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曹仁有什么能耐?曹操为何那么器重他?
曹仁的能耐大着呢!
曹仁是一个被近代文学作品遮盖了光芒的将才,历史上的曹仁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跟着曹操南征北战,攻打袁术、陶谦、吕布、刘备都有他的身影,尤其是在官渡之战表现得十分勇猛。当年曹军兵败赤壁,退兵后固守江陵的正是曹仁。曹仁军旅生涯前期战绩非常漂亮,在对战马超、苏伯、田银、侯音的时候都是曹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曹仁的仕途非常顺利,这也让曹仁有点看不清自己,这也导致了一生罕有败绩的曹仁刚愎自用。晚年曹仁不听取蒋济的劝阻,执意进攻濡须口,惨败于吴将朱桓。连损常雕、王双两员大将的曹仁兵败而归,郁郁而终,死的时候五十六岁,享配曹操庙庭。
曹仁非常有领袖气质,建安三年,曹操征讨张绣,曹仁受命攻取周围县城。曹操撤军之际张绣突然发难打了曹军一个措手不及,腹背受敌的曹军陷入劣势,士气低下,被动无比。曹仁非常生气,站起来激励手下的将士,抵御张绣的追击身先士卒,军心大振,击破张绣突围成功,安全退回许都,得到了曹操的赏识。
熟悉三国的朋友想必对关羽北伐并不陌生,当年关羽为了应和刘备,出兵襄樊,大破曹军。借助天时水淹七军,庞德和于禁全部被俘,而曹仁从始至终一直坚守着樊城。当时大水几乎淹没了整个城池,粮食所剩无几,根本无法和援军取得联系,关羽带兵把襄樊两城围了好几圈。在这样的情况下,曹仁依旧誓死不降,以必死之心宣示手下的将士,所有人都被曹仁的气势征服。最终魏将徐晃赶来救援,曹仁通过徐晃的支持得以突围,最终联合击退了关羽。
可以看出来,曹操之所以如此器重曹仁,那是因为曹仁的确战功赫赫而且忠心耿耿。不光自己能征善战而且十分有统帅精神,往往能在士兵没有信心的时候,站出来带领士兵克服困难,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其实除了曹仁本身有两把刷子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曹仁和曹操关系不一般。就像夏侯氏在曹操这里受的重用一样,魏国有很多曹氏将领,比如曹洪、曹休等等。这都是曹操的宗族近臣,本身身份就比较得曹操信任,再加上自己有真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曹操的青睐,加以提拔在正常不过了。谁不想把权力放在自己人手里,以曹操的性格,他也不可能把大权交给自己信不过的人。
不光曹操青睐他,连曹丕也很器重曹仁,曹丕称王以后先封了曹仁车骑将军,没过多久又加食邑两千户,设置了十户人家为曹仁的父亲曹炽守墓。曹丕称帝前还把曹仁调到宛城,守护新都洛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曹仁是一个非常得君心的一个将领,哪怕曹仁兵败朱桓曹丕也不曾降罪,反而安慰他。
曹仁一生高官厚禄受尽了曹操和曹丕的礼遇,不完美的就是晚节不保。可能曹仁也是觉得自己辜负了君主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才会在兵败朱桓之后郁郁而终吧。
你觉得呢?
三国里的曹仁有什么能耐?曹操为何那么器重他?
曹仁是曹操的堂弟,曹操陈留起兵时就跟随曹操。曹仁的战功卓著,曹操手下其他将领是没法相比的。
赤壁之战时,曹操安排的是曹仁领十万军守后方,可见对曹仁的信任。曹操败回北方后,让曹仁与徐晃守江陵,以遏制孙,刘。不久,与周瑜激战与江陵,拖住周瑜一年多的时间,作战勇猛,而被手下敬服。
后来,曹仁守襄樊,关羽久攻不破。
曹操非常器重曹仁,其中缘由,首先,曹仁是曹操堂弟,最信任的人。其次,曹仁作战勇猛,有记载说比张辽甚至有过之。其三,曹仁资格老,曹操自起兵,曹仁就跟随,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攻打吕布,徐州陶谦,袁术,官渡之战,打刘备等等。
三国里的曹仁有什么能耐?曹操为何那么器重他?
(说到不抛弃不放弃,其实三国里曹仁是比较好的诠释者!)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人家曹仁,既“仁”又猛,还很有谋略,是当世不可多得的将才!他放到现实中,是任何但凡有点判断力的领导人所喜欢和推崇的!
曹仁,字子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堂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之所以策堪称名将,是有以下的特质。
其一 文武并重,富有谋略
200年,曹操、袁绍相持于官渡,日子久了,袁绍另派刘备到曹操后方举兵,令曹操腹背受敌,许城以南,吏民皆不安,曹操非常担忧,曹仁进言:“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曹操认为可行,派曹仁率骑兵攻打刘备,刘备大败逃走,并进一步平定多个县城而还。后袁绍遣将领韩猛(一作韩荀)抄西道攻曹操,曹仁拦截韩猛于鸡洛山,成功将他打败,袁绍再不敢分兵而出。再与史涣断了袁军粮道,火烧粮谷。
平定河北后,曹操乘胜围壶关。曹操下令:“城拔,皆坑之。”但围城多月也攻不下;曹仁对曹操进言:“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如今公告必死,士卒定会死守。且城固而粮多,攻击则士卒伤亡,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曹操实行其计,城中果然投降,于是曹仁以前后功绩进封为都亭侯。
(这样的曹仁形象,很符合小说,但不太符合史实。)
其二 攻必克 守必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仁跟随曹操,曹仁屡有斩获。193年,曹操为报父仇,东征徐州,曹仁负责骑兵,任为前锋,并另率军攻打陶谦将领吕由,攻克。后还师与大军会合于彭城,大破陶谦军,再转攻费、华、即墨、开阳,陶谦派将领解救各县,曹仁再率骑兵击破解救军。
194年,吕布偷袭兖州,曹操回师解救,派曹仁率军攻句阳,城破并掳获吕布将领刘何。后来在平黄巾余贼、迎天子都许都有战功。之后,曹操征张绣,曹仁另屯兵别县,掳获男女三千多人。曹操兵败,张绣军追杀,曹操军士气低落,曹仁率兵解救,士气甚高,令曹操回复信心,大败张绣。
211年,曹操讨伐叛军马超,任曹仁行安西将军,率领诸将拒马超军于潼关,与后来的曹操大破马超。后苏伯、田银叛变,任曹仁行骁骑将军,统率七军讨伐叛军,攻克。侯音在宛叛变,曹仁率军大败侯音,并将其斩首,还屯樊城,拜为征南将军。
(尽管关羽能水淹七军,却不能攻克曹仁的防守。)
219年,关羽北伐至樊城,汉水暴涨,于禁援军被大水淹没,樊城也受连累。曹仁惟有以数千人守城,在城中没有淹没的地方安上木板,关羽乘船围城,粮食就尽,救兵又不至,樊城外内断绝,曹军士气低落,曹仁本有意退兵,满宠便以樊城之重要性劝谏曹仁死守、等待援军,曹仁激厉将士,要以必死之心迎战,众人重新振作。后徐晃救兵到来,水亦稍降,曹仁与徐晃前后防御关羽,关羽最后退走。
其三 仁以携众 为人称道
208年,跟随曹操南下,曹仁任为征南将军。赤壁之战败北后,屯兵于江陵,抵挡吴将周瑜。周瑜率三万人来攻,前锋五千已至,曹仁上城楼观望,募集五百人,并派部曲牛金挑战。但敌军人数众多,牛金被围,长史陈矫在城楼上望见牛金军被围,左右皆惊惧。曹仁大怒,叫左右取马亲自解救,陈矫等认为:“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曹仁不理,被甲上马,带领数十壮骑出城,冲入敌围,牛金得救,后再杀入敌围,解救其余的被围人马,死者只有数人,敌军乃退。曹仁归还,陈矫叹服:“将军真天人也!”三军佩服其勇武,曹操也赞赏他,转封他为安平亭侯。
(在网游中,曹仁的战力值是很高的。他精通各种武艺,擅长射箭、骑马。)
其四 知错能改 自我克制
陈寿《三国志》就评价他:
“仁少时不修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于左右,案以从事。”
他的晚辈曹植这样评价他:
“文武并亮,权智时发。奢不过制,俭不损礼。入毗皇家,帝之股肱。出作侯伯,实抚东夏者,曹大司马也。”
我想曹仁这样的将领,是值得人喜爱和器重的!
三国里的曹仁有什么能耐?曹操为何那么器重他?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在《三国志》的记载当中,曹仁是一位名将,也是曹操的重要支持者而且还是曹操的宗亲,这就是曹操器重曹仁的原因。
曹仁和曹操的曾祖父是曹节,只不过在宗法上分了岔子,曹仁这一支是曹节——曹褒——曹炽——曹仁;曹操这一支则是曹节——曹腾(宦官)——曹嵩——曹操,曹仁和曹操是属于比较亲密的兄弟关系,是曹操的从弟。曹仁少年时期就擅长弓马弋猎,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曹仁凭借曹家的财富和自己的豪气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纵横在淮河和泗水之间。后来带着自己的队伍追随曹操可以说是曹操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曹操在与当时各个诸侯的战争中,曹仁出力颇大:曹操征袁术,曹仁账下斩获颇多;曹操征讨徐州的陶谦时,曹仁担任当时的骑兵先锋,攻破陶谦的将领吕由,在围攻彭城的时候大破陶谦的军队,此后在曹军攻打费县、华县、即墨、开阳这些地方,陶谦所派的援军都被曹仁击破;此后曹操征讨吕布,曹仁攻破句阳,生擒吕布将领刘何;在曹操征讨黄巾军和迎奉汉献帝的事情中,曹仁也是出力很大;在曹操征讨张绣时,曹仁攻破周围县地,略城虏众达三千馀人,在曹军后撤被张绣追击时,又是曹仁激励将士击垮张绣。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在河北决战,当时的刘备在汝南和黄巾军联合袭扰曹操后方,是曹仁出击击败刘备,收复汝南郡县,随后曹仁跟随曹操征讨袁绍以及此后的袁氏兄弟。在河北平定之后,曹仁因为上诉的所有功劳被封都亭侯。
曹仁本人也是一个勇武之人,虽然没有张辽那样直面十万大军来去自如,但至少在数千人面前还是无所畏惧的,曹仁本人在江陵守城期间也发动过突击冲锋直接击垮东吴的军队,这个事情还在张辽的逍遥津之前。赤壁之战后曹军大败,曹操退往北方,留下曹仁坚守当时的江陵城,而东吴的周瑜前往攻取江陵城。当时周瑜先是派甘宁前往长江上游的夷陵设置防线,曹仁于是派人前去拔取甘宁,但是被周瑜击败,随后周瑜率领数万人渡过长江前往江陵城,周瑜的前锋数千人已经到达江陵城下在这个时候,曹仁为了击败吴军的锐气,于是派手下牛金率领三百人前去攻打吴军先锋数千人,但是牛金人少很快就被包围,当时长史(官职)陈矫等人在城楼上看见这种情形十分惊慌失色,这个时候曹仁想要前去解救牛金,陈矫等人劝谏曹仁说贼兵声势浩大,如今牛金等人只是数百人,舍弃就行了,将军何必亲自冒险。曹仁不答应,直接带着自己手下的数十个骑兵出江陵城攻击吴军先锋,在城池的城沟上集齐队伍,发动冲锋,吴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牛金等人被解救出来,但是还有一部分曹军被吴军围困,于是曹仁再次发动冲锋,杀死吴军数人,解救剩下的曹军,当时的城楼上的诸位都叹为天人。江陵城的围攻战足足打了一年,曹操派徐晃前来援助曹仁,曹仁发动对吴军的战斗,周瑜在激战中被流箭射中,身受重伤。这个时候曹仁得知消息后,亲自督战攻打吴军大营。周瑜只好带病起身,激励士气才打退曹仁。在这一年的攻城战中,曹仁被周瑜所杀甚重,最后曹军弃城而走。东吴占领江陵。
赤壁之战后,曹操发动对于关中和凉州的大战,曹仁督诸将据守潼关,最后在渭南击破马超,后来河间苏伯、田银造反,曹仁都督七支大军讨破田银等众。最后曹仁被曹操安排驻守樊城,镇守曹军所占领的荆州,但是在荆州的徭役过重,导致当时的侯音以宛城为中心造反,但是这场起义被曹仁镇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曹仁指挥失误,当时的是七八月份正是多雨的季节,汉江由于雨水暴涨,曹仁命令于禁所督的3万人马屯驻于樊城北部,结果导致关羽水淹七军,于禁被擒。曹仁所守的樊城被关羽团团包围,梁、郏、陆浑几个地方的起义军接受关羽的号令,而曹魏的中心邺城发生了魏讽的政变,而曹仁所在的江陵城被团团围住,江陵城的消息和外面都已经断绝,粮食也快要吃完了,在这种情况下曹仁激励将士死守樊城,最终等来了徐晃的援军,解救了江陵城,关羽退走,而孙权也在后方偷袭荆州。
魏文帝时期,曹仁参与曹丕的伐吴之战,但是在濡须口之战之战被吴将朱桓大败,损兵折将,不久去世。
三国里的曹仁有什么能耐?曹操为何那么器重他?
曹仁是智勇双全的上将之才
三国里的曹仁有什么能耐?曹操为何那么器重他?
大家还记得《三国演义》里面曹仁一箭射中周瑜,又一箭射中关羽吗?射的还都是毒箭,属于典型的人狠话不多。正史上的曹仁是曹操的心腹大将,是曹操三位最倚重的人之一,其他两位是夏侯渊和夏侯惇。曹操嘴上说礼贤下士,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骨子里只信任自家人。夏侯氏是曹操本家,所以曹操只信任曹家和夏侯家。曹仁是曹操从弟(堂弟),少时喜好弓马弋猎,不修行检。也是个纨绔子弟,不过自从跟随曹操之后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遵纪守法。
曹仁年少时就有志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仁在淮河和泗水间暗中结交了上千个青少年。等曹操起兵之时,振臂一呼,大家都跟随曹仁追随曹操打天下,等于曹仁带着资本入股的。自从追随曹操之后,开启了他那戎马一生的峥嵘岁月,成为曹操集团的骨干核心将领。
曹仁几乎参与了所有三国各场大战,曹操征袁术的时候曹仁跟随,立了不少功劳。征徐州的时候是先锋,立下大功,征吕布的时候又立下大功。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天子到许都后,曹仁因功被拜为广阳太守。曹操没让他去郡县就职,而让他以议郎身督军,可见对其信任。征张绣的时候曹仁不在曹操身边,而是在周边,曹操被张绣打的狼狈逃窜的时候,曹仁率众赶来支持曹操,才得以击败张绣,曹操对他更加器重。
“官渡之战”爆发后,曹仁依旧跟随曹操跟袁绍对峙,而且斩获颇丰,还烧了袁绍的粮草。平定河北之后,曹仁从围高干于壶关,曹操的意思是强攻之后要屠城,曹仁劝阻说强攻屠城是下策,应该收买人心。果然不仅之后敌人投降,曹仁因功封都亭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平定后拜曹仁为征南将军,“赤壁之战”爆发,曹操让曹仁留守南郡。周瑜带着几万人马来争南郡,先占了没多少人驻守的夷陵,曹仁分兵想抢回夷陵。周瑜亲率人马前去救援击败曹仁的兵马,两军隔江对峙。后来周瑜猛攻南郡,曹仁招募三百勇士让牛金率领去挑战,结果被人多势众的东吴给围了。大家都大惊失色,曹仁挺枪拍马去救牛金等三百人,部下都劝他放弃牛金,曹仁不肯。最后救出牛金三百人,又杀进杀出几回,击败东吴。部下这才感叹曹仁的勇猛仁义,都称他为“天人”,曹仁因功转封为安平亭侯。曹仁和周瑜对峙一年多,最终被周瑜击败丢了南郡。
之后曹操又委任曹仁驻军樊城,镇守荆州。关羽猛攻樊城之后水淹七军,又斩杀庞德,围攻吕常驻守的襄阳。曹仁死守樊城,吕常死守襄阳,都没有失手。后来徐晃率领援军赶到合力击败关羽。东吴又在背后捅刀,导致关羽失败身亡,曹仁守住了荆州。
曹丕即位后,依旧信任并器重曹仁,拜为车骑将军,统率荆、扬、益州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总共三千五百户。黄初二年(221年),先封曹仁为大将军后封大司马,成为三军统帅。黄初四年,因败在东吴名将朱桓手下,羞愧异常,郁郁而终,享年五十六岁。青龙元年(233年),曹叡念及曹仁的功劳将曹仁配享曹操庙庭祭祀。
总体来说曹仁的能力在曹魏集团数一数二的,他非常善于防守。他跟夏侯渊一南一北,夏侯渊基本都在镇守西北关中,曹仁则在南方。夏侯渊擅长奔袭,曹仁善守,两人都是曹操的左膀右臂。深得曹操曹丕父子器重,曹仁不仅是曹操的堂弟,更是稳重的大将,所以曹操器重他是正常的。曹仁并不是小说里面写的那种有勇无谋之人,而是智勇双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