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现过三武灭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简单的回答一下吧!

所谓的三武灭佛,其实是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

其实还有一个后周世宗灭佛,统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其实这四个人灭佛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出于佛道两派的考虑,有出于经济利益,也有因为僧人妨碍到政权的情况。

但也有一个共同的原因:

那就是作为寺院是带有土地的,不管是布施来的,还是出租田地收租来的,总之寺庙经济很发达,且全国都出现吞并之势。

寺庙可以被统治者用来麻痹人民,所以需要给寺庙输血,可是如果全国到处都是寺庙的话,则严重影响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反而成为了他们的累赘。

由于社会动乱,很多高官富人都捐建寺庙,并且很多土地也并到了寺庙当中,造成大量土地流失,国家经济停滞。

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寺庙僧尼是可以:

“寸绢不输官府,升米不进公仓”。

而且还可以:

“家休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入出随心,往返自在”。

别忘了佛教是一个带有武僧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号召不杀生,也大都没有武力配置,而佛教却有所不同,它是自带土地,自带租税,自带武装力量的一个组织,等它达到了一定程度,对政权是有足够的影响力的,这也是历朝皇帝所害怕的地方。

更严重的后果还在这里,因为很多人民是依附寺庙生存的,他们没有土地,是依靠租种寺庙的土地生活,但是寺庙的租税比政府的都要高!

当时的僧尼有免役调租税特权,寺院的依附民也不向国家纳租税出调役,所以当寺庙中的僧人少的时候,佛教对于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可以劝人向善,但是当寺庙遍地开花之后,佛教徒多了以后,对国家来讲就不利了。

说白了,历代帝王也清楚,都拜佛了,哪还有拜天子的?

况且佛教是侵夺人口的无底巨壑,而且还在思想上控制人民成为佛奴,再加上它本身又是外来宗教,一个大型寺庙就等于一个国内的小佛国,这不由得不让统治者有所忌惮,从而不停的打击再扶持,扶持后再打击……

形成了一个循环,而每次灭佛以后,很多大型塑像被拿去铸钱,很多僧尼还俗,迅速编入国家人口,也增加了税收。

这就是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历史上出现过三武灭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历史上的三武灭佛,就是是重道教抑制佛教,道教是我土生土长的从教,佛教是东汉自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最兴盛在,南北朝和唐朝中晚期起初佛教相当疯狂,貪奢淫欲,大肆宣扬割肉饲鹰,铁钩挂体剥皮经书,烧身供佛等残忍行径。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教大的灭佛行径而发起灭佛动的皇帝的庙号都有个武字,所以成为三武灭佛,在佛教历史上成为发难,,指的是北巍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唐朝以后又有周世宗灭佛合称三武一宗灭佛事件,都和当时的皇帝信奉有关,最主要是皇帝不喜欢,甚至厌恶所以会发生灭佛事件。

历史上出现过三武灭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三次事件的合称。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由于沙门历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魏太武帝就下诏50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逐渐发展成为灭佛运动。

天和二年,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给周武帝上书,建议灭佛,他毁佛断道,但并不屠杀僧侣。

唐武宗会昌年间,有唐武宗发起的大规模拆毁佛寺和强迫僧尼还俗的毁佛运动。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交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毁佛是强化中央政权的经济政治利益,确立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历史上出现过三武灭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佛教就是个垃圾。戒酒戒肉就算了,戒色?每个人都是和尚,人就绝种了。这种宗教注定不能发展壮大。

还有,从电视剧还是现实中我们就能发现,入佛教的都是什么玩意,

1,家境贫寒,或者被遗弃,佛教就是个混饭吃的地方,

2,学武报仇,

3,这个最恶心,看破红尘的。怎么没见任何人人生得意的时候“看破红尘”?

这些人,全都带有目的性,没有一个是因为崇拜、喜欢佛教本身而入佛教的。

历史上出现过三武灭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很简单,统治者需要发展生产,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在那个农耕时代,寺庙拥有土地,却不用纳税,于是老百姓都去当和尚了,地还怎么种? 仗还怎么打?

历史上“三武灭佛”说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以及唐武宗灭佛。大都是佛教盛行,皇帝一看在这样下去都要经济危机了,怎么办?只能灭佛。

寺庙在那会儿几乎等同于地主,拥有大量土地以及劳动力。但和尚们又不事生产,天天吃斋念佛,在那个以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古代社会,寺庙的存在沉重打击了农业生产。大量劳动力不去生产而去当和尚,很容易给当时农业社会带来巨大危机。

而所谓“灭佛”无非是把这些劳动力赶回去从事生产,可谓大快劳动人民之心。而且三武灭佛没禁宗教也没杀人,充其量就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个措施而已。

最后再补充一点,当时货币以铜币为主,而寺庙里佛像多由铜铸,一旦经济对货币的需求超过了市场上的铸币,而政府手中的铜储备不足,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灭佛取铜亦是可取的。

历史上出现过三武灭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从东汉末传入中国,不断融合中国本土文化,慢慢发展壮大。然而,佛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灭佛运动,其中以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为代表。

至于灭佛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经济原因。

国家的佛教盛行,使得僧尼众多,寺院经济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与封建经济发生矛盾。影响了国家的兵源、役源和财源,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只能灭佛。

二是政治原因。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特别是军事斗争,这样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毁佛可以使得劳力充足,军事力量加强。

三是宗教矛盾。

中国的正统思想是儒教,哪位皇帝都没能动摇儒学的地位。因为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纲领。而道教因为统治者的个人偏好,使得佛道之间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矛盾,这是与统治者个人的宗教信仰有关的。

一、 北魏太武帝灭佛

1.经济原因

《魏书·释老志》记载:公元 438 年(太延三年),太武帝“寻以沙门众多,诏罢年五十以下者。”《魏书·世祖纪》又提到太武帝在太平真君五年(444 年)正月下诏:“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于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佛教在中国已颇具规模,并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宗教流派勃兴于意识形态领域。人们亦纷纷投奔寺院,久而久之,由于寺院有免除斌役等政策优惠,寺院里出现了自己的佃户,寺院经济日益膨胀,并且人丁兴旺,甚至于出现了“僧兵”之类的寺院武装。寺塔豪华,浪费财物,僧徒众多,不事农桑,减耗课役,僧尼逐利违法,有污秽之行,寺院藏污纳垢,收容避役逃罪之人等,这些对国家财政收入、法令统一、国力增强都有损害。为了扩大自己的兵源和财源,必须要控制。

2.政治原因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双重影响,统一不久的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处于双重压迫之下的各族人民也不断奋起反抗。其中,以公元四四五年发生的盖吴起义规模最大,也正是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太武帝灭佛这一恶性事件的发生。

“……会盖吴反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先是,长安沙门种麦寺内,御验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沙门饮从官洒,从官入其便室,见有弓矢矛盾,出以奏闻。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与当盖吴通谋,规害人耳!” 正是因盖吴起义惊动了统治者的神经,让他们意识到了政权统治的岌岌可危,所以太武帝在发现沙门可能与盖吴起义有染时,才会下如此之决心,诏天下灭佛。这也可以说是太武帝灭佛的直接原因。

3.佛道之争

据《魏书·释老志》载:“世祖初即每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举诸佛像,行于广荷,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后来得道成仙的巨大诱惑,崔浩的力荐,加上太武帝自身一些因素的影响,道教的地位终于在太武帝朝压过了佛教。信奉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进而发展为灭佛的行动。元四四一年,寇谦之奏日:“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官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太武帝从之,改元“太平真君”。四四二年正月,“帝至道坛,亲受钧篆,备法驾,旗帜尽青。”从此之后,诸帝即位,都有登坛受篆的仪式。(魏书·世祖纪》)

二、 北周武帝灭佛

1.经济原因

据杜祐《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载,大象年间(580—581)为九百零九万九千余人。北齐灭亡前有两千万六千余人。北周灭齐后,两者合为两千九百万余人口。以此推算,即当时北周人口约有两千九百万人。刘昼是北齐文人,在他的书中说“今僧尼二百许万”。以此推算北周灭齐后总人口不及三千万,僧尼人数却超过两百万。因为寺观、僧俗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2.佛儒之争

北周太武帝是崇儒尊孔的。史籍有载,天和元年(566 年)五月庚辰,“帝御正武殿,集群臣亲讲《礼记》。天和三年(568 年)八月癸酉,“帝(又)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天和四年(569年)二月戊辰,“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认为佛教与社稷无意,“佛言有虚妄,皆是妄想”, “释教虚诞,有为徒费,无执戈以卫国,有饥寒于色养。逃役之流,仆隶之类。避苦就乐,非修道者”。

三、 唐武宗灭佛

1.经济原因

佛教在唐代一直都有很大势力,它与朝廷在经济上始终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矛盾,而且在很长时期矛盾十分尖锐。会昌二年十月,勒令部分僧徒还俗,“若僧尼有钱物及谷斗、田地、庄园,收纳官。如惜钱财,情愿还俗去,亦任勒还俗,充入两税摇役”。寺院经济的发展,必然威胁到封建地主的利益,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灭佛是势在必行的。

2.政治原因

于辅仁先生认为唐武宗“灭佛的根本背景是唐武宗与唐宣宗之间的权力斗争。……唐武宗与佛教的矛盾,实质上主要是与宣宗的矛盾。武宗毁灭佛教的原因,根本在于宣宗从宫中逃出之后,隐身于佛门。灭佛,就是为了查杀宣宗,毁灭他的栖身之所。”也有很多学者反驳,但从唐朝的内部矛盾的激烈性,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另一方面的政治原因是四年七月,因“打潞府兵众,每日用廿万贯钱。诸州搬载不及。又京城官库物欲尽。”征战讨伐导致需要大量的钱财和劳力,而佛教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的军事斗争。

3.佛道对抗

在牛致功先生的文章中,牛先生认为灭佛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灭佛的重要原因是政治问题,灭佛的直接原因是佛道矛盾。

赵瓯北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道:“唐代服丹药者六君,穆、敬昏愚,其被惑固无足怪,太宪、武、宣皆英主,何为甘以身殉之?实由贪生之心太甚,而转以速其死耳”,唐武宗信奉道教,渴望道教的“长生不老“,使其有遵道抑佛的思想。

四、后周世宗灭佛

1.政治原因。

整顿沙门,严正法纪。后周世宗后周世宗限佛则保留了将近一半的寺庵僧尼。没杀一人没流滴血,没拆寺焚经毁(铁木砖泥)像,也未波及其他宗教。可见他的真正目的不是灭佛,二是希望通过限佛来达到除弊兴利的作用。显德二年五月的限佛诏阐明了限佛的理由和动机:“前代以来,累有条贯。近年以降,颇紊规绳……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乡村之中,其弊转盛。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将隆教法,须辨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 (《周书·世宗纪第二》)

2.军事原因。

五代处于战乱时期,后周世宗为了扩大军力,采取措施征集更多的劳动人数,军事实力大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