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中杨金水说沈一石的家产只能卖给胡宗宪的亲人?
大明王朝:杨金水执意把沈一石家产卖给徽商的用意,你看懂了吗?
一、
这件事从织造局的小太监偷偷告诉杨金水开始讲起……
朝廷来人了,杨金水骗郑泌昌和何茂才,说是织工局的人来了,要给嘉靖帝做万寿服,告辞要走。皇上的事,郑泌昌自然不敢拦着,只能一再嘱咐杨金水:
“这么多年了,织造局的账只怕一时片刻也算不清,公公交割了差使能赶过来更好!”
郑泌昌此时有点慌的,这个节骨眼上必须得拉住杨金水,他说的一时片刻也算不清。实际上就是讲沈一石的账册拴住的不止我们,也有你杨公公,我们是一条船上的,船翻了,大家都得遭殃。
他哪里知道,他们原先是在一条船上,可是这条船就要沉了,而杨公公早就驾着救生艇上岸啦。
回到织造局的杨金水见了赵贞吉,也看了圣旨,明白他们此行的目的,看到赵贞吉接任浙直总督,他还是很欢喜的,原因有三:
一是赵贞吉这个人名声很大,尤其是理学方面的造诣颇深,深受大家尊敬;二是赵贞吉是有靠山的,他的靠山是徐阶,目前来看严嵩下台,必然是徐阶接任;三是赵贞吉也受嘉靖帝信赖,以前是南直隶总督,这次调任浙直总督,前来救火,足见嘉靖帝的器重。
正所谓,想皇上之所想,解皇上之所忧,杨金水这个时候更是要配合嘉靖帝,毕竟他根本没想到最后自己也会栽进去……
赵贞吉在浙江地面上下达了第一条命令:
“万事丛错,还得靠杨公公和各位同仁,戮力同心,共济时艰,眼下最要紧的就是立刻捉拿郑泌昌、何茂才,追查沈一石的家产。”
赵贞吉还是相当有文化的,一句话就用了好几个成语,不过那个“万事丛错”会不会是字幕组写错了,应该是“万事丛脞”才对吧?
二、
赵贞吉带着锦衣卫到任,看了没,他们不仅仅要抓人,还有一条任务是追查沈一石的家产!
杨金水却不以为然,建议赵贞吉抓人的事情可以缓一缓,反正郑泌昌和何茂才又跑不了,早一天,晚一天的事。赵贞吉不理解,既然是抓人,又是奉旨抓人,难道你还怕他们不成?
“圣谕煌煌,要拿人就要在巡抚衙门拿人,正行缉拿!”
杨金水一听,就知道赵贞吉可能是误会了,自己怎么可能会包庇这俩蛀虫呢,之所以这时候不缉拿,是因为他们正在跟徽商谈卖沈一石家产的事。
赵贞吉一听非常不解:
“上谕是叫我来追查沈一石的家产,怎么现在能卖给别人?”
原来赵大人的疑惑是在这里啊,看来得靠我杨公公点播一下,之所以要卖沈一石的家产,原因有三:
一是目前胡宗宪大营的军需吃紧,急需筹集军需供应前线,卖掉沈一石家产,可以缓解军需不足。第二就是朝廷还答应卖给西洋五十万匹丝绸呢,这个买卖是做还是不做?
关于第三点原因,杨金水没说,但是赵贞吉听出来了,那就是嘉靖帝根本就不希望沈一石的家产充公。毕竟在嘉靖帝看来,这个织造局的财产是属于皇上的小金库的,充公了,以后怎么挣钱?当初抄沈一石的家是因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等真的射出去后,猎物没打到,箭也丢了一支。现在国库空虚,东南又在打仗,可是真要嘉靖帝掏自己的小金库银子,他必然不愿意,所以,织造局还是保在内廷管理,最好。
赵贞吉这段话是听懂了,但是没有听明白,为什么这种事只能郑泌昌和何茂才去卖?
“我们可以商量着办,可这样的大事,能够交给郑泌昌和何茂才他们去办吗?”
三、
杨金水嘿嘿一笑,郑泌昌和何茂才那两个废物,当然不一定非交给他们办,只是这时候去抓他俩,会吓跑了徽商啊,徽商才是最重要的!
赵贞吉继续发问:
“吓退了这些商人,我们还可以找别的商人嘛。”
杨金水又笑了,其他的商人可不行啊:
“今天来的这些徽商,都是胡部堂的同乡,还有,这件事儿事先,我已经跟老祖宗请示过了。”
这句话意义非凡,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这波人是胡部堂的同乡,卖给他们,我们既可以理解成送给胡部堂的人情,也可以理解成埋在胡部堂身下的一颗雷。
第二层意思就更深了,这件事是吕芳示意的,吕芳就代表嘉靖帝,也就是说,卖给徽商是嘉靖帝指使的。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到嘉靖帝拉拢胡宗宪的举动吗?
当初嘉靖帝有了倒严的想法,但倒严不能影响到东南抗倭,所以急于拉拢胡宗宪,可惜胡宗宪并不想出卖严嵩。从那一刻起,嘉靖帝就已经开始策划倒胡了,嘉靖帝的心思能如此之深,真让人冷颤。
如果不仔细品读这一段,我们会陷入误区,以为胡宗宪也不过如此,自己的老乡都管不住,一点都不清白,还不是靠着自己的老乡敛财?即使是他不知情,那也得定他个管教无方的罪名。
不过这些徽商也是被骗了,因为相信朝廷,所以才跟巡抚大人签约,可谁曾想,刚签了字,第二天这名大官就锒铛入狱了,这找谁说理去?
万一下一任不认可条约怎么办?
四、
赵贞吉听完杨金水的解释,虽然不是很认可,但也无可奈何,一方面下令马上去淳安和建德把海瑞和王用汲叫来商议,另一方面还想把皮球踢给锦衣卫:
“几位钦差以为如何啊?”
锦衣卫才不趟这浑水呢:
“上谕是给赵大人的,赵大人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赵贞吉这才无可奈何的说了一句,大家都分头去办吧?
实际上就是默许了杨金水的安排,郑泌昌和何茂才继续卖沈一石的家产,手下继续去淳安和建德请海瑞和王用汲,自己嘛,静观其变。
我想这时候的赵贞吉好像并不明白,沈一石家产为什么要卖给胡宗宪的老乡,但是他并没有继续问,我猜有两种考虑:
一种是本身他跟胡宗宪是分属两个阵营的人,而且应该说是竞争对手,即使俩人同时入了阁,也必然会交锋。所以,他也是乐于看到给胡宗宪埋雷的行为。其次,则是赵贞吉的小心谨慎,毕竟杨金水都说了,这是吕芳的主意。且这次嘉靖帝就是让赵贞吉前来擦屁股,必然是有意打压严嵩的人,这对赵贞吉来讲是好事。
打着揣摩圣意的心思,赵贞吉也会听从杨金水的安排,甚至还想自己亲自把沈一石家产卖给胡宗宪的老乡:
“至于那些徽商,是不是还是等我明天跟他们签约为好?”
杨金水又笑了:
“先让郑泌昌和何茂才跟他们签约,赵大人明天不是更好谈吗?”
是啊,上一任签的约,这一任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毕竟最终解释权在自己手上啊,可怜的徽商。
从朱七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也没想到,杨金水这么黑,竟然给胡宗宪埋雷!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中杨金水说沈一石的家产只能卖给胡宗宪的亲人?
第十九集
为了搞钱筹集军饷,嘉靖命令先将郑泌昌、何茂才下狱,抄一批浙江贪官的家财。
嘉靖安排江苏巡抚赵贞吉改任浙江巡抚,主审郑泌昌何茂才一案,海瑞王用及协审。
当赵贞吉到浙江后,杨金水要求赵贞吉先不着急逮捕郑泌昌何茂才。因为还要利用这二人将抄没的沈一石作坊贱卖给徽商,而这批徽商是胡宗宪的同乡和亲戚。
赵贞吉问胡宗宪后,知道是杨金水瞒着胡宗宪干的。说明杨金水是想让胡宗宪也卷进浙江的漩涡。赵贞吉有心替胡宗宪撇清,因为买卖作坊的合同需要加盖浙江巡抚衙门的印章。
当杨金水告诉赵贞吉自己这么做是由吕芳写的信函。说明背后是嘉靖的意思。
杨金水说:“赵大人,这些作坊必须卖给胡宗宪的亲戚,因为一个字——严,赵大人是徐阁老的学生,千万不要跟这个字联系起来。”
赵贞吉默不作声。
那么,为什么嘉靖会给胡宗宪栽赃?既然是栽赃,为什么要告诉赵贞吉?
如果认为是胡宗宪太干净,才给他栽赃,就太小看嘉靖的政治手腕了。
告诉赵贞吉,是因为赵贞吉要在契约上签字盖章,这一步绕不过去。当赵贞吉揣摩圣意后,他不敢违抗,这样就把自己也牵连了进去。本来抄没沈一石的作坊的钱应该归入国库,然后再从国库调拨给胡宗宪的。从浙江到北京走两圈这样时间周期就长了。义务军机也是大罪。
军情紧急,形势逼迫赵贞吉将贱卖作坊的钱直接送到胡宗宪的军中。贱卖的对象还是胡宗宪的亲戚。如果抗倭取得全胜,这样的做法当然不会被追究。
可是一旦战事不利,朝廷就可以追究——你们为什么要贱卖沈一石的作坊?有没有利益输送?胡宗宪和赵贞吉就算有一万张嘴也是说不清了。
为什么嘉靖对胡宗宪抗倭有顾虑?
因为嘉靖看出了胡宗宪对严嵩的感情。明眼人都知道,只要倭情不除,严党就不会倒。所以严嵩肯定会让胡宗宪不要清除倭寇,要慢慢打。
现在就不同了,胡宗宪把贱卖作坊的钱都打完了还不能取胜。那就都是胡宗宪与赵贞吉的责任了。所以胡宗宪必须速战速决。
当海瑞奉命押送军需时问胡宗宪为什么不阻止自己的亲戚扯进来时,胡宗宪笑而不语。
胡宗宪跟海瑞的交情不到,不可以交浅言深。但是前面跟谭纶胡宗宪就可以说出肺腑之言了:“君以此兴,必以此亡。严阁老什么时候倒,我胡宗宪只能跟严阁老一同进退。“
嘉靖是个玩弄权谋的高手,给胡宗宪栽赃就是为了逼迫胡宗宪不但要速战速决,还要斩草除根毕全功于一役。
在这之后,胡宗宪取得抗倭的大捷,一举消除了十年倭患,称病引退。
胡宗宪是这部剧的精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堪称行走江湖的教科书。再往后就是海瑞与嘉靖的吵架,编剧借海瑞之口将自己的乌托邦理想吐出。可是乌托邦就是乌托邦,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无论批上什么外衣,政治肮脏的本质永远不会变。
老殷对本剧的解读也到此为止了。这是迄今为止豆瓣评分最高的剧,其它的连这部的背影都摸不着。只能反复翻看。十几年过去了,一直剧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