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老十四胤禵多次搞伪造文书的事,为什么康熙从没有追究过他?

胤禵最大的伪造就是伪造太子胤衽调兵手谕,为什么康熙就没有追究过他?

怎么会没追究呢?是因为被老十四巧妙的躲过去了,比如第一次伪造太子调兵手谕:

一、

八大山庄被围事件,以及假传太子手谕事件终于告一段落,康熙帝心中的疑问也算是得到了解答。

可是有一位皇子坐不住了,他就是老十四胤禵!

面对太子胤礽的复立之事,康熙帝也给出了几条理由:

一是他当时在热河,情况发生的突然,一时间搞不明白事情真相,为天下和列祖列宗着想,所以才干纲独断废了太子。

二是当时胤礽的荒诞不经,叫人不可忍,不可解,但是事后一查很多是捕风捉影,另外胤礽也受到了魇镇影响,这才导致的荒诞不经。

三是圣人讲究忠恕之道,且太子之过因心疾所致,是无心之过,朕要以德服人,为了江山社稷,从而感化太子。

几点理由说出后,佟国维开始就张廷玉是忠臣还是奸臣之事跟康熙帝有了一场辩论,最终结局大家也知道了,康熙帝搬出了隆科多,从而一举锁定胜局。

这一切让在场的阿哥们心事重重,除了老八胤禩以外,更惊恐的其实是老十四胤禵!

很简单,康熙帝的一切行为都表明:

他把太子胤礽假传调兵手谕之事定性为子虚乌有,而且调兵手谕指向的另外两个嫌疑犯,老大已经被圈禁,老十三又被放出,也就说明,康熙帝已经排除以上二位的嫌疑。

再加上这次康熙帝宁可食言,也不愿意承认老八胤禩在选举中胜出,那么言外之意,就是已经怀疑老八胤禩了。一旦怀疑上老八胤禩,那么下一步指向谁,这不由得不让老十四胤禵心生恐惧,

为了自保,他必须要做些什么……

二、

康熙帝表扬完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之后,命令老三胤祉去接回太子胤礽前来侯旨,其余皇子到乾清门等着。

也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出事了:

老十四胤禵和老十三胤祥打起来了!

我们看平常人打架,基本都是你一拳,我一脚的,像这俩人打架的姿势着实可笑,更像是摔跤,哦,是相扑!

而那群围观的人呢,一部分在叫好,一部分在喊着别打了,真正拉架的人一个都没有,看来吃瓜群众爱看热闹的本性,一直存在啊。

我们再看几位皇子的表情,那才叫经典中的经典:

第一个出现在镜头中的是老三,现场除了太子跟老四跪在一边以外,他是最大的阿哥,本应前来拉架。可是自从上次他举报老大被骂后,一心修书,这次看到两个弟弟又在打架,想劝又劝不住,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正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现场唯一一个想去拉架的皇子,只有老八胤禩,为什么他一定要拉架呢?

这其实很简单,老十四之所以要跟老十三打架,就是为了洗脱伪造太子手谕的嫌疑,他表面上是替老八出头,实际上是为了把责任推卸到老八头上,给众人造成一种这一切都是老八指使我做的假象。

既然老十四要破局,老八当然不能眼看着把自己往火坑里推,本身康熙帝就对自己有意见了,再这样一闹,更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要知道,康熙帝最反感的就是结党,前面已经教训过佟国维了,这里老十四又蹦出来,到时候只会徒增对老八的反感,这就使得老八有苦说不出,只能拼命想去拉架。

可是,怕就怕猪队友,老九老十偏偏死死拉着老八,不让他拉架,他们心里也不痛快,指望老十四给出口气呢。

所以整个气氛就僵持在那里,老十三和老十四对打,众人观战,老三生无可恋,老八被老九和老十拉着……

三、

老八拼劲全力,终于算是挤到了老十三和老十四面前,还没来得及拉架,就有一个皇子伸出了黑脚!

这个人是谁?

就是老十,老十想打老十三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老四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他就想打了。当时他当街鞭打田文镜,就是年羹尧和老十三过来阻拦的,当时老十就说了,再拦着,连你一起打。

敢情,这个仇记到现在,终于算是报了!

那么此时的太子和老四在干嘛?

他们俩还在乾清宫门前跪着呢,等候康熙帝的降旨,太子面无表情的看了众人一眼,还是低下了头,估计也是无可奈何。老四则一脸焦急的样子,也不敢站起来,生怕这时候康熙帝突然驾到。

此时的战斗已经进入到了高潮,老十三给老十四一个精彩的背摔,结果被老十四成功化解,此招一出,众人喝彩,不过镜头中有位大臣都笑的大嘴都合不拢,真不怕事后老十三找你麻烦?

而正在这个时候,康熙帝终于出现了,被拉开的老十四直喊:

“论单打独斗,我不输你,论行军布阵,我更比你强!”

毕竟老十四是有备而来,这句话就是刻意说给康熙帝听的,意思很明确,自己也有实力,希望能混个好点的职位。但老十三显然没准备,一开口就露怯了:

“好啊,赶明儿要是边疆有了战事,咱俩各带十万兵马,看谁得胜回朝,看谁全军覆没?”

这句话是当着康熙帝的面讲的,后来老十三的被圈禁,我想跟这句话也有一定关系。刚才的战斗大家也看到了,老十三并没沾光,而这里又因为赌气,说出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事,岂不是带兵的皇子也阵亡了?

得批评一下镜头中的这位小侍卫,这么严肃的场合你笑,不想吃盒饭了?

四、

为什么说老十的情商低,这里的一句话暴露的一览无遗:

“凭你也配?狗儿的,你不过是废太子的一条狗!”

这个“狗儿的”,其实是他的口头禅,不过在康熙帝听来,却是如此刺耳,啥玩意?狗儿子?

等康熙帝走近了,到底是谁在挖苦太子是开缺太子,不能参与举荐的?

老十也算是性情中人,直接站出来,是我!

康熙帝瞪了他一眼:

“好,你有种!”

随后紧跟着一句:

“朕问你,你又是什么东西?”

老十可怜巴巴的说自己是皇阿玛的儿子,康熙帝一句没有你这个混账儿子,随后马上跟上一句:

“你说那个姓张的江湖妖人,是不是你带到胤禩那儿去的?”

这一问,老八立马紧张起来,康熙帝啊康熙帝,你前面还说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民意呢,现在又说这个术士成了妖人,原来我们都中计了,你那是在诓我啊?

老十还嘴硬,说这不是妖人啊。

康熙帝直接火了:

“不是妖人,是神人?什么八大王,八王大,还什么王上加白,朕还没死呢?”

眼看康熙帝如此大火,已经烧到了老八头上,老十四脑中一直转在转,该怎么破局,该怎么全身而退呢?

这才是老十四跟康熙帝据理力争的原因,当然最终被康熙砍了一剑,随后升任兵部,并最终升为大将军!

说到底,就是康熙帝刻意分化八爷党,刻意制造矛盾,后来的死鹰事件就表明八爷党的彻底决裂!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里,老十四胤禵多次搞伪造文书的事,为什么康熙从没有追究过他?

《雍正王朝》中,十四爷前后两次伪造文书。

《雍正王朝》剧中,十四爷胤禵前后共有两次伪造了文书,以假乱真。

第一次是在热河行营,十四爷伪造太子手谕,凌普信以为真,率兵包围康熙的行宫,直接导致了康熙“一废皇太子”。

第二次是在西北大营,十四爷再次伪造八爷文书,让鄂伦岱信以为真,不再继续为八爷服务,而是被十四爷招入麾下,没有了监视和束缚的十四爷则带兵在西北取得大胜。

第二次伪造文书是八爷党内部的事情,康熙可能都不知情,即便是知道了,也会因为战场的胜利而高兴,所以不会追究,也没有必要追究。

但是在热河的伪造太子手谕则是情形完全不同,这可是忤逆的大罪,但是康熙依然没有追究十四爷,或者说,是没有追究到十四爷的头上。

热河行营中,康熙对于伪造的手谕无从查起,更是没有办法调查。

由于康熙身在热河行宫,行宫的守卫由热河守军负责,而领头的凌普是太子胤礽奶妈的丈夫,是太子的人,看到太子的手谕后,随即调兵包围了行宫。可能凌普也不知道,他的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在行宫中的康熙和众位皇子眼中,已经成为了打着太子旗号的“叛乱”行为。

这个时候,康熙必须要力挽狂澜,稳定住局面,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太子控制住,并且削除太子一切权力,毕竟其他阿哥手中的权力同太子相比,相距甚远,因为太子成为了这场“兵变”的牺牲品,康熙用废黜太子稳定了局势,而十四爷伪造手谕调动凌普军队逼着康熙废黜太子的计划也取得了成功。

但是,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康熙马上发现了太子手谕是伪造的,但是此时的康熙对于这份假手谕却又无可奈何。一旦对外宣称这份手谕是假的,那么宫外的凌普等一众太子的支持者为了自己免受惩罚,也是为了太子,极有可能会“狗急跳墙”,把假的兵变变为真的兵变,到那时,康熙的处境将非常的危险。而同时,作为伪造手谕的一方,也会想尽办法掩盖真相,同样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而此时的康熙,也仅仅是通过十三爷证实了太子没有串联凌普,对于兵变却不知情,从而证实了太子与兵变并没有联系。

所以康熙对于这份伪造的太子手谕,是无从查起,并且也是没有办法调查的。

十四爷伪造了太子手谕,但是大阿哥和八阿哥为十四爷背下了这个锅。

康熙已经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之后才在张廷玉的提醒下看出了这份手谕是伪造的,此时的康熙的第一反应就是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而查到伪造手谕的线索就意味着可以给太子胤礽洗脱罪名,但是当时的情况由无法深入调查。

但是在这个时候,大阿哥跳了出来,不仅说出了杀掉太子胤礽这样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话,还被三阿哥胤祉揭发,用“魇镇”诅咒太子,使得康熙将太子当晚荒诞不羁的行为全部归结到了大阿哥身上。因而,大阿哥对于太子的诅咒这个现成的证据,成为了为太子洗脱罪名的重要依据,而十四爷的假手谕则被放在了一边,大阿哥在名义上背下了太子被废的全部责任,被康熙终身圈禁。

回到北京后,康熙上演了一出“百官举荐新太子”,最终八爷党在朝中的势力被康熙尽收眼底,八阿哥胤禩也被康熙所厌恶,而就在这个时候,十四阿哥上演了一出苦肉计,拼了命的为八阿哥说话,还同十三爷大打出手,并且为了八阿哥不惜顶撞康熙,要不是四阿哥胤禛阻拦,很有可能为康熙所伤。十四阿哥这样做,则是给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自己是八阿哥的死忠,甚至是有一点愚忠。此时的康熙本就对八阿哥胤禩充满了不满,十四爷这么一闹,更加的愤怒,且不说会不会继续追查假手谕的事情,即便是真的追查,也不会往十四阿哥身上去想,而是直接迁怒于八阿哥,十四阿哥也就此为自己洗脱了干系。

康熙一废皇太子,与十四爷的这份假手谕关系并不大,只不过它成为了康熙对于太子不满的集中爆发。

在热河,太子找到十三爷的时候,直接就说出了自己可能被废的结局,这一点就连太子都想到了,说明康熙已经在内心也开始了酝酿。

太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国库亏空,追比欠款又让四阿哥的努力无疾而终,刑部冤案的曝光又将太子党人的贪腐公之于众,最后还被康熙亲自抓到自己的儿子给自己戴了“绿帽”,桩桩件件的事情,都让康熙对于太子开始了不满,从扣留蒙古王公送给太子的金如意、让八阿哥代替太子赴宴等举动中,太子也有了一些不祥的预感。即便没有这份手谕,康熙可能不会在热河处理太子,也可能还会再给太子机会,但是如果太子仍不知悔改,被废黜就是必然的。

只不过因为这份假手谕营造的紧张气氛,让康熙不得已马上采取行动,废黜太子以维持政局稳定,但是回过神来的康熙看到了太子被废后皇子相残所产生的恶劣后果要更加严重,在他内心也有了悔意,觉得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这次太子被废也是给太子提一个醒,希望太子能匡正自己的得失,如能这样,康熙也准备既往不咎了。

只不过康熙最后还是失望了,复立后的太子胤礽非但没有改正的迹象,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康熙第二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胤礽也最终从嫡位争夺中出局。

《雍正王朝》里,老十四胤禵多次搞伪造文书的事,为什么康熙从没有追究过他?

开始是不能追究,后来是不必追究。

很高兴为大家再次解读《雍正王朝》,还是老规矩:只解析各方的智计,而不站立场,不讨论谁对谁错,也不管谁正义谁邪恶。只说权谋和诈术。

即使知道了太子调兵手谕是伪造的,当时康熙也不能去查。

咱们把当夜的事情分解开就明白了。

一、这份调兵手喻与康熙废掉太子胤礽关系大不大?

关系并不大。即使没有这份调兵手谕,胤礽被废也势在必然。

康熙原本对胤礽的期望是很大的。可以说,康熙心中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太子胤礽。而对其他各个皇子的培养,基本上定位都是都是按照“辅臣”来设定的。 比如: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是按照政务干臣的标准来培养,皇三子胤祉是按饱学文士的标准来培养,皇长子胤禔、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都是按带兵武将的标准来培养。如果太子胤礽能妥善处理好与父皇与兄弟间的关系,这些兄弟就是他登上皇位以后,治国安邦的重要股肱和臂助。

但胤礽让康熙非常失望,这种失望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年累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的开始,黄河决口,灾患严重,康熙召开朝会上商讨对策,康熙说:

“玄烨这么多年不理朝政,将国事交予太子......”

刚说到这里,康熙反映过来了,觉得不对劲,赶紧看了一眼侧立一边的太子胤礽,又改口添上:

“将国事交予太子,以及众阿哥协调办理......”。

这样的话,康熙就把朝局混乱的过错转推到其他阿哥头上,卸掉了胤礽的责任。

当从匆匆赶来的老四胤禛口中得知户部钱粮不足,根本就拿不出救灾的款项和粮米,康熙立刻痛责老八胤禩,把过错全部从太子胤礽身上卸掉。

后来,赈灾成功,康熙发动追缴户部欠款。而太子胤礽由于借了国库五十万两银子还不起,营私舞弊,卖官鬻爵,以筹措款项。被皇长子胤禔抓了个现行。但康熙仍然继续包疪,默许太子胤礽卖官的行为。甚至为了让太子尽快摆脱窘境,亲自插手,让清缴欠款的事情无疾而终,半途而废,以免伤害了胤礽的声望。

但在这个时候,康熙已经对胤礽感到非常失望了。他在内心里对自己的选择提出了质疑:

这就是我大清未来的皇上吗?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康熙已经开始考虑,自己选择的这位继承人是否合适,江山社稷和舐犊情深,哪一个才是自己正确的选择?

康熙仍然期望事情能够有所改观。但接踵而来的刑部冤狱案又让太子胤礽的恶行再次暴露。刑狱可是国家大事,胤礽连这都敢胡作非为,草菅人命,令康熙怒火万丈,忍无可忍。从这一刻起,废掉胤礽的储君之位就成了一个重要选项。但是,这个炸药包现在就点着吗?

仍然不能立即废掉胤礽,因为主持查案的老八胤禩并不是把案情查清楚,而是只查对胤礽不利的方面。如果现在就废掉太子,康有就被利用了。

把肖国兴的诉状拿到手后,康熙深夜去找张廷玉,说:

“你的儿子生病了,朕的儿子也生病了。”

儿子生病了,当父亲的怎么办?当然是要尽父亲的责任,想一切办法去治疗挽救了。至于救得了还是救不了,还要看病情有多么严重。

但这个胤礽实在是病得不轻,救不了。木兰秋猎的时候,他又给老爹康熙戴了顶绿帽子。

康熙气得发疯,但帝王的家丑还不敢宣扬,这能诏告天下作为废掉太子的理由吗?

心腹侍卫图里琛眼疾手快,立即干掉了望风的太监。太子胤礽见势不妙,逃跑了。

至此,废掉胤礽的储君之位就已成定局,与调兵手谕关系就不大了。

但这个调兵手喻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二、调兵手谕其实是个“连环套”。

这份调兵手谕是皇十四子胤禵伪造的。

胤禵真是够阴险,这份手谕是个连环套,一下子把他夺嫡路上所有的敌手都设计进了套中,胤禵甚至把自己也设成了套中的一环。

咱们来看看胤禵设下这一招“连环套”。

第一个圈套是对付太子胤礽:

如果康熙未能察觉到手谕是假的,他就会认定太子胤礽确实调兵了,那个情况就太严重了。这是弑君谋逆!那就是死罪了。

就算康熙想维护住胤礽的小命,但这是谋逆大罪,胤礽此生再无任何翻身希望。废宗籍,下狱,终身囚禁,都是跑不了的。

第二个圈套指向了皇长子胤禔:

如果康熙发现了调兵手谕有问题。而这份调兵手谕偏偏是皇长子胤禔交上去的,他还一个劲地上窜下跳,迫切地想置太子于死地。康熙发现问题不对,必然要拿他问罪。

第三个圈套指向的是十三子胤祥:

老十四精通笔迹的模仿,他这份伪造的调兵手谕的字迹就模仿了老十三的笔意。这样,当康熙发现手谕有假,就会判断为老十三胤祥要混水摸鱼,谋害太子。

第四个圈套暗暗指向了老四胤禛:

康熙即然判断了老十三胤祥想谋害太子,那么背后必然有人指使,从中获利,又是谁指使的呢?那还用说,老四胤禛绝对脱不了干系。这就把老四也拖进来了。

第五个圈套对准的是老八胤禩:

在这一环,老十四胤禵把自己也设计成了一个圈套。

大家要注意这样一个情节,当十四阿哥胤禵拿出这份伪造的太子调兵手谕交给老八时,八爷胤禩就说:“我不能让你冒这个险”。通过老八的话,我们知道,这是个险招,漏洞是很大的。而八爷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如果这事将来暴露了,我胤禩可不替你承担责任,我有办法推得一干二净,这个风险的后果可要由你十四弟来承当。

如果计划成功了,太子胤礽被杀或被废囚,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但手谕可不是口谕,这是个重要的物证,当然是会被保存下来的,若将来暴露了,那老十四就被当做炮灰推出来顶缸。

获益大,风险小,所以,八爷同意这么干了。

但老十四胤禵就甘愿当个忠心耿耿的傻冒吗?当然不是。他把自己设进套中,就是让老八下决心这样干。因为康熙如果真的要细查的话,就查到底的可就不是伪造之人了,而是夺嫡之心!

这样,就把老八又装进了圈套。

三、调兵手谕查不查?

即然张廷玉都看出来手谕中的问题了,做为老人精的康熙又会怎样应对呢?

发现手谕有假,那么,整个事情的性质可就变了。现在康熙面对的已经不是针对太子胤礽的废立问题了,而是精心策划的夺嫡阴谋。

这个阴谋到底有多大,后续的手段是什么?哪些势力参与了进来,短时间内都无法确定。

张廷玉指出了事情的关键:此时废立太子已经无关紧要了,最要紧的是众皇子愈演愈烈的夺嫡之争。康熙和张廷玉要破掉这个局。君臣配合,假戏真作。

老狐狸康熙对待手谕的方法是不查为查。

如果要查,肯定能查出来,但无法落到实处。

清理户部欠款时候,康熙能把几个不起眼的官员的家财、住宅和他们私下经营的商业行为都查得一清二楚,怎能查不出伪造手谕的底细? 但是要动手查,必然会打草惊蛇,伸出来的头就必然又缩回去了。

于是,康熙和张廷玉就当众表演了一出英明的糊涂大戏。 把众皇子全部集中起来,割断与外界的联系。

张廷玉把手谕拿出来,质问十三子胤祥,要他解释,但不等他辩白,康熙就下令把他拘禁起来。

而后,皇长子胤禔被康熙严厉申斥,并囚禁起来。太子胤礽也被废掉储君之位。

那么,阴谋的策划者:老八和老十三,就判断失误了。

老八胤禩认为,这份调兵手谕的第一、第二、第三个圈套都准确地套住了目标。而老十四胤禵认为,第四个圈套也成功了。

太子胤礽被废,原因即与调兵手谕无关,那么,站在阴谋家的角度看问题,康熙仍然不以调兵手谕为废太子的理由,只能是一个原因:给胤礽一条活路。

而胤礽确实活着,阴谋家认为这个判断成立了,而调兵手谕也就成了胤礽未来的判决书。当有了新的储君之时,这份判决书就会生效。

但是,康熙和张廷玉恰恰利用了阴谋家这个错误的判断,布了一个更大的圈套――让众臣推举储君。迫不及待的阴谋家以为自己的圈套已经成功了,却没想到,自己却已经一步步地落入了圈套。

这就是康熙不追查的原因,不查,本身就是个圈套。

《雍正王朝》里,老十四胤禵多次搞伪造文书的事,为什么康熙从没有追究过他?

老十四的两次伪造文书正好都是康熙土崩瓦解八爷党的有力推手。第一次热河狩猎,老十四伪造太子手喻调兵凌普逼宫,这也是八爷在司法冤案后如日中天时期,康熙要打压八爷党的目标相吻合。热河狩猎最大的获利者是八爷党,毫发未损。大阿哥、太子、四爷党老十三,都被处理。给了八爷党更大的舞台进行展示,于是就有了推选太子的这一幕,这里面唱双簧的还有首辅大臣佟国维,交换的结果是隆科多,这一次彻底打压了八爷党的气焰,也为分离八爷党,扶持四爷党打下基础,老十四管兵部,为以后成为大将军王做铺垫,老十三管刑部。这里面第一次伪造文书康熙已经有数,是八爷党中老十四所为。

第二次伪造文书,是伪造老八的,是当大将军王在外打仗,老八派人监视老十四,老十四通过伪造成功扭转,是监视他的人成了他的人。这时八爷党和老十四已经剥离,送死鹰这事就是验证,只是康熙没想到做的这么绝,老八已和圣心离得太远。老十四也成功脱离老八团队,为雍正登基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

《雍正王朝》里,老十四胤禵多次搞伪造文书的事,为什么康熙从没有追究过他?

向敬之

所谓老十四胤祯(允禵)伪造文书之事,是雍正即位之后的说法。

雍正称胤祯在文书中自称大将军王,有书写格式与皇帝抬写一格等僭制问题。

而这些,在历史上是康熙默许的,大臣们也熟悉。雍正元年,新任云贵总督高其倬给雍正打报告,也不忘将成为大将军王允禵的书写格式,抬写了一格。

高其倬深得雍正的宠信,与胤祯并无交集。他于康熙五十九年出任广西巡抚前,为内阁学士,在康熙身边工作,少不了对康熙帝王心术的洞察。故而在新君继立后,对还没被正式撤职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祯,还是尊崇以待。

康熙五十六年,由于西藏首领拉藏汗的政治阴谋,以及康熙意图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以争夺蒙古统治权,故而派出年长皇子中最小的胤祯,出任抚远大将军,以贝子超授大将军王,打出皇帝专属的正黄旗大纛西征。康熙对胤祯委以重任,也寄予厚望。他在而废太子胤礽之后,强调择储大权由皇帝独断,而在此时对年轻的胤祯赋予抚军大权,即视作暗定储君,待其立下战功后正式册立。

康熙对胤祯领兵西北,最为关切,不但远程指挥、优待隆重,还责令蒙古王公像对待自己一样礼遇胤祯,授予胤祯便宜大权,足见康熙最后属意胤祯为新储。

康熙有意提升胤祯的政治地位,公然默许他的储君规格,然而雍正即为后,反复强调康熙重用胤祯,是要将他调离京城夺嫡的是非之地,故而也就有了所谓胤祯伪造文书之说。

《雍正王朝》里,老十四胤禵多次搞伪造文书的事,为什么康熙从没有追究过他?

老十四胤禵,被老八胤禩称为“造假信的积年老手”,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第一件:他打着太子的旗号,模仿老十三胤祥的笔迹,调凌普带兵擅自闯进康熙的热河行宫。结果太子被废,胤祥被圈禁。

第二件:他模仿老八胤禩的笔迹,假装给胤禩的亲信雅布齐写过一封信,让其盯紧鄂伦岱,结果将鄂伦岱拉到自己一边。

胤禵第一次造假,针对的太子党,康熙追究到后来,便不敢继续追究;第二次造假,是八爷党内部的事情,康熙似乎一直被蒙在鼓里。

康熙去热河狩猎前,已对太子胤礽极其失望,有废黜太子之意。对于这一点,胤礽和其他阿哥都心中有数。

夜宿行宫,康熙辗转难眠,便翻了郑春华的牌子。可当他带着俩侍卫走到郑贵人的窗前时,却听太子胤礽正和郑贵人说着悄悄话。

一个慨叹:“我这几十年的太子马上要做到头了!”一个问:“是不是皇上要逊位了,他自己要做太上皇了?”

康熙站在窗下听得真真切切,瞬间气得七窍生烟,然后冷笑一声原路返回,而胤礽和郑贵人皆吓了个半死。

等胤礽迷迷糊糊找到同党老四胤禛、老十三胤祥,又心神不定地回到自己住处,康熙的心腹大臣张廷玉已在等他了。

一见失魂落魄的胤礽进门,张廷玉就说是奉皇上旨意,前来问太子话:“凌普率两千兵士,擅自进驻行宫,你知道不知道?”

胤礽被这骇人听闻的消息吓呆了,他只知自己做下了一桩可以直接丢掉太子之位的风月案,却不知还有一出可以丢掉脑袋的兵变案!

胤礽愣了好久才反应过来,他反问张廷玉:“有这样的事?凌普进行宫,我怎么不知?”“可凌普随手带有太子关防的调兵手谕!”张廷玉严肃地说。

胤礽惊诧不已,知道有人栽赃,他心一横对张廷玉说:“我办差不力,行止不慎,有亏人子之道是有的,小人构陷大逆罪名,胤礽虽死不能瞑目!”

张廷玉觉得,从胤礽的性格和当时的反应来看,他应该说的是实话,胤礽平庸无能、荒淫无道是事实,但私自调兵威胁皇上,他还真没那个胆。

那么是谁以太子名义写给凌普的“调兵手谕”呢?这时康熙也正坐在寝宫里,手里捏着那张“调兵手谕”,亲自审问这段公案:

有人发了个加紧手谕,命热河都统凌普带兵进了御苑。条子就在这里,是太子手迹就罢了,若不是,要辫出是谁的。

说着,把“手谕”交给阿哥们传看。看罢,老大胤褆首先发言:

这场风波太蹊跷。按说老二不是胆大的人,这张手谕虽有造作痕迹,但还是很像胤礽所写。

老三胤祉却否认了老大的看法:

大哥你错了,这绝非二哥所写,乃出自他人之手!此人摹写本领很高,但没有学得二哥的笔神笔性。

老八胤禩也说话了:

我看也是,只是形似二哥的字体,神气中没有二哥的飘逸笔致。

接着,其他阿哥也纷纷说不是太子的亲笔,应该是有人模仿的。

康熙略有所思地问了一句:“那是谁写的呢?”“我看还是老二做的孽!”胤褆又想咬住太子不放了。

老二胤礽是嫡子,如果他的太子被废,最有希望做新太子的应该就是长子胤褆,所以胤褆一心想把胤礽拉下马。

可没想到性格粗犷的十阿哥胤餓,一句话把老大的话顶了回去:

不是的二哥的字,万岁不用犯嘀咕了,谁想当太子,就是谁写的!

胤褆很尴尬,他接着把枪口对准了老三胤祉:

老十说得对,不过就是捏作伪字,也得有这个本事,你说呢老三?

胤祉当即涨红了脸,论写字的本事,在兄弟们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想回敬胤褆几句,又怕惹怒了康熙。

胤褆很快冷静下来了,他不想这时得罪老三,于是又把枪口对准了太子党的成员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

这事情不单从字迹上说,上面有太子胤礽的玺印,除了他亲近的人,别人很难伪造。

胤餓见胤禛、胤祥不在场,咬着牙说:“我看像……老十三模仿的。”话一出,大家都打了个冷颤。

这时,老十四胤禵随声附和:“儿臣也这么想,就是老十三了!除了他,谁敢?他经常去太子那里,拿一张空白玺纸还不容易!”

一时间,阿哥们七嘴八舌,把矛头都指向了不在场的胤祥。康熙不是傻子,胸怀坦荡、刚直侠义的老十三,是绝不会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的。

正是他的胸怀坦荡、刚直侠义,在前一段时间清理户部亏欠时,才得罪了兄弟们。

康熙想,再追查下去还会有什么结果呢?不但得不到真相,还导致弟兄互疑、骨肉相残。

可是胤褆却自作聪明,以为揣摩透了圣意:

请父皇裁决,十三阿哥素日依仗胤礽作威作福,见太子之位不稳,听信小人谗言做出这事,也极有可能。

康熙突然冷冰冰地说:

这事就议到这里,等会儿再发落——刚才大阿哥密陈,他愿亲自除掉胤礽,大家以为如何?

这话如一声炸雷,把大家都炸懵了!老大为了能够争得储君之位,竟然如此迫不及待地落井下石!

康熙做出最后决定: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囚禁太子死党胤祥,同时也圈禁了胤褆,且褫夺其爵位。

其实,没有这份伪造的调兵手谕,太子依旧会被废黜,只是胤褆没想到自己是最早被淘汰出局的那一个。

而康熙把胤祥圈禁,是给他一次他读书、修炼的机会,让他躲开夺嫡大战的血雨腥风,对他来说,应该是一种最好的保护。

至于那份手谕是谁伪造的,我们不得而知。直到胤禵伪造了胤禩的手书,胤禩一句话,才点明这份嫁祸与胤礽和胤祥的手书出自胤禵之手。

康熙五十七年的一天,西北大营突然传来兵败的消息:清军在喀喇乌苏被准格尔丹围困,六万大军全部阵亡!

听到消息,作为兵部总管的胤禵,第一时间跑到八王府,劝胤禩去请求带兵,而真正的目的却是让八哥以及八爷党保举自己去带兵。

胤禩已经明白他的意思,就直截了当地说,派谁做大将军出征,谁就是皇上默定的大位继承人。而这个位子,也只有十四弟坐最合适。

胤禵一听惊得面如土灰,急忙表白:

无论年、资还是德望,十四弟万不及八哥你一分,你怎么说这个话?你是我们的首脑,我们的主心骨,次序一乱,后果不堪设想!

原来,兄弟几个曾经噬臂为盟,要同心协力把胤禩扶上大位,万一胤禩被淘汰,才能轮到其他人。

一看他这么激动,几个兄弟无不动容,都注视着胤禩:八哥是不是多心了?胤禵是不会变心的!

胤禩在京城势力很大,只是没有兵权,如果胤禵将兵在外呼应,一旦皇上龙归大海而大位旁落他人,立刻就会把京城搅他个天翻地覆。

结果,康熙真的就派胤禵带十万精锐出关御敌了。其实,康熙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胤禩想的是内外策应,文武双管齐下,在康熙身后大闹一场;而康熙想的是,胤禩在百官中威权太重,再加上一个懂兵法的胤禵留在京城,将来新君难以驾驭。

所以,命令胤禵远离京城,西出阳关,一是分化了势力最大的八爷党,二是保全了胤禵,以免他在党争中陷得太深。

可是,就在胤禵成为大将军王的那一天,他已经完全脱离了八爷党而自立门户了。

这一点康熙不清楚,但胤禩有所提防,所以早在胤禵出征前,就在他身边安插了亲信鄂伦岱来监视他。

三年后,康熙在位六十载大庆,胤禵在接到上书房发来的廷寄后,就准备派鄂伦岱回京给父皇送寿礼。

胤禵本来是八爷党,当然知道鄂伦岱也是八爷一伙,他既然自立门户了,就想把鄂伦岱拉到自己一边。

当时被胤禩安插在军中的,还有他的奶兄弟雅布齐,这位与胤禩关系更铁。于是胤禵又拿出他的看家本领,伪造了一份胤禩给雅布齐的手书:

雅:前札收悉,鄂伦岱受年羹尧三万金之事已查实。此人吾素知之,狂妄自大胸无成见,当时时密侦勘查报我。若有意外随时处置,密勿不云。

下面尽管没有落款,鄂伦岱一看就是胤禩的字迹,当下脸涨得通红:“十四爷,这东西哪来的?”

胤禵就说是西安的一个师爷偷偷送来的,自己的幕僚和那个师爷认识,就把这件事破了。

鄂伦岱当即气得大骂,马上就想去杀雅布齐,被胤禵拦下了。然后趁热打铁,把鄂伦岱就拉到了自己麾下。

鄂伦岱带着胤禵给康熙的寿礼回到京城,首先见了康熙,然后又去八爷府见了胤禩。

他刚刚离开八王府,胤禟匆匆进来了,把一封信交给胤禩:“鄂伦岱变心了!”

胤禩接过信一看,发现是雅布齐递来的急件,看完之后,呆呆地把信件放到桌上,冷冷地说道——

我根本没有写什么加害鄂伦岱的信,老十四就是个造假信的积年老手!

胤禟气得破口大骂:

乌雅氏这个老MG,养出的儿子没有一个好种!既然这样,我去给鄂伦岱挑明了,别叫这个二百五告了皇上。

随便说一下,胤禵和胤禛(雍正)都是德妃乌雅氏所生,起初两人分别属于太子党和八爷党,太子倒台、胤禵出关后,分别又自立门户。

一听胤禟要去找鄂伦岱,胤禩马上制止了他,理由是还不能和胤禵闹翻了,如今皇上身体很差,说不定那一天出事,这盘棋一步也不能错。

然后他又想起一件事:胤禵给康熙的寿礼,鄂伦岱放到了他的府上,既然胤禵能够办得出的事,自己也能办得出。

于是,胤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胤禵寿礼里面的一块陨石,换上了一只死鹰。

在皇上的寿宴上,康熙刚打开那只礼盒,一只瞪着眼睛披散着翅膀的死鹰便出现在了眼前,康熙当场晕了过去。

等七手八脚把他救醒,鄂伦岱已经跪在了皇上的面前。他对天发誓,那只死鹰他不知情,而且保证也不是胤禵的问题,因为如果是胤禵所为,一只老鹰路上早就腐烂了。

康熙摆手让鄂伦岱起身,说这不关他的事,而且让在场所有人封锁消息,事情到此为止。

也许康熙心里有数,也许他接受了有关“调兵手谕”事件的教训不想追究,死鹰事件便被压下去了,而引起此事件的另一件事,即胤禵造假信事件,康熙都没有听说,更不可能去追究了。

写在最后——

在康熙晚年,他的九个成年的儿子,为了一个储君之位,明争暗斗,互相残杀。

阿哥们为了取得夺嫡大战的最后胜利,到了处心积虑、不择手段的地步。从胤禵两次伪造手书可以看出,夺嫡大战有多么的残酷。

康熙没有追究胤禵通过“造假”嫁祸于亲兄弟,也许他心里有数不想再让骨肉相残,也许这类事情太多了,根本没有办法一件一件去追究。

只可惜,胤禵白白闹腾一场要一场,大位却落到了低调内敛、表面上不争不抢的四哥胤禛手里。

“争,是为不争;不争,是为争。”把这句话送给胤禵和胤禛两兄弟,再恰当不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