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的赵贞吉?

他是实干派,还是野心家?

笼统的评价很难评价,单就浙江审案一事做个评价吧,先亮答案:

他是野心家!

杨金水变疯,嘉靖帝一道圣旨就下达到了浙江,赵贞吉看后思虑万千,自叹艰难,海瑞看后却热泪盈眶:

“皇上圣明,大明之福,天下苍生之福!”

海瑞读出来的感悟是,嘉靖帝是被蒙蔽了,他一定要替君父担忧,把这个案子一查到底……

一、

郑泌昌和何茂才第一次受审是赵贞吉审理,第二次受审是海瑞审理,这第三次受审,审案团队已经扩展到了八个人,分别是赵贞吉、谭伦、海瑞、王用汲,外加四个陪审的锦衣卫。

目前在场的各位立场却各不相同,赵贞吉和四个锦衣卫则希望案件到此为止,不要再往宫里扯,尤其不能往皇上身上扯;海瑞的态度则是一挖到底,态度强硬,一定要替君父担忧,把案子查个水落石出;谭伦的态度不明,王用汲最开始不支持查那么深,后来又表态支持海瑞,不知道看过这次圣旨之后,他又是持什么态度;郑泌昌和何茂才的态度则很明确,反正自己是逃不掉了,所以能咬住一个算一个,利用严党的身份,再拉上宫里,动一方则另一方也连着筋,以求自保。

郑泌昌这只老狐狸还是嗅出了赵贞吉的投鼠忌器,于是转而跟何茂才商量一致,死死咬住宫里,口中说着扯上谁就供出谁。

看到郑泌昌和何茂才的表现,其他人紧张的很,海瑞却很高兴,马上就开始了他的三连问:

毁堤淹田是受谁指使的?沈一石贪墨受贿一案是咋回事?井上十四郎又是谁放出来的?

“这三个案子不管牵扯到哪个衙门,不管牵扯到谁,别人不问,我海瑞要一问到底!”

郑泌昌和何茂才简直就惊呆了,根本就不敢相信:

“那牵扯到宫里的呢?”

这下子海瑞来了底气,嘉靖帝下的圣旨里面可是明确说了的啊:

“尚衣监、巾帽局、织工局,皇上已经下旨彻查,宫里还有谁牵扯到这些案子,你们现在就说!”

二、

这就是海瑞为什么看完圣旨直呼“皇上圣明”的原因,他根本就没看出来,嘉靖帝所说的彻查这些部门,不是让你海瑞来彻查的,是嘉靖帝亲自来彻查的,标准由皇上定。

但是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当初他跟海母有一段对话的,如果君父被蒙蔽了,作为臣子的要主动去捅开迷雾,要敢说敢做。

海瑞说完这句话就看向了赵贞吉,毕竟前面赵贞吉说了有些不该查,有些该查,海瑞此举又是搬弄他的一板斧——奉旨。

“大奸大恶从来冥顽不灵!”

赵贞吉本来就焦虑万分,见海瑞这样顽固,所以说了这么一句一语双关的话。表面上是抨击郑泌昌和何茂才,说他俩冥顽不灵,实际上就是讽刺海瑞的。都暗示了这事不能往宫里扯,你海瑞怎么这么顽固,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

随后,赵贞吉担心海瑞这样搞下去会出问题,马上做了部署,郑泌昌由谭伦去审,何茂才由海瑞和王用汲去审,同时再次强调了一次:

“如果这两个人,为了逃避罪责,胆敢诬陷朝廷,诽谤圣上,大明律法第一条第二款在,各位都知道该怎么做?”

大体查了一下,大明律法第一条第二款应该是这一条:

“凡谋反及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诬陷朝廷,诽谤圣上乃大逆罪,是要凌迟处死的,而且不分首从,只要沾上关系,就是个死。所以赵贞吉这句话,有威胁的成分在里面,如果海瑞等人敢袒护罪犯,小心被打成从犯!

三、

安排好一切之后,赵贞吉把谭伦喊到身边,开始发飙:

“那个海瑞是个南蛮,谭子理,你怎么也不懂事?”

谭伦显然是一头雾水,难道赵贞吉叛变了,跑到严党阵营了?此时的谭伦并不清楚嘉靖帝的圣意,他从进入浙江以来,就一个目标,那就是——倒严!

所以,面对同阵营的赵贞吉发问,谭伦是懵的,这都是啥情况啊,海瑞往上挖不正是为了倒严吗,毁堤淹田不就是严党指使的?

“你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就教你,谭子理,你是谁的门人?”

赵贞吉是徐阶的门人,谭伦是裕王的门人,海瑞和王用汲这两个七品小官,其实算是谭伦举荐的,皇上为什么派这四个人来审案呢?

谭伦更迷糊了,皇上派我们四个:

“当然是为了清除奸党!”

赵贞吉估计气得要吐血了,索性把话给谭伦解释清楚,概况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严党二十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就在于万事都扯上皇上;其次,你谭伦能背诵圣旨,却读不懂嘉靖帝圣旨背后的苦衷,动严党就会有损圣名;再有,把杨金水押进京,又发话要彻查内廷,实际上是说嘉靖帝自己来查,别人别参与;最后,嘉靖帝选裕王的人来审案,就是相信裕王,毕竟儿子不能说老子坏话,审案的时候,不能牵扯到皇上!

现在局势就是这样,郑泌昌和何茂才一个劲往宫里扯,往皇上身上扯,海瑞还跟着瞎起哄,你谭伦怎么就不懂呢?

四、

赵贞吉这样做真的是本意吗?

其实并不是,赵贞吉是有野心的,他到浙江就是要办两件事,一件是倒严,严党不倒,徐阶这一派就无法晋升。其次就是讨好嘉靖帝,获得圣心,如果这两件事非要排一个主次的话,显然讨好嘉靖帝排在倒严前面。

这也是赵贞吉跟谭伦不一样的地方,对于谭伦来讲,他跟裕王关系颇深,只要裕王上位,摆在他面前的就是锦绣辉煌的康庄大道。现在的严党势力已经影响到裕王了,所以谭伦最想做的是干掉严党,根本就不用考虑刻意去讨好嘉靖帝。

而赵贞吉要想出人头地,除了自己的老师要上位以外,还必须得有业绩,还得入嘉靖帝法眼,这才有机会入阁,所以,他做事,会把嘉靖帝的利益放在首位。

不过赵贞吉这么一开导,谭伦立马就明白了,也认同赵贞吉的观点,随后赵贞吉嘱咐了三项事宜:

第一,审案尽量审出严嵩和严世蕃,可以倒严,但是不能牵扯到皇上,如果牵扯到了,那就不能倒严;第二,严党并不全是坏的,至少胡宗宪要保,嘉靖帝应该也是这么认为,所以要全力供应他打仗,审案不要牵扯到胡宗宪;第三,严党搞不来钱了,这差事落到了赵贞吉头上,为了完成织造局的业绩,他打算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半价买生丝,织丝绸。

赵贞吉的安排还是妥当的,只是对第三条并不赞同,此种行为跟贪污的严党有何区别?

假如是胡宗宪做安排,甚至是赵贞吉的老师徐阶,他们也不会做出这种牺牲老百姓利益的安排。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讨厌赵贞吉,问题并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有自己的底线,不会去做什么。

当初裕王一派为了倒严,也是提到牺牲浙江百姓,还是裕王妃提出的质疑,此种行径跟罪恶有何区别?

所以,赵贞吉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给嘉靖帝捞钱罢了,说到底,就是一个野心家!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怎么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的赵贞吉?

赵贞吉是个能臣,几十年的官场生涯把他变成了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做事情滴水不漏,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人。

大部分的人对《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评价不会高。因为这个人能力非常强,也非常自私,不像胡宗宪那样老成谋国。赵贞吉对手下严苛,手底下的人一句话让他不满意便让别人辞职回家。当然,他能力也很强,能够揣摩嘉靖的意思,处理浙江的烂摊子。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污点,有道德优越感,加上知识水平又高,很喜欢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

这样的人,大家自然不会喜欢。《大明王朝1566》还有一个人很像赵贞吉,那便是田有禄。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最像的其实就是这个两个人。因为大部分的人是没有勇气做海瑞的,也没有能力做海瑞。能力强的,年轻的时候可能像王用汲一样,针砭时弊,等自己上去,时间久了,便慢慢被打磨成了赵贞吉。如果没有上去,一辈子待在下面的话,估计便活成了田有禄。赵贞吉和田有禄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人。

现在来结合电视剧的剧情来分析一下赵贞吉。《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登场的一共有三处:1.胡宗宪到南京去找赵贞吉借粮食;2.浙江大案中的赵贞吉;3.海瑞上书以后,“英雄好汉”赵贞吉。

赵贞吉第一次出场是胡宗宪去找他借粮食。在此之前,严世蕃毁堤淹田,淹掉了两个县。为此严嵩还亲自找徐阶谈心,并还表示愿意让出首辅的位子。为了就是让徐阶出面,使得胡宗宪能从赵贞吉那里成功的借到粮食。可是胡宗宪找到赵贞吉的时候,赵贞吉是这样说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你我都挡不住。”“改稻为桑的事你能不管就不要再去管。给自己留条退路。”

赵贞吉完全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是不是很无耻。可是又能怎么办,现实便是这么残酷。赵贞吉唯一的后台便是他的师父徐阶,徐阶肯定是不会同意他借粮食的。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太子裕王、徐阶张居正高拱、严嵩严世蕃,哪一个是他能够得罪的。自古至今,为了应付“上边”,像赵贞吉这样的人做了多少糊涂事。为什么海瑞发现大明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嘉靖,便是这个道理。

浙江大案的时候,当时三个最主要的人分别是杨金水、海瑞、赵贞吉。等到这个案子结束的时候,杨金水不得不装疯,下场是非常凄惨的,而海瑞得罪了上面,只有赵贞吉全身而退,并且后来还入阁了。

正如杨金水疯了的时候所说“赵贞吉是个厉害角色,你们要提防着点。”海瑞也曾经这样说过赵贞吉:

“他让我去提审,其用意,就是揣摩宫里的反应。皇上护短织造局,罪责是我的,恶名是皇上的。皇上追查织造局,他既不得罪宫里,又可邀得清名。其用心比郑泌昌更加可诛。一连几天,我审了钦犯他都搁置不办,我们去见他,他却穿着便服在签押房里故示悠闲,这是有意在等几个锦衣卫来,让锦衣卫的人认准了是我在追查织造局,他并不赞同。机心如此,之后他会干出什么事来便可想而知。”

赵贞吉本来是外面调过来的,在浙江并没有什么根基。按道理来说,杨金水毕竟在江南织造局呆了那么多年,他是完全能控制局面。可是,赵贞吉利用不怕死的海瑞迅速打开了局面,杨金水不得不装疯回北京。整个案子,一直是海瑞和王用汲在查,他自己一直在隔岸观火,并且揣测上面的意思,迎合嘉靖。通过浙江大案,赵贞吉成功的向嘉靖表了忠心。

最后一件事情,便是海瑞冒着生命危险上了《治安疏》,在嘉靖责难的时候,赵贞吉挺身而出。说实话,那个情况下,嘉靖非常疑心海瑞的行为是裕王指使的。裕王这些人是想逼宫,让他退位。在这种关键时刻,处理不好,可是要死人的。海瑞当时是赵贞吉的下属,并且这个奏折也是他递上去的。赵贞吉必须站了出来和他撇清关系。当然赵贞吉还是成功的做到了。所以胡宗宪说过赵贞吉有宰辅之才,他的确是有的。

不过,这件事情也让赵贞吉名有了“贪名”的嫌疑,正如高拱所说:

高拱昨夜对赵贞吉殿中那番奏对本还心存好感,这时蓦地明白了,此人貌似忠勇,内实奸猾,所有的心计都是在揣摩顺应圣意,不禁一阵深恶涌上心头:“赵大人,这可不像你昨天奏对时说的话。旨意是叫我们来论海瑞的罪,现在他的罪还没有论,赵大人就先意把罪定了。是不是我们可以不论了。

正如嘉靖所说“做人难,做官难,我看都不难。做个好人,好官才难”。

为什么做好人,好官难?

还不是上面有个天天不体恤老百姓,尽让底下大臣背黑锅的皇帝,大臣能不难么?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怎么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的赵贞吉?

赵在电视剧中是一个典型的官员形象,表现出了在朋党之争下,朝中官员的生存状态。赵是一个有能力的官员,同时也是想做事的官员,然而在面对生存还是毁灭时,面对自己的前途和百姓的安危时,他畏缩的选择了前者。我们不能说她是小人,我们只能说他只是个普通的人。他明白朋党之争就是党同伐异,即使为国为民,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种能吏,只能黔首缩尾的生存,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赵,你会怎么做?

怎么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的赵贞吉?

赵贞吉是一个典型的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官员,这点跟海瑞恰好相反。

赵贞吉审海瑞

连夜审案,便被海瑞怼了一顿;第二天在内阁大堂,赵贞吉不由分说就直接先给海瑞扣一顶欺君罔上、为邀直名的帽子,当然最后被海瑞翻出了以前的底子,而且直指他想洗脱嫌疑的目的;之后又亲口说出润莲和刚峰是朋党一词。

为了迎合嘉靖而失去群臣的支持

个人认为赵贞吉确实非常想迎合嘉靖严惩海瑞的意图,但他不够成熟的地方在于:只看到了嘉靖想惩罚海瑞,而没看到群臣以及裕王对海瑞的赞许,而这种默认的赞许最终是会成为嘉靖考量的一部分,甚至对于海瑞奏疏中的煌煌巨论也抛开不谈,只想着怎么给海瑞定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好来洗刷自己的嫌疑。

在审海瑞之后,由于过分迎合嘉靖的意图,导致赵贞吉完全丧失了在群臣中的威望,甚至由于他过分考虑自己的利益,就连徐阶也开始对他不满意了。一个失去了群臣威望的内阁阁员,无异于一个马上就要失宠的嫔妃。用今天的话说,赵贞吉舔得太过了。

政治生涯落幕

从任南直隶巡抚期间扣押浙江的救灾粮食;任浙江巡抚期间审案只追求政治立场(倒严)而忽略事实真相,强行追缴百姓欠的赈灾粮款;任户部尚书期间从灾民的口中拿出六十万两银子给嘉靖修宫殿(由此进入内阁)。都可以看出赵贞吉是一个十分擅长揣度上意来保护自己利益的官员,就凭这一点,他跟胡宗宪就完全不同。胡宗宪重在做事,甚至为了做事可以忽略政治立场和个人利益,跟海瑞就更不用提了。

大明朝肯定不止一个赵贞吉,所以二贞的仕途之路也反应出了当时朝局的态势:逢迎上司之人加官进爵,真正做事之人反倒无用武之地。而审海瑞之后,赵贞吉的政治生命也就基本结束了,这跟结尾处提到的隆万新政也相呼应,包括赵贞吉在内的一批官员开始倒下,当然这是后话了。

怎么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的赵贞吉?

“职场不粘锅”

怎么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的赵贞吉?

赵贞吉就是传说中的只需花上三分钟就能看透事情本质的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