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为什么邀请王掞坐一起谈心呢?
要说《雍正王朝》中谁才是位置最不可动摇的一个,毫无疑问,那就是康熙帝!他在位时自不用说,即使他成为了众亲王口中的先帝,仍然无人能撼动地位。
整部剧中只有三个人曾经挑战过他的地位,一个是太子胤礽,这自不必说,最后被废也是因为太子胤礽的自不量力。
还有两个人也曾经挑战过康熙帝地位,一个是老十四胤禵,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还有一个就是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
前面两个皇子跟父亲顶嘴尚能理解,可是一个王掞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怎么也敢挑战康熙帝?
一、
我们先看一下历史上的王掞,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王掞这个人,还是相当有才的,在康熙九年就中了进士,曾经做到过文渊阁大学士,是坚定的太子党人员。
后来因为太子胤礽被废,他多次请求康熙帝复立,结果都没有得逞,还惹得康熙帝相当生气,最后一次努力是在康熙帝六十年:
“康熙六十年,请重立胤礽为太子忤旨,应谪戍,以年老由子代行,寻致仕。”
跟剧中讲的情况差不多,只不过历史上最后一次进谏是希望复立太子胤礽,而剧中变成了举荐老四胤禛。还因此获罪,差点把他发配到边疆去,毕竟年老,最终由其儿子代替。
历史上的王掞就是这么一个老顽固,认准了太子胤礽,不懂得变通,最终获罪。而剧中的王掞就跟史书上的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他并没有一条路走到黑。
虽然他是以太子胤礽的老师身份出现,跟老四胤禛不同点在于,太子胤礽很少听老师的话。比如太子胤礽第二次复立,他就开始大肆报复曾经举荐老八胤禩的人,结果老师王掞看不下去了,前去制止,非但没能成功,还把自己给气病了。
后来太子胤礽起兵造反的时候,也没有把老师当成心腹,甚至都瞒着他起事,可以理解成保护老师,也可以理解成不信任老师。
但是我们首先对一件事要达成共识,那就是整部剧中就没有简单的人,而且王掞能做到太子胤礽老师的位置,必然深藏大智慧,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解释:
为什么一个当了四十多年官的王掞,也在康熙帝面前待了那么多年,也深知康熙帝的脾气,更懂得为官之道,他为什么敢当众大骂皇子和皇帝呢?
二、
关于王掞骂康熙帝的事件起因是太子胤礽要被废:
前面我们也讲过多遍,康熙帝之所以要废太子胤礽,主要还是源于以下几点:
一是他的自私自利,老四胤禛明明帮他在前线赈灾,结果他在后面还泼冷水,甚至老四胤禛的儿子弘时生病,还是老八胤禩去探望的,作为太子胤礽,连一句关心问候都没有。
二是买卖官员,这种行为只有一个人可以做,那就是皇帝,而太子胤礽为了还户部欠款,他也这样做了,气得康熙帝默语:
“这就是大清将来的皇帝?”
后来还有误会康熙帝的意思,停止了户部欠款的追缴;再到刑部冤案,纵容手下人犯罪;连那些蒙古贵族都来触痛康熙帝紧绷的弦,如意如意,全天下都是康熙帝的,哪有太子胤礽的份;最后太子胤礽又跟郑春华鬼混,这下子算是彻底惹恼了康熙帝,此时的他就在琢磨废太子的事了。
等到发现太子调兵手谕有假后,康熙帝又伙同张廷玉设下圈套,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后面会提到。
而康熙帝到京城城门时,却把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给拉进了自己的车里,这是为何呢?
此举当然饱含深意:
一方面在康熙帝的眼中,太子老师王掞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地辅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看到天寒地冻之下,他还跪在路边,一时心软,就拉他进来了。
另一方面也表达一下自己对老臣的态度,心中还是有一丝愧疚的,毕竟太子马上就要废了,有点对不住老师。
最后还有一隐藏深意,就是给众臣打个烟雾弹,毕竟很多人都知道热河发生的事,这次康熙帝又表示的跟太子胤礽老师亲近,给人摸不到头脑,比如路边的佟国维,他就彻底迷惑了,也算是保证太子胤礽不要被人下黑手。
三、
当然,康熙帝还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朕给你最高的礼节,待会儿咱们宣布废太子的时候,还望王掞你能海涵,别太激动!
看剧中康熙帝拉着王掞入座时的一脸坏笑,隐藏不住的得意,可以看出,他的计谋已经实现一半。而王掞也跟着傻傻的笑,可见,这个老头此时是中计了。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他怎么可能不知道热河发生了什么呢?
他又不傻,他什么不知道?你想他这么大岁数,大冷的天跪在城门口,还让家人早早准备好了棺材,就说明,他早已经布下了应对之策。
只是他没有想到康熙帝会给他来这一手,是不是说太子胤礽还有希望?
可惜,他的希望还是破灭了,朝堂之上,康熙帝还是宣布要废太子,这下子王掞站不住了,打算以死相争: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时至今日,将所有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对满朝文武百官怎么交代,也难以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他说的其实也很有道理,太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得跟那些兄弟们战斗,这些兄弟们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哪一个真心辅佐太子?
当然,如果王掞仅仅是说前半段话,康熙帝还不至于暴怒,关键是他说了康熙帝是“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就跟无知者无罪是相反的,太子胤礽不懂事,你可以教他,可是教都不教,直接“诛杀”就是无道昏君!
果然康熙帝一听这话暴跳如雷:
“说得好,说得好,朕是不教而诛,无道昏君。那么你是他的师傅,他变成这个样子你又该当何罪呢?”
四、
康熙帝心想,好啊你个王掞,敢情我刚才白把你拉进车里了,好心当成驴肝肺!
王掞也强硬起来,你在拉我进车之前,我就准备好棺材了好不?
如果皇帝觉得我一个人死还不解气,我全家老少30口人都可以杀,你要不就杀我,要不就不能废太子!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段评书,讲的是刘罗锅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刘罗锅有一次彻底惹恼了乾隆帝,乾隆帝想杀刘罗锅,就找和珅出主意。和珅能做到宠臣也不是一般的聪明,他就让乾隆帝问问刘墉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陷阱就在这里,如果他回答是忠臣,那就下令让他死,所谓“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不就宰了刘墉了吗?如果他说自己是奸臣,那么更好办了,直接把他咔嚓了!
刘墉果然中计,说自己是忠臣,乾隆帝让他快去死,结果刘墉边走边想,这可咋整?
最后灵机一动又回来了,说自己刚才看见屈原了,屈原问他“我是遇到了昏君才死的,你遇到的是明君啊,为什么也要寻死?”
这下子换成了刘墉问乾隆帝了:“我是死,还是不死呢?”
这就是王掞的理论基础,我王掞就认为太子没错,如果康熙帝仍然认为太子有错,那就试图说服我,教育好我。如果教育不了我,就把我咔擦了,那么你就是“不教而诛”,就是无道昏君。
如果康熙帝认为自己的明君,那好,你不能废太子!
康熙帝一开始还没醒过味来,眼看动了杀机,结果张廷玉醒过味来了,忙制止:
“难道你想让皇上滥杀无辜当昏君吗?”
这下子康熙帝明白了,哦,敢情陷阱在这里呢,这老小子就是打着朕爱惜自己的名声,才这样发问啊:
“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给他的儿子看管,倘若有个三长两短,朕就问罪他儿子忤逆,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康熙帝心里都乐了,你老小子跟朕玩忠臣昏君这一套,还嫩了点,你想玩,我就把你儿子也套进去,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看你咋办?
只要你敢寻死,你儿子就不孝,你这个做老子的就是教育不到位,就做不来忠臣。你要是不寻死,你刚才说的那通话,就是屁话,胡话,啥用都没有!
康熙帝最终还会感慨,白把他拉进车里谈心了,竟给我出难题?
所以说,雍正王朝中年岁越大的人,越老谋深算,像我们这种人,如果放到《雍正王朝》中,绝对活不到第二集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什么邀请王掞坐一起谈心呢?
这件事发生在太子因为与康熙妃子郑春华斯私通,被康熙发现并且“意图谋反”被废后,康熙回朝途中,百官迎接,邀请太子的老师王掞同坐。再说这件事前我想先来说说康熙和张五哥的一番对话,这段对话很清楚的表达了康熙的心理,也进一步解释了康熙回朝,邀请王掞同坐的因果。康熙在雪地和张五哥对话,张五哥大字不识,几句话却说的康熙情绪翻涌,热泪盈眶。张五哥最后又说“”奴才,只知道对皇上讲真话。”一句。真正的击中了康熙心中的那片柔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朝中尔虞我诈,亲兄弟都在相互算计。大臣们有的各自站队,有的明哲保身,有的相互推诿,阴谋奸宄,真正能站在自己身边的估计也就张廷玉一人。但是王掞这个人,作为帝师,他一心一意辅佐太子。太子被废,他为保护太子,冒死直谏,虽然被张廷玉说得下不了台,但依然抛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康熙皇帝就在和张五哥对话的时候,说到因为王掞敢对自己说真话,所以朝堂上即使对自己有不敬的行为,也没有为难他。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拐回题目来说,为什么邀请王掞同坐?作为帝师,他一心一意辅佐太子,教育太子,想让太子顺利继承大统,成为明君。可惜的是他太过溺爱太子了,所以太子虽然熟读四书五经,明晓儒家之道,却仍然走上了一条贪污腐败的道路。有一件事虽然发生在后边,但也足以说明他对太子的溺爱。四阿哥追缴国库欠款,太子欠款较大,王掞拿出自己的多年积蓄,让太子还债,这时候却仍然不忘教育太子几句,只是太温和了,简直像父亲过分宠爱自己的儿子。王掞为了太子,甚至不惜去杀害与太子私通的郑春华,他对付出了全部精力,这些康熙怎么又不看在眼里。康熙同时也在告诉天下人,自己是一位明事理,就事论事的明君,不会因为太子被废就牵连所有和太子有关之人。
但是八大山庄太子私通康熙妃子,给康熙带上了绿帽,再加上被十四阿哥和八阿哥设计诬陷谋反。太子被废虽然是必然,但是康熙估计在心理上也过意不去,毕竟这是他最宠的儿子,还有一位付出半生的老师。尊师重道,康熙邀请王掞同坐安抚王掞,另一方面实在是感谢他的付出,对这位帝师的尊重。其实康熙心里也有万般不舍和无奈吧。太子做出这样忤逆之事做父亲的自己何尝有没有管教不严之罪呢,一个父亲,一个老师,或许这句话有点不合适,这时候却也算“同是天涯沦落人”吧。一个失去了最爱的儿子,一个失去了最爱的学生。此次同坐,百官面前,王掞虽然被众臣羡慕,估计他内心也是不愿的。
不过说到太子,他也是烂泥扶不上墙,这么好的皇阿玛,这么好的老师,不知道自己在作什么。不学习如何治国,却满脑子鸡鸣狗盗,贪污腐败,在康熙面前却懦弱无比,丝毫没有储君样子。反倒几位阿哥都可以侃侃而谈,他却只能“儿臣不知,”求康熙帝的心理阴影。这样一种无能的表现,如何在满朝文武面前立威,可叹可叹啊。其实康熙此举也是怕担心,引起朝局混乱。九子夺嫡的情形,康熙心中大概如明镜一般吧,太子被废后,太子的一干党羽和朝廷的相关人员肯定人心慌慌,如果这时候再相互揭发检举,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文/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什么邀请王掞坐一起谈心呢?
他肯定了王师傅的付出
他要告知天下人,虽然太子犯了错,但是不会牵连到其他人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什么邀请王掞坐一起谈心呢?
对厉史了解不太多,不好回答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什么邀请王掞坐一起谈心呢?
对王师傅抚育太子的忠诚之心表示感激,对自己将要废黜太子给王师傅造成的冲击表示一点抚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