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灭了江夏镇,胤禛为何安排他住进柏林寺?
我来回答:
在回答之前,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关注到没有,那就是雍正帝经常手持佛珠。拿着佛珠说明他信佛,心怀慈悲,可是一旦他放下佛珠,那么就是动了杀心,有人就要遭殃了。
而他经常去的一座寺院就是柏林寺,此柏林非彼柏林,而是挨着雍亲王府(雍和宫)的一座寺庙,为北京八大寺庙之一。
在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之后,老四胤禛就把他安排到了这座寺庙,直到事情解决,才放出来。刚刚放出来的年羹尧恭维老四胤禛说主子是菩萨,自己是护法,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一、
先讲一下这件事的背景:
太子胤礽复立,康熙帝南巡,太子监国后,开始大肆打压八爷党成员。为了控制百官,他听从手下人的建议,与任伯安达成了一项秘密交易,那就是用刘八女、任季安(已被处死)换取百官行述。
由于此时的刑部是老十三胤祥管理,为了达到放人目的,太子胤礽指使老十三胤祥杀掉郑春华,以此为把柄予以控制。随后老十三胤祥向老四胤禛求助,跟邬思道合计之后,决定先放人,再利用年羹尧到南京述职的机会,到江夏镇偷偷把他们抓回来,同时把百官行述拿到手!
在行动之前,年羹尧先去拜访了张廷玉,并带上了四件礼物,分别是橘子,扇子,蜀锦和天麻。不要小看这四件礼物,每一种都带着不同的含义,分别是:
橘子是特产,代表吉,问的是目前自己在皇上心目中是否良好;扇子是雅士,代表同行,为的是跟张廷玉套近乎,拉近两者距离;蜀锦也是特产,寓意前程似锦,问的是自己的前程;天麻是药材,寓意是否有良方,问的是张廷玉可有良方相赠。
最终张廷玉只收下了天麻,并回赠湖笔,加良言一句:
“希望你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
所以,后面的剧情基本都是围绕着年羹尧的仁心和戾气来谈的:
年羹尧本想扮演强盗直接带人带货,没曾想驻防江夏镇的淮安营官兵前来救援。年羹尧当机立断,杀人灭口,同时消失的,还有江夏镇的金银财宝,这就是他戾气未除的表现。
二、
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在朝廷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老四胤禛在念经,年羹尧就跪在下面沉默不语,桌子上放着一封书信,信中是万永当铺的当票。
其实这时候的老四胤禛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老十三胤祥的到来,训斥年羹尧胆子太大,一夜之间杀了700多人,老四胤禛才大吃一惊:
“你怎么知道的?”
老四胤禛这么问,说明这么几个问题:
首先,年羹尧杀人,并不在两个人之前的策划之内,至少不是老十三胤祥策划的。
其次,年羹尧必然讲明白了杀人的原因,估计会提到当年的江夏镇下马之辱,老四胤禛在想对策,没曾想别人也知道了。
最后,老四胤禛此时在念佛,说明他并不认同年羹尧的做法,至少不应该杀这么多人。但是他又不能把年羹尧怎么样,一方面年羹尧是他的嫡系战将,另一方面也出于自保,不然他早就把年羹尧抓起来了。
老十三胤祥生气的说道,不仅他知道了,太子也知道,老八胤禩更知道了。
此时的老四胤禛看了看桌子上的百官行述,其实他内心相当挣扎:
年羹尧算是完成了任务,但是过程过于血腥,又不能杀掉年羹尧,好歹也是朝廷命官。不杀,也麻烦,太子也罢,老八胤禩也罢,早晚会查到年羹尧头上,进而牵连到自己跟老十三。
所以,权宜之下,他必须为年羹尧善后,一方面尽快解决百官行述的事,另一方面要迅速给年羹尧脱罪。
三、
于是老四胤禛、老十三胤祥、邬思道三人,以及还跪在地上的年羹尧,四个人开起了闭门会议。
还是老十三胤祥大度,讲到年羹尧差事确实不好当,但毕竟功大于过,还是得保啊,当务之急还是做好善后的事。
见十三弟给了一个台阶,老四胤禛当然马上抓住啊,从后面的剧情来看,真正受牵连的是老十三胤祥,老四胤禛反而最终受益者:
“起来吧,你先到吏部去述职,然后住到柏林寺去,不要到处乱走。”
此时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那就是邬思道拿着一把白扇子,不停地打开合上,若有所思。
其实这次针对年羹尧的处理,邬思道是没有插上话的,这也为后面他策划的坎儿送信,以及坎儿的死埋下了伏笔,
那么老四胤禛为什么让年羹尧住进柏林寺?
首先,这座寺院就在雍亲王府旁边,便于对年羹尧进行监控管理,也便于双方交流。
其次,这座寺院是雍亲王请旨维修的,后来康熙帝亲题“万古柏林”牌匾。当然,剧中应该是康熙五十一年,题匾应该是康熙五十二年,六十寿辰的时候题的。但不管怎么说,这座具备官方背景的寺院,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便于断绝年羹尧跟外界的沟通。
当然,最重要的是什么,还是消除年羹尧的戾气,看懂老四胤禛最后说的这句话了吗?
“这钟也邪性,没个准点儿,我看还得送造办处去修修了。”
四、
在过去“钟”这个东西并不是吉祥物,比如送礼,千万不要送这玩意。老四胤禛以“钟”为例子,就是在讲年羹尧,讲他的行为是想把大家送进坟墓。明明让他抓刘八女,顺便拿百官行述,结果惹了这么大一个难题,比喻做事没啥准性,需要去修修了。
而所谓的修,就是去柏林寺熏陶一下,念念经,学学佛,消除身上的戾气。
同时,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合伙上演了一场,贼喊捉贼的好戏,并当着众人面,一把火烧掉了百官行述,算是给年羹尧脱罪了。
随后,康熙帝任命年羹尧为四川巡抚,赴任之前,老四胤禛府上还有一场考验等着他:
先是李卫和翠儿鬼混被抓,故意绑在年羹尧进雍亲王府的必经之路,试探年羹尧是否有仁心给俩人求情。年羹尧必然也在柏林寺反省到了位,也为了安主子的心,索性顺水推舟收了李卫。
不要认为他傻,不清楚李卫就是来监视他的,他当然知道,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老四胤禛的疑心。来到府上之后,年羹尧也深刻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并汇报了在柏林寺这些天的感受:
“主子您是菩萨转世,奴才应该做一个护法的金刚!”
菩萨慈悲为怀,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也让他醒悟,自己不应该惹祸,而应该保护主子,所以表忠心,要做护法金刚。
老四胤禛显然很满意自己的安排:
“你能悟到这一点,可见佛法无边哪!记住,佛家说的大刺背心,就是儒家说的仁心。”
同时也劝导他,作为巡抚之后,更不能轻易杀人,更不能滥杀无辜,不然就会遭到报应的,谁来报应?
当然是他这个菩萨转世啊!
而年羹尧为了表自己已经醒悟,先是救了李卫,又要了主子的佛珠,甘愿被监视表忠心,又要念佛,以示自己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
后来即位后的雍正帝一次次原谅年羹尧,也是出于拯救的目的,但最终还是报应到了头!而年羹尧也一次次挑战雍正帝的底线,最终把双方的信任消耗殆尽,象征着这次考验成果,象征着老四胤禛慈悲心的佛珠,也还给了雍正帝。
意思就是说,收起你那虚伪的慈悲心吧……
而劝别人容易,劝自己难,年羹尧走后不久,老四胤禛也来到了柏林寺,也向大和尚倾诉:
“近日,只要一合上眼,便见万座大山矗立,千条大河奔涌,请问大和尚,这大山是真山还是假山?那大河是真河还是假河?”
大和尚也懂他的心,他这是不想慈悲心了,于是问他,你到底想要什么呢?
“有江山就不该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
老四胤禛放下了佛珠,说了句:
“阿弥陀佛!”
随后,坎儿被杀,老十三胤祥被抓,后面的剧情中老四胤禛的佛珠,包括即位之后的雍正帝也是经常拿起佛珠,放下佛珠,一旦放下,就是动了杀心。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灭了江夏镇,胤禛为何安排他住进柏林寺?
《雍正王朝》中,太子复立后,兄弟之间的争斗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更加激烈。一方面,太子因威信扫地,急需重新树立权威,甚至准备用一些“下三滥”的方式;另一方面,其他皇子也想扳倒太子,取而代之。
在新一轮的争斗中,《百官行述》成了各派系的共同目标,连远在四川的年羹尧也被牵扯进来。
年羹尧没让胤禛失望,“超额”完成目标,不仅拿到《百官行述》的当票和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还屠了整座江夏镇。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个“超额业绩”让胤禛犯难了。
按理说,年羹尧办完事,胤禛应该给奖赏。但毕竟几百条人命,而且涉及到淮安营的官兵,这事已经惊动了朝廷,各派人马都已经盯上了。由于年羹尧是奉了十三爷的命令抓人,他又是胤禛的门人。如果追究年羹尧责任,胤禛也脱不了干系。
因此,胤禛既不能奖励年羹尧,也不能对他动真格,而且还要帮他“善后”。胤禛将其安排到柏林寺,正是“善后”的一个环节,但背后隐藏着两个用意。
一、用佛法化解年羹尧身上的杀气年羹尧在这次行动中,滥杀无辜,浑身上下都是戾气。胤禛作为主子,看到奴才如此撒野,不免有些担心:你年羹尧今天能杀一个镇,明天会不会屠一座城?以后会不会翻天?虽说慈不掌兵,但杀气过重必将生灵涂炭。
这次的事情在可控范围之内,下次就不好说了。不管怎么讲,年羹尧是一员大将,将来还有用处。胤禛作为其上司,有调教他的责任,发现下属坏习惯,要即使纠正;做错事,稍加惩处,也要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胤禛是一位信佛的人,柏林寺又是京城的佛门重地,他让年羹尧住进柏林寺,是希望年羹尧能够借此面壁思过,将佛法的慈悲心与兵家的戾气形成互补,以后少些杀生。
二、柏林寺与胤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胤禛一生与佛有缘,佛学造诣也颇高。早年,他曾雇人代他出家,即替身。柏林寺主持,就是“王府替身”,也是雍亲王府的常客,后来还求贵为天子的雍正办事。
柏林寺是京城著名寺庙,始建于元代,后来年久失修。重修柏林寺,是佛门功德,胤禛曾出巨资赞助。修好后,胤禛邀请康熙游柏林寺。康熙一高兴,就为柏林寺题写四个大字——万古柏林。
因此,这座柏林寺,可以说是胤禛的“外围据点”,里面到处都是他的人,其作用不亚于八爷党的伯伦楼。他安排年羹尧住进柏林寺,其实是将他监视起来;京城水深,免得他到处乱窜,捅出新的“篓子”。
此外,年羹尧经江夏镇一事,已经登上大清的新闻头条,各种议论纷纷、明枪暗箭是少不了的。柏林寺是胤禛的地盘,其他人不看僧面也要看“冷面”,即使知道年羹尧住在里面,也不敢随意动手。
更重要的是,柏林寺就在雍亲王府以东一百多米,胤禛无数次在此进出。住得近,自便有近的好处:
首先,年羹尧无异于就在胤禛的眼皮底下,他的一举一动,胤禛都能及时掌握;双方见面谈事情,也容易掩人耳目。
其次,正值非常之时,主仆二人少不了一番“勾兑”,这当中肯定会互通消息。离得越近,消息传递越安全,时效性越高。
胤禛平时以“孤臣”自居,京城“据点”本就比较少,除了柏林寺,也就雍亲王府和十三爷潜邸。
这两处王府,肯定不适合安排年羹尧,因为康熙朝对皇子与臣子交往有严格限制,臣子串个门还能接受,住进来就是违规,容易授人以柄。何况,十三爷府上,眼线那么多。所以,胤禛只能安排年羹尧住进柏林寺。
秋媚说:年羹尧如同胤禛的一只老虎,胤禛既要让他咬人,还要避免伤及无辜。要驾驭这只老虎,给他安排的地方,必须要可控,让其在有限空间内活动,同时还能为己所用。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灭了江夏镇,胤禛为何安排他住进柏林寺?
纵观整部《雍正王朝》,柏林寺被多次涉及,除了雍正在登基之前,经常会前往此处参禅悟道、诵经礼佛、冥思苦想外,他还在年羹尧屠灭江夏镇之后将其安排在这里面壁思过。
而也由此可见,这个柏林寺之于雍正,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的柏林寺,确实是与雍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今天的北京柏林寺,是京城的八大寺庙之一,其位置就坐落于雍和宫旁。
雍和宫,众所周知,曾经是雍正的王府,由于在这其中诞生了雍正和乾隆两位帝王,也被誉为“龙潜圣地”。雍正登基称帝,这里被作为雍正的行宫加以保留。而在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又安排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章嘉三世主持了这里的改建工程,将这座帝王行宫改为了皇家佛学院,这便有了今天的雍和宫。
雍正本人就笃信佛教,而在自己的府邸旁就有这样一座寺庙,雍正对其的尊崇是可想而知的。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当时还是亲王的雍正的主持下,这座始建于元朝时期的寺庙,进行了其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工作。
在修缮完成后,康熙皇帝更是亲自书写“万古柏林”的匾额赠予柏林寺,而这幅匾额一直悬挂于寺中的大雄宝殿内。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雍正与当年的柏林寺确实是有着极为深厚的缘分。
年羹尧被雍正安排在柏林寺面壁,首要目的便是将年羹尧与外界隔离起来。雍正本想着与十三阿哥胤祥一起,对太子胤礽来一出“连环计”。
他们计划着先是“将计就计”,假意迎合太子胤礽,以让其放松警惕。
随后,再来一手“欲擒故纵”,让胤祥放出关在刑部大牢中的刘八女,进而迫使任伯安将关于《百官行述》的信息能够和盘托出。
最后,就是安排年羹尧来一手“假道伐虢”,即让年羹尧假借向康熙请安再到北京述职的机会,带着四川的兵丁前往江夏镇,在捉拿侵犯任伯安和刘八女的同时,将《百官行述》抄没带回。
然而,尽管年羹也算是非常顺利的完成了任务,但是整个过程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
江夏镇上下七百余口人,一夜之间全部为年羹尧所屠杀,就连驻防江夏镇的淮安营官兵也被年羹尧以勾结乱臣造反为名,尽数屠戮。原本雍正让年羹尧抓回的任伯安和刘八女,直接被杀,就连太子胤礽的亲信黄体仁也没有幸免。最后,年羹尧还一把火烧毁了整个江夏镇,使得这块康熙皇帝亲封的“德化之地”就此成为了一片废墟。
当然,年羹尧这样做也是有他的目的。在此之前,他帮助雍正完成江南筹款办差的任务后,其一行人路过江夏镇,遭到了刘八女的羞辱,年羹尧此举不乏泄私愤以进行报复的成分。而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年羹尧觊觎江夏镇丰厚的财富,并想要占为己有,于是先是劫掠一番后,又进行了杀人灭口,可谓是将所有的证据全部销毁,这样他也就可以毫无顾虑的占有这些财富了。
可年羹尧的行为却引得了雍正以及十三阿哥胤祥的极大不满。
一方面,笃信佛教的雍正,对于年羹尧这种伤天害理、惨无人道的行为是非常的痛惜,可是正在用人之际的雍正却又不能真的把年羹尧怎么样。
另一方面,由于年羹尧是拿着胤祥签发的刑部手谕去办的差,如果一旦东窗事发,那么胤祥本人,甚至是雍正都要承担严重的罪责,可以说年羹尧的此举是狠狠的把自己的两位“主子”给坑掉了,于是乎雍正才会表现出了如此的愤怒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安排年羹尧前往柏林寺,并严令其不准再抛头露面,实际上就是要将其隔离起来。
一来,前文中也说到了,柏林寺就在雍正府邸的旁边,非常便于与年羹尧进行交流,当然也是为了更好的监视、控制年羹尧。
年羹尧在江夏镇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擅自屠戮和隐瞒收缴的财产不报,让雍正对其是颇有意见,更是对年羹尧产生了极大的疑心。
于是雍正将其安排在了柏林寺中,既是要将其先控制起来,同时也是要将他与外部的联系切断,同时也以面壁为由将其隔绝,使得其也无法获取任何的消息,以此来确保这一段时间内年羹尧的安稳,避免年羹尧再节外生枝,影响雍正后续的安排。
二来,就是此时的雍正也在着手安排这处理《百官行述》的事情,这个时候的他也只能咬着牙,为年羹尧“洗白”。
雍正通过与胤祥商议,上演了一出自偷自查的“闹剧”,为的就是将存放在万永当铺的《百官行述》拿到手,并且当众将其销毁。
雍正非常清楚,纸里包不住火,八爷党的几位皇子以及太子胤礽等人必然是迟早会知道整件事情的原委,所以他要做的就是要赶在他们之前将此事处理完全,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为年羹尧“洗白”。
在烧毁《百官行述》之前,雍正将年羹尧描绘成为了智夺《百官行述》,勇斗任伯安等人的“英雄人物”,不明真相的三阿哥胤祉更是称赞年羹尧此举是“大功一件”,进而顺理成章的将年羹尧的这场屠杀,演绎成为一次“壮举”。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只能是对外以展示“一家之言”,不能让年羹尧参与其中,既是担心年羹尧有了其他想法破坏整个计划,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其他的皇子发现端倪以及把柄,进而让此前所有的付出付之东流,自己还会被牵连其中。
就这样,年羹尧被雍正摁在了柏林寺中,而给年羹尧收尾的工作,全部由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共同来完成。
雍正将年羹尧安排在柏林寺中,实际上,也是希望籍此让年羹尧以忏悔与自省。一夜之间,七百余口无辜的百姓命丧年羹尧之手,可以说,年羹尧的罪孽是极为深重的,雍正让其到柏林寺去面壁诵经,既是为死在他屠刀之下的冤魂超度,更是要他为自己的暴戾行为而忏悔。
对于笃信佛教的雍正来说,尽管年羹尧对他的意义非常重要,尽管他对于江夏镇上下当初对他的羞辱也极为愤怒,但是他也不忍面对年羹尧以如此的方式对待平民百姓,更是不赞同年羹尧用屠杀泄愤的方式来公报私仇。
而除此之外,雍正让年羹尧在柏林寺中的面壁,也是让年羹尧对其自身进行着反省,不仅是反省自己的罪过,而是重新考量他与雍正的关系。
雍正愤怒,除了愤怒年羹尧的暴行,更是在埋怨年羹尧的擅自做主,不听安排,进而让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承担了太多的风险。而后来,康熙因为此将胤祥圈禁了十年之久,更加说明雍正在这个时候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此时“九子夺嫡”已然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满盘皆输的结局,其结果也必然是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果仅仅是年羹尧一时间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贪念,那么这样只需要教育、训斥和调教即可,年羹尧尚且有挽救的余地。但如果年羹尧真的动了异心,年羹尧会有怎样的悲惨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可以说,雍正是用这样故意冷落的方式,给年羹尧提了一个醒,让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他能够有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靠的是谁,其背后仰仗的是谁的势力。既然,雍正可以给到年羹尧现在的一切,那么同样的,就可以夺走这一切,而关键就在于年羹尧的想法和态度。
这才是雍正真正需要年羹尧所要反省和思量的地方。
当《百官行述》的风波正式平定的时候,康熙也将年羹尧提拔为四川巡抚。
年羹尧临行前,向雍正汇报了这些日子在柏林寺的所感所悟。
“主子您是菩萨转世,奴才应该做一个护法的金刚!”对于年羹尧的回答,雍正可以说是非常的满意。
“你能悟到这一点,可见佛法无边哪!记住,佛家说的大刺背心,就是儒家说的仁心。你现在虽然不带兵了,可是身为巡抚,生杀之权更重,不杀生是不可能的,但滥杀无辜则必遭报应!”其实,雍正这样说,实际上是话里有话。
年羹尧只提到了他反省到了自己应该时刻听从雍正的安排,坚决支持雍正,而雍正对此就非常满意,说明在这一点上两个人已经达成了默契,年羹尧有着非常虔诚的认错态度,而年羹尧的表现雍正也予以了认可。
至于此后的什么“慈悲心”以及“生杀之权”,表面上指的是对屠戮江夏镇的批评,但却是对年羹尧不折不扣的警示,这是就是在告诫年羹尧尽管地位更高、权力更大,他也要依然学会服从雍正,而雍正的要求则也是他处事和办差的唯一标准,如若不然,结果也将是极为严重的。
非常可惜的是,尽管这一次,年羹尧吸取了教训,老实了一段时间,可之后在“推举大将军王”的剧情中,又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必然是再一次遭到了雍正的当头一棒。可是这一次年羹尧依旧不知悔改,在平定了西北叛乱后,竟然开始直接挑衅起了皇权,而最终的结果便是年羹尧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得以一撸到底、被赐自尽的方式惨淡收场了。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灭了江夏镇,胤禛为何安排他住进柏林寺?
细节决定成败!
按电视剧来看,主要年羹尧刚刚血洗江夏镇,所以信佛的老四自然想让年羹尧去这种佛门重地,来清洗清洗心中戾气。
就跟张廷玉当初在观音殿接见年羹尧一般,隐喻年羹尧杀气很重的意思一般,所以要在观音殿见他。
当然这只是以局外的角度来看。
以电视剧来看,老四这样做是方便与年羹尧联系。
虽说老四在老八府上说道将年羹尧给关在自己府上,但实际上年羹尧并没有在老四府上。说明老四让年羹尧去柏林寺意思要保全年羹尧,同时又方便与年羹尧联系。
还有就是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书,里面提到过历史上清朝外地官员进京不能住娱乐场所,只能住寺庙,电视剧应该是根据这个历史来拍摄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灭了江夏镇,胤禛为何安排他住进柏林寺?
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千里奔袭江夏镇,灭了江夏镇600余口,拿到了胤礽给任伯安的书信,更是拿到了藏《百官行述》的当票。但是同时年羹尧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几百万两银子,除了拿出一部分自己带着进京送礼之外,绝大部分都让岳钟琪押解回了四川。
其实对于这个结果胤禛多少是应该有所预料的,但没想到年羹尧会这么狠,那么多人都杀了。然而事情出了,善后必须由胤禛亲自出马了,否则根本摆不平。
胤禛一面闯胤禩府,先下手为强,堵住胤禩、胤禟等人的口;一面安排他住进了柏林寺去躲躲风头。
闯胤禩府这一招堪称教科书,上来发一通邪火,看似站在了胤禩胤禟的立场上,痛骂不懂事的奴才年羹尧,直接摊牌年羹尧的罪行,但同时又把年羹尧这么做的原因说了,实际上就还是暗中指出对方的把柄,不但把自己洗脱了。还逼着胤禩不得不反过来替胤禛消火。只有一旁的胤禟快要炸了,又碍着胤禩不能发作。此举甚妙,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厚黑危机公关。
但是把年羹尧安排到一个剧中此前都不臣提过的柏林寺,是个什么情况?
实际上提到柏林寺,这就需要有一点正史知识了。这个柏林寺原来是个元朝的建筑,也不出名,后来到了清初的时候就逐渐破败了。后来是由胤禛出资重修的,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就在这个庙里出家。
但是古人出生之后为了好养活,大户人家的孩子都要去做“跳墙和尚”,也就是说从小就要求被放到寺庙里做和尚,但是实际上本人不太可能真的就去做和尚,那么就留下姓名生辰八字之类的信物在寺庙里,然后跳墙逃跑回去。回去之后改个名字,继续生活。大家熟知的张学良也是这么干过的,张学良的乳名叫“双喜”,跳墙回来之后改成了“小六子”。
胤禛作为皇子,虽然佛法非常高深,但是自己是不能出家的,因为本身清宫也非常忌讳出家的事。但是胤禛如果不是因为真的生在帝王家,按照早年的培养,真的是有可能出家的。所以既然真身不能出家,就派了一个人代替自己在柏林寺出家,而这个人后来就成了柏林寺的主持。这个事情在清初顺治也干过,他亲自给吴良辅剃度,让吴良辅代替自己出家,但是去完了,回来就生病,没几天就死掉了,后来吴良辅也被孝庄以康熙的名义砍了。
这些都扯得有点远了,不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个柏林寺里也有一个镇寺之宝,那就是康熙亲题的“万古柏林”是个大字。
这点正好和此前江夏镇的镇城之宝对应起来了,那个也还是康熙亲笔题写的“礼仪德化”。所以把年羹尧安排到了柏林寺,这实际上是胤禛公开表态站台年羹尧。也就是向所有人表明一点,年羹尧不管杀了多少人,但是他是奉命办差,在办差的过程中,因为遇到了对方武力反抗,才不得已杀了那么多人。现在把年羹尧放在柏林寺去修清规戒律,实际上这属于胤禛府里的家法,去帮年羹尧洗去身上的罪业。
这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对比,江夏镇是属于八爷党的地盘,有“礼仪德化”的牌子罩着,因此胤禛胤祥过马江夏镇,还遭到了羞辱。而如今“柏林寺”就是胤禛的地盘,有“万古柏林”的牌子罩着,你八爷党有本事就进来拿人。其实这就是鲜明对比,八爷党怂了,损失了江夏镇也只能自认倒霉,谁让胤禛占着理呢?
胤禛的这种表态究竟有没有风险呢?当然有巨大的风险,但是此刻年羹尧的事情搞得这么大,只能主动出击。
因为康熙在这个阶段正在南巡,你也可以解读为康熙实际上就是故意出去的。他正是利用在局外的便利,看清楚局内的你争我斗,看事态如何发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就是要看到各方的具体表现。自己如若在京城,事情必然闹不起来,或者说闹不到这么大。只有自己不在,胤礽监国,胤禩、胤禛、胤祥各自角力,才能让自己看清楚各自的真实实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很显然即便年羹尧的做法基本是对的,对八王党和胤礽都有所打击,但是杀了那么多人,说明年羹尧本身是存在问题的,所以胤禛表态,也说明胤禛是脱离不了干系的。
但是此刻胤禛如果不这么做,胤禟是决计不会就此罢休的。江夏镇一役,八王党丢了两样最重要的夺嫡利器,一个是《百官行述》;一个是江夏镇的地下钱庄。所谓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胤禟是决计不可能就此罢休的。如果再让他们找出年羹尧敛财杀人的证据,这事情就可能变得更为复杂,掀起的风波也就更大,到那个时候胤禛必然被卷入。胤禛之所以每次都能赢,是因为他每次都占着理。所以年羹尧的事情如若暴露,胤禛的理又何在?所以胤禛只能棋行险着,力保年羹尧。
实际上解决我们也都看到了,最终康熙并没有处理年羹尧,反而还提拔了年羹尧。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灭了江夏镇,胤禛为何安排他住进柏林寺?
虽然在《雍正王朝》中,不少剧情都是文学虚构,但柏林寺这个地方却是真的存在。
柏林寺在哪儿呢?
这是个寺院,就在今天北京东城区的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但它却是个实打实的古建筑了。早在元顺帝至正七年就建成了,明清两朝均进行过翻修。康熙五十二年,为纪念康熙帝六十寿辰,该寺曾在皇四子胤禛的主持下再次重修,康熙帝还亲自手书“万古柏林”的匾额。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就知道了,柏林寺离雍和宫很近,而雍和宫就是曾经的雍亲王府,加之柏林寺是胤禛奉旨重修过的,康熙帝还亲笔题过词,可见这个寺院与皇室,尤其与胤禛关系十分密切。
而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灭江夏镇本身就是一场秘密行动,是胤禛瞒着胤禩、胤禟等人派他去的,目的是为了找《百官行述》。而年羹尧不仅找到了《百官行述》,还彻底屠灭了江夏镇,贪墨了九爷胤禟在江夏镇聚敛的大量财富,这才是让胤禛既愤怒又挠头的事。
愤怒的是,作为奴才,年羹尧竟敢不请示主子就做如此大的决定,还瞒着主子杀人和贪墨钱财;挠头的是,本来只是一件秘密的小事,却被年羹尧的举动搞大了,胤禛生怕有人借此公报私仇,借机生事。
但年羹尧做的事毕竟是奉了胤禛的命令,不保他自己也要完,而且胤禛惜才,也不想年羹尧出事,但如果让年羹尧躲到雍亲王府,也难免遭人非议,所以要找一个在自己控制下的、外人还不敢随便进去的地方,让年羹尧暂时住进去避一避风头。
柏林寺最符合这个要求。
一方面,柏林寺与胤禛关系不浅,又距雍亲王府近,方便传递消息;另一方面,该寺又有康熙手书匾额,就跟江夏镇一样,外人来了都要下马避让,也不是谁想搜查就能搜查的。
所以,胤禛才安排年羹尧住进柏林寺。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是原因,胤禛把年羹尧安排到柏林寺住,是想给他找个安静的地方反思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试图借佛法去化解他的戾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