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大明王朝1566》是什么感受?

喜欢《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们来谈下感受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需要很多内容,这里简单拿毁堤淹田政策执行过程中,来感受这个官场从上到下的腐败:

胡宗宪祈求延缓执行“改稻为桑”国策推行,结果奏疏被打回,通过他跟谭伦的对话,我们更加深了对胡宗宪的理解,也明白了他为什么要谭伦离开总督府。

可是他俩万万没有想到,底下的人竟然背着他们搞了一个大动作——水淹九县!

一、

我们看《雍正王朝》,会觉得雍正帝老牛了,为民做主不惜跟统治阶层斗争。而看《大明王朝》,会觉得几乎所有人都在拿着人民当棋子,来互相博弈。都说皇上是为民做主,可是这个嘉靖帝离得好远好远,也告诉我们,期待明主过来救百姓,不如自救!

这时候大家要思考一下,为什么99年上映《雍正王朝》,07年上映《大明王朝》?

回到剧情,镜头到了制造局,我们看这个制造局,已经相当有规模了,人们训练有素,织机整齐排布,而且工人还是两班倒。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讲到的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改稻为桑之后老百姓的去路之一。

进了屋子,一个细节是落座顺序,明朝还是非常讲究主次的,沈一石作为主人,也只能把正座让出去,后来就是上茶,杨金水闻了一下茶,马上就知道这茶不错,而且是极品!

沈一石搭话:

“今年第一茬的狮峰龙井。”

插入解释一下沈一石,这是沈一石在剧中第一次出场,浙江富商,粗布粗衣,依附于朝廷,有点类似于民国时期的大财阀。不过杨角风猜想,这个人原型很可能就是明朝首富沈万三!

这也说明,这个杨金水真的是见多识广,也从侧面表明,他们这些地方太监,到底有多腐败?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第一茬的正宗狮峰龙井价格?市面上是买不到的哦,都是特供,总共就那么几棵茶树!

随后,沈一石相当慷慨,严嵩父子每人两斤,吕芳也是两斤,在座的郑泌昌和何茂才,相当于副省长和公检法书记每人一斤。这个比例,其实跟改稻为桑后几个人分赃的比例一致,也说明,大家早就心照不宣了。

而沈一石却喝的白水,杨金水还说他装穷,其实自古如此,商人在官府面前露富,如果没有马上被宰,也只说明还没有养肥。

二、

杨金水坐定后,开始分配任务,首先给沈一石画饼:

“三十万匹丝绸啊,上面打招呼了,十万匹让江苏的老胡来干,二十万匹让你来干。”

为什么是江苏的老胡?这里没有看懂,或许是胡宗宪的亲戚吧,毕竟大明王朝这部剧中对他有刻意的拔高,实际史书上记载他也贪财的,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一个暗喻。

不过这句话也表明沈一石跟官府搞得不错,其实沈一石已经成为了利益链条的一环,而且还是重要的一环,就类似于每次省里来人,都到某地消费一样,还不用付钱。

随后几个人商量的过程就省略了,总之沈一石提出,按照这个要求,至少需要五十万亩桑田。

这时候何茂才不小心说漏了嘴:

“那可就不止多产二十万匹丝绸了!”

言外之意,这多产出来的利润该怎么分?

沈一石苦笑一下,说到自己的织机和绸行开的再多,也是给制造局和在座的大人们开的。这下子大家都满意了,也暗示着,后面的毁堤淹田,对这些官员来讲有巨大的利益可分,变成了人人需要维护的事情了。

大家商议好了利润怎么分,可是还缺背锅的啊,那个背锅侠马宁远呢?

为什么他成了背锅侠?

他本是胡宗宪提拔的人,可这时竟然背着胡宗宪跟浙江二把手、三把手搞事情,还没有利益可分,关键还没有退路,这不是背锅侠是什么?

三、

不过马宁远并没有想到他们真的是背着胡宗宪搞,所以一开始也是不答应:

“什么,这事要瞒着部堂大人?”

也从侧面表明大明朝官员已经荒唐到什么程度了?简直不能用惊讶二字,而要用上刷新三观来评价。

不过要是以此评价马宁远还有点良心,也是过了,他并不是反对毁堤淹田,而是反对这事没有告诉胡宗宪。

其他官员轮番上阵劝说马宁远,不劝不行啊,不然日后谁来当这个背锅侠?

何茂才先忽悠说上面来的信,马宁远第一反应是严嵩和严士藩不信任胡宗宪了,但是仍然不肯松口;郑泌昌接着忽悠,说其实是为了瞒着谭伦,马宁远还是不干;还是杨金水厉害,他说的话我给贴上:

“我问你,你听胡部堂的,胡部堂听谁的……肯干事认上司,这是你的长处,可是肯干事不是指一指就拜一拜……”

这句话要了马宁远的命,意思就是说,有些事胡宗宪不便于自己表态干。有点类似于嘉靖帝哦,官越大,越愿意让下面的人猜测意思,猜对了,那是上面圣明,猜错了,那是下面愚笨。显然马宁远想做一个猜对的人,认为这样做既可以挽回胡宗宪在严嵩等人心中的印象,又能不得罪裕王那边,对于本身对自己的能力就不信任的马宁远来讲,这是一次效忠的机会。

其实不是他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而是杨金水的这句话,就注定了他要替胡宗宪挡雷,而且这个雷此时在他看来并不一定会炸:

“这么多县被大水演了后,不能饿死人!我不能让部堂大人到时下不了台。”

马宁远思索良久竟然提出了这么一个条件,想下台?那是不可能的啊,傻知府!

四、

马宁远答应了郑泌昌和何茂才的建议,即使最后提出的条件也并不是真的怕老百姓饿死,而是担心饿死老百姓后,胡宗宪下不了台。

由此可见,这些官员心中都在想些什么啊?

另外也让大家认真的思考一下,这几个官员真的不怕死吗?难道大明律法没有规定过官员的行为?这种跟大屠杀没有两样的决策从他们嘴里出来,真的不怕朝廷问罪?

其实很简单,这个朝廷此时已经黑白不分了,大家都在忙什么呢?

都在忙站队啊,一方面是裕王一伙,他们为了倒严而倒严,只要对倒严有利,不管做什么,即使全浙江的人死了,也没关系,在他们眼中也不是罪过,甚至还会当成功臣,毕竟倒了严嘛。

对于严党来讲,只要能让嘉靖帝满意,不管下面死多少人,只要能补上亏空,就没有问题。从而带动下面一长串的官员,只要严嵩和严士藩满意,下面怎么做,都没关系。

但是以明朝嘉靖帝的手段,还有监视全国官员的锦衣卫,出了这么大的事,就凭这几个人守口如瓶就没事?

当然不可能,唯一能解释的就是,这些官员料定了嘉靖帝不会派人来查,也不敢查,一查对所有的当权者都不利,当然除了裕王他们认为对倒严有利。

郑泌昌和何茂才是掐准了马宁远和胡宗宪的七寸,巧妙地利用他们俩对上级的忠诚,导致一旦追责,上有胡宗宪顶罪,下有马宁远顶罪,他俩反而平安无事。

这边已经定了毁堤淹田的策略,那边胡宗宪还嘱咐谭伦去戚继光那里,并没有赶他离开浙江。毕竟来都来了,这时候即使走了,也于事无补,不如留下,这样严党的人还能有所顾忌。

同时胡宗宪盯着两封信看,一份是严嵩的,一份是严士藩的,把他的矛盾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只是,他们打死也没有想到,手下的人竟然丧心病狂干出毁堤淹田之事,那么后面的剧情怎么发展呢?我们下回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你看《大明王朝1566》是什么感受?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堪称经典佳作,绝对好看!虽然它不是真正的历史,但是它是最符合也是最像历史的一部剧,近年来,在历史剧领域里面,它排第二,没有敢排第一的。

里面都是高智商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对决,那才叫一个精彩,这部剧以权谋斗争而出名,各种经典片段,绝对烧脑,智商不止提升一个级别。

这部剧主要是围绕嘉靖和海瑞两个对立阶级人物所展开的斗争。由于嘉靖二十多年来不上朝,纲纪松弛,严嵩一党贪墨腐败,嘉靖不惜花费大量银两给自己修辑清修的宫殿,造成国库巨大亏空。剧的前半部分是关于严嵩一党和以裕王为首的清流派一党的激烈斗争,后半部分是严嵩倒台后,海瑞站了出来,以代表百姓立场与嘉靖叫板。

剧中各种令人惊叹的权谋斗争,简直拍案叫绝。

最搞笑的莫过于嘉靖了,但是他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每次召开御前会议的时候,不怎么说话,每敲响一下铜磬,就代表默许或者是赞同,喜欢玩文字游戏,让底下的人去猜,猜对了办好了事,就是嘉靖自己的功劳;猜错了办砸了差事,杀你的头,亦或者是,猜对了按照他意思办了,最后出差错了,还是你来背锅要杀你头,他可以装糊涂的说,谁叫你笨呢!

还有他喜欢修道,喜欢像仙鹤一样在大殿翩翩起舞,剧里经常显示出了这个镜头,大有滑稽之感。但他又喜欢操控一切,对底下的百官犹如奴仆,视百姓如蝼蚁,嘴里经常不住念叨那一句:

云在青天水在瓶!

还有那段长江黄河论还蛮经典。

不以长江水清偏用,不以黄河水浊而废用。

这就是他的梗,从不把任何人放眼里,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谁都不能挑战皇权。

正是他的这种特殊形象,给人以可气又可笑的感觉。剧里的嘉靖是由老戏骨陈宝国饰演,绝对给他加赞!

在嘉靖底下办差事的人,个个猴精猴精的,特别是严嵩,老奸巨滑,看似老成谋国,实则大奸似忠。刚开始看剧的时候,前面几乎快被他给骗了,记得一次,嘉靖派胡宗宪去当间谍,关于沈一石账册的情况了解多少,而当时胡宗宪跟严嵩的立场不一样,不过胡宗宪心里始终顾念曾经的恩师之情,心生忐忑地去了。

进去后严嵩演得就像父亲一般,问他用过晚饭没,还没等他学生回答,就说特意给他留了晚饭。没看到后面的剧情时,他这副慈父的样子几乎要骗了我的感动。当时胡宗宪被他这举动感动的泪眼婆娑,直到后来司礼监的吕芳去严嵩府上,才知道他府上十二个时辰里都有厨房准备。他的奸诈之处,正如他自己对严世藩讲的那句:

皇上用我,不仅是我会杀人、罢人、识人、还要会用人。”

正是因为他了解他的学生,会识人,才用这招,对方毫无招架之力反被对方策反,回去面对嘉靖,没讲恩师什么坏话,这才是他的厉害之处。在屏幕跟前,这个角色,不免就认定,他就是严嵩了。

还有皇上近跟前的司礼监,在第一集时,冯宝做事犯错,吕芳教导为官之道,也是最精辟的人生格言。

做官要三思。什么是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躲开危险,这叫思危;躲到人家再也注意不到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做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后来事实证明,吕芳是高明的,是有格局的,他没有被清算,能全身而退。而冯宝也学到了他精髓,做了后来万历皇帝的贴身大太监。

还有剧中海瑞的刚正不阿,等等一些人物都很出彩,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去鉴赏此剧,此剧值得推荐,值得喜欢!

你看《大明王朝1566》是什么感受?

《大明王朝1566》是中国电视剧中的奇迹,它在2007年首播的时候,尽管各界寄予厚望,却无奈收视率惨淡,不敌垃圾偶像剧,草草收场。尘封10年之后它网络上大放异彩,此时,电视剧中许多演员都已经如日中天,事实证明,这是一部良心好剧,收视率是万恶的毒药。

所以说时间是最好的筛选器,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一天。

看完这部剧铁锤文史有两个感受,第一是每个人都活的艰难;第二是邪不压正。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活的艰难?因为世上没有全部如意的事情。

嘉靖皇帝是天子,是金字塔尖的人物,可是他想求长生而不可得。他要维持自己权力的掌控,就要在严嵩集团和徐阶集团之间玩弄平衡。严嵩打压太狠了自己没有银子花,徐阶打压太狠了天下会大乱。最后他连贴身的太监都要防止作乱,把吕芳赶走,换成心狠手辣的陈洪。把冯保从裕王府揪出来扔到工地上受尽凌辱,后来却告诉黄锦,将来杀陈洪的,多半是此人!最可怜的是,嘉靖皇帝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信任,没事就要敲打敲打。最后如此聪明绝顶的皇帝,还是被海瑞一道上疏骂的狗血喷头,甚至于吐血。你说他难不难。

严嵩是贪污集团的大BOSS,锦衣玉食。如此风光的大佬,他难不难?当然难。为皇帝遮风挡雨二十年,多少皇帝的黑锅需要这个严阁老去背。跟清流党勾心斗角,机关算尽,难不难。明知道裕王将来就要当皇帝,明知道清流党是裕王的派系,可是自己必须要站在裕王集团的对立面,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抉择,可是严嵩却没有其他的选项。你说难不难?最可怜的是,严嵩希望自己手下人贪腐有个度,不要触犯皇帝的逆鳞,可是第一个给他带来麻烦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严世蕃,最后八十几岁的老人家在自己家里嚷嚷着,要儿子拿一把刀把自己杀了得了。 你说严嵩难不难?

徐阶是内阁仅次于严嵩的权臣,也是清流党的首领。他想要有所作为,可是处处都被严嵩和严世蕃压制,对抗过于激烈的时候,皇帝总是屁股坐在严嵩一边。因为皇帝要保持对裕王的潜在威慑,而徐阶集团的头上,坐着的就是裕王。你说徐阶难不难?既要服侍好当今天子,又要服侍好国家的储君。在朝廷国库空虚的时候,还要想着如何让这个国家机器正常的运转。这一点在电视剧后半段,克扣官员过年工资的时候,表现的更加充分。

裕王难不难?身为储君,处处谨小慎微,万一惹恼了嘉奖就是一场春梦了无痕。最要命的是皇帝老子不但不喜欢自己,还把自己当做一个潜在的对手,一个假想敌。所以只要张居正高拱几天不出现裕王就惴惴不安,担心朝政出现变局。他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妻子李妃更有定力。

海瑞难不难?当然难。一个小小的县令,要对抗庞大的严嵩集团,全靠着一股正气和信念,每一步都是在生死线上面迈过。审查倭寇的时候,差点被何茂才的爪牙烧死在监狱里面。审查郑必昌和何茂才的时候,又被赵贞吉和锦衣卫制造种种困局阻挡,最后调到京城做官,为了上疏,明知是不归路,还要为自己准备上一口棺材!一个小小的官员,却要想着大大的江山。这种蚂蚁扛大象一般的滑稽戏,就要靠海瑞这样的直人来上演,你说难不难?

其他如那些各怀心思的太监,高瀚文,芸娘,哪一个过的不艰难。

《大明王朝1566》里,每个人都活的好难。

第二个感觉就是邪不压正。

海瑞一个小小的教谕,“升官”到县令也不过是个七品芝麻官。却能够一出场就震慑官场。不管是布政使还是巡察使,还是巡抚还是总督,见到海瑞总是没有办法以势压人。一个小小的县令,就能让严嵩集团如临大敌。套用一句现代的流行语,海瑞是官场上的野蛮人,他打破了官场腐朽的格局,打破了各种蝇营狗苟的算计,只是靠着一股凛然正气,就可以如同横空出世莽昆仑,搅得周天寒彻!一个小小的县令,就可以让整个大明官场为之一振。这不正是说明了邪不压正的力量么。

总结:铁锤文史在《大明王朝1566》当中看见了人生的种种艰难,和邪不压正的可贵力量。希望所有看见这篇文章的人,无论生活有多艰难都不要失去对未来的希望,都保持一颗正义和一股正气。

你看《大明王朝1566》是什么感受?

有一部剧,导演是张黎,编剧是刘和平,演员是一众老戏骨,拍的是最古香古色的中式权谋,至今仍是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

#鉴剧大赏# 世界之辽阔,历史之久远,我们所知甚少,所生之渺小。

这部剧从几百年前的官场厮杀与尔虞我诈讲起,为观众演绎历史长河里泛起的小小波澜。

错综复杂的官场争斗,暗藏玄机的政治戏码

《大明王朝1566》是极其出色的,严谨缜密的叙事结构,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草灰蛇线的伏笔埋得恰到好处。导演张黎又是摄影师出身,视觉效果堪称一绝,剧里那浓郁深沉的色调就是他赋予的。

历史与现实虚实照应,再加上一票老戏骨精彩的演技,深刻诠释了权力与人性的纠缠,道德与礼法的交织。在这个名利场里,每个人的表现都复杂多变。

而这部剧眼界之开阔,镜头从上至下将每个阶级都看个干净透彻,而所见所闻又真实深邃。

所谓党同伐异,名利场上争权夺利,不外乎是杀意暗藏于心,慈悲放在脸上,最后全靠天意。

如果说近期大爆的《长安十二时辰》借鉴了美剧的快节奏,那《大明王朝1566》算得上真正意义的国产剧。内容是中国官场绵柔温吞里的刀光剑影,波云诡谲,百转千回间,一幕幕都是精彩绝伦的演绎。

人物群像:是非曲直,公道、功绩皆由后人评说

据说当时演员演戏的状态是这样的,现场才背词的演员,全组人都看不起。

由细节处定乾坤,《大明》的古装戏头套,是试戴多次,做得最好最自然的。

这剧有十几个重量人物需要塑造,剧中的人物,朝里朝外,私事公事,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却能条分缕析、纹丝不乱。

而正得益于演员、编剧、幕后人员的互相配合、彼此成就,才使得每一个人物最后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小荧屏上。

配角方面,王劲松饰演的杨金水,简直神了。

人物内核是作为棋子,该你风光的时候不许你藏着,该你赴死的时也不许你活着,该你活着的时候又绝对不允许你死!

当年如何显赫,鲜花着锦,风光无限;一时机关算尽,装痴卖癫以全人全己;最后身心俱辱,世人皆谤。

三年的时间,恐怕到最后究竟是真疯还是装疯,装的人早已模糊了边界。前尘往事历历如是,一朝天日重见,不过是一句“身不由己”!

这种人物极其错综复杂,而王劲松老师却拿捏得当,完成的十分出色。

赵立新饰演的沈一石,不得不佩服老师扎实的演技,沈一石是全剧最让人动容的一个角色。

“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充分展现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在古代皇权社会下的无奈、挣扎,让人叹惋。纵是聪明一世,怎奈糊涂一时。激流勇进之下,安能自保。

嘉靖皇帝是一个不喜朝堂、喜欢练道修玄的皇帝,他避居西苑长达二十多年,却一直掌控着整个王朝的军政大权。

若是单纯评价他不作为,他又有深谙帝王之术。无论清流、浊流,严蒿、海瑞,都是朝局上的棋子,在平衡这些棋子之间,又游刃有余,有所作为。

大明朝文官的袍服上织的是禽,武官的袍服上绣的是兽。披上这身官服,你我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

记得剧中嘉靖卜了一挂,卦象是乾上乾下,元亨利贞,上上大吉。嘉靖要吕芳解卦,吕芳猜出乾上是嘉靖皇帝,却猜不透乾下是谁。嘉靖明白无误地指出:乾下就是海瑞!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就是冥冥中的重大暗示和转折。

奸臣严嵩权倾朝野,党羽密布,其严党和裕王派明争暗斗,致使国家陷入动荡,民不聊生。

清官海瑞于官场中崛起,不畏强权,敢于挑战腐败的封建朝堂。为国为民,堪称道德楷模,鞠躬尽瘁使人仰慕,却一生不得朝廷重用。

如此,何来上上大吉之象。从钦天监监正周云逸的杖毙开始,几板子打出了明朝官场本质。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

每一个人物背后的心酸与无奈,心狠与毒辣,都折射出帝国摇摇欲坠的处境。

行业乱象,更待好剧频出,拨乱反正推陈出新

近年来行业乱象,谈什么美术、摄影,花花绿绿的服装,节日卖剩下的滞销面具,标配的韩式粗眉,俗艳的色调,加厚的滤镜,流水线下来的塑料感,当红流量的抠图演技,千篇一律的剧本。

故事玛丽苏,人物流量化,那些离我们遥远又确实的情感,完全体会不出。抛下了耐心和严谨的态度,将细碎的

情爱放大,深沉的故事遗忘,空留一个历史的外壳。

虽说古装剧不是要考古。但好的古装剧会给观众一种氛围,一种就像真的梦回大明一样,那一瞬间,观众是身临其境的。

服化道的出色,演员的演技是可以让观众仿佛走进了历史中,与里面的人物对话。

今年大爆的《长安十二时辰》,导演曹盾的一句“努力想还原大唐的一天”,重新定义古装剧的精致。为之庆幸的是还有一批人坚守自己的手艺,还有一批观众为好剧打call。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更确切地说,历史中不断反复的人性总是惊人的相似,以小小波澜得以窥见长河,洞见几百年前的权谋争斗。

这是中国影视剧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希望这一笔,如明珠一颗,能够在日后,继续照破山河万朵!

你看《大明王朝1566》是什么感受?

实在对不起豆瓣的评分

你看《大明王朝1566》是什么感受?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这两部剧我基本上每年都会重温,学生时代很多细节很模糊,近几年才发现每句台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若说这两部句的区别,前者焦晃、唐国强的演技有目共睹,尤其焦晃扮演的康熙,感觉自然到血液里,仿佛就是康熙本人,但后者每个人物的塑造更饱满立体,每个角色很有代入感,今天简单谈谈《大明王朝1566》剧中我对胡宗宪的评价。

简单介绍一下,本剧以嘉靖39年腊月29日诤臣周云逸被杖毙一事为开端,围绕内阁,清流,裕王(隆庆皇帝-万历皇帝之父),司礼监几派党争展开,穿插了海润(刚峰)和嘉靖之间的故事,很好的诠释了嘉靖皇帝的帝王平衡之术,严于驭官,剧中大部分台词饱含深意,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胡宗宪: 剧中展现了胡宗宪在严嵩,嘉靖,裕王,清流,司礼监,以及人民,政绩中间的运筹帷幄及无可奈何。嘉靖期间基本所有党派包括宫中从下贪到上,本剧开头就是国库亏空。胡宗宪是把党争、帝王术看的很透彻的人之一,用现在话讲,大神的鼻祖。严嵩对胡宗宪有知遇之恩,因此胡宗宪很照顾严嵩的面子,同时胡宗宪又不参与严派,严派对他也持怀疑态度,这点从开堤淹城(逼农民改田为桑)而不通知胡即可验证。但嘉靖,其他党派,文官包括平民百姓却将胡宗宪视为严党,步履维艰。嘉靖重用胡宗宪是因为其确实有治世之才,胡宗宪带领戚继光打倭寇,战战告捷,倭寇在,胡宗宪必现,严嵩便不会倒。

胡宗宪与严党彻底决裂导火索两点: 1.改稻为桑,这个决定是内阁(严嵩,严世蕃)提的,胡宗宪为了不把农民逼得没饭吃,避免农民造反,违背了这个旨意,暂缓执行。自古以来,造反的都是穷人,没见过商人造反。以此和内阁及司礼监交换的条件是胡宗宪辞去浙江巡抚,改由内阁指派的人去执行。 2.严嵩察觉嘉靖可能要对其动手时,写信给胡宗宪,交代此战只能败不能胜,而胡宗宪思考再三,还是打了胜仗。此战之后,严党倒。胡在,嘉靖有所忌惮,不会动严。胡大胜仗,天下暂时太平,胡无用武之地,严党可倒。

胡宗宪政绩出类拔萃,确实有治世之功,朝内玩权谋时,胡宗宪顶着各方压力打倭寇,平民心。对地方人民有利的都支持,比如海瑞(裕王的人),谭伦(裕王的人)等等,对农民或人民不利的,能争取到的尽量争取,涉及党争利益的迂回去处理。胡宗宪自知其在朝廷及嘉靖心中的位置,也知其在各方势力斗争中的作用,本想半隐安度晚年,却不想严党倒台后,文官为了权利斗争步步紧逼,最终自尽。(胡宗宪结局剧中未体现)历史上胡宗宪确实也有贪腐,但其个人政绩之高也是毋庸置疑,政治家政绩为首,私德次之,那个年代毕竟像海瑞一样清廉的人凤毛麟角。

本剧胡宗宪的扮演者王庆祥也是刻画的丝丝入微,演技大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