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知道四阿哥背后有高人(邬思道)指点,那他对四阿哥还会另眼相看吗?

《雍正王朝》里康熙皇帝连八阿哥一伙同什么人来往都知道,为什么他不觉得四阿哥背后有高人指点?一旦知道后,那四阿哥所有出的主意以及用心,那他作为皇帝也应该觉得四阿哥伪装成分高,那他还会对四阿哥青睐有加吗?甚至还会传位给四阿哥吗?

告诉你吧,康熙帝当然知道老四胤禛府上有邬思道,而且,很可能就是他派给老四胤禛的哦,不仅用于指导老四胤禛,还起到监督他的作用,具体如何,请听我慢慢道来: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之所以能顺利即位,离不开一位顶级军师的帮助,他就是邬思道。

可以说邬思道在剧中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别看他身患残疾,但是深通上意,能准确把握康熙帝的心思。在老四胤禛的晋级之路上,多次出险棋,但大都化险为夷,并成功抵达皇位。

这么一个聪明近妖的谋士,坐牢多年,进京后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甚至连康熙帝的面都没有见过(书中见过一次),他是如何做到准确把握康熙帝心思的呢?

就算是上书房首辅佟国维,长期围绕在康熙帝面前,尚无法准确把握圣意,这背后是否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一、

我们首先看一下邬思道是怎么成为老四胤禛的军师的?

邬思道第一次出现,是在年羹尧的嘴中,当时老四胤禛南下扬州赈灾,年羹尧奉命前来迎接,并带来了邬思道。

而老四胤禛正式跟邬思道相见,已经到了京城了,一见面老四胤禛就背诵了一段文章:

“朝廷待彼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哉!独不念天听若雷,神目如电……”

这段诗词其实是出自十年前邬思道写的《士子揭世文》,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典故。那就是康熙帝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出了舞弊案,邬思道就是带头闹的那个文人。结果导致了江苏巡抚连降两级任用,连这次乡试的主考和副考都受到了牵连。

等到出了榜单之后,人们发现文中所提到的作弊者位居高位,康熙帝觉得这件事有蹊跷,从而判断《士子揭世文》是在诽谤,就这样,邬思道入了大狱。

这时候老四胤禛一背诵,等同于认可邬思道,一下子就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也使得邬思道成了老四胤禛的军师。

但,邬思道是什么人,仅仅因为背诵几句诗,仅仅因为全家拜他为师,他就要诚心归附吗?

更重要的是,邬思道之所以能被放出来,是因为太后去世,康熙帝大赦天下,这才侥幸脱离大牢。一个有罪在身的人,冒然进京并成为老四胤禛一家的老师,难道就不怕引起非议,甚至惹恼康熙帝吗?

二、

其实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有人在暗中操作,以康熙帝的睿智,老四胤禛接连能揣摩圣意,他必然会起疑。随之会思考老四胤禛行为的背后,是否有高人指点,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他们能否瞒得过康熙帝:

在清代,皇子们请老师,这是大事,必然会记录在案的,以备皇上审查,老四胤禛全家拜师的事,必然也会登记在册,这根本就瞒不过去。

在老四胤禛从江南回来之后,康熙帝就问过老四胤禛:

“听说,你这次从江南就带回一个孤臣来?”

当时老四胤禛回答的是:

“要说孤臣,田文镜确实是个孤臣……”

这句回答就很奇怪,要知道这一次老四胤禛从江南回来,带回来了很多人,田文镜顶多算是一个被撤职的县令,还不至于被康熙帝所惦记。真正让康熙帝惦记的,其实是邬思道,那个当年凭一己之力,掀起科场舞弊案波涛大浪的邬思道。

尤其是热河狩猎之时,弘历的回答让康熙帝龙颜大悦,随后便把象征着储君意味的金如意赏赐给了弘历。并在回京后不久,把弘历拉到了自己身边,要亲自教育他。

这期间,爷孙俩又打雪仗、又骑“大马”、又写字的,康熙帝不可能不问弘历,他的老师是谁?也正是因为康熙帝知道弘历的老师是谁,才在储君之位尚未确定之时,就把弘历带在了身边。

因为他知道,邬思道所教的东西太过阴暗,不适合君主行光明正大之事,为了保障弘历不被带偏,他需要亲自教授正大光明之事。

三、

康熙帝知道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时,漏掉的三条大鱼;康熙帝知道老四胤禛府上的弘时生病,太子胤礽没去探望,是老八胤禩他们去探望的;康熙帝还知道老八胤禩府上去了一个来历不明的道士……

甚至他都知道隆科多卖掉了曾经亲手赏赐给他的宝刀,康熙帝知道的事情多着呢,怎么可能不知道邬思道在老四胤禛府上?

既然知道邬思道在老四胤禛府上,也知道老四胤禛的很多行为是受到邬思道指点的,他为什么没有加以干涉呢?

其实,把邬思道安排到老四胤禛府上,这本就是康熙帝刻意安排的!

邬思道在老四胤禛府上待了十多年之久,不可能不被其余皇子们知道,别忘了郑春华藏在老四府上那么隐蔽的事情,连王掞都清楚。而众皇子们并没有因为邬思道的事,为难过老四胤禛,这也就说明,拜戴罪之身的邬思道为师,并不违规。

而谨小慎微的老四胤禛,敢去江南大牢中接出邬思道,自然也得到了康熙帝的默许,甚至于邬思道这位老师就是康熙帝举荐给老四胤禛的。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们看追查刑部冤案时,老四胤禛表现出来的一个细节:

因为一开始老四胤禛没有听从邬思道的建议,去见康熙帝时,还是表明要接刑部冤案,结果刚回到家,就听到年秋月前来汇报邬思道要走,此时老四胤禛嘀咕了一句:

“谁走漏的风声?”

是啊,老四胤禛接这个案子的时候,在场的只有康熙帝、老八胤禩和自己,到底是谁走漏的风声呢?

四、

老四胤禛自己不可能走漏风声,这对他不利,反而离间自己跟邬思道之间的关系,如果真是他自己走漏的,他也不会这么问。

老八胤禩也不会,他的智囊团告诉他,这次刑部冤案主审权必须拿下。他走漏风声的话,无异于给竞争对手老四胤禛送弹药,这不符合他的性格,而且他跟邬思道接触的可能性等于零。

那么仅剩下最后一种可能性了,那就是走漏风声的其实是康熙帝!

他为什么要走漏风声给邬思道呢?

很简单,当时老四胤禛要接刑部冤案,跟邬思道说的理由是:

“我想向皇上请命,捅一捅刑部这个马蜂窝,治一治这群祸国殃民的蛀虫,你觉得如何?”

邬思道马上给他分析,这个差事不能接,如果接了的话,后果很严重,因为这件事的结果要么不了了之,要么就会牵扯到太子:

“无论是谁扳倒了太子,他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

他下达这个结论的根据就是揣摩康熙帝的心思,也就是说,康熙帝也这样认为,他本身也不愿意让老四胤禛接这个案子。

所以才会在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接连主动请缨时,回复是:

“好啊,你们能够主动请缨,朕深感欣慰,看看,看看派谁去吧。”

五、

如果他真心想让老四胤禛主审此案,他应该当机立断,马上就准了老四胤禛的请缨。之所以没有答应,就是因为老四胤禛的行为出乎他的意料,他要给邬思道留时间,再去劝劝老四胤禛。

而邬思道执意要走,不过是做做样子,是激怒老四胤禛,迫使他采纳自己的建议。

至于后面,他为什么得知老四胤禛生病了后,有点担心,其实并不是担心案子没人审,而是担心老四胤禛这个人,得知仅仅是得了风寒后,他也就不再担心了。

康熙帝为什么要走这么一条弯路呢,直接任命老八胤禩主审不行吗?

不行!这样的话,会给老八胤禩一伙一个错觉,老爷子会不会有什么阴谋啊,这不会是一个套吧?

而老四胤禛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主审之后,康熙帝只得讲:

“看来这个事,只能让胤禩去办了!”

这句话就迷惑了老八胤禩一伙,会让他们觉得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落自己头上了,当然,他们还是上当了。

后来到了热河狩猎场上,谁能跟着皇帝去狩猎,都是白字黑字名单签着的,邬思道的名字在上面,自然就有他必须去的道理。

狩猎场上,当康熙帝得知老四胤禛没有准备时,马上叫他过来,面对他大病初愈的说法,回了一句:

“你别后悔啊?”

说明什么?

说明,老四胤禛生病一事,康熙帝知道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他这么说,就是故意的。而邬思道恰恰就利用弘时要去尿尿的机会,传授给了弘历康熙帝巴图鲁的故事,这不是巧合,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因为这本就是提前预谋好的了。

要知道弘历当着众位皇子的面说出这句话:

“皇爷爷是我大清的第一巴图鲁!”

康熙帝就是想通过弘历之口,警告在场的各位皇子和大臣,尤其是那些蒙古王公,大清的皇帝是康熙帝。你们巴结太子胤礽,是不是早了点,别忘了大清国第一巴图鲁是康熙帝!

所以,不要以为康熙帝是心血来潮,赏赐给了弘历金如意,实际上弘历的表现,邬思道早已经暗中告知皇上了。

雍正帝即位之后,邬思道急于脱身,除了他知道雍亲王府上的一些烂事之外,其实,他也知道康熙帝的一些事。

也正是这次狩猎之后,老四胤禛确定了康熙帝老爷子,是对自己中意,才会给年秋月一家抬旗,才会有后面见弘历骑康熙帝“大马”,偷偷照镜子,看龙椅之情节。

所以,老四胤禛最终能夺得皇位,根本就离不开康熙帝一直以来的暗中支持!

如果康熙知道四阿哥背后有高人(邬思道)指点,那他对四阿哥还会另眼相看吗?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绝对是堪称精于谋略、运筹帷幄的“半仙式”人物,他为雍正能够最终从“九子夺嫡”中胜出,进而登上皇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雍正最为倚重与信赖的幕僚。

然而,对于他我们也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此厉害的一个人物,康熙是否知道他的存在呢?

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在追比户部其那款的时候,康熙能够发现三位官员私自挪借库银,中饱私囊的罪证,并且对于隆科多当掉自己赐予他的宝刀这件事,也做到了充分了解其来龙去脉,以至于最后能够将宝刀赎回,摆在隆科多面前。除此之外,康熙对于佟国维与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串联,以及后来的胤禩主动拉拢隆科多,都是一清二楚的。

这些事情无不在说明,康熙的耳目遍布京城,并且其警惕性是非常的高,对于众位皇子以及朝中大臣们的一举一动,都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不可能不知道邬思道的存在。

可即便是康熙知道了邬思道的存在,也并没有因此对于雍正另眼相看,其态度依旧是一如既往。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雍正与邬思道谋划的所有一切都在康熙的接受范围内,并没有触动康熙心中的“底线”,以此为前提,雍正也才能最终得以在邬思道的帮扶下,成功登上了皇位。

其实,雍正对于邬思道的“保护”工作,可以说是做到了“天衣无缝”。

对于雍正而言,他深知,邬思道本人的存在是无法隐瞒的,但是对于邬思道真正的价值与作用,雍正却通过一系列的“障眼法”,予以了高度的“保护”。

首先,雍正将邬思道聘为世子老师,给了其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

雍正安排年羹尧迎请邬思道的过程是非常的机密,甚至说为了更好的照顾邬思道并对其真实身份进行保密,还安排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侍候。

可雍正在完成了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回到府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以非常隆重而又正式的礼仪,让自己的儿子们拜邬思道为老师。要知道,雍正作为皇子,他的儿子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孙,皇孙老师的身份是无法隐瞒的,当然,雍正也没有想要有所隐藏,反而对此事直言不讳、开诚布公,甚至在随同康熙前往热河秋闱的时候,还要将其带在身边,其为的就是让其世子老师的身份能够深入人心。

而正是这样一个老师的公开身份,恰恰在外人面前,将雍正真正迎请邬思道出任自己幕僚的的目的予以了隐藏。

其次,雍正对于邬思道的“保护”,更像是在“金屋藏娇”。

这里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其幕僚身份的保护,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高毋庸、李卫、高福等少数人之外,就连雍正府上的其他人与邬思道接触的机会也是非常的有限,这样就最大限度了保留了邬思道身上的神秘色彩。

不仅如此,在此之后出现了高福被八阿哥胤禩管家收买的事情,虽然最终在邬思道的策划下,用一手“将计就计”扭转了局面,也使得太子胤礽二度被废,但是将功补过的高福依旧被雍正毒杀灭口。而这其中,除了雍正是在对其自身进行保护外,也是为了防止他与邬思道之间的秘密外泄,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再次,就是雍正与邬思道进行密谋的时间和地点,颇为耐人寻味。

雍正与邬思道的第一次交流,便是在完成“拜师仪式”的当晚,并且房间中只有雍正与邬思道两人。在这之后,但凡涉及到“夺嫡”行动的大事,无一例外都是雍正和邬思道这两人进行的密谋,而这也极富“阴谋”的色彩。

至于十三阿哥胤祥参与其中的时候,商议的内容也均仅仅是停留在事态表面,也只是对人、对事、对物进行了分析,其深度远远没有达到雍正与邬思道密谋的时候。而年羹尧,从未参与到其中,更不说李卫等人了。

所以,雍正真正的“夺嫡”谋划,都是在他与邬思道两人之间完成的,其他人尽皆被隔离在外,自然也就无法知晓其中的原委。

而也正是因为雍正对于邬思道极为用心的“保护”,使得其真正的价值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掩盖,再加上雍正行事的风格与态度,使得绝大多数的人对于邬思道的认识也就此停留在了教书先生的层面,并没有往府邸幕僚上面去思考,自然而然的也就逐渐忽略了邬思道的存在。

即便是康熙知道了邬思道的存在,也不会就此改变对于雍正的看法。

其实纵观整部《雍正王朝》,邬思道在几件事情的处理上,不仅没有产生“破坏力”,反而是间接的帮助了康熙。

第一件事情就是弘历在热河惊艳的表现。

在狩猎场上,众位蒙古王公一致认为应该将象征狩猎胜利者的金如意赏赐给八阿哥胤禩,让康熙一时间下不来台。而就在这个时候,弘历借由邬思道对其讲述的康熙皇帝的生平狩猎成果,对康熙进行了好一通夸赞的同时,也揭穿了胤禩假仁假义的本来面目,算是帮助康熙说了其想说却又不好说的话,即保全了康熙的颜面,又维护了其皇权威严,从而使得康熙对弘历时刮目相看。

而这一切幕后的策划和致使者不是雍正,而是邬思道。

第二件事情就是前文中说到的力荐雍正推举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

在邬思道看来,康熙内心中已经选定了胤禵出任大将军王,但依旧让众位皇子与百官进行推举,实际上其真正的目的恰恰是在考量雍正。一方面康熙希望籍此审视雍正是否能够以大局为重,摒弃党派的观念,昭显出人君的胸怀与气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雍正能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全心全意的支持胤禵平叛,以保全国家的安全。

起初,雍正并没有理解康熙的真实想法,甚至还准备压上全府上下的身家性命来力保十三阿哥胤祥。而正是邬思道的一番劝谏,让雍正放弃了这一想法,进而全力支持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并且提供了全面有效的支持,而雍正也从中不仅收获了康熙的信任与赞赏,同时也顺势将年羹尧安插在了西北,为登基之后西北局势的平稳过度奠定了基础,可谓是“一箭双雕”。

可以说,正是因为邬思道的存在,雍正才得以更好的提前洞悉康熙的想法,这不仅仅是帮助康熙做了部署与筹划,从而省去了康熙对其进行暗示与安排的环节,更是在帮助康熙以实现权力的顺利交接过渡。

所以,这样的计划与筹谋,尽管依旧是停留在“阴谋”的层面,但确是从侧面落实了康熙的想法,不仅没有起到负面的效果,反而实现了对于康熙的支持与帮扶,康熙必然也就能够容忍邬思道的存在。

而反观太子胤礽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他们与自己的亲信幕僚所商议的,不是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就是争权夺位、力主“夺嫡”,商议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挑战康熙内心的“底线”,进而触动了皇权统治的根基,自然不能为康熙所容纳。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无论是从“九子夺嫡”的整个过程,还是雍正最终的成长结果来看,都是其想要看到的,这其中邬思道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与意义也自然会为康熙所接受,因而对于邬思道,康熙不会反感。至于雍正,康熙则更加不会另眼相看,甚至会对雍正的慧眼识人,在其内心中予以一定的认可和称赞。

如果康熙知道四阿哥背后有高人(邬思道)指点,那他对四阿哥还会另眼相看吗?

很多人都说,《雍正王朝》之中的邬思道是一个如同BUG一样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个高人的指点,四阿哥胤礽想要实现登龙之志向,可能真的不太容易。其实咋一看这些人的分析并非没有道理,毕竟邬思道足不出户就能分析清楚康熙皇帝的心思,帝王心术在他眼里简直就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简单透明。四阿哥胤礽的每一步重要的棋,都因为有了他的参与,才每次都能险中取胜,逐步获得康熙的圣心。

可是,即使邬思道有如同诸葛亮的智谋,也总不可能在十几年之内全部算无遗策吧。毕竟诸葛亮都有过误用马谡的失误,所以邬思道如果能做到算无遗策,就证明了他的背后一定还有人在给他提供重要的信息,不然的话他不可能如此的厉害。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我认为绝对是康熙皇帝。

首先,康熙皇帝对自己的儿子们是做足了情报工作的。比如四阿哥去江南赈灾,因为四阿哥赈灾很有办法,难民们得到了救援,于是他们给四阿哥编了一首歌谣: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爷调回京......

这些民谣在大臣们上报康熙之前康熙就知道了,可见康熙十分关注四阿哥救灾的情况,并且有自己独立的情报机构。就连八阿哥请了个假道士这种事情康熙都了解的一清二楚,那么四阿哥去了江南顺便让年羹尧请邬思道出山的消息康熙会不知道吗?

答案是康熙肯定知道,邬思道可不是以某个无名小卒的身份出现的。他进入雍王府的身份是弘时和弘历的先生。皇家向来注重教育,那么问题来了,邬思道是康熙朝年间的刑余之人,坐过大牢,因为康熙大赦天下才得以出狱,康熙对自己孙子的教育很重视,会让一个有前科的人当自己孙子的老师吗?

一般人肯定不行,但邬思道可以,就说明邬思道得到了康熙的默许,名为先生,实则谋士。

其实康熙早就在暗中培养和考验自己的诸位皇子了,他看到了太子的昏庸无道,想要为大清朝选择一位真正的能君,所以他就对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等等人都进行了重点关注,可能也分别为他们派遣了谋士等等,就是希望能了解他们真正的为人,顺便为他们指点迷津。

康熙去热河打猎的时候,四阿哥是带了邬思道去的,那块玉如意其实原本就要要赏给弘历的。邬思道故意教导弘历讲述康熙当年的勇武,如何征服四海,如何成为大清的第一巴图鲁,其实就是在警示所有的皇子,我依然勇武健在,你们现在争夺储君之位是不是太早了啊?

果然这一招效果很好,打压了得意洋洋的八皇子,也顺便给了着急投入八阿哥门下的大臣们一个警告,更重要的是,境外的王公贵族想要通过巴结皇子来架空皇帝的美梦落空了。

所以,康熙利用邬思道巩固自己的地位,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是通过某些办法让人通知了邬思道,这才导致邬思道每次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康熙的心思,就和他肚子里的蛔虫一般。

所以,邬思道之智谋近乎妖,其实也没那么神,一切都是背后有高人而已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