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为什么说醇亲王是“平庸的骨子里是精明”?

我来回答:

慈禧皇太后一心要修颐和园,不惜炒掉了不肯拨银子的户部尚书阎敬铭,改任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兼任。

而翁同龢因为大哥翁同书被曾国藩弹劾之事,以及老爹翁心存被活活气死之事,怪罪于当初替曾国藩代笔的李鸿章。至此,俩人在剧中开始了第一次争吵,翁同龢当然不肯给北洋水师银子,李鸿章甚至爆了粗口,最终望着翁同龢远去的背景叹了口气:

“我不怕他,然则大臣不和,于国家终非幸事!”

但是跟翁同龢闹掰之后的李鸿章,钱没要到,还很快又陷入了第二个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镜头一转,水师学堂的学生们正在醇亲王的指挥下干活呢,只是灯泡总是鼓捣不亮。阴火、阳火的搞不明白,最后被醇亲王一烟斗过去,亮了,他还挺高兴:

“行,能把这灯泡鼓捣亮了,没给咱八旗子弟丢脸!”

这句话真是一个大大的讽刺,结合李鸿章跟盛宣怀的对话,就明白了水师学堂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了:

“这些学生啊,顶多会装装灯泡,开开那两艘铁皮小轮船,可是什么号称水师学堂的学生……”

盛宣怀的这段话,其实有自己的抱怨在里面,这里面也是有渊源的:

清朝的近代海军建设是始于1875年,到1880年时,李鸿章在天津设立了水师学堂,到1886年,北洋水师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这十年的时间,一共培养了数万名海军将士,但基本全是汉人。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廷自然会忌惮汉人势力,于是慈禧皇太后想了一个办法。在颐和园创建了一个水师学堂,这就是昆明湖水师学堂。这个学堂只招收满人学生,拿的是水师的军费,实际上把钱大都用到了修颐和园上。

这个学校只培养满人军官,实际上只招收过一批学生,仅有40人。都是选拔的满人尖子生,平时学习知识,业余还得用小火轮船拖带御船,不过这么浅的湖水训练水兵,想想也可笑。学成之时恰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之时,这些学员没有去处,只能托关系,大都调离了水师岗位,仅剩下3人。后来清廷重建北洋海军时,这三人成了两艘军舰的舰长和副舰长。

盛宣怀看到颐和园成了一个大工地,醇亲王成了监工,不由得感慨,醇亲王真平庸,李鸿章马上打断他:

“平庸的骨子里是精明啊!”

醇亲王奕譞作为光绪帝的生父,一直处于慈禧太后严加打压的角色,道理很容易理解。他把水师学堂的学生都派过来搞装修,足可见,颐和园工程,缺钱啊!

李鸿章来见醇亲王,本指望能从他这里搞点钱出来给北洋水师买炮弹,毕竟北洋水师就是在醇亲王的大力支持下创建。

结果,没等李鸿章开口,醇亲王先嘤嘤地哭起来了:

“少荃救我……我的末日只怕到了!”

对于李鸿章来讲,皇家的家务事,理应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但是冷不丁撞到了枪口上。再加上醇亲王跟自己的关系很好,以后北洋水师还得指望醇亲王,没办法,也只能硬着头皮劝导他。

醇亲王哭得可伤心了,修颐和园缺了750万两银子,如果停工,慈禧皇太后会要命的。

最终李鸿章上当了,刚表示要效犬马之劳,醇亲王立马就停止了哭声,换作一种坚毅的眼神盯着李鸿章:

“水师!”

正应了李鸿章刚刚自己说的那句话:

“平庸的骨子里是精明啊!”

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