宋第一名将的狠角色,从湖北杀到河南,距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你不用看后世是怎么黑岳飞的,就问一个问题:所谓的南宋四大名将,除岳飞外,有谁堪与金军野战?就只有岳飞这么一个人物,还能硬碰硬地杀退女真人。
但是,结果怎么样?宋朝的武将,从来都不是组织的人。北宋的狄青是如此,南宋的岳飞也是如此。而组织的需要是什么?是议和。既然要议和,那还要你岳飞干什么?岳飞,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下课换人。不下课、还要冲,那就是莫须有和风波亭。
信任,就看两个条件:一个,你是不是组织的人;一个,组织需不需要你。符合前者,会获得认可和鼓励;符合后者,会获得资源和机会。
如果一个都不符合,那就要看时势。
时势也能造英雄,原因就是时势之下就会是业务表现的硬标准称雄。比如三国的曹操,皇帝、他挟天子;豪族,他干豪族。可以说,曹操既不是组织的人,也不没有得到组织的需要。但,天下九州,曹孟德能得其六。
比如东晋的刘裕,北府军领袖,顶级豪族看不上他、司马皇帝信不过他。但,刘宋却凭借北府军打碎东晋这个旧世界。
还有前秦的王猛,桓温爱其才而欲召其为东晋效力。但豪族怎么会容下王猛这个寒门书生?于是,王猛选择了前秦苻坚,也开创了一番功业。
这就是所谓的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吧。
有时候,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个个人生悲剧串联起来的。纵使忠心可鉴天地、纵使才华冠绝古今,但又能如何,小才华是人生悲剧、大才华是时代悲剧。“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是,能让这些人欣慰的,却只有身后之名。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心为国却不被君王信任的臣子?
导语:历史上的贤君圣主,如汉光武帝刘秀者,少之又少。很多大才不具备:逢其时、得其主的宿命。历史不缺忠臣,缺少的是主臣相睦,从一而终。下面我们试举几个忠臣不被信任的典型例子:
第一、 “不听话”的代表——白起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长平之战后与当时的丞相范睢结怨,对秦昭襄王攻赵的战略持反对意见,故以生病为由拒绝带兵出征。秦王只得派遣其他的将领出征,屡战屡败。秦王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王更迁怒于白起,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后来李世民评价白起说:“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做小弟的,无论能力有多大,如果不能执行老板的命令,也就失去了他的价值。
第二、“没办法”的代表——晁错
晁错为汉景帝献《削藩令》,激起了“七王之乱”,叛军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帜浩浩荡荡的杀奔京师。袁盎向景帝献策杀掉晁错以平息暴乱,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无奈,但也别无他法,硬着头皮批准了这道奏章,将晁错腰斩于市。这位看着汉景帝长大,皇帝的老师,大大的忠臣,成为了皇帝弃车保帅的牺牲品。
第三、“功劳大”的代表——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周勃的次子,历仕文帝、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大汉江山。然而,他的功劳太大了,景帝担心自己的儿子以后不好做,故诬陷周亚夫意图谋反,周亚夫一气之下在狱中绝食而亡。主弱而臣强,携不赏之功,安能久呼!
第四、“老糊涂”的代表——管仲
齐桓公的丞相管仲,被尊称为“仲父”。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谁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荐了公孙隰朋,并要求齐桓公远离开方、竖刁、易牙这三个人,而且说明了三个人不可取的理由。齐桓公说:“我听你的。”不过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是没听从管仲的忠告,重用、信任这三人,最终被这三个人活活饿死,国家也四分五裂。齐桓公征求了管仲的建议,却没有采纳管仲的建议。他以为管仲老糊涂了,随便应承了一句,殊不知真正老糊涂的是他自己。
第五、“自作孽”的代表——李斯
秦末,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劝诫秦二世停建阿房宫,减少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均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诬陷李斯谋反,在秦二世二年被杀死,夷三族。一代忠臣、能臣竟然以这种方式陨落着实可悲。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秦二世自己作死丢了江山,李斯作死丢了性命。假使当年李斯不为一己之私,伙同赵高篡改遗诏,扶苏、蒙恬能够顺利接管秦朝国政,中国的历史定会截然不同了。
结语:伴君如伴虎!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心为国却不被君王信任的臣子?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时间,我就想到了一个人—岳飞岳武穆!
作为南宋初期出色的军事将领,岳飞可谓是在南宋风雨飘摇的情形下为其撑起了一片天的柱国之臣。然而,却因为政治上不能言明的原因,以及有宋一代对于武将的忌惮与防范传统。宋高宗赵构还是选择牺牲岳飞来换取南宋偏安朝廷的一时苟安。
说到宋代对于武人群体的防范,这个传统可以从宋太祖赵匡胤时代开始算起。毕竟从五代十国中走出来的大宋,深知武人干政的恶劣影响。但是,却客观上造成了大宋文治昌盛,武功不振的局面。
而宋高宗赵构本人,又是经历过宋代唯一一次军事政变(苗刘兵变)的皇帝,对于武人的防备之心更加登峰造极。而岳飞作为一心光复大宋故土的爱国将领,在同赵构的政治理念发生冲突时,很容易便会遭到赵构的猜忌。于是,岳飞在满腔悲愤之下,终于被赵构授意下的秦桧害死在了风波亭。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心为国却不被君王信任的臣子?
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出现过很多一心为国最后却得不到君王信任甚至猜忌的臣子,最著名得有如下两位: 1、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也就是今天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1449年6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挟持下,对瓦刺率兵亲征。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瓦剌也先率兵大举南侵,京城危在旦夕。监国郕王朱祁钰急召朝臣共议对策,于谦临难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军务,率兵22万,精心准备,誓死抗敌,并扶郕王为皇帝,是为景泰帝,追英宗为太上皇。经过5天激战,击退了瓦剌部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以功加官少保。1450年,英宗朱祁镇回到北京,皇位争夺趋于白热化。结果明英宗朱祁镇趁景泰帝生病发动政变,夺回了帝位,作为推举朱祁钰为皇帝的于谦当然也逃脱不了被杀头的命运。
2、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从二十岁开始,曾先后四次参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公元1140年,完颜宗弼撕毁盟约,大举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各地人民和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但是一直担心岳飞“迎二圣”的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急令其班师回朝。在宋金议和期间,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所以,我国古代还是有很多一心为国却为君王所不信任、猜忌甚至厌恶的臣子的。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皇帝看重的是皇权,忠臣看重的是社稷,所以他们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臣子的一旦坚持己见,最终逃避不了被杀头的命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