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何只有一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位?
不仅仅是清朝,封建王朝除了明朝比较好的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之外,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少之又少。清朝历代皇帝中,只有道光帝旻宁一人而已。
清朝是满洲所建立,并不恪守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选择能者居之的“立贤制”。由于嫡长子继承制的各种弊端,雍正朝后,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不再公开册立储君。
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是“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这个嫡长子指的是嫡出最年长的那个,不过这种制度有很多弊端,也就是继承人只看其生母地位高低与长幼,不论贤能与否。这就造成了继承人质量只能“靠天收”了。
历史上因为嫡长子继承制造成的各种祸端数不胜数,比如晋武帝册立痴障儿子晋惠帝,结果贾南风乱政引发八王之乱;唐朝高祖李渊立李建成为储,却使得兄弟反目,最终爆发了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与宗祧继承的核心,满洲入关后也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各种相关制度,然而一开始就发生了祸端——康熙朝的九子夺嫡。
顺治帝福临与康熙帝玄烨的登基,也并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康熙朝,康熙帝玄烨屡屡废立太子胤礽,引发了诸子的不安与对储位的觊觎,最终甚至威胁到了皇权,使得当时局势动荡。清朝统治者狠狠心,最终摒弃了延续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在皇位继承上的应用。
经历了九子夺嫡胜出的雍正帝胤禛开始,不再公开册立储君,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雍正驾崩后册立庶子弘历为继承人。不过这种情况也比较特殊,因为雍正帝只有一位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育的唯一嫡子也幼时早夭,也就没了嫡出。
而后的清朝皇帝中,乾隆帝长寿,两个嫡子都比他死得早,也就没有了嫡子。咸丰帝奕詝的母亲钮钴禄氏虽然也是皇后,却只是继后并非元后。同治帝载淳虽然是庶出,却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咸丰帝也没得选。
清朝以“立贤”取代了“立嫡立长”,以秘密立储取代了公开立储,甚至正宫皇后也不再居住坤宁宫中,这既能避免嫡长子变成众矢之的,也能够让诸皇子有盼头,能更加努力。
清朝为何只有一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位?
清朝历史上没有一位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命题。清庭在入住中原以前是比较落后的,还残存着一点部落民主的影子,有什么四大贝勒,十王议政。顺治进入北京后,开始学习汉族成熟已久的各项制度,也想着沿用以前自周朝开始的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制度,但是顺治早亡,生前指定康熙继位,康熙非嫡长子。康熙早年立的太子如果顺利继位,就是嫡长子继位,可是后来太子被废,雍正继位。雍正继位后有感于兄弟为继位骨肉相残的悲剧,决心废除早立储君的规矩,改为秘密建储。后来清廷末季,皇位继承人都是慈禧太后指定,就更无嫡长子继位了。
清朝为何只有一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位?
嫡长子继承制本身就是少数,汉人做到最好的只有明朝。
继承制分为长嫡贤幼四种,贤最无意义,因为可以推广成禅让制。
清朝本来就是少数民族,没有选择幼子继承才是稀奇的好不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