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朱厚照为何说“不爱黄袍爱战袍”呢?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代皇帝中的“负面典型”,清代经常拿朱厚照来教育子弟,事实上,朱厚照固然有错,但也并非那么不堪。

史料记载:

“弘治五年,立为皇太子。性聪颖,好骑射。”

朱厚照头脑机敏,喜欢骑射,也就是说朱厚照最起码精神正常,身体健康。在众人的印象中,朱厚照是位荒淫无度的皇帝,沉迷酒色无法自拔,还刻意建造“豹房”等娱乐场所,实在难以称为称职皇帝。

而朱厚照没有儿子的问题实在是蹊跷,如果身体没有其他问题,为何没有儿子?

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朱厚照被严重抹黑,第二就是朱厚照有隐疾。另外,朱厚照的后妃数量很少,能查到的也只有五六个,而朱元璋有记录的后妃就有二十多个,朱棣也有二十多个。

朱厚照跟他父亲当然是比不了,只有孝静夏皇后、德妃吴氏、贤妃沈氏等少数五六个,有可能纨绔的朱厚照是被人丑化了。朱厚照宠信奸佞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比如刘瑾、江彬、钱宁,史书上说是:

“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

除此之外,朱厚照最大的爱好便是巡边和带兵。正德十二年八月,朱厚照化妆成平民,跑出了皇宫,这在封建礼教面前就有些不成体统了。堂堂皇帝陛下偷摸跑出宫,还要去边防重地,当时鞑靼小王子经常犯边,所以边防紧张,朱厚照跑到边境线也是十分不安全的。

内阁大臣们追了出来,但朱厚照执意不从,等到了宣府朱厚照干脆不走了,还自封了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由此可见,朱厚照的身上还流着尚武的血液,很多人认为朱厚照巡边只是为了玩闹,但朱厚照真的调兵遣将指挥对敌作战。

史料记载:

“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这次朱厚照体会了什么叫金戈铁马,双方总兵力大概十万人,战斗在应州持续了五天,在朱厚照的合理调配下,明军取胜,鞑靼被迫退兵。

朱厚照并非无能之辈,他有统兵的才能,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之家,可能会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将。而朱厚照能在宣府常驻,边防重镇的条件和皇宫当然无法可比,可见他也并不是一个只知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那么为何朱厚照不喜待在皇宫,而喜好战火与干戈?

一是跟明孝宗娇生惯养有关:

明孝宗朱佑樘是朱厚照的父亲,也是明代最完美的帝王,他勤政恭俭、励精图治、开放言路,后宫只有孝康张皇后一人,次子早夭,仅有朱厚照一个儿子。

朱佑樘的童年并不幸福,碍于朱见深的软弱和万贵妃的强势,朱佑樘在死亡的阴影下,吃着百家饭长大。正是之前的经历,让朱佑樘对儿子朱厚照极其疼爱,太子府中的侍从很多,另外宦官也有不少,这也给之后的宦官乱政创造了条件。

在朱佑樘弥留之际,把刘健等几位重臣叫到病榻之前,对大臣们说:

“朕蒙皇考厚恩,选张氏为皇后,生东宫,今十五岁矣,尚未选婚。社稷事重,可即令礼部举行。”

人到了这般时候,他最担心仍是儿子,朱厚照当时尚未选婚,朱佑樘嘱咐阁臣安排选婚事宜。

最后朱佑樘对大臣们道:

“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

由此得见,朱厚照的确是偏爱玩乐,常规来讲,杨廷和作为朱厚照老师,加之皇家丰富的教育资源,朱厚照的学识还是可以保证的。

奈何朱佑樘太过勤政,疏于对太子的管控,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况且还没有其他竞争者。所以朱厚照的玩心便一发不可收拾,舞刀弄枪、行军打仗就成为朱厚照的重点爱好。

二是性格因素:

朱厚照好动不好静,让他安静听老师讲课可能比较困难,但要说起娱乐项目,可谓花样百出、数不胜数。就好比我们现在的职业规划,有的人适合做销售工作、公关类工作,而有的人则适合做技术研发、机械设计。

性格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命运,朱佑樘是位中规中矩、恪尽职守的皇帝,不过以朱厚照的性格,无法走朱佑樘的老路。当然在老爹的影响下,朱厚照还是有原则和底线的,否则他的昏君之名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质疑。

单单在皇宫中吃喝玩乐,是无法满足朱厚照的,对于朱厚照来说,皇宫就好像一个囚笼,而他就是那个囚笼里的鸟。鸟最渴望的是广阔的天空,而并非狭窄的笼子。于是朱厚照要想方设法出去玩。

正德十二年八月一日,朱厚照跑出了京城,并非光明正大,而是化妆改扮,梁储、蒋冕几位阁臣都亲自追了出来,一直追到了居庸关,被御史挡在门外,才只得悻悻而归。八月二十三日,朱厚照再次跑了出来,这回他出了居庸关,到达宣府,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三番五次偷溜出皇宫,一方面看出朱厚照的确贪玩、喜欢军营和刀枪,另一方面,朱厚照也考虑到止损问题,他也不想把事情搞得太糟,

三是有恪尽职守的大臣们做后盾:

朱厚照之所以敢出去玩,主要是朝廷内有坚强的后盾,比如刘健、李东阳、谢迁、杨廷和、杨一清等人。孝宗皇帝的辅臣们绝非等闲之辈,正是有他们坐镇,孝宗皇帝才能安心离开,朱厚照才能开心地玩耍。

史料记载:

“武宗嗣位,健等厘诸弊政,凡孝宗所欲兴罢者,悉以遗诏行之。”

朱厚照即位后,刘健主持大局,梳理时政弊端加以废黜,凡是孝宗要求的政策皆以遗诏形式执行。当时朱厚照已经和刘瑾等宦官打成一片,整日沉迷娱乐之中,耽误了不少政务。刘健强烈要求朱厚照,要勤于政务、认真学习,虽然朱厚照不予理会,但刘健等大臣并没有妥协,面对刘瑾的威胁,同样如此。

正德七年,李东阳辞官后,杨廷和接任内阁首辅,从此杨廷和就成为了明帝国的股肱之臣。杨廷和上疏皇帝上朝,要皇帝亲自去祖庙祭祀,要皇帝每日参加经筵,减少不必要的工程,收缩过多的兵力,削减繁杂的事项,条条切中要害。

这些建议朱厚照可能有的听有的不听,但朱厚照明白,如果没有杨廷和等人治理国家,他这个皇帝也就没法做了。就连杨廷和丁忧,朱厚照都不答应,杨廷和多次申请,朱厚照才勉强答应。

朱厚照贪玩是真,那是因为有一概大臣们为国家效力,就算朱厚照不在京城,朝廷照样可以正常运转。如果没有这帮文官坐镇,朱厚照的玩心应该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朱厚照有错在先,不过也不算罪大恶极,假若朱厚照能谨俭有度,只有一般帝王的操守,也就不会遭人诟病了。

至于有人说他“不爱黄袍爱战袍”,这未免太偏颇了,或许这两样他都爱吧!

明武宗朱厚照为何说“不爱黄袍爱战袍”呢?

“不爱皇袍爱战袍”是指明武宗朱厚照生性豪放,喜欢户外活动及策马征战,而不喜欢被“禁锢”在皇宫过安稳的日子。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505年-1521年在位,是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就机智聪颖,特别喜欢骑射。在马背上的经历也养成了他行事雷厉风行、做事果断的性格。即位后他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时都极有自己的主见。譬如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平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除了这些,还多次赈灾免赋。

朱厚照慧眼识人、知人善用,在位期间,朝廷拥有不少的贤良人才。他还英姿勃发地带兵上战场,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

在指挥应州战役时,朱厚照没有要求特殊待遇,并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奋勇杀敌,大大地鼓舞了士气。这次战役,也表现出了他的真才实学,并非荒诞无稽的平庸之辈。

另一方面,朱厚照喜好玩乐,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也是实情,但是在抵御边寇大事上,他从不怠慢。为人也心地善良,平易近人。至于评价他“荒淫无道”“冷酷暴力”,其实是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 史料的加工

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继位为帝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以藩王入大统的堂弟明世宗。在这种情况下,后朝通常都会贬抑前朝以凸显继位天子的圣明。因此,明世宗在《明实录》的编撰中,让史官无中生有,甚至把"八虎"及江彬等鱼肉乡里的恶行,全都记到了武宗的账上,使得武宗皇帝的“荒唐”“暴戾”被天下人所知。

  • 史书记载冲突

在史书中也常常出现明显的矛盾。而孰真孰假,则需要史学家们仔细甄别。

比如:

在《武宗实录》正德十四年载,刑部主事汪金上疏谏武宗饮酒过量,疏后附有史臣的一段话:"上嗜饮,常以杯杓自随,左右欲乘其昏醉以市权乱政,又常预备瓶罂,当其既醉而醒,又每以进。或未温,也辄冷饮之,终日酣酗,其颠倒迷乱,实以此故。"从这记录来看明武宗简直是个酒徒、醉汉。

而在《明实录》中,记载武宗巡视西北边沿途行军时:"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数千里,上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有司具辇以随,也不御。阉寺从者多病惫弗支,而上不以为劳也。"

像这两种明显矛盾的记录不在少数,因此即便在史料中亦有真有假,需要结合更多的史实来分析朱厚照的一生。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31岁的明武宗朱厚照不慎落水后病入骨髓,不久后便呕血而亡。共在位16年,葬于康陵。

明武宗朱厚照为何说“不爱黄袍爱战袍”呢?

感谢邀请!

明武宗朱厚照,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贪玩误国,不爱黄袍爱战袍这是他玩兴中的一种。他的所作所为,绝对离不开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宦官投其所好,皇帝不贪玩,他们又如何专权呀。

朱厚照15岁即位,开始他的帝王生涯,本来自小特别聪明,非常喜爱新鲜有活力的事物,登基后又宠信了宦官刘瑾等人。

而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宦官,引导着皇帝如何玩的尽兴,想尽所有方法只为让朱厚照放权给他们,还仗着皇帝的宠信做事对人非常凶狠,所以有“八虎”之称号。

当时,朝臣章奏先要把副本拿给刘瑾,然后正本交通政司转达皇帝,至于皇帝的特赦通通交由宦官。这几个宦官不仅掌握了朝廷机密,还大胆到对朝廷文书进行窜改,以此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

刘瑾用各种办法引诱朱厚照一心玩乐,自己乘机窃取大权,他用酷刑、杀戮、革职去打击内外臣僚,并且肆无忌惮的公开受贿。比如,地方官员若想见到皇帝,必须给刘瑾交钱方可,至少要银二万两。

当时在正式司法系统以外,还有三个直属侦缉机构。一个是锦衣卫,这是朱元璋设立的;一个是东厂,明太祖时期设立的,权利大于锦衣卫;一个是西厂,明宪宗时期设立的,活动范围可及全国各地,权力又在东厂之上。

宦官刘瑾还设立了个内行厂,由他直接指挥,监视东西两厂,可见朱厚照宠信宦官到哪种程度,完全由宦官说了就算。

多行不义必自毙,刘瑾因谋反遭处死。朱厚照又宠信了一名叫江彬的武官。这个人原是明朝边将,曾随军与鞑靼打仗,后受到朱厚照的召见,皇帝喜爱其强壮勇悍,准他出入豹房伴在身边。

江彬多次鼓动朱厚照离开京城到西北游兴,吹嘘边军如何英勇善战,替明武宗勾画出一幅草原勇士的美图。

朱厚照听信了江彬的话,多次离开京城,到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县)取乐。有一次,他离开京城到驻地遇警,打退了后却让朱厚照得意起来,认为是自己的战绩,还自称“威武大将军”。

一五一九年,宁王宸濠谋反,攻下南康、九江等地。朱厚照以“威武大将军”的身份,脱下黄袍披上战袍,率师南下平定叛乱去了,他这满满的战斗激情是谁点燃的呢?

所以,朱厚照去世,江彬就遭处死的下场。虽然朱厚照自身酷爱作战,当个战场上的枭雄,可这若无旁人起劲煽动,不爱黄袍爱战袍的事不也会让朱厚照向往吧。

明武宗朱厚照为何说“不爱黄袍爱战袍”呢?

针对题目中所说的明武宗朱厚照“不爱黄袍爱战袍”的问题,我倒是认为,朱厚照他既不爱黄袍,他也不爱战袍,他纯粹是一位昏庸无道、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

之所以说他不爱黄袍,这要从他自身的身份来将。

父亲明孝宗朱佑樘是一位算作是中兴之君,他一改之前几位皇帝不务正业、贪图享乐的毛病,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于政务,使得大明王朝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是朱厚照却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他的所作所为根本对不起他身上的这一套龙袍:

1. 身为皇帝不务正业,贪图享乐,沉迷女色,这样的态度是对整个大明王朝的不负责任,是对天下苍生的不负责任。而且在宫外建立了豹房等用于他享乐的场所。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虽然父亲给他留了很厚实的班底,但是架不住他重用奸臣和宦官,使得朝堂乌烟瘴气,这样如何能保障大明王朝向好的方向发展。

2. 身为皇帝尽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作为皇帝不为百姓苍生着想,而是净做些与治理国家无关的事情,而且不亦乐乎。作为皇帝他又羡慕民间的百姓生活,可以逛街、逛窑子,吃喝嫖赌抽,于是朱厚照别出心裁,他在宫中开设了一条商业街,太监们扮演商家和百姓,宫女们一部分扮演青楼的角色,朱厚照走在他开设的商业街上,与“商家”讨价还价,还到所谓的青楼与宫女鬼混,玩的不亦乐乎。

3. 身为皇帝他竟然做入室的淫贼。后宫佳丽三千总有一天让朱厚照厌倦的时候,这时他又将目光投向了皇宫之外,想想那里住着那么多的百姓,很多百姓家中又有那么多的黄花大姑娘,于是趁夜色,他做起了采花贼,穿堂入室进入平常百姓家,对普通人家的女孩进行淫乐,如果她看上的还要强行带入宫中继续淫乐,这更加激起了民愤。采花贼的勾当竟然是一位皇帝所谓,这简直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4. 身为皇帝不爱惜自己的家。皇宫是皇帝居住办公的地方,用百姓的话说就是他的家,虽然是自己的家,而且还是富丽堂皇的家,但是朱厚照有点视金钱如粪土的感觉,根本就不放在眼中。一次皇宫失火,朱厚照回到豹房之后,竟然对手下说好大的一棚火,而不是着急安排人去救火。

他虽然不爱身上的这身龙袍,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借着这身龙袍的光才能够实施的,龙袍代表着天子皇帝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朱厚照以便鄙视着所谓的皇权,一边又依靠着他鄙视的皇权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这看似矛盾,实则是朱厚照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虚伪。

之所以我说他也不爱战袍,因为他每次所谓的御驾亲征却未必如字面的意思:

1. 应州大捷,自己一方伤亡远远大于敌方。1517年蒙古王子伯颜来袭,听到这个消息后朱厚照非常的高兴,就要御驾亲征,他没有做一些通盘考虑,只是任凭自己的性子使然,大臣们自然是规劝皇帝放弃亲政,派大将去应对,但是朱厚照坚决不听,而且为了报复文官一个文官也不带。在于蒙古王子作战中,确实亲临战场,但是险象环生,差一些就被地方所俘虏,再次上演土木堡之变,但是最终他很幸运,最终的结果是杀敌十六名,自己伤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人,真不知道这究竟算赢还是算输。

2. 南巡作乐,明知战乱已平,还要假装去应战,掩耳盗铃。1519年江西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朱厚照一听立马兴奋起来,要御驾亲征,而且还要带上自己的爱妃一起,大臣们清楚,这又是为了自己去游玩而做的秀。于是朱厚照浩浩荡荡向发生叛乱之地进发。还没出发几天就接到报告,叛乱已被王阳明消灭,朱厚照一听一百个不高兴,下令将此消息封锁,继续向前进发,这回也不用着急了,一路游山玩水,当然最终到达叛乱之地后,再折返回来继续游玩,这一次是朱厚照人生中最后一次作秀,因为在回来的路上,玩性大发,当起了渔民,最终因为鱼太多,自己用力太猛掉进河中,虽然被救上来,但是肺中进水,回京后没过一年就一名呜呼了。

所以说,明武宗朱厚照是既不喜欢黄袍也不爱战袍,他只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一个安逸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为何说“不爱黄袍爱战袍”呢?

明武宗是明朝皇帝中一个争议比较大的人物,因为他不符合任何古代圣贤明君的条件,不仅不符合,甚至是有一点昏庸。

但是谁又能懂明武宗?我想他更希望自己出身在一个武人家庭,而不是皇家,这样他就不必要去做皇帝,而是能上阵杀敌了。

朱厚照:不爱皇袍爱战袍的古怪皇帝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15岁时继皇帝位,在位十六年,31岁时就因病去世。

朱厚照是比较幸运的。

他的父亲就是开创了“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朱祐橖,朱祐樘作为明朝数一数二的贤明皇帝,在位以来勤勤恳恳、励精图治,而且这位弘治皇帝与别的皇帝三宫六院不同,他只宠爱一人,就是朱厚照的母亲:张皇后。

古代并没有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普通的达官贵人都有三妻四妾,何况皇帝乎。但朱祐橖不同,他只宠爱过张皇后,而张皇后为他产下两个儿子,其中次子早夭,所以弘治皇帝的子嗣就只有一个,那便是后来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所以朱祐橖对这个唯一的儿子非常宠爱,从小就陪在身边言传身教,而朱厚照也注定会成为帝国将来的统治者,明朝的皇帝。

不过这位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厚照没有任何威胁,也没有任何顾虑,所以在他成为皇帝后,他便一直在玩,无忧无虑的玩。

除了做皇帝这件事情他不太喜欢外,其他所有好玩的事情他都有兴趣去干。这或许就是一种悲哀,有些人穷其一生,甚至不惜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通过武力造反也要搏一搏,但有些人不太想当,却能轻而易举的成为皇帝。

所以朱厚照当上了皇帝,在散去父亲去世所带来的悲伤之后,明武宗便开始了他荒诞的人生。

开始他只是停止参加明孝宗时经常举行的经筵(座谈会),然后他开始时不时的拒上早朝。群臣虽然不想看见这种事,但也没有办法,只求明武宗不要玩得太过分。

但朱厚照接下来的行为让众大臣跌破眼镜。他竟然在外寻花问柳、强抢民女,甚至是有夫之妇!

这些也就罢了,虽然有损皇室体统,但毕竟很安全。不过在朱厚照前往边境后,他们才知道这位贪玩的皇帝原来最爱的是行军打仗。

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王子伯颜叩关来袭。朱厚照大为兴奋,火速回京布置亲征。

但群臣此时的反应很大,没有人能忘记七十年前的“土木堡之变”,上皇被俘,举朝同悲,而明朝也差点因此亡国。所以他们坚决反对皇帝亲征。

但谁又能大过皇帝的意志呢,朱厚照还是去了,敌方是蒙古王子伯颜。据说武宗在军期间,与士兵同吃同住,极大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而且朱厚照指挥得当,数次亲自领兵求援,甚至亲手斩杀敌兵一名,而此战大获全胜,史称:应州大捷。

但是在后来的记载中,这次战役不过死伤十余人,且明武宗没有亲手斩杀一名敌兵。

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极不准确的,两方加起来十几万人的大战,怎么可能才死伤十几个人,难道是走过场吗?而且按照明武宗的述说,他是极有可能亲手斩杀一名敌方士兵的。而记录的不实,或许就是为了掩盖明武宗的光辉吧。

总的来说,明武宗一生荒诞不经,宠信八虎,就是明武宗宠信的八个太监,其中以刘瑾最为臭名昭著。但总的来看,明武宗并没有犯什么大错误,他所有的行为不过是好玩而已。

  • 虽然他宠信刘瑾

但是在刘瑾威胁到国家根本时,朱厚照也能反应过来,立马诛杀刘瑾,这也就是“武宗弹指诛刘瑾。”

  • 虽然他无心朝政

无心朝政不代表他不管朝政,即使明武宗在宣府时期(明朝军事重镇),他也要求将每日的奏折送到宣府,以供他批阅。

  • 虽然他荒诞不经

正德一朝还是有很多的贤臣,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王阳明等人就是如此。朱厚照行事虽然荒诞,但是他却知道谁是国家需要的人。

明武宗昏庸吗?

昏庸

明武宗真的昏庸吗?

好像也没那么昏庸

正德时期,浙江钱塘发生一起命案,死者身中五刀,且刀刀致命,然后钱塘县令却判其属自杀行为。

刑部认为此事有蹊跷,于是发回重审,但杭州府仍以自杀上报,最后此案传到明武宗那里。

诸位可知道明武宗是如何说?

明武宗了解案情后勃然大怒:“岂有身中五刀自毙者?欲将朕比晋惠乎?”于是严旨彻查杭州知府及钱塘县令,最终查明凶手乃钱塘县令妻侄也。

晋惠就是春秋晋国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公,从此可见明武宗是极有智慧的。但观其往日行事,却又与此不同。总结讲,他只是不愿搭理而已,但谁也别想愚弄他。

明武宗死前说了这样一番话:“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意思是说,我的病治不好了。将我的意思转达给皇太后。国家的大事,跟大臣商量着处理。以前发生的事,都是我的错。跟你们没有关系,也不是你们所能预防的。

看到这番话,诸位可还认为明武宗是昏君否?

他知道自己所干的事情是群臣阻挡不了的,所以他说了这番话。

他也知道自己能够玩乐一生的基础在于他是皇帝,所以在亲信刘瑾触及国家利益时,他也能毫不犹豫的诛杀刘瑾。

朱厚照并不是“不爱皇袍爱武袍”,他只是不愿受到这身衣服所带来的束缚。

就如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中评价朱厚照的那句话:

他是一个好人,但他不是一位好皇帝。

【end】

参考资料:《明史》

明武宗朱厚照为何说“不爱黄袍爱战袍”呢?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在中华大地,封建王朝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在那时,无疑是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人人都想坐上龙椅享受天伦之乐,当然那种福气也不是谁都有的。历史的车轮随着朝代更替滚滚向前,皇位上的人也不断在变化,每一个皇帝在位时做的种种事迹留在岁月中供后人评说。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了,历史上,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明争暗斗的事太多了,大家追剧读书也看到过很多。不过这位皇帝的皇位继承之路就很顺利,他是明孝宗的嫡长子,并且风水大师说他的生日和生辰和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相似之处,是大富大贵之命。因此,我们这位主人公在出生不到半年就被封为了皇太子。而且朱厚照兄弟姐妹很少,只有一个弟弟。而且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英年早逝,选择皇位继承人时朱厚照的弟弟只有两岁,因此没人和他抢,也没人敢抢。毫无疑问就成了皇上,在未满十五岁时就坐上了龙椅。

归功于朱厚照的皇位继承之路像开挂了一样异常顺利,而且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年幼就成了皇上。对人情世故当然不是很了解,不像现在的小孩子都非常早熟,所以他就以为这个皇位就是他的,没人能撼动。所以对这个位置的态度与其他皇上不同。他不会猜忌身边人,也不在乎同时担任其他职位。

据史书记载,朱厚照生来就比较淘气、贪玩,因为他的嫡长子身份和生日生辰神秘因素的加持,明孝宗对他非常重视,想把自己儿子培养成像祖先朱元璋一样文武双全、体恤百姓的好皇帝。这样,死后也对明朝有个交代。因此,朱厚照自幼习武,对骑射都变得尤为擅长。所以,他有朝一日就特别想率兵打仗,南征北战。

朱厚照继位后,上阵杀敌的想法就变得更强烈了,于是他为了显示与别人的不同,下了一道圣旨,把自己封为了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也就是总兵官。这样就有权力掌管兵马,也可以亲自带兵出征了。

公元1517年,蒙古带领军队来犯,听到消息,年少轻狂的明武宗不顾大臣们的劝说,真的穿上了战袍奔赴了战场。他带领8万军队与对方的5万军队进行了战斗。根据《武宗实录》记载,此次会战进行了一天一夜,而双方阵亡数都只有两位数。战况不知真假,但朱厚照率兵打仗可以从书中求证。

后人对明武宗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昏君,不务正业,也有人说他虽然贪玩,但没有耽误朝中要事。不过这位皇帝生平确实比较有趣,也正因为,他生性好动、自幼习武,皇位继承一帆风顺,他才说出了“不爱黄袍爱战袍”这句话。

你觉得明武宗是不是昏君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想法。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