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能否挽救大明?
崇祯继位之后,假如阉党依旧存在,那么大明或许会延长十数年,或许会缩短十数年,但终归无法逃离灭亡的命运。
魏忠贤是明末最大奸宦,没有之一,他的身上罪行累累,双手沾满了鲜血,如此恶人实在是该杀。崇祯惩治阉党本就是理所应当,最后魏忠贤自缢而我,也算是罪有应得。
那么魏忠贤究竟做了哪些恶行?他的身上有没有可取之处?我们就此分析一二。
荼毒后宫
在明代,想要在实现自身价值,或者说实现抱负,当官是最好的选择。只要考试成绩好,考中个进士,成为庶吉士,那么前途就会无限光明,封侯拜相也指日可待。但像魏忠贤这种街头混混,大字不识一箩筐,他没有这个能力参加科考,所以魏忠贤一狠心,一蹬腿,去了根,去做了宦官。
官宦不用考试,而且混得好也能位极人臣。魏忠贤经介绍侥幸入宫,之后结识了魏朝、王安等人,一众宦官对魏忠贤也不错。但魏忠贤知恩不报,反而驱逐了魏朝、坑死了王安,和客氏联合之后,魏忠贤的权势一发不可收拾。
客氏原本是朱由校乳母,由于年幼的照顾,朱由校对客氏极为信任。等朱由校长大成人,双方关系暧昧,仗着朱由校的宠信,客氏在后宫可谓独霸天下,和魏忠贤联合起来胡作非为。
史料记载:
“裕妃张氏有娠,客氏谮杀之。又革成妃李氏封。皇后张氏娠,客氏以计堕其胎,帝由此乏嗣。”
一般来讲,后宫的斗争都是十分血腥、暴虐,很多时候,这些女人斗起来比男人狠毒万分,但荼毒妃嫔子嗣的还相对少见。客氏为了防止皇帝的妃嫔怀孕,运用各种手段残害对方,比如暗杀,比如堕胎、投毒。
裕妃张氏就被客氏暗杀,张皇后有了身孕,客氏就安排人故意令其堕胎,于是不管朱由校如何努力,他就是没有儿子。这些都是魏忠贤、客氏一起图谋操作的,可谓是令人发指。皇帝的儿子就是国本,就是下一任皇帝,魏忠贤、客氏就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残杀无辜,如果朱由校没有选好继承人,那么天下大乱或在旦夕之间。
欺扰百姓
很多人说魏忠贤虐杀的人只是官员,为了铲除异己,他的确杀了很多官员,但魏忠贤同样冤杀了很多百姓。换言之,只要对魏公公有意见,或者说了魏公公几句坏话,被东厂得知,那么八成难逃一死。
史料记载:
“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
朝廷斗争再激烈,跟老百姓没有太大关系,魏忠贤虐待百姓,这就上升到了全民公敌的水准。所以对于大明王朝,对于皇帝,对于大明百姓,魏忠贤就是那个致人死地的癌细胞,几乎没有丝毫可圈可点之处。
威胁皇帝
在明熹宗朱由校去世前后,魏忠贤还和客氏干了一件更为出格的事。作为权倾朝野的顶级宦官,魏忠贤当然希望他的权势能永远延续下去,魏忠贤本人当然无法做皇帝,这一点他应该很清楚,所以他想偷梁换柱,搞出一个不知明的婴儿,并充当朱由校的儿子。
不知道客氏在哪里找了个孕妇,就安排入宫,并威胁张皇后,要求立这个孕妇肚里的孩子为皇帝。魏忠贤如此胡来,他置大明宗庙社稷于何地?难道魏忠贤真正考虑过大明的将来吗?
在最危急的时刻,张皇后站了出来,这位魏忠贤在后宫唯一畏惧的女人,及时劝阻了熹宗皇帝,才顺利传位给朱由检。如果让魏忠贤得逞,搞了个不知名的婴儿做皇帝,他来掌控天下,那么明王朝或许要早亡十七年。
史料记载:
“忠贤自出请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
崇祯即位前夕,面对强大的阉党,他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他的身边没有什么亲信,就连喝水、吃饭,他都要自己携带,生怕魏忠贤在其饭食中下毒。这并是不危言耸听,以魏忠贤的阴毒性格,如果被逼得无路可退,真的可能狗急跳墙。
假如崇祯是个不太谨慎的人,还不听魏忠贤的安排,那么很有可能魏忠贤会害死崇祯。魏忠贤并非忠于大明、忠于君主,而只是忠于他的权势。迫害皇帝子嗣,威胁皇帝、皇后,如果崇祯让其继续下去,估计朱元璋都会从棺材里爬出来,跳脚骂娘。
制衡党争
假如魏忠贤能继续在崇祯朝参政,或许能起到一些制衡党争的作用。崇祯一朝的党争十分严重,大家总是在朝堂争来争去,大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总是在掣肘崇祯的各种判断。
崇祯原本是想和后金议和的,少数大臣已经谋划了很久,但就是由于这帮东林党,一概坚持抗战,让明军和后金死磕到底,就是不同意议和。既然无法议和,那么崇祯只能走向了死胡同,直到最后的末日。
在李自成攻陷京城前夕,崇祯也定好了南迁的方案,同样这帮大臣还是不同意,崇祯只能委曲求全。如果崇祯能后金议和,那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李自成、张献忠,那么明王朝还有一线生机。
如果崇祯能南迁至南京,那么南明也不会群龙无首,甚至收复中原都计日可期。反而到了最后,崇祯殉国而亡,而那些公卿大臣即刻投降了李自成,只是李自成也看不惯这帮高官,几乎杀了个精光。
魏公公或许是这帮东林党的克星,但假如这帮人畏惧魏公公,或者全部归顺了魏忠贤,那么阉党将会成为另一个东林党。而在魏忠贤看来,他不会想到什么权力制衡,他只会为了他的权势不择手段,如果阉党继续存在,那么很可能崇祯朝的朝廷会更加混乱不堪。
魏公公不是那个大明的救星,他只是个坏得掉渣的宦官。能挽救大明的只有那些忠臣和宿将,当然,命数这个东西谁也无力改变,政权同人类寿命一样,没有什么永恒和不朽,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是无法改变的规律。
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能否挽救大明?
题主没有找到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大明灭亡根本原因是多年的积弊,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严重的剥削,老百姓生活困苦,加上天灾,以致老百姓“易子而食”,就是交换孩子来吃。因此,大明不是一两个人能挽救的,即使有人挽救,也不是魏忠贤!
若说魏忠贤,他是大明的罪人,大明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就是阉党掌权,与东林党的党争,其危害就是不管对方决策正确如否,一律都反对,结果就是正确决策无法得到落实,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内耗严重,活脱脱把好好的国家从内部给整得腐烂不堪!
试想一下,一颗从内部腐烂的树还能通过治疗起死回生吗?刮骨疗毒都没有用,必须连根拔起,重新载上一颗新树才行!因此,只靠一两个人挽救是不行的!必须从根本上更换整个统治阶级才行,因此,大明的灭亡是必然的!魏忠贤掌握特务机构后,党羽遍布天下,排除异己,把所以反对他的人全部杀掉,全部任用亲信,所以,魏忠贤活着,大明灭得更快!
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能否挽救大明?
魏忠贤多重人格,这位被国人骂了三百多年大太监有其隐形一面应该予以肯定。明熹宗这位木匠皇帝在临死前曾专门叮嘱他的弟弟朱由检(后来的崇祯皇帝),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残忍歹毒的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明朝亡于崇祯皇帝手里,而崇祯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铲掉魏忠贤党羽,魏忠贤死后十七年明朝才灭亡,随说亡于流寇,实乃亡于东林党。天启朝时民变零星且未形成规模民变,而崇祯后期,可不是民变了,直接是造反而且规模浩大遍及大半个明王朝。有名的就有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为什么天启帝在世时魏忠贤乱政那么厉害人民却不造反,而崇祯后期却那么多人造反,要知道,天启帝是爱木工,不理朝政,而崇祯却是不贪财,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衣服上还打的补丁。原因就是国家运转的命脉国库收入。万历朝经张居正改革工商业得以迅猛发展,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魏忠贤上台的一项政策就是收工商税,而且是大力收工商税,为什么要收?因为国家没钱,当时辽东后金逐渐强大一直攻城略地致使大明王朝边关战士不断,打仗就得用钱,魏忠贤通过大力征收工商税使得边防的钱得以着落,而且天启的时候国库的钱还是逐步增加的。
而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上台后坚决反对征收工商税,因为东林党代表大地主资本家利益的,每当皇帝说没钱要征税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朝廷焉能与民争利”之类的话来搪塞。举一例:天启朝的时江南光茶税一项就有20万两进账,而崇祯帝的时候连十万两都收不上来。那么不征工商税打仗的钱哪里来?这一笔税全部加在农民的头上了,而且东林党还取消了矿税,所谓煤老板不交税,资本家不交税,每年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农民却是连年加税。更甚的是东林党为减轻王朝的财政支出裁撤了各地的驿馆,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个结束大明王朝的李自成。东林党之祸一直持续到清末。魏忠贤杀之明王朝大厦顷刻瓦解,反之可延续明王朝统治时间,但是久病无药可治,早晚明王朝土崩瓦解。
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能否挽救大明?
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让宦官和东林党保持平衡的话,是可以给明朝续命的。
政治的追求在平衡,一旦倾斜必亡国灭家。
所以古来的君主专宠一人的往往都是悲惨结局,被篡位居多;
众所周知,明朝灭亡是因为:魏忠贤倒台,东林党一家独大,免除了大量商业税,把税收全加到农民头上了,加上天灾不断,农民无以为生,于是选择了造反,才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群雄逐鹿;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而是让他和东林党保持平衡,逐步削除两家的权力,让自己大权独揽,保持政治的平衡,官僚内部是不会崩坏的;
其次,东林党不一家独大,有商人分担赋税,农民不至于无路可走;农民起义也就少一些了,军费花销也就少一些了,量入为出撑一撑就过去了。
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能否挽救大明?
【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可以避免朝政的动荡,但无法挽救大明】
一、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满清崛起的民族矛盾。主要矛盾不解决仍然不能避免灭亡的结局。
二、崇祯皇帝诛杀了魏忠贤打乱了原来朝政的平衡,又没有新的政治势力填补这个地方的政治真空,造成了朝政的混乱,加速了大明的灭亡,但不是必然因素。
三、宦官势力在明成祖时期已经崛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非诛杀一个魏忠贤即可改善。明朝的宦官已经成体制性存在,而且深入到了社会、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虽然没有魏忠贤宦官在社会中的作用依旧。
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能否挽救大明?
忠贤二字,诠释了此人的一生。
如果崇祯没有诛杀魏忠贤,并让宦官和东林党保持平衡的话,是可以给明朝续命的。
明熹宗这位木匠皇帝在临死前曾专门叮嘱他的弟弟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魏忠贤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
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
魏忠贤倒台,东林党一家独大,免除了大量商业税,把税收全加到农民头上了,加上天灾不断,农民无以为生,于是选择了造反,才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群雄逐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