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中,慈禧问李鸿章这件寿袍咋样,李鸿章为什么回答有点大?

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这一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而这场大寿足足准备了十年之久。

这边清朝还在准备庆典,那边日本已经对朝鲜出兵,并对清朝虎视眈眈,大战一触即发。

在此情况下,李鸿章一方面少量派兵增援朝鲜,一方面又寄希望于西方列强进行调停,同时也祈祷日本国会不会通过如此愚蠢的决定,唯独没有积极备战。

毕竟李鸿章的慈禧太后的人,当然要咨询太后的意见,那么在国际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他去见太后,为什么却扯上了一件寿袍呢?

一、

李鸿章之所以不积极备战,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方面时代不同了,当年李鸿章率淮军奋勇剿灭起义军,那是他的立身之战,而如今他已经掌握实权,且控制北洋水师。打赢了,成绩是清政府的,但消耗的却是自己的力量,打输了,自己更是要担责任,且失去了立身之本。

二是,李鸿章自己也清楚北洋水师的实力,跟日本舰队决战,胜率不高。

三是,李鸿章当然也明白,打与不打并不是他自己说得算,他必须要搞明白慈禧太后的态度,不然自己怎么死的都搞不清楚。

也正是由于摸不透慈禧太后的态度,李鸿章必须得去请示太后,听听她是什么态度,于是就有了李鸿章觐见太后的举动。

李鸿章这次去见慈禧太后,其实心里是没底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则是太后就要过生日了,但自己并没有想好送什么寿礼,他自己就跟红儿讲了:

“总不能再送一只鹦鹉吧?”

这只鹦鹉是有象征意义的,在开篇的时候我们就讲过,李鸿章毕竟是儒生,有些话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所以就借助了这只鹦鹉:

“老佛爷吉祥!”

只是他不清楚,要想办事,那得送真金白银,你送只鸟,那么人家只能给你办鸟事,结果什么事都办不成!

二、

所以,送鹦鹉并没能办成事,再送鹦鹉,自然更办不成事,这就是李鸿章苦恼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件事难为他之外,其实还有一件事让他心里很没底,那就是得罪了李莲英的事。

就因为当初北洋水师阅兵的时候,他没让李莲英上军舰,算是得罪人了。即使后来李光昭的案子,他刻意送人情给李莲英,但也无济于事。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小德张就深谙李莲英之心,刻意在地板上划痕,用他的话讲就是要让李鸿章难受:

“我一定要把这收拾得像戳着刀子一样!”

而李鸿章也是因为宫女红儿跟他说了小德张的事,才知道宫里的太监有多坏。所以,慈禧太后赐宫女红儿给李鸿章,是否有保护他,提醒他的意思?

红儿讲的是,有一次慈禧太后要去颐和园乐寿堂,结果到了一看,满地的玻璃渣子。小德子说,这一百个宫灯都是顺天府尹孝敬老佛爷的,可惜送来都是碎的,可想而知,顺天府尹被整得有多惨。

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顺天府尹没有给小德子例钱,于是不惜砸破所有宫灯,就为了陷害顺天府尹。

更重要的是,连红儿都清楚的事情,却没有人敢告诉慈禧太后,足可见小德子等太监的权势。

李鸿章听后,也是倒吸一口凉气:

“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害我哟?”

三、

所以,李鸿章去见慈禧太后的时候,李莲英在外面是拦着他不让进的:

“中堂大人,太后正在试装,请中堂暂避!”

李莲英把李鸿章当外人,但慈禧太后并不把李鸿章当外人,而是打断李莲英的话,让李鸿章进来了。

到这时候,李鸿章都是非常小心的,他在时刻提防是否有人要害他,但是该来的还是来了,慈禧太后突然问他:

“李中堂,你来得正好,看看我这件寿袍做得怎么样?”

这是一道非常难的问答题,李鸿章不管是回答好,还是不好,都不是慈禧想要的答案。因为这件寿袍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而且李鸿章一眼就看出来的问题,那就是寿袍上的图案逾制了。

正常情况下,龙在上,凤在下,而这件寿袍,上面的龙却是一个凤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要拿凤压龙。

李鸿章只看了一眼就愣住了,慈禧太后继续说道:

“这是我自己画的样子!”

明显李鸿章表情是一愣,随后垂下眼睛不敢看,他其实是在思考,是不是有人要害他?等他跟慈禧太后的目光对上之后,他读出了太后的严厉,所以一开始回答是:

“挺好!”

慈禧太后显然并不满意:

“我不要你顺着我说,我要你说真话!”

四、

李鸿章急忙回答:

“是实话!”

显然,太后并不满意他的回答,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还能指望他其他事不瞒着自己吗?

所以,李鸿章必须给慈禧太后一个答复,一个寿袍背后的答复,这个答复也影响到她要不要给光绪帝实权。

见慈禧太后不理自己了,李鸿章知道这种和稀泥的回答是不行的,于是想了一下回答道:

“太后,是不是有点儿……大?”

李鸿章是很聪明的,作为儒学者,纲常名分,唯此是大,丢掉了这个,也就丢掉了做官的根本。慈禧太后再怎么让光绪帝叫“亲爸爸”,再怎么自称“老佛爷”,也改变不了她是后,其死后,是要以文宗孝钦显皇后的身份进《后妃传》的。

所以,他一语双关,说了这件寿袍有问题,有点儿大!

在场的人都听出了李鸿章的意思,慈禧却把难题抛给了李莲英:

“小李子,你说呢?”

李莲英冷汗都出来了,他自然也不敢说太后是逾制了,更不敢说这件寿袍身份太大,太后不适合穿:

“不大,挺合身的!”

李莲英装疯卖傻,假装没有听懂,慈禧太后一听就乐了,给李莲英评了个奴才就是奴才,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五、

李莲英也只能继续装疯卖傻,既然被慈禧太后评价为奴才,那就用奴才的话回答好了:

“奴才以为,太后就是把天上的云彩摘下来做衣服,也不为过!”

此时给李鸿章一个标准的鄙视特写,可见李鸿章对李莲英的奴才嘴脸是厌恶的,这也是有缘由的。

作为熟读诗书的李鸿章,自然懂得《孟子》中的这个道理: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他有自己最基本的操守,作为大清朝最懂慈禧太后的人,自然也成为慈禧太后最懂的汉臣。既然李鸿章的态度已经说了,慈禧太后也就没必要再在这件事上纠缠,也就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假装听不懂:

“李中堂,大点儿好,六十大寿,大点儿穿着气派!”

正所谓,谈笑间樯橹灰湮灭,这场寿袍风波算是过去了。其实也没什么,本来慈禧太后就比光绪帝大,权力也大,李鸿章这句话,也算是提醒太后,该讲的名分,还是得讲,不能太过分啊。

正是因为,获知了李鸿章的态度,所以没等李鸿章询问,她就主动说了,跟日本人打仗,她心里没底!

随后,巴拉巴拉诉了一顿苦,四十岁死了儿子,五十岁跟法国人打,六十岁又要跟日本人打……

六、

其实并非仅仅如此,慈禧太后三十岁的时候刚刚垂帘听政没几年,那一年是跟捻军打,还把大清朝最信任的蒙古大将僧格林沁战死了。

七十岁的时候还有日俄战争呢,就在大清朝的地面上打的,冥寿八十年的时候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呢,冥寿九十多的时候,坟都被孙殿英扒了……

最终,慈禧太后说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只好把这个难题交给皇上了!”

李鸿章不能啊,这又是一道难题,慈禧太后不表明态度,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打还是不打,臣一定要请懿旨!”

慈禧太后当然不愿意回答了,你李鸿章刚才还是我的寿袍有点大呢,现在还让我出主意,你不如上个折子,让皇上召见一下恭亲王好了。

恭亲王可是慈禧太后的死对头,由此可见,当初李鸿章去求见恭亲王的事,太后是知道的。

因为李鸿章提出了寿袍有点大,所以她让李莲英拿着去再修修,同时也放低了姿态:

“我说李中堂,非得逼着我这个老太太做主,还是皇上定嘛!”

所以,慈禧太后,有点恼羞成怒了,背责任的事,你找我了,我就穿个大点的寿袍,你就哔哔哔,去找你的皇上吧!

其实,慈禧太后并不是真的恼怒李鸿章,而是因为这件事太难办了,她有点像《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帝。这种打仗的事是万万不能表态的,打赢了,她可以说是自己选光绪帝主战是对的,打输了,她就把责任都推到光绪帝头上了。

说到底,还是怕担责啊!

倒是,李鸿章,一句寿袍有点大,害得自己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明确指示,也导致其消极备战,最终酿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那么,大家评价一下,李鸿章是不是真的嘴欠呢?

走向共和中,慈禧问李鸿章这件寿袍咋样,李鸿章为什么回答有点大?

在《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就连作为封建专制社会的九五之尊的光绪帝也只能一脸恭顺地叫她“亲爸爸”。

而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慈禧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光绪帝已经成年了,她必须尽快归政于光绪帝。

而且,光绪帝以及帝党一干人已经把颐和园修好,就等着慈禧住进去,然后再给她过一个风风光光的六十大寿,就等着乾纲独断了。

从内心来说,慈禧是不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的,但归政于皇帝是正理,慈禧也只好装作很高兴,还说要到颐和园去养老去。

只有奕劻深谙慈禧的心理,说:“您在哪儿,朝廷的中枢就在哪儿,臣子们还不屁颠屁颠地跑过来请示?”

慈禧这才算是露出会心的微笑,直说自己没白疼奕劻。

所以,慈禧事事都想压光绪帝一头,嘴上说归政,心中却琢磨着怎么才能继续掌控权力,以至于在寿袍的式样上做起了文章。

这件寿袍是慈禧的得意之作,而且是她自己画的样子,但寿袍的图案却逾制了。

封建专制社会是皇权社会,也是男权社会,即便是太后这么尊贵的角色,她寿袍上的图案也应该是龙在上凤在下,强调男权和皇权的至尊地位,而慈禧的寿袍上却是凤在上龙在下,以凤压龙,强调的是自己超然于皇权之上的至尊地位。

正巧试装的时候,李鸿章来了,他是来为即将爆发的中日战争请懿旨的,而慈禧却顾左右而言他,要拿这寿袍来试探一下他的态度。

李鸿章何许人也,一眼就看出慈禧寿袍的玄机来,但他毕竟是臣子,不便也不能介入到慈禧与光绪帝之间的纠葛中,否则自己恐有性命之忧,于是便敷衍着回答道:“挺好。”

慈禧显然看出李鸿章想置身事外的想法,便正色道:“我不要你顺着我说,我要你说真话!”

毕竟李鸿章是慈禧一手提拔上来的心腹,属于后党,于公于私她都希望他能有一个正确的政治站位和态度。

但是,慈禧忽视了一点,儒家的礼制才是一个封建王朝最大的政治正确,如果一个臣子没有这样的政治站位,那他和乱臣贼子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以凤压龙,显然是违背礼制了。

李鸿章见慈禧认真了,但他却不敢挑明了说慈禧逾制,只好试探着说道:“太后,是不是有点儿……大?”

可见,李鸿章所说的这个“大”不是指寿袍本身大,而是上面的图案有点“大”,超越了皇家礼制的限制,同时也是在暗示她,该归政时必须归政,这也是礼制的限制。

这下慈禧明白了,就连李鸿章都不再支持他继续把持朝政,看来归政这事是躲不过去了。

不过,就算躲不过去,也不耽误慈禧继续玩弄手段,暗中整人。紧接着她就对李鸿章说起中日关系的事情,指出如果中日开战,自己心里没底,她想要的不过是一个盛大的寿诞。至于国家打仗的事,她管不了,也不想管,有事都去找光绪帝,实在不行就把恭亲王请出来帮忙吧。毕竟她要归政了,打仗的事跟她没半毛钱关系。

但大清朝的事,没有慈禧点头,行吗?

李鸿章本来是为中日战争来请懿旨的,结果却说错了话,吃了闭门羹。

走向共和中,慈禧问李鸿章这件寿袍咋样,李鸿章为什么回答有点大?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不知道他们怎么写了那么多。就是因为慈禧穿的是龙袍,你仔细倒回去看就会发现。慈禧虽是太后但是穿着龙袍不合体制。所以李鸿章说有点大,慈禧又对李莲英说,李中堂说的“大”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李莲英又说就是把天上的云彩弄来给太后做衣服也没什么不合适的,极尽谄媚之语。李鸿章一脸鄙夷的样子。

走向共和中,慈禧问李鸿章这件寿袍咋样,李鸿章为什么回答有点大?

李鸿章是一语双关,不能明说,这是高手建的较量,慈禧是既想当彪子又想立牌坊,老李太了解她了,所以她不下定决心,李鸿章也不敢背水一战,海军是他家底和政治资本,没有了海军自然也容不了李鸿章了,都是在玩猫腻,只是没有想到日本是真铁了心要大清,所以甲午战争是不可能赢得

走向共和中,慈禧问李鸿章这件寿袍咋样,李鸿章为什么回答有点大?

因为那是龙袍。[机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