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被父亲曹操宠爱的曹植,为何在政治斗争中败给曹丕?

才高八斗,又深受曹操喜爱的曹植,为什么会在夺嫡战中败给曹丕?

长期以来曹植和曹丕的世子之争一直是三国爱好者讨论的重点,相比于曹丕,曹植的确更加有才,更加受曹操的青睐。可是为什么最后继承曹操衣钵的却是曹丕呢?下面我就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点评。

首先其实能继承曹操衣钵的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人,比如曹冲、曹昂、曹彰,这些都是可以承担大任的贤能之人。但是曹冲死的太早,曹昂为了救曹操死在乱军之中,而曹彰志在边塞,讨伐外族镇守边疆,所以挑来挑去就只剩下曹植和曹丕两人能够委以重任了。

而且这两个人里,曹操其实最初还是更倾向于扶持曹植上位的,这就不得不谈曹植非同寻常的文学造诣了。可以说曹植的文学水平在曹操的所有儿子中名列前茅,曾传天下才华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这也是曹操引以为傲的。但是我们一定不能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文才等于政才”,才华是一个母文件夹,母文件夹里有很多子文件夹。而曹植就属于文才文件夹爆满,而政治文件夹空空如也的那种人。

曹植得曹操喜爱,得手握兵权曹彰的支持,很多曹操手下的大臣也在曹植后面站好了队。但是三国我们都看过,最后坐上皇位的却不是曹植,那曹植是怎么把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呢?

一、曹植的支持者动作幅度太大

曹植得到曹操的青睐不光咱们知道,那些大臣看在眼里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以杨修和丁氏兄弟为首的曹植集团,为了让曹植可以顺顺利利的当曹操的接班人。甚至出手除去了曹丕门下的毛玠。尤其是杨修深入世子之争的漩涡,曹操对此自然会有很大的成见,而且会算到曹植的头上。

曹操最后决定立曹丕的时候,甚至还授意除掉杨修,给曹丕铺路,可见杨修已经触及曹操的逆鳞了。

二、曹植自身情商不高

曹植这个人有条件自己不知道好好利用,有文人的一身臭毛病,啥也不走心,还酗酒成瘾。喝醉以后什么话都干说,什么事都敢干,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想要派曹植去营救受困的曹仁,结果曹植上演了一手“醉不受命”功劳送给曹植,曹植都接不住,活得太随性。甚至有一次喝醉酒后,乘坐王室车马夜闯司马门,影响非常的不好,这就让曹操非常的不满,自毁前程的行为让人觉得他没脑子。

结果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也失去了对曹植的耐心。

三、曹丕的政治手段高超

说到底谁才能决定世子之位?那肯定曹操,你就是全世界都说你好,曹操不点头你都坐不上那个位置!所以做得再多不如往曹操心里做事,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曹丕逼死张绣的事情。

按理说张绣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对其礼遇有加,彰显了自己心胸宽阔的格局,这不是好事嘛?其实不然,曹操要恨死张绣了,就因为张绣的突然叛乱,曹操损兵折将,还死了一个爱子曹昂,也让曹昂的生母离曹操而去。曹操几次去请,夫人都不回来,说张绣让曹操赔了夫人又折兵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曹操又想收拢人心,又不能显得自己心胸狭隘,这股火就一直憋着。曹丕洞察到了,如同当初许褚怒砍许攸一样,曹操嘴上骂你,可是心里喜欢啊。曹丕主动把脏水给自己泼了,曹丕更加沉稳更加懂得进退舍去之道,自知自己没有曹植有才,不得曹操喜爱。但曹丕步步为营,不去打曹植的注意而是在曹操这里下功夫,再加上曹植给机会,曹丕也就一步一步走到了曹植头上。

要我说曹植这个性格的人,生在盛世可能会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但是生在三国乱世的曹植就注定是一个悲剧角色,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说他都不是一个政治家。

其实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名气很大但仕途不顺的人,比如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等人。所以这更加证明了有文采不代表他在政圈里玩得转,遥想曹植之才七步成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也流传至今,想来也是可惜了。

总结起来,曹植失败的原因就这么几点,猪一样的队友,神一样的对手,自己还没有以一挑十的实力,最终惨败!

你觉得天胡开局的曹植为什么斗不过不受曹操宠爱的曹丕呢?如果曹冲、曹昂都还在的话那么曹丕还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吗?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吧,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才高八斗,被父亲曹操宠爱的曹植,为何在政治斗争中败给曹丕?

曹操是很喜欢曹植,要不就曹植做得那些事,曹操早就把他杀啦;但曹操也不厌恶曹丕啊,而且是从心里准备把位子传给他的。

曹丕对这个富有才华的兄弟还说得过去,是不是满意就是曹植的事啦。

政治这玩意,不是作诗哦,灵感来啦,扎都扎不住,尽情宣泄一下,只求一个快感。

就题主这个问题,就简单聊几句吧。

01

喜欢不代表合适

曹植从小聪明,出口成章,落笔成文。

铜雀台建好以后,曹操召集了一批文人雅士来助兴,要求各位都来几句。

曹植是略作思索,一挥而就,作成《登台赋》。其文思泉涌如涛涛江水,直接就把所有人淹没了。

曹操是大为喜欢,但喜欢归喜欢,仅仅是喜欢他的文学才华而已。并不表示曹操多么认可曹植的政治能力。

之所以几次要让曹植做世子,生性多疑的曹操是想看看曹丕,曹植以及哥俩各自的团队对这个事的反应。

如果是真心想传位曹植,不用几次,一次就够啦。

或许曹操更喜欢曹植,但曹操认为曹丕更适合做继承人。为了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心血,交给曹丕更放心。

事实也证明,曹操到底是老奸巨猾,不会感情替代理性,在最合适的时候,确定了继承人。

02

对于曹丕为何能击败曹植,在许多类似的问题上,我作过回答,不要说友友们,我自己也烦了,就不啰嗦啦。

就题主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曹丕做了皇帝后,对曹植的一些做法吧。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

具体内容,想必大家熟知,就不多说啦。

我的看法是:如果曹丕真的想杀曹植的话,还需要用这个借口吗?随便一个借口就可以把他杀啦。

有人说是卞太后不允许。

如果曹植作不出七步诗被杀,卞太后就允许了吗?就可以堵住卞太后的嘴吗?就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吗?

曹丕有那么蠢吗?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吗?

有人说七步诗是假托的,这很有可能。

或许哥俩哈高啦,曹丕给曹植出个题目,让他难堪一下而已,但不至于说出要杀他的话。

还有那个斗牛不许出现牛的字样。曹植用了两肉,来对付。

说心里话,我每次看到这两肉,都很恶心。

我不是素食主义者,还很喜欢红烧肉。但看了这两块肉后,不至于三月,起码这一顿饭吃肉不知啥味。

两肉是挂在肉杆子上的东西,能斗的起来吗?无趣的很哦!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随父西征,回来后不久就被封为临淄侯。

黄初二年(222年),曹丕登上皇位的次年,三十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食邑八百户;当年又改封鄄城侯。

黄初三年四月,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

黄初四年,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食邑五百户。

从曹丕对曹植的爵位封赏来看,的确是对其有打压,也防范其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

如果参照帝位之争中那些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事来看,这是不错的结果。

试想一下,如果曹植做了皇帝,他能如此对待曹丕吗?

在曹植被封鄄城王后,入京谢恩。曹丕留饭,太子曹叡作陪,一起想起甄氏,情到深处,曹丕让曹叡把甄氏生前用过的金缕玉枕送给曹植,曹植还作了《感甄赋》,以示怀念。

我们不必把此事想得那么龌龊,还是把它看作是帝王也有人情味更舒服一些。

为了帝位兄弟相残,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曹丕既保持打压又保留了兄弟的情分,实属难得,的确是作为帝王高明之处。

才高八斗,被父亲曹操宠爱的曹植,为何在政治斗争中败给曹丕?

作为曹操的第三子,曹植从小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每次被曹操提问,都能脱口而出,有理有据地快速应答,深得曹操喜欢。但是,喜欢是一回事,是否能成为接班人,却是另外一回事。作为一个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胸怀大略的曹操对接班人问题,慎重而深谋远虑,自有一番考量。

一方面,文人习气严重的曹植,的确比不上长子曹丕,任性而为,自制力差,尤其后来做出的几件事情让曹操失望至极,越发不敢将接班人的位置移交给曹植。

公元217年,曹操喝醉以后,酒兴大发,私闯王宫大门,在帝王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策马狂奔,将法令置之脑后。曹操听说以后,大为震怒,立即下令处死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曹植也因酒后莽撞行事,失去曹操对他的信任。也有人认为曹植是被陷害的,但是一切既成事实,后果恶劣已经无法改变。随后,曹操立曹丕为世子,自此一些大臣越发明确站队,曹植的支持团队土崩瓦解,人生开始走下坡路。

曹植心灰意冷,不仅没有发愤图强,韬光养晦,反而自暴自弃,终日买醉。到了公元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军情紧急,曹操下令曹植带兵解围,命令传到以后,曹植却大醉不醒,叫不起来,越发让曹操失望,后悔当初对他宠爱和寄予厚望,竟然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从此不再重用曹植。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曹丕继任王位,对曹植越发提防,碍着毕竟是同父母的亲兄弟,也不敢过分打压,只是不断地将曹植徙封,让他无法培植自己的势力。自从父亲去世,曹植内心也发生变化,明白曹丕只会越发难容自己,为保命过起优哉游哉的富贵生活,不再对政治前途抱有希望。

公元222,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返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借用对女神的的倾慕,隐喻自己对理想的追求,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破灭。

相对而言,曹植遭遇挫折一蹶不振,没有发愤图强的意志,让曹操看出他缺乏政治家的自智力和大格局,无法承继曹魏的重任。

才高八斗,被父亲曹操宠爱的曹植,为何在政治斗争中败给曹丕?

曹植是大才子,既有大才子的才华,更有大才子的毛病。只有文学才能,没有政治才能,又加上杨修那样的猪队友,所以在夺嫡中失败。

我们分析一下:

一、曹植文学才能高,政治智商和情商都低

曹植号称才高八斗,文学才能确实是远远胜过曹丕的,而且能即席赋诗,才思敏捷。

曹植是大才子,超一流的文艺青年。

只不过,吟诗作赋,代替不了打仗和治理国家。

曹操的死对头,孙权、刘备,哪一个也不会因为看了 《铜雀台赋》 就归顺曹魏。所以,曹植的文学才能,在治国理政方面,不仅不一定是优点,闹不好还是缺点。

而且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为曹操所不悦。

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经常让曹操失望。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当年十月份,就立曹丕为世子。

二、猪队友帮倒忙

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这些人都希望拥戴曹植为世子,但是这些人的主意都很不高明。

杨修确实很聪明,可以洞察曹操的心理,说白了就是能看透曹操。比如曹操为了防止别人在自己睡着之后暗害自己,就杀掉了来盖被子的侍从,事后还假装是梦游杀人,本来都糊弄过去了,杨修却自作聪明的说出真相,令曹操暗恨在心。

在部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神秘,让下属不明所以,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下属,让下属称颂:丞相神人也!我等不及!

谁知道,碰到杨修这个大傻帽,偏偏就揭穿曹操,把曹操的真意解释给大家听,弄的曹操咬牙切齿。

杨修也是作死和故作聪明,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不多说其他人,司马懿能看不透曹操的想法?人家为啥一开始装作看不懂,等曹操自己揭穿谜底,然后才故作恍然大悟,连说,丞相神人,我等不及!

曹操为了比较曹丕曹植的临机反应能力,故意让二人出城,却秘密吩咐不放二位公子出城。曹丕被阻挡,只好老老实实的回来了。曹植却听了杨修的话,说我奉命出城,你敢阻挡,就杀了守门人。曹操一开始觉得曹植很聪明的,但是后来听说是杨修出的主意,深恨之。

最后,干脆以搅乱军心的借口杀掉了杨修,也除掉了曹植的这个智囊。

有这样的猪队友,不如没有。

三、曹丕文武全才,政治上成熟老练,为人深沉狡诈,有司马懿等人辅佐

所以,最后曹植落败,曹丕胜出。

这是我在悟空问答的第126篇,如果喜欢,请加关注,查看前面的125篇。

原创不易,请加关注。

才高八斗,被父亲曹操宠爱的曹植,为何在政治斗争中败给曹丕?

致命的弱点

曹植的才学成就在当时三国期间是排得上名号的,而曹操早年创业之时对这个儿子也喜爱有加,因为自己除了抢地盘之外也非常爱好诗词歌赋,而曹植这一方面很对自己的胃口,后来曹操统一北方地区之后逐渐考虑起了接班人的问题,当时曹植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哥哥曹丕,曹丕是个文武全才,而且城府心机也不亚于曹操,只是平时懂得隐藏自己不张扬而已,而曹植整日只懂得饮酒作乐对国家大事完全不关心,这接班人如果选择曹植那么曹操辛苦打的江山可能会毁于一旦,所以晚年的曹操权衡利弊后把世子之位传给了曹丕。

最后的结局

曹丕继位之后有取代汉朝的想法,经过汉献帝再三禅让之后曹丕勉强接受了帝位,虽然套路大家都明白但是形式还是要走的,就这样汉朝结束了四百年的统治,汉朝有不少老臣为此事痛哭不已,这曹植也不知道抽了哪门子风也跟着哭了起来,本来过着逍遥自在的王爷生活就此走到头了,曹丕对这兄弟开始还是不错的,虽然是竞争对手但是毕竟血浓于水,可曹植这个举动完全是在打自己脸,于是曹丕下令开始软禁曹植,这完全就是把自己给作死了。

后来曹丕去世之后曹植以为看到了希望,就上书给新皇帝侄儿曹叡想继续入朝为官,这曹叡也不是个善茬,他知道此人跟自己的爹曾经是死对头,所以不可能用他,对曹植的上书基本都是口头应承却从来不给予任何实际上的回复,曹植见复出无望便心灰意冷最有郁郁而终,享年四十一岁。

才高八斗,被父亲曹操宠爱的曹植,为何在政治斗争中败给曹丕?

曹操有几个儿子,曹昂,曹彰,曹丕,曹冲,曹植等,剩下的儿子并不出色,曹昂战死,曹彰只爱军事,曹冲早夭,。曹丕,曹植是继位的有力竞争者。

曹操一直在立嗣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手下分成两派,一派桓阶,贾诩支持的曹丕,一派丁仪,杨修支持的曹植。

两派之中的曹植派,一开始占尽优势但是因曹植任性而为,饮酒不节,杨修因泄密被处死,不为曹操喜爱。

曹丕虽各方面不如其兄弟,但没有大错,因而继位。

曹丕继位后,本想害死曹植,但是因卞夫人的保护,最主要的一方面曹植派已经分崩离析,不会再威胁曹丕,

最后曹植在忧郁中病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