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思考过。
因为我们大家能够了解三国故事的渠道之中,对吴国的描述太过于稀少,尤其因为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过一句话: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导致很多人都认为孙权是一个只能守不能攻的人,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的确孙权把父兄留下来的基业守护的很好,可以说吴国是魏蜀吴三国里面最后一个灭亡的。而且孙权败仗吃的比胜仗多,因为他五次亲征合肥全都失败了。但是孙权真的没有一统天下的心思吗?我看未必!其父亲孙坚,兄长孙策都是有问鼎中原之心的人,基业交到孙权手中的时候,他始终没有懈怠过。
孙权接手权力的时候并不大,才刚刚18岁,放到现如今来看也就是一个高中生。所以孙权当时的地位其实是岌岌可危的,江东各个地方豪强对他并不服气,而此时孙权做了一个很大胆并且很聪明的决定,那就是讨伐山越。孙权把通过战争所掠夺的利益切割成多份,分发给那些江东的大族。同时自己补充兵力,培养心腹,可以说是一边喂糖,一边磨刀。
对于哥哥孙策留下的旧臣,孙权恩威并施,能收回的权力都收回到自己手中,大大强化君权,对权力的极高追求恐怕连孙坚和孙策都不如他。
说到孙坚和孙策,他们的死和江夏太守黄祖脱不了干系,而孙权三征江夏,在争夺荆州之时先把黄祖给灭了,并且屠杀全城,枭其首示众:
一是为了替父兄报仇,捍卫孙家的脸面。
二是让内部那些不安分的人好好掂量掂量和自己唱反调的下场。
三是想要把江夏做成桥头堡,兵力辐射荆州大部分地区,那么即便荆州不完全是自己的也能牢牢锁住东吴上游的门户。
此等一石三鸟的战略部署,孙权的谋略可见一斑。
孙权在他登基后和蜀国签订了平分魏国的盟文,甚至对平分后的州郡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后来蜀国邓芝出使吴国,孙权问他天下平分是不是非常的好,邓芝却说:
“大家瓜分天下后,君和君不能并存,臣和臣各尽其忠,蜀国讨伐吴国早晚的事。”没想到孙权听了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大喜,认为邓芝很诚实,说的很对。
这说明什么?一是孙权看得很透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二是孙权和邓芝想法一样,平分天下后蜀国攻打吴国,吴国难道就不攻打蜀国了?孙权早就有统一天下的志向了,没必要藏着掖着。
不仅如此,孙权称帝时定都鄂州(后来迁都建业),这可是三国交汇之地,这个时候的孙权可以说是巴不得赶紧和蜀国瓜分了魏国。为了配合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孙权亲自带兵出征合肥,但是被满宠抵挡了下来,但是孙权并没有放弃接下来在公元232年、公元234年都亲征合肥,甚至逼的曹睿南下过来督战。
或许孙权在攻取讨伐这方面的确没有孙策有天赋,但是他进取中原一统天下的决心可以说非常坚定。所以说孙权善守不善攻的确不假,但是孙权绝对一直心怀一统天下的雄心。
话说到这了,我们不如再分析一下孙权为何不能一统天下。
我们上文中也说了,孙权的确不擅长带兵打仗,尽管御驾亲征多次,其中无功而返居多。
孙权上了岁数以后疑心太重,对于很多能臣干将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辞退虞翻,逼死陆逊,自己还陷入了储位党争之中,自家庭院产生严重内耗。
东吴虽然靠着长江得以自保,但是同样长江也限制了他向北发展,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孙权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在江淮北部有过立足之地。
江东士兵只适合水战,骑兵和步兵比其他两国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孙权吃了不少败仗都有这个原因在里面。
最后咱们回到问题,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的心思?
其实孙权并不是没有这个心思,只是他想要统一三国,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站在他这边。再加上自己晚年糊涂的厉害,熬死了刘备,熬死了曹操家三辈,也没有把握住机会。
用一句话说就是,他也想统一啊,可是实力不允许,他有什么办法。
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整得孙吴姥姥不喜、舅舅不爱似的,最没有存在感。
其实,孙权偏居一隅,但始终没有忘记一统天下的志向。
孙吴那档子事,还得从孙吴基业的创始者孙坚孙破虏说起。
孙坚(155年-191年2月18日),字文台,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县)人,东汉末期军阀将领。孙坚,据说是武圣孙武的后人,居住在吴郡富春县,世世代代在吴郡为官。其祖坟就在县城东。
据《吴书》记载:
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众皆往观视。父老相谓曰:"是非凡气,孙氏其兴矣!"孙坚祖坟上时常有奇怪的光芒,五彩云气直达上天,蔓延数里之远。远近之人都来观看,地方父老都说:“这是非凡的云气,孙氏应该兴旺发达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祖坟上冒青烟,是发迹的时候到了。
等到孙坚的母亲怀着孙坚的时候,梦见肠子流出围绕着吴昌门,醒来后非常恐惧,就告诉邻人的母亲。邻人之母就说:“这未必就不是个好征兆哦。”
孙坚出生后,容貌不凡,性格豁达,好奇节。
中平元年(184年),孙坚加入了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行动,由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不断得到朝廷的奖赏,被封乌程侯。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孙坚在长沙起兵会盟。孙坚斩杀华雄,击退吕布,大败董卓,一时风头十足。
据《吴书》记载:
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董卓被击败之后,鉴于关东诸侯势力强大,就胁迫献帝西迁长安。
孙坚带兵进入洛阳,扫除汉室宗庙,祭祀太牢。孙坚的军士在城南甄宫井上,发现五彩云气。所有人等感到十分奇怪,没有人敢近前汲水。
孙坚命人入井打捞,发现了汉传国玉玺,上面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方圆四寸,上有五龙交纽,有一角缺失。
当初,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诛杀,袁绍等人命袁术带兵杀入宫中,黄门张让等挟持少帝刘辩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仓皇之中,把传国玉玺投入井中。
董卓专权之后,有没有派人去寻找传国玉玺的下落不得而知,从此之后,玉玺就归孙坚所有。
恐怕从此时开始,孙坚就有了想法,天命在我,不得不高调哦。
《山阳公载记》记载:
袁术将僣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袁术想僭越称帝,听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把孙坚夫人给拘留了,逼迫孙坚夫人交出了玉玺。
此时,孙坚早已在初平二年(191年)攻打刘表部将黄祖时,被流矢射中,脑浆逆流而亡,时年仅三十七岁。
也有说法是孙坚长子孙策为了替父报仇,就以传国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兵。
总之,袁术是得到了玉玺,也就助长了其称帝的野心。
但此事,陈寿、裴松之都有异议,就像孙坚祖上冒青烟一样,这事就说不清楚了。
据《搜神记》记载,孙坚的吴夫人梦怀日月,而生孙策、孙权。
《搜神记》比《三国演义》还不靠谱,这事听听也就算了。
孙坚死时,孙策年仅虚岁十七。孙策安葬了父亲,守丧期满,就找袁术讨回了父亲的旧部,开始了平定江东的霸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在丹徒山打猎,被许贡的三个门客刺杀身亡,年仅 二十六岁。
此时,年仅十九虚岁的孙权,被汉朝廷册封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孙权接过了父兄创立的基业,但江东刚刚统一不久,地方世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有异心,局势动荡不安。
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同时,广招人才,聘请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都被招致麾下,逐步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稳定了江南局势。
其中,周瑜劝说鲁肃投奔孙权这个桥段,比较有意思。
据《鲁肃传》记载: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刘晔刘子扬与鲁肃是好基友,他给鲁肃留下一封信,说:“看你相貌堂堂也是个人才,现在郑宝在巢湖已经拥有了万余众,混得相当不错。您赶紧回家安葬好祖母,就去投奔他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
鲁肃认为很对,就打算接受刘子扬的建议北上投奔郑宝。
周瑜曾为居巢长,得到过鲁肃的资助。听说鲁肃要投奔郑宝,就赶来劝阻他,说:
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周瑜对鲁肃说:“我听先贤私下透露过,承受天命替代刘氏江山的人,一定兴起于东南。用历数推算形势,孙将军正好符合上天安排好的帝王传承顺序,最终会建立帝王之业,以配合上天所显示的祥瑞征兆,这正是有志之士跟随他驰骋奔走的大好时机。我正打算把你推荐给孙将军,你不必把刘子扬的话放在心上。“
周瑜还劝导鲁肃,当今之时,不仅君可以择臣,臣也可以择君。鲁肃就听从了周瑜的劝导,周瑜就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
都清楚赤壁之战时,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主张投降曹操,只有鲁肃、周瑜力主抗曹。这与周瑜所言先贤的秘论是否有关,不得而知。但在古时候,都信这个。联想到孙权祖上冒着青烟,孙坚又得到传国玉玺,在当时而言,不得不说是极具号召力的。
如果孙权不信有这个帝王命的话,或许就不敢跟曹操作对了哈。
赤壁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不必多说,既有不得已的保卫之战,也有主动出击的攻坚战。
与此同时,孙吴屡屡在合肥方向与曹魏展开争夺,大力拓展淮河领域的战略空间,足以证明,孙权并不想偏安一隅。
孙权派遣步骘南征,占据交州,与刘表、刘备屡屡在荆州产生摩擦最终占据荆州大部分地区,频繁在江淮地带与曹魏交战,所有这一切军事行动,无一不是周瑜、鲁肃所主导的图王称霸的战略思想。
尽管孙权在许多时候与刘备、曹操及曹丕都有战略妥协,甚至是卑躬屈膝的向曹魏称臣。但其目的就是以退为进,占了便宜不卖乖,在处于弱势时决不死要面子不要命,这是政治家韬光养晦的成熟标志。
孙权虽然没有像曹操、刘备那样去争抢汉室正统地位,但自始至终却是以承运汉室为己任的。
他们在延续汉室的命运,而孙权直接是要替代汉室以顺应天意,岂不更加霸气?
汉室已经名存实亡,气数已尽,何须”死马当作活马医“,干脆“抹抹桌子另开席”,取而代之不是更好吗?
匡扶汉室就是一句口号,曹魏、刘备都在为之奋斗,孙权也没闲着,只是孙吴最终没有一统天下,史书没有更多的记载宣传而已。
刘备的蜀汉,是由于演义宣传的影响,似乎是在延续正统的地位,实质上与孙权一样,都是在图谋霸业,没有本质区别。
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答 | 江隐龙
说孙权偏安一方的人,可能不知道孙权称帝的地方并不是建业(南京),而是鄂州(武昌)。229年,中国大地上并行着三个年号:曹魏的太和三年、蜀汉的建兴七年,以及孙吴的黄龙元年——就在这一年,孙权登基,以吴为国号,改元黄龙。几年之后,孙权与蜀国签订了《中分天下盟文》,盟文中双方约定了并力北向,平分魏国,甚至对九州进行了明确划分:“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士,以函谷关为界。”
这还不是孙权野心的终点。又几年,邓芝出使吴国,孙权与其曾有过这样的对话。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邓芝没有顺着孙权的话说。他的回答是:“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邓芝奉命联吴,说的却是伐吴的话,这犯了国家交流的大忌。然而孙权不怒反喜,当下说道:“君之诚款,乃当尔邪!”从这个回答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孙权对日后与蜀争霸天下有着清楚的认识,邓芝的表述也正是他的想法;第二,孙权气魄非凡,心中早有一统天下的志向,邓芝的话虽然说的是蜀国,其实也是吴国。
所以,这也正是孙权在鄂州称帝的原因。鄂州位于九省通衢、三国交汇之地,孙权将首都定在鄂州,比朱棣定都北京还危险,这一着棋何止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定都鄂州之后,孙权的战略态势也非常主动,后期三国较大的战事,几乎尽数发生在魏吴两国之间,蜀国才是“跑龙套”的小国了。
当然,随着北伐功业渐渐落空,孙权也难免有些英雄气短了。加上张纮上书云“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可速迁于此,以为万世之业”,最终决定迁都,可能难免让人误解孙权开始不思进取了吧。
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大降,实际上只能自保,再无力南征,这也是三国形成的根本原因,后来,曹操死,曹丕立,魏国形成,刘备称帝,蜀国立(自称汉),最后孙权立,是为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然而,这个时候的三国,国力实际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刘备经夷陵一战,十万大军全没,仅自身逃往白帝城,最终死在白帝城,所以,三国之中实力本来就最弱的蜀国,经此一役,已名存实亡,不但关羽张飞已死,法正、庞统早亡,就连刘备自己也驾鹤西去,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即使再厉害,那也独木难支,所以,蜀国只能完全依靠联盟吴国而存在。而北方的魏国,在曹操死后,曹丕也在几年时间内追父亲而去,皇位传到了曹睿手中,虽然名义上仍是三国老大,但形式多于实质,一方面一大群通天的谋士、武将老的老,死的死,只剩下司马懿等人,而且曹睿的才能相比曹操、曹丕,那差得不是一个档次,所以,曹魏政权已开始显现出不稳定因素,各种叛乱、谋政者经常出现,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只能依赖司马懿在北方抵御蜀国的北伐,曹休在东边抗衡吴国。相比之下,占据江东的吴国实力相对稳定,孙权还依然健在,威信还有,在经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后,局势稳定,最终收回了荆州,将蜀国赶到了四川盆地,而且一大批老臣都还健在,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陆逊,还有朱恒、全琮这样可以依靠的大将,特别是经济有了充足的发展,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吴国实际上处于全盛时期。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吴国和北方的魏国相比,其实力已不分伯仲了,如果利用好机会,吴国实际上有统一天下的可能,这个机会就出现在公元228年。
据《三国志》记载:黄武七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
派人送亲笔信给扬州牧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十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魏明帝曹睿
(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将军贾逵率军向东关(今安徽含山西南),与曹休相策应。八月,孙权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遣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并派奋武将军朱恒、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各统兵三万袭击曹休。时曹休已然发觉,但耻于被骗,自恃兵马精多,仍与吴军作战。
此时,奋武将军朱恒看到了全面击败曹魏的最好机遇,他献计孙权:“曹休本因是皇亲国戚而被任用,并不是有勇有谋的名将。今如交战必败无疑,败后必逃,逃走时肯定经由夹石、挂车。这两条道路都很险要狭隘,如若能让一万士兵用柴断路,那么可把他的部众全部俘虏,甚至可以生擒曹休。请求用我的部队断路,若蒙上天神威,使得曹休自动投降,我们就可乘胜长驱直入,进而攻取寿春,割据准南,划分许昌、洛阳,这是万世难逢的良机,切不可失!”
如果此时孙权的身边是周瑜、吕蒙,对于朱恒的想法,那或许会全面考虑,再度出现赤壁之战和斩杀关羽的壮举,因为这一计如果真如朱恒的设想走下去,那曹魏政权至少要从首都洛阳逃走,而且曹魏政权不是没有迁都的想法,当年关羽北伐时,曹操就因害怕关羽会打到其首都,要将首都迁往河北,可见,曹魏政权在赤壁之战后已经不济,即使是曹操,那也害怕南方两国的进攻,要不是司马懿坚持,那曹魏政权可能在曹操手中就衰落,更何况,现在的曹魏政权实已不堪。
可惜的是,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孙权没有勇气,询问陆逊,当时作为吴国实际上的军政核心人物,再加上有夷陵之战的影响,他却认为风险太大,不敢冒险。其实,陆逊之所以不敢冒险,根本原因是陆逊脑海里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最大的想法还是来源于鲁肃倡导的向西联盟蜀国,统一战线,全力抗魏,所以,夷陵之战之所以最终不去消灭蜀国,根本原因就只想把蜀国打怕,逼迫蜀国联盟。因为在吴国的智囊团基本上形成了魏国不可战胜的思想,只能想办法自保,以求偏安。而正是陆逊的这一否定,让孙权失去了唯一统一全国的机会。
而后来的实际情形又如何呢?实际情形正如朱恒的预料,双方最终战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陆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大败魏军。魏军败走,陆逊等督军追杀,直抵夹石(今安徽桐城北),斩擒魏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曹休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但不久便因气愤发病而死。这就是著名的石亭之战,这一吴魏之间的经典之战,本可以继续扩大胜利果实,至少可以全歼曹休十万大军,全面改变吴魏之间的格局。虽然吴国取得大胜,但对魏国来说并未伤筋动骨,还依然以庞然大物出现在吴国的面前,事实上在此之前,吴魏之间的战争,魏国几乎就没有赢过。可惜的是,陆逊没有周瑜那样的气魄,在机会来临时不敢把握,而作为最高统帅,由于没有陆逊的支持,最终只能失去统一天下,名扬史册的最好机会。
而对于孙权来说,本来就没有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一直以来其实就依靠手下将帅的推动走到今天,如当年曹操令其送儿子作人质,如果不是周瑜的坚决制止,孙权也许会臣服于曹操;当年赤壁之战如果不是周瑜、鲁肃的坚决要求一战,那天下早就被曹操取得,可惜的是,周瑜早逝,鲁肃也追随周瑜也去,而且有勇有谋的吕蒙也已仙逝,虽然陆逊有通天之才,但却没有通天的勇气,最终导致他不敢冒险,而失去最强依靠的支持,孙权也就没有了勇气,在这一历史性的机遇面前不敢把握,最终只能偏安一方,在孙权之后,最终被崛起的司马懿后代司马炎建立的晋所消灭。
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在正史《三国志》中曹魏是被视为正统的一方;而《三国演义》则是以蜀汉作为主角书写的。相比之下吴主孙权的存在感似乎偏低。应该说三国时代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三国演义》所起到的宣传作用,由于《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作为主角书写的,因此很多观众也就先入为主以为蜀汉自带主角光环。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三国演义》对那段历史着迷后往往又会去看关于三国时代的正史,然而这时他们发现曹魏实际上是三国时代的正统,因此关于三国时代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察维度,不过这两种维度都同时忽略了东吴。也许在有些人的印象中孙权就是一个满足于偏安一方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以正统自居的曹魏始终视蜀、吴为叛逆,而蜀汉也始终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那么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孙权如果要和曹魏、蜀汉争夺天下的确是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我们可以看到曹丕是在公元220年代汉称帝,紧接着刘备就于次年在成都称帝,这时孙权在干啥呢?孙权接受了曹魏册封的吴王头衔。直到曹丕称帝九年后孙权才正式登基称帝。孙权之所以比曹丕和刘备晚称帝这么多年首先是因为他在政治合法性上不及曹魏和蜀汉:讲究君权天授的古人是相当重视政治合法性的——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尤其是在讲究出身门第的汉末三国时代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早在汉末群雄割据时期袁绍就以自己祖上”四世三公“的履历招揽人心,出身市井的刘备则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江东孙氏尽管自称是兵圣孙武之后,然而同曹魏、蜀汉相比而言:其政治合法性是最低的。曹魏是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而通过所谓”禅让“的方式代汉自立,蜀汉则是以自称汉室后裔的身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然而东吴和这两点其实都不沾边,也就是说孙权缺乏一个名正言顺一统天下的理由。当然话说回来如果孙权的实力足够强大,那么理由总是能找到的——实在不行就编一个。
孙权所面临的不利因素不只是政治宣传口号上的缺陷,东吴的实力确实也不利于一统天下:东吴所占据的东南沿海地区在今天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然而在当年却是有待开发的蛮荒之地。中华文明是以中原为核心向外辐射扩散的,三国时代恰恰是江南鱼米之乡、四川天府之国开始得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时期,之后又由于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变等几次变乱导致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才导致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在江南已得到相当程度开发建设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朝依然处于被北朝压制的状态,而东吴相比南朝还有一大致命缺陷——东吴并没完全控制南方地区。由于长江上游的益州被蜀汉控制着,这实际上意味着东吴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本来东吴政权是有心图谋益州之地的,这样就可以与曹魏形成南北并立的格局。然而赤壁之战后刘备抢先下手从刘璋手中取得了益州,东吴在自己无法控制益州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与蜀汉联盟确保自己侧翼的安全,从而得以专心应对来自曹魏的巨大威胁。在曹魏独大的格局下蜀吴之间结成联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可荆州问题的存在一直是蜀吴关系中的一枚定时炸弹。尤其是当刘备拿下汉中后孙权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上游的蜀汉的威胁——毕竟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当孙权感受到来自蜀汉的威胁时趁刘备的主力云集汉中之际令吕蒙率部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擒杀关羽。
孙权在荆州的行动实际上已使他同刘备的蜀汉集团之间处于对立状态,在这种形势下调整与曹魏的关系是必然的,否则东吴就会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孙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才接受了曹丕册封的吴王爵位。江东民众长久脱离中央管辖,没太多战火经历、没尚武传统,内部士族门阀争权夺利......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孙权必须以内治为优先目标。不过侧重于内政治理的孙权实际上并没完全放弃图谋天下的野心:早在曹丕以代汉自立正式开启三国时代十年前的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步骘接管交州,从而使如今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区归附东吴的统治,但交州的土豪世家士氏家族仍在当地保留有相当大的权力。226年士徽起兵叛吴,被吴将吕岱所杀,至此交州士氏政权彻底覆灭。黄龙二年(230年)孙权又命卫温与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台湾),这是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中国大陆先民首次开拓台湾之举。东吴的势力甚至发展到了海外:当时东吴以中华正统的身份与占城、扶南等东南亚国家确立了宗藩朝贡关系。东吴可不只是和曹魏争夺藩属国,事实上东吴还曾试图从侧翼包抄曹魏的后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后来在经历不断的合纵连横和相互兼并最终曹魏、蜀汉和东吴三方势力崛起,而其他各路群雄基本灰飞烟灭。不过也有一个崛起于群雄并起时代的割据政权存活了下来——辽东公孙家建立的燕国: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兄弟前去投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公孙康自然清楚以辽东的实力绝不足以抗衡北中国的霸主曹操,于是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人头送给曹操,而曹操忙于准备南下的战争也就同意让公孙家在臣服自己的前提下保持半独立性,于是辽东公孙家就成为名义上臣服于曹魏的一股割据势力。嘉禾二年(233年)孙权派遣张弥、许晏等人携金玉珍宝渡海至辽东,立公孙渊为燕王。尽管畏惧曹魏的公孙渊斩杀了东吴来使,从而导致孙权的图谋未能得逞,但也证明孙权地区试图从侧翼包抄曹魏。侧翼包抄的计划失败后孙权又率兵亲征合肥新城,这次军事行动应该是与蜀汉诸葛亮的北伐遥相呼应的,其目的就是趁魏国主力忙于应对蜀军时图谋进取中原。尽管这次军事行动最终没能实现拿下合肥的既定目标,但也足以证明孙权实际上是有图谋中原之心的。
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说起三国时期的吴国,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认为吴国长期是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赤壁抗曹操,夷陵御刘备!吴主孙权选择偏安一隅,貌似并没有逐鹿中原的远大志向,因此吴国在我们看来也是三国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国了。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主要还是受小说演义影响。可以肯定的说,孙权从始至终都有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恐怕连刘备都是不及的!
继父兄遗志,三征江夏江夏郡隶属荆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接长江和汉江,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孙氏一门父子三人都曾亲征过此地!
说起江夏郡,真可谓是东吴孙氏的隐痛,在孙权亲征江夏之前,其父孙坚与其兄孙策都曾攻打过此处,孙坚是直接战死在了江夏,而孙策尽管当年攻打江夏大胜,然天妒英才,不久遇刺身亡,以致功败垂成,江夏又重回黄祖之手。
建安五年,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在稳定了内部局势后,孙权立马把目光投向了江夏,一来是完成父兄遗志,二来更是为了孙吴的发展,故从建安八年到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孙权三次亲征江夏,终大败黄祖,拿下了江夏郡大部分地区。三征江夏,锲而不舍,可见孙权之雄心。
五伐合肥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又有几人知晓孙权曾五次亲征合肥,北伐曹魏?
公元208年,曹操赤壁战败后,东吴周瑜与曹仁对峙与南郡,为了协助周瑜攻取南郡,孙权率众北攻合肥,围攻合肥近一个多月后因曹魏援兵赶到而无奈退兵,尽管孙权此次未能成功拿下合肥,却为周瑜攻打南郡减轻了压力,公元209年,曹仁弃南郡败逃,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
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率军与刘备会战汉中时再次亲征北伐,剑锋所指仍是合肥,后终被张辽击退,无功而返。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适逢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一方面为彰显帝王之威,一方面为配合诸葛亮北伐,孙权再一次亲征合肥,时镇守合肥的守将乃曹魏名将满宠,尽管孙权屡施奇计,然终被满宠识破,后无奈退兵。
公元232年,孙权第四次亲征合肥,然还是被满宠击退。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师北伐,为再度配合西蜀的进攻,孙权第五次亲征合肥,围攻了合肥长达两月之久,后逼得曹魏皇帝曹叡亲自南下救合肥才再度退兵。
尽管孙权五征合肥皆无功而返,但从中我们足可见孙权有进取中原的雄心。
降服士燮,发展两岛公元210年,孙权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交趾太守士燮归附孙权,自此,交州广阔的疆域都纳入了孙吴的版图。
更值得一说的便是我国的两大宝岛台湾和海南便是在孙权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经营!特别是台湾,当时称为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大将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万人到海上寻找传说中的夷州和亶州,尽管亶州没能找到,但却发现了夷州,后来孙权更是将夷州经营的风生水起,时吴国太守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中对夷州就有着详细记载,而这也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实开发交州,夷州这都是孙权为将来逐鹿中原而做的准备,就像蜀汉将南中作为大后方用于军需补给一样,交州和夷州也就是孙吴的大后方,之所以经营这些地方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他心中的宏图伟志吗?
故曹操曾赞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