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未开打孙权为何就赶紧求和退还土地?刘备为何还不答应?
这个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两个问句,咱们一一解答。
首先所谓三国,很明显魏蜀吴是三国制衡的局面,蜀汉和东吴互咬很可能便宜了一旁虎视眈眈又无比强大的曹魏。这点道理不光孙权知道,刘备也知道,但是刘备是被逼红了眼了,荆州对于蜀国来说太重要了。
虽然双方都知道求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刘备和孙权当时根本就没有谈拢,孙权根本就不可能把刚刚拿回来的荆州,再原原本本地送回去,因为当时蜀吴边界已经到了巫山附近了,早就超了荆州一大块了,我估计孙权顶多也就是把多出来的这块还回去。
刘备不可能答应,这点蝇头小利填不饱他的肚子,刘备起势晚,早年过着被曹操、吕布追杀的日子,犹如丧家之犬,狼狈不堪,好不容易自己坐拥荆、益二州,汉中之战又打败实力强大的曹操,蜀国之力空前强盛,说白了刘备已经不把孙权放在眼里了。
如今,关羽被吕蒙所斩,张飞被叛军所害,荆州三郡尽失,所有的衰事全和孙吴有关系,上一秒还在天上的刘备,这一秒瞬间如坠冰窟,适逢曹魏政权交替,曹丕篡汉,内部反叛不止,其实趁此机会蜀吴两国采取行动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必能形成里应外合之势,但是刘备选择利用魏国自乱的机会,讨伐东吴,刘备也自知此策为下下签,可这口气刘备咽不下去,即便再多人反对,也动摇不了刘备的复仇之心。
要说事情演变成这个局面,的确是孙权集团目光短浅造成的,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而孙权差点没把刘备给掐死,把蜀国中流砥柱关羽给宰了,又把蜀国两臂之一荆州给断了,打破了三国对峙的政治局面,刘备如果不挽回损失,基本上就可以退出角逐天下的舞台了。
话说到这咱们不如再往下分析分析,其实孙权拿下荆州大部分地区以后,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奈何孙权真的是只会守不会打,处在建业的孙权为了看住荆州着实有点拙膝见肘,因为武昌北面是魏军控制的襄樊,那个时候部队支援和运输的线路比较单一,长江沿线经常被魏军截断,荆州的将领士兵只能守城抵御和建业大本营取不到联系,孙权为了解决这种现状也曾尝试把都城迁过去,但是一来此地处于风口浪尖,兵家必争之地太危险,二来孙权内部对此争论的很厉害,反对的声音很大,导致孙权也徘徊不定,再加上合肥之争孙权三番五次吃瘪,慢慢的孙权自己主动进攻的想法就被消磨没了。
其实孙权的版图往北扩展比往西扩展要好很多,虽说长江天险其实只能被动防守,所谓天险也是和曹魏一人一半,也没占到多大的便宜,刘曹两家争夺荆州是为了进攻,而孙权争夺荆州是为了防守,可惜孙权一辈子都没打下合肥,要是从武昌逆流而上进攻更白扯,所以荆州在孙权手里远远没有在刘备手里对曹魏的威胁大。
最后咱们回到问题,孙权求和就是怕两国消耗过甚,酿成亡国的大错。刘备不答应,就是因为他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不打还好,一打还打输了。夷陵之战后蜀国国力再难和曹魏匹敌,而孙权作为三家里的最大受益者,守着如今的疆域等到死也没有再前进一步。
当然,对于刘备来讲,这一仗又不得不打,丢了荆州,注定会灭亡,等于慢死,而举全国之力争一下,还有胜的希望。
而曹丕也被孙权给迷惑了,本来这是他一举统一天下的机会,结果孙权扑通一下跪下称臣了。俗话说不打笑脸人,曹丕也就放弃了进攻东吴,可是联合东吴进攻刘备也不行,毕竟此时刘备风头正盛,与其消耗自己的兵力,不如坐山观虎斗,留着体力收拾残局。
只可惜,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吴国和蜀国就和好啦,曹丕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而更惨的是刘备,战争之前没有答应孙权的求和,战争之后,实力大减,再求和也就已经处于下风,毫无议价能力了。
夷陵之战未开打孙权为何就赶紧求和退还土地?刘备为何还不答应?
战争是外交的延续,刘备也不想开战,但满足不了要求,就只有开战。
01
刘备吃了大亏,岂能善罢甘休。
襄樊之战,关羽战死,荆州丢失。且不管刘备替关羽报仇是真是假,但夺回荆州是必然的诉求。
不去说赤壁之战后,蜀汉与孙吴那些恩恩怨怨,就说湘水划界之后,孙权趁刘备汉中之战打得精疲力尽,无力驰援关羽之际,偷袭荆州,的确不很地道。无论刘备多么不仗义,但这件事的确是孙权做的太过。刘备发泄一下,讨回公道,也在情理之中。
孙权清楚自己理亏,但好处是孙权从不得了便宜再卖乖,不像刘备想吞占人家的地盘,还说人家不仁道,美其名曰讨伐无道。
无论咋说,都是为了利益,就看谁比谁更高明。
孙权得到荆州,就怕刘备报复,不是害怕打不过刘备,就怕曹魏在背后偷袭。
220年,曹丕称帝,孙权立马向曹丕称臣,讨好曹魏。其用意就是稳住曹丕,准备跟刘备开战。
孙权尽管清楚开战已经不可避免,但还是做最后的努力,向刘备请和,尽量避免战争。
但没有史料说明孙权求和的条件,肯定的是,仅凭一张嘴是不行,但想让孙权把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也是绝对不可能。
也就是说,想让孙权把荆州还给刘备是不可能的事。但不管你孙权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不把荆州还回来,刘备也决不答应。
题主所说孙权求和退还土地,那是绝不可能。孙权忙活半天图的是些啥?不就是为了荆州那点土地吗?
刘备不答应,正好说明了孙权并不想把土地还回来。否则,刘备也不傻,不费一兵一卒就把荆州要回来,还开战干嘛呢?
说不到一起,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开战,凭拳头解决问题。
02
刘备不知天高地厚
刘备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值得称赞,但刘备真的是没有数的人。
陶谦占据徐州,曹操拿他都没办法。曹操不服,结果是被陈宫、张邈、吕布等人弄得倾家荡产,当裤子的心思都有了,几乎要去投靠袁绍。
陶谦把好端端一个徐州交给刘备,刘备把他折腾的不像样子不说,老婆孩子被吕布俘获两次,被曹操俘获一次。
长坂坡之战,又几乎把老婆孩子全丢了,只带领数十骑逃走。豹眼也奇怪,吕布好色之徒,曹操好人妻,咋就不惦记刘备那些夫人呢?
赤壁之战,刘备多少也算出了点力,就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盘,还认为是自己应得的。
益州牧刘璋瞎了眼,引狼入室,让刘备鸠占鹊巢,刘备就志得意满。
汉中之战,曹操主动撤军,刘备得了汉中,就得意忘形,忘记自家也姓刘,自称汉中王。刘焉、刘虞、刘表那个敢称王哦。
襄樊之战,关羽失掉荆州,刘备就觉得吃了大亏,不能容忍,咽不下这口气。他不想想荆州到底应该归谁?
刘备更不去想想,他凭什么与曹魏、孙吴对抗?就凭耳朵比他们大,手比他们长吗?
孙权主动求和,刘备趁机借坡下驴,讨价还价一下,差不多见好就收。
恐怕是刘备狮子大开口,要求太多,孙权不干。
孙权认为,给你个面子就是看得起你了,你还真不拿豆包当干粮哦。
总而言之一句话,孙权绝不会拿土地作为求和的条件,至少是可以归还一点但远远不会满足刘备的要求。
刘备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如何会答应呢?
战争是外交的延续,大差不差才可以谈下去,差得太远还谈个球?
打一架就服气了,不服也不行。
夷陵之战未开打孙权为何就赶紧求和退还土地?刘备为何还不答应?
三国正式鼎立,是从夷陵之战开始的。在夷陵之战前,魏蜀吴三方都在积极布势,其中精彩之处,自是三国魅力所在。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北走,令曹仁据守南郡、襄阳。周瑜统大军围攻南郡经年,损失无算。刘备乘机攻取南四郡,并占有了江夏郡的公安和油江口。然后北上攻打南郡,与周瑜平分南郡。
这样一来,荆州7郡,刘备独得南四郡和江夏郡、南郡各一部,而周瑜辛辛苦苦打了两年,只得了江夏郡、南郡各一部。战后盘点,东吴群情鼎沸,与蜀汉开战之议不绝于耳。幸亏鲁肃从中斡旋,孙刘两家暂时承认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刘备让出了半个江夏郡,孙权也让出了半个南郡,自此两家相安。
(赤壁之战)
曹操在许昌本指望孙刘两家因为分赃不均大打出手,从而渔翁得利,听闻孙刘两家妥善处理了内部分歧后,认为江南有人,短期不可遽图。因此曹操转而屯兵河东、关中,进军汉中、凉州,兵锋直指马超、张鲁,要彻底奠定北方基础后,再寻机南征。
曹操猥琐发育,刘备自然也不敢疏忽怠慢。按照《隆中对》的既定方针,自得南郡第二年,即公元211年兵发益州,让关羽镇守荆州。
刘备在四川作战三年,平定川中势力,与荆州关羽部首尾相连,遥相呼应。孙权以刘备连占两州,势力颇为强大,心不自安,算起了3年前的旧账,派兵袭击关羽。刘备从四川发兵援助关羽,与孙权对峙。
然而此时曹操势大,张鲁以汉中之地降曹,曹操得陇望蜀,刘备面临两线压力,因此与孙权在公元215年湘水划界,平分荆州。 随后刘备仍命关羽镇守荆州三郡,刘备回军整军经武,与曹操在葭萌关对峙,并于公元217年主动发起了汉中之战。这是刘备第一次主动向曹操这个北方霸主发起的挑战,倾举国之力,以致于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最终阵斩夏侯渊,夺占汉中之地,时在公元219年。
(汉中之战:刘备化茧成蝶)
此时刘备权势熏天,达到鼎盛,为汉末第一诸侯,进位汉中王。 同年8月,关羽率领荆州本部兵马两万余人北伐曹魏,攻打襄阳、樊城。襄、樊守将曹仁无力击退关羽军,只得坚守待援。随后曹操派遣于禁带兵3万往援,却被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此时刘备集团发展至鼎盛:内有天府之国,粮草无忧;外有荆州,水陆交便;上有汉中,缓冲魏压;国主刘备老当益壮,丞相诸葛,年富力强;关羽张飞,百战成精。
如果关羽再北伐成功,那么东吴将何以自处? 在关羽的辉煌战绩面前,东吴意识到刘备不再是当年四处求人的流浪汉,如今比当年的曹操还生猛。
东吴和魏国有长江为界,蜀汉与东吴却是陆上接壤。在对曹魏取得全面压制之后,蜀汉集团下一步誊出手来打东吴怎么办?如果东吴依靠水军还能跟曹魏一较长短,那么占据水陆要冲,舟楫之便的蜀汉,从上游顺流而下,东吴将势若累卵。东吴要想自保,只有全面据有荆州,借助于三峡的复杂地势,压制蜀汉的力量发展。
所以在东吴孙权的眼中,之前的盟友正在成长为危险的敌人,孙权背盟几乎箭在弦上了。关羽是蜀汉阵营中的灵魂人物,关羽如果北伐成功,荆州南北连成一片,荆州将永远不可能再夺回来了:必须要有所动作了。
(吕蒙白衣渡江)
关羽倾巢而出,荆州南郡后方空虚。孙权秘密和曹操书信来往,想要乘机攻打荆州后方,为曹操解围。曹操希望关羽回军与孙权厮杀,自己好从中渔利,就让部将徐晃将孙权书信射往关羽军中。关羽得信后心里犹豫不决,进退不定。结果孙权派吕蒙以白衣计乘机偷袭荆州南郡,刘备小舅子糜芳因不满关羽傲慢竟然甘愿投降东吴。
关羽根据已失,军心溃散,最终兵败身亡,荆州也被孙权夺占。
刘备一方荆州失陷,关羽被杀,强劲发展的势头顿挫。荆州太重要了,从关羽北伐几乎成功,就足以证明以荆州作为跳板进取中原的战略正确性。
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还是蜀汉军魂,如今竟然被盟友东吴设计害死,不管是刘备以“仁义”之名,还是照应军中的慷慨之情,伐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荆州之地的归属,事关蜀汉、东吴两国的国运,双方都志在必得。
刘备因为刚刚经历过汉中大战,还在恢复经济和消化新占领的地盘,因此按捺住复仇的冲动,一直到公元221年7月,刘备登基后3个月,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由此揭开了夷陵之战的序幕。
(刘备登基后第一件事伐吴)
小说《三国演义》从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到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用了将近四回的篇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一重大战役。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一些是史实,还有很多是小说家言。
“(先主)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刘备的安排是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三国志》中没有明确提到这一点,但是,诸葛亮与当时的太子刘禅都没有随军出征,而且从后来刘备病重白帝城时,他们才从川中赶来,也能够看出这一点。
刘备为什么会选择御驾亲征呢?这与刘备集团的内部组成势力有关。刘备集团里有几波人,分别是以关、张为代表的老班底、荆州士族、益州本地士族。这样一看几乎是一目了然,必须刘备亲征。
因为益州势力亲刘的一向不多,刘备为了打下成都曾放纵士兵们大肆抢劫过这些士族,他们因此大多亲曹,而荆州势力和东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带他们去打荆州,刘备担心会变生肘腋。所以,刘备只好带自己多年心腹们,在须发斑白时再走上战场。
诸葛亮必须坐镇成都,节制益州势力,巩固消化新得的汉中地区。为策万全,刘备还派马良去湘西以汉帝名义,用丝帛财物诱使少数民族出兵助战。如此得兵5万多人,气势汹汹,杀奔东向。
据《三国演义》,在孙权得知刘备大举出兵进犯的消息之后,大会群臣,商议对策,而此时,诸葛瑾主动请求为使,去说先主罢兵。诸葛瑾亲往白帝城,向刘备卑辞厚礼。
“孙夫人一向思归。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不仅说要送还孙夫人,还要把荆州一并交还,并将斗争矛头指向了曹魏。 可是《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却不是这么说的。诸葛瑾没有亲自前往白帝城,只是“与备笺”,写了一封信。信中没有任何归还荆州的话语,其原文如下:
“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诸葛瑾的意思是,刘备既自认正统,放着国仇家恨不报,就只在意区区一个荆州,气量未免太小了。这哪儿是求和?简直是下战书。
荆州于孙权之利害甚大,失去荆州,长江上游无险可守,孙权费尽心机,不顾孙刘联盟破裂,不顾世人非议才夺取的荆州怎可能如此轻易交回?
(孙权把都城迁到前线以守国门)
虽然刘备势大,但是此时的孙吴势力也颇为强盛,据有了交州、扬州、荆州之地,比起蜀汉的益州之地要大的多。孙权自袭杀了关羽后,早已料到刘备会来寻仇,早早地做好了预备工作。首先是大军尽皆西调,调集重兵镇守荆州。同时,孙权在鄂州修筑了城池,并在221年果断迁都鄂州,改为武昌。把首都放在一线,有利于政治和军事的双重部署。事实也证明了孙权的战略眼光。刘备果然大规模发兵伐吴,荆州再次成为主战场。
为防止腹背受敌,转而派遣赵咨向曹魏求和。罗贯中详细记录了赵咨使魏及孙权接受曹丕册封为吴王的过程,与《三国志》的记载相差不大。《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
“丕览表毕,遂问咨曰:‘吴侯乃何如主也?’咨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丕笑曰:‘卿褒奖毋乃太甚?’咨曰:‘臣非过誉也。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孙权雄略如此,而且此时也到了40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东吴的大都督都已经换了三个了,孙权还在稳稳地执掌着江东。到了221年的11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此时,距离赤壁之战已经13年,三国鼎立的三方,都在马不停蹄地跑马圈地,整军经武,终于来到了三国鼎立的关键节点:夷陵之战。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陆逊传》)所以,如果说刘备刚一兴兵,孙权就派人求和是真,但是要把荆州还回去,那是绝无可能的,孙权为此紧锣密鼓地筹备了2年。孙权与陆逊的策对,他们都认为荆州不可能还给刘备,利用荆州遏制蜀汉以后的发展。陆逊在获得孙权的任命之前,肯定是与孙权达成了一致:积极防御,适当时间主动出击,最终争取独霸荆州。
刘备伐吴时,蜀汉与东吴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陆逊则为避汉军锋芒,一退300公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
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曹魏的细作早就把战场的情况发到了洛阳。曹丕正在上朝,接报后,对群臣说:
“备不晓兵机,岂有七百里营可以距敌乎?包原隰阻险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法所忌。孙权上事今至矣!”过了7天,孙权击破刘备的战报就送到了。
(吃瓜群众曹丕)
曹丕所说的“包原隰阻险”是什么意思呢?
包、原、隰、险、阻是指五种地势,这五种地势不适合大军安营扎寨,这是军事常识。
包,通“苞”,草木茂盛的地方。这里扎营视野很不开阔,并且容易遭到火攻;
原,广阔平坦的地方。这里扎营目标明显,容易被人发现。并且无险可守,无依无托,敌军可能从各个方面攻来,增加防守压力。
隰,洼地沼泽,很潮湿的地方。这里扎营行进不变,不利于机动。并且潮湿地势易于细菌繁殖,瘟疫容易在军中传播。
阻,行动受阻碍的地方。狡兔三窟,在限制行动的地方,大军不容易展开,容易被困。
险,险要之地。
(夷陵之战后蜀汉已濒于亡国边缘)
刘备屯兵结营700里,明显犯了兵家之大忌,最终夷陵之战大败亏输,蜀汉在失去荆州之后又一次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势力最为弱小的一方。孙权的如意算盘达到了,然而也只是延缓了东吴衰亡的时间。东吴的世家大族满足于保境安民,荆州在东吴的手中,完全没有发挥出《隆中对》的“大军出宛、洛而图中原”的战略作用,蜀汉只能在汉中一带与曹魏艰难对峙。
假如没有孙权背盟,刘备是否能成就高祖一样的伟业,再次中兴汉朝?刘备功亏一篑,其谥号昭烈帝,犹言其英雄气短,大志难伸。士人都以孙权背盟而不齿,然而三国乱世,人人皆有争心,孙权为何不能为孙氏一族的安危荣辱奋力一搏?孙权以寒门起家而崛起江东,亦不失为一世豪杰。
随着时间的流逝,曹魏势力越发强大,最终三家归晋,天下重归一统。此时,距离夷陵之战,又过一甲子矣!当年的风流人物,俱已老去。可能是三国辈出的群英耗尽了中原的灵气,随后的两晋南朝暗弱,中原罹难,只是可叹中原士民,百不存一。
夷陵之战未开打孙权为何就赶紧求和退还土地?刘备为何还不答应?
夷陵之战前,孙权乞和是真,让地为子虚乌有。《三国志.先主传》“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就这么简单的记载。
而在《三国志.吴主传》里记载此事为“是岁,刘备帅军来伐,至巫山、秭归,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传,许之封赏。于是诸县及五谿民皆反为蜀。权以陆逊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遣都尉赵咨使魏。”也就是说孙权面对蜀国的攻伐,是做了三个应对措施的。
首先,与刘备请和,这是缓兵之计,一来探一探刘备伐吴决心的虚实,二来示弱迷惑刘备以使其滋生轻视之心;其次,遣使入魏,称臣纳封,以取得魏国的帮助和支持,而这肯定是不可能得到帮助的,现实意义就是避免魏国趁机偷袭吴国,以致吴国两线作战。向魏国表明称臣之心,陈明蜀国之强大,为魏吴两国之敌;最后,以陆逊为都督,做军事部署,迎敌守土,这也是孙权的真实意图。
而刘备不答应也很简单,一来是看出来孙权假意求和,实则缓兵之计;二来是信心十足,认为蜀汉政权此时有实力对东吴用兵进行扩张;三来便是最重要的一点,伐吴之事是蜀汉政权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整个荆州之地对于蜀汉来说极其重要,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而荆州问题也属于吴蜀之间得遗留问题,必须得到一个最终解决。
其实荆州在关羽出事之前都已经发生过格局变化了。在刘备取得益州时,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但刘备答复孙权取得凉州之后再商议还地之事。于是孙权一怒之下派吕蒙攻占了刘备势力下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便引兵五万夺下公安,并令关羽拿下益阳。
也正在此时,曹操攻占了汉中,刘备无瑕东顾,只能与孙权议和,把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划给孙权,自己保留南郡、零陵、武陵。这样一来,刘备当初赤壁之战之时打下的荆州四郡只剩三郡,孙权当时只借了南郡给刘备,所以这次买卖刘备是吃了亏的,而关羽攻樊城之际,孙权又使吕蒙偷得南郡、陆逊尽得宜都,秭归,枝江等地,刘备荆州之地尽失。
因此,在刘备取得汉中之后,稳定数年后伐吴是有准备的战略性扩张,收腹荆州故地甚至全境也是刘备朝思暮想的,夷陵之战是必然要打的,因此,刘备也是不可能接受孙权请和的。
夷陵之战未开打孙权为何就赶紧求和退还土地?刘备为何还不答应?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役的失败使得蜀汉数年经营的家底付之一炬。这场战役结束之后的四十余年,三国都没有再爆发这种规模的战斗。在这场被称为前后三国分界点的战斗前,孙权表达了明确的求和意愿,刘备又为什么没答应呢?
孙刘联盟自赤壁之战结束其实就已经出现了破裂,刘备认为自己在赤壁之战出力不少,把荆州要走了。刘备打下益州以后,孙权对荆州不死心,两次讨要荆州,一文一武,一次一半,这就拿走了全部荆州。
这时吴蜀两家可以说是必有一战,双方都在等待这个机会。建安二十五年(220)吕蒙去世,曹操去世,法正去世。第二年刘备称帝,刘备刚一称帝就迫不及待的打着给关羽报仇的旗号东征伐吴。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夺回荆州,当孙权表示可以把荆州归还的时候,刘备为什么还要继续打呢?
其实很简单,当时是蜀汉实力的巅峰,趁这机会消耗东吴的实力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刘备也很清楚,不管东征能不能打赢到最后吴蜀两家都要二次合作。当孙权的使者前来求和的时候,东吴已经在气势上矮了半截。这时候可以说是箭在弦上,怎么能就此放弃呢?
如果说刘备拒绝求和是过度自信,那么孙权的求和就是无奈之举了。孙权打完荆州就后悔了,马上就千方百计和刘备联系,希望能再次合作。到了刘备准备发兵东征的节骨眼上,孙权更是拿出了好不容易抢到手的荆州来换取暂时的和平。
孙权为什么要求和呢?这的是实力不如蜀汉吗?我们来看一看孙权求和失败后做了什么,刘备拒绝孙权求和的请求后,孙权第一时间就向曹丕称臣,希望避免两线作战。这也是孙权最担心的问题,东吴不比蜀汉,曹丕想要进攻东吴很容易调集兵马。同时期的蜀汉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这也是刘备把诸葛亮留在益州的重要原因。
三分天下总有一天要变成二分天下,孙权和刘备都有称霸的野心。当这个想法到了要付诸实施的时候,当然是要去打相对较弱的一个。吴蜀之间的较量完全会影响整个三国格局,如果东吴落败,曹丕一定会扑上来直接趁机灭掉孙权。这也是孙权求和的一大重要原因,失败的后果太严重了。相反蜀汉失败以后并没有遭到曹丕的进攻,一方面蜀汉地盘易守难攻,另一方面蜀汉内部本身就有两种声音。诸葛亮赵云都不赞成刘备在这个时候东征,所以蜀汉内部可以说留足了后手,以至于刘备刚一溃败赵云就冲出来接应。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东汉覆灭以后不可能一直三国分立。夷陵之战可以说是各方打破现有局面的一种尝试,毫无疑问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都没有彻底打败对方的实力。就这样三国进入了长达四十年的分立状态,吴蜀也重新结盟共同抵挡曹魏。
夷陵之战未开打孙权为何就赶紧求和退还土地?刘备为何还不答应?
刘备纯粹地被仇恨冲昏了头脑而已。
刘备有两个仇恨,驱使他一定要对东吴孙权用兵。
一、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打败曹操,刘备认为,按功劳他应该得到荆州的南四郡,结果孙权不但夺走南三郡和江夏郡,还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偷袭了荆州南郡,从此蜀汉东进的道路被堵死,刘备咽不下这口气。赤壁之战之前,荆州原是刘表的地盘,刘备那时候也投靠着刘表,结果刘表死后二子不合,刘表幼子刘琮在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夺权成功,最后刘琮将荆州献给了曹操。
刘表的长子刘琦害怕被蔡瑁杀害,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跑到江夏,刘备由于支持刘琦,也跑到了江夏,江夏于是成为刘备新的根据地。
然后刘备以江夏为根基,发兵占领了荆州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和桂阳郡。刘琦去世后,这些地盘都成了刘备的了。
由于刘备又占领着西边的荆州南郡,包括江陵和公安等城池,实际上刘备几乎拥有整个荆州,刘表在时,荆州号称雄兵十万,因此,刘备才有实力跟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但是呢,东吴的孙权当时实力远远强于刘备,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夺取荆州,特别是南边的荆州四郡,因此之故,刘备担心孙权真的来夺取他的地盘,于是他跑去跟孙权说,暂时把荆州借给他,组成联盟,一起抵抗曹操,如果没有他这个同盟,孙权未必抵得过曹操,因此孙权在属下鲁肃的建议下,同意了。
《吴书·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谁知道,“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原来在赤壁之战打败孙权之后,刘备自以为有功劳,又觉得荆州本来就是他的地盘,是他从刘琦那里继承来的,所以不把“借”当作借了,而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
孙权可不这么认为,当初说好的借,你现在出尔反尔,孙权也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一直耿耿于怀,要夺取荆州的地盘。
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刘备借着荆州的势力,往西打下了益州,扩大了地盘,孙权觉得,你以前无处安身,没有自己的地盘,我把荆州借给你,现在你有了益州,可以把荆州还了吧。刘备说,偏不!
于是孙权就派鲁肃去争夺,孙权觉得,当年是你建议我把荆州借给刘备的,现在倒好,他不还了,你去给我要回来。刘备也派了关羽在荆州,鲁肃就跟关羽对峙,这段时间还发生了有名的“单刀赴会”,鲁肃邀请关羽,讨荆州三郡。结果关羽给拒绝了。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正在这个时候,曹操也没闲着,他带领大军占领了益州北边的汉中,威胁到了刘备,刘备一看,不能两面用兵,于是就先跟孙权和解了,把荆州一分为二,江夏、长沙、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以湘水为界,双方罢兵。
如果刘备不这么做,孙权发大军攻打荆州,刘备将腹背受敌,连他的大本营益州都危险了,刘备这个决定还是很明智的。
等到刘备打败曹操,夺取汉中,此时荆州发生了一件事,镇守荆州的关羽开始北伐襄樊,也就是襄阳和樊城,这两个城池在曹操的手里,镇守的大将是曹仁。
关羽围了襄阳,又去围困樊城,然而,曹仁退守樊城,关羽一时拿不下来,这时候曹操派了于禁和庞德带领七军前来救援曹仁和樊城,驻扎在樊城北边,正赶上天降大雨,汉水发洪水,把樊城淹了,关羽乘势打败了曹操的援军,囚于禁,杀庞德,但是仍然没拿下樊城。接着,曹操又派徐晃率领大军来救。
这时候,曹操派人告诉孙权,让孙权派兵去攻打关羽的后路,结果关羽赶紧回援,可是已经迟了,吕蒙已经拿下了荆州南郡的江陵和公安,关羽一看自己的老窝被占领了,于是退到麦城,最后兵败麦城被杀。
这样,孙权彻底夺取了荆州,而且把长江上重要的城市全都占领了,史称“全据长江”。
而刘备呢,丢失了一大块地盘,损失了一员大将,无数兵马不说,蜀汉东出的路线也全被孙权给堵死了。
所以,大耳儿对碧眼儿充满了仇恨,一直咽不下这口气,而且,荆州还是他东出的门户,战略要地,刘备一定要重新夺回。
刘备第二个仇恨就是关羽的死和张飞的死。关羽的死,前面大体已经涉及到了,关羽兵败麦城以后,突出重围,没想到又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住,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关羽被孙权杀害以后,孙权没有把关羽的尸首送给刘备,反而把关羽头颅送给了曹操,刘备岂能忍得下这口气。
正史上,关羽虽然不像《三国演义》里跟刘备结拜为兄弟,可是他跟刘备张飞志趣相投,情头手足,而且关羽还是刘备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将,损失了关羽,等于损失了左膀右臂,刘备能不痛恨孙权和东吴吗?
可惜的是,祸不单行。
在刘备称帝以后,他兴兵讨伐东吴,给张飞送消息,让张飞一起出兵,结果张飞又被两个小兵给杀害了,这两个小兵杀害张飞以后,逃到了东吴,这又加深了一层刘备对东吴的仇恨。
所以,即便“夷陵之战”开始前,东吴孙权就派人求和,可是由于刘备心中郁积的这两大仇恨,他咽不下这口气,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没有同意议和,一定要去打东吴。
蜀汉大部分人,包括诸葛亮赵云都不主张刘备攻打东吴,刘备一意孤行。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以后,刘备在诸葛亮等人拥戴下,也称帝了。
当时,刘备听说汉献帝被废,又听说汉献帝被曹丕给害了,于是带领蜀国群臣披麻戴孝,大哭三天,哭完,刘备就要去攻打东吴。
这时候,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赵云。
赵云认为,现在更应该讨伐的是谋簒汉朝的曹魏,而不是东吴,如果趁着举国悲痛的心情,去攻打曹魏,则名正言顺,天下人也会响应。如果蜀国打败曹魏,则吴国自会臣服。
可是刘备不听。
诸葛亮也反对攻打东吴,因为这跟他“联吴抗曹”的方针不符合,只是诸葛亮刚刚被刘备封为蜀汉的丞相,他不好带头直接抵触刘备。
既然诸葛亮不敢硬顶,其他人都限制不了刘备,所以刘备一意孤行,众人也是无奈。
当时有个广汉处士秦宓,犯颜敢谏,反对刘备,刘备差点把他杀了,此后,再也没人敢反对刘备了。
因此,即便孙权提出议和,刘备一意孤行,直接给拒绝了。
事后诸葛亮还感叹:
使法孝直(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孙权提出议和时,诸葛瑾驻守在荆州公安,他也给刘备写信,劝刘备不要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因小失大,关羽张飞的仇虽然重要,可是没有吴蜀两国的同盟重要。吴蜀两国交战,只会使曹魏渔翁得利。
诸葛瑾劝刘备分清轻重。刘备一概不听。
可见,刘备确乎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