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明武宗没有子嗣,但堂弟众多,为什么偏偏选中了朱厚熜继承大统?

明代皇帝中兄终弟及的案例有三个:

英宗被俘,代宗继位;武宗去世,世宗继位;熹宗去世,思宗继位。

这几个皇帝中,也只有嘉靖帝是以堂弟身份继位,主要原因则是朱厚照没有儿子。

明武宗朱厚照是大明皇帝中十分不靠谱的一位,虽然史书有抹黑之嫌,但其中也有不少不良事实。朱厚照曾宠信奸佞,刘瑾、钱宁、江彬等人,并在宫内大搞娱乐活动,大兴土木,不理政务。不仅如此,朱厚照还不满足于宫内的娱乐,还:

“恣游大同、宣府、延绥间,多失政。”

尚武的朱厚照喜欢动刀动枪,喜欢指挥兵马,这并非过错,只是他经常在边境游弋,延误了很多他该做的事,这样做的后果也很严重。

朱厚照一生沉浸风花雪月中,却没有子嗣,那就必须要把宗室子弟过继过来,来保证皇室的延续。贪玩的朱厚照则不管不顾,皇帝不想管,不代表大臣不管,确立继承人可是国家重中之重,如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御史王光亦曾上疏:

“皇上嗣登大宝已及十载,皇储之位尚虚,天下之心安得不忧? 伏望念创业之艰,重天下之本,择宗室之贤者一人,选正直之臣辅导预养之。”

这可谓金石良言,历朝历代无子嗣的皇帝也有不少,比如宋仁宗,因为儿子们早夭,就选择宗室子弟,提前过继来作为候选人,来保证皇室延续。

对此,朱厚照一概不理,等玩到了头才想起了继承问题,而当时为时已晚。最后遗诏是让皇太后和内阁大臣处理继承人问题,历朝历代权力交替之时凶险异常,如果此时有奸臣在宫内作乱,篡夺了皇权,那朱厚照将成为大明朝的罪人。

朱厚照死后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于朱厚照没有尽早确立继承人导致的,好在当时皇宫内外有太后和内阁辅臣坐镇,稳住了局势。具体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是皇太后和首辅杨廷和,那么为何选择朱厚熜作为继承人?

首先,朱厚熜年龄小,背景相对简单 :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朱厚熜按照要求继皇帝位。当时,朱厚熜年仅十四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本应无法即刻掌控政权,这可能是朝廷高层考虑的因素之一。

朱厚熜从小“聪明仁孝,德器夙成”,这是不争的事实,“聪明”这个素质应该算是先天条件,后天很难提升,并且朱厚熜的德行、气度也是可圈可点。

除此之外,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在正德十四年就去世了,而且朱祐杬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早夭,只剩下次子朱厚熜。对于多子多孙的皇室子弟,朱厚熜略显孤单,这可能也是选择他作为新皇帝的原因。

其次,朱厚熜即位也遵循祖制:

按照朱元璋组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先帝没有儿子,那就只能从宗室中找个弟弟来继承皇位。亲弟弟没有了,堂弟还是有不少,明孝宗朱佑樘是朱见深第三子,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杬是朱佑樘的亲弟弟。

史料记载:

“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

按照血缘的远近,从朱祐杬儿子中挑选最合适,朱厚熜就成了那个幸运儿,杨廷和这样操作完全遵从祖制,他人挑不出毛病。

再次,相权、监权、后权配合,保证政权顺利过渡 :

皇帝的继承人选,不是普通“群臣”可以决定的,能决定这种事项的只有最高权力层,朱厚照遗诏原文是这么写的:

“朕疾殆不可为矣,尔等与张锐可召司礼监官来,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

事实上,这诏书是谁写的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诏书规规矩矩、没有问题。令人后怕的则就是如果皇宫内传来的遗诏是让“某某”来摄政,那就很危险了。宦官乱权在明代时有发生,保不齐就出个例外,皇帝去世,只有皇帝身边的人能篡改遗诏,这种事时有发生。

遗诏表面是让张太后和杨廷和来决定新继承人,而作为消息的传递者,宦官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杨廷和他权力再大,也无法随意进出皇宫,必须要宦官来传递皇宫内外的消息。换句话说,宦官、太后、杨廷和必须配合到位,才能解决这棘手的问题。

假如三方中任何一方生出异心,这就不是朱厚熜是否即位的问题,可能会演变成一场血腥的皇室冲突。

史料记载:

“廷和未尝不谏,俱不听。廷和亦不能执奏。以是邑邑不自得,数移疾乞骸骨,帝亦不听。”

杨廷和作为内阁首辅,肩负重任,他也多次上疏要求朱厚照收敛做派,用心处理政务。只是朱厚照不听,杨廷和多次请求辞职,朱厚照也不答应。作为朝廷最重要的责任人,杨廷和虽然做得并非完美,但他也在尽心尽力地为国办事,行为操守也是可圈可点。

正德二年,杨廷和就在讲筵之时,就谏言皇帝不要被奸佞所误,指的就是权倾一时的刘瑾,之后被刘瑾打击报复,调入南京任吏部左侍郎。从这些事例可见,杨廷和已经在倾尽全力为国办事。

情况紧急,作为内阁首辅的杨廷和必须马上做出决定,请示张太后并发布诏书:

“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

最后,张太后对此也没有异议:

继承人确定了,之后另一个棘手问题就是江彬,作为朱厚照的护卫,江彬在城郊还有大量部队,此时朱厚照已经去世,江彬很有可能趁机作乱。宦官张永负责九门防务,江彬有出宫的想法,张永提前做好了安排。

张永不仅帮助朝廷除掉了刘瑾,在新旧权力更替之时,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最终江彬被俘,此次危机处理,杨廷和主导了这一切,太后没有异议,宦官还从中协助,这才大功告成。

朱厚熜即位在法律上合理合法,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最高权力层主要考虑的不是皇帝是否好控制,而是顺利让新皇即位,完成权力的交接。杨廷和的工作艰苦且复杂,其中难免有错误,但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他废除了大量武宗弊政,保证权力交接,这是值得令人称赞的。

所以,嘉靖帝与其说是明武宗选择的皇帝,不如说是太后、内阁首辅、司礼监三派合作选出来。而他之所以能顺利即位,也跟他的出身,他的出色,以及众臣的协助下才得以实现。

只是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如果他们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或许就为之前的选择,打个问号了。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那么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诸侄,明宪宗朱见深诸孙。

明宪宗共十四子,如下:

长子,未满周岁夭折,无名,无后;

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极,四岁夭折,无后;

三子,明孝宗朱佑樘;

四子,兴王朱佑杬,去世后谥号“献”,称“兴献王”;(世宗追封睿宗献皇帝);

五子,岐王朱祐棆,二十四岁去世,谥号“惠”,称“岐惠王”,无后;

六子,益王朱祐槟,去世后谥号“端”,称“益端王”;

七子,衡王朱祐楎,去世后谥号“恭”,称“衡恭王”;

八子,雍王朱祐枟,二十六岁去世,谥号“靖”,称“雍靖王”,无后;

九子,寿王朱祐榰,六十五岁去世,谥号“定”,称“寿定王”,无后;

十子,未满百日夭折,无名,无后;

十一子,汝王朱祐梈,五十七岁去世,谥号“安”,称“汝安王”,无后;

十二子,泾王朱祐橓,五十三岁去世,谥号“简”,称“泾简王”,子朱厚烇未及就封即去世,泾藩绝后;

十三子,荣王朱祐枢,去世后谥号“庄”,称“荣庄王”;

十四子,申王朱祐楷,十六岁未及赐婚、就藩,即去世,谥号“懿”,称“申懿王”,无后;

宪宗十四子,其中长子、次子、十子夭折,十四子申懿王未就封即去世,自然无后。而五子岐惠王、八子雍靖王、九子寿定王、十一子汝安王就藩后,享年或长、或短,但均未诞育子嗣,所以死后撤藩,无后。十二子泾简王虽然有子朱厚烇,但是其未及就封便去世,也没有留下孙辈,亦无后。

所以,宪宗诸子,只有三子孝宗皇帝、四子兴献王、六子益端王、七子衡恭王、十三子荣庄王有后(指男性子嗣)。

其中,孝宗皇帝有皇太子朱厚照、蔚悼王朱厚炜二子,但是蔚悼王早夭,所以实际只有独子朱厚照一人。

兴献王有朱厚熙、朱厚熜二子,其中朱厚熙出生五天即夭折,所以也只有独子朱厚熜一人。

益端王有朱厚炫、朱厚烨、朱厚煌、朱厚熠等四子。

衡恭王有朱厚燆、朱厚烃、朱厚熑、 朱厚煐、朱厚炳 、朱厚煃、朱厚福(福下有火)等七子。

荣庄王有朱厚勲、朱厚熹、朱厚煦、朱厚烮、朱厚然、朱厚曾(曾下有火)等六子。

以上二十一人,即是明宪宗诸孙。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皇帝去世,其独子、皇太子朱厚照自然是毫无争议地成为大明新一代皇帝,也即后世的明武宗。

武宗在位十六年,说他嘻哈也好,顽童也好,昏庸也好,不拘一格也好;总之,他对内对外都折腾得惊天动地,成为整个文官集团的头疼对象,又因为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约束,使得朝臣们对于一生行事不羁的武宗毫无办法,只能被动地应对,几乎可以用“狼狈”来形容。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十一岁的武宗皇帝去世,诸文臣在长舒了一口气后,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武宗没有留下子嗣,而孝宗也没有其他在世的皇子,这样皇统就面临着断绝的危险,而大明局势也将产生动乱。

为了稳定局势,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文臣,做出了“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决定,于帝系内血缘最近的宪宗诸孙、孝宗诸侄、武宗诸堂弟里选取一位继承大统,并以武宗遗诏名义诏告天下。

孝宗是宪宗第三子,实际的长子,武宗是宪宗长孙。在孝宗、武宗一系断绝后,按伦序,接下来就是宪宗四子兴献王一系最长,具有优先承袭权。

当时兴献王已经去世,所以,兴献王独子----兴世子朱厚熜,于礼法、祖制、及“兄终弟及”遗诏下,于宪宗诸孙中伦序第一,继承权优于其他诸堂兄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

而且,当时的朱厚熜父亲去世,唯一的兄长也早就夭折,孤零零一个人,而亲人也只有寡母一人,年仅十五岁(虚岁),又出生、成长于远离繁华都市的安陆乡下,怎么看,都是一个毫无权力、没有见识的少年,对于治理国家、主持朝政,基本没有经验可言,可以由文官们操控。

这对于诸文官们来说,简直就是完美地“道德牌位”。迎立他为新君,再高高地供在朝堂之上,“垂拱而治”,政事由诸文臣实际处理,不正是儒家传统政治理念的最高理想么。

于是,在武宗去世后,实际主持大明日常运转的首辅杨廷和,报请孝宗皇后---张太后批准,派出使团至安陆,宣布兴世子朱厚熜为继任皇帝,迎其前往京师继位。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居然心思缜密、意志坚定、极有主见,而且,腹黑程度能在大明诸帝里面排前三!

在朱厚熜还没有正式成为皇帝的时候,朝臣们就在继位仪式、身份等问题上领教了他的精明,并最终让步。而在正式登基后,朱厚熜,或者是后世习惯的称呼----世宗嘉靖皇帝,让他们深深地领略到,一个完全不同于武宗风格的、权谋深邃、驾驭老道的雄主风范。虽然此时的世宗,尚不到二十岁。

之后,世宗凭借着与年龄极不相符得成熟老练,逐渐稳固手中的皇权,不断对掌权的文臣们展开反击,迫使以杨廷和为首的辅政文臣们心灰意冷,主动致仕。并借“大礼议”事件,逮捕官员一百三十四人,并廷杖至死十六人,以赫赫皇权完全压制住了想要以“礼法”来对抗、控制他的诸文臣。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世宗尊生父兴献王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将其纳入大明正统皇帝世系之列,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武宗之上。

至此,在世宗的不懈努力下,文臣势力一败涂地,再也不能对抗皇权,而当年那个来自安陆乡下的小小少年,则牢牢地掌握了大明无上的权力。

这是当年那些以为他“年幼无知、别无依靠、容易控制”的文臣大佬们所没有料到的。如果早知道当年的兴世子是这样一个少年老成、城府极深、群臣们根本无法驾驭的人物。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那他们绝对会越过伦序,改立益藩、衡藩、荣藩的其他宪宗诸孙,或者直接给武宗立嗣,迎取益王长孙、益藩朱厚烨长子朱载增入京,为武宗嗣子,直接续武宗法统,也要比立世宗强。(朱载增是宪宗长曾孙,孝宗侄孙、武宗之侄,也是武宗去世时,唯一已经出世的子侄辈)。

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而文臣们也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所以,在正德十六年的四月,朱厚熜登上了帝位,并统治大明帝国长达四十五年。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明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届,其中明武宗朱厚照又是佼佼者之一。

“天真烂漫”的明武宗

先用《天下无双》里的图镇楼:

关于皇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九子夺嫡般的残酷血腥,李世民为了它可以杀兄逼父,朱棣为了它可以起兵造反,但是在朱厚照身上,他没得选,他必须当皇帝!

因为他爹明孝宗是难得一见的“好皇帝”,他严格推崇一夫一妻制,整个皇宫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也只生了朱厚照这一个儿子,你说皇位还会给别人吗?所以朱厚照从小肆无忌惮地长大,不用为皇位担忧,他的精力就用在其他方向了。

就像上图说的,“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创意的年轻人!”

他从小记性就好,虽不说过目不忘,但是今天教的文章,第二天就能背诵,而且他的语言能力超强,自学梵文,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后来遇到了葡萄牙使者,他还自学葡萄牙语,竟然能和葡萄牙使者无障碍沟通。

他喜欢军略,他渴望上阵杀敌,于是他给自己封了一个官: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在皇宫外建了豹房,饲养猛兽,平时就是当驯兽师,来体验训练军队的感觉。后来直接在前线宣府设立了镇国府,自封镇国公,目的就是一旦前线有战事发生,他能第一时间赶到指挥战斗。

他常常从紫禁城溜出,单枪匹马赶到宣府,好几次都是被直到消息的大臣半路拦着,好说歹说劝回来。后来他干脆常驻镇国府,终于让他逮到机会,蒙古小王子入侵应州,他亲自披挂上阵,竟然还亲手杀死一个敌人,最终在他的指挥下,明军获得胜利,史称应州大劫。

史书说他荒淫无度,荒废朝政,恣意妄为,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在他治下,明朝国内安居乐业,税收稳步增长,超过了史学家高度评价的弘治中兴,对外获得了少有的与蒙古人作战胜利,甚至还主动进攻蒙古人,这些都是成化、弘治包括后来的嘉靖等等都没有做到的。所以朱厚照的历史口碑两极分化。

女人不少却没有子嗣

朱厚照没有像他老爹那样一辈子只宠一个女人,他有不少女人,但是却没有一儿半女,不出意外应该是不孕不育症,如果哪一天某个妃子肚子大了,也许可能是别人开的枪!

不过朱厚照并没有太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因为他觉得他还年轻,就算生不出儿子,他还可以过继嘛,反正现在还不愁。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一次坐船看鱼就要了自己的命。当时朱厚照讨伐宁王叛乱返回途中,经过淮安清江浦,看见别人抓鱼,也想体会下乐趣,技术不到位,落水染病,半年后驾崩,时年三十一岁。

朱厚照没儿子,那就需要从宗室里面挑血缘比较近的来继承皇位。

明孝宗就朱厚照一个儿子,所以朱厚照没有兄弟,只能往上一辈去挑选。明孝宗倒是有十来个兄弟,他是明宪宗第3个儿子,前面两个哥哥都是早夭,明宪宗第四个儿子就是兴献王朱祐杬。

当时负责选继位者的内阁杨廷和等人看到兴献王资料的时候,眼前一亮,几个条件让杨廷和等人觉得无比满意:

1、兴献王已死,他的儿子继承皇位的话就少了父亲干政的隐患;

2、当时朱厚熜15岁,小孩子对于杨廷和等人来说好控制,便于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3、朱厚熜聪明伶俐,相信经过他们的调校一定会成为好皇帝。

于是内阁向张太后禀告之后确定朱厚熜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的嘉靖。

失算的杨廷和

本以为小孩子,自己这帮政治老骨头还不是把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哪知道朱厚熜还没进北京城呢,就给这帮老臣一个下马威,这就是大礼仪的开端!

杨廷和等人的意思是让朱厚熜从侧门进北京,先当太子,然后再当皇帝!

朱厚熜不答应,他的意思很明确,自己来就是当皇帝的,他不做朱厚照的太子,他要以皇帝身份进北京,所有人等都要到城外以皇帝的礼仪迎接自己!

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张太后出面同意朱厚熜以皇帝身份进北京。杨廷和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15岁的孩子政治感知力这么强。

其实这还仅仅是开始,在嘉靖40多年的统治下,徐阶、高拱、严嵩、张居正,多少人精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甘心为嘉靖服务,嘉靖可谓是古今权术第一。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明武宗朱厚照生于辛亥年(1491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时,恰好是地支中"申、酉、戌、亥"。按照传统相术理论,这种连贯的生辰是大富大贵之命。然而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朱厚照驾崩,年仅三十一岁,无疑是对传统相术理论的一个巨大讽刺。

三股政治势力

因朱厚照玩心太重,还未及留下一儿半女的,在临终之前似有悔意,对身边太监说: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所误,非汝曹所能预也。意思说,病好不了了,皇位继承之事,交给太后与内阁大臣商议,并揽下无子嗣的过失。每逢政权更迭,不同政治集团关心之至,甚至暗箱操作,因为涉及到政治生命是否能得到延续。此时,朝堂之上有三股势力相互博弈,决定了皇位继承人:

1、武宗身边的亲信。代表人物是江彬,原为正四品蔚州卫指挥佥事。后靠钱宁引荐,加上为人精于骑射,长得魁梧,很合武宗的“味口”,成了武宗身边的宠臣,很快被提拔为正三品都指挥佥事,仗着武宗的宠信,为加强自己势力,调边兵入京。武宗末年,更是掌握京城数万部队。

2、当朝士大夫。以内阁大学士杨廷和为代表。杨廷和年仅19岁便成了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进士,此时已是历经三朝的重臣。无奈孝宗皇帝(武宗父亲)子嗣不多,过于溺爱,致使武宗玩心太大,身边围着一圈佞臣。根本轮不到杨廷和发挥才干,但其不肯依附宦官刘谨,且多次对武宗进行劝谏,所以在当朝士大夫中,颇有威望。

3、太后家族。以武宗生母张太后为代表。孝宗继位后,对于张皇后家族颇为优待,不仅两个弟弟封侯封伯,还为其家族建立家庙。张皇后两个弟弟也仗着皇后,在家乡作威作福,侵占了不少的土地,干了不少不法勾当。

兴王世子入选

如此,以内阁大学士杨廷和为代表的一帮士大夫,很想在更迭后的政权中,有一番大的作为,一扫武宗朝的乌烟瘴气。而以武宗生母张太后为代表的外戚,也想在更迭后的政权,延续富贵荣华。于是,两股政治势力的合流,为找到合适的皇位继承人达成共识,这个人便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1、符合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是历朝历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皇位继承“基本法”。同时,还补充了两条:一,已被立为嫡子的,先薨于君父,皇位由嫡子长嗣继位。二,皇帝驾崩无子嗣,由嫡出长弟继位。前者案例是太子朱标病逝,皇位由皇长孙朱允炆继承。后者则成为朱厚熜继位的有力理论依据。武宗逝世,无子嗣,唯一胞弟朱厚炜又早殇。往上追溯,孝宗皇帝四弟,兴王朱祐杬世子,朱厚熜成了嫡出长弟。

2、其次,明朝对于藩王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原则。说白了,就是只有名份而无实权的闲散王公。行动也受到严格限制、约束,连出城都得上疏请示。年少的朱厚熜封地,远在湖北安陆(湖北钟祥县),基本上与朝内宦官、外戚等政治势力没有私交。且朱厚熜时年15岁,政治经验不足,容易掌控,对于士大夫、太后家族没有什么威胁。

为登基铺平道路

彼时,虽然依附于江彬的边兵已被遣返,但其仍拥有数千家丁,不可小觑。杨廷和一面做通了司礼监宦官魏彬的“思想工作”,要其弃暗投明。一面对探听消息的江彬亲信安抚,“以温语慰之”。假借坤宁宫安装兽吻,要江彬入宫,一举将其擒获,为朱厚熜继位铺平了道路。因此,杨廷和被时人称为“救时宰相”。

后记

只不过,朱厚熜远不是太后与杨廷和所预想的那样,不久就为自己父亲的名份,掀起了一场大礼议。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明武宗去世时,有十几个堂弟在世。其中年纪最大的堂弟是明武宗六叔益王朱祐槟的长子朱厚烨。

朱厚烨生于1498年,明武宗去世时,他已经满23岁了。

年纪仅次于朱厚烨的是他的弟弟,即益王朱祐槟的次子朱厚炫。

朱厚炫生于1500年。明武宗去世时,他也已经成年了。

年纪排第三的堂弟,才是明武宗四叔兴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即后来的嘉靖皇帝。当时的朱厚熜只有14岁,还未成年。

另外,朱厚炫当时已经有儿子了,他的长子朱载增生于1516年。明武宗去世时,他的这位堂侄年满五岁。

明武宗死后,内阁首辅杨廷和与明武宗的生母张太后之所以没有册立年纪比嘉靖大的朱厚烨和朱厚炫,也没有为明武宗立嗣,把朱载增过继给武宗为养子,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太皇太后的权力没有皇太后大,张太后当时还不想做太皇太后。

张太后用现在的话说,叫“扶弟魔”,明孝宗为了她,没少得罪朝廷的言官。

有一次,张太后的兄长张鹤龄进宫陪明孝宗喝酒。酒席期间,孝宗有事离开了一会。这个张鹤龄被明孝宗和张太后溺爱惯了,不知道事情轻重,居然把皇帝的头冠拿到手上把玩。此举让一个太监看到了,上书向孝宗陈奏张鹤龄无礼,希望孝宗治张鹤龄大不礼之罪。结果孝宗皇帝偏袒了张家,不仅没治张鹤龄的罪,反而还把这个太监打入了大牢。

这个太监叫何鼎,是当时有名的贤宦,事后他死在了大牢里,言官们全怒了,弹劾奏折如洪水一样,把孝宗搞得很难堪。

为了堵言官们的嘴,孝宗皇帝专门在光禄寺设宴席,请所有言官吃酒,求大家给他这个皇帝脸面,不要再弹劾张家人了。

言官们见皇帝说话,也就不弹劾了。结果孝宗的偏袒,却成了张家人的尚方宝剑,后来变得更加无法无天。(孝宗一朝,张太后的家人全部封侯)

所以明孝宗、武宗先后去世后,张太后考虑到自己还要为张家的荣耀继续添砖加瓦,不能让自己彻底失去影响力,便没有给武宗立嗣。她的想法与杨廷和正好一拍即合,两人便在武宗的堂弟中选择继承人,让张太后好以皇太后的身份继续影响朝局。

PS:嘉靖皇帝继位后,因为张太后见了慈孝献皇后(嘉靖的妈)以王后礼仪对待,而不是以太后礼仪对待(当时嘉靖已经封他妈为皇太后了),对张太后非常不满,便找茬把张太后的纨绔弟弟处死了。为了此事,张太后大病一场,心灰意冷的去世了。

第二,朱厚熜的势力单薄,比较好控制。

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有这样一条: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由于张太后不想给明武宗立嗣,而明武宗也没有兄弟,也就是说,明孝宗朱祐樘这一支脉无子嗣了。因此,明武宗的继承人便只能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在他爷爷明宪宗的儿子中间挑选。

当年,明宪宗有十几个儿子,老大、老二全夭折,老三是明孝宗,老四是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王朱祐杬。但是武宗去世的时候,他四叔朱祐杬也去世了,于是根据顺延原则,皇位便顺延到了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头上。

其实按照“兄终弟及”原则,皇位也可以传给宪宗皇帝的第六子益王朱祐槟(宪宗第五子岐王朱祐棆当时去世了)的儿子。但益王一家父子兄弟齐全,势力太大了,若是让益王一家人入京继承大统,朝廷内也就没张太后和杨廷和啥事了。

这就跟西汉诸吕之乱后,周勃、陈平等人不选齐王,而选了弱小的代王(汉文帝)刘恒继位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杨廷和等人最终选择了血脉与明武宗最接近,年纪不大,也不算太小,家族势力并不强的朱厚熜继承大统,这便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总的来说,明武宗去世后,可挑选的近支皇族还是挺多的。嘉靖之所以最后胜出,一是嘉靖的血脉确实与武宗最接近,二是嘉靖除了生母蒋氏还活着,没有其他亲属,比较容易控制。

当然,嘉靖后来为了“嗣父”和“本生父”闹出了天昏地暗的“大议礼事件”,让杨廷和与张太后措手不及。但这是后话,不是杨廷和与张太后的本意。其实杨廷和不是权臣,张太后也不是那种极度恋权的人。他们的问题只是把朱厚熜想的太简单了。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为何偏偏选择了群臣都无法驾驭的朱厚熜继承大统?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

说他好的把他捧上了天,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弹指之间灭刘瑾,嬉笑之余平宁王,度假间隙还跑到边关把蒙古人给揍了一顿。

说他不好的把他贬下了地,说他整天不务正业,就知道玩儿,还搞了个“豹房”,专供其玩乐,整个就一无赖。

总之口碑严重两极化!

个人感觉这和他出身有关,毕竟时独子,受尽了宠爱,性格有些乖张也是可以理解的,放荡不羁爱自由嘛。

反正踏着皇帝当得是挺开心的!

不过他没有儿子,再加上又是独子,所以也没有个什么兄弟子侄啥的。

其死后,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这皇帝就得从旁系血亲里面选,也就是他父亲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里面去选。

这选来选去,最终选择了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这哥们儿是个刺头,虽然是藩王继位,出身一般,但他从来不在乎,自我感觉良好。

其刚到京城就和大臣们闹起了矛盾!

进城之时,礼部对他是实行的太子礼仪迎接,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可是朱厚熜不答应,他觉得你们是请我来当皇帝的,不是给朱厚照当儿子的,必须以天子礼仪迎接。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最后没办法,大家只能让朱厚熜进了大明门。

而朱厚熜也不消停,一来就和大臣们在宗法血统上闹起了意见,也就是“大礼议”事件!

当时礼部的大臣们认为朱厚熜作为朱厚照的继位者,那在宗法就得是是朱厚照一脉,就算不愿意给朱厚照当儿子,那也得当兄弟,即尊朱厚照生父明孝宗朱祐樘为君父。可是朱厚熜他不答应,他要尊自己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并将其追封为献皇帝,而尊明孝宗朱祐樘为“皇伯考”。

这还不算,他还将生父献皇帝得排位抬进了太庙,并排在了朱厚照的前面。

而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庙已经满了,按规矩,太庙正殿只能有九个牌位,也就是所谓的天子九庙。嘉靖时明朝历史上第十一位皇帝,除去没能进入太庙的建文帝和景泰帝,嘉靖死后进去刚刚好。

但这时候加上了他父亲献皇帝,那就得移出去一个到偏殿,即祧庙,也叫做入祧。

而这个“入祧”是有规矩的,即称“祖”者是不能移除的,人家是开创之功享受万事不祧,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是不能动的;而称“宗”者则按亲属关系由远及近挨着来。

那么这就意味着当时庙号还是明太宗的永乐帝朱棣要被移除。

朱棣是谁啊,一个实功可称祖的有为之君,他们这一脉的老祖宗,嘉靖再怎么狂也还是不太敢去动这位祖宗的排位。

想着自己死后要把朱棣的排位挤下去,估计心里就直打哆嗦。于是他就来了依照“偷梁换柱”,他把朱棣的庙号给改了,由“太宗”改为“成祖”,这样一来朱棣也能享受万事不祧的待遇,不用移走了。

所以这就是明朝为何会有两个祖!

而被移出入祧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

你看看,这朱厚熜有多难搞,当年可把这些大臣给欺负坏了。

那么当年为何会选他呢?

第一个原因,长幼顺序!

前面说了,朱厚照没有兄弟,继承人只能从老爹的侄子里面去选,而当时兴献王排行老四,明孝宗排行老三,前面的两位哥哥都死得早,没有子嗣。所以按照长幼顺序,这个皇位得从老四这一脉来选(虽然朱厚熜不是所有堂弟种年纪最大的,但凭着兴献王的资格,他是继承人的有力人选)

第二个原因,父亲早亡!

选择继承人的杨廷和这些内阁大臣们都是鸡贼,他们不会选个父亲还在的王子过来继承皇位,这样很容易导致新皇帝偏心生父,使朝堂混乱。朱厚熜生父兴献王在其12岁的时候就挂了,朱厚熜也因此袭承爵位,是为兴王,级别都比那些孩子们高!

第三个原因,嘉靖年少!

朱厚熜继位时才15岁,在杨廷和他们看来,还有很大的调教空间。只可惜啊,他们失算了,这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但心智却非常成熟,一上来就让他们吃瘪!

只能说情报工作还不够充分吧!

朱厚熜就是个天才,要知道藩王出身的他几乎没有受过什么帝王权术的培养(明朝藩王大都是肥仔),但是他完全没有什么不适应的表现,一来就让大臣们吃瘪,并通过“大礼议”事件让自己的地位权威得到巩固。

其在位这四十五年,把底下大臣给收拾的服服帖帖的,简直就是天生的政治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