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实力明明不比蜀汉差,为何孙权在三国之中最后称帝?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孙策孙坚孙权,两代三人霸占江东多年,为何逐鹿天下,却是继曹丕、刘备之后最后一个称帝的呢?
首先孙权和曹丕刘备不一样,东吴的政府在合法性上是存在问题的。别管曹丕是不是篡位,明面上是刘协让位给他的,是继承的正统。而刘备那就更清楚了,人家是中山靖王之后,蜀汉就是打着继承正统的旗号建立起来的。有两个正统在,而且那个时候的人也比较看重这个,反观孙权名不正言不顺,称王称帝就坐实了自己的狼子野心。所以孙权这个皇帝当得还是比较别扭的,也是他那么晚称帝的一个原因。
其次问题提到东吴的实力不比蜀汉差这是不完全正确,准确的说蜀汉鼎盛时期的实力还是比吴国要强的。公元219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兵败撤出荆州中心地带,而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郡城。而后入川清扫了刘璋的益州,短短几年,刘备从一个让人追着打的小老鼠,变成了人见人怕大老虎。汉中之战又逼退了曹操,握住了桥头堡,这个时期的蜀汉已经起势,加上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操几乎成为了第二个袁绍。这也是为什么东吴偷袭荆州之后,刘备敢和孙权在夷陵打这一仗,刘备还是有些底气的,所以谈到称帝,孙权没有底气。
因为夷陵之战,孙权在知道蜀吴之战不可避免的时候也是急得原地打转,他哪里知道陆逊能在损失极少兵力的情况下击退刘备。刘备那是你死我干活的架势,万一输了孙家两代的基业就毁于一旦,倘若惨胜,那就是给曹操吞并自己的机会。所以孙权不但没有称帝,还向曹魏称臣,目的就是从中斡旋,尽可能地把握机会,将自己能受到的损失最小化。我都是你的臣子了,我都跪在你面前了,你看我所守护的领土挨打了,你就算不帮我,也不能偷袭我吧。别说,这一手对刚刚登基的曹丕还挺管用,当皇上的最放不下的就是面子,不打笑脸人嘛。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江东内部阻力太大,江东有名望的大族都以汉为正统。即使知道了曹丕是篡汉,宁可肯定刘协让位,也不相信孙权称帝可以守护他们的利益。最初孙家父子来江东可不是那么顺利的,那都是带着兵马一点一点把人打服的。像刘繇、王朗这些东汉官吏倒台后,强势的孙家只手遮天,江东大族这才口服心不服的拥戴孙氏。孙策死后,孙权年纪小小就上位主持大局,为了稳定局势,放出了更多的权力给这些江东大族,此为缓兵之计,孙权需要时间培养自己的核心政治集团。
但是恰恰也是这个原因,江东大族渗透到东吴的骨头里,就好比陆逊,当年孙策为了打压不听话的大家族,陆家就被清洗过一次,可是孙权倘若不用陆逊,没准夷陵之战都撑不过去。
这些因素也成为孙权称帝道路上的阻力,对此要不同化,要不打断重接。在当时那个时期重新洗牌是不可能的,必然会引起激烈的内部反抗,以及人才的断层,外有国贼虎视眈眈,此时内乱怕是还没等再站起来就死得透透的了。
所以孙权迟迟不称帝还是有原因的,出于对政权合法性、实力对比、情势所迫、内部国情等种种条件的考虑。最终孙权称帝的时间为公元229年,比曹丕和刘备都晚了好几年,不过孙权252年才死,也当了23年皇帝了。而曹丕在位6年,刘备才3年,这么一看孙权也算是后来者居上。
总之,孙权之所以迟迟不称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当然等最后三国疆域已定,孙权还是称了帝,此时,已经没有多大阻力了。
东吴的实力明明不比蜀汉差,为何孙权在三国之中最后称帝?
赤壁之战前,孙权的实力确实比刘备强大的多,所以有孙刘联合抗曹的历史性合作。打败了曹操,孙刘两家都得到了很实惠的胜利果实。孙权的江东得以保全,又得到了荆州部分地区。刘备更是借荆州(南郡)之势,很快攻入荆州南部三郡。这三个地方可是荆州的粮仓。
本来东吴周瑜要进取益州,却英年病逝。而刘备趁势很快几年之内就夺取蜀地。后又取得汉中。
公元前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位称帝建立魏国,公元前221年,刘备称帝,称蜀国。这时孙权的实力已经不如蜀国的刘备了。
孙权才是三国时期的奸雄,他一面一直听命于曹操为首的汉室。他的官职都是以曹操为首的汉室封的。到了公元前222年,才被曹丕封为“吴王”。一面又与刘备实行休好,联合对付曹操。后来,孙权接机会偷袭了荆州,把关羽的头送给了曹操,又建议曹操称帝。又在公元221年,命陆逊打败了刘备于夷陵,却马上派人到白帝城与刘备和好。
孙权不称帝,他是一直居安思危,担心曹操和曹丕攻打,刘备不与自己联合。又担心刘备攻击他,曹操不帮他的忙。所以孙权在不称帝的情况下,得到了很多实惠,也得到了内部的稳定。直道公元前229年,孙权才在武昌登基称帝,后迁都南京。孙权是在三国时期,割据势力在位最长的人。曹操很早就说“有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的才能多厉害!
东吴的实力明明不比蜀汉差,为何孙权在三国之中最后称帝?
古代称帝讲究名正言顺。孙权是三个政权中最名不正言不顺的。
曹魏可以说是汉祚将终,曹魏代替。
刘备也可以说是汉朝宗室,并以恢复汉室为名。
孙权的理由就很不充分,最后也是在与曹魏的战斗后才彻底与曹魏决裂称帝。
东吴的实力明明不比蜀汉差,为何孙权在三国之中最后称帝?
公元229年夏四月,孙权终于在武昌南郊称“大吴皇帝”,改年号为“黄龙”。所谓“三国时代”,严格来说从此才算正式开始(此前孙权只称“吴王”,还是曹丕封的)。
其实,孙权何尝不想早日称帝?虽说早年孙策以逆臣袁术部曲身份,逐汉官而居江东,本来没有堂堂正正的名分。但时过境迁,就当时的江东形势而言,孙权面南背北早已万事俱备。
早在公元223年的夏天,江东群臣就上表请求孙权“即帝位”了。在这些人中的领衔者就包括大将军陆逊。这实际上就是陆逊代表江东大族尊奉孙权为“正统”,相较于陆康之世吴郡陆氏对孙氏的态度真有云泥之别。
只不过孙权一不像魏文帝曹丕有从汉献帝那里“禅位”的合法性,二不如蜀汉昭烈帝刘备有“中山靖王之后”的汉室血流,故而踌躇再三不敢称帝。
幸而夷陵与石亭两场大战,陆逊都为江东取得大捷,可谓是“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后来他的孙子陆机在《辩亡论》里就总结,正是由于这两次大胜仗,“二邦(指魏蜀)之将,丧气摧锋,势衄财匮。”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遂跻天号,鼎峙而立”——既然“汉氏己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孙某人自然也可以坐得皇帝之位了。
东吴的实力明明不比蜀汉差,为何孙权在三国之中最后称帝?
大家好,欢迎乘坐游戏探索机!
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权力由上天授予,特别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士族和百姓来说,天下已经接受汉朝长达四百年的统治,刘姓皇帝的权威早已深入人心。
曹操南征北战三十余年,统一了中国北方,论功绩来说,可以说是三国最有资格当皇帝的人。曹老板大权独揽,出入礼仪和天子相似,把汉献帝完全架空了,但仍然不敢越雷池一步自己当皇帝。
这是因为曹老板清楚的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如果不能让天下人信服,自己贸然称帝,势必会造成内部离心离德,外部势力群起而攻之,前面袁术迅速败亡的血淋淋教训可就在眼前啊!
后来曹丕当皇帝采用的禅让制,逼着汉献帝把表面功夫做足,自己还三辞众臣的劝进,这才勉勉强强登上大位。然而曹丕心里还是不踏实,立刻一改他老爹打压豪族的举措,颁布了讨好世家大族的《九品中正制》收买人心。
刘备紧随曹丕以后称帝,他凭着自己汉室宗亲的至尊vip身份,站出来举起“汉贼不两立”的大旗,表示自己为了铲除篡汉奸贼,复兴汉室,只有继承汉统,才能更好的号召天下义士一起来完成这伟大使命。刘备称帝不会引起天下人过分反感,因为光武帝刘秀也是凭着汉室宗亲的位置做了皇帝。
而孙权手上没有汉献帝让皇位给他,自己也不姓刘,称帝没有任何的依据,自己一称帝势必会遭到蜀魏两国共同兴师问罪,所以孙权只好猥琐发育,慢慢增强自身实力。
等到三国局势平稳,吴国拥有足以自保的实力以后,孙权才终于敢称帝了。狡猾的孙权还选了一个好时候,当时正值蜀国多次北伐,孙权就提前派人和诸葛亮搞好关系,蜀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魏国内外又正值多事之秋,不可能派出大军伐吴,这样一来没有任何阻挠,孙权称帝就成既定事实了。
我是游戏探索机,喜欢三国游戏的朋友们点点关注!东吴的实力明明不比蜀汉差,为何孙权在三国之中最后称帝?
称帝最核心的条件是自己的权威性,但是孙权对权威一直都未完全体现出来。具体体现如下:1.孙权的江东完全是哥哥孙策打下来的,他只是守江山,这个权威性不强;2.孙权自己带领大家的战果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即使赤壁之战也是周瑜主导的。所以,只有到了打完石亭之战,打败曹爽,才有了一点底气称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