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李鸿章为何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局?
是的,因为他夹在了三方势力之间,一方是慈禧太后,即将退休,一方是光绪帝,力主战争,一方是日本,一心要挑起战争。
李鸿章明知道甲午战争是输,但是他也无能为力,因为这三方势力由不得他选择,下面我就详细讲一下,光绪帝为什么一心要打仗?
当然,决定甲午战争打与不打,并非光绪帝说的算,也不是慈禧太后或者李鸿章,甚至整个大清朝的人说的算,而是日本人说的算。
自从1887年,日本人小川又次大佐写了《征讨清国之策略》之后,日本的“大陆政策”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是百年大计。
这个“百年大计”是这样计划的,先占领朝鲜,再侵占满蒙,随后征服中国,再后来征服亚洲,最终统治全世界。
要想实现最终目标,他们就必须把朝鲜从清朝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并取而代之。所以,甲午战争,不管清朝愿不愿意,日本这边是一定要打的!
面对日本人的来势汹汹,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都不赞同出兵,而寻求避战求和,但光绪帝为什么还执意打甲午战争呢?
一、
首先,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和平并非是单方面退让寻求来的,即使明知不敌,也要勇于亮剑。也只有亮了剑,才有可能换来暂时的和平,对于很多人讲,不去惹人家人家干嘛打你?
一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就是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晚清好不容易通过“洋务运动”和平发展几十年,使得国力提升了一些。这时候更应该闷着头,猥琐发育,待国力再强盛一些,从而实现,不战而退敌之兵!
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种种战争,国力大小从来就没有被放到第一要素上。不然,宋朝不会南渡,蒙古也不会纵横欧亚大陆,罗马帝国也不会土崩瓦解,抗美援朝更不会打成平手。
总而言之,清政府不希望打仗,但也不能惧怕打仗,毕竟这几十年,几次局部战争,都打赢了!
六十年代,清军一举占领天京,平了太平天国,兵广将精;七十年代,左宗棠率领清军打败了沙俄,及阿古柏,收回了伊犁,收回了新疆;八十年代,清军又在南边跟法国干了一架,硬是把法国内阁给打瘫了。
现在九十年代了,东亚的一个弹丸小国,日本跳着脚在朝鲜骂街。而大清,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几次对外战争都胜了,且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你说打还是不打?
二、
在《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是不愿意打的,毕竟这一年她刚好要过六十大寿,没有比战争更让她糟心的了。
她自己也说了,逢十周岁就是一坎儿,四十寿辰亲儿子死了,五十寿辰又跟法国人干仗,现在六十了,日本人又来了。
所以,她的心思并不在这上面,而是一心要过寿,顺便庆祝自己退休:
“我的六十大典,说什么也不能给碍着了!”
由于慈禧太后给了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李鸿章在备战上面,畏手畏脚,一心求和。
李鸿章避战求和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他当时也算类似于大清的外交官了,光绪帝深居皇宫大院,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变化特别大。但李鸿章知道啊,虽然他也宣传北洋水师亚洲第一,北洋水师阅兵也搞得浩浩荡荡,但那就是骗骗鬼的,骗不了自己。
直到被光绪帝逼得没法了,他才上书讲了实情:
“可战之兵不过五万,能战之船不过十艘!”
对手日本可是全国动员,光野战军就得十万以上,而且日本舰队不管是数量,还是吨位,还是航速,等等等等,都超过了北洋水师。
换句大家能理解的话讲,就是,人家都已经点了第三级的科技树,你这里还都是第一级的装备呢。
三、
所以,在朝堂之上,当光绪帝问李鸿章到底能不能一战的时候,李鸿章说出了实情:
一是北洋水师能战的军舰只有八艘,而日本却有二十一艘;船速上,北洋水师平均时速也就15海里到18海里之间,而日本舰队却在20海里到23海里之间;在射速上,北洋水师是五分钟射一炮,而日本是一分钟射五炮。
实际上,李鸿章是有点夸大了,以大东沟海战为例子,双方参战的舰队均为12艘;航速上,北洋水师大约是10节,日本舰队是14.5节;射速上,北洋水师的炮弹也没那么慢,大约是射一发,日本射十发;大口径主炮对比,北洋水师28门,日本舰队38门,但准确率上面,北洋水师要高得多。
但不管怎么说,单从数据上讲,北洋水师确实打不过日本联合舰队,所以面对光绪帝的询问,李鸿章给了一个解决方案:
“保船制敌!”
所谓的保船制敌,其实就是龟缩战术,不主动迎战敌舰,窝在军港,主要用于防御。
此话一出,第一个蹦出来反对的却是张謇:
“彼曲我直,理直者气壮,气壮者斗志昂扬!以我斗志昂扬的正义之师,敌彼失道寡助的无耻之徒,又怎么叫做好勇斗狠?又怎么能够不稳操胜券?”
实际上,当时的清流派均斗志昂扬,挖苦李鸿章那叫一个狠,敢情不是你们自己上战场!
四、
比如户部主事裕绂上奏:
“日本偏僻处于东洋,全境不过中国一二省之大小,夜郎自大,辄欲奋螳臂以抗王师,此其自速灭亡。”
御史叶应增上奏:
“此次用兵,彼逆我顺,彼曲我直,彼吞噬小邦,以残暴逞,我救属国,由仁义行。”
在《走向共和》中,当李鸿章批评张謇就是纸上谈兵,根本不懂战争时,张謇反驳:
“武器绝非胜败之决定要素,决定胜负的,乃是人心。”
但不管怎么说,光绪帝是认可了北洋水师不如日本舰队的现实,并针对炮弹供应不足问题批评了翁同龢,同时表态,后面李鸿章要买什么,马上批:
“只要能打败日本,朕就是把这个宝座给卖了,也在所不惜!”
当然,历史上的光绪帝可没有这么大方哦,还不至于到卖宝座的地步。而且李鸿章提到的没有炮弹,其实指的是进口大口径炮弹,实际上,大清可以自制的,即使人们常讲的开花弹,也是由天津军械局提供。1894年共给北洋水师出库342枚开花弹,但实际到账182枚,中间少了的,就是被类似剧中黄瑞兰这样的人吃掉了,这样的人当然是李鸿章亲信了。
五、
回到题目,抛去日本人故意挑逗的前提条件,光绪帝为什么也一心要打甲午战争呢?
任何事情,必须放到当时的背景条件里面,毕竟之前的几次战争都胜了。光绪帝作为儿皇帝这么久,又刚刚亲政,这正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最佳时机。
而且通过这场战争,恰恰可以压一压后党的人,抬一抬帝党的人。战争是最好的洗牌机会,通过此战,建立自己的班底,消除慈禧太后的影响,全面亲政。
三,则是翁同龢的影响,毕竟翁同龢跟李鸿章不合,光绪帝跟翁同龢同属帝党,李鸿章是太后的人。在他们的眼中,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私人部队,打仗消耗的是李鸿章的个人势力。打赢了,主战派的帝党就是首功,借此掌握更大的权力,打输了,把责任推到李鸿章头上,旱涝保收:
“正好借此机会,革了他李某人的职,去了后党一员中流砥柱!”
四是跟朝鲜的关系,自从1884年甲申政变之后,清政府就派袁世凯彻底控制了朝鲜。在朝鲜的这十年,也是签订了很多不那么平等的条约,也是挤走了日本在朝鲜的特权,比如内河航运权、修筑铁路权、开矿权、电报权等等。
这极大的影响到了日本的利益,而清政府拖得越久,越舍不得这块肥肉,自然就得打了。
最后,光绪帝也清楚,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然的话看看以后的几十年。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珍珠港事件,哪一件事不是《征讨清国之策略》早就制定好的了?
你李鸿章经营北洋水师这么多年,还有淮军的支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设备给买设备。当年你开着舰队访问日本,还吓得他们屁滚尿流呢。就连开战的前两个月,你还举行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大阅兵,外国媒体都讲大清必胜。
到这节骨眼上了,你却突然告诉朕,那都是假的,不能打,你让朕怎么想?
你是想保存实力?还是想通倭?还是不想让朕亲政?
什么外国人调停,什么各退一步,什么照会日本,根本不管用。如果谴责管用的话,那各国不用准备军队了,所以,必须得打,只有打痛他,才能换来和平!
而光绪帝希望看到的结局,直到五十年后,两颗原子弹袭击了日本长崎、广岛,这才打烂了《征讨清国之策略》。至于李鸿章,他生在了那个时代,走到了那个节骨眼上,换谁也无力回天。但是如果,他当初用心经营北洋水师,少贪点钱,多多训练,还是可以胜利的。
但到了日本开战的那一天,说什么也晚了!
甲午海战,李鸿章为何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局?
晚清李鸿章是清朝政府的重臣,他中流砥柱般的支撑着晚清时期的政治局面,内政,外交,维持着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在世界的威望,极力不向殖民地方向滑落。四万万人民,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慈禧太后接见李鸿章时,与李鸿章对话,回来后李鸿章叹息,慈禧皇太后家长里短,完全是一个平庸的妇女,一个国家的皇上是这种状态,大清帝国危险矣。
政局内部腐败无能,外面列强虎视眈眈,这部局面怎么能维持下去。
在危机的局面中,以夷治夷,学习夷技之长组建新军,开展洋务运动,大办工厂,武汉的汉阳军工,上海的江南制造,建立山东威海的北洋水师,福建马尾的南洋水师。
在外交上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与列强的贪心,叫它们互相撕咬,火并,消耗列强的力量,而坐观潮涨潮落。
李鸿章维持着一个大国的命运,而稳坐大清江山,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束手无策。
在李鸿章执政时期中国大而弱,政治圆滑。但是巧妇难做无米只炊,朝廷的腐败,是一个大臣左右不了的。基层的腐败也是左右不了的。北洋水师内部的腐败,虽然有世界一流的武器,但是军事素质低劣,一战而败,割让台湾,赔款天文数字的白银,倾斜的大清江山难以支撑。
清朝末年,宫廷内部的执政无能,民变四起,最大的一股就是广西的洪秀全,杨秀清这股,祸乱了整个中国东南大片地区,人口损失惨重。
甲午年与日本海战更是雪上加霜,李鸿章和他的清朝在历史的波涛中被淹没,历史的回声中,我们感叹这位晚清的大臣,他的功劳与疲劳。
甲午海战,李鸿章为何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局?
甲午战争失败的第一责任人是光绪皇帝。光绪刚亲政不久,急于干个大事业证明自己,好摆脱慈禧太后的政治干涉。光绪的老爸负责海军事务,为了让慈禧安心在颐和园养老,不要再向大政伸手,费尽心机挪用或通过其他方式将八百万两海军经费用于修建颐和园。这就造成从1890年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没有添置一艘新型大军舰。当时日本购置的最先进的吉野号价格约200万两白银,日本天皇都捐出皇室的钱买军舰。颐和园挪用的海军经费的800万两白银,可以买4艘吉野号。如此,日本断然不敢发动战争。李鸿章不是一个诤臣,而是一个极度圆滑世故的官僚,不想得罪皇帝,所以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局。
甲午海战,李鸿章为何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局?
甲午海战,李鸿章为何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局?
甲午战争对于清朝和日本都是极其重要的转折点,甲午海战之后,日本进入了帝国扩张的快车道,而当时清廷也像头巨龙,真的开始苏醒了,开始戊戌变法。在当时西方人的眼中,清廷是一个停滞的、沉睡的帝国,这里的人们勤劳不知疲倦,但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似乎没有太多的变化。
清廷一直生活在泱泱大国幻觉当中,不管战争失败,还是主权的丧失,即使近邻俄国的蚕食,都没有激起清政府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来革新自己。就像斯基德摩尔说的那样,清廷是一个堕落的帝国,在那里人们即使是沉睡了,但是和死去一样,如何都唤不醒,面对西方列强每天发出的呐喊,无动于衷。
甲午战争前,清廷内部主导了一场现代化转型的改革,实际领导人原是恭亲王奕訢,奕訢被罢免之后,李鸿章成为了唯一支撑者,他成为清廷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人物。后世很多人批评李鸿章的改革只在军工设备上,对于制度建设毫无建树,即使如此低层次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甲午战争不但让李鸿章失去了北洋海军,而且还失去了继续改革的权力基础。
李鸿章很清楚晚清没有实力对抗现代化转型中的日本,他的主导思想一直都是想利用英国人和俄国人来制衡日本。当时朝鲜力弱,平定朝鲜的东学之乱,应该是毫无压力的,唯一顾虑的是日本的态度。而此时日本目标是诱导中国出兵,因此日本驻日使馆回复的是:希望清廷尽早派兵平乱。而此时日本国内已经开始派遣军队,不惜诉诸几倍的武力,要在朝鲜歼灭清廷。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尊王攘夷的目标转变为向外扩张,尊王是皇权,攘夷是防卫欧美,而向外扩张第一个对手就是中国,因此他们认为两国不免一战,与其在山东半岛作战,倒不如把清廷引出来。
李鸿章难道不知道日本的企图吗?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把过高的希望放在了外交上。当叶志超率领的2000多陆军抵达朝鲜的时候,东学党和政府已经达成了和解,意味着当时无论是日本还是清廷出兵都是无理由的。而当时日本增援的军队已经达到8000人之多,数倍于清廷。
1864年,晚清翻译了一本由美国人写的《万国公法》,书中详细记录了国家之间如何交往、出使。其中核心的观点就是,交战必须给出理由,而且不能先动手。这本法典在清朝奉为经典,但是这本书传到日本之后,日本无视这部法典,他们奉行俾斯麦强权政治,所有的公理都靠实力说话。
当所有外交努力都失败之后,李鸿章只能向朝鲜增兵,而且当时李鸿章还租了英国几条运输船运兵,想着日本无论如何也不敢对英国开战吧。日本人不但开炮了,而且还是偷袭的方式对英国运输船开炮。日本舰队命令救起落水的英国人,眼看着载着一千多人运兵船沉没。最终只有257人侥幸活了下来,其余800多名清朝官兵全部殉葬海底。李鸿章本以为日本击沉了英国的船只,英国会对日本开战,但是英国却异常的克制。
英俄的态度当时朝鲜东学党起义的事情,欧美各国并没有注意,直到清廷和日本出兵之后,才感到惊异,当时调停最为积极的是俄国。俄国驻东京公使希特罗渥,在1894年6月25日会见了日本的外相奥宗光,向日本表达了沙皇的强硬态度,但是日本人采取了拖延的办法。
自从美国人打开日本大门之后,英国、俄国、以及荷兰这些西方国家都同日本签订了亲善条约,在他们眼里,日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匮乏,市场也有限,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但是清廷不同,拥有着巨大市场,是西方生产过剩最好的市场倾销地。
李鸿章不但请求俄国从中调停,而且还请英国劝告日本从朝鲜撤兵,当时英国公使口头上答应了李鸿章,但是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并不积极。英国和俄国态度为什差异这么大呢?因为英国和闭关锁国的朝鲜并没有经济来往,清廷和日本的斗争在他们眼里毫无意义。而俄国不同,他们一直想获得一个四季不结冰的港口,朝鲜看上去是一个垂手可得的选择,因此俄国对朝鲜更为在意。
俄国虽然横跨欧亚大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港口能够补充煤燃料,从欧洲到东亚要跨越1.2万多英里。一旦俄国冬季陷入战争,对于这个只有一个港口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因此朝鲜的局势,对于俄国来说意义非凡。
李鸿章对于俄国介入信心满满,同时他还认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商业利益也会倾向于清廷,每年520万英镑的进出口商业利益不可忽视。但是在对于西方列强的了解,显然李鸿章弱于日本人,在西方人看来,整个世界似乎分为两类:捕猎者和猎物。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迅速成为打猎者俱乐部的成员,而清廷成为了猎物。
为了获得英国的支持,日本在1894年7月同英国订立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英国之所以表现的克制,其实在之前英国早已和日本达成协议,利用日本对抗俄国。尽管英国在清廷的利益,会影响到两国的关系,但是英国更看重一旦俄国人得手,那么英国在华利益损失将更大。
同时英国人认为,甲午战争一旦清廷得胜,那么它将继续退入关防,形成自我封闭,反之,如果清廷战败,它不得不把自己的大门打开,将会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西方强国,这也是英国舰队在遭到伏击之后,缄默忍让的原因。
英国把在欧洲玩到烂熟的“均衡”政策,再一次用在了东亚各国上,不让一个国家特别强大,以保持势力均衡。同时日本这个新兴的,开放的国家还会给朝鲜带来文明和开化,让这个封闭的国家敞开门户,与西方各国通商,而一旦成为清廷的附属国,无疑和宗主国一样,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
因此,英国更加希望能看到一个新兴的、开化的日本驱走俄国,把自己的领域范围扩大到朝鲜半岛上去,从此断绝俄国人在这片土地上谋利的念头。直到甲午战争爆发,俄国的愤怒都没有转化为真正的军事干涉,驻俄大使只是不断催促俄国政府对日采取强硬的措施,这一次日本赌赢了。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当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就告诉李鸿章,“总理衙门对外国调停过度信任,并且总认为日本愿意谈判,因此造成僵局,总理衙门坚持先撤兵后谈判,日本坚持先谈判后撤兵……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他们所以同情中国,只是因为战争会使它们自己受到损失而已。”而且赫德不无感慨:“外交把李鸿章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
俄国为什么这么怂在对日问题上,李鸿章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以俄制日”的外交上,在战争上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从而贻误了战机。但是如果真是了解俄国的实力,就知道俄国为什么这么怂。俄国虽然同处在西方,但是它和当时清廷一样,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也是靠天吃饭,如果年景好,能够用更多的粮食换来武器,如果遇上荒年,还需要动用国家的准备金来度日。
正如俄国大臣维特所说“自从尼古拉继位以后,我常预感到说不定哪一天在国内某个地方会发生一场流血的惨剧,这种预感也促使我在国库中储积大量可以自由支用的现金以备战时所需。”
俄国在经济上不算强国,当时世界上能称得上工业强国的只有英国、法国、德国以及荷兰。它们的农业人口只占到整个国家人口的50%以下,只有在这些发达国家里,才不会受到农业歉收带来的影响,俄国无法与它们相比,甚至同刚刚崛起的美国都无法相比。
虽然俄国面临着饥荒,但是在1891年春宣布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计划,英国对于这个计划非常害怕,这是地中海和到远东的重要交通线,如果让沙俄修筑了西伯利亚铁路,英国所垄断的交通线将大受打击,这也是英国希望通过日本抑制俄国的原因。
而且英国在1873年到1895年,工业增长率一直都在下降,逐渐丧失霸主地位。英国对于美国、德国在经济上超越自己,而俄国有可能在海外“事业”上超越自己感到不安。
由于国内实力的不同,也决定了英、美等国更看重殖民地的商业机会,而俄国、日本等还处在更为原始的占领领土的殖民方式上。所以英国从1839年打开清朝大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选择了通过既存的中国政权来进行操控、调节和运用的方式。英国就是采取通过控制清政府来操控这个东方大国的方式,而俄国和日本的野心是完全吞并清廷。
中俄密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安全的隐患1896年,俄国沙俄尼古拉二世进行加冕仪式,很多国家都派出代表表示祝贺。李鸿章也作为中国的全权代表,前往俄国表示祝贺。俄国一直想修一条贯穿俄国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而且希望把铁路延伸到中国境内。
在甲午战争之前,俄国就有这个意思。只是当时这个建议刚刚提出就立刻遭到了清廷的反对,但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清廷对俄国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李鸿章访问俄国期间,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与李鸿章商议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问题。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同意了俄国人的要求。历史将证明清廷和李鸿章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结束了加冕仪式之后,李鸿章与沙俄代表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基本上类似于一个军事同盟,这个密约要求:如果日本侵犯俄国远东或者中国东北,双方应派出所有的陆海军相互支援。中国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和吉林修建铁路,俄国拥有利用该铁路运输军队的权力,这项合同的有效期为25年。1898年,中国又与俄国签订了《旅顺大连湾租借条约》。
请注意,这不是沙俄强迫的行为,而是清廷自愿的。清廷将旅顺、大连以及附近海域租借给沙俄。这个合同的有效期为15年,从名义上说,旅顺和大连仍是中俄海军共用。但是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旅顺和大连世界上成为了沙俄海军自己的军港。清廷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清廷希望利用沙俄的力量阻止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渗透。但是清廷没有明白,沙俄比日本更加可怕。
李鸿章为什么这么难甲午海战,看上去李鸿章面对的问题来自日本、英俄,其实在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内部形成了两派,一派是李鸿章台前求和派,另一方是翁师傅一党主战派,最后光绪帝痛下决心,同日决战,而从争议到最后下决定不过几日的时间。相对于对朝鲜的庇护请求,内部的党派之争对李鸿章威胁更大,尤其翁同龢动用所有的政治资源,扑灭李鸿章的求和之道。
其实李鸿章同翁同龢的矛盾,源于曾国藩弹劾其兄翁同书一案,在皇帝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决策的时候,李鸿章书写奏折,导致翁同书下狱候斩,后来减刑流放。此时的党争已经不顾民族感情,甚至大清命运,这也是几千年来官场之道,南宋在即将灭亡时期,都不愿意放弃党争的仇恨。
日本的战术是蚕食,而沙俄可以鲸吞清廷方面把沙俄视为遏制日本的好帮手,但是他们哪里知道沙俄更难对付。日本属于刚刚崛起的大国,它仍然实力不足,这个国家对中国的政策是步步蚕食。而沙俄与日本不同,沙俄是世界第一大国,它对中国的策略是鲸吞。沙俄拥有这个实力,它之所以没有动手,是它在等待机会。1900年,慈禧太后一口气对各国宣战,这堪称愤青们的典范。疯狂的义和团运动最终招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给了沙俄一个绝佳的机会。沙皇尼古拉二世御驾亲征,自己亲任总司令,率领18万俄军南下。俄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在东北地区被称为“庚子跑返。”直到这个时候,清廷方面才最终看清沙俄的本来面目,但是为时已晚。东北已经在俄国的控制之下,但是这又引起了日本的不满。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最终两国平分了在东北的利益。
甲午海战,李鸿章为何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局?
说起李鸿章这个人,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在历史学界有一个说法:“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外交家,一位是周恩来,一位是李鸿章,半个是顾维钧。”但是人无完人,李鸿章也犯过一系列的错误。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更是对日本恨得咬牙切齿。这和当时全国的形势完全一致,但一个国家一旦丧失理智就即将出现危机。就在甲午战争知乎,李鸿章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1900年东北地区的丧失。
一、甲午战争之后,国内的反日情绪十分高涨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愤青皇帝光绪的错误指挥和废物清流们的胡乱折腾,最终本来可以打成和局的战争以清廷的惨败而告终。在战争中,很多清流把北洋水师和那些陆军精锐力量视为李鸿章的私人力量。见死不救的情况一再出现,以至于日军将领都感慨说:“这简直成了李鸿章与日本帝国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李鸿章苦心经营北洋水师和陆军部队丧失殆尽。再加上李鸿章在日本的种种遭遇,回国之后的李鸿章对日本恨之入骨。这一点和当时的局面是非常相似的,当时全国的国人也都极度仇视日本。当时甚至有一些学子建议迁都西安,与日本进行长期的战争。与此同时,在国家民族极其激进时,就有可能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发生偏差。
国人在仇视日本的同时,却对俄罗斯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这是因为沙俄联合德国、法国联合强迫日本归还中国的辽东半岛,这就是教科书中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但是沙俄也并没有按什么好心,沙俄此举是因为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妨碍了沙俄对中国东北的渗透。尤其是旅顺港是天然的不冻港,俄国人对这里垂涎已久,因此俄国不竭余力逼迫日本吐出了辽东半岛。这本身是俄国人的诡计,但是中国方面可不这么看,很多中国人竟然把沙俄当成了朋友。李鸿章虽然不至于那么幼稚,但是复仇心思冲昏了他的头脑,他极力怂恿清朝中央与沙俄达成同盟。这一同盟的目的就是全面遏制日本,中国希望利用沙俄去对抗日本。
二、中俄密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安全的隐患
1896年,俄国沙俄尼古拉二世进行加冕仪式,很多国家都派出代表表示祝贺。李鸿章也作为中国的全权代表,前往俄国表示祝贺。俄国一直想修一条贯穿俄国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而且希望把铁路延伸到中国境内。在甲午战争之前,俄国就有这个意思。只是当时这个建议刚刚提出就立刻遭到了清廷的反对,但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清廷对俄国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李鸿章访问俄国期间,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与李鸿章商议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问题。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同意了俄国人的要求。历史将证明清廷和李鸿章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结束了加冕仪式之后,李鸿章与沙俄代表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基本上类似于一个军事同盟,这个密约要求:如果日本侵犯俄国远东或者中国东北,双方应派出所有的陆海军相互支援。中国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和吉林修建铁路,俄国拥有利用该铁路运输军队的权力,这项合同的有效期为25年。1898年,中国又与俄国签订了《旅顺大连湾租借条约》。请注意,这不是沙俄强迫的行为,而是清廷自愿的。清廷将旅顺、大连以及附近海域租借给沙俄。这个合同的有效期为15年,从名义上说,旅顺和大连仍是中俄海军共用。但是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旅顺和大连世界上成为了沙俄海军自己的军港。清廷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清廷希望利用沙俄的力量阻止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渗透。但是清廷没有明白,沙俄比日本更加可怕。
三、日本的战术是蚕食,而沙俄可以鲸吞
清廷方面把沙俄视为遏制日本的好帮手,但是他们哪里知道沙俄更难对付。日本属于刚刚崛起的大国,它仍然实力不足,这个国家对中国的政策是步步蚕食。而沙俄与日本不同,沙俄是世界第一大国,它对中国的策略是鲸吞。沙俄拥有这个实力,它之所以没有动手,是它在等待机会。1900年,慈禧太后一口气对各国宣战,这堪称愤青们的典范。疯狂的义和团运动最终招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给了沙俄一个绝佳的机会。沙皇尼古拉二世御驾亲征,自己亲任总司令,率领18万俄军南下。俄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在东北地区被称为“庚子跑返。”直到这个时候,清廷方面才最终看清沙俄的本来面目,但是为时已晚。东北已经在俄国的控制之下,但是这又引起了日本的不满。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最终两国平分了在东北的利益。
甲午海战,李鸿章为何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局?
慈禧老女人,宫斗还算一个好手,要让他治国治军,太难为她了。大清后期内部斗争,主要是后党、帝党的斗争。慈禧为何能先后斗垮’八大顾命大臣’、恭亲王、光绪皇帝,那是有重臣(荣禄、李鸿章、袁世凯)相助。他们为何助慈禧,不助恭亲王光绪皇帝,私利!权(奸)臣喜欢弱势少能帝(太后),只有慈禧在位,他们才能更多的掌握大权,为所欲为。李鸿章用80%军费,花20年时间,打造水师,自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甲午一战尽没,国家割地赔款,自己的家确富可敌国,这个是标准的奸臣行为。败了,甩锅户部。户部执行部门,给不给钱是’上级’决定。户部’刁难’,他敢刁难中堂?不说出个道道,刁难中堂离死不远。你一个拿了80%,还要;剩下95%拿20%,还活不活?!李鸿章有中堂之位,无中堂之能,无中堂之度量。如果李鸿章不是只打造亲信部队,少造一艘舰,打造2万洋枪陆军,八国联军就上不了岸;甲午战败,余舰长时间困守水军大营,尽无救援,可见李鸿章不得人心军心。花了大把大把银两造的舰,尽然自己炸沉了,历史的天大笑话。李鸿章第一次见伊滕博文,言语尽情羞辱对方,刺激对方,却协议让日本名正言顺干涉朝鲜。(我也是醉了,自己耍威,却让国家利益受损,有这样外交官吗?(是要贿赂吧!))。战前李鸿章让水军全访日本,耀武扬威,刺激对方,致使日本倾全国之力,打造新舰,设计伏击,一战尽创北洋水师,这个结果充分说明李鸿章无能。战后,日本虽海战胜了,然日本财力空虚,民脂耗尽。李鸿章若不签’投降’协议,耗下去,日本就垮掉了!李鸿章签协议了,伊滕博文感动的流泪,没有比李鸿章更伟大的外交家了,李鸿章是送日本走向强国之路的英雄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