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要修园子,阎敬铭为何公然唱反调?
阎敬铭为何公然唱反调的这个典故,不知道在历史上是真是假,但在《走向共和》中有详细的阐述,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段故事:
这段剧情发生在甲午海战前期,日本都在勒紧裤腰带买军舰,而清朝各位大臣,包括光绪帝在内,还在为修颐和园的银子发愁。
其实我们看历史剧,不管是《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还是这部《走向共和》,它都有一条暗线,在支撑着剧情发展,而这条暗线就是银子不足。
因为银子不足,老四胤禛才会去赈灾,才会追缴户部欠款,才会推行新政;因为银子不足,朝廷才制定了改稻为桑国策,才导致了严党倒台,海瑞上谏;同样因为银子不足,才会在修颐和园和北洋军费上,互相博弈,最终酿成甲午海战的失败。
而他们的不同点也存在,雍正朝是有钱收不上来,嘉靖朝是真没钱,而光绪朝则是人心出了问题……
慈禧也很委屈,作为大清朝的实际掌权者,连过个六十大寿,都过得不够体面。其实猛一听,她说的话还挺有道理的,一个大清国,给个老太太过生日都过不起了,不是被洋人瞧不起吗?同治中兴又去哪了?
“寻常老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个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这一带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
同时也撂下了狠话:
“今儿个我把话也撂这儿了,谁要是让我这个生日不舒坦,我就让他一辈子不舒坦。”
之所以她要这样说,还是因为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醇亲王进谏,本意是想让慈禧太后停止修园子,没等话说出来,就吓哭了;第二件事则是光绪帝带着帝师翁同龢前来进谏,嘴上说着很多大臣上书建议停止修园,自己给驳回去了,但被慈禧一句“为什么要告诉我?”给戳破了内心小九九;再就是户部尚书阎敬铭一心要上谏,让太后停止修园子,最后太后也怒了,直接喊:
“你给我滚!”
阎敬铭也很有骨气,如果臣有罪,你可以问罪啊,让我滚是什么意思?
“臣不滚,臣自会走!”
慈禧皇太后的逻辑也很有意思,修不好颐和园,自己过生日就没面子。自己没面子,洋人就会瞧不起,洋人瞧不起,就会欺负大清,欺负大清,大清朝的祖宗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实际上,后来慈禧是有面子了,先是被日本人欺负了一顿,又被八国联军揍了一顿,活要面子死受罪。
阎敬铭也成为了剧中第一个不怕慈禧的人,勇气可嘉:“臣有罪,太后可将臣罢黜问刑,不可叫滚,辱及朝廷制度。”
实际上,真正顶撞过慈禧皇太后的人是恭亲王奕䜣,不过那也是二十多年前了,那时候的慈禧威望还达不到现在的水平。而恭亲王奕䜣依仗自己的身份,以及辛酉政变中自己有功在身,多次违背两宫皇太后的意思办事:
“不商之于太后……皆由己意……独断而行。”
慈禧太后恼了,说他:
“汝事事与我为难,我革汝职!”
奕䜣也不怕她:
“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我皇子!”
这句话严重刺激了慈禧皇太后,得罪了慈禧,哪里有好下场,没多久奕䜣的议政王身份就丢了,虽还有实权,但已经无法跟慈禧抗衡。
阎敬铭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硬汉子,剧中慈禧称呼他是理财专家,实际上确实有一手。为官清廉,户部上任后,力图改革,查清账目,还不畏强权,法办了“四大金刚”!
后来更是因为云南军费报销案,处理了一大批官员,包括原户部尚书景廉和王文韶。这期间也牵连到了工部侍郎翁同龢,所以这次朝堂对话,翁同龢没说一句好说。
由于阎敬铭的能力超群,理财得力,被世人称为“救时宰相”。
他跟慈禧的一次较量有记载是发生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不过他在甲午海战之前就死了,事情应该是杜撰的,但不妨一听。
讲得是,慈禧准备逃跑西安,派内务府去买皮箱,毕竟要带的东西比较多嘛,但是内务府报价是60两银子一个皮箱。结果被阎敬铭知道了,他惊讶于价格,于是跟慈禧皇太后讲,市场价6两就能买一个,慈禧就让他去花6两买一个来。
结果他跑遍了京城,没有一家敢卖给他皮箱,有一个商户偷偷告诉他,上面发话了,谁敢卖,就办谁。
最后阎敬铭没办法了,派人去给天津道台送信,让他帮忙买皮箱送过来。结果等了半个月音信全无,后来一打听,派去送信的人收了内务府的银子,跑了。
不过,这次较量也不能算是阎敬铭跟慈禧的较量,顶多算是跟内务府的较量罢了,不过宫里腐败成这个样子,想必也不是慈禧太后所希望看到的。
阎敬铭掌管户部,户部确实没银子,这一点慈禧太后也清楚,其实她恼火的是阎敬铭不该当众顶撞她,她把面子看得极其重,即使这样,她也没有杀阎敬铭:
“我就不信,死了张屠夫,要吃连毛猪!”
这句台词,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罢免年羹尧之前,也说过类似的话,罢免归罢免,并没有想过要他命,毕竟没有违反律法。
说到底,他公然唱反调的根本原因,还是没钱,如果国库真的有很多钱,随便掏点就够修园子的,何必跟一个老太太置气呢?慈禧太后要修园子,阎敬铭为何公然唱反调?
阎敬铭是晚清官场的一朵奇葩,也是为数不多敢和慈禧唱反调的人,反对慈禧修园子不过是他多年官宦生涯中的一件小事,但对他个人仕途,却影响深远。
一、寒门士子出生于陕西朝邑赵渡镇的阎敬铭,是道光二十五年的进士,入仕后先是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后做户部主事,母亲丁忧以后,阎敬铭被外放到湖北,擢升员外郎,总管湖北前线粮台营务,由于为人刚正不阿,工作能力出色,得到了湖北巡抚胡林翼的赏识和大力举荐,此后阎敬铭在官运亨通,一直做到湖北巡抚。
巡抚一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阎敬铭眼里可揉不进沙子,只要他看不顺眼的,天王老子来了,也不买账。
当时湖广总督官文属下有个副将,依仗身份,强抢民女,不从之下将其杀死,此事在当地影响很坏,死者父母告官,却因为对方身份,呼叫无门,当地的官员都不敢受理此案,推来推去,最终推到阎敬铭手里。
阎敬铭看到案卷后,认为此事十分简单,之所以难办主要因为官官相护,于是下令拘传犯事的副将。副将听说后,就躲到了官文的家里,以为只要官文出面,阎敬铭纵然有心办他,时间长了抓不到也会知难而退。
哪知阎敬铭根本不打算就此罢休,上门要人失败后,阎敬铭干脆放个大招,直接卷了被子到总督家里住下,客厅不行睡偏房,偏房不行睡过道,铁了心恶心官文,一天不给人,一天不走。
官文被阎敬铭搞的十分尴尬,于公他护短理亏,于私阎敬铭是当地巡抚,他多少要给个面子,他先是放下身份劝说阎敬铭,结果可想而知,后又找人说情,还是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只能交出人犯。阎敬铭看到犯事的副将以后,二话不说,先打了四十大棍,然后押送官府究办。
此事过后,阎敬铭在官场的名头陡然响亮,作奸犯科之徒听到他的名字都的绕着道走,唯恐被他收拾。
二、户部理政
1882年清政府提升阎敬铭为户部尚书,由于在户部工作过,阎敬铭对户部的积弊十分了解,接到调令后,他即刻启程,低调入京,抢在其他人员觉察之前清理户部账目,查出一大堆问题,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云南军费贪污案。
军费报销在当时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各地督抚以军费的名义,夹带报销,中饱私囊,这在晚清官场几乎是明规则。主政户部的官员们,为了收取回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期以往,户部亏空严重,但只要上峰不查,下方都相安无事。
阎敬铭上任后,将户部几十年来的旧账查了个底掉,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件大案。其实早在半年前,已经有人上书弹劾,但因为此事涉及官员太多,级别又高,最终不了了之,而阎敬铭偏偏不信邪,一定要摸这个老虎屁股。
在他的坚持下,与之有牵连的大小十几名官员受到处分,如受赃的户部云南司主事孙家穆革职赔赃,徒三年,太常寺卿周瑞卿革职赔赃,流三千里;潘英章、户部主事龙继栋、御史李郁华等也都被革职流放;军机大臣景廉、王文韶都受到降级处分,王文韶还被逐出了军机处。
更大的老虎,如户部侍郎崇礼、工部侍郎翁同龢、兵部侍郎奎润等人也受到牵连。
三、得罪慈禧
阎敬铭一战成名,就连为人苛刻的慈禧也对他刮目相看。
但对慈禧来说,阎敬铭却是把双刃剑,他能斩杀那些贪污的大臣们,也对慈禧的做法看不过眼。
慈禧内侄女结婚,她想大操大办,自己又不愿意出钱,于是让李莲英找阎敬铭,希望从国库中出,被阎敬铭严词拒绝,恼羞成怒的慈禧再次问讯阎敬铭,依然得不到想要的答复,气的咬牙切齿,反倒阎敬铭不烦不恼,还写了首不气歌自勉: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把命废。我今尝过气的味,不气不气真不气。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1860年鸦片战争后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太后想多个去处,于是提出重修清漪园,为此开口向户部要钱粮,阎敬铭当然知道这样做的副作用,一口拒绝,有了上次的教训,慈禧太后不打算继续妥协,金口一开,阎敬铭就此被革职留任。
清漪园最终被重新修缮,挪用的正是后来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海军军费,其时管理户部的醇亲王奕譞,是光绪的亲爹,为了不得罪大姨姐,给儿子铺路,奕譞大肆铺张,就连当时河北民变,他都不管不顾,一心想着给慈禧办差。
而退居二线的阎敬铭,只能长吁短叹,无可奈何!
胡林翼曾评价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综覆名实,居心正大。
作为晚清的大管家,阎敬铭当之无愧!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慈禧太后要修园子,阎敬铭为何公然唱反调?
阎敬铭是清晚期政治舞台上的著名人物,为官清廉,并且也是为数不多的理财高手,身为户部尚书,为朝廷省下几百万辆银子,被当时人称为‘救时宰相’
阎敬铭出到户部第一天,发现户部官员贪污腐败、劣迹斑斑,当场停止严办。他自己却为人节俭,自己喜欢点小酒,常以“半空儿”下酒,“半空儿”就是瘪花生,价格便宜。但是,他的手下却绫罗绸缎,锦衣玉食,他大为不悦,当场点验库银,当真被手下贪污。
在重修圆明园一事上,阎敬铭与慈禧产生了矛盾,阎敬铭上折力阻,说什么“治以节用为本”,这让慈禧很不高兴,等到醇亲王去找阎敬铭商量时,未等开口,阎敬铭便抢先说道:“修园子,我户部没钱!”可他却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给户部攒下了几百万两银子。这些钱他没有让慈禧知道,而是偷偷藏在了另一处隐秘的库房里。
光绪年间,户部已是千疮百孔,财政入不敷出。阎敬铭卸任后,新任户部尚书才发现了这几百万两银子,一时间竟高兴得手舞足蹈。大清满朝文武做梦也想不到,阎敬铭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攒了这么多的银子。
阎敬铭在朝廷当官无所顾忌、正气凛然。在晚清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