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父母被别人殴打,你会怎么办?
我的父母退休后在中心市场里租了个门面,开了一家小超市,主要卖一些烟酒零食之类的小食品,而最畅销的是一种散装的白酒。这种酒一般装在一个大陶瓷坛子里,不仅味道正,而且价格便宜。许多爱喝酒的人都经常光顾我父母开的这个小超市。其中一个叫经小铭的三十多岁的单身汉,他没有固定工作,平常又喜欢喝两口,他几乎隔上两天就要到小超市里,让我父母给他赊上三四两酒,他也不拿走,就在小超市里用一次性杯子将酒一饮而尽。因为口袋里没有钱,他赊酒的钱一般过上十天半个月才来结一次,也不知道那些钱是他打零工挣下的,还是向他父母要的。其实我的父母和他的父母都是熟人,退休前都在一起工作过,也可以这么说,我父母是看着经小铭长大的。但经小铭这个人的名声不太好,他不仅爱喝酒而且早早就被工厂辞退了,他平常靠干些零活挣些钱吃饭,但主要的是“啃”他的父母,有时为了要钱这件事他还与他的父母发生过冲突,时间一长他就有了“打爹骂娘”的坏名声。就是这样一个二流子似的人物竟然把我的父母打了。其实我父母开个小超市主要是为了消遣退休后的空闲时间,因为当时我们几个子女都已经不在他们身边,在外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至于小超市挣钱不挣钱,那都是次要的。而经小铭就是为了赖掉那几百元赊账的酒钱,跑到小超市里闹事,一言不合就把两位老人打了。也许,经小铭心里也明白,他把祸惹下了,因为他知道,我们家弟兄几个非常孝顺,而且个个身强体壮,性格刚猛,没有一个是好惹的主。于是,经小铭把我父母打了以后,就躲了起来。我们几个弟兄得到消息后,都第一时间从外地赶回到了父母身边,我们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寻找经小铭讨回公道。当时中心市场派出所也介入了此事,他们害怕我们下手太狠,就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讲政策说道理,要求我们按正规渠道办事。现在想起来,要不是这些派出所民警的苦口婆心,经小铭还能不能是个四肢健全的人都很难说。最后,我们是在一个废弃的砖窖里把经小铭找到的,这家伙身上没钱又没有什么朋友,他连个象样的藏身之处都找不到。当时,我就象拎小鸡一样,拽着他的脖领子把他送到了派出所,经小铭当时吓得够呛,他嘴里一直央求着:我错了,饶了我吧。后来,派出所依照规定对经小铭进行了处理。经小铭的父母还哭哭啼啼上门给我父母赔礼道歉,并赔偿了损失。这事才告一落段。不过这件事后,经小铭好像变了个人,他开始好好找活干,有时路过我父母的超市,他还会搭把手帮个忙,并对我父母恭敬有加。这时,我父母就会赏他一杯酒喝。
如果你的父母被别人殴打,你会怎么办?
22岁山东小伙的母亲被对方按进马桶里,用鞋子堵嘴。将烟灰弹到她胸口,接着脱裤子,露出下体侮辱她,嘴里还说着不堪入耳的话,整个过程,持续了2天。
这桩2016年出名的讨债事件,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辱母案”。
当时很多人都在发出疑问:父母被人殴打或者侮辱,作为普通百姓,我们怎么做,才是“忠孝两全”?
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一个最满意的答案。
这位母亲,叫做苏银霞,是个企业家,公司已经濒临破产,去借了“高利贷”135万,想周转,让厂房起死回生。男的叫于欢,是苏银霞的儿子,22岁。
一、前后借款135万,已还184万外加一套140平房子,仍旧未还清苏银霞在2009年时创办了一个公司,在工业园里面,主要做汽车刹车片的,公司经营不善,周转不来,就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向搞房地产开发的吴学占借了100万、35万,约定还钱时间和其它事宜。
苏银霞没想赖账,后来逐步去还钱,一直到2016年,她已经还了184万,还把名下一套140平方的房子抵押给对方。
可数目还是没清,对方说还欠17万没结清,这个时候,苏银霞已经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了。
吴学占这么大一个老板,他的公司注册资金就1000万了,肯定不会亲自去做要钱的事,于是他找自己的团伙帮要钱,那伙人是以一个叫杜志浩为首的,专门用某些手段帮人要回钱的。
据后来某位受害人表示,自己欠钱,被关在房间里三四天,期间被扇脸、脱衣服、电击、吊着,以及喝尿等等。
苏银霞是一只“肥羊”,不会轻易放过她的。
2016年4月13日,苏银霞回到已经抵押给对方的房子里拿东西,吴学占让手下拉屎,然后把苏银霞的头按进马桶里,让她还钱。苏银霞还不起钱,只能让对方缓一缓,事后那伙人离开,苏银霞试过求助,然而没用。
4月14日下午,工厂的门被卡车堵住了,所有员工都不可以进出。
有3辆没有车牌的轿车开进来,十几个人,一边欢呼一边从车上搬东西,有烧烤架,啤酒,肉串和零食,他们一屁股坐在那里,看这个意思,是打算在门口烧烤喝酒了。
员工说,他们之前也做过一些事,拉来砖头和木柴,锅,架在那里烧水,当地的习俗,这个是送殡的意思。
二、母亲被当众侮辱,于欢崩溃了下午,苏银霞和22岁的儿子,就被关在公司的财务室,四五个人守着,不准他们离开,在这间屋子里,还播放着黄色录像,把声音放到最大声,让苏银霞和儿子于欢在房间里看这种视频,嘴里说下流的话。
晚上八点多,杜志浩来了,进屋子里一看,母子俩乖乖在手下的看护下,享受着视频的“蹂躏”,他似乎觉得手下的手段实在是不够“高明”,太小儿科了。
他把苏银霞、于欢、还有一个女性职工刘晓兰带到接待室,11个人把3个人团团围住,用脏话骂苏银霞,那些脏话有多难听呢,比如像喊狗一样喊于欢,还让于欢过来喊他爹。
接着脱了于欢的鞋子,用鞋子堵住苏银霞的嘴巴,母子两人忍受着长时间的精神折磨,身子不停地发抖,求对方放过他们。
杜志浩去扇于欢耳光,一个巴掌下去,用手掰着苏银霞的头,让她看着,把烟灰弹在苏银霞的胸口里。
接着做出更过分的事,他脱下裤子,一只脚踩在黑色的沙发上,用下体去侮辱苏银霞。
周围全部是哄笑声,调侃声,杜志浩让于欢喊他爸爸。
接待室是半透明的,有一扇玻璃墙,被堵在工厂里出不去的一个工人看到了这一幕,赶紧让老伴于秀荣去报警。
被人控制住的于欢,蹲在地上,看着母亲的遭遇,恨得全身发抖,眼睛都瞪红了,使劲挣脱,可再怎么挣脱,也斗不过在场的十几个人。
这个极具侮辱的过程,持续了2个小时。22岁的小伙子,就这样,看着生养自己的母亲,在自己几步之遥的地方,被十几个壮汉侮辱,调笑。
苏银霞是开公司的,于欢也曾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日子,母亲辉煌的时候,他衣食无忧,甚至养尊处优,直到2014年,公司才开始走下坡路。
为人子女,看到这一幕,应该怎么做?又能怎么做?当晚十点多的时候,警察出警,进来之后,看了看双方,说了一句:要账可以,不能动手。
杜志浩那伙人,指着报警的于秀荣问,是不是你干的,把手机拿出来,然后把她的手机摔在地上,一把把于秀荣推倒。
五分钟后,警察准备出门口,于秀荣冲上去,挡在车前。于秀荣说,你们走了,谁去帮他们娘俩啊,指不定会出什么事。
接待室里,于欢看着能救他们的人走了,终于崩溃了,使劲挣脱,抓起桌上的一把水果刀刺向众人,杜志浩和其他3个人都被刺伤,杜志浩捂着肚子走出接待室,嘴里骂着:这小子来真的。
他让手下的人开车送去医院,在医院看病的时候,还很有气势地和医院的人争执吵架。第二天凌晨,杜志浩失血性休克死亡,另外的人,两个重伤,一个轻伤。
于欢被抓了,一审无期。理由是,当时对方并未使用有威胁性的武器,最严重的伤害,不过就是打了几个巴掌,于欢和母亲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不构成正当防卫。
杜志浩的家属索赔,要求于欢赔偿丧葬费和各种费用,共计830万元。
后来这事闹大了,上诉,就改判5年。
有人会认为,苏银霞当初办公司,也存在有违法行为,她也不是什么好人。一码归一码,难不成,不被定义为好人,就可以用这种手段来对待吗?
法理和人伦,该如何取舍?法理上,于欢是做错了,他不该动手。法理告诉了我一切不可以做的,但是没教我,哪些是可以做的。当时的情况,22岁的于欢,作为一个成年男子,作为一个儿子,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受辱却没有任何动作,这才是不正常。
人伦上,于欢在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生养自己的母亲,是孝,哪个孩子看到父母被殴打,第一反应都是冲上去。
这个事情造成的阴影,于欢可能要背负一辈子。
中国政法大学的罗老师用诙谐的语气来普法,很受欢迎,有一个视频的内容,我印象深刻。
一个妇女遇到劫色,对方脱衣服时眼睛被衣服捂住了,女的顺势把男的一推,他就掉进粪坑了。男的拼命往外爬,女的跺了一脚,男的又掉进去了,第二次往外爬,再跺一脚,第三次再跺,男的彻底掉进去了。
请问这种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吗?很多人说踩第一脚才叫正当防卫。
罗老师:你把自己想象为被害者,你会怎么做?
罗老师:如果是你,你砸不砸?要是我,我踩四脚,我还要拿块砖往他头上砸呢。大家觉得合适吗?合适得很。
于欢的情形,事后可能有一万种方法来解决,但当时,他可能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最后,不要去借贷,后果不是我们能承担的。
如果你的父母被别人殴打,你会怎么办?
大年初二,一大家子人在我家聚餐,小姑一如既往地使唤我妈、吆五喝六。我接过我妈手中刚热好的一盘鱼,照直扣在小姑的脸上,并告诉她,以后再不尊重我妈,我见一次,打一次。
我爸弟兄三个,没有姐妹。我们当地风俗,老人去世后,必须有女儿“供奉七饭”,就是每隔七天,女儿家要进行一次“供奉”的仪式,一直到49天截止。所以爷爷的堂兄,把他的小女儿过继到我爷爷名下,也就是我的小姑。
我奶奶重男轻女,怨我妈生了两个女儿,不过她就是一个没文化的农村老太太,根本掀不起什么浪,顶多言语尖酸一点。但加上我小姑躲在她身后撺掇,就成“加强二人组”了,互为依仗,为虎作伥。
小姑没出嫁前,专以欺辱我妈为乐。无论我妈为她解决多少难题、帮她多少忙,从不说个谢字,甚至也没换来一句嫂子,一直用“喂”、“哎”、“那个谁”来代替。
我爸妈都是当地供销社职工,两人自由恋爱,婚前婚后,我爸对我妈都非常好。我妈读过书、外公家境好,又有正式工作,这一切,都是我小姑嫉妒而不可得的。
那会儿超生会累及工作,所以妹妹出生后,我妈就去上环了,彻底断绝了我奶奶催生的想法。
九十年代,爸爸停薪留职下海,经常出差不在家。虽然会耳闻一些小姑欺负我妈的事情,因为没有抓现行,顶多训斥警告一番,加上我妈又是一个大局观很重的人,一切以和为贵,所以拧巴着过了很多年。
我读高二那年,17岁,迷恋武侠小说,骨子里是有一股英雄主义的。
春节,初二,轮到我家聚餐,叔伯姨姑来了一大家子人。我妈从凌晨4点起来,开始炖汤,忙活到中午没歇过脚,我爸和我打下手。
亲友们坐在堂屋嗑瓜子、聊天、看电视,小姑不知说了什么高兴的事,逗得奶奶哈哈大笑,姑父站在小姑身后,不时地给她递瓜子和茶水。
20多口人,分坐了两桌,三四十个菜、汤端上桌后,我妈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端着碗坐在旁边凳子上吃。
我大妈看不下去,拉我妈一起去桌上同吃。
椅子还没坐热,小姑又开始作妖了:“喂,你怎么就炒了一个青菜啊,都是肉,我想吃青菜”、“哎,这个鱼凉了,有点腥,拿去热一下”、“过年怎么能不吃饺子呢?拿点过来,放火锅里煮”、“喂,我筷子掉了,给我再拿一双吧”······
我爸拿了饺子,又帮她拿了筷子,顺便警告她,喊嫂子,不能喊“喂”。小姑撇了撇嘴,没接话。
我妈炒了一盘青菜上桌,又端着鱼去厨房热。
很多人都觉得不妥,但是习以为常了,知道她就是那样的人,对谁都一样,不跟她计较。
我带着一群堂弟妹坐在旁边的小桌,刚好全部都看见、听见了,感觉非常不爽,想怼她。大姑拉了我一把,说大过年的,别闹得都不开心,你小姑就那样,别理她。我爸也瞪了我一眼,我忍下去了。
我妈把热好的鱼端过来,还没走到餐桌旁,小姑又开口了:热菜时,就换一个干净盘子啊,你看这盘子边,也不擦一下,还是城里人呢,真是······我妈有些尴尬地站住了脚,估计在犹豫是回厨房换个盘子,还是直接端上桌。
看着她喋喋不休的嘴唇,把我妈使唤地团团转,我再也忍不下去了。喝了一口红酒,不管不顾地走到我妈面前,接过她手中的盘子,转身扣在小姑的脸上,汤汁溅到奶奶衣服上。(她俩坐一块儿)
小姑被烫的嗷嗷叫,站起身来尖声骂我。因为起身动作太急,身上的鱼和汤汁,顺着她新买的呢大衣往下滑溜,旁边的姑父一边不停地抽着纸巾擦拭,一边用眼神杀我,喝问道:你是不是疯了?
全屋二十多个人都震惊地看着这一幕,小姑已经开始抹眼泪了,不知道是汤汁辣的,还是委屈的,还不忘对着我爸撒娇道:三哥,你看你教的好女儿,这哪里像个女孩子?
我奶奶更是怒不可遏地对着我妈吼道:“都是你们惯的,一点家教都没有,这以后到婆家去了,还不被男人······”(从小到大,奶奶诅咒我最多的,就是以后到婆家去,被男人打,被婆家撵出门)
我爸看了我一眼,没说话,我却清晰地看见他眼底隐藏的笑意。他站起身,拿来湿抹布递给姑父,说了一句:我刚才就警告过你,尊重你嫂子,谁让你一直喂来喂去的?
我看见我爸没有发火,借着刚才的一点酒劲儿,决定干脆“熊”到底。
我盯着小姑,恶狠狠地喊她的名字,说:我忍你十几年了,从此以后,你休想再欺负我妈,我告诉你,别看我和妹妹都是女的,你就能欺负我妈,你要再敢对我妈吆五喝六的,看我不打死你。以后你对我妈叫嫂子,我们就叫你小姑,你再用喂来喊她,我们就一直喊你名字。前帐一笔勾销,以后再敢欺负我妈试试!我边说,我妹边走过来站在我后面,跟我一起表决心。
当时年纪小,貌似还说过,我即使以后不结婚,也要看着你,看你再敢欺负我妈。
骂完很痛快,姑父当场领着小姑走了,剩下的大人们,尴尬地吃完了那餐饭。当然还是有几个亲戚,也在痛斥小姑活该的话题。奶奶气得饭都没吃,去房间待着了。
本来以为晚上少不了一顿揍,但我爸就象征性地教育了几句,嘱咐我以后遇事不要冒进出头,并没有打我。
而且那次以后,我小姑确实老实多了,对我妈尊重了,也叫她三嫂了。
现在我都38岁了,我妈还一直记着这事,说那时候,她感觉孩子一下子都长大了,什么都不怕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父母被人殴打,会怎么做?
答:不论年龄几何,不论对方势力大小,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或者说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坚决站出去,维护父母,这是为人子女,最不可触犯的底线。
如果你的父母被别人殴打,你会怎么办?
我相信所有人都会选择拼命的!
我家原来是做夜市烧烤生意的,规模不大,我爸做烧烤,我妈充当服务员,有时我在家的话也会帮忙看摊子!那次我正好放暑假,晚上也没啥事于是就被抓了壮丁,和我妈一起给客人们上菜。
到了凌晨两点多时,摊子上基本上没啥人了,就剩下一桌的两个青年还在那喝酒。
原来都打算着等最后这一桌走人了就收摊子回家休息了,谁知道那两个青年喝醉了,竟然拿着啤酒瓶在那磕桌子。我妈当时正在收拾旁边的桌子,看到这情况,就随口说了他们几句,让他们不要摔了,摔坏桌子要赔钱的。
哪想到那青年二话不说就扇我妈一耳光。我当我看到我妈被打耳光了,火气瞬间上头,抄起凳子就往那个青年背后砸,就一下就把那个青年焖地上了。此时青年的同伙也要拿酒瓶砸我,但他还没动手就被我爸拿着铲碳的铲子给盖地上了。我爸也是猛地很,另一个青年都倒地了,还在那一直拳打脚踢的。我原来也打算在补上两脚的,但是被我妈拉住了,我妈害怕出人命,就不让我和我爸打人了。
当天晚上我爸就直接报警了,就说那俩青年打坏桌子还打人,但因为那俩人实在醉酒太厉害,都不能好好交流了,警察只好带着那俩人和我爸去了警察局,我没去,我爸当时说就他自己动手打人了,再说我未成年,也就没让我去。
最后也没赔钱,那俩人酒醒后知道这事,亲自来给我妈赔礼道歉了,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
所以说,作为男人,一定要好好保护家人,该不能怂的时候就需要刚!
如果你的父母被别人殴打,你会怎么办?
表弟的亲生母亲辱骂我妈,朝我妈吐口水,还扇了我妈好几巴掌,而我妈也不甘示弱,薅着表弟母亲的头发不松手。表弟非但没有护着他母亲,还拿着锄头把他母亲打出了我们家,他还说:我的姑姑,谁也不可以欺负。表弟这么护着我妈是有原因的。
表弟是我小舅舅的孩子,小舅舅是我妈最小的弟弟,比我妈小六岁。小舅妈嫁给他的第二年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弟。有了孩子后,小舅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心也更强了。为了多挣点钱,让表弟和小舅妈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在表弟刚满一岁的时候,小舅舅就进城打工去了,留下小舅妈一个人在家种地带孩子。
可能是因为聚少离多,小舅舅和小舅妈的感情变得越来越不好,一年到头小舅舅也就回两三次家,每次回家最多也就是呆十来天,可那十来天中,小舅妈基本上每天都要和他吵架。小舅妈嫌小舅舅没本事,说小舅舅在外面打了好几年的工还是没有一点长进。小舅舅一开始还忍着,后来实在不耐烦了也和小舅妈吵。
小舅妈因为生活过得不如意,每天都郁郁寡欢,对表弟也不怎么关心,有时候还会把气撒在表弟身上。姥姥姥爷心疼表弟,大部分时间都把表弟带在身边,表弟对他们也越来越依赖,我妈妈也很疼爱表弟,那时候表弟虽然感受不到多少父爱和母爱,可亲情环绕着他,他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表弟六岁的那年,悲剧发生了。小舅舅在外面出了车祸,他被一辆疾驰的货车直接给撞飞了,还没等送到医院人就已经不行了。
货车司机赔偿了小舅舅十几万块钱,这些钱被小舅妈攥在手里,一分钱都没有给我姥姥姥爷。小舅舅死后没多久,小舅妈就带着表弟走了。
表弟那时候虽然刚刚六岁,还不是很懂事,可是他却不舍得离开我姥姥姥爷,走的那天他扯着嗓子哭,抱着我姥姥不松手,我姥姥流着泪说:孩子,你跟你妈走吧,孩子不能没有妈啊,等爷爷奶奶想你的时候就去看你……
姥姥的话还没说完,小舅妈就强制性地把表弟抱过去了,然后她就领着表弟走了,她走得很决绝,一次头都没回过,反倒是表弟,一边哭一边一步三回头。
姥姥经历了丧子,加上最疼爱的孙子也走了,在双重打击之下她很快卧床不起。她临终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看一眼表弟,姥爷去找小舅妈说明了情况,小舅妈却说表弟被她哥哥带出去玩了,去了哪里她也不知道。姥爷等到天黑也没见到表弟,最后只得又回了家。
姥姥到死都没能再见表弟一面,姥姥去世后,姥爷又去找过表弟两次,可每次小舅妈都找各种借口不让姥爷见表弟,后来姥爷也就没再去过。
一年后,小舅妈改嫁了。男方是离异的,和前妻结婚多年,可前妻始终没能为他家生下一男半女,于是就和前妻离婚了。他家在县城做点小生意,经济条件挺好,和小舅妈结婚的唯一条件就是小舅妈不能把表弟带过去,男人自己还没做过父亲,不可能一上来就替别人养儿子。
于是小舅妈就把表弟扔给了自己的父母,自己一个人过好日子去了,一年到头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去看一下表弟。
表弟的姥姥姥爷也不怎么待见表弟,小舅妈还有一个哥哥,她哥哥家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两个孩子从小就被表弟的姥姥姥爷带在身边,两个老人只疼自己的孙子孙女,对表弟漠不关心,动辄打骂。
他们家所有的脏活累活都使唤表弟干,几个孩子打架,不管谁对谁错都是惩罚表弟,还经常不给他饭吃,表弟被打骂怕了,不论说话还是做事都小心翼翼,夜里经常把头蒙在被子里偷偷地哭泣。
有一次小舅妈回去的时候,他悄悄哭着求小舅妈把他带走,给小舅妈诉苦说他舅舅还有姥姥姥爷经常打他,他本以为小舅妈会可怜他、心疼他,至少也会安慰他几句,可没想到小舅妈使劲把他一推说:你真是没良心,他们管你吃、管你住,你还在背地里给我告他们的状。我早就给你说过,我没法带你走,你老老实实在姥爷家住着,少给我惹他们生气,把他们惹急了他们不管你了,到时候更有你哭得……
这些话就像一把刀子一般狠狠地扎在表弟的心里,虽然他还小,可他却早已懂得了悲伤。
那天表弟炒菜的时候不小心把菜炒糊了,这可惹恼了他的舅舅,他舅舅打了他几下还不解气,又罚他在院子里站了一个小时,当天晚上还不让他去屋子里睡觉,让他睡在院子里。那天晚上表弟的眼睛都哭肿了,半夜里,他偷偷离开了那个让他伤心绝望的家。
那时候,他才刚刚十岁。
外面漆黑一片,他内心充满了害怕和恐惧,壮着胆跑到邻村一个草垛子里,在草垛里担惊受怕地迷迷糊糊睡到天蒙蒙亮,然后凭着记忆朝我姥爷家走去。
小舅妈的娘家和我们那属于不同的两个镇,虽然两个镇相邻,可中间却隔着好多村,我姥爷家距离小舅妈的娘家有几十里的路程。几十里的路程,表弟走了好几天。他一路走一路打听,找不到路就问,可有时候问了也还是说不明白,所以才会走了好几天。
路上有好心人看他可怜,给了他几个馒头和煎饼,他这才不至于饿死。因为他穿得破破烂烂的,加上身上脏兮兮的,有的孩子以为他是乞丐,从地上捡了石子追在他后面打他,偶尔还会有狗汪汪地叫着咬他。
谁能想到一个十岁的孩子竟然经历了这么多。
他总算是到了我姥爷家。可是那时候我姥姥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我姥爷后来又找了个老伴,自从有了老伴后,他就去了他新老伴那生活,也不住在老家了。表弟找姥爷家的邻居打听清楚后,再也控制不住,绝望地哇哇大哭。
姥爷家的邻居非常同情和可怜表弟,找人打听后骑自行车把表弟送到了我们家。我妈看到表弟的时候都呆了,她心疼的一把抱过表弟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呢?咱不走了,以后我养你……
从那之后表弟就在我们家住了下来。我妈对表弟很好,只要我和我哥哥有的,表弟一定也会有,她还和我爸为表弟联系了学校,表弟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
表弟在他姥姥姥爷家的那几年,养成了做什么事都要看一下别人脸色的习惯,有时候就连开口说话之前都要先看一下我爸妈的表情。我爸妈看他这样非常的心疼,我妈给他说,以后想说什么就说,想做什么就做,心里不用有什么担心和顾虑。我妈还说,在她心里,表弟就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表弟做错了事情她会批评他,但不论表弟做什么,她都不会不管他。
表弟很争气,他一开始学习起来还有些吃力,可后来他慢慢地追赶了上去,等上高中的时候,每次考试都稳居班里前三名。
那段时间是我们家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我爸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妈就是普通的农民,那时候乡村教师的待遇比现在差了很多,加上我也上高中,我哥上大学,爸妈一年到头的收入根本不够供三个孩子读书。
每次交学费都是我爸妈最犯愁的时候,家里没钱,爸妈就只能出去低三下四的找人借,村里经常有人劝我爸妈不要再供我们读书了,他们认为读书没用,还把我们家拖垮了,可我爸妈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劝,家里再困难都坚持供我们三个读书。
有一次又到了我们交学费的时候,我爸找别人借钱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借给我们了,我爸抽了一夜的烟,我妈也是愁得一夜没睡。
第二天表弟给我妈说他不想读书了,他说他觉得别人说得没错,读书一点用都没有。
我妈气得打了他一巴掌,那是记忆中我妈第一次打表弟,也是唯一一次打他,我妈说:你还没读完,你怎么知道读书没用?对于咱老百姓来说,想改变命运只能靠读书,只要你们以后能有出息,砸锅卖铁我也会供你们读书!
从那之后,我们都没再敢说过不读书这种话。
表弟高考考得比我还要好,我和他上了大学后,我家的条件也逐渐好了一些,一方面是我哥已经参加工作,不止不用再花爸妈的钱,偶尔还可以替他们分担一下负担,另一方面是乡村教师的待遇提高了很多,虽然我们家的日子仍旧过得不富裕,但和之前比起来已经好了很多。
我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参加工作了,而表弟被学校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外贸公司,一入职年薪就三十多万,后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到现在一年轻松七八十万。
他完全凭自己的本事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还安了家。他的妻子和他是同事,两个人结婚后小日子过得红红红火的,非常让人羡慕。
就在表弟一切都越来越好的时候,他的母亲又来找他了。小舅妈再婚这么多年一直也没能再生个孩子,男人一开始还对她挺好,后来厌烦了她,喝醉酒就打她、骂她,她忍受了十多年的家暴,最后男人还是又和她离了婚,男人还悄悄把他们家里所有的存款都转移走了,一分钱都没有给她。
她听说表弟有出息了,就找到表弟让表弟给她养老,表弟压根就不想和她打交道,拿了两万块钱给她,让她以后不要再去找他。自始至终,他没给小舅妈叫一声妈。
小舅妈被气坏了,她骂表弟不孝顺,连带着还骂我妈,说都是我妈在里面挑唆的,她还口口声声地要去找我爸妈,说不会让我爸妈有好日子过。
表弟以为她不会有脸去找我妈,没想到她还真去了我家。我妈赶紧给表弟打了电话,表弟接完电话就往我家赶。
我妈一开始还好声好气地和她理论,可她根本静不下心来听我妈说,嘴里一直骂骂咧咧的,表弟没到的时候她还好一点,只是说话不干净,但至少没有对我妈动手,等表弟到了之后,表弟始终和我妈站在同一战线,估计这刺激到了她,她朝我妈吐了好几次口水,还趁我妈不备扇了我妈几巴掌。
我妈也是被气极了,她薅着表弟母亲的头发不松手,表弟趁这功夫,去我们家杂物间里拿了一把锄头出来。
他拿着锄头把他母亲打出了我们家的家门,他母亲说他这么对自己的亲妈以后会遭报应,表弟说:我没有你这样的妈,姑姑才是我妈,这个世上谁都不可以欺负她!
表弟说,从他母亲改嫁的时候他就没有妈妈了,他说,他摊上这么个母亲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有个好姑姑,我妈虽然不是他的亲妈,却胜似他的亲妈,如果有人欺负我妈,他会和别人拼命。
表弟的话让我深有感触,父母是我们的至亲,他们不止赋予了我们生命,还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们养大,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心血,我们穷尽一生都还不清。如果我们的父母被别人殴打,我们会怎么办呢?
1、会反击,不顾一切、不考虑后果的反击。
别人可以辱我、打我、骂我,迫于情势我们可能都能选择忍气吞声,可如果别人辱我们的父母、殴打我们的父母,那么,不好意思,这是绝对无法忍受的。任何人都有底线,父母就是我们的底线,别人怎么对我们都可以,但哪怕只是瞧不起我们的父母,我们内心都会非常难过和煎熬,更何况是殴打我们的父母呢?我们会不顾一切地反击,哪怕拼着坐牢的风险也会反击,虽然这种行为是不理智的,但是别人都打我们的父母了,我们哪里还顾得上理智呢?
2、如果我们非常弱小,只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可能我们因为年龄很小,力气也很小,完全没有能力和打我们父母的人抗衡,甚至我们还因为护着父母也被对方殴打了一顿。这种事情不管过去多少年我们内心都无法释怀,内心悄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等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了,我们就会伺机反击。
3、直接报警。
这是非常非常理智的人才能做出来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看到自己的父母被别人殴打,很可能直接就冲上去和对方扭打在一起了,很少有人能理智的打电话报警。其实这是最值得考虑的一种做法,可以一边保护自己的父母,一边打电话报警,借助法律来惩罚他们。
父母生养了我们,他们不忍心看我们受委屈,我们自然也不忍心看他们被人欺负。父母是我们的底线,我们可能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冲父母发脾气,但别人不可以。别人可以辱我、欺我,但如果他们欺负、殴打我的父母,我必会反击。
如果你的父母被别人殴打,你会怎么办?
因宅基地被占母亲被邻居误伤身亡,隐忍22年后为母报仇——“张扣扣案件”。
“言语侮辱、鞋子塞嘴、被打耳光、趴马桶,追债人甚至还当着母子两人的面脱裤子,做出各种下流的动作,因被追债人使用各种令人发指的手段逼迫母亲,忍无可忍之下反击失手误杀他人”——“于欢案件”。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源于父母被欺负后引发出来的刑事案件,所以当我们遇见父母被他人欺负或者辱骂,作为子女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提到这件事,我相信肯定有人会说:“那还用得着考虑吗?父母之恩大于天,作为子女的自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父母任由被人欺负辱骂,如果不闻不问那还是“人”吗?可能连畜生都不如吧”?
替父母争回面子,让父母不受欺负,如果真的到了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那时候也无需什么理智与不理智的考虑,这个观点我相信是在座各位的内心想法,也是始于孝义之固然也。
事实固然如此,但结果却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以张扣扣与于欢两人的事迹来说一说吧!通过他们两人不同的事件出发点,我相信看了之后大家心里也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该怎么做?后果又会如何?
孝义与法律的天平案件一:张扣扣案件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说张扣扣的这个事,张扣扣“为母报仇”的时间跨度挺久的,这前后距离了22年之久。
幼年目睹母亲被打身亡,虽然凶手已经得到惩罚,但仇恨的种子已经在张扣扣心里埋下,儿时没有能力,隐忍多年后终爆发出来,有一点卧薪尝胆的意思,缺的就是一根导火索,促使这一切发生的,有儿时的仇恨,也有心里的不平衡,这似乎是电视剧般的情节,但没想到它会在现实里出现。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1996年,张扣扣家发生了大事。
1983年1月6日,张扣扣出生在南郑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1996年时张扣扣年仅13岁,这个年纪的他正在读初中,原本平淡无奇却幸福美满的家竟因为“领里纠纷”变得支离破碎,张扣扣母亲汪秀萍因为宅基地的事情与邻居王正军、王富军二人发生口角纠纷,其实在农村这种邻里口角纠纷并不算稀有,许多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发生矛盾。
就比如在我老家,由于地势崎岖耕地少,往往会因为耕地问题发生口角矛盾,比如你家占我我家一点点地脚,坡坎地被挖了一个缺口等等,都会引发矛盾,但有句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其实有时候只要不是太大的矛盾,往往一段时间后也就和解了。
但有时候也会出现意外,矛盾处深了不相往来的也有,张扣扣母亲的遭遇也是矛盾积怨已久的结果,这个宅基地问题估计也是吵闹许久,因为矛盾激化也不是一天就能够产生的,长时间的吵闹纠纷势必会把事态扩大化,张扣扣母亲与王正军、王富军两人之间的矛盾由最初的吵闹演变成厮打,汪秀萍虽然是妇道人家,可在这件事上也没有退让,更何况王正军还是邻居小一辈,让两个孩子给欺负了说出去可成何体统?直接先发制人打了王正军与王富军两人。
站在汪秀萍的角度是以大人教训一下孩子,可王正军、王富军这两个半大孩子根本就不吃这套。
这一打不得了,直接惹怒了王正军、王富军两人,也不可能一直被动挨打,也是年轻气盛缘故,王正军当时顺手在旁边抄起一根木棒就反击,一个大男孩子的力道岂是汪秀萍能够比拟的?王正军当时也是下手不知轻重,木棒敲打在汪秀萍脑袋上后直接就是重伤,重伤之后的汪秀萍并没有抢救过来 ,在当时那个年代,脑袋重伤能够抢救过来的几率太小了。
这一切都被张扣扣看到了。
那时王正军年龄也没大张扣扣多少,也就几岁的样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正军虽然犯了故意伤害致汪秀萍死亡的罪名,但王正军并没有判决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主要原因是当时王正军是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岁),事后王正军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认罪态度很好,而且王正军的父亲又积极承当了汪秀萍的后事费用,对王正军也就进行了从轻处罚。
其实当时影响王正军刑期的原因除了上面的这几个原因之外,也还有被害人汪秀萍在这件事上的行为主导,宅基地纠纷先动手方是汪秀萍,在这件事上汪秀萍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汪秀萍没有先动手,那小她一辈的两个“孩子”也不会动手,这件事也对判决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数条因素加起来,王正军的刑期判决并不是特别严重,只判了七年的有期徒刑。
王正军虽然说是未成年人,但因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还是被判了七年有期徒刑,刑期判决生效后就该是王家对张扣扣一家的赔偿问题了,法院判决的赔偿王正军家根本就无力偿还,考虑到王家条件困难,最后赔付给张扣扣父亲张福如的只有9639.3元,事后王正军进入监狱服刑。
这件事到此为止似乎已经结束,在王正军服刑后王家、张扣扣父亲对此判决都没有异议,也没有再次提起上诉。不过这件事也有些奇怪,后来张扣扣父亲张福如说:“其实真正的凶手是王富军,也就是王家的二儿子,当时使用木棒打伤汪秀萍的不是王正军,但最终王家推出来认罪的却是三儿子王正军,至于如此做的原由为何?张福如自己也不知道,至于赔偿款的事情,张福如也说除了丧葬费之外,他只收到了王家的1500元,与丧葬费的8139.3一起正好是9639.3元,丧葬费与赔偿款是否一起算?这个两家都没有提及,张福如也没有提起诉讼”。
很显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当时的具体情况,估计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但至少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两家都没有再提这件事。
这期间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目睹这一切事情的张扣扣,整件事他的没有参与其中,仿佛游离于事情的边缘。
处理这件事的是他父亲张福如,年纪还小的他根本说不上一句话,王正军判刑七年,王家又作了赔偿,这件事似乎就这样过去,但他又深入其中,这件事他是一清二楚的,张扣扣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报仇的机会,这一等就是二十二年。
2018年2月15日,张扣扣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这是王家所有人都回家过年的日子,张扣扣要等的就是人齐了在动手,张扣扣本来也是这样想的。
王正军当时只服刑七年,也就是零几年就出来了,可后来张扣扣也一直没有见到王正军回家,他有心想找王正军麻烦,可人都不知道在哪,2018年这一年对张扣扣来说正是一个机会,因为王正军与王校军都回家来过年了。
张扣扣曾经说过,这件事对于王正军来说或许已经过去,但对他来说难以释怀,他并没有忘记当初发生的事情,本来张扣扣还想等王家老二王富军回来在一起动手,可张扣扣看见王家已经到齐三人时再也忍不住了。
他盘算已久的计划开始实施,在张扣扣的特别准备下,王家的一切行迹都落在张扣扣眼里。
张扣扣埋伏于王正军、王校军(王家大儿子)上山祭祖的路上,趁两人不备时将其杀害,张扣扣的计划是有预谋的,随即直接去王正军家杀害了家里的王自新(王正军父亲)。
做完这些的张扣扣并没有收手,直接回家拿上自己准备多时的汽油,把王校军的小车给烧成焦炭,完成这些后张扣扣才逃离了案发现场,一切行动有条不紊,都是张扣扣早已计划好的路线。
从张扣扣的角度来看,他为自己母亲一事报了仇,也释放了挤压在心里多年的仇恨,我们不知道当时张扣扣到底看到了什么,但对他内心的冲击力肯定很大,甚至后来张扣扣心里一直背负着这种自小带来的心理冲击。
两天后,也就是2018年的2月17日,张扣扣选择了自首。
2019年7月17日,长达一年多的判决后,张扣扣被以故意杀人、故意损害他人财物,情节严重,被判死刑。
张扣扣此案有没有“争论”呢?当然有,张扣扣隐忍这么多年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会选择突然出手?
从判决结果来看张扣扣报复王家并非只有一个原因,张扣扣坦言,他报复王家主因是为了母亲,其次也还有自己工作、爱情不顺利,生活收到颇多挫折,对未来不看好也无希望,在看到王家整整齐齐回家过年后,这心里难免有些不平衡。
的确!在张扣扣看来王正军服刑七年回来之后依旧一家团圆,且王正军哥哥王校军也过得相当的不错,回望自己这些年过得却是一塌糊涂,自己现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张扣扣被很大一部分因素归结于王家。
张扣扣此案纵使有诸多原因,但最终结果却是如此,我们该说些什么呢?张扣扣年幼时亲眼目睹母亲被打身亡,那时的他无话语权,也无力改变什么,二十多年后张扣扣自己过得不顺利,在诸多压力下他选择了这样一条路。
张扣扣案件或许说明不了什么,毕竟他也曾经坦言如果王家的态度好一点,自己的日子过得顺利一点,如果能够娶妻生子,或许他不会做出这种事情,这期间是有空档的,张扣扣为母亲报仇这件事未免不是他泄愤的一个口子。
当然!也或许是因为事情发生时他还小。
但归根结底张扣扣还是为母亲报仇了,也释放了他积压在心里的仇恨,于孝义来说张扣扣的确做到了。
但于法律来说,他的这种行为却又触犯了法律,于孝于法,张扣扣该怎么做?似乎无论怎么选,张扣扣都需要面临着痛苦。
张扣扣虽然为母亲报仇了仇,但他自己的人生也到此结束,如果张扣扣母亲在天有灵,她会同意张扣扣这样做吗?我想她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儿子张扣扣会走到这一步吧!
如果这件事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我们来看看辱母案中的于欢是怎么做的?案件二:
于欢在此案中虽然没有失去母亲,但他所承受的痛苦并不亚于张扣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于欢的痛苦在精神层面上已经超过了“正常人能够承受”的极限。
为什么我说是“正常人的极限”呢?你且听细细道来。
其实“于欢案件”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很简单,并没有什么很复杂的细节,大家围绕于欢的讨论点并不是案件的发展情况如何,而是于欢该不该出手,他是否防卫过当?
整件事情的导火索就是“欠钱”,也就是债务纠纷,过程也很明朗,但这件事引起的效应一点也不比张扣扣的案件少多少,甚至有过之而不无不及。
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涉及到一个“辱”字。
这个案件说复杂也挺复杂的,它涉及到了孝义、人伦、道德、以及法律,这几者之间该怎么做到一个合理的平衡?这才是争论不休的焦点。
于欢母亲并没有受到生命上的威胁,但人格上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并且还是当着于欢的面,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目睹别人侮辱你的母亲,你该会怎么做?
你能够忍吗?这已经超越了正常人能够隐忍的精神极限了吧?
借债引发的纷争于欢母亲苏银霞也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能够打拼出一个偌大的公司也是难得可贵的,可创业难,守业更难,苏银霞的公司在壮大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公司运营发展难免有资金出现短缺的时候,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苏银霞给房产公司老板吴学占借了135万元用于公司周转,月利息达10%。
这个利息是相当的高了,这意味着苏银霞每个月需要偿还13.5万的利息,如果第一个月没有来得及还清继续累计下去,那将是一笔庞大的天文数字,不需要多久,本息利滚利仅仅只需要半年,苏银霞需要偿还的利息就以达到本金数值。
明知道利息如此之高,可苏银霞为什么还要借呢?
其实苏银霞去找吴学占借钱已经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如果苏银霞能够在其他地方借到资金,想必也不会选择这样高的利息,主要原因还是苏银霞之前为了公司的债务已经成为了“失信人员”,也就是说苏银霞在此之前已经成为了失信人员“黑名单”,找银行借钱弥补这个资金链的办法已然行不通,苏银霞能够做的只能找私人借钱了。
吴学占成为了当时苏银霞为数不多的选择,可利息实在是太高了,苏银霞给吴学占借了135万元之后并非没有偿还,苏银霞一共偿还了本息184万以及一套价值70万的抵押房子,前后共偿还了254万元,这个数值差不多是借钱时的两倍了,可由于利息实在是太高,苏银霞就算偿还了254万,依旧还是没办法把这个钱全部还完。
吴学占逼迫得紧,苏银霞公司效益不好也没办法及时还上,于是这个债务纠纷就发生了。
为了逼迫苏银霞还钱,吴学占纠集了一般社会小混混去找苏银霞麻烦,这些打着吴学占催债的口号的小混混先是去苏银霞的工厂捣乱,意思就很明白了,要么赶快还钱,要么你这工厂就别想安安稳稳的开下去,一天不还天天来捣乱,看你这工厂还怎么正常生产下去。
可当时的苏银霞也实在没钱,手里最后能够抵押给吴学占的房子都拿出去了,手里哪里还有多余的钱,吴学占纠集的这些小混混见捣乱不成就开始玩狠的了,这期间从辱骂苏银霞上升到殴打,让苏银霞苦不堪言。
吴学占胁迫的紧,事件也愈演愈烈,在案件发生的前一天,苏银霞遭遇到了人生当中最羞耻的侮辱,为了能够让苏银霞还钱,吴学占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见语言侮辱无效,就让手下小混混在马桶里放置排泄物,然后让手下按着苏银霞的头贴到马桶上,逼迫苏银霞还钱,这一天苏银霞遭遇到非人的待遇。
吴学占的“高利贷”苏银霞不是说不还,她只是没钱而已,如果说不还那苏银霞之前为何还了254万?只是还钱的速度跟不上利息涨的速度,这边还没有还完,那边利息又涨了不少,可吴学占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看来苏银霞已经成为了他“猎场里的酒菜”,借135万已经收回来了254万,苏银霞身上还有利益可图,他不相信苏银霞还真的骨头里敲不出一点油水来。
只要苏银霞一天没还清,他就能够一点点的把苏银霞给压榨干净,还有什么比这样来钱更快呢?
在吴学占看来,苏银霞就算没有钱也还有厂子不是吗?这厂子只要抵押出去,自己的钱岂不是就到手了吗?可厂子抵押出去后苏银霞就彻底一无所有了,手底下还有几百人需要吃饭,这可怎么行?
第二天吴学占继续带着人来到了苏银霞的公司办公室,这一次吴学占是准备来狠的了,先是在工厂里大闹了一番,紧接着他不仅带着人控制了苏银霞,甚至就连苏银霞的儿子于欢也没放过,大概率是想借着于欢胁迫苏银霞继续还钱,然而事实上吴学占也是如此做的。
这期间吴学占带来的催债小混混依旧以语言攻击苏银霞,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有苏银霞的儿子在场,为了能够让苏银霞拿出钱来还债,从言语辱骂攻击上升到了身体上的侮辱,催债小混混把于欢的鞋子脱下来捂在苏银霞的脸上,故意把滚烫的烟灰洒落在苏银霞的胸口,更加过分的是吴学占手下有一个叫杜志浩的直接脱掉裤子,当着于欢的面朝苏银霞做出很多不雅的动作。
不论是苏银霞还是于欢,在这期间他们受到了多少言语辱骂?肢体侮辱?仅仅从后来的交代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绝望与愤怒,一个做母亲的被人当着儿子的面如此侮辱,内心深处的最后一丝道德早已崩塌,作为儿子的见到母亲受到如此侮辱,心里是如何的愤怒?
羞耻、绝望、愤怒早已填满了于欢的胸腔。
试问一个正常人看到自己母亲受到如此虐待侮辱,他能够忍受下去吗?这么多人一起侮辱欺负他母亲,还当着他的面说着各种下流不雅的话,但凡是一个正常人都不可能忍受,发生在于欢眼前的一幕幕如同尖刀一般刺痛他的心,这比直接在他身上划拉一刀还要痛苦。
最终!于欢忍无可忍,他内心深处的愤怒爆发了,情绪崩溃边缘的于欢混乱中拿起一把水果刀,直接导致吴学占带来的催债小混混伤亡四人,其中杜志浩重伤不治身亡,其他三人两个重伤一个轻伤。
发生这样重大的刑事案件,吴学占与苏银霞的情况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债务纠纷了,2017年2月17日于欢一审被判无期徒刑,判刑标准为防卫过当,故意伤害罪(最终致死),其实当时杜志浩并没有当场死亡,只是后来耽搁了救治时间失血过多休克而死,如果早点抢救还是有希望的。
对于这样的判决于欢自然不会接受,原告杜志浩家人也不服,双方都提出了上诉。杜志浩家属提起上诉的原因我认为是涉及到赔偿的问题,毕竟于欢当时已经被判无期徒刑了。
结果戏剧性的二审来了,经过一系列的层层审理,详细分析了于欢当时的状况以及被害人的行为,最终审理结果为于欢防卫过当,属于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这次的判决可比之前轻多了,也是众多关注此案件心之所向,于欢当时是正当防卫,虽然造成了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结果,但终归是事实。
2020年11月18日,于欢得到减刑,并刑满释放。
这件事也到此为止了,对于欢的做法,你又怎么看待呢?
在孝义、法律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这种事情?站出来制止得到了道德违背了法律,可反之又没了道德孝义,这似乎是一件两难全的事情。
在我们的文化里,孝是一件大事,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这是无数人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这其中“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贯穿我们的五千年历史,从尧舜禹开始就已经有“孝道”之说,就比如“舜”的孝道传说更是二十四孝的开篇。
后来春秋时期的“戏彩娱亲”、“芦衣顺母”,以及后来的卧冰求鲤、卖身葬父等等都是关于孝道的故事,这些故事时刻警醒着人们孝义为大。
于欢生于“孔孟之乡”,对于这种事自然是知之甚深,当看到母亲受到欺辱时,他内心会是怎样的痛苦?
于欢遵循了“道德孝义”,可他又触犯了法律,法律又是道德的书面呈现。
法律是约束触犯道德或道义的基本框架,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循不得触犯的规矩,当道德与法律出现冲突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是需要“合情合法”?还是需要“法不容情”?似乎这两者都需要,但又不可能同时得到。对于法律与道德之间该怎么界定平衡关系呢?
两者之间是否有共处之道?道德约束于心讲究自觉,法律约束于行讲究行动,两者能相辅相成,也能相互互补,只是这其中需要一个“界定”,需要法律行动的同时也要根据事实来界定道德——也就是心。
当道德与法律冲突时,共处之道尤为重要。
以上两个案件,张扣扣与于欢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母亲“争一口气”,或者说是孝道希望,张扣扣的事情过去多年,他始终没办法放下心中的仇恨,于孝义他给母亲报仇,可于法律他已经触犯了,无论如何当初王正军确实进入了监狱,但张扣扣依旧没办法放下这一切。
王正军、王校军、王自新三人的死亡是张扣扣有计划的,于情他给母亲报仇,于法他触犯了故意伤害(致死罪)。
而于欢这个案例更加“现实”,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于欢受到的侮辱,受到的刺激更大,在侮辱之后甚至还有可能受到人生安全的危害,在逃生时奋起反抗误伤(防卫过当致死),这都是无意识的,于欢不想伤害谁,可他与母亲都受到了伤害。
在防卫时失手是为了求生,不存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本意,虽然说于欢在一审时被判无期徒刑,但后来双方不满上诉之后,于欢的案发经过得到了最为细致的还原,从法律的角度,从道德的角度来看,于欢确实是正当防卫。
不论于欢母亲之前如何,是否欠债,这些都与本案关系不大,与于欢关系不大。
苏银霞的债务纠纷自然有其他法律法规去约束,然于欢此事更加需要深入研究。
最终二审后于欢以防卫过当(致死)判处有期徒刑五年,最后在这五年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减刑。
结论:
于欢这个案件也成为了一个相当典型的案例,为以后类似的案例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于道德、于法律,这个案件都做到了兼顾,也提醒了许多人。
我们看到父母被欺负时该怎么办?不论是于欢还是张扣扣的做法都不是最优的解决办法,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父母之气不能忍,遵循了孝道违背了法律,这也不是父母所期望的。
最佳办法还是需要法律来解决,冲动只会害了自己、家人,可法律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柔性处理,你认为呢?
说在最后:冲动是魔鬼,可孝义之道不可没,自古孝义两难全,这确实是挺难平衡的一件事,但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这会比你使用拳头更好,也更彻底。
如果换做是你,你又该怎么解决?不妨说说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