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是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实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三十岁所达到的成就的自我评价,“三十而立”是一个成语,如果改成立之年,就失去了意蕴,也不符合朗朗上口的阅读习惯。

其实“三十而立”并不是指你成家立业了,而是指你在这个年岁应该要承担一些责任,立,就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抱负,有内涵的人!

不过,以我杨角风以往回答问题的风格,如果仅是这么简单的回答,肯定是不行滴,其实“三十而立”在杨角风看来,还有更深的内涵!

我们仔细看题目,他问的是三十岁,为何叫“而立之年”而不是“立之年”?

这两种问法,就差了一个字,一个“而”字,那么这个“而”字还可以理解成什么呢?

你没有猜错,就是“儿”字,这句话是啥意思呢?

就是说,人到了三十岁,他的孩子是能立着的,也就是说,三十岁的人,孩子应该有一周岁了,可以站立了嘛。

如果儿子还没有,老婆还没娶,对象还没找,那么到了三十岁,就是大龄青年啦,最起码在婚姻爱情这方面,就落后于其他人了,是需要努力了!

也就是说,到达三十岁的时候,不光光能立身,比如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有责任心,有车有房有工作,还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但是偏偏少了“儿”字,这个“儿”既可以指女儿,也可以指儿子,总之是有小孩的!

所以,如果拿掉了“而”字,这种意味就没有了,也表现不了孔子对生儿育女的期望!

不过,如果一本正经的讲呢,其实没有那么多讲究,一个“而”字,纯粹就是凑字数的,不然,读起来不舒服,说白了,汉子就是这么奇妙!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