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和李卫说“多少读书人求之不得这官帽,你要好自为之”,为什么?

在《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王之后,趁着康熙帝做寿,打了一个大胜仗。在这个时候,李卫回京述职,见到老四胤禛之后,双方寒暄一顿,随后老四胤禛让他去枫晚亭邬思道处等他。

那么老四胤禛让李卫去邬思道处有什么特殊用意?邬思道又为何对李卫说“你要好自为之”?

一、

伴君如伴虎:

正如小标题说的那样,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就会惹了虎怒,能活下来就是万幸。

这对于老四胤禛这只虎来说一样的适用,纵观整部剧,曾经有很多人为老四胤禛的上位而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年羹尧、邬思道、坎儿(高福)、李卫、高毋庸等。

他们这些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属于雍亲王府,是老四胤禛在府邸时的忠实手下。

我们也都知道,这些人大都结局不太好,尤其是坎儿,连雍正帝即位都没有熬到就被杀了。

其他的人,年羹尧,最后死于雍正帝的圣旨;高毋庸随同雍亲王府的众人,在雍正帝即位后都消失不见了;邬思道也利用自己的智谋最终实现归隐;只有一个李卫,官职做到了直隶总督,并得以善终。

在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之后,李卫和高福(坎儿)两次假扮富家子去当铺取百官行述,随后,老四胤禛怕引起旁人的怀疑,要支开李卫和高福,这在李卫跟翠儿约会时就提到过:

“翠儿,我要走了……就为了万永当铺卖假当的事,四爷怕人家认出我,因此要撵我走!”

这次鬼混杨角风之前的文章也有分析过,有人说这是老四胤禛跟李卫商量好的计谋,目的也是为了派他去监视年羹尧。

其实这时候的李卫和高福对于老四胤禛来讲,没有好坏之分,这次鬼混通过李卫的种种表现,倒更像是无意中发生的。

二、

幕后操盘手:

李卫跟翠儿的鬼混肯定不是第一次,从他给翠儿戴戒指来看,这是年羹尧给他戒指后他跟翠儿的第一次约会。由此可见,他们鬼混已经有段时间了,所以幕后操盘手其实是四福晋,她多多少少也知道老四胤禛当初跟邬思道关于派人监视年羹尧的对话,她这样做也是为了保全翠儿和李卫。

因为最后高毋庸抓到他们后,说的是找福晋说说去,而翠儿跟李卫鬼混的时候,四福晋拨开床帘喊了几声翠儿,随后若有所思地抿了下嘴。

而当年羹尧跟老四胤禛提出要带李卫和翠儿走的时候,大家注意老四胤禛的表情,他是心中暗喜地瞄了四福晋一眼。

这下意思就很明确了,老四胤禛这是暗示四福晋,我们的计策成功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老四胤禛特意授意四福晋如此这般行事。

不管怎么说,李卫算是脱离了老四胤禛这只猛虎,脱离了政治中心,也就暂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相对来说,高福(坎儿)就没有李卫看的远,不管李卫跟翠儿鬼混是别人特意安排的,还是他自然发生的,但是他说的那句话是正确的,那就是:

“四爷怕人家认出我,因此要撵我走!”

四爷怕人家认出李卫,难道就不怕人家认出坎儿?

所以,不管坎儿背叛不背叛老四胤禛,他只要不离开京城,那么他就早晚会丧命,邬思道后来讲,害坎儿者,邬思道也,其实有多重含义:

一方面,出主意让坎儿去给老八胤禩送信是邬思道,还让他别跟老四胤禛讲,这是坎儿的表面死因。另一方面,派坎儿和李卫去万永当铺卖假当其实也是邬思道的主意,包括提议派人去监视年羹尧,也是邬思道提出来的,李卫不走,坎儿不会买醉,所以从根源上,是邬思道把坎儿推进了火坑,能活下来,很难!

三、

李卫回京述职:

一晃,好几年就过去了,李卫也有了孩子,他也正式成为老四胤禛的心腹,其实很简单:

老四胤禛要想顺利继位,必须死死看住老十四胤禵,而看住老十四胤禵的人是年羹尧,死死看住年羹尧的人就是李卫,只要牵住李卫这条绳,就等于牢牢控制住了京城外武装势力干涉夺位。

我们再看李卫回京这段,大家要掏出小本本好好记下来,这可谓教科书般的表达忠心的典范!

李卫回京时围绕头戴的帽子,展开了很多剧情,包括老四胤禛看了一眼他的帽子张口就是:

“做粮道了,小气得连轿钱都舍不得啦?”

粮道可是四品官,小小年纪能混到四品,相当了不得,可是李卫跟后来得胜回朝的年羹尧截然不同,他是早早就下轿,步行至雍亲王府,离老远就喊着“主子,主子!”奔跑而来。

三点表现,让老四胤禛乐得合不拢嘴:

一是步行见主子,放低姿态,把所有的成就归功于主子的培养;二是讲实话,告诉主子,自己只是步行了一小段,表明对主子没有秘密可言,也不耍小心思,这比当年血洗江夏镇私藏金银的年羹尧要高明的多;三是给儿子起名都是李忠四爷,不仅自己记恩,还让下一代牢牢记住四爷的恩情。

就这三点,就让老四胤禛心中乐开了花,但是高兴之余的老四胤禛并没有得意忘形,因为他心中明白,自己要想持续获得李卫的忠心,还需要一个试探:

“你们先去看看福晋,过后李卫到枫晚亭,邬先生那等我。”

四、

邬思道的教导:

李卫跟翠儿拜访过福晋之后,李卫开始去枫晚亭,而这需要路过一处老房子,那就是李卫跟坎儿曾经住过的院子。

坎儿的死虽然对李卫讲的是突发疾病,可是聪明的李卫就是用脚趾头想想也是不可能的。

正在李卫回想往事的时候,邬思道突然就开门进来了,李卫默默地喊了声“邬先生”,随后邬思道说了:

“人已经没了,你就别伤心了。”

这时候配乐是非常悲伤的,李卫跟邬思道默默地在秋叶往下落的林间小路行走,手托着帽子,不停地捡掉落在上面的叶子。邬思道可能看出了李卫的心思,首先开口说:

“多少人读书十年寒窗求之不得这官帽,狗儿,你要好自为之。”

李卫马上明白过来,对邬思道讲:

“邬先生,您说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个理儿,就是不能忘本!”

这就是老四胤禛让他见邬思道的真正原因!

李卫跟翠儿回京述职,其实是连过三道大关,分别是老四胤禛一关,四福晋一关,邬思道一关:

不管是老四胤禛口中的狗儿,还是四福晋手中的长命锁,还是邬思道提到的好自为之,其实都在跟李卫强调一件事,那就是,你的这一切都是老四胤禛给的,你只有忠心,才能确保平安。

否则,就跟你刚刚看见的荒凉院子的原主人坎儿一样,命丧黄泉!

邬思道毕竟跟狗儿和坎儿都是来自一个地方,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所以,他也敲打李卫,让他珍惜手上的帽子,千万不要做违背主子的任何事。

显然,李卫明白了邬思道的意思,也发誓表明忠心。

其实我们从剧中也可以看出来,不管是邬思道、坎儿、年羹尧、高毋庸,甚至是年秋月,哪一个都不比李卫差,偏偏这个不认字的李卫过得最好,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绝对忠诚!

最终邬思道给予了李卫一个评价:

“孺子可教也!”

估计这是李卫的人生中,最惊险的一次考验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邬思道和李卫说“多少读书人求之不得这官帽,你要好自为之”,为什么?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10

作为一个乞丐出身的“李卫”这官帽而来的的确不容易,高福的神秘失踪李卫心里明镜似的,他的这位自小在一起的玩伴,曾经有过多少同甘共苦,可如今不明不白的失踪让李卫心中有一种失落感,有可能对自己未来的仕途产生一种疑惑。邬思道对李卫的告诫虽然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也更是对那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笼络真正人才。(邬思道在鼓励李卫)

李伟自从玉翠儿在雍亲王府违反了家规以后,由于年羹尧的求情,雍亲王胤禛也就做个顺水人情,实际是在利用李卫去监视年羹尧,现在已经把官儿做到了布政使,雍亲王传他回京述职。

李为对主子雍亲王胤禛的忠心那是发自内心的,这次回京述职,他还带着老婆翠儿还有他的孩子,为了表示对主子的忠心,他连轿子都不坐,一家三口步行走到雍亲王府,在他看来这也是忠诚的表现,就连他的小儿子起名儿听起来都好笑,叫李忠四爷。

这次回京述职回到雍亲王府,那就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唯一最大的变化就是高福不在了,据说是得了急病死了,可是按照李卫的机灵劲儿,他看出了这里边的事情不简单,但又不能仔细过问,邬思道看出了李卫的心思。(邬思道暗示李卫不要多嘴)

李卫,高福,翠儿这三人是自小的玩伴,在一起长大,同甘苦,共患难,是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南下扬州赈灾时收留了他们,他们来到京城雍亲王府死心塌地地跟随着四阿哥胤禛做事,从不敢含糊。四阿哥胤禛好多私密事情都由他们二人在做。

翠儿给四阿哥胤禛的福晋做了使唤丫头,由于李卫与翠儿相好偷情被太监总管高无庸发现,四阿哥胤禛介里为犯错之机把他派到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帐下。至于四阿哥胤禛为何把他派到年羹尧这里,李卫心中自然十分明白。

可是这次回到雍亲王王府发现高福不见了,李卫不仅心里有些失落,他的这个心思被邬思道看得清清楚楚,邬思道与李卫也是在雍亲王府相处多少年了,他不想李卫在高福失踪的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结,以免李卫心理有变化。(邬思道对李卫的良苦用心)

邬思道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多少读书人求之不得的这个官帽,狗儿,你可要好自为之啊!

邬思道的这句话,既语重心长,又充满了无限的爱护,既有点晴之语,又有希望和寄托,更有点化他知道四阿哥胤禛就是他的靠山并且是不可改变的。

精明的李卫哪能不知道雍亲王府的玄机和戒备深严的家规,对于邬思道的点化心领神会,他知道此刻对邬思道的回话就等于向主子四阿哥胤禛表忠心,他这李卫不能含糊,更马虎不得。(李卫坚定了自己的忠心)

李卫说:有了四爷才有了我李卫的今天,做人和做官一个理。

李伟想到了在雍亲王府做事,有两条出路:有可能升官发财,前途一片光明,前提是要对雍亲王胤禛绝对忠贞不愈。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下地狱,高福有可能就是这种下场。这就是王府的高深莫测,有可能给你送入天堂,更有可能把你吓到地狱。

李卫自打进了雍亲王府这么多年,见过了许多血雨惊风,更是琢磨透了自己主子雍亲王胤禛那冷飕飕的脾气,虽然奖罚分明,但是那多变的面孔谁知道哪天变脸。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了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们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雍正王朝》邬思道和李卫说“多少读书人求之不得这官帽,你要好自为之”,为什么?

因为邬先生在提醒和教导李卫,要好自为之,不要在重蹈高福的覆辙!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我们先来看看高福之死和李卫离京的原因。

高福之死和李卫的离京,其实都跟二废太子有关系,当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以后,带回来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亲笔信和任伯安寄存在老八旗下万永当铺的“百官行述”当票。

老四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所以选择让高福拿着当票去取“百官行述”,但当铺要求必须本人才可以取,高福只能无功而返。

老四、老十三、邬先生密谋以后,来了一招欲擒故纵之计,先让李卫假装山西的纨绔子弟,将四爷府上的东西典当在万永当铺,造成四爷府失窃的假象,然后再叫老十三去万永当铺搜查。

在这个过程中,李卫假装的可谓是滴水不漏,使人都相信李卫就是一个败家的纨绔子弟,使老四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这件事过后,李卫马上就要被老四赶走,毕竟他假扮纨绔子弟,如果被老八查到他是四爷府的人,那么顺藤摸瓜之下,老四就会被暴露出来。这时候说不得老四就想要杀人灭口了,不过邬先生提议年羹尧升为了四川巡抚,要安排一个人监视他,于是李卫化险为夷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被安排到了年羹尧,随着年羹尧前往四川。

这时候我们再看看事件的另一个主角高福,按理说高福也应该被送出北京,免得被老八一党查到,但是偏偏就没有。

这说明老四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顺便要考验高福是否忠心。至于是什么棋呢,自然是要故意露一个破绽,借老八之手完成废太子。

而高福就属于这个破绽,在这个过程中高福没有离开京城,还经常大摇大摆的出入酒楼,自然被老八旗下的万永当铺之人认出来。

于是老八开始查高福,并且顺藤摸瓜的查到四爷府,于是老八开始派自己的管家胡管家出马来套高福的话。

这时候一向精明的老四开始装聋作哑,竟然不知道高福在被老八的人诱惑收买。到了老十三发现以后,去提醒老四,一向暴脾气的老四也是反常的没有说话。

这说明老四肯定故意这样的,接下来老四借着邬先生助他上位的急迫心理,故意将太子亲笔信这种重要的东西让邬先生交给高福,再让高福交给了老八,让老八完成了二废太子的关键一步,担负了废太子的罪名,使老八被利用了还不知道。

事后一开始没经过老四考验的高福,即使后来在邬先生的教导下迷途知返,也还是被老四赐死,以杀人灭口。

可以说二废太子之事,是高福和李卫两个患难兄弟的人生分水岭。李卫是因祸得福跟随年羹尧跑到了四川,远离北京这个危险万分的政治漩涡,从此踏上了仕途,最后官至两江总督。而高福没有脱离这个政治漩涡,加上自身不坚定,最后落得一个被赐死的凄凉下场。

再来说说李卫回京以后的表现。

李卫随着年羹尧在四川,一去就是好几年,这期间他肯定知道高福已经死了。

所以李卫回京以后,表现的很是小心翼翼,首先就是他身为四品粮道,还没有到四爷府门前就下轿步行过去,向老四表达在主子面前,奴才没有坐轿的份,以表示自己对老四的尊重。

然后见了老四以后,更是说道自己的儿子叫李忠四爷,以表示自己的忠心耿耿。老四高兴之下,将李卫儿子的名字改成李忠,可以说相当满意。

这时候要上朝的老四是这样安排的,先让他们去见福晋,然后李卫再去枫晚亭去找邬先生。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设定之中,李卫出身是一个小乞丐,而高福跟他是没有进四爷府时的患难兄弟,两个人一起乞讨一起为了翠儿与恶霸王三发子大打出手,虽说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

李卫这么多年第一次回京,虽然早已知道高福的死讯,但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并没有去见邬先生,而是直接到了高福曾经居住的地方,在哪里触景生情,回忆曾经三个人无忧无虑一起玩耍的场景。

这时候实际上李卫已经很危险了,毕竟老四这种人是相当冷血霸道的,如果李卫对高福的死表示很伤心很愤怒的话,那么老四不说赐死李卫,但肯定会猜忌李卫会不会有着替高福报仇的心理,必然会打压李卫,到时候李卫就真的完了。

这时候邬先生来救李卫了,进来只是说了一句“人已经没了,你就别伤心了”。意思是人都死了你再伤心有什么用呢,然后带着李卫离开这个伤心地方。

到了王府之中,邬先生开始敲打李卫,说道:“多少人十年寒窗,求这个顶子而不可得呀,狗儿你可要好自为之”。

当然看似是敲打,实则是提醒李卫要注意了,要珍惜眼前这些得之不易的东西。

李卫很聪明,马上说道:“邬先生,您说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个理儿,就是不能忘本!”

李卫的意思很明显,说道自己不是一个忘本的人。

邬先生可李卫这么聪明,马上引导的问道“你说说什么才叫不忘本啊”。

李卫继续说道:“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拿我来说吧,原是个小叫花子,有了四爷才有了我的今天,四爷就是我的本,什么时候忘了四爷,我这个树枝尖儿上的叶子,也就没了根就会枯死,邬先生您说我说的对吗”。

李卫很聪明自始至终没有提到高福的死,只是说道自己曾经是一个小乞丐,有了四爷才有了自己今天的一切,四爷对于自己来说,肯定比性命还要重要,所以自己一定会忠心耿耿别无二心的。

邬先生一看李卫表达出这样的意思,马上评价道“孺子可教也”。说明对李卫的说法很满意。

可以说邬先生看似是敲打李卫,其实一直是在提醒李卫,免得李卫成为下一个高福。而李卫也的确聪明,回答的很完美,给邬先生还有邬先生背后的老四,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那么为什么邬先生会这样教导李卫呢?

因为李卫本性不坏,跟高福更是与邬先生一前一后进入四爷府的,虽然邬先生是世子先生,他们是王府奴才,但说白了都是寄人篱下,都是底层出身,所以共同语言很多。可以说邬先生对于李卫和高福二人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当时高福已死,邬先生本来就愧疚不已,对于还活着的李卫,自然是教导他走上正道,选择活路了。

那么李卫为什么会这般表忠心,放下患难兄弟高福的仇恨呢?

因为李卫是为了活命,如果他表现的很愤怒,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那么马上会被赐死的,因为老四不允许身边留下这么一个不定时炸弹。

当然深层次原因也很简单,邬先生那句“人已经没了,你就别伤心了”就说的很现实,人都死了,何必再伤心?再何必为此赔上自己的小命?

而且高福之死,虽然透露出老四的腹黑之处,但高福身为一个奴才,一开始的确有着被老八收买的倾向,并且接受了老八为了拉拢他,送给他的妓女和四合院,无疑是背叛主子的行为,在封建社会,奴才这样做,王爷主子杀死他,并不算是很过分。

可以说高福的死,他自己也要承担一部分原因,并非是无缘无故的被赐死。所以李卫更不可能因为一个犯错误,而且已经死去的高福,将自己的命搭进去。

最后老四虽然对高福心狠手辣,但对李卫可谓是仁至义尽,当年一个小乞丐,能成为四品官员,无疑是再造之恩,可以说老四就是李卫的再生父母,对于李卫可谓是恩重如山,李卫又怎么可能怨恨老四呢,表忠心才是正常的选择。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雍正王朝》邬思道和李卫说“多少读书人求之不得这官帽,你要好自为之”,为什么?

邬先生对李卫的话,透着羡慕和敲打。而这一集其实也是职场表忠的教科书式演绎。

所谓伴君如伴虎,当年跟着四爷在潜邸里做事,为四爷夺嫡登基鞍前马后立下汗马功劳的奴才,走上正途的,就只剩下了年羹尧和狗儿李卫,而最后善终的,只有李卫。

四爷一登基,高毋庸和一众奴才不见了,高福死了,年秋月嫁了成为棋子人质,邬先生跑路。

邬先生是才智过人,年秋月是年羹尧的妹妹,高福是玉树临风,高毋庸是老管家,年羹尧是进士还到处浴血奋战,哪一个都比狗儿更有功劳,更应该发达,而偏偏就这个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小叫花子(剧情)几混几混就深得器重,飞黄腾达,这不得不说李卫天资过人,邬先生的敲打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到位。

《雍正王朝》第18集,四阿哥推举十四阿哥去西北做大将军王,而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实际上就是节制大军的粮草,是牵着十四阿哥的风筝线,而李卫也被派到年羹尧手下,是雍正牵着年羹尧的风筝线。换句话说,李卫是四爷最信任的人。

李卫回京看四爷的时候,是个青金石顶子,大概算是四品钱粮道的级别。

这么年轻就官居四品了,以后必然是前途无量的。

邬先生十年寒窗,早年科举,梦寐以求就是出仕为官,然而时运不济,已经是年过半百,虽然满腹经纶,运筹帷幄,这辈子却都不可能混到李卫这个顶子,所以看到自己调教出来的这个狗儿,必然是欣慰的。但是他也是担心的,担心人太年轻了,扛不起,就在这一集前,高福刚刚才挂了,所以,对现在正在上坡的李卫,一回来就是现场教育——

而李卫这次回来的表现,也绝对不是盖的。

首先,离王府很远就不用轿了,走路,尊重四爷,不能在主子面前嘚瑟。

四品的官员,四抬起大轿,混出息了回来光鲜靓丽,给主子长脸,也不为过,然而,李卫知道分寸。所以换来的是主子的笑脸和肯定——

这是表忠。

接下来马屁马上就顺着上来了,儿子的名字还叫李忠四爷。

又把主子乐得——

雍正这一关,就算是过了,满分!

接下来是董事长夫人——福晋。

福晋和翠儿本来就熟,顺手就把雍正用过的物件赏给李卫的儿了,然而翠儿也知道分寸——

这个叫主仆有别。

然而福晋说了,戴了王爷的东西给你填福,翠儿才恭敬不如从命。

然后说到纳妾,也是时刻不忘本——

纳妾背叛翠儿,就是不给福晋面子,所以这个也是忠诚度测试。福晋这一关也就算过了——

当然后来李卫还是去了烟花巷,雍正也破例特许他,说明雍正对他的器重和宽容。

再接下来,过邬先生的关,先是看了高福的房间,杀鸡给猴看。

然后是聊感想。

注意李卫在邬先生面前是毕恭毕敬的,帽子是取下来端在手上的,这是对邬先生的尊重,邬先生只是把题丢给他——多少人十年寒窗才换这么个顶子,你要好自为之。

然后李卫自己就做了思想总结——

这表情,这神态,这思想觉悟,所以邬先生也不多说,考核就算通过了——

虽然李卫没多高的出生,没什么学历,没什么战功,但就凭这么一个忠,和恰如其分地表忠的能力,他后来飞黄腾达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当然,电视剧不是历史,但是这个情节,确实对今天的职场实践颇有教育意义,很多像年羹尧一样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人,不正是因为缺乏李卫这些优点,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么。

《雍正王朝》邬思道和李卫说“多少读书人求之不得这官帽,你要好自为之”,为什么?

李卫本是雍王府的奴才,出身低贱而身居高位,一旦出现差错,自然会成为雍正“任用私人”的最大口实,邬思道这句话,就是告诉李卫如何自保:效忠雍正,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不然下场凄惨。

李卫、高福、年羹尧三人都是雍正在潜邸的奴才,但三人却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确说明问题。

剧中的高福,是和李卫、翠儿一同被雍正收在身边的。他们遭遇水灾流落街头讨饭为生,雍正收留了他们,就成为他们的主人。在那个年代,三人就等同于雍正是私人财产,也就意味着他们终身不能背叛雍正,而如果没有雍正的许可,也终身不能解除奴籍。

但这件事在那个年代来说,反而是好事。为什么?雍正天潢贵胄,即便将来不继位成功,也是铁打的亲王贝子,在他府中为奴生活可比寻常百姓好多了。

高福在三人中,开始最得雍正器重。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身份是管家,而且在雍正议事时,基本都是他在外伺候,这也侧面说明了他的地位。

但在李卫和翠儿因为私通而被发配出府后,高福心态产生了变化,并被八王府的人趁虚而入,用一名妓女摆平了。

十三爷最早发现了高福的变节,最后由邬思道去做高福的思想工作,利用高福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巧妙的交给了八阿哥。

高福就像是一个双面间谍,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被雍正灭口了。可以想象,在雍正心里,高福能背叛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哪怕他已经回头,这样的人也不能留了。

年羹尧的经历就要比高福精彩多了。他杀伐果断能力出众,在不结党的雍正手里,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年羹尧和妹妹年秋月都是雍正的奴才,后来被雍正抬旗,脱去了奴才的身份。年羹尧在雍正登基前和登基后都有着不小的功劳,但他的狂妄自大也显露无疑。以致于到了雍正不杀他不足以平息百官舆论的程度。

两个人虽然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但毕竟相处几十年,而且还有姻亲。更何况雍正明白,群臣逼他杀年羹尧,实际上是在八爷党的推动下,对皇权的最大一次挑战,如果有可能,他是会留年羹尧一命的。但他最后还是杀了年羹尧,这是对朝野的交代,也是对群臣的妥协。可以说,年羹尧的死,是雍正的一次失败。

相比上面两人,李卫的表现就可圈可点了。高福的死他隐约从邬思道处知道了真相,年羹尧的赐自尽是他去执行的,这些都让他他明白,自己哪怕长成了参天大树,根子还是在雍正身上。

李卫是聪明人,即便没有邬思道的指点,他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他对雍正既忠心又用情,而且在办差的过程中用心尽力,这样的臣子,雍正自然引为心腹。在雍正心里,李卫是他改革弊政的急先锋,更是出色的封疆大吏,是给他面上增光的。

顺便说一句,邬思道能如此提点李卫,也算是难得了!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雍正王朝》邬思道和李卫说“多少读书人求之不得这官帽,你要好自为之”,为什么?

邬思道对李卫说这句话,一方面是砥砺李卫要好好做官,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他自己内心的巨大失落。

而这种失落,与邬思道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

邬思道本是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对于读书人来说,谁不曾想着通过科考正途,金榜题名,然后身穿蟒袍,为国为民做点大事?年轻的邬思道,当然也是这个想法。

可是,一直很聪明的邬思道,在考举人时却考了个末榜。对于一般人来说,考中就行了,什么头榜末榜,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邬思道不是这种人,他恃才傲物,不相信自己只能忝列榜尾。

于是,邬思道通过调查得知,当时的主考官和副考官都收了银子,很多考中者,靠的并非真才实学,而是送了银子。

这让年轻气盛的邬思道怒不可遏,他召集了几百名落榜者,大闹贡院,连孔子像都砸了。这件事闹得太大,最终闹到了朝堂之上,结果主考副主考皆被追责,而领头闹事的邬思道,也成了朝廷通缉的罪犯,永世不得再进考场。

为了躲避朝廷追捕,邬思道隐姓埋名,流落江湖。在期间,路遇盗匪,腿被打折了。直到十年之后,得逢大赦,邬思道才得以重见天日。所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整整十年,邬思道不仅失却了科考之路,而且尝尽人间苦楚。这份打击,不可谓不大。

所以,面对升官的李卫,邬思道心中自然是羡慕的。因此,他真情流露,劝告李卫一定要珍惜,要做一个对朝廷对百姓有利的好官。这,其实也是邬先生内心的自况。可惜,他永远没有这个资格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