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有一些看不懂,缺少什么?

放眼望去,很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华丽的辞藻,堆砌的文字,生硬的韵脚。现代人写古体诗怎么这么奇怪呢?确实工整了,平平仄仄也不错,而且足足五十六个字呢,标点符号也对。可是读起来就是特别硌应,哪里出问题了?

我是古体诗的超级粉丝。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我是一季不落地看了,真正感到诗的美感,以及古诗带给我的精神层面上的享受。其实,古体诗就是一种诗歌体裁。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现代写古体诗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让人感到震撼心灵、烙印在脑海里,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诗,那怕是一、两句名句也很难。缺少什么,我不敢妄言,只是感到现代人的古体诗,没有古人所作的诗的意境,真正能打动于我。

但是不能说,现代人写古体诗就写不好,在我的记忆里郁达夫和苏曼殊的古体诗就写的相当好。郁达夫曾经写过一首《钓台题壁》: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尤其是诗中的第二句,作者以美人代指国家(来自《离骚》的传统),表达对国家的爱之深、情之切。读来让我不禁感慨万千。

还有号称中国现代文学史鸳鸯蝴蝶派创始人的苏曼殊。这个因为贪吃,30多岁就去世的和尚,写过一首《七绝·本事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读这样的诗,即使你不知道苏曼殊,是不是也能够闻到一股来自扶桑国的味道。答案是对的,苏曼殊在光绪十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20岁时,他削发为僧。这首诗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我究竟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我究竟是僧人还是世人?我的所见所想,让我自己都错乱了,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我又怎能要求别人来理解我呢?将他的孤独感、漂泊感、不合时宜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当我再读到他下一首诗时“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我便觉得他是近现代第一流的诗人。

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有一些看不懂,缺少什么?

不同的是环境加文化。现代人讲究的奔放。故代人讲究的是默守规!

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有一些看不懂,缺少什么?

为什么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有一些看不懂?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现代人写古体诗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既是一种文化回归的表现,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也说明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可喜可贺。古体诗(韵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已在当时达到顶峰,今天,我们又来旧壶装新酒,是很难达到古人的高度!艺术是不能重复的,所以,今人写出来的诗反而觉得不如古人,这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古体诗直接从古典诗文中吸收营养,大家都知道,要吸收古典诗文的营养不易,所以食古不化、东拼西凑、拾人牙慧、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现象肯定有!为了合律,为了押韵(平仄、音韵),削足适履也是有的,所以看不懂了。有时为了创新,生造也是可能的。这还是正常的。更有甚者,有人根本不懂平仄音韵,也在写诗填词,甚至识字不多的人也写古体诗,可想而知,这样的诗恐怕只能是瞎子摸象了。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还要考虑,也许今人写的古体诗本来不错,由于欣赏者文化水平低,文学修养差,不理解诗意,想当然地认为诗有问题。因为古体诗本身也的确难懂,它为了音韵平仄,语序特殊,还有浩如烟海的典故,高水平写的好诗完全可以让低水平者不知所云。还有,古人所写的古体诗也不是每一首平常的文人都读得懂的!即使是专家学者,他们对诗句的理解也常有分歧。所以不能因为今人写的古体诗看不懂就断言作者一无是处。即使作者真的是东拼西凑,希望彼此包容。文学既允许批评,也应允许反批评。这样才会赢来古体诗词的春意盎然,人们在这个春天里自由徜徉!

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有一些看不懂,缺少什么?

大多联友还是联的有一定水平,就我个人讲,虽然才思不佳,但乐得参与,一有时间,忙进友群,一能参与,二能欣赏,就连快二十年不用的字典也拿了出来,感恩诸位诗友,使我生活中又多此一项乐趣[祈祷][祈祷][祈祷]

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有一些看不懂,缺少什么?

今人搬古韵,不知何时生。

平仄皆相应,新诗有待成。

莫惧路人笑,勇敢向前程。

提笔当有意,无心作轻风。

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有一些看不懂,缺少什么?

抗疫期间写了几十首诗词,因为时间关系,正式发表都略显滞后,二三月份写的,寄到正规期刋发表,一般要两三个月。今天从《风范》编辑部拿到第四期,有我撰写的4篇《鹧鸪天.致抗疫前线》,心情还是有点激动的。不怕丢丑,就怕无友。特转发以下,以飨读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