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帝闭关之后,严嵩明知道严世蕃很困惑,为何不肯见他?

由于吕芳瞒着嘉靖帝去见了严嵩和徐阶,嘉靖帝知道三派平衡已经被打破,索性就让它一破到底:

于是吕芳被派去修吉壤(陵墓),严嵩被圈禁在严府不能出门,徐阶也被软禁在内阁值房,不准回家,而嘉靖帝自己,索性闭关修炼十五天。

一时间大明朝的日常管理事务停滞了下来,暗潮汹涌之下,众人又该如何打破这种平静呢?

一、

第一个沉不住气的其实是裕王,他也搞不清皇上老爷子,到底心里在想什么,打算叫自己的师父过来问个明白:

“高拱和张居正有多少时间没来了?”

这个李妃确实心眼儿多,这段时间只要她出境,都是在绣道袍,边绣道袍边翻看《道德经》。还记得嘉靖帝给浙江的圣旨里怎么说的吗?

“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换干洗湿……无时不念国步之艰,民生之难……”

嘉靖帝此言虽说比较讽刺,但也算是实话,他确实只有不过八套衣服。李妃是极具政治眼光的女子,亲手缝制道袍给嘉靖帝,完全是投其所好,总共没几件衣服,只要穿上这件,必然会念李妃的好。对嘉靖帝来讲,能穿上儿媳妇亲手绣的道袍,上面还绣满了《道德经》,还有比这更能体现自己节俭的吗?

李妃绣道袍的手并没有停止,直接告诉裕王,差不多二十多天没来了。

裕王比较心急,急于想知道朝廷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找了个蹩脚的理由:

“朱子语类,有好几处还是弄不太明白……”

由于之前裕王跟李妃生了气,觉得李妃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侵犯了内心深处的大男子主义。所以这次李妃也是支支吾吾不敢回答,这倒让裕王不好意思了,毕竟他也知道当初确实是自己的错:

“谭伦他们在浙江也不回个信,吕公公又突然派去了吉壤,徐师傅、高师傅和张师傅都见不着,面前只有个你,可又连真话都不敢跟我说!”

二、

裕王其实是一个没有啥主见的人,嘉靖帝要传位给他,必然会担心他是否能驾驭得了手下大臣。所以,在后面的剧情中,嘉靖帝其实是刻意制造清流派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互相争斗、互相制衡。而且还留给了他一个海瑞,嘉靖帝没有杀海瑞,很大的原因就是考虑了裕王。

只可惜,裕王即位后短命,传给了万历帝,万历重用张居正,但是,张居正自始至终没有重用海瑞。

听裕王这么为难,李妃也难过,本身自己就委屈,再考虑到裕王这个处境,竟然哭了起来。

裕王忙递了一个手帕,李妃接过手帕,也就证明俩人和好了:

“我才说了几句,你又这个样子!”

有人看《大明王朝1566》会觉得李妃的戏码多了一些,毕竟这是男人的戏,其实不然。之所以详细描述裕王跟李妃的情感变化,实际上对理解隆庆皇帝(裕王)跟万历皇帝(世子)很有帮助。对比《雍正王朝》,李妃对于裕王,就如同邬思道对于雍亲王,都是高人!

裕王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毕竟是两口子,目标一致,所以李妃就说出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只有一条,王爷一定要记住,父皇只有王爷这一条根,祖宗的江山社稷,终有一天要靠王爷担起来!”

这又让角风联想到《雍正王朝》,太子胤礽为什么会失败?

就是因为他跟其他皇子争风吃醋,根本没有明白自己的立身之本,没有搞明白自己的优势。跟裕王一样,未来的天下就是你的,你本已得宠,何必再争宠,外加一些卑鄙动作,让皇上厌恶呢?

吕芳一旦失去信任,脱离皇上,也就失势;严嵩一旦搞不来钱,背不了锅,也就下台;清流一样,是依附于裕王,裕王靠的是血缘关系,只要活着,永不失宠!

三、

裕王想通了,徐阶出不来,高拱和张居正没来找自己,必然有他们的道理,这时候他就得等,慢慢等待时局变化就是了。跟李妃和解后,裕王心情大好,自己这边以静制动便可,那么动的那边有啥动静呢?李妃随后就安排冯保去探听严嵩府上的消息……

冯保去了严府对面的一家酒楼,这家酒楼装修豪华又不失隐蔽性,毕竟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多年,前来拜访他的人不计其数。

冯保坐下后,向小二要了一壶茶,可惜小二不走,一打听原来要先付钱,一壶茶十两银子。冯保也不是善茬,问他什么茶这么贵?

小二也确实牛,什么茶都这么贵,别说你了,就是京里的尚书侍郎,京外的总督巡抚来了也一个价!

“那要是比尚书侍郎、总督巡抚还大呢,也这个价吗?”

小二一愣,除非是严嵩严阁老来了,不过他也不会来的。冯保继续卖关子,要是比严嵩还大呢?

这下子小二明白了:

“大爷也是宫里来的?既是宫里来的,本店有凡例,一文不收!”

这段剧情虽说与主线无关,但通过刻画这么一个店小二,揭露大明朝的一些注意不到的细节。其实很简单,严嵩也罢,各地官员也罢,他们的地位跟宫里的人比起来,自动差一截。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啊,宫里的人往往代表皇上啊,普天之下,谁最大?

所以,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宫里的人,这是大明朝做生意的准则,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后来严党倒台之后,给严嵩送咸菜的那个六必居老板,没搞明白这个道理,被嘉靖帝不动声色地,整得够呛!

四、

刚才小二说也是宫里派来的,这让冯保提高了警惕,问明白后,嘱咐小二,不要告诉别人自己也在这。

由此,冯保知道,宫里也派来了人监视严嵩,这个情报马上汇报给了李妃……

真正沉不住气的是严世蕃,在他看来,吕芳被派去吉壤,严嵩被撤职,而徐阶竟然进了内阁值房。他搞不明白怎么回事,一心要进严府见老爹,不顾形象在门口撒泼,但最终还是没让进。

“传我的话,如果他不要百年送终的人,我就一头撞死在这里,断了他的根!”

严嵩听到传话,面露异常的表情:

“告诉他,我不要送终的人!”

有一个细节,严嵩晒的书中有一本是《左传》,竟然是胡宗宪抄录的,啧啧……

严嵩为什么不让严世蕃进来?

很简单啊,李妃都能想到派冯保去监视严嵩,而且宫里还来了其他人监视,估计是嘉靖帝或者陈洪派来的。严嵩自然也知道,此时的嘉靖帝就是蛰伏下来,静静地观察各位的表现,谁有动作,谁最先被攻破。

所以,裕王不敢联系自己的师傅们,窝在裕王府不出门;徐阶不敢跟清流派见面,躲在内阁值房,跟张居正聊天,还得靠手写,嘴巴里却说着另外的事;严嵩一样,也不敢出门,也不敢把严世蕃迎进来,这个关键时刻,谁先动了,谁输!

其实,从嘉靖帝作飞翔状,要闭关时,就已经派出了多路人马,监视着众人,这种平衡,只有等杨金水回来才会打破,此时,谁先沉不住气,谁先露头,谁倒霉!

其实不止这几个人,连六部的官员一个都别想见到徐阶,石公公就坐在内阁门口,谁也别进!

而随着张居正破坏规矩,严嵩也坐不住了,终于见了严世蕃,并给胡宗宪去了一封信,至此,局势变得更加紧致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嘉靖帝闭关之后,严嵩明知道严世蕃很困惑,为何不肯见他?

小编认为严嵩不是不想见严世蕃而是不能见他,不敢见他,严世蕃更算不上困惑,他只是飞扬跋扈惯了,受不得委屈,城府太浅,比他的父亲差远了。

对于嘉靖皇帝而言,名声和银子要比老百姓的命重要,像是浙江毁堤淹田嘉靖皇帝原本知道,也并没有追究的意思,但是他疑心极重,手下的臣子,奴才干坏事可以,但是瞒着他是绝对不行的。

这件事的起因,是李芳看了浙江海瑞审郑必昌,何茂才的供词,认为供词内容会惹嘉靖皇帝生气,所以私下里找严嵩,徐阶商量,要重审郑必昌,何茂才。让他们在这件事上不要再争了,要顾忌朝廷和嘉靖的脸面。

李芳的本心是好的,作为一名忠心的奴才,时时想着主子的利益,琢磨嘉靖的想法。但是他却犯了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的举动打破了嘉靖精心布置的政治力量平衡。

严嵩是嘉靖精心饲养的鹰犬,嘉靖不喜欢的人要让严嵩去整治,嘉靖缺的钱要靠严嵩去搜刮,嘉靖的儿子也要靠严嵩来监视打压,因此,嘉靖给了严嵩很大的信任和权利。像是打死周云龙后,嘉靖让徐阶,高拱他们都去裕王那里,却单独留下严嵩父子,故意问他,周云龙到底有没有后台?他的后台到底是谁?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表态,嘉靖在告诉严嵩你才是我的心腹。

但是嘉靖也不能容忍严嵩独大,毕竟人的欲望是没有底线的,因此,他又重用和严嵩政见不和的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批朝廷清流的领袖,同时也给自己的儿子裕王今后接班储备人才。

同时,李芳作为嘉靖的代言人,通过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关,将两派人员的动向时时向嘉靖汇报,三方互相监视,只有嘉靖一人可以乾刚独断,朝政也就稳稳的掌握在嘉靖的手里。

这种平衡的基础实际上是三方政见不合,或者说是互相仇视。李芳却在这件事情上,擅自做主,越过嘉靖直接寻求三方的合作,这就是在挑战嘉靖的权威,因此,事发以后,李芳所受的处理是最重的,被直接排除出中枢,派去修坟,而且李芳回归后,嘉靖开始有意无意的培植陈洪架空李芳。

在处置完李芳,暂时解除严嵩职权后,嘉靖表面是是闭关,实际上在观察各方的反应,如果各方乖乖听话,执行自己的旨意,他就会找机会恢复这种政治平衡,如果有一方上窜下跳,牢骚满腹就会迎来嘉靖更严厉的惩罚。

因此,严嵩就把自己圈禁在家里,闭门谢客,以求东山再起,李芳也立即去万年吉壤的工地报到,没有发任何牢骚,徐阶则是老老实实的在内阁值房值班,而且严词拒绝陈洪的拉拢。只有严世蕃一个人上窜下跳的嫌命长,不仅要闯内阁值房,还要闯严嵩的家,遭到严嵩的严厉训斥。

因此,在“大明王朝1566”里严嵩的一句台词,实际上是点出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在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人能遮风挡雨,那就是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