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岳钟琪为何把曾静劝说其造反的言论上报雍正?

在雍正王朝的后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那就是曾静大骂雍正帝一案,可是作为该案的见证人岳钟琪,为什么要把曾静劝他造反的信件交给雍正帝呢?难道他不怕雍正帝多疑?

一、

岳钟琪接替年羹尧:

如日中天的年羹尧跑去和蒙古部落首领结盟,顺便还纳了几个蒙古小妾,可谓是风光无限,只是没有想到后院起火。

由于年羹尧杀了孙嘉诚,点燃了自己灭亡的导火索,再加上李卫的进言,终于让雍正帝痛下决心,要拿掉年羹尧的大将军职务。

此时的岳钟琪为川陕总督,大家记住这个官衔,当年的年羹尧就是在这个职务上制约老十四胤禵大军的。

也就是说,相对于西北大将军职务,这个川陕总督更能制约军队的供需和调动,在西北动乱的年代,历经康雍乾三朝,都是由皇帝的心腹担任,由此可见,岳钟琪也是雍正帝的心腹。

当年羹尧杀害孙嘉诚的消息传到京城以后,张廷玉和老十三胤祥受命派人去接管年羹尧的大将军职务,当时张廷玉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波人:

“你连夜动身,务必在十五日之内,把这个交到岳钟琪将军手里。”

第二波人:

“你即刻动身,一定要在五日之内把,把这个送到伊兴阿将军的手里。”

安排完这一个,张廷玉瞪了图里琛一眼:

“该怎么办,十三爷都交代了,差使办砸了,提头来见!”

大家看一下张廷玉的安排,还是非常谨慎的,岳钟琪是川陕总督,他要安排好工作以后,至少要在粮草上制约一下年羹尧大军,然后才能赴大将军任,在他去之前,由伊兴阿将军密切注视年羹尧。

二、

岳钟琪就任大将军:

年羹尧气呼呼的回到大营以后,发现军旗都变成岳钟琪的了,进去后俩人开始一番对话,年羹尧的三员都统都已经被调走,新出任的有湖广水师副将,还有福建提督,由此可见,从伊阿兴监视年羹尧到岳钟琪最终安排妥当,这段时间是比较长的,难怪年羹尧也说:

“好手段!好手段!你这么大的动作,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啊?”

这也说明,军中雍正帝安排的眼线还有很多,这些眼线年羹尧并没有完成除完。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则是岳钟琪的心思缜密了!

岳钟琪就任大将军以后,其实一直是坐立不安的,打了胜仗他也不安,打了败仗他也不安,甚至都不敢给雍正帝讲自己的手下打了败仗。

气得雍正帝也声训斥回话的张廷玉:

“败了就是败了,明明白白回奏,为什么要欺君?”

这么多人在场,时间久了,我想岳钟琪也会知道雍正帝训斥的事,这对于岳钟琪来讲,也是惶惶不可终日的。

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本身也是汉人出身,当年朝野上下谈论年羹尧时,也都在讲汉人不可用,年羹尧打了打胜仗尚且如此,对于自己来讲,命运如何,也是不确定的。

三、

为什么是岳钟琪?

随着雍正帝新政的推行,得罪了很多权贵集团,再加上老八胤禩一伙被彻底打败,他的门人和家奴也被发配云南,于是这些人开始散布雍正帝的谣言。

这个谣言就传到了曾静的耳朵中,当然也有可能曾静是受到了吕留良的著作,或者其弟子的影响,认为反清复明的时机到了。

一方面雍正帝的形象变的很差很差,用雍正帝自己对李卫的话讲:

“除了说朕谋杀先帝,逼死母后,还说朕每天喝得酒醉醺醺的,每天晚上要翻几次牌子……说朕的侍卫是什么血滴子队……”

另一方面曾静也心中明白,要想反清复明,必然要有军队,而此时岳钟琪出任了大将军,他是汉人,而且是岳飞的嫡系传人。

大清之前也称后金,岳飞曾经是抗击金国的英雄,那么岳钟琪应该发扬先祖精神,也玩反清复明!

岳钟琪见到这封信,估计胆子都要吓破了,但是他转过来一想,这时候直接汇报雍正帝,因为没有什么更多的证据,反而会引火上身。

于是他假装同意曾静的建议,甚至还假意要和他结拜兄弟,最后套出了曾静的口供,随后抢头一转,把曾静拿下,并汇报雍正帝。

四、

曾静的下场:

之所以岳钟琪要这样做,其实前面还有一件事:

在这之前,曾经有一个疯子满大街的跑,嘴里喊着“岳钟琪要率川陕兵丁造反了!”可把岳钟琪吓得魂都没了,马上上奏折表明忠心。

结果自己的奏折还没到雍正帝那,那个疯子就被雍正帝给斩了,并且给岳钟琪回信让他不用理会这种疯子。

这次的岳钟琪担心多疑的雍正帝,真的会以为自己跟曾静有牵连,于是先把曾静绑了,急速送京。

雍正帝看了曾静的信,委屈的不行不行的,一会儿要拿给弘昼看,弘昼不敢看,说疯狗吠日不值得看。一会儿又拿给众大臣看,众大臣都说:

“如此悖逆之言,非臣下所敢听,非臣下所敢问。”

最后委屈的雍正帝只得拿给自己最信任的李卫看,还好,李卫深得雍正帝意,半夜溜进大牢狂扁了一顿曾静!

随后雍正帝就开始树曾静为榜样,用真情感动了他,于是曾静写下了《大义觉迷录》,跟患了斯德哥尔摩症一样,回到湖南到处宣讲雍正帝勤政爱民的故事。

当然这件事并没有完,因为曾静供述出了吕留良,于是雍正帝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文字狱,此时的吕留良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都变成骨头了,雍正帝也没有放过他,硬是给他挫骨扬灰了,当然受到牵连的还有很多人……

雍正王朝中曾静结局还算不错,雍正帝还跟他一起吃饭呢,只是乾隆帝即位后,马上封禁了《大义觉迷录》,并很快处死了曾静。

只是这个岳钟琪,本以为举报了曾静后,自己能逃过一劫,结果还是没有逃过,很快就在鄂尔泰的弹劾下被撤职了,本来雍正帝判了他个斩立决,后来想了想,实在没人能带兵打仗了,再想起自己杀过大将军,也圈禁过大将军王,再杀个大将军,以后谁还敢带兵打仗,于是改为了缓刑。

到了乾隆二年,岳钟琪被放出大牢,乾隆十三年,复出带兵打仗,死在途中……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岳钟琪为何把曾静劝说其造反的言论上报雍正?

岳钟琪出身官宦世家,深知人臣之道,更何况当时他所处的位置是接任年羹尧而来的,年羹尧是怎么死的,他可是一清二楚,现在有人劝他造反,万一是皇帝借以试探他或者哪怕只是真正的劝其造反,也肯定要上奏皇帝以表明其忠心耿耿,而不会以呆板读书人妖言惑众简单处理的。

这里要交代一点不同于历史上忠厚的岳钟琪,雍正王朝中的岳钟琪是一个知进退有些腹黑的聪明之人。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年羹尧主西北战事之时,岳钟琪是他的副帅,不同于年羹尧前期的稳重,主西北战事时的些许疯狂,大胜之后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甚至威胁皇帝之举(进京后众将只听他的不听皇命)。岳钟琪始终以沉稳低调的态度处事,并且合理的在副帅职权范围内有意无意的分权牵制年羹尧,搞得年羹尧大怒却又无可奈何。之后年羹尧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并且徇私枉法,被雍正皇帝下令收回征西大将军职权,降为杭州将军时,也是靠着调走年羹尧的心腹,岳钟琪坐镇大营才把年羹尧顺利架空调走的,年羹尧后被皇帝赐死。

岳钟琪与年羹尧都属于汉军旗人,但更是汉人,在清朝汉人地位可是很低的,雍正王朝中虽然没有刻意描写这个细节,但是年羹尧当初被贬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一些言论也不经意间说年羹尧这种低贱之人果然不可信等等,身为同样的汉军旗人岳钟琪更是如履薄冰。

前任年羹尧功高震主,飞扬跋扈徇私枉法不知进退,最后被赐死,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岳钟琪即使坐上大将军之位,而且屡有战功,恐怕也是如同火烧屁股心中不安吧,这时候落魄文人曾静好死不死的过来劝他造反,不管是真是假不管是什么用意,当然要上报皇帝以表忠心了。

本文依题根据雍正王朝剧情而回答,与真实历史必有所出入,还请大家勿以真实历史而对比。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雍正王朝》,岳钟琪为何把曾静劝说其造反的言论上报雍正?

面对曾静的劝反,岳钟琪有且只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接受曾静的劝说,起兵造反。如果是这个选项,岳钟琪只会把曾静的言论昭告天下,以丑化雍正,作为自己起兵的理由。

但是,岳钟琪不傻,他手里只有原本属于年羹尧的10万兵马,靠着这点兵马起兵造反?别开玩笑了。

不用说岳钟琪,就算他的前任——比他本事大得多的年羹尧,靠这10万兵马也不敢造反;不用说岳钟琪手里只有10万兵马,就算是晚清的曾国藩,手里有几十万湘军,而且掌控了满清的半壁江山——其中还包括富庶的江浙等地,他不是照样不敢造反吗?

所以,第一个选择直接否掉。

第二个选择,拒绝曾静,但把此事隐下。

这样做,相当于给自己埋了一个雷。众所周知,雍正手里有一个厉害的机构,叫做粘杆处,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专门监视重臣。

如果岳钟琪把此事隐下,但粘杆处探听到了此事而且上报了雍正皇帝,岳钟琪会是一个怎样的下场呢?

不难想象,多疑的雍正会生发出很多猜忌:岳钟琪是在犹豫吗?还是在积聚力量?

岳钟琪不傻,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于是,他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了。

第三个选择,将此事所有细节密报雍正,并且把曾静抓起来,秘密押送进京,交由雍正处置。

这是个上上之策。有两处是重点:第一,将此事毫无保留地上报雍正,以示其忠;第二,秘密处理此事,以防那些不利于雍正的言论泄露。

事实证明,雍正对岳钟琪的处理方式是很满意的。

但雍正过于自信了,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竟然有曾静的言论一一反驳,然后汇集成册,昭告天下。于是,曾静的那些言论就人尽皆知了。

其实,如果雍正隐下此事,也许后世就没有那么多关于他的谣言了。他相当于给那些反对他的文人提供了造谣的材料。

一叹。

《雍正王朝》,岳钟琪为何把曾静劝说其造反的言论上报雍正?

岳钟琪,清朝名将,四川成都人。父亲是康熙年间的四川提督岳升龙,曾跟随清圣祖平定噶尔丹,颇有战功。作为一代名将,岳钟琪的出道多少有那么点儿不太光彩,和同时期的名臣李卫一样,岳钟琪也是花钱买的官。康熙四十八年,岳钟琪通过捐纳的途径获得了候补知府的职位。康熙五十年,岳钟琪由文职转任武职,担任了四川松潘镇中军游击,从此开启了一代名将的戎马生涯。

出身将门的岳钟琪虽然是靠买官出道,但是,在转任武职之后,凭借自身过硬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才能,在刀光剑影之中步步高升、平步青云。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便已官至四川提督。雍正元年,岳钟琪成为时任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副手,官拜征西副将军、参赞大臣,随年羹尧挥师西征。雍正二年,又以军功晋封奋威将军。后又兼任甘肃巡抚,督办甘肃、青海军务。雍正三年,年羹尧倒台,岳钟琪奉旨接任年羹尧兼任的川陕总督之职,并封三等公爵,节制川、陕、甘三省驻军。自此,岳钟琪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也几乎达到了清初汉臣的巅峰(年羹尧出身汉军,在清代不能算作是汉臣)。而曾静之事就发生在这之后的雍正六年。

事情的大体经过是:雍正六年,曾静派门人张熙投书岳钟琪,信中大肆谩骂清世宗皇位来路不正、杀兄屠弟云云。又以岳钟琪祖上岳武穆的旧事劝说手握重兵的岳钟琪师法祖先,调转枪头抗金(清和金同源,皆为女真政权),为宋、明复仇。岳钟琪知情后先是假装同意,在骗出口供之后,非但没有反清,反而将此事上报清世宗,并将曾静、张熙抓捕。而且,之后还由此事引出了著名的“吕留良案”。事后,清世宗对于岳钟琪的忠心大加赞扬,并加封宁远大将军、少保。但是,祸根算是就此埋下了。

本来清初的汉臣就为满洲统治阶层所防备,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汉臣,那就更是防备的重点了。清世宗以岳钟琪接替年羹尧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即位之初,由于康熙年间的夺嫡之争,很多文官、武将明里暗里都纷纷站队,卷入了这场争斗。清世宗对于康熙年间的武将们根本吃不准、也不放心。而年羹尧麾下有能力接替他的,基本上就只有岳钟琪了。不得已,清世宗这才以岳钟琪这个汉臣接替了倒台的年羹尧。事实上,雍正经历了年羹尧案之后,对手握重兵的将领是十分警惕和防备的,更何况岳钟琪还是一个汉臣。但是,军事行动还在继续,清世宗对岳钟琪又不能不用。这个时候,出了曾静这档子事情,对于清世宗而言,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话说回来,即便没有曾静之事,清世宗大致在军事行动结束或者接近尾声之后,恐怕也不太可能让岳钟琪继续做大。

那么,在曾静案中,岳钟琪为什么不接受曾静的建议反叛自立,而是将其抓捕并上报清世宗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曾静一介书生,既于钱、也无兵,空手套白狼,凭着一张嘴就想劝说岳钟琪反叛本就是异想天开。岳钟琪彼时正处于人生巅峰,总督当得正美着呢,为什么要陪曾静去趟这趟浑水?更何况,生于官宦之家的岳钟琪自幼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谋逆这根高压线断然是不会轻易去触碰的。

其次,有年羹尧的前车之鉴,加之岳钟琪又是汉臣,清世宗在使用岳钟琪之时不可能不有所防备。因此,岳钟琪虽然手握重兵,但这兵并不是他的“岳家军”。他之所以能够节制三省驻军,是因为有清世宗的许可,麾下的将领才会听从指挥。换句话说,如果清世宗不许可,他连一个兵也调不了,不是吗?没有兵,怎么反?

再者,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曾静投书之时,谁能保证他只选择了岳钟琪这一个目标?更何况,以清世宗情报机构的能力,即便曾静只选择了岳钟琪一个目标,这件事也不太可能瞒得住清世宗。如果岳钟琪低调处理,既不接受曾静的建议反清,也不将此事上报。一旦传到清世宗耳朵里,反而会适得其反。本来手握重兵就已经受到忌惮,遇到这种谋逆之事居然私下处置,不请示、不上报,即便岳钟琪直接杀了曾静,也无法打消清世宗的疑心,那岳钟琪离年羹尧的下场也就不远了。年羹尧之所以倒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过于自专科,很多事情已经不向清世宗请示、汇报了,甚至培植私人势力,使清世宗觉得自己对军队的控制削弱了。岳钟琪是跟着年羹尧起家的,不可能不明白这些。

此外,岳钟琪诱供并且抓捕曾静,并迁出“吕留良案”,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向清世宗表忠心。说明自己没有反叛之心,并且亲自将叛逆一网打尽。同时,如果自己不先下手为强,直接把曾静交给清世宗处置,谁也不知道曾静在被岳钟琪出卖后会在清世宗面前如何抹黑岳钟琪,这显然是岳钟琪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岳钟琪在上报清世宗的同时,自己动手把曾静谋逆做成了铁案,让清世宗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而恰恰是这最后一点,岳钟琪为自己埋下了祸根。虽然清世宗事后对其忠心大加赞扬,并对其加官进爵。但是,这种制造既成事实的举动,让本已忌惮岳钟琪手握重兵的清世宗更加防备,并已经准备着手削弱其实力。果不其然,雍正十年,清世宗下手了,先是以“攻敌不速,用人不当”严厉斥责岳钟琪,后又在其授意或默许之下,由鄂尔泰出面发难,弹劾岳钟琪。再后来,连岳钟琪的副手张广泗也加入到了倒岳大军。一时间,墙倒众人推,岳钟琪成几乎为了第二个年羹尧。

最终,兵部议处岳钟琪斩决。这时候,清世宗似乎又想起了岳钟琪的好,又或许想为儿子清高宗留下一个可用之将,并没有像对年羹尧那样置之于死地,而是将其改判斩监侯(大致有点相当于现在的死缓)。乾隆二年,贬为庶民,回成都养老。乾隆十三年,因金川战事被清高宗重新启用。乾隆十九年,病逝,谥“襄勤”。与其前任年羹尧相比,岳钟琪虽然经历了牢狱之灾和削职为民,最终还算是得以善终了。

《雍正王朝》,岳钟琪为何把曾静劝说其造反的言论上报雍正?

作为臣子,本应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