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看似童叟无欺的五阿哥弘昼到底有没有夺嫡之心?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部分无外乎九子夺嫡了,当然这是相对于康熙帝来讲的。而对于雍正帝来说,他的儿子也在重复自己的老路,那么在这场争夺皇位的争斗中,为什么弘昼能全身而退,保全了性命,又远离了皇位?

那么他真的无心于皇位吗?

一、

相信大家对弘昼的主要印象还在于老八胤禩“八王议政”逼宫一事上,在那场争斗中,弘昼无意中帮了弘时和老八胤禩一伙。而这一帮,差点就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经历了这一场事故后,弘昼彻底对权力争斗失去了信心,给自己搞了一次出活丧,也表明以前的自己已经死了,以后的自己再也不参与这种权力游戏了。

那么在这之前的弘昼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弘昼的第一次出场是在邬思道刚刚到老四胤禛府上的时候,此时的弘昼还是一个小孩。

是年秋月抱着弘昼过来看到邬思道睡着了,于是让弘昼把一对护膝拿给邬思道。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的儿子们只出场了三个,分别是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在这几个孩子小时候,也是有铺垫的。

比如弘时曾经生病,是老八胤禩前来陪了一夜,并说等他病好了带他去放鹰,这也表明等他长大了以后跟他八叔胤禩肯定有戏;而弘历小时候则入了康熙帝的法眼,尤其是热河狩猎一事,从此以后一直受康熙帝的喜爱,所以弘历代表的是正大光明的正统;而五子弘昼,则有点悲惨,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小时候好像只有这么一次出场,也就是他跟邬思道和年秋月的关系应该比较好,这也表明别看他最小,说不定是最聪明的。

也就是说,弘昼从小就是那种容易被忽视的人,他能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自然跟他做人做事有关的。

二、

五阿哥弘昼没有三阿哥弘时聪明,但是憨人也有憨福,举个例子:

弘昼属于那种童叟无欺的,对待下人也是以礼相待,对待有一定地位的人,更是不能少了礼节。比如对待太监总管李德全来讲,每次都是李公公长,李公公短的叫着,时不时的还递上点银票。当然一方面也是表示对大太监李德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能帮自己传递点信息,最起码不会在雍正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

有时候弘昼前来找雍正帝,李德全会善意的提醒,今天雍正帝心情不太好,五阿哥你要悠着点。

当然,弘历由于一直是正统,这些小猫腻的事情,好像剧中并没有体现。倒是弘时展现了一次小聪明,比如有一次雍正帝生病,他前去探望,结果为了显示自己聪明,揭了李德全等人的短:

“别跟我玩这花花套儿,就您老公公这套把戏,只能哄外头那些晕头鸭官儿,以为我不知道?”

结果,李德全估计连帮他汇报都没汇报,就让他一直跪着等着。有人说雍正帝讲过了,今天除了宝亲王弘历以外不见任何人,李德全肯定帮他汇报了,如果雍正帝不再见其他人,那么李德全应该让弘时回家啊,而不是在这里跪着。

从这一点上看,弘昼就比弘时懂得这些人情世故,所以众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不错的,甚至给人一种傻乎乎的印象。

其实,他那是大智若愚!

三、

有人说不对啊,他要真聪明的话,为什么会看不透老八胤禩一伙的意图,竟然同意丰台大营军务由旗主王爷的人接管?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当然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只需要分析一下后面的他都做了哪些事?

先是雍正帝派弘昼和弘时去抄老八胤禩的家,但是弘昼完了一出出活丧,神神道道的说自己不能出门,就把这事给躲过去了。

但是事情能躲过去,雍正帝那里却绕不过,因为雍正帝也想搞明白关于丰台大营一事他到底知不知情?

于是就有了整部剧中最惊险的一次对话:

雍正帝先发问,我把你叫过来,不会让你染上什么血光之灾吧?

这其实就是问他活出丧的事,如果弘昼继续装神弄鬼,那么就代表他不够诚实,后面的话一切都不值得采纳,甚至判个欺君之罪。所以弘昼马上挑明了,同时也告诉雍正帝,自己是怕出乱子:

“儿臣那些昏话本是搪塞世人的。”

然后雍正帝继续挖坑,说他整天跟和尚道士搅在一起,总比跟官员们搞在一起要好。小小年纪就知道明哲保身了,比你皇阿玛都强啊。

这是一个大坑,如果弘昼顺着雍正帝的话说了,那么他就是用心不良,不肯为朝廷办事。所以弘昼一听这话,马上紧张的结巴起来:

“儿臣百无一用之人,就再修上十辈子,也望不上皇阿玛的项背啊。”

自降身价,否认自己明哲保身,而是百无一用,不然丰台大营的事为什么出了差错?

四、

雍正帝的第三个坑是马上抛出,这是一个大招,说的是在兄弟之中,只有你弘昼最像朕啊,潜心佛法,不争皇位结果最后皇位落到自己身上!

这句话啥意思?

就差表明只有你适合继承皇位了,弘昼一听就傻了马上就讲雍正帝是太阳,我就是小萤火虫,把自己贬的一无是处。

雍正帝一看,继续出大招,你看看这个曾静骂我的折子!弘昼头都不敢抬:

“这些狂犬吠日的疯话,儿臣不屑一看,也请皇阿玛,不要理睬”。

这毕竟是皇帝的丑事,作为子的不能过问,如果弘昼看了,不管是什么评价,都将把自己引进不忠不孝的境地。

雍正帝最后一招,也是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他把弘昼拉到身边坐下,拉着他的胳膊问他上次是怎么误传圣旨的?

这也是两难的问题,一看弘昼会不会隐瞒弘时跟老八胤禩密谋一事,二看弘昼会不会落井下石坑害自己的兄弟。

结果弘昼就说了一句话:

“儿臣记不得三哥说过什么话了!”

一个小时候读书就倒背如流的人会忘记这么重要的话?显然他是搪塞,他在明哲保身啊,而雍正帝显然是满意他的回答的。

再回到刚才说的误传圣旨一事,会不会是他故意的呢?他在跟雍正帝的对话时这么聪明,难道不知道丰台大营的重要性?

很有可能他是在两头下注,一方面帮老八胤禩一伙接管丰台大营,另一方面又把信息透露给老十三胤祥,给了雍正帝扭转乾坤的机会,这样不管哪方胜利,他都能全身而退。

所以通过弘昼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分析出他是无意于皇位的,只希望自己能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但是如果我们心理昏暗一些,把弘昼想的更深一些,那么他这样做会不会正是他的夺嫡方式呢?

他先装无知的让弘时有了造反的把柄,然后在雍正帝面前先不供出弘时,等弘时狗急跳墙把弘历干掉后,他再突然想起来弘时说的话了然后举报弘时,那么最后雍正帝只剩下他这一个儿子了,那皇位是谁的,自然就显而易见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看似童叟无欺的五阿哥弘昼到底有没有夺嫡之心?

胤禩阴谋发动“八王议政”逼宫失败后对前来抄家的三阿哥弘时说了一段肺腑之言,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弘昼是变着法的和光同尘,他知道当皇帝是苦事,平安做个王爷才是真正的福分。胤禩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在他看来,弘昼没有夺嫡之心,他的愿望是平安做个富贵王爷。

那么弘昼是不是真像胤禩所说的这样呢?弘昼是雍正帝皇五子,由于雍正的长子和次子都没有活到成年便夭折了,所以弘昼前头只剩下两个哥哥皇三子弘时和皇四子弘历。皇三子弘时不用多说,对皇位早已是觊觎已久,甚至不惜勾结胤禩、隆科多和铁帽子王爷,阴谋发动政变企图夺权上位,只可惜被雍正挫败了这场阴谋,最终被赐死。

皇四子弘历自幼得到皇爷爷康熙的青睐,被召入宫中亲自教养。雍正继位后,虽然表面上声称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可实际上却明显把弘历当成继承人来培养,曾多次派弘历前往康熙帝的景陵,代父祭奠,朝政要务也大多交由弘历主持。所以弘历根本就用不着夺嫡。皇五子弘昼年龄虽小,却心思缜密,大智若愚。在胤禩密谋发动政变之前,三阿哥弘时设下圈套,在言语上耍心机,把雍正允许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务的旨意,改成共同管理京城防务,让弘昼上了贼船,在朝会上差点把雍正当场气晕。幸亏在朝会前,弘昼把丰台大营被接管的消息告诉了老十三胤祥,才使得胤禩的政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弘昼没有夺嫡之心,这在剧中多个场合都表露无疑。在旗务整顿前,雍正召弘时、弘昼两兄弟谈话,弘昼便表示:儿臣既没有三哥的这份心思,也没有四哥办事的能力,只是身子骨结实,只望能把皇阿玛的病移到儿臣的身上,就算替皇阿玛分忧了。这话的言外之意便是只想做个安份守己的皇子阿哥,诵经祈祷皇阿玛万寿无疆,整天跟和尚道士们混在一起。朝会开始前,老十三胤祥问弘昼:你也来参加朝会了?弘昼回答:侄儿懂得什么呀!瞧瞧热闹罢了。如果弘昼真是有心夺嫡之人,怎么可能如此敷衍了事,起码也得表现出对朝廷政务的热心与关注吧!胤祥临终前也对雍正说过:目前看来弘昼没有这个心思。弘昼没有什么心思,没有夺嫡的心思。政变之后,雍正召弘昼进宫,再次试探其心意。雍正问道:阿玛这时候把你叫出来,不会让你染上血光之灾吧?

弘昼老老实实地回答:这只是搪塞世人的借口,儿臣是怕办不好差事,怕到头来又给皇阿玛添乱子。弘昼这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才能有限,难当大任。

雍正又说:在你们三个兄弟当中,也只有你真正有点像朕,朕在你这个年纪也和你一样,潜心佛法,不来都不愿意卷到争斗当中去。是你皇爷爷一片苦心,硬是要把祖宗的江山社稷交给朕,朕这才勉为其难啊!这话的意思是说你现在想跟朕当年一样,抱着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原则吗?

弘昼诚恳的说:皇阿玛这话更是让儿臣羞愧无地了。皇阿玛就像天上的太阳,虽无意与人争辉,但光芒却依然普照万物,儿臣本是萤虫之光,拿什么去争啊!弘昼的意思是儿臣有自知之明,真的没有夺嫡的念头。雍正通过这次试探,最终确定了弘昼确实没有夺嫡之心,因而只将密谋篡位的弘时赐死,替弘历扫清了继位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而弘昼的愿望也得以实现,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晋封为和亲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去世,做了37年安享尊荣的富贵王爷。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雍正王朝》中看似童叟无欺的五阿哥弘昼到底有没有夺嫡之心?

参与夺嫡之争一般都是有前提的,缺乏前提而参与夺嫡是不明智的,在没有前提的情况下,皇子们大都不会参与。

比如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允礽排行第二,但他是嫡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太子被废,允禔是长子,按理该轮到他,所以他站了出来。老大老二都去掉了,老三看到了机会,于是允祉也蠢蠢欲动。康熙对老三没有意思,让大臣公推太子,才德出众的八阿哥允禩出头。康熙把八阿哥剔除了,前面三个年长的阿哥都排除了,排行老四的胤禛就有了想法。

回头看看弘昼有没有前提。弘昼是雍正的第五子,成年的皇子中,他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弘时和弘历,论排行,雍正不选弘昼,他也没脾气。

雍正登基后,吸取前朝经验教训,采取了秘密立储制,本来皇子们都有机会成为皇储,大家都该好好表现才对,结果雍正秘密立储不久,自己泄露了天机,连续两次让弘历祭祀康熙,而不让年长的弘时去。弘历继位成了公开的秘密,这就引起了弘时的不满,我是长子,凭什么让弟弟弘历继位,于是引起了弘时的夺嫡之争。雍正除掉了弘时,弘历是哥哥,弘昼还是没机会。

再看看能力,弘昼应该不及弘历。弘历在雍正的皇子中是出类拔萃的,雍正曾经拿弘历作为他争皇位的砝码。而当年允禩要比雍正能力强,这一点雍正自己都承认。更何况允禩是公推太子人选,群众基础比弘昼强得多。

无论是按排行还是按能力,皇储位置都轮不到弘昼。所以弘昼夺嫡没有前提。没有前提,弘昼心理上就不会失衡。平衡心理下,一般不会有妄想,本来就不该是你的,争个啥劲?

还有更要命的,弘时要夺嫡,被雍正整得够惨,先是命他给叔叔允禩做儿子,后来削去宗籍,再后来活活把他整死。这可是前车之鉴,血的教训,为了一个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送命,不值!

于是弘昼装傻充愣,以表示自己没有觊觎皇位之心,从而求得自保。其实以乾隆的聪明,弘昼只要没有夺嫡之心,不用那样乾隆也能看得出来。

感谢您阅读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雍正王朝》中看似童叟无欺的五阿哥弘昼到底有没有夺嫡之心?

《雍正王朝》中的五阿哥没有夺嫡之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弘历的及早出现打破了弘昼的希望。

为什么这么说?

康熙年间九王夺嫡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朝政与皇室的事务,甚至是诸王及皇子之间,经历过那段时期的皇家子弟耳濡目染,哪有多少置身事外者?

到了雍正朝,一来雍正诸子,没有康熙那么多,就算夺嫡,情势和影响不够深远。二来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使得夺嫡不再是一种投资或者投机,矛盾骤然降低。在《雍正王朝》中出现的雍正三个儿子弘时、弘历和弘昼,出于历史本意,暗和了三股势力,是为剧情需要,也是进一步解读皇位之争的延续。

至于老五弘昼有没有夺嫡之心,以我来看,早起应该是有的,只是后来弘历的出现,使得弘昼打消了念头而已。

如果翻看清史,就会发现,努尔哈赤曾立下一个规矩:嗣君不可杀兄弟。然而清朝又规定,皇子们长大必须参与政务,因此,皇子与皇权必然会出现争权现象。而康熙立太子之后,这种情形并没有改变,那么参政的皇子与皇太子又出现争权的冲突,才将九子夺嫡的情形愈演愈烈。

皇子们为什么胆敢结党夺嫡?嗣君不可杀兄弟不可谓不是一道纵容符。所以,雍正登基之后,就连老十胤䄉那样的人也要参与夺嫡。雍正再苦再难,也没有杀闹得最厉害的八爷党,这并不是康熙临终前的遗旨,而是努尔哈赤的祖旨。

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说雍正的皇子们没有夺嫡之心,实在是说不过去。我们可以以“八王议政”事件简要分析一下。

弘昼从小就很聪明,读书倒背如流,相比于弘时,肯定要强很多。所以,在雍正下旨后,弘昼随同弘时和八爷胤禩到丰台大营传旨,老八胤禩偷梁换柱,借机让旗主王爷调兵入京,像这样的大事,弘昼焉有不知之理。

可是我们看弘昼是怎么做的,他当时并没有指出老八胤禩和弘时当时误传圣旨的问题,而是在回来的路上才显出其中的不对劲,在确认弘时也是知晓这是误传之后(弘时说:你刚才为什么不说?),按道理他应该找老八胤禩说清楚,或者将这件事当夜向十三爷胤详或者雍正汇报,因为这件事太大了,能造成什么后果,弘昼是十分清楚的。

但是弘昼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在第二天,半路上拦截住十三爷告诉他这个紧急情况,十三爷才迅速奔赴丰台大营,重新夺回兵权,力挽狂澜。

弘昼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就要看“八王议政”的后果了。如果没有猜错,弘昼当时一定已经被八爷党监视了,如果弘昼当夜向十三爷和雍正汇报,那么弘时和八爷党立刻会调整策略,让这件阴谋毁于萌芽状态,那么,弘昼自己也就危险了,他很聪明,知道当时的自己身处群围之中。

如果弘昼要借此消灭弘时及其靠山八爷党,为自己谋求生路,那么他就只有在第二天抽空拦截十三爷来处理这件事,这样做可以规避很多风险,获得很多利益。一是可以让弘时及其八爷党的罪名被坐实,从而让弘时和八爷党被彻底打倒。二是打掉了弘时,就只剩下自己和弘历了,这对于他来说,不管夺嫡还是不夺嫡,都是有利的。八爷党与雍正已经斗争了若干年,聪明的弘昼应该看出来雍正的意思,消灭八爷党是大势所趋。

这就是弘昼的聪明之处,以粗心之态将八爷党及弘时一网打尽,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机会。

但是这却引起了精明的雍正的怀疑,事后雍正对弘昼的连番“审问”让弘昼不得不继续扮演粗心的角色。一句“儿臣不记得了”勉强糊弄过关,雍正是否会满意?当然不满意,不是叫他和弘时,老三胤祉去抄八爷党的家吗,这就是对弘昼最后的鉴定。

弘昼不得以闹出一出“活出丧”再次糊弄雍正过关。和弘时及八爷党划清关系以明哲保身,雍正算是看出来了。

弘昼本来很聪明,却为什么要装粗心,为什么要搞“活出丧”,以他的聪明,与弘时相斗,弘时占不了上风,问题在于,还有一个重要的对手:弘历。

这位康熙爷就看好的皇子,此时正在河南解决士子罢考的事件,如果以办差来说,弘历显然是雍正最器重的皇子,而弘时除了这次传旨的差事,再没有拿得出手的差使,故,弘昼心里清楚,自己肯定干不过弘历。而雍正虽然定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但是弘历是铁定的接班人,却无人不知晓了。

弘昼只能选择蛰伏,寻找其他的机会。但是弘时暗杀弘历的行动暴露后,弘昼应该已经明白自己再无机会。

每个人选择夺嫡的方式不一样,弘昼与老三胤祉一样,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夺嫡之心,只是更多的时候,他们以投机的方式选择了争取,这样既可攻又可守的方式较大的避免自己受到冲击和损伤,也不失为一种巧妙之法。

《雍正王朝》中看似童叟无欺的五阿哥弘昼到底有没有夺嫡之心?

记得好多年以前听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个大老板选司机,问几个候选人:“如果前面有一个悬崖,你能能在距悬崖多少米的地方刹住车。”

其中一个说:“我能在距悬崖20米的地方刹住车。”

另一个说:“我10米就行。”

还有一个说:“我5米就行。”

老板问最后一个司机,你呢?

他不紧不慢地说:“为什么距离悬崖那么近了才想起来踩刹车?我远远看见悬崖,就会提前踩刹车。”

结果这最后一位司机入选了。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呢,就是想告诉大家,弘昼就是这样的人。

弘昼的智慧在于,他早早就看到弘历是铁定的继承人,自己即便是争,也没有任何希望。所以他想方设法和光同尘,远离朝政,与和尚道士混在一起,就是为了让雍正相信自己没有夺嫡的野心。因为当一个人总是刻意对外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时,他才是最可怕的。

尤其是在陪弘时参与整顿旗务之事,一着不慎被弘时坑惨了之后,他下定决心不问世事。当雍正命令弘昼与弘时一起抄家时,他甚至不惜违抗皇命,搞出活出丧的闹剧,以示自己没有夺嫡的野心,只愿平安一世就好。

所以弘昼根本就没有夺嫡之心,有些解读明显过度了。但他的智慧却是顶尖的,他最大的智慧就是早早看清形势,远离夺嫡之争。

《雍正王朝》中看似童叟无欺的五阿哥弘昼到底有没有夺嫡之心?

绝对没有。

人啊,最难的就是拥有自知之明,不管在一个团体中还是在整个社会中,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弘昼比弘时智慧的地方,就是早就看透了这一点:皇位必然是属于弘历的,而雍正对夺嫡之事万般痛恨。

所以,弘时自作聪明,搞了很多小动作,欲与弘历争一争,结果都被雍正瞧在了眼里,最终被削籍,二十多岁就羞愤而死。

弘昼对于哥哥的遭遇心怀同情,同时也引以为戒。为了打消雍正和弘历的戒心,他选择以疯疯癫癫的姿态行走世间,不管是给自己办葬礼,还是做出其他的滑稽事,都是在自损名声,以表示自己绝无夺嫡之心。因为大家都知道,意欲夺嫡的人,必然要给自己塑造一个好形象,以延揽人心。

弘昼自污,为的就是让雍正和弘历放心。

终于,弘昼成功度过了雍正这一关,熬到了弘历继位。

在乾隆时代,弘昼依然没有放松警惕,依然故技重施,继续自污。

人性善妒。笑人无,气人有。皇帝富有天下,最妒忌的就是声望。他害怕别人的声望超过自己,尤其害怕兄弟和重臣的声望太好。

于是,在乾隆年代,弘昼就留下了骄纵、傲慢的名声,连军机大臣他都敢殴打。

可是乾隆呢,从未因此而惩罚他。众人越是对弘昼不满,乾隆越高兴。

就这样,弘昼熬了个善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