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傲气十足,不服马超,嫌弃黄忠太老,为何独独青睐赵云一人?
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里,关羽的确是一个非常傲的人,基本上除了刘备谁也不服。当然关羽的确有这个傲的资本,本来自己就能打,并且还是蜀汉老大的盟兄弟,有能力有地位,看不起其他人也是无可厚非。
我们知道刘备起势以后封了前后左右四位将军,这四人就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但是关羽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甚至不愿意接受这个封位。张飞是自己的把兄弟,关羽自然没话说,那么他闹情绪原因,肯定就在黄忠和马超身上呗。为了平息关羽的不满,诸葛亮等人可没少下功夫,才让关羽嘴上接受了这个封册。
要知道当初马超投降刘备,关羽第一反应是想入川和他比试比试分个高低。而关羽对黄忠成见就更大了,两个人当初在长沙交手时就互相不服,打起来更是难解难分。后来攻陷长沙后黄忠还誓死不降,得亏刘备一再拉拢,这才将黄忠收入麾下。但关羽看不下去啊,一个老头子城都被我攻下来了,还这么不识抬举,两人不和的种子早早就种下了。再加上黄忠后来在汉中战场上频频报捷,关羽就更是不服了,明明是自己的手下败将却屡立战功,风头都让他出尽了。这也是关羽不甘寂寞大举北伐的原因之一,他想要把黄忠比下去。
就是这么一个傲气十足的关羽为啥对赵云的态度就没有这么恶劣呢?接下来我就说说我的观点。
首先咱们先看看赵云和马超、黄忠的区别。摆在明面上的是赵云,这是一开始就跟着自家大哥打天下的,属于自家兄弟。而马超、黄忠这是半路投奔来的人,所以关羽心里可能不自觉的就有一种排外心理。
其次赵云追随刘备几十年,眼瞅着基业从无到有,平常和关羽共事的机会不在少数。再加上关羽最推崇“忠义”二字,而赵云兢兢业业、鞍前马后的保护刘备,也曾死战护得后主平安,其忠诚的品行十分对关羽的胃口。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赵云能打,而且不但能打,大局观也清晰,可以说有勇有谋。可能有人会说赵云就是一个保安,还能比关羽能打?你还真别说,在我看来赵云还真未必比关羽差,你若不信,且听我道来。
赵云在刘备身边,相当于曹操的典韦、许褚,孙策的太史慈,董卓的吕布。这些人或许武兵韬略有所不及,但是一对一单挑一定是最为拔尖的。更何况赵云也曾亲自带兵作战而且并无败绩,这更说明赵云是一个勇谋并存的将才。
下面咱们就看看赵云是如何的有勇有谋。
建安七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新野,曹操任命夏侯惇、于禁领军攻打刘备,双方于博望大战,赵云在乱军之中生擒敌将夏侯兰。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在当阳长坂一带追上刘备。刘备学习刘邦抛妻弃子,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率先逃跑,慌乱之中却见赵云背向而走,不久后赵云怀抱刘禅,护送着甘夫人平安而归。
建安十八年,刘备和刘璋大打出手,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接连攻取江阳、犍为等郡。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开始进攻汉中,黄忠去北山夺取曹操的军粮,黄忠去后迟迟未归,赵云便带着数十骑出去寻找黄忠。恰巧碰上曹操派出探路的先锋部队,双方刚刚交手,曹操后续大部队就上来了,赵云凭借数十骑且战且退,一次又一次冲击曹操的包围圈。没成想自己刚突围而出却见部下张著身陷包围没有脱身,结果赵云二话没说抽枪回马突击曹操的包围圈,成功救回张著。带着伤员一直撤回汉军营寨,适逢张飞守寨,张飞见到曹操军队声势浩大,想要闭门拒守。赵云却下令打开寨门,曹操到了跟前,见情况不对,不敢妄动,这时赵云下令击鼓放箭,鼓声震天吓得曹军连忙后退,自相践踏,纷纷坠入汉水淹死的人不在少数。张飞佩服不已,刘备大喜赞叹:
“子龙一身是胆也!”
军中士兵称赵云“虎威将军”。
章武元年,孙权取荆州,杀关羽,刘备大怒打算发兵攻取东吴,赵云苦苦劝谏:“国贼是曹操啊,灭了魏国,孙权自然俯首称臣,曹操去世,曹丕篡位,民愤大起,我们应该顺应民心攻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讨伐曹贼必定得到人民的支持。如果率先攻打东吴,战争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了,耽误讨贼的时机。”尽管愤怒的刘备没有采纳建议,但是可以看出赵云识大体,大局观非常强。
章武二年,刘备兵败夷陵,逃回永安,赵云进军永安护驾,逼得陆逊退兵,吴军没有再追击上来。
赵云岁数比刘备还要大,刘备病逝以后,赵云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将了随后辅助诸葛亮北伐,与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与曹爽大军相遇,敌众我寡固守据点,没有造成大损失,后来马谡失利,全军撤退,赵云亲自殿后,阻击曹爽追击,回到蜀国后唯有他的部队编制整齐,物资完备。
可能有人又说了,赵云就只能欺负欺负小将,一辈子没打过什么有名的大仗,怎么能关羽相比,如果你这么想那是不对的,很多很多都被演义懵了,要知道什么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等等关羽的典故其实是不存在的,赵云作为刘备的贴身保镖很少有关羽那样带兵作战的机会,我们前面可以看出赵云三番五次能从大军中死战突围,面对危难,临危不惧反而大摆空城计,足以可以看出赵云武力、谋略、胆量都不是寻常之辈。
关羽北伐威震华夏,也是借了天时地利,适逢十多日霜雨,汉水暴涨,水淹七军,进而逼降于禁,生擒庞德。这说明关羽的确足智多谋是一个领兵打仗的能人,但是关羽刚开始北伐时和庞德对阵,被庞德射伤额头,所以如果不是关羽借助这汉水之势未必能生擒于禁庞德二人。说道这里可能有人会拿文丑说事,历史上文丑根本就不是关羽斩杀的,文丑是在掠夺曹军物资的路上被曹军小兵围殴至死。
关羽文韬武略是少有的帅才,这么傲的人,看不起老将黄忠,看不起西凉马超,甚至连求亲的孙权,关羽也瞅也不瞅一眼,除了刘备、张飞,关羽唯独对赵云没有偏见,这也说明关羽十分肯定赵云的能力。
关羽傲气十足,不服马超,嫌弃黄忠太老,为何独独青睐赵云一人?
读故事,需要品;读三国的故事,更需要品。不仔细品,是感觉不到其中味道的。
关公本事大,脾气自然也会大。但史料中并没有关羽不服马超、嫌弃黄忠太老的事,这些都是演义中的桥段。
罗老先生,为何这么安排,无中生有呢?这绝对不是随意为之,其中大有深意。
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就有很精彩的描写。
刘备占有汉中之后,就自立为汉中王。老曹当然很不高兴,就准备进攻荆州。刘备很是紧张,向诸葛孔明问计。
诸葛亮轻摇羽扇,淡定地说:“我早就料到了,只要让云长先进攻樊城,使敌军胆寒,曹操自然就退兵了。”刘备也好糊弄,就信以为真,派遣司马费诗去荆州通知云长,出兵襄樊。
还不等费司马喘口气,关公就问,汉中王封了他个啥爵位。
费诗就说是五虎将之首,等到关公知道了五虎将是谁时,就不开心了。
关公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我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我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这段话,很有意思,值得仔细品味。看懂了这段话,也就差不多看懂了三国;看不懂这句话,看多少遍三国也无益。
在之前,关公听说张飞没打过马超,心中不服气,就想比划比划,被诸葛亮一顶高帽给摆平了。在听说马超也被封为五虎将时,心中也比较能够接受。为何单单对老黄忠如此不屑一顾呢?
要搞清楚这些,还得去查阅历史真实的史料。
豹眼一向认为,襄樊之战是关羽主动发起的,并不是曹操准备进攻荆州,得到诸葛亮的妙计,去吓唬曹军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是问题的要害。
曹操很有可能是身体出现了状况,才于219年五月从汉中主动撤军,而关羽进攻襄樊,是在当年七月份,前后也就二个月不到的时间。不管刘备是否自立为王,不可能是曹操随即发起进攻荆州的战役。
第一,罗贯中把襄樊之战的发动责任推给曹操,是想掩盖一个事实:关羽没有主动发起战役,关羽与刘备依然情同手足,不存在任何分歧。
第二,关羽失荆州也是不得已的事,曹操势力太强大,又太坏,勾结孙吴一起对付关公,关羽就招架不住了。
第三,把关羽的失败,轻描淡写地归结为关公刚愎自用的性格,“虎女焉得嫁犬子?”
之所以费尽心思如此安排,罗贯中就是想掩盖关羽与刘备彻底决裂的事实,以此来维护他一直倡导的桃园结义、刘备仁德之君、关羽忠义的形象。
这是罗贯中设计的一个圈套,为刘备在擦脂抹粉。
豹眼看来,关羽是忠义的典范,但他是忠于汉室的,绝不是忠于刘备;对刘备的情感那是义,是兄弟之情。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关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刘备与曹操一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汉贼。于是,与之彻底决裂,分道扬镳。兄弟情义再深,在大忠面前,都微不足道。
指望跟随大哥刘备匡扶汉室、诛杀汉贼,是没有指望了。继续下去,那就是助纣为虐,必须要自己单独行动啦。这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根本原因。
罗贯中老先生也清楚,对于刘备自称汉中王,关公是窝了一肚子的火,不好直接点明,也不好装聋作哑。于是,安排费诗出面,让关公发泄一下。
不能让关羽直接对刘备发泄,也就不好跟张飞发泄;马超本来还是讨伐曹贼的,人品不说,起码道义上不好挑他的毛病;子龙那就更不用说了,杠杠的汉室忠臣。没办法,罗先生只好安排关羽,拿老黄忠来撒气啦。
黄忠是老了点,本事也不很大,战绩也不辉煌。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是有些侥幸,既不是他的谋略,也不是一对一单挑。但作为勤勤恳恳的老模范,关羽不至于如此小气,看黄忠不顺眼。
史料并没有这些记载,罗贯中是想委屈一下黄忠,借此让关羽发泄一下不满罢了。
清楚了这一点,就很明白关羽为何对赵云青眼有加啦。
赵云两救幼主,汉水之战中,“子龙一身是胆也。”这让关羽肯定赵云,挑不出毛病。
最让关羽青睐的还是赵云匡扶汉室的志向,关羽被杀后,刘备以替关公报仇的名义攻伐孙吴。赵云多次力谏,明确指出汉贼是曹魏,孙吴是盟友,不可以置曹贼于不顾而先攻击孙吴。为此惹怒了刘备,但谦谦君子,毫不改变自己的主见。
可见,赵云的信仰与志向,与关羽是绝对一致的,这就是关公对赵云青睐的根本原因。
演义写得好,罗贯中也就把读者的视线成功地转移到了关羽的性格上,掩盖了历史真相。
不仔细品味,是品不出此中味道的。
关羽傲气十足,不服马超,嫌弃黄忠太老,为何独独青睐赵云一人?
关羽性格是傲上而不辱下,也就是说关羽对当时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是比较看不起的,因此对待这些人是非常傲慢的,而对当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阶层是非常同情的,也就没有那么盛气凌人。
对于关羽这种性格,当时在诸侯之中也是非常有名的,也就有人针对关羽这种性格来对他下套。比如,在关羽守下邳之时,城外的刘备被曹操击败逃走,面对曹操大军围城,关羽就是不投降。这时就是张辽出马,利用关羽的性格弱点,进行劝降。张辽当初劝说关羽大致意思就是,关羽作为当世英雄,可以瞧不起曹操,但是不能陷刘备家小与不顾,最终关羽投降了曹操。
关羽在有傲气的性格特点之外,也就是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对于马超、黄忠,关羽都出现了攀比的形态,这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
- 对于马超
在马超投降刘备后,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之后,就非常不服气,写信给诸葛亮。就问道:马超这个人的能力怎么样,可以与谁相提并论?诸葛亮当然知道关羽有这个毛病,就回信劝说道:“孟起(马超)这个人文武兼备,算得上当世豪杰,如果要与历史上谁相比,那就是黥布、彭越这些人了;如果与当世之人相比,那就只能与翼德(张飞)两人不相上下了,与您美髯公相比还是差了一点的。”关羽看到信后,当然非常得意,用手抚摸着自己的髯,将书信送给在座的宾客进行传阅。
- 对于黄忠
在刘备称汉中王后,黄忠因为之前斩杀曹军西线主帅夏侯渊,此时被封后将军,与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同列。诸葛亮就知道关羽有个不服人的毛病,就担心的对刘备说到:“黄忠的名望,本来就比不上关羽、马超这些人,现在让其同列。马超、张飞都在跟前,亲眼目睹了黄忠的表现,自然没有话说;关羽远在荆州,又不了解情况,恐怕会不高兴的。”于是刘备就专门指派费祎前往荆州进行命令宣布,果然关羽在听说黄忠与自己同列之后,非常不高兴的说到:“大丈夫岂能与老兵同列。”最终还是在费祎连捧带打的劝说下,关羽在转怒为喜。
- 对于赵云,关羽确实从来没有表示过不满。甚至在影视剧《三国》中,关羽表态认为,赵云与自己和张飞长期相处,情同兄弟,与自己同列是尚能接受的。然而事实上,会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关羽生前,赵云始终没有达到与关羽同列的地位。赵云跟随刘备三十多年,前期很少参与战事,直到刘备入川,赵云跟随参与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在刘备在汉中称王的时候,赵云才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刘备称帝后,赵云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赵云真正达到与关羽等人同等高度是在刘禅、诸葛亮时期,刘禅继位后,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封为永昌亭侯。不过此时,关羽已经怪罪不上了。
关羽傲气十足,不服马超,嫌弃黄忠太老,为何独独青睐赵云一人?
无论在《三国演义》还是在《三国志》中,关羽都被描述为一个傲慢的人,陈寿评价:“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认为关羽因为自己的短处败亡是理所当然的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中描述:关羽听说汉中王封的五虎将分别为关、张、赵、马、黄后,大怒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他看不起黄忠,但认为赵云与自己并封五虎将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疏不间亲,这应该是青睐赵云的第一个原因。
由于陈寿在作《三国志·蜀书》部分时已经有了赵云传,但是写的内容比较少,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为赵云传补注时,补充记载了赵云本传所留下的空白,称其为《云别传》。《云别传》写了赵云以下几个特点,我认为这几个特点也应该是关羽青睐赵云的原因:
一是谨慎。建安六年,赵云跟随刘备到达荆州,在博望坡一战中,刘备用火计击败夏侯惇,赵云也在这场战役中生擒夏侯兰。夏侯兰和赵云从小同乡,赵云劝说刘备免除了夏侯兰的死罪,而且告诉刘备夏侯兰擅长法律,让他当了军中的执法官。但是赵云自己却总是和夏侯兰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没有太过亲密。
二是忠于职守,讲义气。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征。当阳一战刘备兵败,被曹操追赶到长坂,抛下妻子儿女向南逃去。当时,有人告诉刘备赵云已经往北走投奔曹操,而刘备拿着手戟指着那个人说,“子龙是绝对不会丢弃我走的。”话音刚落不久,赵云就回来了。而赵云的手里,抱着刘备丢弃的儿子阿斗,赵云的身旁,是刘备丢弃的老婆甘夫人。
三是识大局,有见识。建安十八年,刘备从葭萌关出发攻打刘璋,找诸葛亮援助。诸葛亮率领赵云和张飞从三峡逆流而上,一路往西,平定沿途的郡县。攻下江州以后,诸葛亮兵分三路,自己击破张裔攻下德阳。张飞攻下巴西。赵云平定江阳、键为,和诸葛亮一起合围成都。攻克成都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当时有人提议把成都和城外无主的土地全部赏赐给各个将领。赵云驳斥说,“当年霍去病因为匈奴没有消灭,坚持不娶妻子。今天的国贼,已经不止是匈奴那么简单了,我们不能因为平定成都,就沾沾自喜,寻求安定。等到天下全部平定的时候,每个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心种地,那才是最合适的。现在益州人民刚刚从战火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把土地房屋归还给当地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再从中征收赋税,也可以得到他们的欢心。”
四是一身是胆好本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领诸军进军汉中,汉中大决战爆发,刘备集团大获全胜。夏侯渊兵败被黄忠杀死。于是曹操亲自来到汉中,期间运米从北山而下,有数千万囊。黄忠认为应该夺取这些米,赵云派自己的一部分士兵跟随黄忠抢米。黄忠过了预定的期限没有回来,赵云率领数十人出去寻找黄忠。正好魏国的大军出动,赵云遇到先锋军,刚刚与其交战,后方的大军已经赶来,形势万分危急。于是赵云向前猛烈冲击魏军,然后边打边退,魏国的军队刚被冲散,很快又集结起来,赵云陷入了敌军的包围圈,奋力作战冲回军营,发现将领张著被困,于是又率领军马去营救张著。魏军追到营寨,这个时候江阳长张翼准备关闭营门固守,赵云却大开营门,偃旗息鼓。魏军怀疑赵云埋伏有伏兵,就率军撤去,刹那间,营寨内擂鼓震天,万箭齐发,魏军大惊,自己的军队互相蹂躏践踏,掉到汉水里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第二天,刘备前来观看赵云作战的地点,感慨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于是一起作乐欢饮到天黑,军营内的将士们,都管赵云叫作“虎威将军。”
我觉得,不论是谁,面对一个这样的人不会不青眼有加吧,即使像关羽这么骄傲的人应该也不会例外。
另外,现在常说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陈寿最早作《三国志》时,将五人并列合为一传,但还并未提出五虎上将的概念,而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将,并在文学作品、历史书籍、个人作品集都有不同程度的记录,在民间更是以艺术的形式被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五人的人物顺序也出现各种版本的改变。清乾隆皇帝主持修订的《四库全书》也将五虎收录,也算是对五人的肯定吧。
关羽傲气十足,不服马超,嫌弃黄忠太老,为何独独青睐赵云一人?
关羽向来傲气十足,善待下属,却对士大夫很是傲慢,这点不论是演义还是三国志里,都有这样的记载。在刘备自立汉中王时,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为五虎将。关羽得到消息,的确说了下面这一段话,表达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
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 ”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对于马超,关羽说了他出生世代名家,他与自己同等地位,关羽倒是能接受。所谓的不服,更多的来自《三国志·关羽传》中记录的一段话: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关羽在马超降刘备时,因为马超不是自己旧友,特意写信问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才干可以与谁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便回信说:“马超文武兼备,可于张飞并驾齐驱,却比不上你美髯公的出类拔萃。”
关羽看到这封回信时很高兴,特意在宴请宾客的时候,拿出来给大家传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从马超新降蜀国,关羽对他就很在意。可能是马超的名声在外,并不输入他,又又出生于武官世家,的确给关羽造成心理压力,让他想一争高下。他这种不服气,更像是一种竞争,比谁是刘备旗下的第一武将?
关羽对于老将黄忠,就不那么客气,明白无误的说他老迈,不足以与他同列。以致于对刘备封官这个结果,心中很愤怒,不肯受官印。
这一点诸葛亮早就猜到了,在《三国志·黄忠传》中,特意与刘备交流了这一个问题: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诸葛亮对刘备说:黄忠的名望,向来比不上关羽和马超。如今把他们官位并列,马超和张飞在汉中看到了黄忠建功,不会反对。但关羽在荆州,会以名望来设想黄忠,把他二人并列,心中肯定会不高兴。
这里足以看出关羽的性格,只是一名勇将而已,并不懂得平衡底下各种势力。他对黄忠的嫌弃,不仅是对年龄的歧视,更是对黄忠汉中之战功劳的漠视。有一种我才是天下第一的感觉,你黄忠不配与我为伍。
关羽对于赵云的评价倒是挺好,二人相交多年,现在官位相当,关羽倒是能欣然接受。对于提主所问的为什么关羽会对赵云青睐有加?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两人相识于身份低微之时,都是一起在刘备麾下打拼,感情真挚,关羽视赵云为兄弟。赵云与关羽认识时,刘备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原相,而关羽在刘备麾下做弓手,那时赵云还在公孙瓒手下办事。
正是因为大家什么都没有,因为兴趣相投才聚在一起,这种感情特别真挚,关羽和赵云虽然没有结拜,但是他也把赵云视为自己的兄弟。
二、赵云武艺高强,也有不输关羽的勇猛,多次建功,关羽有目共睹。赵云与关羽在新野一起拒敌;在长坂坡救下主母与幼主;接应在东吴的诸葛亮;华容道上拦截曹操;送刘备去东吴成亲;这些战事,关羽都亲眼目睹,赵云上位,与他并列,理所当然。
而且赵云也是一员猛将,有万夫不挡之勇,与关羽旗鼓相当。任何时候,有能力的人都会得到其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关羽对赵云的青睐,也正是如此。
三、赵云与关羽是儿女亲家,大家是一荣俱荣,赵云身份越高,关羽脸上也有光。据野史记载,关羽曾经为自己的儿子关平,亲自到赵云家里面提亲,后来关平娶了赵云的女儿赵氏,生了一个儿子关樾。
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赵氏带着自己的儿子避到了乡下,才逃过一劫。后来一直隐姓埋名,直到晋亡才以关家后人的身份在世生活。
后来,蜀国亡国时,庞德的儿子庞会杀了关羽在成都这一脉,关公血脉就只剩下关樾这一支传下来了。
赵云与关羽是儿女亲家,赵云上位,与自己地位相当,关羽只会高兴,而不会嫉妒他。
关羽傲气十足,不服马超,嫌弃黄忠太老,为何独独青睐赵云一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的关羽是一个傲气十足的人,对于五虎中的马超他是并不服气的,要不是诸葛亮拦着,他是要直接去找马超单挑的,而对于和他打平的黄忠,他也是嫌弃人家太老了,但是唯独青睐赵云一人,这是为何?
不服马超
马超原本是西凉军统帅,被曹操击败后投靠了汉中张鲁,后来在进攻葭萌关时和张飞爆发大战,两人大战了两百回合不分胜负。之后,在诸葛亮的劝降下,马超临阵反水,投靠了刘备,还帮刘备攻下了成都(在他的吓唬下,刘璋不战而降)。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马超如此厉害,竟然能够打平张飞,还立下巨大军功,心中十分不服,想要入蜀找马超挑战。
不过诸葛亮深知关羽为人,立马写信把关羽一顿夸,并说马超武力只是和张飞差不多,完全不是关羽的对手。这样一番话下来,关羽才放弃了对马超的挑战。
嫌弃黄忠
而说到关羽对老将黄忠的嫌弃,那可是从始至终从来没有改变过,在这一点上,黄忠比马超还冤。长沙之战前,诸葛亮就曾提醒过关羽,说黄忠是一员猛将,年纪虽大,但战力不可小觑。结果关羽不听,认为黄忠不过一老卒,直接上阵挑战。两人交战一百回合后,胜负不分,回到各自队伍后,关羽暗自感叹: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战一百合,全无破绽!
不过即便经过此次作战,黄忠表现出的战力和关羽不分上下,关羽仍然是瞧不起黄忠的。在刘备取得汉中大胜,大封五虎大将时,关羽就表现出了他的不满!
演义原文: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听说黄忠和自己并列为五虎大将,关羽直接愤怒了,大声说道大丈夫不和老卒为伍,并拒绝接受刘备的旨意。足可以看出关羽对黄忠的嫌弃。
那么这么高傲的关羽,却又为何独独青睐赵云呢?事实上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关羽把赵云当兄弟看待
赵云和刘备关羽张飞认识的时间比较早,早在公孙瓒时期,两人就已经认识。之后赵云更是舍弃一切诱惑,跨越千里,前来追随刘备,这份情谊让人感动。加入刘备集团后,赵云和大家的关系相处的也是比较好,大家都拿赵云当兄弟一样看待。这一点,在关羽的话语中其实也有所表现:“翼德吾弟也;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
二、赵云武艺高强
赵云加入刘备之前,关羽张飞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保护大哥刘备的安全。而当赵云加入后,关羽张飞主要的任务就变成了统兵,赵云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危了。这一任务赵云完成的还是不错的,穰山之战中,面对许褚、李典、乐进的追击,赵云成功拦下,掩护刘备逃离,之后又刺死高览,击败张郃,成功的救出了刘备。
长坂坡之战中,赵云更是大展神威,于数万曹军中救出刘备唯一的儿子的刘禅,出色地完成了护卫任务。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关羽对赵云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赵云出色的武功赢得了关羽的尊重!只要赵云在刘备身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三、赵云是个忠义之人
关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忠义之人,面对同样忠义的赵云,他当然是非常的欣赏了。当初赵云千里寻刘备,长坂坡单骑救主所表现出的忠义就已经征服了关羽,所以关羽看待赵云,一直是比较和善的。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一点,那就是赵云同关羽一样,都是忠于汉室之人。从许田围猎时,关羽想要怒斩曹操我们就知道,关羽此人是真正的忠于汉室,而不是简单效忠刘备这个人。
而赵云投靠公孙瓒时说出的话,也体现出他是一个忠于汉室的人,他立志于跟随仁义之人,拯救黎明百姓。在孙权偷袭荆州之后,刘备想要攻打东吴,只有赵云站出来劝阻。
演义原文: 却说先主欲起兵东征,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
从赵云的种种表现看来,他和关羽一样,是真正的忠于汉室之人。在这一点上,他和关羽志向相同,所以关羽才会对他青睐有加。
总结
关羽傲气十足,不服马超,又嫌弃黄忠太老,为何独独青睐赵云一人?其实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关羽认为赵云武艺不错,是一个高手。二是赵云久随刘备,关羽把他当成了兄弟。三是赵云本身是一个忠义之人,真正的忠于汉室,这一点在关羽看来难能可贵。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